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固定资产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固定资产价值范文1
一、不良资产企业股权处置定价的影响因素
(一)宏观因素
1.市场透明度:它是指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股权资产时,买方对信息的知晓程度。只有在透明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才会增强购入资产的信心。
2.经济周期:只有在经济增长迅速,投资和消费需求都十分旺盛的经济复苏和繁荣时期,不良股权资产的定价才会随着市场需求而提升。
3.法律体系结构:只有较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有效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增加投资者的购买积极性。
4.投资者的退出机制是否健全:这主要指不良股权资产转让的二级市场是否健全。只有存在健全的二级市场,不良资产的购买者才可能通过重组、打包、担保、证券化等多种手段使资产增值,从而增加其介入一级市场的积极性,并最终提升不良资产的价值。
(二)中、微观因素
1.企业所处的行业特征: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风险程度。企业所处行业的供求状况、行业产品结构、行业集中度、行业竞争格局以及国内和国际环境对该行业的影响都将对不良股权资产的定价产生影响。
2.企业所处行业所居于的生命周期阶段: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每个行业一般都要经历初创、发展、成熟、衰退四个阶段。企业所处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对不良股权资产的定价也有重要影响。
二、不良股权资产处置定价的方式
目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出售的定价方式主要有市场竞价法、协商定价与聘用中介机构进行评估等定价方式:
(一)市场竞价
系指通过拍卖等市场手段来发现不良资产的真实市场价值,以此为不良资产定价。其主要是依据购买者对金融不良资产的认可价值制定价格。理论上讲,这一方法与现代市场定位观念相一致,可以得到一个较公平的价格。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发育还不够健全,信息披露不完整,并较易引发道德风险甚至法律纠纷。
(二)协商定价
系指买卖双方先各自报价,然后各自发挥谈判技能,最后达成一致的交易价格。但这种方式在达成交易价格的一致意见之前,会是一个漫长的谈判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耗费大量的交易成本(尤其是时间成本),并由于信息不对称,资产管理公司和投资者可能是一方处于优势地位,另一方处于弱势地位,最终的成交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受谈判技巧和个人能力的影响,因而也较难以反映不良资产的真实价值。
(三)聘用中介机构进行评估
系指资产管理公司委托专门的评估机构对不良资产进行评估定价。这一方式应该说可以达到公正与客观。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所采用的评估方法与出售不良资产的评估目的常常不相匹配,且评估往往是在有限的信息资料基础上和资料的真实性难以判断的情况下得出的,因此这样的评估结果市场也难以接受。
三、案例分析
为了说明金融不良资产处置中聘用中介机构评估定价时存在的问题,下面对某煤矿集团的股权处置中一项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案例进行分析。
(一)案例基本情况
某煤矿(集团)有限公司是由中国××资产管理公司牵头,于2002年5月实施债转股时组建成立的新公司。公司总股本33.20亿元元。其中,中国××资产管理公司×市办事处持股13.11亿元,原为剥离的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本息。
该煤炭企业2001年以前运营始终处于低谷。受经济需求的拉动和在非法矿井关闭的有利条件下,生产形势趋于好转。由于债转股后,资产管理公司需要进行股权退出,因此,中国××资产管理公司×市办事处决定处置所持煤矿集团的股权,并决定由某资产评估公司对煤矿集团进行整体资产评估,以此作为定价依据。该评估报告的评估基准日为2003年12月31日。评估目的为出售股权估价,评估方法为重置成本法。
资产评估公司的评估报告显示,评估后集团净资产的评估价值为12.03亿元。由于其总股本为33.20亿股,评估后每股净资产价值仅为0.362元。经过中国××资产管理公司与收购集团及其上级主管部门××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商议,最后确定以评估后每股净资产价格0.362元作为协议转让价格。按此价格,所处置的13.44亿股股权的交易金额为4.8654亿元。
(二)评估价值评析
1.评估方法不当
以出售股权为目的的评估,是对持续经营企业整体资产的评估。国际通用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有三种,即资产基础法、收益法与市场法。资产评估操作者应尽可能地采用此三种或至少其中两种评估方法对目标企业进行评估,才能使评估结果具备一定的说服力。但接受委托的资产评估公司在评估报告中仅以“收益现值法的预测中,对未来收益影响因素太多,不便于准确把握,而我国市场没有形成有效的行业走势模型”为由,排斥了收益法,依据显然是不充分的。作为持续经营企业的整体资产评估,必须对企业资产未来收益状况进行评估分析。还有一个需要强调的问题是,以往我们的资产评估机构在评估企业整体价值时,往往只采用重置成本法对会计帐面上出现的固定资产评估,对会计帐面上出现的流动资产略加调整的方式,这并不符合国际上通用的资产基础法的定义。资产基础法除了需要对目标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需要重估的资产和负债进行评估之外,还需要评估目标企业原资产负债表之外的无形资产(包括经训练和经组合的员工团队、供销渠道等等)和有形资产,以及评估企业的或有负债,尽量采用多种方法(即采用成本法、收益发和市场法)进行评估。在这方面,我们的资产评估机构做的是很不够的。
2.评估报告的应用不当
根据对该案例的调查,中国××资产管理公司是在2004年7月份才批准其下属×市办事处进行股权评估立项,并同意通过公开选聘评估机构的方式进行资产评估,但却在后来采用了此前另一资产管理公司在此煤炭集团所持股权转让时的资产评估结果。虽然此次股权处置方案的提交日期为2004年12月6日,离原评估报告的评估基准日2003年12月31日,还在一般资产评估报告使用期限(1年)的范围之内,但是按照评估报告基准日应尽量选取与交易日接近的原则,采用评估基准日为2003年12月31日的评估报告的评估结果,是不妥当的。并且,我们必须了解,在2004年年初至2004年下半年,正是我国煤炭需求迅速升温,市场瞬息万变的时期,这一相距较远的评估基准日对股权处置结果的冲击是绝不可忽视的。
固定资产价值范文2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核算 管理 对策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明确
有些事业单位存在盲目购置资产、固定资产利用程度不高、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主要原因是没有规范的固定资产购置、保管和使用制度。在购置环节,有的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分解采购规模,刻意规避政府采购;有的采购人员与供应商有利害关系时没有按规定回避;有的是私下交易、暗箱操作;也有些单位存在盲目采购、攀比采购、重复购置等现象。这些问题造成了违规购置、采购成本增加,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在使用和处置环节,登记制度不健全,使用状况不明,在管理环节的初期就存在着管理上的漏洞;在日常管理中管理意识淡薄,缺乏定期盘查制度,账外资产增加,存在物随人走现象;在资产维护、处置、捐赠、投资、对外担保、出租出借,以及调拨和报废等方面管理和记录程序不健全,资产随意处置,缺乏必要的审批、评估和备案程序。固定资产的处置,不按规定程序进行报批,私自处理,处置收入直接存入单位账户,未按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上交当地财政部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更有甚者,处置收入不入账,转入小金库使用。
(二)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滞后,账实不符现象严重
1.有实无账。(1)有些事业单位建造的办公楼已使用多年,但该项工程支出仍挂在“在建工程”、“待摊投资”和往来账户中,会计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导致账实不符、资产存量不清。(2)部分事业单位由于种种原因,主动或被动地与业务相关对象达成默契,以对方提供的实物(如基建工程材料,摄像器材、小汽车、空调、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等)抵顶行政事业性收入,这些资产未进行资产登记和账务处理,长期滞留账外或被借用,逃避了正常的监督检查。如:某保险机构利用基金存量额度大的权利,与开户银行达成默契,非法使用该银行提供的汽车、电脑等固定资产。(3)上级部门匹配、无偿调入、接受捐赠、单位合并划入的固定资产,因有些资产没有发票,而领导又不通知财务进行估价入账,造成财务无法记账,导致有固定资产实物但没有财务账的现象发生。
2.有账无物。(1)有账无物主要表现在对拆迁、报废、调出的资产核销。如:某局的原办公楼已拆迁,新办公楼已建成,只是由于新楼未取得入账正式手续,始终未履行旧楼核销和新楼增加手续。(2)人员调走或离退休不清账、不交接。有些负责人在交接工作结束后数年,仍占用单位的汽车、摄像用品等,下任领导碍于面子不便催交。
3.账实不符。有些事业单位由于会计核算不及时,无法及时反映资产变化。应入未入,该销未销,导致账物脱节、存量不清,账实严重不符。有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不准确,对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标准不清楚,该记入固定资产的没有记入或是记入固定资产的价值不正确,造成资产账面和实际不符。
(三)固定资产核算管理手段落后
随着形势的变化,社会的进步,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规模将会越来越大,有些事业单位已应用固定资产财务软件,但大多数事业单位只简单按照序号登记固定资产卡片中的信息,更没有登记固定资产备查账簿和管理台账,财务资料无法真实反映和有效控制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有些事业单位只在总账中反映固定资产总值,没有记录明细资产的实物数量及其价值,账面资产总值失去了对实物的控制,先进的固定资产财务软件功能未得到充分利用。
二、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的措施
(一)健全机构,强化管理,完善制度
明确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使用部门的职责权限,制定固定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确保办理固定资产业务的各个环节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和固定资产的购置报批、对外投资、处置报废等手续,建立资产定期和不定期的清查制度,年度终了前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做到账实相符,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从购置、领用到报废进行全过程账、卡、物管理,特别要加强固定资产日常监督,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固定资产清查,建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责任机制,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专设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实行统一管理。制定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负责固定资产统一购进、定期清查、报废登记等管理工作,并负责使用部门与管理部门的协调运作。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购建、保管、使用、维护和盘存制度,把资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本单位工作目标,大力加强执法检查和监督力度,资产管理部门和经济监督部门要把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真实完整和保值增值作为监督重点,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事业单位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内控制度。
(二)规范固定资产日常核算
在建工程、接受捐赠、上级部门调拨的固定资产应及时入账,如果没有票据应按照市场同类资产价值估价入账。外购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调试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规范固定资产入账价值。对固定资产的报废和转让,应严格按照程序报批,填写固定资产报废处置表,报主管部门批准,再经当地财政国资部门审批后,方能进行账务处理,同时减少账面价值。
(三)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
1.通过资产清查,摸清家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平台,详细准确地记录每个固定资产从购入、使用到处置的卡片信息,赋予其唯一的识别条形码,对实物资产使用进行全程的跟踪管理,实现对资产从入口、使用到出口各个环节的动态管理,随时为资产的购建、调剂和处置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并在此平台上建立评价和监督体系。
2.进一步研究开发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多种数据接口,与财务核算软件进行链接,使财务账、固定资产台账与采集的实物信息能进行电算化比对,减少错误率,避免因两种账簿登记时间不同而引起存量不实。
固定资产价值范文3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固定资产;资产管理
一、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固定资产管理的意义
对于我国县市卫生系统而言,具备综合性的县级疾控预防控制中心意义非同小可,它既承担着培养科学应用类人才、卫生应急以及疾病预防控制等重要责任,还承担着公益性的社会责任。一般而言,县级疾控中心都属于事业型单位,它的运转主要依靠于财政部的拨款,进而管理好固定资产对疾控中心的发展十分必要,同时,提高固定资产的利于率也有利于提高县级疾控中心疾病预防的水平。
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新型财政制度是事业单位为更好管理疾控中心的固定资产而采取的财政策略,它不仅重新划分了固定资产,还使用了新的相关折旧核算标准,这些措施能够优化县级疾控中心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使得管理工作更有效、更科学、更规范性,这样一来就能够使疾控中心的固定资产保值和增值。然而,再进行这些措施之前,我们需要明确疾控系统在管理固定资产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1.财务相关部门的协调性有待提高
有些县级疾控机构在管理固定资产时将其进行了分割,交于不同的部门分别管理实物资产和固定资产,由于负责的部门是相互独立的,在工作就就会出现工作不协调甚至是脱节的情况,而后各种问题便接踵而至,如未能在购买新的固定资产时做到及时入账;没有消除那些报废处理完毕的固定资产账目,导致账目与实际固定资产拥有量不符;实物部门的盘点工作不及时或者盘点后两方又未能及时对账进而导致账目不实的情况;卫生专项资金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项目,一直对其进行资金投入,而疾控中心的设备也随之增加,但是由于疾控中心的挑拨手段比较陈旧,不能及时将很多固定资产入账,导致账面上固定资产的价值被掩盖,同时账面上也没有及时消除已经报废的固定资产,从而影响了账面固定资产价值的真实性。
2.疾控中心资源配备不合理
资源配备不合理是疾控中心管理固定资产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各地因为各种因素时常会发生各类疾病,对此,我国财政部门会给予疾控中心资金支持,让其能够做出紧急应对,但是包括县级疾控中心在内的疾控中心都存在着财务问题,如医疗设备紧缺和资金紧缺,设备使用效率低等,这些都会影响疾控中心的工作,而导致这一情况出F的主要原因就是疾控中心固定资产资源配备不合理,这主要表现在相应的部门并不清楚自己单位实际拥有的固定资产,且进行资产预算时也无法进行科学有效的配置,再者疾控中心未能全面监督资源配备的过程并及时反馈处理资源配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此外个人主观判断也是影响资源配备的因素,如在未能做实地考察又没有相应科学依据的情况下进行资源配置,导致配置的资源和实际需求出现偏差。
三、解决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对策
1.强化财务人员管理
财务人员的素质对疾控部门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县级疾控中心,所以在进行强化财务人员管理工作时要重视财务人员素质的提高,最好选择具有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良好的专业人员管理县级疾控中心的固定资产。同时,疾控中心还需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一是从专业技能方面,组织其进行学习,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使其能够适应当家社会发展的速度,可以快速接受新的管理办法,实现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二是提高财务人员的思想水平,不断培养其现代意识,让其认知到固定资产财务管理的工作的重要性,鼓励其不断学习相关的知识。
2.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作为管理者应该知道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不过,制度的构建需要立足于实际情况,结合科学的方法,且确保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具备原则性。县级疾控中心在构建管理制度时需要重点关注固定资产的流动价值,严格监控固定资产的流入与流出,如管理固定资产流入时要确保其产品名称、出产地、编号等相关信息一应俱全,同时所有程序都要有负责人员签字确认,确保账目的真实性;进行固定资产流出管理时要及时上报上级部分并及时妥善保管固定资产,得到上级部门批准后根据报废流出仔细处理,及时上交残值,做好账目对接和销账工作。
3.完善资源配备
资源配置涉及多个方面,若想完善资源配置,管理者需要通过信息化技术,并综合设备操作环境、单位基础配备情况、工作人员工作能力、设备的使用效率以及固定资产的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来分析,科学配置,争取做到最大限度的节省资源,发挥设备的价值,如科学操作设备并减少后期维护所花费的其他费用,这对县级疾控中心长久发展而言十分重要。
四、结束语
疾控中心是以固定资产为运作基础的,而且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其日常工作的开展,还能为民众健康应急提供给物质基础。其中,财务管理是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县级疾控中心应更加重视,努力构建完善的财务人员队伍,使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争取提高固定管理工作的质量,让疾控中心更好的运转,为广大民众提供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价值范文4
关键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保值增值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162-02
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手段,是任何事物不能代替的主要生产资料,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有较大比例,其安全性及完整性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影响较大,其余额的真实与否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也很大,并且其相关费用也是决定净利润的重要因素,所以搞好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环节之一。
一、当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账实不符,造成企业家底不清。按规定,固定资产管理必须建立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和实物卡片账,记载固定资产的名称、购进时间、规格、型号等。同时由企业的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负责保管,定期进行实物盘点,并由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账核对。但是,有些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一是只设置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但没有实物卡片账,长期未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最终导致账物不符、账账不符,造成固定资产记录不清;二是利用“小金库”等账外资金违规购建的固定资产,为逃避监管而不入固定资产账或部分入账;三是会计差错,即已报废、盘亏的固定资产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造成账有实无。
2.固定资产核算不规范,造成企业利润反映不真实。有的企业购置固定资产不按规定的资金渠道列支,而故意在成本、费用中列支,冲减当期利润;有的长期挂往来账;任意多提、少提或不提折旧,折旧成了某些企业调节利润的调节器。
3.固定资产产权不明晰,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固定资产中涉及产权问题的项目主要表现是房屋和土地。由于历史上国有企业用地多采用财政划拨形式,企业的一些房地产项目存在房产证、土地使用权证等证照不全,产权不清的现象,这些房地产长期归企业使用,虽然不存在第三方对其产权进行要求,但为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这些房地产应该补办相关证照,补办证照往往需要一笔不小的税费支出,加重企业负担。因此企业不愿意主动补办相关证照。随着企业股份制改造,按新会计制度规定,无产权的固定资产不得入账,随之就产生了由于证照不全而未纳入账内管理的房屋和土地,它们的出租收入及变卖收入也游离于账外,形成企业的账外账,最终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
4.固定资产维护得不到及时保证。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维护不及时的现象是十分常见的,尤其是当生产任务紧张时,企业就会尽最大努力生产,延长设备的连续作业时间,甚至不按操作规程操作,致使机器设备超负荷工作,又不能及时保养维护,从而导致企业机器设备的使用寿命严重缩短,不能达到其财务的折旧年限,形成了账实不符。
5.闲置固定资产大量存在。中国国有企业在不断的改建扩建或者工艺调整过程中,导致众多固定资产的闲置,降低了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没有及时对损坏无法修复资产或闲置资产进行规划再利用或者清理以回收资金,形成长期闲置现象。
二、国有企业加强固定资产保值增值对策
1.完善固定资产确认入账。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及有关规范对每一笔固定资产予以确认,避免想当然、随意性。新增固定资产必须经资产管理员签字确认后,财务部门方可办理报销手续,否则一律不予受理。这就要求采购人员提供该项固定资产符合规范的手续资料。固定资产管理员应按账卡要求记录各项有关数据;资料不全、不清、不懂之处,应主动咨询有关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的固定资产种类繁多,固定资产管理员不可能行行通、门门精,需要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记账进行检查纠错。该项程序应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下转210页)
(上接162页)
2.加强账外固定资产控制管理。严格实行职务分离制度,固定资产及原材料、燃料使用单位只能根据生产经营需要提出购买请求,不得自行采购;物资供应部门根据已核准的申购计划具体承办采购业务。企业对某些擅自截留收入,违规处置公有资产的人员,及时地进行查处。企业会计人员要严格执行费用报销制度,认真履行国家和企业赋予的会计监督职责。
3.改善固定资产清查方法。若想提高固定资产清查的效果,应该将现行的清查方法改为互查为主的方法。即由上一级的管理部门从各企业抽调专门的资产清查人员,分成若干小组在企业提供的资料的基础上,进驻企业进行清查,真正做到见物清点。同时,责成企业财务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及使用部门共同参与资产清查,对于资产拆分、打包资产等情况,随时了解,以便准确核查资产。对最后的资产清查结果再填表上报,这样才能保证固定资产盘点的数量真实可靠。
4.加强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完工审计。作为资产购建审批的对应环节,完工审计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成立专门小组召集有丰富经验的审计、财务等专业人员来担任审计人员。采取追索调查方法,调查这些资金在使用过程中有没有形成固定资产的可能,可能形成哪一类,多大价值的固定资产,审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疑问。然后根据这些线索或者可疑票据进行实地调查,走访工程项目工地的职工、课题组人员及销售商等,以便从中发现问题查出账外资产。
5.建立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为防止资产清查的前清后乱和切实提高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水平,应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对资产的动态监管。通过资产清查,获取资产管理的原始数据,这是建立资产动态监管体系的基础性工作。对打包资产进行设备明细拆分,在资产信息系统中予以完善,不仅有利于下次的资产清查,对以后的资产维修时设备更换、价值更新都可以提供有力依据。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还可以提高资产利用率,通过调用系统信息,实现内部调拨、修旧利废等。建立固定资产信息系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从而降低资产管理成本。
固定资产价值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固定资产;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随着国家示范性院校和骨干院校的建设,我国高职院校在近几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国家对高职教育业也越来越重视,对其投入力度加大,高职院校的资产逐年增多,尤其是教学仪器设备,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的一般设备是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能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等。 单位价值虽然不足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资产,应当作为固定资产核算。
一、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属于公办院校,属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固定资产主要由财政性资金形成,资金来源的无偿性从而导致部分单位的负责人存在 “重财轻物”、“重买轻管”、“重使用轻维护”的意识。购入固定资产后,各部门在固定资产管理上基本是谁购建谁拥有,谁拥有谁使用,对资产的日常管理重视不够,维护不当,没有及时对资产进行保养、维修,丢失挪用,资产使用效能低,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2.资产管理制度执行不力。多数的高职院校重视资产管理制度建设,但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往往流于形式,用于应付上级检查,导致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基础工作薄弱。因竣工未验收、工程决算未审核等环节滞后,以至于部分房屋建筑物完工多年,还没有入账,或是建筑物拆除后,账务未及时核销,依旧长期挂账,导致致固定资产的账实严重不符。有的资产由多人使用,却无专人负责;有的购入时没有办理登记手续或没有建立丢失赔偿制度,以至于发生重大的损失、流失也无法追究和无人追究,责任无法落实。部门合并或撤、人员异动、资产内部转移都没有办理变更手续,账目混乱。有的单位长期未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和盘点,结果造成固定资产家底不清,账实不符。
3.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采用账物分管、归口管理方式,财务部门负责账务管理,图书资料由图书馆管理,科研教学设备由各系部管理,办公设备、家具用品由后勤部门管理,房产、土地由基建部门管理。各职能部门归属不同领导及不同的主管部门,财务部门根据财政部和教育部的6大类进行固定资产分类,资产管理部门被财政部门要求按11类进行组织清查和上报资产决算报表,出现多头统计、口径不一致的状况。长期以来,部门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各自为政,一旦发生问题,各部门对固定资产管理互相推诿,相互扯皮。职责不清,直接导致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效能低。
4.预算和计划管理约束力不够。在购置固定时,高职院校的使用部门从局部利益出发,追求“小而全”,人为扩大固定资产的预算范围和编制,再加上预算控制执行不够严密,在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监督乏力情况下,使其固定资产采购比较随意,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盲目采购、重复购置,攀比购置等现象。尽管财政部门在高职院校固定资产采购中执行了政府采购招标实施管理办法,但实际上,由于政府采购招标中心的采购与各个单位的资产管理相脱节,政府采购部门对各高职院校的约束力不够,在审查各单位固定资产采购预算的合理性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5.内部监督力度不大。高职院校里有许多没有建内部审计部门,要么内部审计隶属纪检部门,独立性不强。审计部门注重学校流动资金收支监督,忽视对固定资产设备购置、使用、分配、保值、评估、清产核资、处置全过的监督,造成了固定资产管理失控,不能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实效。
二、加强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1.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当前,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操作性强的资产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必须按照有关规定,结合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维护以及报废、出售等管理制度,加强固定资产日常管理,遵循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有关国家规定,建立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填制固定资产卡片,粘贴条码标签等。如实登记固定资产购建的时间、原值,数量、使用部门、保管人等信息,建立详实的实物档案,全面反映固定资产存量状况。按月核对财务部门登记的新增资产并进行确认。当人员调动,部门调整,资产内部调剂时,应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进行定期清查,随机抽查及专项清查,以查实固定资产的实有数与账面结存数是否相符,固定资产的保管、使用、维修等情况是否正常。对于账实不符的,盘盈盘亏的,应逐个检查分析,并将清查结果和分析结果及时上报给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和领导层,提出处理意见和措施,上报授权部门批准后进行处理。把资产的真实完整和保值增值作为监管的重点,逐步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2.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负责全院的固定资产的统一管理,包括实物管理、产权管理和效益管理。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原则,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明确单位负责人对单位的固定资产产权享有最高的决策权并承担最终的责任,建立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问责制,实现固定资产单位负责人负责制。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使用上,坚持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明确单位负责人,资产管理员、资产使用者的职责范围。高职院校内部建立进合理、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考核机制,将资产管理工作的成效作为评定指标之一,以此明确各岗位职责,激发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有关政府部门对该单位的资产管理成效,结合单位领导的年终考核成绩,实施绩效考核制度,进一步提高单位领导对固定资产的重视和认识,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3.健全资产与预算相结合机制。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与预算结合是深化财政改革要求,也是管理好固定资产的最好途径之一。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结合,就是资产预算和经费预算相结合。在摸清家底后,财务部门在编制年度预算过程中,应对固定资产预算做全盘考虑。在使用部门提出资产购置计划后,财务部门可联合资产管理部门及审计部门对该各部门提出的计划进行论证和确定。具体的操作是:⑴对各部门提出的计划中抽查一些仪器设备,如果是用于教学的,检查部门申报的仪器设备是否有教学任务,开课情况以及仪器设备的申购数量和具体参数指标;如果是用于科研的,检查是否提供了该设备在将来的开展或申报的课题中利用率和重要性,是否有助于本专业、本学科建设长期发展战略。⑵结合申请部门现使用的仪器设备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同类型的设备使用率、大型设备共享性、完成以前年度教学情况等指标。财务部门根据评价指标再审批资产购置预算。未按时提出资产申购计划的,财务部门不予考虑经费预算。从资金来源上控制,财务部门通过加强资产购置的预算管理,能有效避免资产重复购置现象发生。
4.实施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搭建校园网或OA办公自动化的网络信息平台,利用全面清查后的基础数据,建立固定资产的信息数据库,实现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数据的信息共享。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及时登记和变更固定资产的情况,减少重复工作量,缩短数据处理周期,提高管理效率。其次,通过网络化管理,实现固定资产全方位、动态监控,使每一件固定资产都能做到来源清,去向明,提高管理的时效性和透明度,有效地杜绝流失现象。实时查询资产基本数据,避免重复购置,盘活存量资产,及时调整固定资产配置并进行优化,促进闲置资产的有效利用,提高固定资产使用率。
5.加强内部审计的对资产管理的监管。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固定资产管理中的作用,加强对固定资产购置预算的审计,实行事前监督。加强对固定资产购置、使用、处置等全过程审计监督,实施全过程、全方面监控。对学院的固定资产管理内部制度进行审查和评估,督促资产管理机构完善内控制度,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
三、结束语
总之,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及高职教育迅猛发展,对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方法也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健全机制,创新手段,才能使固定资产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充分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稳健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霞.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4).
固定资产价值范文6
一、国有资产类型
广义的国有资产主要有以下一些类型:
实物型资产。包括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人造资本主要包括生产性资产、服务型资产。生产型资产是指社会生产中使用的机器设备、原料和厂房等。它们往往以企业为单元,对生产资料进行利用和维护。另外一类是房地产。政府拥有的办公设施为政府运作提供条件.这类资产具有实物形态,但是同时具有一定的价格,是通过投资形成的。
自然资本是指由天然形成,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比如各种矿藏、天然森林、土地和清洁水资源。这类资产不需要投资自然形成,同时它具有不确定性。比如,许多矿藏的储是不确定的。
非实物资本。具有多种形态,国家税收是政府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也是最重要的国有资产。国家垄断经营,国家通过对某一行业进行国家专营,这种垄断力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它的另一种形式是国家通过出售许可证形式,取得这种资产的收益。国家拥有的金融资产、国家信用也都属于非实物资产。由于非实物资产是一种“虚拟”资产,往往容易被忽视。而非实物资产价值随肴市场状况不断波动,更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在纯粹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物资和产品按一个统一的计划流动。实物就非常重要。它的核算体系往往强调实物核算。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价值称为推动经济运转的动力。一切经济行为以价值为中心。一定数实物资产总处于不断变化中,所以资产价值衡成为资产管理必要的前提。
二、国有资产流失的定义
国有资产流失定义,依据资产类型可分为两种:狭义的国有资产流失,是指国家所有的实物资产被个人或某些利益集团无偿或以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据为己有。这一定义着眼于实物资产。由于它易于观察,所以受到较多的关注。
广义的国有资产流失,是指国家所有的各类资产的净现值减少的过程。由于广义资产包括的范围很大,特别是许多非实物资产在传统观念中认为并不属于国有资产.使得非实物资产的流失并没有得到特别的重视石国有资产流、失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其流失程度与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和社会财富的稳定程度有关。
在经济转型时期,由于社会财富分配结构发生粉剧烈变化,特别是大国有资产由国家所有向私人所有转化。这就为国有资产流失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机遇。同时在转型期,由于新旧法规交错和法规的冲突,加上管理者经验不足等多种因紊,为国有资产流失提供了体制上的可能。
三、国有资产流失的形式
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有很多种。根据资产流失的环节,可分为两大类:
(一)外部流失,即交易过程产生的流失。这又可以分为两类:低价出售和高价买入。这里的卖出和买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对于实物资产,这种途径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对于非实物资产流失,则许多情况下并未被认识。比如国家税收,随意减免税收和纵容偷税漏税,实际上也是一种国有资产流失,它相当于低价出售了纳税义务。另一个国有资产流失的例子是企业合资过程中,国家财产以过低的价格入股,以及国家特许证发放中,以低价转让。 (二)内部流失,即企业经营内耗产生的流失。这种流失是在企业内部成本过度膨胀产生的国有资产流失。在国有企业中,原材料的浪费、机器的过度利用、冗员和不必要消费性开支,都在侵蚀国家的资产。而在行政机关,采用狡华的办公设备,冗员也是国有资产流失的表现形式。
交易过程的流失在企业转制中大存在。可容的是这些流失已经被意识到,特别是实物资产的流失。非实物资产的流失的严重性还没有被全面地认识。比如许多国家垄断性行业,它占有国家的垄断资本,但是它并没有给国家带来这一资本相应的资本收益。
经营流失的严重性还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由于国有资产规棋巨大,国家本应该得到大的资本收益。但在实际上,许多企业却处于亏损状态。一些企业由于工资虚增和非经营支出膨胀所带来的损失其数目之大就引人注目。而这些流失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巨额流失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人认为,这种流失是社会财富的转移。但实际上,由于这种财富重新分配又会导致社会个体价值观扭曲,对于社会的效率有反面的作用。
四、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主要是国有企业或国家机关等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管理人员紊质低,不位得资产经营管理的技术;二是是内部经营者以国家资产为筹码,换取个人利益或小集体的利益。而这一原因背后往往与腐败和违法乱纪有密切联系。
国有资产流失的另一原因是所有者的缺位。尽管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资产神圣不可侵犯,但是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人人所有,人人没有,正是对这一现象的生动描迷。随粉市场机制的建立,这种所有者缺位的情况可能得到缓解。
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藉根据国有资产流失的特点,从源头上治理。
人的评价和机制。由于国有资产都是通过人实施经营管理的。如何评估人业绩是关健,而激励机制设计则是核心。二者互不可缺,互为影晌。
信息披尽。实践证明,暗箱操作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当信息披琳足够充分,国有资产是否流失一目了然。这有助于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
加强法制建设.对于读职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加大打击力度。
重视非实物资产的管理。目前对实物资产流失比较重视。但是非实物国有资产流失可能比实物资产大好多倍。加强对这一部分流失的管理,迫在眉睫。
减少国有资产比例。特别对于竞争性行业,市场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资本效率。减少国有资产的比例,就减少国家监管的要求,便于国家资产管理部门集中管好大型垄断资本的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