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学习的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学习的重点范文1
一、初中语文学习预习目标的定位
1.语文学习要体现自觉、自主性。学习的自主性主要体现为目标的自主、预习和课堂评价的自主。
2.语文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定位,需要亲身经历,直接体验。教师要转变为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要敢于“放手”,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凡是学生可以做到的事情,教师决不越俎庖,教师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自主实践的过程。
3.语文自主目标定位学习要求学生跨领域学习,书本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积极参与。
二、课堂活动的学习目标定位
1.课堂活动的学习目标定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目标预设问题意识。语文学习的课型特点首先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了解、收集资料,讨论交流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解决问题。
2.课堂活动的学习目标定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小组合作是语文学习常常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之一。学生们为了完成一个有趣的语文活动,或是解决一个学习中的问题,常常需要在一起进行讨论与交流。他们在与同伴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将逐步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并由此主动去学习,掌握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技巧。
3.课堂活动的学习目标定位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预设目标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完成某一问题,需要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根据需要处理信息,恰当地利用信息,运用语文知识完成自己的课题。
三、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活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关注身边的课程资源。例如:像四川大地震,数以万计的当地灾民生存面临着严峻考验,世界各地人民,包括我校师生都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让自己的爱心突破国界,飞往异国他乡。这就为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让世界充满爱”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我们还可结合学校每年的“学雷锋月”、“安全月”、“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另外,在授课时,要注意加强各科知识的整合。如《人民解方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背景资料,学生可以通过《中国历史》的学习获得;《万紫干红的花》和《死海不死》又把语文和物理、化学连在了一起。
2.尝试多种开展活动的途径。语文自主学习可以针对具体的主题特点和当时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来进行。如“作文比赛、演讲比赛、古诗竞赛可以进行情景表演、游戏、赏析等形式。
四、语文学习在课堂评价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视教师在课堂评价中的指导。虽然每次课堂评价学习都有活动的主题、预设目标,但大多没有细致的操作性强的过程计划。教师要指导学生事先预设目标问题。使课堂评价有针对性。
2.重视课堂评价准备工作。教师既要关注学习的活动结果,更要对课堂评价的准备、资料收集与探究阶段做好准备。
语文学习的重点范文2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72-02
新课改主要是为了改变以往的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敢于质疑。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1.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是一味地讲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被灌输知识。有时候,学生对一些问题只是一知半解,但是教师为了赶课程进度没有顾虑到学生理解的问题。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上课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应试教育在我国已经"流行"了很多年。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应付高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到的更多的是应试技巧,而非语文真正的内涵。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语文这门人文性、思想性很强的学科"沦落"为分数的奴隶。另外学生们不能真正地感受到语文的内涵,更是因为考试使得他们仅仅从功利的角度来对待这门课程。
2.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即是探究式科学教育,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获得知识,激发兴趣,掌握程序与方法。
高中语文的探究性教学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在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仅仅作为一个引导人,将学生带向正确的方向。因此,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一定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要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切忌盲目跟随,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一定要有主见,不能随波逐流。
3.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3.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是"灌输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们被迫接受知识。加之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注重对语文书本知识的深入解读,不联系实际,更是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乌申斯基曾说过,强制一个对学习没有丝毫兴趣的学生去学习将会扼杀他对探究真理的欲望。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然而,在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不足。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再是仅仅教授知识,硕士论文而是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当枯燥的被动学习变为了主动学习时,学生享受到了学习带来的乐趣。
3.2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中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这些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实践的检验。新课改条件下的语文课堂,无疑是他们实践的最佳场所。探究性学习并非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口号,它需要切身的实践。探究性学习是围绕文本而进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空间不断被拓展,眼界不断被拓宽。为了能够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学生们会寻求各种途径获得知识,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国内到国外。
3.3 减轻教师的负担。在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都是通过教师的讲解。为了可以解决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教师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工作压力特别大,因为他们不但要深入了解课本上的知识,还要知道相关的知识。然而,探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减轻教师的负担。因为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很多工作都会被学生分担。
4.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4.1 把握高中语文学科特点。我们从上小学开始,就一直学习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的人文学科,它自然要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高中语文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各学科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它是一门语言学科。就像英语这种语言学科一样,多读多看自然有利于成绩的提高。不要说"我是中国人,学习语文就是多余"这样的话。因为无论我们学习了多长时间,都不可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真正地将语言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其次,它是一门文化学科。就像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一样,我们只有经过深入的探究与广泛的实践才能对其有一个较为清楚的了解。最后,它是一门思维学科。就像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一样,语文并不是我们以为的纯文学,它也需要缜密的思维作为基础。
4.2 营造师生共同参与参与的学习氛围。在探究性学习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学习不再是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听讲,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协作,共同进步。在这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的提高,并且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5.结语
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的学习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出来。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不但能够体现当代对于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互相交流,对他们以后进入社会工作非常有利。最关键的是,他们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锻炼他们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对他们以后进入社会应对各种考验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应素芬.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策略[J].课外语文,2015,24:59.
语文学习的重点范文3
【关键词】活力课堂;拓宽视野;教学方式;闪光点;专业联系
一、拓宽学生视野
职专班学生对语文学习不太感兴趣,好多学生情绪比较低落,破罐子破摔,甚至对前途感到一片渺茫。为此,我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充分挖掘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因素,每堂课前安排5分钟的哲理小故事环节,让学生自选哲理性的故事带来交流,既拓宽了学生视野,又让学生在分析故事中得到教育和关于人生的积极启迪。
二、改变教学方式
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满情趣。让学生轻松地投身其中,沉浸其中,得到精神上的陶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适度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得到美的享受,在争辩中明白事理,在练习中得到提高。在学习中享受快乐,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比如我在上《项链》一文时,以“大家喜欢玛蒂尔德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分析人物形象,并水到渠成地给学生讲解了文学鉴赏中分析和评价人物形象的基本原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对学生以后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其次,课堂上,我按照“提出问题――师生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的思路,利用师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学生与生活对话、学生与心灵对话等显性或隐性的对话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分析人物形象,起了组织引导的作用――学生讲得多,我讲得少。因此,学生学得轻松,我教得也轻松。此外,我还大胆开放课堂教学,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探讨问题,把知识的传授融入到各种有趣的活动中。如《鸿门宴》一文,可通过表演活动的形式进行。先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分角色阅读剧本,对台词可作修改,但必须把每个角色最精彩的、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言提炼出来,然后在班上表演,看哪一组、哪一个角色表演得更好,这都由学生来评定,教师只作适当的点评,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就熟悉了故事情节,人物语言,以及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针对不同的文体、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要注意常变常新,让学生每一堂课都感觉不一样,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三、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中职语文教学,必须花大力气,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如课前预习,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不同的思考、练习,课堂上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师生互动,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有表现自己的空间。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只有一丁点进步,教师也要及时给予鼓励、表扬,让他们品尝成功的滋味,从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我教的班级有个学生叫李晨,他平时很调皮,不肯做作业,有时还故意跟老师唱反调。有次读书时我发现他的声音挺响亮的,随即表扬了他。无心的表扬却让李晨同学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以后,我经常找机会鼓励他,还帮他报名参加演讲比赛,给他辅导,在演讲比赛中他还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得到承认和强化,就会让他们充满自信,发生可喜的变化。
四、加强专业联系,关注学生将来的可能生活
任何教育都需要指向将来,需要为学生的未来、为学生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我们的课堂教育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学生将来更好地生活。因此,中职的语文教学,不但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且关注学生将来的可能生活,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从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毕业后走向岗位必备的语文素养,例如教学中我们可相机引入“技术工人也是人才”“职高生也能擎大梁”“挑战人生的极限”等话题,以澄清学生头脑中模糊的人才观念,清除他们的自卑心理,让他们清楚认识到上职校也是有出息、有前途的,每一个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干得轰轰烈烈,都可以发出光和热,得到社会的尊重。在应用文教学中,我们更要尽可能联系生活中的正反事例,依法讲文,帮助学生清除“学非所用,学而无用”的疑虑,进一步增强专业学习的荣誉感、紧迫感、使命感。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要将文本中的人文性自然延伸至职业素质,让学生真切地感到职业素质与自身息息相关,是走进社会通向职场的通行证。
综上所述,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学习是为运用服务的。许多事实证明,学生对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到的知识更为感兴趣。因此,我们的教学既要立足课堂,又要面向生活,要强调语文教学与课外读写沟通,与其他学科沟通,要把学习的触角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大环境、大渠道中学习、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利用和寻找生活的衔接点,要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只要我们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课堂上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立足课堂,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永远焕发光彩,永远生机勃勃,永远充满魅力,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语文学习的重点范文4
1 消除外语词汇习得中文化盲点的措施
词汇文化蕴涵上的盲点问题常使外语学习者在词汇习得中获得不确切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影响对目的语的理解尤其是深层理解,而学习者在词汇习得时一般满足于对词汇概念意义的理解,忽略或缺乏了解与之紧密相关的文化蕴涵。一旦学习材料或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涉及词的文化涵义时就不知所措或理解错位。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外语词汇习得中的文化盲点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1.1 广开渠道,引导学生灵活掌握词汇的文化涵义:要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词汇的文化蕴涵,消除盲点,除了课堂中进行各种文化导入及模拟输出外,课外活动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环节。(1)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例如,我们可以建议学生在课外读一些有关《圣经》的故事,因为《圣经》可谓西方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里面有许多经典故事,对了解西方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教师应鼓励学生课外多听多看英语教学节目以及英美原版电影和录像等,因为大部分电影和录像片本身就是目的语文化的某个侧面和缩影,是真实语境的体现。通过观看,学生可以了解和学到多种和目的语有关的生动的交际方法和手段,真切体会词汇在实际语境中的意义。(3)从学习外语的角度来讲,和操目的语的本族人接触是十分有益的。如有条件,应鼓励学生课外多接触外籍教师和外国留学生等,鼓励他们用英语思维和表达,这样,学生能在真实语境中学到许多生动的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从学习词汇的角度讲,也可以提高和加深对词汇涵义的理解及在不同文化氛围中灵活地运用的能力。
1.2 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词汇文化蕴涵的主题性教学:《大学英语》教材中有不少单元涉及目的语文化的主题,像老人问题、社会现状、西方节日等,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就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分单元进行文化导入。围绕某单元的文化主题,让学生课后收集有关材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或简略介绍相关词汇的文化蕴涵,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词汇表达上的差异来内化课文中所提供的一些代表性词汇、短语,加深理解和记忆,为实际运用打下基础。
在现实外语教学中,我们在要求学生掌握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也包括要求其掌握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因为掌握语言技能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而应用语言技能需具备一定的文化氛围。为此,在利用外语教材传授语言技能的同时,要对语言材料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予以重视。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了解掌握一定量的国外社会文化知识对其外语学习及应用十分必要。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试着把文化导入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所谓的文化盲点,指的是在外语学习中,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缺乏了解和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从而产生理解上的偏误,甚至导致交际的失败。词汇中的文化盲点也同样,它主要由不同文化背景下母语和目的语词汇文化内涵上的差异而引起。学习者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缺乏对所学词汇的文化意义的足够认识,加上受母语文化负迁移影响,学习者常借助于母语的一些规则作为拐棍,容易形成词汇习得中的文化障碍。
2 英语词汇习得中文化盲点存在的层面
语文学习的重点范文5
我国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对中国电影的影响,绝不仅仅限于文学作品的大量改编。伴随着文学作品的改编,也基于文学和电影的创作者所处的共同历史境遇和社会环境,文学的思潮、观念、风格乃至叙事技巧也自觉不自觉地被纷纷引入,无形中对中国电影进行了重塑。也就是说,大量的经过文学改编的影片的出现,使得新时期的中国电影得紧跟民族反思的历史和改革开放的步伐。有趣的是,和中国文学发展所经历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改革文学等几个阶段的思潮相同步,电影出现了伤痕电影如《神圣的使命》、《枫》、《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反思电影如《天云山传奇》、《人生》、《芙蓉镇》、《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寻根电影如《红高粱》、《牧马人》、《黑骏马》、《黄土地》、《边走边唱》等和改革题材的电影如《陈奂生进城》、《人到中年》、《祸起萧墙》、《野山》、《秋菊达官司》等等几个阶段。特别是张艺谋拍摄的《红高粱》在柏林电影节一举拿下金熊奖,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登上国际舞台,更是莫言文学作品以影视剧的形式第一次受到国际认可。正如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所言“:电影和文学,实际上是一对互相依赖的关系。好的小说、好的文学作品是基础,上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有名的电影都是改编自小说作品,这也是必须承认的。
但反过来,如果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很成功,也会扩大这部小说的影响,也会提高原作者的知名度。《红高粱》当年被张艺谋改编,第一次获得国际上A级电影节大奖,反过来也提高了我的知名度,扩大了《红高粱》这个小说的影响力。后来很多作家的作品也都是这样。”①“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实也促使中国电影反省:注重文化思维而非市场功利、注重个性自由创造而非统一规格玩弄、注重人性挖掘而非概念主题俯就才是正道!”②莫言的作品不仅仅是在于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还在于莫言在文学中表达了自己的真性情,使中国电影走向了世界。电影《红高粱》正是有了文学的内质才能走得更远,因此可以说文学永远是一切艺术的呈现。进入新世纪后,迅猛发展的电影高科技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技术时代”“,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
影视生产越来越注重和依赖新技术、高科技,并且以大明星、大投入、大制作来制造视听奇观征服观众。沃卓斯基兄弟1999年的《骇客帝国》开启了电影影像叙事、景观叙事的新纪元。风靡全球的《侏罗纪公园》、《哈利•波特》、《指环王》、《2012》、《阿凡达》等影片则是靠着叹为观止的视听效果让人如痴如醉。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在产业化、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也不失时机地选择了大片策略。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创下了2.5亿的票房奇迹,拉开了中国大片的序幕,此后,《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无极》、《夜宴》等中国式大片借鉴好莱坞“高概念”电影模式,采用大明星、大投入、大制作创造出了中国电影的视听奇观。过犹不及,这些“大片”不尊重叙事的逻辑、情节的逻辑、人物性格的逻辑,造成了很多笑场和漏洞,同时也放弃了从文学中去寻找电影的主题、趣味、美感和人性深度的努力,有意无意地拒绝文学的滋养,不可避免地陷入文学性贫血的艺术困境,因而遭到人们激烈的批评。当下中国电影文学贫血、叙事紊乱、情感苍白,追求大制作、大场面以视听为其主要表征下,中国电影现在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的挑战,在这样一个总体的关系当中,中国电影的“文学”创作发展就显得非常必要。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现在面临的电影环境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完全不一样,当文学不再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以视听文化为其主要表征的电影势必将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学习和应对好莱坞的挑战。这也是我们一个非常艰难但是又必须完成的使命。
语文学习的重点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经典阅读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207-01
文学经典是几千年人类文明的的积淀,是语文教学材料的上乘之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在小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升语文素质的同时,使孩子们的道德品质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洗礼,在神游万里、思结千年之际,获得古人的智慧,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经典是文学艺术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历经岁月的长河却愈加灿烂,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经典阅读无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1 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切实提升语文素质
孔子曾经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能够长时间流传,大面积传播,经典的艺术性是毋庸置疑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小学生在自由自在的经典阅读中可以积累丰富多彩的词语,绚丽多姿的句段,从而慢慢地形成敏锐的语感。慢慢学会怎样谋篇布局、造句遣词,学会怎样运用准确生动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经典的文学作品也为小学生的课外语文活动准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小学生可以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可以声情并茂地诵读语言精练内涵丰富的的古诗文,还可以给故事配上栩栩如生的连环画……,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翔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个性得到张扬。仿写是小学生写作的初级阶段的学习手段之一,就像初学书法的时候临摹名家的字帖。而好的蓝本是必不可少的。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既具有人文性的特点,也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因此它们是小学生作文的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提供了优秀的范本,孩子们尽可以以之为鉴,还可以进行续写、改写的练习。如学了《燕子》 以后,孩子们可以试着写一种熟悉的小动物,学了《我和祖父的园子 》以后,写写五光十色的美丽童年。还可以在自己的作文中活学活用学过的的古诗文。比如写《我的家乡》,写到杨树、柳树、鲜花等,叶绍翁的《宿新市徐公店》贺知章的《咏柳》,使学生观察、回忆鲜花、垂柳,体会“万条垂下绿丝绦”“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情境。尽管文笔可能是稚嫩的,却吐露了孩子的心声,学生的表达能力慢慢得到提高。
2 熏陶思想,规范其言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经典的文学作品文质兼美,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体,对孩子来说读来朗朗上口,学来兴趣盎然。培根说过:“读书在于造成完美的人格”。经典的文学作品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陶冶孩子们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还可以使他们懂得人生道理,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礼仪。《七颗钻石》引导学生要做一个善良、孝顺、乐于助人的人;《锄禾》《悯农》告诉孩子们一粥一饭一丝一缕都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珍惜别人的劳动果实;《卧薪尝胆》激励孩子要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做一个有作为的人;《负荆请罪》告诫学生要知错就改,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弟子规》教会孩子们生活中的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在阅读那些栩栩如生的经典的文学的作品时,不知不觉,成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为之所打动,进而升华为自身的情感,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3 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博学多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修身之道之一。经典诗文中许多作品可以带孩子们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望庐山瀑布》让人仿佛面对从天而降的千尺白练;《望洞庭》又把人们带到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又让孩子们领略犹如西子般美丽的西湖美景……在经典文学作品中,孩子们会沉醉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经典诗文还会告诉学生们我国民间的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爆竹声声,美酒飘香的春节时,可以吟诵王安石的《元日》;落雨纷纷,杏花吐艳的清明节,可以吟唱杜牧的《清明》;盛开,秋高气爽的重阳节,怎能忘记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传世经典呢?……在传统的民族节日时,经典的古诗文向我们敞开了一扇了解民俗节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大门。随着知识的增长,人的气质也会发生一些变化,真正地“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有学问的人。
4 激发兴趣,提高能力,开启智慧之门
经典的文学作品,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精品,或文采斐然绚烂多姿,或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或自然清新返璞归真,都必然是孩子们爱读的东西。所以学习起来兴致勃勃地,自主性比较强。学习时注意力集中,也就轻松自如。同时,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比如:《冬夜读书示子聿》《 观书有感》告诉学生们读书要和实践、生活联系在一起;《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做事要遵循客观规律,更不要生搬硬套不知变通;《伊索寓言》《古今贤文》更像是一位古代智者,循循善诱地告诉孩子们人生的道理……这些经典阅读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启迪了智慧。经典的文学作品阅读过程,就像在给孩子们用智慧的甘霖一次次洗礼,让他们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迈向成熟。
经典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在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法,合理地处理教学的环节,恰当地与写作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其真正地发挥作用,让它来为语文教学服务,在我们的课堂实践中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