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文明宣传小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文明宣传小知识范文1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创城精神为指导,加大创城力度,广泛动员全体同学力量,着力营造全班动手、人人参与的舆论氛围,推动各项创建任务的落实,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学校发展好、学生素质好、校园环境好、创建氛围好的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贡献力量,以迎接上级主管部门的验收。
二、总体要求
全体师生要以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认真开展创城各项活动,以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来推动创城工作的深入开展,夯实各项创建基础,为我市在2011年跨入创建全省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行列目标营造浓厚氛围。确保上级下达的创建目标按时完成。
三、创建目标
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活动,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把东胜区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秩序优良、环境优美、服务优质、社区文明、文化繁荣的文明卫生城市,为实现东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东胜教育人应有的贡献。
四、组织机构及分工
为了加强我班在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中的组织领导,保证学校分配的创建工作按时间、保质量、有条不紊地开展进行,经研究决定成立三三班创城工作领导小组:
(一)创城知识宣传小组
组 长:牛宇庭
职 责:创城知识的普及宣传,召开“创建文明班级”活动动员大会,利用晨读、午练时间及班队会时间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公民道德要求》、《学生在校文明礼仪要求》。利用课堂,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使学生对品行的丑、恶、善、美理性认识水平的提高。
(二)卫生督查小组
组长:陆佳
组员:各个小组长
职责:(白慧负责)保证班级教室的桌椅、地面、内外墙面、内外窗台、屋顶、灯管、暖器干净,清理擦洗用的布子要放到隐蔽的地方;
(王佳萱负责)保证本班学生的个人卫生,衣服、手脸要干净,不留长发、长指甲,男女生不戴耳环耳钉;
(张凤凰负责)保证所属环境区的干净整洁,环境区因为施工有水泥块、石块的,要随有随清理,绝不留任何死角;
(陈勃儒负责)保证教室、环境区每天清扫至少两次,并做好保持工作;
(班主任负责)中午、下午放学亲自到教室、环境区进行检查,确保教室、环境区干净整洁才可离开。
(三)文明礼仪督查小组
组长:徐雅晨
组员:各个小组长
职责:全天候监督检查班级文明礼仪、佩戴胸卡、红领巾等情况,有督察记录。
(四)督导检查组
组长:刘玉馨
组员:杨溢 陆佳
职责:随时检查班级的卫生,纪律,文明礼仪各个方面的内容,有问题及时督促相关负责人员改正或向老师反应,并作好相应的记录。
五、具体实施方案
根据鄂尔多斯市创城指示,服从教育局的安排,听从学校指挥,努力做好一切创城工作。就我班创城工作有如下安排:
1、在班级布置创城专栏。让孩子对于创城有更多的了解,时刻记住创城的重要性,而且认真学习创城专栏里提出的各项要求。在班级树立榜样,设立卫生文明小标兵,每天选举一名进行表扬,让其他学生都向他学习。榜样的力量不可小视,为了当小标兵,学生们每天都积极向上,齐心搞好班级卫生。
2、开展主题教育班会。
(1)在班会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普及知识,让学生了解国旗、国徽和国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另外,宣传创城卫生文明知识,让孩子不仅自己做文明人,也要带动周围人成为文明人。宣传文明礼仪小知识。
(2)做问卷调查。根据上级要求,接受上级考查,向学生普及基础知识,以问卷形式做调查,反映学生情况,根据综合总结,做出相应调整、改正。
生态文明宣传小知识范文2
宣传科普工作总结 我校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以科技节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实践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切切实实的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为期一周的科技节活动已经结束,现将活动小结如下:
一、“科学创新、低碳生活”为主题班会
百家湖中学每班都围绕主题“科学创新、低碳生活”的举办了一次主题班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每位学生对科技创新、低碳生活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掀起一股科学创新的热潮。
二、科普手抄报比赛
结合科技节"科学创新、低碳生活"的主题,全校同学一起投入到科普手抄报创作活动中来。通过漫画创作,学生们对科普的相关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把这些知识通过展示活动在全校范围推广宣传。
三、校园宣传
积极营造节能减排校园文化,利用校园广播、升旗仪式等方式,在广大师生中开展节能、环保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加强节能环保知识教育,将节能、节水、节电、节地、节粮、节材等教育内容以灵活多样的形式纳入教育教学活动中,真正落实节能环保进课堂、进校园。
四、变废为宝小制作活动
在这项活动中,有的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利用废弃的包装盒制作了了一辆辆精美的小车和手工艺品,不仅让学生知道了我们身边有许多东西可一再利用,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的同学利用树叶,广告纸,果壳等废弃物,通过加工设计,在他们的手中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制作画,体会了变废为宝的乐趣。破损的乒乓球、易拉罐、泡沫、报纸,包装盒这些很多人眼中的废弃物品,经过我们同学的一番精心设计,"摇身一变"成了造型各异的风能小车。虽然我们的作品还不够成熟,但是却是绿色能源的一个缩影。在活动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节能习惯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本次科技主题活动通过宣传、教育实践等一系列活动,同学们都进一步认识到了科技创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促进养成了节能低碳的意识和习惯。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通过活动,学生纷纷表示要将在学校中学习的节能方法告诉自己的爸爸妈妈、亲戚朋友,让大家齐动手,共同保护好我们国家有限的资源,使它创造更大的财富,大家一起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出一份力。
宣传科普工作总结 在区科协的直接领导下,在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以人为本,立足社区,进一步发挥教育的导向功能,营造“崇尚科学文明、反对封建愚昧”的良好氛围,歌颂表扬思想道德高尚的好人好事,传播贴近居民生活的各种科学知识,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等方面的需要,促进社区居民提高科学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使辖区居民生活更幸福更美好。复兴路社区在科普教育中的具体工作如下:
一、健全组织网络
社区主任亲自抓,其他群干主动出点子提建议,把科普工作纳入社区工作的议事日程,并明确书记分管科普工作,把科普工作纳入社区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社区成立了以社区主任张海丽为组长,社区群干为组员,有九人组成科普教育基地的领导小组。党员、中心户长为主体的退休人员组成科普志愿者队伍。加强科教领导小组的自身建设,是科普进社区为创建科普文明社区的有力保证。
二、加强社区科普教育建设
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坚持学习制度,统一思想认识,社区形成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科普领导小组一般人首先加强自身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普法》,开创科普事业新局面。建立健全科普教育的资料台账。现已按上级来文、组织机构、工作计划、活动记录、工作总结,五个目录列入台账,使科普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宣传发动召开不同类型的会议和组织学习。
三、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
让科普活动深入人心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不断开展以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健康知识、运动与健康等多种知识穿插期间。使居民在娱乐中接受科普教育。为了确保科普活动的定期开展,结合我社区实际情况,我们有计划、有内容、有专人负责、有检查、措施落实到位。自成立科普教育共建以来,我们已开展数次科普教育活动,平均两月1次,达300多人次。
四、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科普知识因地制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阵地进行科普宣传。
在社区市民学校,开展各类形式的科普宣传,开展反对、家庭养生、文明生活等公民道德教育,结合不同时期的情况和社区工作重点的变化,宣传不同的科学知识,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坚持传播贴近群众的科学知识为出发点,让广大群众了解科学、掌握科学、用科学来指导生活。针对本社区居民的需要为居民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科学知识提供便利。搞好社区科普教育,是社区的一项长期任务,我们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立足社区,服务社区,以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着力加强科普知识的培育,帮助居民确立科技兴市的认识,为我国的科普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宣传科普工作总结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为了充分发挥学校科普教育宣传的主渠道作用,切实提高教师和青少年学生的科普素质,xx县教育局高度重视科普宣传工作。及时将文件转发各学校,对科普宣传工作作具体安排布置,并及时进行指导检查。
二、加强宣传,积极营造科普活动氛围
1、各中小学校充分利用张贴标语、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途径,进行科普宣传。
2、利用周一集会对学生进行科普宣传教育。
3、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网络教室为学生提供科普知识,部分学校还组织开展以环保、节约、食品安全等为主题的科普知识讲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科普宣传进课堂。将科普宣传与学科教学活动结合,小学结合《品德与社会》、《生命·生活与安全》,中学结合《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
5、2月下旬至3月中旬,县委宣传部、共青团xx县委、县教育局、县环保局联合开展了“生态xx·鸽子花都”绿色环保主题征文活动。
三、切实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
将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与科普宣传紧密结合,提高青少年学生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积极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青少年科普活动,如生物与环境实践活动、科技知识竞赛活动、微机竞赛活动、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小实验操作、组办科普讲座、组织科技参观及科普采风活动、科普图书阅览、科普影视播放、办科普宣传专栏、撰写科技小文章、编辑科普剪报等;举办了科普板报、科普知识手抄报竞赛、环保故事竞赛;开展读科普文章、写科普作文、画科幻绘画活动。
生态文明宣传小知识范文3
关键词:河南省;碳排放权;交易;构建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2-0051-03
一、构建河南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思路
河南省作为重要能源和工业大省,应根据本省实际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总体部署,以供给侧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为契机,构建河南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挥市场机制的主体作用,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形成以企业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体、政府作为交易市场规则的制定与监督者,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加快河南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通过对国内外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对比分析,我们认为,河南省应该积极探索建立强制性配额交易市场。具体为:用完善的制度构建交易市场,通过立法构建碳排放的各类要素,赋予利益相关方权利和义务,提高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根据国家发改委要求,科学设置碳排放总量和配额分配机制,加强制度保障,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各项要素,充分发挥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在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的作用,提高企业积极性,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
二、构建河南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措施
1.科学确定排放总量。由于历史的原因,河南省资源消耗型产业比例偏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发展,碳排放总量在全国名列前茅,环境质量堪忧,与国家标准相比有较大差距。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仍将持续增加,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河南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降低碳排放总量,不仅是完成约束性指标的任务,更是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提高环境质量,探索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因此,河南省必须根据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合理确定碳排放总量,使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具有现实性与可行性。
因此,应根据河南省工业大省与能源大省的特点和产业结构实际,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降低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各项要素成本。不同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水平、能耗和碳排放强度、能源资源禀赋等方面差异明显,使它们在减排成本和参与动力方面有所不同,各个企业接受相同的碳排放约束,会降低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被接受程度及可操作性。
2.做好碳排放权配额的初始分配。碳排放权初始分配的主要方式有三种:政府无偿分配、固定价格出售和拍卖等。在碳排放总量限制的前提下,应根据河南省情制定初始分配方式。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成本上升和外部竞争加剧是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外部制度环境的改变对企业影响较大。拍卖排放权会增加企业成本,免费分配方式则可以顺利实现排放权交易制度和现存排放收费制度的对接。因此,河南省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方式宜采用“三步走”策略。第一,根据国家政策,对现有的企业免费分配排放权,对新进入的企业给予适当的有偿分配激励政策;第二,对所有排放者分配初始排放权实行固定价格出售方式;第三,公开拍卖初始排放权,这样可以兼顾企业利益与制度衔接。
3.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础能力建设。同广东、上海等试点省市相比较,河南省在碳排放的政策法规完善方面还相对滞后,缺乏碳排放交易制度、碳交易试点与交易市场等配套运行的相关政策规范。按照国家发改委统一要求,河南省在2016年应提出拟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企业名单。名单将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重点排放行业,其2013―2015年中任意一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万吨标准煤以上(含)的企业法人单位或独立核算企业单位。作为确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企业的参考依据。对拟纳入企业的历史碳排放进行核算、报告与核查。围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各个环节,深入开展能力建设,针对不同的对象,制订系统的培训计划。对行政管理部门,着重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顶层设计、运行管理、注册登记系统应用与管理、市场监管等方面的培训;对参与企业,着重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基础知识、碳排放核算与报告、注册登记系统使用、市场交易、碳资产管理等方面培训;对第三方核查机构,重点开展数据报告与核查方面的培训;对交易机构,主要进行市场风险防控、交易系统与注册登记系统对接等方面的培训。
4.在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发挥金融服务业的作用。金融服务业是市场经济的血液与核心,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不能离开金融,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是碳金融发展的有力手段。河南省建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应创新和发展多样化的碳金融工具,建立完善的环境风险管理体系。金融服务业要把培养一批深入理解我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策、掌握环境风险控制手段、适合发展碳金融需要的人才放在首位。河南省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第一,要充分利用原有期货、期权交易的设施,利用交易结算系统的整体性与互补性,从事碳排放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从而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的开放性和流动性,提高交易效率,产生规模效应;第二,加强银行、保险对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支持,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投资基金,开发针对绿色、低碳节能和环保、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项目的信贷产品和保险业务;第三,通过银行、保险,证券以及期货等机构投资者协同努力,创新碳证券、碳期货交易等碳金融衍生产品,使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蓬勃发展。
5.完善相关制度保障。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法律保障,完善的政策与法律制度是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的基础。河南省应根据国家关于建立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碳排放权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对接国家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节点、步骤,制定和出台河南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细则、碳排放配额分配和管理细则、碳排放核查工作规范、监督管理细则等办法和细则,逐步完善全省碳市场建设的政策管理体系。规范碳排放核算基础数据的监测、采集和记录管理,制订并实施监测计划,确保重点排放单位按照国家要求监测、核算和报告碳排放量,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开展温室气体排放在线监测。建立节能监察举报、投诉受理制度,向社会公布受理举报、投诉的电话和电子邮箱。
6.提高企业交易积极性。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控制碳排放的一种市场化手段,应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提高企业主动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积极性。应创造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有利条件,为企业进行碳排放权交易提供便利。河南省要加快省内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建设,保障建立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顺利进行;扎扎实实做好碳排放的监测、核查及认证。加强报纸、电视与网络等媒体宣传,使公众了解有关碳排放权交易的知识,提高公众对碳排放权交易的认知度。
应引导企业建立对未来强制碳减排的预期。这样,对未来强制碳减排的预期越强烈,目前自愿进行碳减放交易的积极性就会越高。因此,在政策引导的同时,既要加快推进省(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也要加大力度宣传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特别是宣传国家对建设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政策,增强企业主动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动力,使参与碳排放交易企业塑造良好的品牌与社会形象。
7.建立健全碳排放金融交易中介机构。把有关碳金融交易中介机构的培养和发展作为河南省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基础,大力扶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碳金融交易中介机构,使其成为行业品牌。中介机构本身要苦练内功,加强与国内外碳金融交易中介机构的合作,深入学习研究国内外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先进理念与经验,积极为国内碳排放项目提供诸如项目开发、交易服务,主动参与到建立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中来。政府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通过政府、企业、机构三方的共同努力,提升河南省碳排放金融交易中介机构的整体实力,为参与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8.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全国大部分省市一样,人才短缺是当前河南省构建碳排放交易体系的瓶颈。在雾霾频发的环境下,控制大气污染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培养具有精通业务和创新能力的碳排放交易人才是当务之急。河南省应着力培养一批视野开阔、专业扎实的碳排放权交易人才,以促进河南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要聚集证券、期货、保险、能源经济、碳排放核查等专业人才,带动碳排放咨询服务、第三方核查机构专业人才的发展,为河南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建设、赢得加入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主动权奠定雄厚的人才基础。
9.增强公众低碳环保意识。培养与增强公众低碳环保意识在河南省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中尤为迫切,要继续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重点,科学制定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综合运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及移动互联网、微信、微博、室外传媒等新媒体,正面引导舆论,围绕国家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策、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活动及相关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与国家建立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为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世界环境日等宣传活动的主题进行宣传,提高社会大众的认识与参与程度,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社会大众的低碳环保意识和自觉参与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强大舆论支持和社会基础。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宣传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益处,了解日常生活中节能减排的小知识,树立起良好的低碳意识,促使人们自觉地关注碳排放,控制碳排放量,培养良好的保护生态环境习惯,自觉养成低碳和环保的生活方式。
三、结语
综上,面对2017年构建全国统一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大势,河南作为我国重要能源和工业大省,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河南省应根据自己工业大省与能源大省的实际,结合国家建立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政策要求,科学确定排放总量,做好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础能力建设,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业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的作用,完善相关制度保障,提高企业交易积极性,建立健全碳排放金融交易中介机构,积极培养碳排放权交易专业人才,增强公众低碳环保意识。鼓励先进产能,促进结构优化,开展重点排放企业监测、报告与核查工作,培育碳排放交易第三方核查机构,积极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制度,尤其要对碳排放信息统计监测与考核制度、碳汇制度等方面进行具体规定,使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行动统一,顺利与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衔接,使河南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各省市前列,并起引领与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瑞.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现状分析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6,(7).
[2] 刘昱洋.河南碳金融发展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3,(3).
[3] 刚.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设计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通知[Z].2013.
生态文明宣传小知识范文4
《非常靠谱》是一档以轻松幽默方式解读姓氏文化的节目。当下电视荧屏文化类节目大多以解读历史为主,像这样将视角聚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姓氏文化的综艺节目还尚属首例。以往观众看历史文化类的节目,只能倾听、借鉴,但《非常靠谱》可以参与,它与每一个观众都可以产生联系。当然节目最大的亮点还是主持人汪涵。另外节目每期都会请来“摆谱团”――专门研究历史姓氏文化的专家、该姓氏的名人以及为数众多的该姓氏的普通大众来参与其中。像节目第一期,解读中国第四大姓刘姓,就请来了刘晓庆做嘉宾,还请来八位与她同名的女观众扮演她的八个经典影视形象,更为神奇的是,在一名普通观众嘉宾上台之后,他居然自称汉光武帝刘秀的后人,并说据刘氏家谱记载,刘晓庆是刘秀的第六十六代孙。无论是真是假,请来这位嘉宾,节目确实“煞费苦心”。
大家都来“晒祖宗”
节目的另一大亮点在于以姓氏为包装的“晒祖宗”活动――节目请来祖国各地该姓氏有绝活、有故事的人现场讲述、表演。比如说第一期节目组就请来了湖南邵阳的刘氏布袋戏表演者,据介绍,早期的布袋戏就与汉武帝有着一段渊源。节目还找到了刘三姐的后人现场表演广西壮族原生态的民歌。观众更可以了解到裹藏其中的历史知识,以及自己姓氏的故事。另外节目还会介绍许多有趣的小知识,比如说:之所以选择刘氏作为首期主题,是因为刘姓中皇帝最多;你知道吗?姓刘的右脚小脚趾指甲多是分开的。《非常靠谱》还有一个环节叫“P仔报报”类似于《天天向上》中的“中华文明礼仪”,可爱的P仔用幽默、天真的语言,像天气预报员一样在地图上给我们展示出姓氏分布的概况。不过从节目首期的内容来看,还是有一些让观众想要“按快进”的部分,比如:乡下老汉自己拍摄的“刘氏春秋”不免有些雷人,几个穿着古代衣服的男女在那跑来跑去抓鸡,观众还在等待下面的故事时,短片结束了,真是不知所云。据说这位老汉拍了10集的戏,难道都是在抓鸡不成?然后节目僵硬地跳到请刘晓庆给乡亲们说哭戏的环节,中间还播放了她不少的影视作品的哭戏片段,就算这是为了突出影后的表演实力安排的,但也未免有些与主题脱离得太远了。
专家把关 是否真的靠谱?
实际上,抛开节目作秀的成分,真正最吸引我们的还是专家学者在节目表演和展示中不断穿插的对姓氏文化知识的讲解。节目请来的专家包括纪连海、于丹、何光岳等,他们用丰富的历史、考古知识来为姓氏找根。比如节目首期请来了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从他的讲述中观众可以了解到,从公元3世纪至清初,四川累经战乱,原有人口几乎灭绝,近代人口大多是湖广填四川时迁入的;还有刘姓的始祖原来是位“养龙高手”。但是节目录制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的小插曲,来自各方的专家都为了维护自己在该学术领域的权威性,针对同一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互不让步,甚至到了翻脸的尴尬境地,据称曾一度导致节目停录。
一个人战斗的汪涵
在银幕上搞笑不断,以主持综艺娱乐著称的汪涵,其实私底下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人。他平时逛得最多的是书店和古玩店。汪涵家中的书架上最多的就是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从他主持过的几档节目中,观众不难看出,在汪涵娱乐搞笑一面的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在支持。实际上,在2010年国庆汪涵宣传自己新书《有味》的时候,就曾表示过,自己有意打造一档新的文化节目。据说汪涵对中国的姓氏文化一直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湖南卫视设计该节目之初,汪涵就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参与这个节目他的爱好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众所周知,汪涵最受观众好评的节目就是《天天向上》,在刚刚结束的2011年湖南卫视广告招商会上,它以1.33亿元的冠名权高价夺得标王。然而,2010年汪涵唯一的一档新节目《越淘越开心》反响冷淡――不知道是因为卖东西实在不是他的强项,还是离开了天天兄弟团他有些不适应了。转投这档文化类节目,选择自己更为熟知的领域,依旧一个人战斗的汪涵能否达到《天天向上》的高度,是值得所有观众期待的。
汪涵就要“非常靠谱”
在跨年时第一时间抢占了“给力”二字的湖南卫视,让其他卫视真是羡慕嫉妒恨了一阵,在这个什么都讲求外包装的时代,名字是一定要“非常给力”不可的。作为一档讲姓名文化的节目,其本身的名称就更需要一些创意,《非常靠谱》就因此几经更名。因为节目涉及的内容与姓氏文化和族谱文化有关,想要通过节目追溯出同姓氏人的共同祖先,增加同姓氏中国人之间的凝聚力,节目原本定名为《谱天下》,后来又名为《摆谱天下》。然而汪涵觉得“摆谱”有摆门面、摆架子的意思,有些不妥,于是直谏台长,要求改名。在深入地研究之后,他更加深知姓氏、家族、族谱的重要性。在几经权衡之后,他觉得“靠谱”这个词更加贴切。汪涵曾经表示:靠谱是所有人对人、对物、对事的一个诉求,人们希望自己买到的东西更加靠谱,希望自己交的朋友也靠谱,更加希望自己的国家靠谱、政府靠谱。另外,如果人们想知道自己姓氏的来源,想寻根问祖,只能靠族谱来得到答案。所以该节目最后定名为《非常靠谱》。
帮你认祖归宗
不仅要有响亮、个性的名字,一档节目需要有贴近观众的现实意义。人的姓氏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名称符号,由于有了姓名人类才能有正常有序的交往。各个民族对人的姓名都有很多习惯,这种习惯受到历史、社会、民族等因素的制约。同时,它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讲求追本溯源的民族,姓氏对一个家族来说是重要的传承依据,特别是家谱,更是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族的参考资料。而族谱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寻根一直是中国人特别执著的情结,不但是一家人之间,就算是同姓人之间似乎都有某种凝聚力。《非常靠谱》正是依托这一点来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的。
生态文明宣传小知识范文5
吴歌的价值并未得到社会大众的肯定。随着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节奏感强烈的流行音乐成为大众认可的主流音乐。人们对以吴歌为代表的民歌的关注程度逐渐淡漠,吴歌越来越为人们所忽视,所以吴歌文化的生存现状严峻,传承与保护刻不容缓。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吴歌为人们所忽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城镇化与机械化使得农耕环境与农村劳作日益减少,吴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由于现代人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吴地已经发展为当下中国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地方。吴地过去传统的劳动方式已基本消失,传统体力劳动现已大量被农业机械化所取代,吴歌赖以存在的农耕环境逐渐消失了,再加上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大力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少农民都进城务工,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因而吴歌失去了产生的土壤,也失去了演唱的舞台。
(二)文化环境的变化影响了吴歌文化在当下的传承和保护。随着现代文化娱乐形式的多样化,人们的娱乐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迎合现代人口味的流行元素遍布社会,人们接触到的多是变化及更新速度极快的现代音乐,而作为传统民间音乐的吴歌唱腔、唱词很难在年轻人中产生共鸣。再加上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欧美、日韩音乐对我国的乐坛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吴歌文化日益式微。
(三)当下人们心理环境的变化对吴歌的传承和保护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潜意识里把传统民歌视为一种落后的音乐文化,甚至对许多音乐学习者,当问及他们是否愿意对民歌进行学习时,他们大多不愿意,认为民歌是一种过时的音乐。这导致有些民歌民谣后继无人,无后辈再会演唱,热衷于西洋音乐学习的学生人数却远远多于学习民族音乐的学习者。
(四)吴歌艺人的断代问题也成为了当下吴歌文化传承和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之一。吴歌的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他们生存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吴歌的传承。本调研团队多次深入吴地乡间进行民歌采风和相关的调查采访活动。在一些采访活动中本小组发现,为我们演唱吴歌的艺人多数已年届古稀,他们不仅具有很好的乐感,还有着自己的演唱经验。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这种演唱经验已经固定下来,但是这些人在目前已经为数不多,依靠口传心授形式进行传承的吴歌文化,大有“人亡歌息、人去艺亡”的趋势。通过在当地开展问卷调查活动,我们发现,目前还能唱一些吴歌小曲的中年人已经很少了,大部分中年人对这样一种文化已经不太了解,对于青年人来说,他们不但不会演唱,而且对吴歌已经疏远。至于少年这一代,对吴歌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据了解,在推行全民普通话运动的今天,有些当地儿童甚至连吴方言都听不懂,更不用说演唱吴歌了。
(五)吴歌自身的问题也使其在传承和保护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障碍。吴歌是口口相传的民歌,很少以乐谱的形式保存下来,更没有歌集形式的出版、发行,这使得对吴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困难重重,许多很好的吴歌曲目就是因为没有乐谱记载的保存而失传。为此,我们调研团队曾深入江苏省无锡市梅里进行吴歌采风,与当地吴歌艺人交谈关于他们对歌谱、歌词整理方面的问题,他们也都说到了自己的困难。很多吴歌艺人文化水平不高,不认识乐谱,无法通过记录吴歌乐谱传承吴歌。因此,要解决吴歌自身的这个问题,就必须涉及音乐专业人员、吴歌传承人和政府等多方面的努力。任何文化都必须经传承与保护,才能传之于人,行之于世,承之于后人。吴歌作为一种宝贵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吴地人民一代代人的文化记忆,是吴地文化中一笔珍贵的财富。较之有形遗产而言,吴歌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更为脆弱和不可再生,被誉为“东方荷马史诗”的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人亡歌息”的不幸遭遇和川江号子成为“千古绝唱”的悲剧命运就是前车之鉴。因此,面对着当下日益严峻的形势,对吴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刻不容缓。
二、吴歌文化传承与保护途径探讨
吴歌的传承与保护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中最重要的是需建立起一整套实施保护工作的有效措施,并使这些措施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在吴歌的保护过程中,我们应遵循整体性的保护原则。由于吴歌主要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所以还必须采取活态的保护模式来加以保护。笔者在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认真思考,认为吴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施。
(一)引入数字化技术,对吴歌本体进行保护所谓吴歌的本体,指的就是吴歌的歌谱、歌词。目前关于吴歌的乐谱很少,大部分是只有歌词,吴歌艺人们演唱都是靠长期积累下来的“乐感”或口传心授,一旦现有的吴歌艺人逝去,没有歌谱记录的吴歌很容易“人亡歌息”,这很不利于吴歌的保存和传承。因此,很多学者就提出了这样一种途径来保护吴歌:首先是对吴歌艺人进行采访、录音,然后对歌曲录音进行记谱处理,最后打谱制作到印刷成集出版,这样就能有效地保护吴歌。笔者看来其实不然,考虑到书籍的生霉、录像带的老化、录音带的失真等因素,都会使所记录的吴歌文化的信息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真,以致影响长期保存和利用。而数字化保存技术可以避免失真问题。它以图文扫描、立体扫描、全息拍摄、数字摄影等采集记录为手段,用数字代码来替代传统纸质书籍、录像带,可以实现对吴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有效的保护。
(二)努力解决好吴歌后继无人的问题面对吴歌传承人断代的问题,一方面,在笔者看来,应该保护好老一辈吴歌传承人。政府要做好对吴歌民间艺人造册登记工作,并给予其社会地位的认可和相应的物质援助,对于生活上有困难的吴歌艺人给予必要的补贴。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建立一整套的表彰机制,对在吴歌传承与保护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传承人进行表彰,给予相应的社会荣誉,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内在积极性,从而使吴歌文化获得有效传承和保护。另一方面,就是要设法培养好新一代吴歌继承人。对此,当地可以借鉴国内大多数相关研究学者的意见,设立乡镇级传承人———市级传承人———省级传承人———国家级传承人,这样就形成了全方位的传承体系。苏南地区的常熟白峁山歌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其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他们让每位传承人带一名儿童,定期教学山歌,这样在传承人方面就不会出现断代的问题了。此外,还可以让吴歌进校园,走与地方教育结合之路。教育传承是近年来社会各界针对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探索的一种有效方式,它是对原生态民歌自然传承的有力补充。因此,我们要鼓励政府建立试点,让吴歌进入吴地学生的中小学课堂,供学生欣赏学习。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吴歌走进高校教育,开设高校吴歌教学课程,针对非音乐专业的同学,高校可以开设相关的选修课供学生学习。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还可以把它定为一门必修课,因为作为中小学“准音乐教师”的他们所掌握的传承保护吴歌的知识,将会以几何裂变的方式迅速传播、扩散,使得一代甚至几代中小学生从小就树立起吴歌传承和保护意识,这个意义是极其深远的。同时,高校还可以与地方展开积极合作,建立吴歌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江苏省苏州市在这方面做得就很突出,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三)努力解决原生态环境问题———在民俗生活环境中传承吴歌“民俗生活是民俗主体把自己的生命投入民俗模式而构成的活动过程,它是人生的基本内容,比如婚丧、起居、休养生息等,民俗组成了人生的活动基础,民俗生活是生活文化的基本表现,是社会成员按既定方式对生活文化的参与。”[4](P145)“非物质文化遗产经由文化主体代际性的传承行为得以不断书写和建构,从而包涵着浓厚的地域特征和深厚的历史经验。”[5]吴歌作为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生活环境是它展演的时空场所,是其传承的重要途径,在吴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其在民俗生活中的真实状况,使其自身的传承与保护工作适应其赖以生存的民俗生活环境,使吴歌在民俗生活中生生不息。项阳先生在《保护:在认知和深层次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前提下》一文中也曾提到:“保护传统音乐文化生存发展的文化空间,就是保护传统音乐本身。”[6]对于其中提到的“文化空间”,在笔者看来指的就是传统音乐文化赖以存在的民俗生活环境。吴歌文化的生存空间是农耕环境,但是要在高度现代化的吴地地区恢复传统的农耕环境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建立一些吴歌文化保护区,在保护区内保留传统的农耕生态环境。一方面吴歌艺人可以在保护区内演唱和教授吴歌,同时还可以在这些地方开展吴歌比赛以及与吴歌文化有关的民俗艺术节;另一方面,还可以作为类似于农家乐那种形式的旅游景点开放给游客,创造经济价值。这样一来可以使吴歌在民俗生活环境中传承,利于吴歌的传承与原有风貌的保存;二来可以利用文化旅游创造出的经济价值反哺于吴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为其积累资金,还能使吴歌传承人在文化旅游中获得经济收益,调动其传承保护吴歌文化的积极性,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要以合理的开发利用促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断被开发利用的活态文化,只有对其不断开发利用,才能使其保持长盛不衰的活力。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强调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但是保护不是单纯的怀旧复古、封存不动,任何留存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古老的文化与现代生活需要相适应才是有意义的。所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能把它束之于高阁,而是应该结合社会的需求,不断赋予其时代新意,不断拓展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提升其价值,在开发利用中进行传承与保护。对于吴歌文化,我们要从单纯的抢救保护观念中解放出来,要着眼于市场需求,创新文化内涵,积极走文化产业化道路,重点加工和打造出一批文化品牌,比如,打造几个经典的吴歌剧目,建设吴歌旅游文化村,推出几款有影响力的吴歌艺术节、文化节活动,在吴语地区开展“唱吴歌”比赛,把它打造成吴地地区独有的文化品牌等,在积极利用中推动吴歌的传承,扩大吴歌文化的影响,最终让这一文化走向世界,成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和传承保护这一民间传统文化。然而,在合理开发利用吴歌文化的同时,切记要坚持文化的原汁原味,不能搞过分商业化,正确处理好适度商业开发利用与保护文化本性的关系,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从而实现吴歌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五)坚持走文化创新之路创新是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民歌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创作实践都充分证明,创新是民歌文化得以传承发展下去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蒙古族长调和短调艺术的传承发展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案例———很多长、短调歌手在保持本民族独有艺术特性的基础上借鉴美声唱法的歌唱技术,既保留了本族民歌的“诺古拉”技巧,又提升了演唱能力。与此同时,当地民歌艺人还把摇滚乐等现代流行文化元素融入民歌中,开创了极具地方特色的蒙古族现代流行唱法形式,受到时下年青人的喜爱,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蒙古民歌的成功,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在保护吴歌文化的过程中学习借鉴。在笔者看来,吴歌要创新,一方面要立足传统,根据吴歌的特质来创新,不能脱离本体,就像影视剧《成吉思汗》中的主题歌《传说》,其就是作曲家张千一在蒙古民歌短调《送亲歌》中加入现代流行元素改编成的。原始的《送亲歌》人们都不会太感兴趣,但是在传统基础上经过现代元素改编,融时代文化特征于传统音乐中后,就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得到更多受众的认可。因此在吴歌文化的创新上,这个经验值得借鉴,我们可以考虑用吴歌原有的曲调配上与时代特征相符的歌词,创作出具有时代感又蕴含浓厚吴歌传统的曲目。另一方面,吴歌的创新还要有开放意识,要能从世界其它文明的优秀文化成果中吸取养分来发展自己,使吴歌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原有的吴歌大多是单旋律,在这点上,我们可以把西方音乐中的合唱技法引入吴歌演唱中,创作出多声部的群众合唱曲目。这样既丰富了吴歌的演唱形式,也使得吴歌文化更利于在群体中得到传承和保护,不失为传承与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策。
(六)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虽然在文中笔者把政府支持摆在所有途径的最后面,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吴歌传承保护过程中作用不大。事实上,在吴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地方政府是一股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要想真正做好吴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必须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吴歌的传承保护工作列入地方政府重要工作议程,纳入文化发展整体规划。总体说来,就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在文化工作上,要设立吴歌保护研究的专门机构,经常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吴地民间进行吴歌采风,加强吴歌曲目的搜集拯救工作,搜集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加以妥善保存,政府文化部门还要大力组织地方吴歌学术研究机构开展吴歌文化传承与保护研讨会,为吴歌传承保护工作献计献策;在经济上,当地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将吴歌的保护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个人、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捐赠资助吴歌文化的保护工作,不断拓展吴歌保护经费的来源渠道,从而有力保障吴歌传承和保护工作的逐一落实;在法律上,要加强对吴歌的立法保护工作,地方政府应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相关法律文件的指导精神来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法律法规,对吴歌进行有效的法律保护;在宣传教育上,当地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自己的宣传单位,利用多方位渠道加强吴歌文化的宣传,比如,在公交车上播放一些舒缓的吴歌小曲,在广播电视上做一些专门介绍吴歌的文化节目,多举行一些普及吴歌小知识的公益讲座和演出等,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传统文化。此外,地方政府还应多开展传统文化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全民传统文化保护观念,激发人们自觉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并最终把这样一种意识转变为实际行动;最后,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一方面大力保护老一辈吴歌传人,对吴歌艺人进行登记造册,给予认可和资助,另一方面要积极培养新一代的吴歌传人,从而使这一文化后继有人,薪火相传,实现其永续发展。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