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儒家的德育思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儒家的德育思想范文1
当代高校德育工作,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将本民族文化中由道德理想、精神风貌、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德行修养的实践方法等所构成的道德体系,传授给年轻一代的大学生,并导入其生活和生命的过程。因此,高校德育必然包含了文化认同的内核,学生健全而稳定的道德人格也只有在个体文化自觉和自主的基础上才能够得以形成和发展。而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但是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主流,同时也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的道德教育范式。如果能够在开展高校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儒家文化所蕴含的德育思想,并以此来丰富高校德育的内容体系,滋养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无疑将会大大提高高校德育的质量与成效。鉴于此,为了加深对儒家德育思想的认识,促进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本文从儒家德育思想在当代高校德育工作中应用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具体的应用途径等三个方面入手,针对儒家德育思想在当代高校德育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研究。
1儒家德育思想在当代高校德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儒家德育思想在当代高校德育工作中应用的必要性,可以概括总结为如下两点:首先,儒家德育思想在当代高校德育中的应用是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之义。虽然说,近些年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反思我国当今的教育内容结构却可以发现,目前的教育内容结构明显存在偏向认同西方知识体系的情况,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少,这一点在高校德育工作中亦是如此。高校德育工作作为面向整个教育链顶端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知识的高素质人才,理解和认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和价值观念则是必不可少的,丢弃历史上积累的文明,空谈发展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由此可知,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当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应有之义,而儒家文化及其所包含的德育思想作为我国文化的精髓和道德教育主流,其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相应地也就成为了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之义。其次,儒家德育思想在当代高校德育中的应用是提高当代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近些年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为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诸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挑战,各种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开始涌入当代大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以及道德素养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在这样开放、多元、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中,仍然依靠传统的单一授课的模式来开展高校德育工作显然是很难取得理想的教育成效的。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本,借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理想和道德智慧,将学生塑造成为一个真正具有文化根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性与自主性的个体,才能够确保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浪潮和泡沫中始终坚守本心,成长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而儒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儒家德育思想作为我国历史长河中道德教育的主流,在开放、多元、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中,其在当代高校德育中的应用相应地就成为了改变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低效、枯燥现状,提高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一个有效途径。
2儒家德育思想在当代高校德育中应用的可行性
儒家德育思想在当代高校德育工作中应用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儒家德育思想与当代高校德育工作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一定的契合性
儒家德育思想的核心在于“仁”,“仁”是孔子最早提出的儒家教育思想之一,他的“立仁”说中,“仁”的内涵涉及了多个方面:首先,“仁”指的是“爱人”,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应该要互相尊重、互相喜爱,肯定和重视的是人的价值和尊严。“爱人”作为儒家德育思想的核心“仁”的基本规定,不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也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其次,“仁”还包含了“仁”的一贯之道,也就是儒家思想中的“忠恕之道”,在“忠恕之道”中,“忠”指的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恕”指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后,“仁”还包含了“仁”之本,也就是儒家思想中的“孝悌之道”,在“孝悌之道”中“孝”指的是孝敬父母,“悌”指的则是尊重兄长。以上三个方面,构成了儒家德育思想的核心,同时也体现出了儒家德育思想中做人的基本准则和道德人格追求,希望能够通过道德教化来教导人们如何做人,并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而这一教育目标与当代高校德育工作的教育目标之间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无疑存在一定的契合性,当代高校德育工作的最终目标同样是“立德树人”,促进学生身心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样也要做到“爱人”“以人为本”。因此,儒家德育思想与当代高校德育工作在教育目标上的契合性,为儒家德育思想在当代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2.2儒家德育思想与当代高校德育工作在教育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契合性
在儒家德育思想的内容体系中不但包含了很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同时也非常重视道德实践,而这些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不但在诸多方面都与当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是相契合的,同时其中关于道德实践的内容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例如:儒家德育思想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与当代高校德育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是高度契合的;再如:儒家德育思想中的“身体力行”就充分体现了在道德实践方面必须脚踏实地的要求,对于当前高校德育缺乏实践内容,以枯燥的理论讲解和道德灌输为主,而却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和学习的不足,无疑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完善。由此可知,儒家德育思想与当代高校德育工作在教育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契合性,而且还有助于当代高校德育内容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从而为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提供了保障。
2.3儒家德育思想与当代高校德育工作在教育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契合性
除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外,儒家德育思想与当代高校德育工作在教育方法上也具有一定的契合性,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儒家德育思想在当代高校德育工作中应用的可行性。例如:儒家德育思想中所提出的“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知行合一”“循循善诱”等教育方法,在当代高校德育工作中仍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这种教育方法上的契合性,无疑为儒家德育思想在当代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提供了便利。
3儒家德育思想在当代高校德育中的应用途径
要实现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有效应用,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可以将儒家德育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是组织开展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平台,同时也是儒家德育思想融入当代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为了实现儒家德育思想在当代高校德育工作中的有效应用,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多角度、多渠道、多方法地对学生开展传统道德文化教育。例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可以巧妙地融入优秀儒家德育思想,这样不但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内容,同时还能够开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思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可以将儒家德育思想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并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成效。因此,将儒家德育思想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通过利用校园广播、校园报刊、校园网络以及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规章制度的制定等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打造高校学生优秀传统文化道德教育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无疑是将儒家德育思想应用于高校德育工作的一种有效方式。例如:可以借鉴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营造校园“仁爱”文化,逐步构建相互帮助、相互友爱的良好风气,以此来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儒家德育思想的德育价值。最后,可以将儒家德育思想融入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之中。各种道德理论和道德准则只有真正地付诸行动才能够最终内化为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因此,社会实践教育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开展高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学生脚踏实地地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的有效渠道。在将儒家德育思想应用于当代高校德育工作时,同样也应注意其在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环节的融入。例如:学校可以依托本地的人文底蕴,结合儒家德育思想中的某些观点,组织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再如:可以在讲解儒家德育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其中的某一点组织开展具有特色的志愿活动等等,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切身体会我国的传统美德,实现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有效融入。
参考文献
[1]单纯.儒家思想的魅力[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2]杨柳新.古典儒家“大学之道”与当代中国大学德育[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
[3]何英.古典儒家思想与现代德育建设[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6(11).
儒家的德育思想范文2
关键词:初中德育;儒家思想;仁学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9-001-01
当前经济发展迅速,人们都争先恐后地追求着物质,人的精神却变的非常空虚。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种迷茫与空虚对他们危害极大,使他们不能形成良好的人格,更不能以后很好的融入到社会当中。由于某些原因,我们的传统文化继承的不太好,好多学生认为这都是历史的糟粕,相反,这些都是历史的精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藏。
一、将儒家仁学思想用初中德育的重要性
1、仁学思想是儒家德育思想的精华
仁学是儒家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由孔子最先提出。仁最基本的规定便是爱人,这是一种普遍的伦理原则。进而便是忠孝,这是仁的一贯之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这便是孝悌,仁之本。“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儒家德育思想在德育目标上既体现基本做人准则,又体现对道德人格的追求。
2、初中生品德状况令人担忧且儒家仁学落实情况不佳
(1)当前青少年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于中西交流的深入,使得西方资本主义的享乐主义成为很多青少年的行为标准,没有了远大抱负,甚至做出损人利已的事情。诚信缺失也很严重,有些学生为了自身利益弄虚作假,考试作弊方法层出不穷,以上道德问题的出现,可见初中学生德育工作的紧迫性和现实性。
(2)现代社会,人们为了最大满足个人利益,享受生活,致使道德出现滑坡。然而在这个利益至上的社会,要建设和谐社会是多么的呼唤我们这种传统经典的再现,我们现在应该积极的发扬这种精典的思想,全社会上下都要学习,更要让处于人格形成关键时期的青少年认真的学习。
二、儒家思想在初中德育中实施能提高初中生的道德素质
1、忠恕之道
关于忠恕的含义,朱熹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2]就是说,在以仁爱。思想与别人相处时要做到:一是奉献自己的全部爱心,对人应尽心尽力,二是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苛求于人。仁爱思想推己及人包括两个方面: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句话言简意赅的给我们讲述了,我们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不要施加于别人,要多换位思考,多考虑别人的利益。青少年立身处世,要推己及人,做到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从他人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
2、仁民爱物
仁民爱物是儒家重要的思想,儒家的仁学思想主张既要爱人也要爱物,仁德的思想既要施于人类,也要施于所有的万物,这也充分的说明,儒家仁爱思想承既认人有内在价值的,也肯定了自然界生命之物的内在价值。用儒家仁爱的思想来教育青少年,让他们把仁爱之心给每一个人。现在国家所提倡的和谐社会便是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我们这种仁爱的思想,不仅是爱人,而且爱一些万事万物,这样我们便能从小让他们有一种博爱的心,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都需要得到我们彼此的尊重,更不能恣意伤害。这样也就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美满发展。
3、孝悌—仁之本
孔子说:“其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钦?”孝梯是仁的根本,“仁者爱人”最根本的来源是家庭血缘的亲情,离开了亲情,仁者爱人就成为了无本之源,无根之木。所以由此看出,学习儒家的仁爱思想,可以让青少年们懂得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关爱姐妹,这在当今社会对青少年们进行及时的儒家仁家教育尤为重要。
三、儒家仁爱思想用于初中德育的实施途径
1、家庭道德教育是儒家仁爱思想落实的第一站
儒家仁爱思想在前面就明确提到孝悌为仁之本。这便是要求我们为人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对于当代初中学生,已经习惯向父母索取,认为父母的一切付出是理所当然,对于这些不好的习惯,初中学生都应对照儒家仁爱思想中的基本处世之道加以改进,孝悌传播了家庭中的一种人伦大道,告诉我们作为子女在家庭中的责任。因此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应从家庭开始,让孩子真正做到“爱家”、“爱人”。家长以身作则,让学生观察,积极体验。
2、学校是初中学生进行儒家仁爱思想落实的大本营
(1)发挥教师言传身教作用
教师为人师表,应当以身作则,作好落实儒家仁爱思想工作。学校也要多组织一些教师的培训工作,组织专家来进行作演讲,以让老师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儒家仁爱思想,更全面的掌握儒家仁爱思想的内涵。因此老师要精心研读儒家仁爱思想,领会其精神实质,并针对不同的年级,把仁爱教育教学纳入教学计划之中。
(2)儒家仁爱思想须渗透到课堂教学
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的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4]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是教师对学生德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的育人工程,必须以课堂为阵地渗透儒家仁爱思想。
(3)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多媒体、橱窗、板报、学习园地等宣传阵地,宣传和弘扬儒家仁爱思想等传统文化,营造校园浓厚的传统文化道德氛围。
参考文献:
[1] 周立升.儒家文化与当代社会[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儒家的德育思想范文3
关键词:儒家;德育思想;高校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214-01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获得思想政治理论和教育的重要途径,而新时代的各种复杂环境,使得学生需要更强大的思想力量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因此,如何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各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开创儒家学说的同时,也为后代树立起了教育的典范,建立了许多至今仍有较强实用价值的思想和学说。其德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而言,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将儒家的德育思想渗透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既可以发扬传统教育理念中的精华,又可以收获积极的效果。
一、儒家德育思想的内涵
1、仁爱。儒家思想的主要精髓体现在“仁”。“仁”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核心部分,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仁”对自身的修养进行要求和约束,才能使自己到达道德的制高点,成为“君子”,并提出了“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等诸多思想。以“仁”出发,则要求对周边的人、事、物都有“爱”,并据此形成了孝悌、忠信、宽容、正直等道德规范。
2、礼仪。礼仪是仁爱思想的外在体现,是对个人立身行事的道德约束,也是社会交际中的行为准则。诸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等都是对自身行为的道德约束,除了自律,还要求“君子”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另外“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则是对待人接物的礼仪要求,而孔子认为“礼”是社会之本,通过“礼”的施行,能够构建更加和谐的人文社会,这与当代中国的发展理念十分契合。
3、忠恕、诚信。忠恕、诚信是仁爱思想的延伸。忠恕的思想,就是要求自身能够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忠实、宽容待人,进而使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共处。诚信不仅要求个人能够诚恳待人,互相信任,也要求自身能够对他人更加讲信用,进而形成自身为人处世的准则。
二、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渗透方法
1、借鉴儒家德育思想,充实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未来发展,以及对自己之后再工作中的定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政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思想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并且在短暂的教学时间内对学生形成深刻的启示,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儒家的德育思想中,有许多思想分支在当代的思政教育中都具有良好的实践意义,诸如“博爱”、“自强”、“淡泊名利”、“民族忧患”等都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价值观等相契合,在课堂教学中也便于引用。例如,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时,教师可以根据有关的内容,引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思想,并举出历史中的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感受到有关思想的精髓,并将其吸收,最终化为己用,成为自身做人行事的基本准则。
2、借鉴儒家德育方法,丰富思政课程的教学形式
儒家的德育不仅体现在理念上,在实际的教学中也有至今仍然适用的教学方法。首先是因材施教。高校的学生基本形成了自身的人格,在行为处事方面具有自己的理念。而现在的思政课程往往采用大班教学的方法,使得不同的学生接受相同的教育,最终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教师应当充分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其次是言传身教。教师不仅需要将有关的思想政治理论准确地传达给学生,还需要在实践中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鲜明的、积极的榜样,以自身的行为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再次是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应当进行一定的交流,不仅要达到有关的教学效果,还要倾听学生的意见,了解其情感诉求,才能使思政课程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结束后利用回访的方式吸取学生的评价,并以此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3、借鉴儒家德育内涵,营造思政课程的教学氛围
无论是高校内部的学术氛围还是文化氛围,都能够对学生产生一定的熏陶。而学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同时,应当将儒家的德育内涵渗透到校园内部氛围的各个环节,进而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方面,学校针对儒家德育思想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应当加强。通过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带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制定相应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儒家德育思想氛围。在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时,可以充分利用儒家的德育思想为载体,对学校的文化活动和物质环境进行渗透。例如,在教学楼的关键部位悬挂儒家名人的图像和名言,或者举办有关儒家思想的演讲比赛等等。
三、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渗透的原则
1、辩证性原则。儒家思想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其受到了不同时代思想家的修正和运用,因此,在当代进行利用的同时,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的同时,保持端正的态度。
2、针对性原则。高校的思政教育有其独特的教育目的,因此,借鉴儒家思想时应对其不同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选取。通过有关素材的深入挖掘,帮助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
3、时代性原则。不同时代的文化有其不同的特征,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我们更应该结合现代社会建设的核心价值观和人文精神,对儒家的德育思想进行选择性的开发、利用和融合,才能使其充分发挥自身价值。
综上所述,有关的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同时,应当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对儒家德育思想中的精华进行开发和利用,进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人格的完善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儒家的德育思想范文4
“仁爱”思想青少年人格家庭教育“仁爱”是孔子教育的最高目的,他把“仁”概括为人的最根本的品德和衡量人是否有道德的最高标准。“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仁爱”,简而言之,就是与人亲善,仁爱教育就是教育人学会充满爱心,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爱”也是一种伟大的担当精神,仁爱教育也就是教育学生学会担当责任,学会关爱、帮助他人。
儒家阐述的“仁”,就是“爱”的演绎和诠释。这种爱包含三个大的层次,即家庭血缘关系的爱、社会人际关系的爱和宇宙万物之间的爱。以家庭血缘关系的爱为起点,推及社会人际之间,至整个宇宙自然。儒家的情感教育逻辑起点在家族,“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这都说明爱人要从身边最切近的人做起,孝顺父母和敬爱兄长是爱人的着手处和根本点。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仁之实,事亲是也。”进而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地。“仁爱”思想要建立在血亲情感基础上,但又要超越这种血亲情感,爱人以亲子关系为基础,推及到天伦之乐,扩大到姻娅之情,进而提升到民族认同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爱”思想最后升华为一种关怀人类命运的激情。这种情感迁移体现为个体道德修养的逐步升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今天,尽管“家”的含义较之传统社会有了变化,但家庭关系对人的情感需求和亲子之情是任何德育内容都不可涵盖的。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情感最初体验是在家庭中得到的,家庭提供了孩子最纯洁、最简单的情感获得表达的舞台,它对孩子性格、情感的形成与发展,始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无论怎么改革,品德教育都离不开情和爱,父母是孩子的最早、最好的老师,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家庭的爱心情感体验是什么教育都替代不了的。
在家庭对子女进行爱心情感教育,关键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幸福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既慈祥温和,又严格要求,让孩子在一个充满关心、爱意、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这就是让孩子在家庭德育过程中体验儒家的“仁爱”,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要建立长幼有序的合理家庭关系。所谓“合理”,是指全体家庭成员(包括子女)之间首先是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尤其是在处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时,一定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尽可能按他们合理的意愿办事。同时,家庭又是一个整体,不能各自为政,总要有人当家长来“领导”家庭,管理指导家庭全体成员的生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父母要像个父母的样子,儿子要像个儿子的样子。各在其位,各尽其事。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养者,而且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自然应成为家庭的核心。孩子(尤其是未成年人)应在父母的指导帮助下生活、学习。现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阳”,家长却变成围着孩子转的“月亮”“星星”,这就为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温床,更谈不上培养礼让父母的好习惯了。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知道父母是长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不能颠倒主次。
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则,要做孝敬长辈、关爱家庭的的楷模。“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里仁》)。”孝悌是孔子仁爱教育理念的根本。家长既是家庭“仁爱”文化的建设者,也家庭“孝悌”文化的实践者,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现在一部分成年人冷落、慢待自己父母,不照顾自己的父母生活,更有甚者千方百计“啃”老,这样给孩子的影响就更不好了。假如父母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顺,对自己的兄弟姐妹、伯伯、阿姨、姑姑不友善,又怎么能教育孩子尊老爱幼。一个人对自己的亲人都没有亲情,更何谈对孩子同情心的培养。因此,作为父母不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对纯洁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力量比伴随其成长的父母的言传身教更能把他们引向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对父母来说这也才是真正爱孩子的表现。
第三,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论语•阳货》)。然而当今父母过于惜爱自己的子女,使子女觉得这种爱理所当然,他们全然不懂得感恩。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挣来的,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从心底里理解、体谅父母呢?为此,父母应有意识地经常把自己工作和收支情况告诉孩子,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如果当家庭遇到困难时,要告诉孩子,让他和父母一起面对,使孩子认识到自己也是家庭中的一员,应为家庭分忧解愁。这样,还可以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让孩子逐渐学会珍爱家庭、珍惜自己,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升华为孝敬的高尚品德。
第四,强化孩子孝敬父母好习惯的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孝敬父母就是要求孩子亲爱父母之情,敬重父母之行,顺承父母之意,侍奉父母之心。父母儿女亲情,是人类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形成的情感基础,是今后各种品德形成的基本前提,也是目前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孝亲教育,对改变目前家庭中存在的孩子专横、缺乏同情心等状况,有着积极的意义。“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礼记•曲礼上》)。”孝亲的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要在孩子刚懂事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孩子懂得孝敬父母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应从一点一滴的平凡小事做起,把基本要求变成孝敬父母的实际行动。这就是对孩子最实在、最有效的“仁爱”教育。
如何做好青少年德育工作,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家庭,同时也关涉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的长远发展。青少年道德教育目的是推进社会和谐、国家发展,增进人民的幸福。德育的核心是“使每一个公民懂得自己在社会中的权利和义务,懂得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集体、民族、国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与国家正大力提倡的未成年人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以及相继推出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让人民生活的更幸福,更有尊严”等是相一致的,这些都正在重新开发和利用儒家伦理的智慧和资源,为“仁爱”教育注入了全新的血液。
参考文献:
\[1\]“归根”“知常”――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中小学管理,2009,(9).
\[2\]让中学生保持阳光心态的128个故事.九州出版社,2008.
\[3\]家书.万卷出版公司,2008.
\[4\]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2006.
儒家的德育思想范文5
[关键词]儒家诚信思想;高校;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7)02-0015-04
诚信是人道德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诚信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使人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成自律和自觉的道德感知,使之成为真正的人。由此可见,诚信教育具有“立德树人”的意义。传统儒家诚信观与当代高校“立德树人”理念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对“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实施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儒家诚信思想对高校“立德树人”的作用
高校“立德树人”的真正目的绝不局限于促使教师和学生对道德规范的遵从,而是希望通过非知识性理念的教育和引导,在高校范围内形成道德的氛围,使师生养成内省和慎独的自律自觉,“言必行,行必果”,从而具有内化于心的良知。
(一)传统儒家诚信思想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了理论依据
所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诚实的人既明白至善的道德,又会身体力行地对其进行推动。孔子在面对学生“怎样才算全人”的提问时说:“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成人矣”(《论语》)。可见,孔子认为那些即使在经过长时间仍能记得并遵守当日所许的诺言的人,才能被称之为“完全的人”。又如孔子所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论语》),说的则是君子如果不庄重,就会丧失威严,学问也不可能达到精深的地步。孔子认为君子安身立命、为人处事都要以忠诚和守信两种道德品质为主。“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古人对诚信的追求是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中庸》),君子将道德内化于此,才是真的至诚。总之,当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建设与儒家诚信思想都要求个人顺从自己的心意、表里如一、不自欺也不欺人;并且在个人独处独居的时候,依然能够谨慎地、有道德地思考和行动。
(二)传统儒家诚信思想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了教育内容
对诚信观念的培养实则为对道德认知的培养,“而道德认知的培养是具有整体性的品格教育的内容之一”。在传统儒家文化中,“诚”和“信”都隶属于道德范畴,都有“诚实不欺”的所指,虽然二者在很长一段时期是分开阐述的,但是不可否认它们依然有着相近的意蕴。孔子认为教授学生要围绕所谓“文、行、忠、信”(《论语》)四项内容进行。其中,“信”指的是“行之者一”(《中庸》),即言行上的统一、对待他人的忠诚以及与人交往时的诚信。传统儒家思想中,“诚”与“信”是相似的,均是对内心至诚的追求。此外,尽管由于时代和社会背景的不同,传统儒家道德体系与当代社会所推崇的道德体系无法等同,但诚信作为具有普遍价值意义的道德规范,仍然是当下社会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部分。诚信作为道德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借助社会交往中的各种人伦关系得以显现。究其根本,人不是抽象的、独立寡居的存在,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所建立起的各种关系都脱离不了“诚”与“信”相关的道德品行及行为规范的影响。
二、儒家诚信思想与高校“立德树人”的适应性问题
对儒家诚信思想的借鉴有利于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实施。但需要辩证地看待其在此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适应性问题,做好儒家诚信思想在当代高校“立德树人”中的扬弃和转化。
儒家文化经历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年之久,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中国封建社会的色彩,在传统农业社会以及家族宗法统治历史背景下,儒家思想也必定带有当时制度和文化的影响。“在形成儒教伦理以降的封建社会,诚信始终发挥着规范人们行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功能”,在封建社会中,诚信更多地作为社会控制和维系封建礼法的工具性伦理存在,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在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背景下,诚信关系需要屈从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所涉及到的众多主体也并不是建立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可以说,传统的儒家诚信教育是以封建社会为背景的一种道德教育,是一种“以规范历史发展目标为目的的道德教育,其实质是以成就历史而教化人”,这种教育致力于对统治阶级和历史任务负责,而非面向现实中活生生的人。此外,传统的儒家文化是建立在封建制度上的“熟人社会”中,这对违背诚信后果也产生相应影响。当熟人社会中的个人违背了诚信,其经受的代价是较大的。因为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多集中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个人活动的范围是一个较为狭小的社群空间,当有人做出了违背诚信的行为,他的这种行为会在人际空间中快速地扩散,从而使其受到巨大的负面影响。再次,在传统儒家文化中,君臣、父母、兄弟,夫妻在关系均处于朋友关系之上,代表朋友平等关系的“信”等级也就处于儒家中心思想、提倡封建等级尊卑的“礼”、“仁”之下。当“信”与其他代表主流儒家道德价值观念相冲突的时候,由于其级别较低,它必须要屈从于“仁”、“礼”、“孝”、“义”等其他的道德规范;且当面对现实矛盾需要进行道德规范的取舍时,儒家思想多认为要首先确保“仁”、“义”、“Y”、“智”道德规范的实施,甚至不惜以完全舍弃“信”为代价。也就是所谓在“大人物,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孟子》)。总之,在传统儒家道德中,言行一致、诚实守信是最普通人应该具有的道德准则。但是它的地位并不像其他主流道德规范那么显著,而是排在其他道德要求之后,且并不用以衡量君子所代表的上层社会成员。
如今无论是社会性质、经济发展甚至上层建筑都与传统的儒家文化所依托的背景有着极大的差别。我国的社会性质也从封建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也不再存在统治和剥削,而是处于平等与自由的价值体系之上的和谐人际关系。加之包括师生关系在内的众多人际关系是建立在自由民主基础之上的人格平等,人际关系也早已不同于封建社会中的“熟人”范畴,更多地是倾向与基于陌生人范围的道德规范要求。当有人违背诚信规则的情况发生后,其对于违规后果的承担相对变少,其所受到的负面影响也相对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儒家社会中的“朋友有信”的范围和影响都大大减少,当代社会中人际关系中相互制约和监督的成分也逐渐下降。相比古代传统社会中存在于朋友之间“私德”,当代高校乃至社会中的基本道德规范由传统儒家道德体系中的“身份伦理”转变为“契约伦理”;有关“诚信”的观念也从传统文化中“熟人社会”的被动“道德”他律的约束转变为主动的、对道德自律的追求。儒家所强调的道德规范,是适应统治阶级的道德规范;而现代社会中,“诚信的价值支撑已由狭隘、等级的特权形式转变为普遍性的平等、自由。”当下,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更加倾向个人层面的道德修养,倾向于道德主体内在的修为和自律性的要求。所以必须对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现代转化,使传统诚信美德与当下现实接轨,方能建立一种从单纯个人的品德的追求发展到向树立主体责任意识的层次。
三、高校“立德树人”要融入儒家诚信思想
“立德树人”是高校建设中重要且迫切的环节之一,也是高等教育根本目的所在。充分发挥儒家诚信思想在其中的作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培养师生的内外言行的统一以及倡导其坚守学术道德
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中,诚信多指“诚实守信”;诚信是人得以修身立命之根本。内外言行的统一是衡量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准,属于个人层面的道德品质。“诚”字的首要含义是“诚实”以及言行上的“真实”;是一种人作为道德伦理的主体的内在追寻;更多地表达的是一种对人内心至诚的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言行与内心思想一致”始K是一种显著的个人美德。当然,由于社会类型差异以及历史背景等的不同,人们对于诚信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是大体看来,对其内外言行一致的要求是被普遍承认的价值认同。高校“立德树人”首要任务是培养师生形成言行一致、内外统一在道德修养。此外,对学术精神的坚守是学术活动得以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是学术成果发展的基本和前提,是学术活动的生命。它主要体现为对学术规范的遵守,“署名规范、引文规范、道德规范”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了诚信的要素。目前高校存在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主要为论文、专著的抄袭、研究过程中伪造数据、夸大事实等等。这些严重干扰了本应纯粹的学术环境,导致了学术腐败等现象的发生,给高校发展以及道德环境带来不良影响。所以,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刻不容缓,要加强对师生学术规范的教育,并以此帮助高校师生养成自觉遵守学术道德的认知与行为习惯。总之,引导师生形成学术道德自律是高校“立德树人”在重要途径之一。
(二)建立人际关系的良好信任
相比倾向于个人道德素质层面的“诚”,“信”更加倾向于外在的人际关系的表达;它是一种内在至诚的外化显现;强调的是一种“外信于人”的状态。在儒家文化中,朋友关系区别于其他关系,并作为唯一的除君主以及宗法关系以外的人际关系而存在。当下社会的人际关系,均可归为儒家“与朋友交”的范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是一切人际交往的关系中的道德伦理规范的基点所在。“信”又包括两个部分:“不轻诺”和“有诺必守”。“不轻诺”指的是不轻易、随便地许诺,这就需要在承诺前进行慎重的思考,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不许诺或少许诺。一旦许诺,实际上就有了契约关系,就必须履行协议、兑现诺言。当今高校“立德树人”任务中,诚信作为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原则,有助于高校人际之间形成信任的情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总之,诚信是教师之间和谐相处及紧密合作、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以及互帮互助、师生之间坦诚相待以及相互信任的基础。一旦失去了诚信,这三种关系都将不复存在。
(三)促进道德诚信氛围的养成
儒家的德育思想范文6
【关键词】儒家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62-01
一个人智育不过关是次品,体育不过关是废品,德育不管过则是危险品。大学生担负着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健康、全面的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全面教育不仅意味着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儒家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如果能将儒家文化融入其中,不仅能够加深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更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的缺陷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逐渐滑坡,暴露出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诚信的缺失。大学生不诚信的行为到处可见:考试作弊、迟到早退、欺骗师友、伪造证书等等现象愈演愈烈,甚至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常态。
二是价值观出现偏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大学生出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倾向,对缺乏国家意识、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心,而是热衷于追逐金钱和名利,价值观物质化、庸俗化现象严重。
三是心理素质薄弱。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差,遇到一些坎坷和挫折便容易想不开,甚至轻生。这种对生命的否定感是大学生思想意识中的大蛀虫。
二、将儒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将儒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第一,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儒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其十分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可以帮助学生重塑道德意识,提高其人文素质。
第二,有教无类的教学方式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思维。在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第三,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教学思维能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教育的实效性。儒家文化重视学生的个体性,强调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擅长启发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学与思的辩证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儒家文化强调在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在学与思的循回往复中实现知识的渗透和精神的领悟。
三、探索儒家文化融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儒家文化强调以人为本,而现代教育理念也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二者不谋而合。大学生思想政教育应该吸取儒家文化的精髓,有的放矢、全面系统地对学生展开教育,才能真正做到继承传统、把握现代。
(一)引进儒家经典,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依然采用传统的课堂式教学,将中国传统文化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针对学生特点进行的一次课堂完善,能够在提高课堂吸引力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这不仅是课堂和教学方法上的完善,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过程。因此,我们要将儒家经典融入思想政教育内容中,让学生领悟儒家文化价值,将儒家文化精髓内化在学生的思想意识中。
(二)注重知行合一,促进儒家文化从理论走向实践。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儒家文化追求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要求学生不仅能领悟某一真理,更要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具体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举办经典文化讲座、知识竞赛等方式促进儒家经典文化的传播,学以致用,将内化于心的文化修养外化到行动中。
(三)营造校园文化,形成浓厚广泛的儒家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要想将儒家文化彻底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营造出深厚广泛的儒家校园文化,润物于无声,充分发挥文化渗透的作用,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标语、社团等方式,使学生每时每地都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另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如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平台,不遗余力地进行儒家文化传播,营造出真正浓郁的儒家文化氛围,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儒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我们应该充分地吸收儒家文化中的精华,将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春晖.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J].中州大学学报.2014(4):102-105
[2]周捷.将儒家文化精髓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4)
[3]王晔华.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J].黑龙江史志.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