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课题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探究性课题研究

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1

关键词:中职学校 环境化学 研究型课程

一、目的和意义

环境问题是世界范围的问题,涉及到当代各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关系到人类今后几代人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的问题。所以需要我们站在人类前途和命运的高度,认识环境教育的意义。

1972年,首届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讨论了各种环境问题,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并正式将环境教育的名称确定下来,并在96号建议中着重强调了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性。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再次召开多国政府首脑参加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再次强调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提出环境教育要重新定向。

中职学校设计环境化学研究性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加强环境教育,增强学生保护家园的自觉性,同时帮助他们拓展学科知识,发现学习的乐趣。

二、研究性学习中学科知识的掌握

1.讲座

通过讲座,向学生简单介绍环境化学的内容,例如:人类的环境可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种。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生活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的环境条件;自然环境是指环绕于我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各种矿物资源等。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规定:“本法所称的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植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人类为满足生活和生产活动的需求,一方面向环境索取自然资源和能源,一方面又将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去。因此,环境既要给人类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物质资源和能源,又要接受、消纳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排放物。伴随着地球上人口数量的不断膨胀和人类活动能力的不断增强,当人类向环境索取的物质和能量超过了环境所能提供的能力,或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超越了环境所能承载的范围时,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损害。这时,我们就说发生了环境污染。

2.查资料

确定研究课题后,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查阅相关资料。这部分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在必要时可提供一定的帮助。

三、设计思路

1.提出问题

学习的过程和问题的解决是密不可分的。问题的存在激发了人的求知欲。牛顿不就是有了“为什么苹果会落地”这样的疑问,才发现了地球引力吗?所以在中职学校实施研究型课程时应尽量从生活实际的问题入手,比如我们在生活中常提到“白色污染”,学生就可以对其提出很多的问题:什么是白色污染?它的来源是什么?为什么食品包装袋不能用聚氯乙烯?聚乙烯和聚氯乙烯到底有什么不同,怎么鉴别?一次性饭盒可能会带来什么后果,怎么解决?等。

2.资料参考

理论指导查阅资料,从理论上查找解决的方法。

3.灵活的实践

将理论内容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教学活动由校内可以拓展延伸到校外。灵活的教学内容,决定着灵活的教学组织方式,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呈现,也推进了教学机制向更加灵活的方向转变。

四、中职学校环境化学研究性课程的内容

环境化学研究性课程可以按照以下3个特征来分:

第一,认知发展性内容——以教学内容为课题研究内容,重在发展。

第二,自主探究性内容——以学科问题为课题的研究内容,重在探究。

如:绿色环境(绿色建材,绿色能源,绿色电池,绿色学校,绿色化肥等),环境污染与儿童健康,环境与健康,绿色与垃圾等。

第三,实践应用性内容——以实际事物为课题研究内容,重在应用。

如:污水的模拟净化,废电池成分的测定,香烟有害成分的测定,油烟的成分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综上所述,化学研究性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兴课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优化教学情景,激发研究动机,尊重学生个性,鼓励超越创新,让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感悟创新的乐趣,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钟宪.环境与绿色化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戴树桂,张钟宪.环境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2

不同实验类型对学生实验记录的要求各不相同,各类实验都具有自身不同的基本特点;不同的实验记录形式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记录要求;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实验记录的重视程度和记录习惯也会直接影响记录的质量;教师在实验记录指导方面的跟进力度、指导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记录质量;学生的实验记录展示形式和教师的评价都会对提高学生的实验记录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一、设计实验方案,优化实验记录形式

现有教材和学生作业册的设计中,一般很少关注学生实验记录的具体实施,已有的记录一般以表格、横线等表示,学生的记录也较为笼统和模糊。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验类型的不同,充分展示教师的创新能力,对现有的实验记录形式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设计。

1、用文字描述记录实验现象。小学科学实验中,大量的是描述性的记录,可以指导学生用较为准确的文字把实验过程中获得的各种现象记录下来。训练学生用正确的观察方法,抓住关键的实验细节,舍末取本,把体现实验本质的现象记录下来。

2、用数字精确记录实验数据。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开展的大量对比性实验,精确数据的获得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实验方法,控制好变量、常量,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正确的测量,并按照正确的顺序把实验过程中获得的各组数据及时记录下来。

3、用图画生动再现实验过程。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孩子更喜欢用形象的图画描述自己看到、听到的各种现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一特性,在实验中,指导学生用生动活泼、简明扼要的图画、简笔画把自己在实验过程中获得的实验现象记录下来。特别是一些学生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的实验现象,采用图画的形式更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需求,能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4、用长期记录拓展实验空间。小学科学教材中,有数量不少的种植、养殖和长期观察实验,对于这些实验的观察记录,需要学生经历一段比较长的记录时间。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长期的实验记录表,指导学生和家长、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实验记录,进一步拓展实验记录的空间,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验体验。

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实验记录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有明确的实验目的。小学生进行观察记录是为了培养他们做事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教师应明确这一目的,恰当地指导小学生进行有意义、有目的的记录,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进行记录,怎样做好记录。同时,实验记录也给孩子自我管理和反思成长提供了重要依据,利于实验分析、整理信息,从中得到启示。

其次要关注学生的记录意识、记录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记录的动机,随时启发学生抓住记录的时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记录成为孩子积极主动的活动。同时,鼓励孩子寻找多种形式的记录方法,勇于创新,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尝试记录,创出自己的特色。科学活动记录要由孩子内心而发,随着科学实验、事物发展的过程同时进行,记录探索过程中最关键、最有意义的环节和现象,避免样样都记,不能事后补记,更不能让学生记录还没有发生或探究过的现象。

三、关注实验全过程,提高实验记录质量

小学生的注意力关注的时间不会很长,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活动各个环节对学生实验记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记录的质量。

1、实验前指导学生关注实验过程,学会抓住实验现象的本质。小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学生对实验的高度关注和全身心投入,往往导致孩子们对实验现象记录的忽视。在每个实验开展前,教师可以通过文字、图表、图画、动画、音响、口头提升等手段,指导学生关注即将开展的实验活动的关键细节,指导学生抓住实验现象的本质,让孩子带着问题、带着目标开展实验活动。

2、实验中提醒学生捕捉实验现象,学会用简洁高效的方式记录。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学生往往关注实验的一步步推进,对化时化力的记录能避则避、能绕则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及时在各个关键环节,通过各种有效的提醒手段,引导学生及时捕捉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并及时用简洁高效的记录方式记录下来。

3、实验后引导学生回顾实验情节,学会及时完善自己的实验记录。实验的结束,并不是学生科学实践活动的结束。实验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实验过程,发现遗漏的关键情节,及时补充完善自己的实验记录。

四、优化记录呈现方式,展示实验记录价值

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和学习能力,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学生的这一特性,不断优化实验记录的呈现方式,展示实验记录的内在价值,引导学生关注记录、完善记录,提高自己的实验记录能力。

1、组内交流:教师探索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在实验小组中展示交流自己的实验记录。用最快、最简洁的方式把学生的实验记录呈现在同伴的面前,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发现自己记录中的遗漏,为学生的自我完善提供最快的帮助。

2、完整展示:学生的科学实验是学生一次完整的学科体验活动,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探索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及时把学生、小组在实验中获得各种实验记录完整的展示给全体学生,用完整的实验记录,促进学生更好的投身到实验过程之中,以获得更加丰富的实验收获。

3、公开展示: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大量的实验活动,学生在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学习中,全班学生都会积累大量的原始实验记录表。科学老师应充分发挥这些实验记录材料的作用,结合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建设,通过黑板报、墙报、学习园地、学科阵地等形式,集中评优、展示、交流,鼓励学生更好的开展实验记录,提高学生科学实验和科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3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体育教学 体育学科

1 什么是“体育研究性学习”

所谓“体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模仿体育研究者,从体育学习及与之相关的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专题,搜集整理资料,开展社会调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进一步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分析问题及创造能力。

2 体育教学呼唤研究性学习

2.1这是体育教学目的决定的,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技巧、提高身体素质,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学会锻炼,培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传统体育教学主要是由教师的讲解示范指导,学生反复的固定动作练习组成,缺乏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寻找健身手段,分析综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锻炼需要解决的问题。

2.2体育学科的特点

2.2.1体育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体育科学,必然涉及人体生理、解剖学、卫生、营养、生物、化学等学科,特别涉及儿童少年解剖学的理论知识。学科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体育中有关体育的方针政策制度、措施等都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因此可以运用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来研究体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它是一门交叉性的理论。丰富的体育学科知识又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环境。

2.2.2体育教学大多都在室外进行,也可以组织室内教学,便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2.3学生的身心特点需要研究性学习,实践证明单一枯燥的课堂教学只会使学生兴致全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很好的补充方式,它能充分活跃气氛,创造民主平等的宽松环境,调动学生自主、积极地完成教学任务。

3 研究性学习在体育学习中的应用

3.1选题定题

这是一个关键阶段,选题的好坏决定活动开展的效果,教师在根据培养计划和最近发展区,尽可能地兼顾到学生兴趣爱好,同时又要考虑到现有的教学资源,可采用教师自定,选定或商定的方式,供同行参考:

3.1.1课题式研究性学习。该类型就是直接源于体育教学课题,或某一方面作为研究对象。例如,在短跑教学中,可将内容变为牛和马跑步的比较与分析。

3.1.2科内综合式研究性学习。该类型课题专题涉及体育学科不同章节内容,需综合运用本学科知识。如,测向滑步推铅球和背向滑步推铅球的对比研究,篮球和足球步伐的异同,这样牵涉到不同年级的多章节内容。

3.1.3交叉综合式研究性学习。该课题以体育学科内容为核心,它包含了其他学科的有关内容,类似于综合活动课,如,对本地区营养结构研究,对足球的力学分析等等,除体育学科外,还需要医学、物理等有关知识内容。

3.1.4社会调查式的研究性学习。很明显它必须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才能开展,内容可以与以上三种相等,如,对本地区的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青少年易发疾病的运动处方等。

3.2监控下的实施

确定专题后,一般采用单独式,小组分工的形式,在合作实施过程中,选定组长,进行分工,制定计划,提出可行方案,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充当顾问角色,在技术上、心理上起协调、指导作用。

3.3展示成果和综合评估

成果的展示,可以是书面形式,如专题论文,调查报告可以采用口头时式,如答辩式、讨论式,也可以是表演式,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研究性学习强调主体在实践中的体验,在体验过程中追求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提高,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真正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所以评价的主体不仅应当是教师,还应让学生参与评估,在评估中成长,另外还应注意评估的全面和开放性。研究性学习注重在实践中的创造,在过程中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应当从学生的学习全方位(知情意行)的表现加以评估。它的开放性表现在它是以动态的专题活动,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自主性和个性特点。因此评估没有唯一答案,但要求言之有理,持之以恒,以给每个学生广阔自由的思维空间。

4 注意的几个问题

4.1克服放弃学科教学的误区。研究性学习不能完全的取代体育教学,它只是体育教学的一个有利补充,中学生还处在提高长知识、打基础的阶段,不具备一定的专业学科知识来搞研究就是无本之术,无源之水。

4.2内容和时间的安排,内容和选题的直接相连,应充分考虑到时间确定内容,另外还应充分利用时间,如体育理论课,文体活动,周末和放假。

4.3避免走活动课的歧路。研究性学习是改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探究,培养创新实践,活动课强调动作的作用,研究性学习强调研究性的作用。

4.4处理学校和其他学科的关系。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必须先协调学校和其他学科的关系,才有得以实施的可能,它对整个过程有着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4

关键词:科学实验;提高;有效性

科学实验是我们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和教学手段之一,通过实验,学生不但可以学习到科学文化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然而在现实的实验活动中,不少学生不理解实验的原理,实验过程不知道如何操作,甚至个别学生到实验结束了还不清楚做实验的目的。实验时,学生感兴趣的是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但却不会主动去认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实验现象,实验的效率可想而知。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验效率进行探究。本文结合笔者在实验教学中发现学生出现的常见问题,谈谈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实验的教学效率。

一、做好准备是提高分组实验有效性的前提

要想学生通过一堂实验课,真正达到明确目的、规范操作、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师在实验前需要高瞻远瞩,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认真备课,预设生成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趋势,教育应该走向生本。作为教师,我们的备课已经不再是只准备好实验课上需要的实验器材就可以了,我们还要能够了解自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清楚学生能不能独立完成实验,或可能会在实验的哪些环节中出现问题,并要准备好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

我曾观摩了一堂有关化学知识的实验课,该课是利用CuO和稀H2SO4反应后与NaOH反应制取Cu(OH)2沉淀。实验过程当中,有个学生把稀硫酸和黑色的氧化铜混合在试管中,得到的溶液不是预期的蓝色,却是草绿色。当学生提出疑问时,老师回答道:“绿色是亚铁离子的颜色,你的氧化铜中可能掺了铁粉,有吸铁石吗?吸一下就知道了。”说完教师又指导其他组同学去了,留下这位学生一脸的疑惑,在这样的实验课上学生是不会携带磁铁的。可见,在实验中出现的意外面前,教师这样解释显然就是自己的准备不足所致,这样的答案非但帮助不了有疑惑的学生,反而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更模糊,更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科学的信心和兴趣。

2.以生带生,提高效率

一个班级中本来就存在一些学习能力强点的学生,也有一些学习能力稍微落后点的学生,这是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可能有些学生可以很快地完成我们教师所布置的实验,而有些学生却可能在实验中感觉无从下手。有效地培养科学兴趣骨干是提升实验质量的一种策略。骨干成员可以到实验能力弱的小组进行指导。这样做有很多好处,一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根据心理学,每个人都有好胜的心理,特别是能力强的学生,在这个时候都想挣当科学兴趣骨干,于是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效率;二是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验后往往会出现没事情做的情况,这种以生带生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部分同学时间空余的问题;三是由于很多学生同时操作实验,教师在验过程中经常出现应接不暇的情况,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就可以很好地解决我们教师顾此失彼的问题。

3.课前预习,提高效率

新时代的课程观要求我们教师能够把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进行精简整合,以便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其他所要学习的知识。我们可以上课前指导学生对实验内容进行自学,预设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步骤来完成实验。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的实验知识,能够很容易被消化吸收,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实验中的有效指导是提高实验有效性的关键

在实验课上,我们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实验,不要对学生的实验步骤等进行强制性规定,只要他们有自己的想法,都可以让他们进行尝试。

曾经在进行《密度》教学时,有个环节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比较水和盐水的密度大小,当时同学们设计的实验方案是这样的:第一步,先用托盘天平分别称出水和盐水的质量;第二步,再用量筒分别量出它们的体积;第三步,再通过计算比较两者的密度。在学生分组实验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同学也都是按照刚才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唯独有一组同学的做法却别具一格。他们用量筒量取相同体积的水和盐水,再把它们放在天平上,通过观察天平的倾斜来判断哪杯重,从而比较出两者的密度大小。当该组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时,我当场对这组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进行了表扬,在得到我的表扬之后,这组学生个个眼里放出兴奋的光芒,我顺势引导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了实验并取得了成果,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这组同学对科学的学习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情。相反,假如当时老师批评他们没有按要求操作的话,就有可能极大挫伤该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可见,高效的实验活动也是势在必行,同时我也相信,作为学生学习引路人的我们,只要能在实验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做足准备工作,学生必定能够热爱学习科学,必定能获得知识。

参考文献:

1.金定.增强分组科学性提高实验有效性.教育教学论坛,2011(6).

2.朱清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第3版)[Z].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5

[关键词]小学科学 探究实验 实效性

探究实验的主要特点是学生亲自收集和获取实验现象和数据,在实证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和思考,联系自己的经验和有关的理论,作出判断和结论;通过交流、讨论、辩论和再思考,逐步建立起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而不仅仅是依靠讲授来接受科学概念。要想切实提升探究实验的实效性,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有效的备课是提高探究实验实效性的坚实基础

教师在备课时应想清楚这节课到底想干什么,怎么去做。一节课只有40分钟,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有若干个环节,要想在40分钟里获得最大限度的效益,则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设计,对40分钟合理分配,尽量避免无效时间,避免无效环节,让目标落实步步为营。

1.1吃透教材 钻研学生,找准探究重点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要依赖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要靠教师的教,教师在备如何教的同时,更要注重备学生怎样学,了解学生的学情和他们的思维方式。“前概念”对学生掌握科学概念的重要性使得科学教师在备课时要去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而实际上很多时候,学生的想法会出乎我们的意料,学生前概念的水平以及暴露的一些问题,正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要了解学情,本班的学生接受程度是哪些,哪些问题是大部分的学生能回答的,哪些问题只有个别的学生能回答出来。如此考虑的话,能兼顾班级中不同等级的学生,给优等生发挥的空间、给学困生逐步向上的阶梯。每个人的知识经验、生活环境和认知水平等都不尽相同,教师备课时也要预设到课堂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状况,并思考好对策,提前做到心中有数。

要充分把握教材,紧抓重难点,围绕重难点展开,将本课的基础知识落实到位,能不讲的不讲,能让学生自己思考的,教师不代讲,将课堂时间花在真正有用的知识能力的训练上。在备课过程中,可以在脑海中想象班级中的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会怎样回答,预设答案,与课堂中真实的场景进行比较,那在课堂上的反映,解决问题会更加的得心应手。

我在第一次上教科版《沉和浮》单元第五课《浮力》时,由于没有吃透教材,没有备足学生的学,遇到了麻烦。第一个活动是“感受浮力”,学生感受完浮力之后对书本上的“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这句话无法理解,他们认为不是应该浮力大于重力泡沫塑料块才浮在水面上的吗。一来二去,我花了很多时间去解释为什么是浮力等于重力,结果学生还是无法理解,还导致在进行第二个活动“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时,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制定“测量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实验计划。这一课的知识非常抽象,也很难理解,虽然我课前准备了许多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但是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老师的教学,无法理解为什么浮力等于重力加上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使学生的学习非常的被动。第二次上课时,我预设了许多种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也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当学生没法理解浮在水面上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重力时,我用拔河比赛来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方向相反的力气在拔河,当两边力气一样大时,物体(拔河时中间的红领巾)就静止不动了,如果有一边的力气稍微大一点,那么这个物体(红领巾)就跟着它走了,这样深入浅出,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接受了,对于理解第二个活动中“浮力=重力+拉力”也有很大的帮助,使得整体教学过程非常流利,学生的学习也变得很主动。

1.2把握探究关键,精简探究活动

对于一个主题,教材中往往安排两三个探究活动,一个活动有时还要二次探究三次探究,因此,找准探究关键,删繁就简,避免无效环节是进行有效探究的重要策略。

我在执教《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课时,教材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是仿照水的热胀冷缩装置,在空平底烧瓶口塞上塞子,中间穿一根玻璃管,然后在玻璃管中间留一段红色水柱,放到热水中观察水柱的变化;第二个是空锥形瓶口套上气球放到热水杯中观察气球的变化。经过课前实验,我发现第一个实验管子中留一段水柱难度较大(玻璃管较粗,受重力作用水易流下来)。于是我决定放弃第一个而保留用气球的那个,另外我还加了一个“喷泉”实验,实验现象更明显,效果更突出,同时这个实验和锥形瓶气球装置并不是完全平行的,而是有了一个小小的梯度,学生都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

2激发兴趣,让问题成为有效探究的起点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探究源于问题,有问题才会引发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是有效探究的前奏。因此,在科学课堂中,必须精心设计,让问题成为有效探究的起点。

导入是关键。好的导入如同路标,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导入应该开门见山,简单流畅,直奔主题,有时可以带点神秘色彩,学生会更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遇到感兴趣的事物时,总会充满好奇,产生质疑,并会想尽办法去深入学习探究。

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二课《给冷水加热》,我用问题引入,“等体积的冷水和热水有没有轻重?”“谁轻谁重?”

引发学生思考,难道冷水和热水还有轻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把装有冷水的密封袋放入到热水中,实验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了铺垫。

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6

摘要:“主体活动探究式”课型是在探究式教学理论和主体活动教育理论基础上,结合中职会计课程特点提出的一种教学课型。教学实践中,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就该课型的优化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 :中职会计;主体活动探究式;课型;优化

中职会计“主体活动探究式”课型是在探究式教学理论基础上,结合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而提出的。它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的教学思想为指导,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观念,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全面和主动发展。在运用“主体活动探究式”课型教学实践中,还需要对该课型进行优化调整。

一、教学环节的优化

中职会计“主体活动探究式”课型原本含七个主要教学环节: 探索式预习反馈式质疑参与式讨论分层次指导自主式训练点拨式精讲激励性评价。其中“参与式讨论”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提出的思考题,做好重点、难点及内容提要的发言,全班评议、修改补充,共同总结、归纳出学科的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教师发现专业理论课程中“参与式讨论”多是围绕学生预习中发现的疑问开展的,难度小的疑问,讨论学时短;难度大的疑问,又无法完全展开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因此,“参与式讨论”不好成为一独立环节,时间短可合并入“反馈式质疑”;难度大时间长的可合并入下一环节。

“分层次指导”本意是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心理和能力层次不同,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指导。

而“自主式训练”是学生通过相互讨论、查找资料等方式自主完成教材习题。但在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新授课时,教师一般以班级平均水平或基本水平设置一个中心工作任务、经济案例或岗位项目,让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会做并能帮助其他学生,确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然后再拓展延伸,布置一个难度较高的工作任务、经济案例或岗位项目,使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课余探究,从而得到锻炼和提升,其他学生打开视野,根据自身能力选择是否学习。因此,“分层次指导”、“自主式训练”环节不完全能代表课型环节的实质,可改为“小组合作探究”。

二、教学策略的应用优化

(一)情景策略。在中职会计“主体活动探究式”课型中,教师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学生进入情境,感受探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达到科学素质的提高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如创设问题情境、游戏情境、竞赛情境等,把枯燥的财会理论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从学生的间接需要变成了直接需要,形成强烈的内部动机。但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创设怎样的情境,都充分体现教育目标,充满美感和智慧,与学生的情感、心理产生共鸣,促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相关知识与经验去内化所学的新知识,发展新能力。

(二)探究策略。在中职会计“主体活动探究式”课型中,从某一案例、项目、任务着手,讲解、阅读、分析后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起学习的兴趣,再通过调查、研讨、实验、演示或操作,使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完成项目和任务,从而学会相关的财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探索中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合作策略。在中职会计“主体活动探究式”课型中,教师要将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性学习结合起来,创设启发诱导的环境,提供材料、工具和线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操作,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去发现探索。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

三、教学组织的优化

(一)适时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是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小组合作探究才能有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二)合理分工。小组合作探究须进行合理分工。教师很多时候都注意到了按业务处理中涉及的岗位(如会计、出纳、采购、销售、仓管等)分工,但要在有限的课时高效合作探究,还需进一步分工,如文笔优美者的学生当“记录员”,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文字加工;胆子大些、语言组织能力强、表达条理清晰的学生当“汇报员”,把小组学习结果向外信息,并随时解答他人提出的疑问;严于律已的学生当“监督员”,随时提醒讲题外话或做无关行为的学生,各司其职;专业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当“指导员”,落实所有成员都掌握了学习材料,在请教老师之前帮助组内其他成员。

四、教学评价的优化

中职会计“主体活动探究式”课型原本教学评价集中在最后的“激励性评价”环节。起初,不少老师习惯等全部教学内容介绍完,任务完成后,再一次性点拨和评价。但我们发现因为有多个知识点或多个任务,虽然老师有巡堂指导,但毕竟一个人的能力和教学时间的有限,学生往往还没有搞明白第一个,又开始了第二个,有些小组总是纠结,结果落后了,只能懵懂地向前追,效果大受影响。因此,在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我们不能局限于课型的环节顺序。当一个知识点或任务活动完成后,我们应创造展示条件,如利用实物展示台、多媒体等,让各组学生代表都及时呈现的成果,紧接着适时、高效地进行专业点拨和评价。教师可随机或有代表性选择某一小组的成果,向全班统一进行重难点的点拨,对小组成员教学表现进行以激励性为主的教学评价。而其他小组的成果可以交由小组间相互监督检查、评价,安排业务技能拔尖的学生参与点拨、评价。这样,及时点拨、评价,使各小组能及时解决专业困难,修正偏差,顺利开展下一知识点或任务的学习。

结束语

总之,虽然中职会计“主体活动探究式”课型在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实施、改进和科学评价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的实践研究。教师应在一定课型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学生、教学环境以及教师本身的特点,创造更适合与教师本人应用和学生主体充分发展的课型。

项目名称:

本文为“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特色课型”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论文。

参考文献:

[1]马艳红.浅析探究式教学法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探索[J].时代金融,2011,(10).

[2]卢艳.“主体活动探究式”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伦与实践初探[D]. 苏州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