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宏观经济利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宏观经济利率范文1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存款,贷款
一、背景介绍:
利率市场化是指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利率,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改革将着力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也预示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在未来会进一步加快。
二、利率市场化释放内需潜力的机制:
利率市场化通过对金融市场的影响,通过经济的传导机制,间接的影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深化经济转型:
消费者方面:利率市场化能够增加实际存款和投资收益率,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促进经济增长向内需为主导的方式转变。
企业行业方面:同时利率市场化将引导资金流向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新兴科技行业和企业,遏制粗放型投资增长模式,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促进结构调整的深入加速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
国家宏观经济层面:利率市场化能够促进投资效率的提高,根据金融深化理论和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可以使实际存款利率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正数水平,这样有利于促进一个国家储蓄、投资及经济增长。
三、利率市场化对于金融市场的影响:
(一)短期内存款利率呈现上升趋势,利息差缩窄:利率市场化以后金融机构将获得更大的金融产品自主定价权,这在一个方面给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同时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更加严酷的竞争以及存款利率上升所带来的整体资金成本的上升,加上利息差的缩小都让将银行推向了风口浪尖。银行将通过对于客户个性化的服务和差异化营销来为获取更多的客户资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将得到有效的解决,消费者将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息收益。
(二)金融产品和工具的创新运用加速:由于存款利率水平上升,带来短期内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投资市场的资金供给不足,为了吸引资金流入,各种投资渠道赢利性会随着利率上升而水涨船高。同时伴随着利率市场化,与稳定利率相比各金融机构的风险系数也会上升,这也将促进了各种理财产品的创新和发展。金融产品的增加能够使消费者投资渠道增加,更高的收益率也意味着消费者将拥有更高的投资热情和财富,这都会对消费者的消费和投资决策造成影响。
(三)直接融资市场将得到大力发展。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率趋升的预期,将冲击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市场,而以债券股票信托、票据为主的直接融资市场将得到大力发展。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完善也将同步进行,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结构失衡正在逐步改善,这将有效的配置市场资金和需求,引导资金从不同的渠道流向实体经济主体,为中国实体经济注入活力。企业能够更有效的获得资金资本,消费者则能够更直接的参与到实体资本的投资当中,分享企业发展的蛋糕获得投资收益。
四、金融市场变化对于内需变化的影响:
(一)消费者:根据宏观经济学消费者跨期均衡模型,根据中国高储蓄率的现状,将典型消费者假设成一个资金借出者,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当利率水平上升的时候,典型消费者面临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由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水平预期不明显,所以没有办法确定哪一种效应比较大,但是通过模型可以肯定的是,消费者在未来的消费一定会增加,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的增加有效拉动了国内需求水平,有效促进经济转型。
1、金融市场的变化影响消费水平的原因:存款利率上升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和丰富都使消费者面对的投资渠道大大增加,这也意味着消费者手中的剩余资金能够更多的投向实体经济,增加消费者投资总额。这不仅能够有效的拉动内需,同时还能间接刺激消费达到一个乘数效果,有效的促进中国经济转向内需型经济;
居民财富增加,消费水平增加:根据宏观经济学消费者跨期均衡模型,由于消费函数是居民财富总额的一个增函数,当居民财富增加的时候,消费者的消费量将会增加。高投资收益和存款利息让中国消费者的鼓起来,收入和财富总额的增加必将会刺激消费者在消费方面的需求。
(二)企业:
1、直接融资比重逐步提高,有助于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扩大实体经济投资:由于直接融资渠道日益畅通,根据相关研究,在中国直接融资的实际成本是低于间接融资的,虽然说理论上并非如此。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较长时间内间接融资一家独大,造成融资结构不均衡银行垄断现象严重,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使得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会使得企业拥有多样化的资金来源,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扩大投资总额。根据宏观经济学当中企业生产的产出模型:Y=zF(K,Nd),更多的融资渠道能够让企业更多地获得货币资本,不仅能够提高当期产出,也可以进行更广泛的投资从而有效获得投资回报。
2、投资效率上升,投资回报率增加:融资渠道的多样化能够帮助企业获得融资,但是由于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面临的高风险,投资者对于投资项目的考察也越来越严格,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下,更多地公开和透明将使那些真正有潜力和实力的项目轻松获得融资,而淘汰粗制滥造的项目,提高了投资质量,是企业和投资人都能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
(四)总结:通过上面对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相关理论的介绍,以及根据宏观经济学模型对于消费者和企业行为的分析,可以得到利率市场化可以说对于中国经济转向内需型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显著的影响,所以中国在未来的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利率市场化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斯蒂芬D威廉森.宏观经济学[M].2010,(1)
宏观经济利率范文2
关键词:旅游经济;宏观旅游经济;宏观旅游管理
随着我国国际国内旅游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对旅游经济的管理。在实践中,旅游管理不仅涉及微观旅游活动主体,包括旅游者和旅游企业的经济行为和决策,而且涉及到宏观旅游经济管理主体,即国家旅游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与调控,而连接微观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就是旅游市场。因此,旅游管理既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微观旅游管理,对旅游市场活动的市场管理,也包括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宏观旅游管理,需要从理论上了解和掌握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职能、过程和特征,才能有效地加强和指导宏观旅游管理的实践。
一、宏观旅游经济的含义
现代旅游经济,是一个包括旅游者消费活动、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旅游市场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经济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论角度分析,旅游经济系统,既体现了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组成要素的集合,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见图1),还从动态角度反映了整个旅游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性。
(一)旅游经济活动
旅游经济活动,一般包括三个层面的活动,即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和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第一个层面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通常包括旅游者从购买旅游产品并离开居住地开始,经过一定距离的空间移动而到达旅游目的地,通过在旅游目的地的活动而满足其旅游需求,再返回居住地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旅游者在旅游客源地选择、决定和购买旅游产品过程,只有当旅游者购买了旅游产品后才可能成为现实的旅游者;二是旅游者往返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移动过程,实质上就是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旅行消费过程;三是在旅游目的地所有旅游活动的消费过程,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主要内容,也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第二个层面是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主要指旅游企业为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直接提供各种旅游服务的所有经营活动过程。由于旅游活动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必然涉及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许多企业。按照现代旅游经济系统模型分析,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可大致分为旅行商、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三部分。旅行商的经营服务活动包括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两部分,前者的主要职能是销售旅游产品,招徕和组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后者的主要职能是整合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要素,做好旅游者的接待组织活动等。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则按照旅行商安排的旅游线路,做好旅游者空间运送及旅游活动的所有接待服务活动。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研究、旅游规划设计和旅游行政管理。第三个层面是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主要是指旅游目的地政府旅游组织和其它非政府旅游组织,通过旅游行政管理、宏观调控、行业自律和中介咨询等活动,提供旅游信息服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实现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目的和旅游组织的管理目标。
(二)宏观旅游经济内容和特点
在旅游经济系统中,宏观旅游经济体现了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是旅游发展过程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综合体,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
1.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纵横交错形成的综合体。从横向看,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同时并存的经济活动过程;从纵向看,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像一般社会再生产一样,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依次进行,并不断循环往复的经济运行过程。因此,这种纵横交错的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运行和化,就形成了旅游经济再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2.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综合体。旅游产业是由多种旅游服务要素构成的经济产业,其既包括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旅行社业、旅游住宿业、旅游餐饮业、旅游运输业、旅游景观业、旅游娱乐业、旅游购物业等,也包括部分或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邮电通讯、医疗卫生、金融保险、文化科学、教育培训、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及工农业等众多行业。其从纵向上表现为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上下指导和执行的经济层次关系,从横向上表现为各产业和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经济序列关系,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序列立体交叉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3.宏观旅游经济,是各区域旅游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综合体。任何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的活动都必然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因此一定的区域旅游布局构成了宏观旅游经济的空间表现形式。从纵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为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的上下联系的区域旅游的层次布局结构,如不同级别的风景区、度假区、森林公园和景区景点等;从横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跨省区、跨地市区、跨县区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空间布局结构,体的旅游景区等,从而构成多个旅游区域相结合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二、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是指国家旅游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和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运用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职能,统筹协调旅游发展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实现宏观旅游经济的良性运行与发展,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旅游管理,首先必须明确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所谓宏观旅游管理目标,是指国家促进旅游发展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总体目标。由于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经济社会活动,其涉及面广、环节多、层次多,因此宏观旅游管理目标也必然是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的。从总体上分析,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通常可以分为政治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发展目标四个方面。
宏观经济利率范文3
【关键词】股票市场 宏观经济 影响 相关性
根据近年来大多学者关于证券市场、市场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可发现股票市场出现波动的决定性因素表现在宏观经济上,且能够将宏观经济情况反映出来的又以股票市场为主。大多股票市场发生波动,多因宏观经济发展中存在较多政策性因素、规律性因素等,使股票市场难以保持持稳趋势,可见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极为明显。因此,无论从国家宏观调控角度或股票市场发展角度,对宏观经济、股票市场二者关系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理论视角下的宏观经济与股票市场关系分析
(一)股票市场受GDP影响研究
理论研究发现,宏观经济变化往往依托于以GDP为基础推测的经济增长率进行反映。若在外界环境处于稳定情况下,经济增长率呈现出平稳持续增长趋势,可判断此时社会中的需求、供给保持正比关系,此时的经济结构也较为合理。在此环境下,社会人群因对经济发展保持较高的预期值,便会向市场投入更多的资金,如典型的炒股现象,而企业在此背景下为进行自身规模的扩大,也开始进行更多的投资,由此使整个股票市场更为活跃。但假若经济增长率呈下降趋势,此时企业因盈利亏损,便减少投资,整个股票市场环境下,供给情况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的,其中需求者,即投资者在收入预期方面不断降低,对投资资金开始减少,这样需求曲线会保持快速下降。由此看来,股票市场受GDP影响较为明显[1]。
(二)股票市场受利率变化影响研究
关于利息率,其主要指利息与本金二者的比率。通常从债权人角度看,利率可作为收入来源之一。而从整个股市发展情况看,利率影响则极为明显,利率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市场中资金的流动,资金流动性的高低将决定股票市场发展。以经济学视角看,市场发展中资金供求关系主要以利率为决定性因素,其中的需求方与供给方分别为投资与储蓄,而投资与储蓄实质可作为表示利率的函数,所以利率的变化直接影响股票市场发展。
(三)股票市场受货币供给量影响研究
股票市场中,货币供给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的效应方面。例如,投资组合效应。其主要指当国内处于货币政策放宽条件下,个人持有货币增多,而投资效益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如果不存在其他外界环境干扰,因个人货币存储较多,便会将其投放到市场,以此达到利益获取目标,这样股市价格会由此提高。再如,预期效应。其主要指在货币政策的放宽前,许多投资人开始预测货币市场走向,采取相应的货币投资方式,使股票市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也有增长效应在股票市场中存在,可将其理解为货币供给量上升情况下,整个市场中投资扩大、利率下降,此时股票投资会取得更多的收益,一定程度上推动股市价格的进一步提高[2]。
二、基于实践视角下的宏观经济与股票市场关系分析
(一)20世纪前后中国经济发展与股票市场关系验证
本文在研究中选取上世纪国内经济发展作为实证,原因在于该时期内国内经济发展变化较为明显。以1994年与1999年之间国内经济发展为例,国内此时GDP在增长率上约下降5个百分点,整个市场环境下,个人与企业都难以获取较多的收益,而且通货膨胀率呈现上涨趋势,直接导致股票市场发展受到挫折。而该时期结束后,国内经济发展中注重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使GDP在增长率上到8%,此时股票市场逐渐回暖。直至2000年,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因经济矛盾逐渐解决,使证券市场发展速度提高。然而能够发现,在2002年以后,国内GDP增长率尽管提高许多,但此时股市的发展却以“熊市”形式存在,完全与经济发展相背离。而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表现在此时我国股市发展不健全,且较多投资者在未正确认识市场发展情势的背景下便盲目跟风,导致股票发展较为扭曲,产生“熊市”。
(二)从供应角度探析股票市场与货币市场向关系
尽管在理论研究过程中,人均收入、货币发行与经济增长保持正比关系,但从实际角度看,却不具备较高的可信度。如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背景下,因货币流动率不断出现变化,便会使股票市场因货币需求量变化而受到影响。综合实际影响情况看,变化情况首先表现在股票价格提高后,货币需求量会因个人收入提高而上升,而这种股票上涨趋势下,人们为进行风险控制便采取资产组合调整方式,如斥候货币量的扩充,使市场内货币需求量不断上涨。另外,股市交易量因股价上涨而出现扩张的情况下,需依托于较多的货币供应才可实现。因此,综合来看,股市变化、货币供应变化二者相互影响。
(三)利率变动情况下股票市场变化态势
无论理论或实践研究,都可发现影响股票市场的关键性因素体现在利率变动方面。当利率保持下降态势时,由于企业成本有所降低,此时大多企业为扩大经营规模便会利用利率下降优势,加大投资力度,使股票市场得到发展。自1996年起,我国的在降低利率方面连续八次,每次利率调整政策实施后都刺激股市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利率调整消息传出后,也会产生一定的预期效应,带动股市的提前发展[3]。
三、结论
我国经济发展中,股票市场已逐渐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文章研究看,宏观经济的发展能够带动股票市场发展,而股票市场又是对宏观经济的具体反映。尽管在二者相关性研究中发现,存在背离情况,但其原因多集中在股票市场发展较为滞后等方面,在日后完善过程中,这些问题都可被逐一解决。
参考文献:
[1]薛华林.中国宏观经济与股票市场相关性比较分析[D].南昌大学,2014.
宏观经济利率范文4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泰勒规则;宏观经济指标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1.037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经济转型速度加快。在此背景下,人民币汇率走势发生了很大改变。2014年以来,人民币一改过去十多年间的单边升值趋势,对美元持续贬值。截止2016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经从1∶6.10贬值到1∶6.9左右。人民币汇率走势的急剧变动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顺利进行,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研究国内外宏观经济变动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机制,为做好人民币汇率预测,及早制定应对措施提供参考。近年来,部分学者把货币政策理论和汇率理论结合起来,利用泰勒规则和利率平价理论构建基于泰勒规则的汇率模型,解释宏观经济因素对汇率的影响。现有研究证明,相对于其他基于宏观指标的汇率模型,基于泰勒规则的汇率模型的解释力最强(Ince,Molodtsova和Papell,2016)。陈平和李凯(2010)、邓贵川和李艳丽(2016)对人民币汇率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他们的研究着重比较了各种模型的预测效果,没有分析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此,本文将运用基于泰勒规则的汇率模型,分析我国宏观经济变动对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的影响。
2研究设计
Engel和West(2006)最早将泰勒规则和利率平价理论结合起来,分析宏观经济变量对汇率的决定。Molodtsova和Papell(2009)对泰勒规则加以修正,并证明了修正后的模型预测效果比其他模型更强。根据Molodtsova和Papell(2009)的研究,一国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既要考虑本国通货膨胀率相对于目标通货膨胀率的偏离、经济增长速度相对于潜在增长速度的缺口,还要考虑汇率因素。当本币低估时,央行会提高利率以避免本币的进一步贬值。此外,中央银行在调整利率时,为了避免对经济带来很大震动,会采取“平滑”方式调整,因此下一期利率也是本期利率水平的函数。调整后的泰勒规则形式如下:
it+1=(1-ρ)(μ+λπt+γygapt+δqt)+ρit+vt+1(1)
式中,it和it+1分别是本期和下期的利率,πt和ygapt分别为本期和通货膨胀率和产出缺口,qt为实际汇率。ρ为央行的利率调整系担该系数越大,央行政策利率调整就越平缓。vt+1为未来利率的标准差。
根据对称性假设,如果外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实施也依据该调整后的泰勒规则,同时假定利率平价利率在长期中成立,那么预期汇率变动可以表示如下:
Etst+1-st=μ~+δ~qt+λ~*πt*+γ~*ygap*t+λ~πt+γ~ygapt+ρit-ρ*i*t(2)
其中“*”号为国外指标。
产出缺口的测定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难题之一。现有文献主要采用线性时间趋势、二次型时间趋势和HP滤波方法加以测定。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将分别利用这三种方法计算产出缺口。
3实证分析
3.1数据说明
本文利用直接标价法表示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作为人民币汇率指标,以中国和美国3个月国债收益率作为中美两国利率指标,GDP作为产出指标,CPI作为物价指标。本文以两国名义GDP除以各自的CPI,得到实际产出指标。同样,本文以名义汇率和两国CPI指标计算得到实际汇率。我们选择2005年以来的季度指标加以分析,所有数据来自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圣路易斯分行(FRED)数据库。
3.2实证分析结果
表1显示了所有指标的描述性统计检验结果,其中Yg1、Yg2和Yg3分别表示以线性时间趋势、二次型时间趋势和HP滤波方法计算得到的产出缺口。
由表1可见,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变动较大,币值最高时达到1∶6.0576,最低时为汇改之前的1∶82765。相比之下,实际汇率的波动略低一些,而我国短期利率比美国高。通货膨胀率方面,我国的波动也比美国大。产出缺口的方向及规模与计算方法有关。
由表2可见,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之间具有高度正相关关系。在自变量之间,滞后一阶的实际汇率与滞后一阶的美国短期利率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8776。因此,在回归分析中,必须考虑方程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本文运用了Belsley,Kuh和Welsch(1980)提出的条件数(condition number)检验方法,当多重共线性条件数高于30时,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回归模型的结果见表3。
对比三个模型,二次型时间趋势模型的F值、R2和多重共线性条件数均为最好,因此本文将结合二次型时间趋势模型展开分析。
根据表3,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我国短期利率的提高能够引起人民币的升值。滞后一个季度的我国短期利率回归系数为-0.0038219,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我国短期利率提高会引起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值的下降,导致人民币升值。第二,我国产出缺口加大能引起人民币的贬值,美国产出缺口会引起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升值。我国产出缺口的回归系数为01546719,美国产出缺口的回归系数为-0.2013055,说明我国产出缺口越大、美国产出缺口越小,人民币就会贬值,这一点也得到近年来现实情况的证明。第三,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升值会引起下一季度名义汇率的回调,反映了人民币汇率具有一定的自我调整的特征。此外,实证分析结果还显示,与经济增长相比,通货膨胀并不是影响人民币汇率的显著因素。
4结论
宏观经济是影响汇率的重要因素,研究宏观经济因素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对于当前情况下进行人民币汇率预测、制定相应的政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基于泰勒规则的汇率决定模型,研究宏观经济因素对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利率、产出缺口以及上期的实际汇率对人民币汇率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在当前情况下,要应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风险,就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做好事前预测和事后管理。要根据国内外利率和经济增长情况,做好人民币汇率变动的预测。既要根据国内外经济增长趋势,分析产出缺口情况,也要针对货币政策的调整,做好汇率预测。同时,货币政策部门在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时,必充分考虑利率变动有可能通过汇率产生叠加效应,导致货币政策偏离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平,李凯.“适应性学习”下人民币汇率的货币模型[J].经济评论,2010,(3).
[2]邓贵川,李艳丽.汇率基本面模型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测能力[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9).
[3]Belsley,Kuh,Welsch.Regression Diagnostics: Identifying Influential Data and Sources of Collinearity[M].John Wiley & Sons,Inc,1980.
[4]Engel,West.Using Out-of-sample Mean Squared Prediction Errors to Test the Martingale Difference Hypothesi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2006,(135).
宏观经济利率范文5
关键词:信贷约束;家庭债务;VECM;宏观经济波动
Abstract:Using the data of household debt,loan to value ratio and GDP growth variables in 1997-2013,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ofthe credit constraints, household debt and macro economic fluctuations in China through VECM model.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short term loose borrowing constraint promotes the growth of household debt and economic.In the long term, looseborrowing constraint leads too much household debt and hinders the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Loan to value ratio and interest rates have more influence on the macroeconomic fluctuation than ratio of consumption, household debt and other variables. 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ults, the government should formulate reasonable consumer finance policy, residents should optimizefamily assets combination, so as to realize the reasonable growth of household debt and achieve the effect of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Key words: Credit constraints; Household debt; VECM; Macro economic fluctuation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金融市场管制放松、金融工具创新等因素的驱动下,西方发达国家家庭债务规模不断扩大。以美国为例,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美国家庭债务规模达到了11.71万亿美元的水平 。1997年我国颁布《个人担保住房贷款管理办法》,不仅扩大了贷款可用范围,而且利率更为优惠,掀起了购房热潮。自1997年放松信贷条件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持续上升,直至2006年稍有回落。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信贷资金优化配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住房消费的信贷政策,如规定住房消费信贷的首付款比例、贷款贴息和调整信贷风险评级等措施,使经济快速复苏。2013年,我国家庭债务规模已经达到12.9万亿元。家庭债务规模越大,信贷约束即流动性约束越松其风险就越大,一旦金融管制过度放松,则家庭消费及投资可能急剧上涨,若投资急剧亏空,则很有可能引发危机,由此可见家庭债务及信贷约束是理解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视角。那么在我国家庭债务大规模增长的背景下,家庭债务和信贷约束对宏观经济波动产生了什么影响?对该问题的回答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关于信贷约束、家庭债务与经济波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信贷约束与家庭债务之间的关系。Debelle(2004)[1]运用借贷储蓄模型,研究了信贷约束与家庭债务之间的关系。认为更低的通货膨胀率和贷款利率是家庭债务规模迅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并且居民为缓解家庭借贷的流动性约束而需要借贷更多资金。 Ungerer(2012)[2]则认为更高的房屋销售率使得借贷者能更有能力地取消抵押品赎回权,因为取消抵押品赎回权的预计成本更低。这样的次级贷款越多,则引起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则越大。Sophocles(2008)[3]通过抵押贷款需求方程得知,在不均衡的抵押市场,短期内,住房价格和抵押贷款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在长期则不相关。Brown和Haughwout(2013)[4]考察了金融危机后美国家庭债务的清偿情况,研究显示大部分未偿债务是由于消费者违约和贷款者撇账形成的未偿抵押贷款债务,但居民积极履行义务加上银行严格的贷款标准使得未偿债务减少了13000亿美元,因此,信贷约束与家庭债务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适当的信贷约束能有效地控制家庭债务规模。(2)信贷约束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Pintus和Wen(2008)[5]采用借贷者效用函数,假设消费具有习惯偏好因素,得出过度需求和信贷相互支持的乘数加速机制将放大冲击对经济的影响。李霜等(2011)[6]采用DSGE模型,研究发现动态通胀目标对生产率冲击做出正向响应的同时,对消费需求冲击存在负向响应,并且信贷约束抑制了正向的货币供应冲击对经济的扩张作用。Liu和Wang(2009)[7]在DSGE模型中,加入了抵押资产需求冲击和生产商受信贷约束限制的假设条件,结果表明信贷约束是宏观经济波动的一个重要传导机制,并扮演着重要角色。黄忠华(2009)[8]建立了VAR模型,展现了信贷余额数对房地产价格和宏观经济的加速作用机制和反馈机制。(3)家庭债务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Iacoviello和Neri(2007)[9]运用两部门模型,将实际房价的巨大波动归因于家庭部门缓慢的技术进步,以及住房投资和房价对货币政策及家庭需求冲击的敏感度。郭新华等(2013)[10]采用1997-2011年的家庭债务与GDP、居民消费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季度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家庭债务和宏观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从短期来看,家庭债务增加促进了经济增长。Endut和Hua(2011)[11]采用马来西亚银行相关数据,发现家庭债务占危机前银行总贷款的三分之一以上,目前更是超过了一半,银行出现了多元化的信贷风险。(4)信贷约束、家庭债务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Crook和Hochgucrtel(2006)[12]运用经合四国(美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家庭债务组合的多样性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同会影响信贷约束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Campbell等(2006)[13]在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研究了在20世纪80年代放松抵押品的金融改革后家庭债务的特征和趋势,发现家庭债务规模的上升使得经济波动更加稳定。
从已有文献来看,学者们关于信贷约束、家庭债务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初步揭示出了信贷约束与家庭债务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机理。但是,现有研究中,由于数据缺失或者模型构建的困难,缺乏信贷约束与家庭债务对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有代表性的经验研究成果。因此,本文试图在Palley(1995)[14]与Kim(2011)[15]的模型的基础上,采用1997-2013年家庭债务、居民消费率、GDP增长率等变量的季度数据,实证检验信贷约束与家庭债务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变量选择、数据来源与模型设定;第三部分为实证分析;第四部分为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一)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将考察信贷约束与家庭债务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信贷约束(Credit Constraint)是指借款人的借款需求得不到满足或不能完全满足的情况。信贷约束不仅受贷款利率和抵押条件的影响,而且与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给(Credit Rationing) 密切相关。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GDP增长率;解释变量为:家庭债务、居民消费率、贷款利率和贷款价值比,其中贷款利率和贷款价值比是代表信贷约束的变量。以下是变量描述以及其数据来源说明:
1.家庭债务(Household debt,简称Hd)。家庭债务是指家庭部门为平滑消费而进行的借贷活动。家庭借贷的途径可以分为正规金融机构融资和民间借贷两种。由于民间借贷的数据难以获得,本文采用消费信贷余额近似替代。
2.居民消费率(Consumption rate,简称Cr)。居民消费率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居民消费占国民支出总额或国民收入使用额的比率,居民消费率的高低决定最终消费率的高低,它反映拉动经济增长中消费所起作用的大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3.GDP增长率(GDP growth rate,简称GDP)。GDP是经济中所有最终产品的价值,是衡量经济发展状态和潜力的标志,所以GDP增长率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已有文献表明,家庭债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本文选取GDP增长率作为描述宏观经济变动的变量。
4.贷款利率(Loan rate,简称Lr)。贷款利率是借款期内利息数额与本金额的比例,银行利率参照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基准利率,贷款利率高,则借款期限后借款方还款金额提高,反之,则降低,因此贷款利率切实影响着借贷双方的经济利益,故也作为信贷约束的变量之一。贷款利率越高说明信贷约束越严格,反之则较为宽松。
5.贷款价值比(Loan to value,简称Ltv)。LTV是贷款金额和抵押品价值的比例,是描述信贷约束较理想的变量,但由于缺少贷款价值比的直接数据,本文参照黄忠华等(2009)的做法,采用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与GDP之比作为信贷约束的变量。贷款价值比越高表明信贷约束越宽松,反之则表明信贷约束趋紧。
其中家庭债务、贷款利率和贷款价值比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http://);居民消费率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1998-2014)整理得出;GDP增长率数据来源于统计局官方网站(http:)。选择的样本区间为1997-2013年,本文采用eviews6.0软件,将年度数据转化为季度数据。
(二)模型设定
从已有文献的研究方法来看,学者们主要运用VAR模型和VECM模型等两种方法来考察家庭债务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Palley,1994;Kim2011)。VAR模型是以数据统计性质为基础,把某一经济系统中的每一变量作为所有变量的滞后变量的函数来构造模型的。它是一种处理具有相关关系的多变量的分析和预测、随机扰动对系统的动态冲击的最方便的方法。VAR模型的一般表达式如下:
VECM模型是一种多变量时间序列建模方法,多用于具有协整关系的非平稳时间序列的建模,其实质是含有约束性的VAR模型,具有能够从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两方面来考察信贷约束与家庭债务对宏观经济波动影响的优点。
考虑到我们所选用宏观数据的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且可能存在协整关系,故针对平稳时间序列数据的VAR模型难以适用,因此我们将通过构建VECM模型来考察信贷约束与家庭债务对宏观经济增长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三、实证分析
(一)实证过程
1.单位根检验
为了消除异方差对变量的影响,本文将上述5个变量取对数之后,再用eviews6.0将年度数据转化为季度数据。本文采用ADF检验这五个变量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若P值≤5%则为平稳序列,否则为不平稳序列。检验结果可知各变量的水平值存在单位根,而其一阶差分都拒绝存在单位根假设,所以可得所有变量的时间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各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2.协整检验
由于单位根检验显示各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故我们还需确定其滞后阶数。确定滞后阶数可以观察变量的自由度,滞后阶数越大,则自由度越大,反之则相反。本文有多个变量,所以采用JJ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大多数变量的滞后阶数为5阶。
从表1可以得出,在5%的临界值水平上至少存在一个协整方程,因此GDP、家庭债务、居民消费率、利率和贷款价值比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各变量具有长期均衡关系。
3.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已知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则需构建VAR模型进行VECM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图1-6分别是居民消费率、家庭债务、利率和贷款价值比变化对GDP增长率的冲击,以及贷款价值比变化对居民消费和家庭债务的冲击。从图1可以看出,给居民消费率一个正的冲击,其对GDP增长率在0~4期内稍有负的影响,随后转为正的影响并稳定在1这一均衡点左右。由于早期居民消费水平不高,居民消费这一因素没有跟上GDP增长的速度,则稍稍显示出负的影响,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的提高,居民消费率对经济增长率的正的影响逐渐显示出来;在图2中,当给家庭债务一个正的冲击,其对GDP增长率在0~2期为负的影响,之后转为正向影响,在第8期达到最大值然后向水平靠近,有向负方向发展的趋势。在短时期内,家庭债务的上升带动了居民的投资与消费,从而给经济增长带来促进作用,但可以看出随着家庭债务规模的不断增大,正的影响在不断减小,由此可以推断出之后的长期趋势为下降趋势;图3中,给利率一个正向的冲击,其对GDP增长率的影响为负,并在15期之后维持在-1这一均衡点左右。利率直接影响着投资和储蓄,贷款利率上升则会使人们减少借贷和消费,因此不利于经济增长;图4中,给贷款价值比一个正的冲击,其对GDP增长率的影响为正。贷款价值比越高表明一定的物品能贷的数额越多,在短时期内会促进居民进行投资和消费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由图5-6可见,给贷款价值比一个正的冲击,其对居民消费是正的影响,对家庭债务是负的影响。贷款价值比通过影响居民消费从而影响家庭债务,由于数据跨度时间短,宽松的借贷约束对家庭债务正向的影响还未显示出来,但从图中可以看出,其有向正发展的趋势。
5.方差分解
图7-12分别表示居民消费率、家庭债务、利率和贷款价值比冲击对GDP增长率变化的贡献度,以及贷款价值比冲击对居民消费率和家庭债务的贡献度。由以上曲线图可知:短期内给居民消费率、家庭债务、利率和贷款价值比一个正的冲击,利率和贷款价值比对GDP增长率变化的贡献度最大,贡献率达到20%以上;利率和贷款价值比是影响经济的最基本的因素,所以它们对GDP增长率的贡献度也是最大的。其次是居民消费对GDP增长率变化的贡献度,在第8期达到18%之后稳定在10%左右;而家庭债务对GDP增长率变化的贡献率在12期达到最大值17%之后持平;利率对GDP增长率变化的贡献率基本维持在5%左右;另外,贷款价值比对居民消费率和家庭债务的贡献率分别在第4期和第6期之后呈上升趋势。
(二)结果分析与讨论
通过选取1997-2013年间GDP增长率等五个变量的季度数据进行检验,实证结果如下:
1.1997-2013年,家庭债务和居民消费率的增加促进了GDP增长率的上升。通过VECM检验可知,自1997年放松金融管制以来,消费率的增加促进了GDP的增长。居民借贷日益增多,家庭债务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所以家庭债务促进了GDP增长。本文结果与Minsky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不一致,是由于本文样本区间只有17年,不能完整显示变量的长期影响,但从脉冲响应图形可知其有下降趋势,预期之后可能会对宏观经济的长期增长带来负面影响。相反,贷款利率的系数是负的,贷款价值比的系数则是正的,这说明严格的信贷约束对GDP增长率的抑制作用越大,不利于宏观经济的长期增长。从长期来看,贷款价值比上升,信贷条件放松使得家庭部门的投资增加以获取利益,从而家庭债务增多,但约束条件越宽松意味着违约风险也更加大,当不良贷款增多时,可能会引起经济危机。根据Minsky金融不稳定假说,家庭债务越多则抑制了经济的增长,所以信贷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
2.短期内宽松的借贷约束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其从长期来看,严格的借贷可能会抑制了经济的增长。从脉冲响应分析结果来看:社会总需求的增加直接反映在居民消费率的增加上,居民消费的增长会带动家庭债务的增长,而家庭债务的目的是平滑消费,当居民收入不能满足需求量时,家庭债务的增加就会填补此缺口。家庭债务与借贷约束息息相关,贷款利率越大,说明借贷约束越紧,促使一部分消费者放弃借贷而转向储蓄。其不利于居民消费率的增长,降低了社会总需求,从而抑制宏观经济的增长。在短期内贷款价值比上升,则意味着信贷约束越宽松,此时利率下降,家庭的房地产财富则上升,因此刺激消费,使总需求上升,从而在短期内是促进经济增长的。
3.贷款价值比和利率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从方差分解结果来看:贷款价值比和利率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贡献率大于20%。居民消费对GDP增长率的变动的贡献仅次于贷款价值比,在10%~20%之间;而家庭债务对GDP增长率变动的贡献率不大,其小于10%。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采用1997―2013年GDP增长率、家庭债务、居民消费率、贷款利率和贷款价值比5个变量的数据,并在借鉴Kim的模型基础上,构建VECM模型,检验了信贷约束、家庭债务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短期内家庭债务的增加促进居民消费需求,从而推动经济增长,若债务结构和规模不合理则会阻碍长期经济增长。(2)短期内宽松的借贷约束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且从长期来看,严格的借贷约束可能会抑制经济的增长。(3)方差分解的结果表明,贷款价值比和利率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而居民消费率、家庭债务等变量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相对较小。
基于以上实证结果,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居民应强化家庭债务风险意识,优化家庭资产组合,实现家庭债务的效用最大化。(2)人民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制定合理的贷款利率和LTV,应适度放宽抵押贷款政策以促进居民消费。(3)政府决策部门应根据经济发展的水平与所处的经济周期阶段,制定科学合理的消费金融政策,以实现家庭债务的合理增长与资金的合理配置,避免给宏观经济增长带来负面效应。
参考文献:
[1]Guy Debelle. Macro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rising household debt.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Working Papers, No. 153,2004.
[2]Christoph Ungerer.Monetary Policy,Hot Housing Markets And Household Debt.Working Paper,2012.
[3]Sophocles N Brissimis.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ortgage Financing And Housing Prices in Greece[J].The 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9.
[4]Meta Brown, Andrew Haughwout.The Financial Crisis at the Kitchen Table: Trends in Household Debt and Credit[J],Current Issues in Economies and Financ,2013(11),1-10.
[5]Pintus,P.A.and Wen Y.Excessive demand and boom-bust cycles.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Louis Working Paper.No.014B,2008(06).
[6]简志宏,李霜.动态通胀目标、货币供应机制与中国经济波动――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的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2(02),30-42.
[7]Zheng Liu.Do credit constraints amplify macroeconomic fluctuations? Working Paper,2009.
[8]黄忠华.信贷约束、房地产价格与宏观经济的互动机理与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2009(06).
[9]Iacoviello,Matteo,Stefano Neri.The Role of Housing Collateral in an Estimated Two-Sector Model of US Economy.Society for Economic Dynamics Working Paper,No.245,2007.
[10]郭新华,杨佩鸿.中国家庭债务与宏观经济波动:1997~2009[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02),20-27.
[11]Norhana Endut ,Toh Geok Hua.Household debt in Malaysia .BIS Papers No.46,2009, 107-116.
[12]Jonathan Crook ,Stefan Hochgucrtel.Household debt and Credit Constrain: Comparative Micro evidence From Four OECD Countries.Working paper,2006.
[13]Jerrey R,Campbell Zvi Hercowitzz.The Role of Collateralized Household Debt in Macroeconomic Stabilization.Nber Working paper,No.11330,2005(05).
宏观经济利率范文6
我国现有投资分析的实证模型较多,但大都是直接用投资同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回归分析。其特点是以经验公式为预测的依据,缺乏理论基础,没有考虑投资的时滞和折旧投资,更无法考虑工资、利率和投资滞后系数的变化对投资的影响。本研究使用后凯恩斯主义投资理论即加速数模型,吸纳了新古典派投资理论的最优资本函数的合理成份,并考虑了投资时滞现象和折旧投资在投资中的作用,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实证分析。
加速数理论(国内生产总值同总资本存量的比值)以企业拥有的厂房、机械设备、工具等全部资本和其生产量的比例为研究前提,认为投资主要是依据产出的变化而有比例地变动的。加速数理论是以企业的微观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全社会企业和经济实体的加总,将加速数理论推广应用于国家的宏观投资行为。在加速数模型建立过程中,可以考虑劳动力价格变化、利率变化、投资滞后和折旧投资设计出一个较为完善的投资函数。加速数理论假设企业购买其全部资本,这样资本的租用价格(利率)是决定企业投资行为的关键宏观经济变量。由于资本和劳动力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劳动力的价格(工资)也是投资需求函数设计中应考虑的变量。投资滞后是指企业投资当年无法完成全部需求的投资而产生的对投资需求的滞后现象,折旧投资是指企业为弥补固定资产折旧而需要追加的投资。投资需求函数表达了企业在拥有一定资本存量的情况下,如何依据计划的产值目标、预期的利率、工资水平、投资的滞后情况和折旧投资量来决定当年对资本的需求量。
根据加速数模型对2006―2015年全国的投资总需求进行预测。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滞后系数在1997―2005年间呈稳定上升趋势,1997年为0.3050,2005年上升为0.3340,对其未来值的预测采用了线性回归趋势预测法,年增加量为0.00285;对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测采用了指数函数预测,年增长率取近5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值12.98%(2006年取近3年的平均值14.87%);未来工资的增加指数也取近6年的平均值1.1023;并假定年利率不变或以每年0.00156的速度稳定上升到2015年。
从表1可以看出,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2000年的32918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88604亿元。从理论计算值同实际值的比较来看,除2005年实际投资额高于理论投资额之外,其他5年的实际投资额均低于理论值。2004年理论投资额为75447亿元,而实际投资额仅为70477,比理论值少6.6%。2005年理论投资额为79065亿元,而实际投资额为88604,比理论值多10.8%。2006年上半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大幅增加,也将超过理论预测值,可以推断投资增加过快是造成目前经济发展过热的主要因素。根据投资方程我们预测出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2006、2007、2010和2015年的理论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总额分别是91926亿元、99089亿元、144617亿元和271480亿元。
以上分析均基于未来预期利率不变的假设下进行的,若假设未来的预期利率上升,也可预测得出一组数据。计算结果表明,与未来预期利率不变的结果相比,由于利率上升将会抑制一部分投资,使得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有小幅下降。在利率上升的情况下预测的2010年全国固定资产总投资为14.46万亿元,比利率不变时的14.38万亿元缩小了0.55%;2015年全国固定资产总投资为26.80万亿元,比利率不变时的27.15万亿元缩小了1.3%。可见利率的缓慢上升对投资需求变化的影响较小,但若利率在短时间内突然变化,其影响将不可忽略。根据乘数―加速数理论,利率的突然大幅上升会使经济进入全面衰退,所以欲通过剧烈的利率上调来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过速是不可取的。
从表2可见,加速数变化不大。1996―2005年数值在4.78―5.28之间,预计2006年为5.16,2015年仍为5.16。表明中国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总存量大约等于5倍的国内生产总值,2006年约为108万亿元,2015年可达到324万亿元。2007年折旧投资约需5.14万亿元,2015年约需13.65万亿元,折旧投资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1996―2005年在44.9―70.0%之间,预计2007年为51.9%, 2015年降为50.3%。折旧投资占资产存量的比重1996―2005年间在0.040―0.045之间,2007年约为0.042,2015年仍为0.042,对应的折旧年限为23.8年。
发达国家折旧投资在总投资中占有很大份额,如1990年美国国内私营企业的总投资毛额为7440亿美元,其中5500亿美元为折旧投资,占总投资额的73.9%,净投资仅为1940亿美元,26.1%。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投资迅猛增长的情况下,目前折旧投资份额较低且呈下降趋势,估计在未来经济较为发达的阶段折旧投资份额将上升。
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通过理论投资需求和实际投资增长对比判断,2005―2006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存在着过快现象。
第二,小幅利率调整对投资的影响不大,而大幅度的利率调整又有使经济进入全面衰退的危险,在利用调高利率抑制经济过热时要慎重,利率调幅要适度。
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总产值的比重近期有快速上升的趋势,中央采取的抑制过快投资增长,提高投资效益的措施是正确的。
第四,进行实证研究目前我国用于弥补折旧的投资约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一半,平均折旧年限为24年,折旧投资份额呈缓慢下降趋势,但长期来看折旧投资的份额可能上升为投资的主体。
研究的主要意义:
首先,加速数模型模拟了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之间的科学关系,可以定量测度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关系。理论上计算的投资需求值可作为判断投资是否增长过快的标尺,其同实际投资量的比较可以判断经济运行的冷热程度,从而提供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为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和金融机构的投资决策服务。
第二,模型获得的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经济参数有利于对中国宏观经济特征的全面了解,而通过对其时间序列变化特征可以判断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有利于宏观决策中对固定资产投资发展的科学指导。
第三,由于投资具有冷热周期,且此周期受具体的经济运行环境状况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具有不可预见性。实际上为保持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发展,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宽松和收紧的周期性。银行的投资决策既要考虑微观经济效益,也要考虑宏观经济环境,本模型为银行的投资决策提供了经济学理论支持和实证的宏观经济数据参考。
第四,对折旧投资的预测可为国内金融机构的投资结构提供决策参考。通过对折旧投资同新增生产能力投资的效益和回收难易程度的比较,银行可以决定对某行业的投资偏好。若折旧投资效益较好,且较容易回收资金,为了减少投资的风险,在国家宏观调控压缩投资的情况下银行应侧重于折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