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探究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探究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探究的方法

生物探究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初中生物 活力 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20-02

在新课改内容的具体要求下,各个学科都在进行着一场空前的教学改革,为了将教育改革落到实处,就必须从实践教学抓起,尤其是课堂教学首当其冲。单一的教学模式发生转变,使课堂教学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辅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被动变主动,既是教育改革的目的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情境创设法在课堂教学当中所起的作用,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是使初中生物课堂充满活力的有效方法。

一、情境创设法教学的作用

情景创设法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创设的真是环境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使学生们能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当中互相帮助,快乐的学习,同时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创设的特定情境,可以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情境创设法在教学环节的实施中,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情境创设法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方法,从中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使初中生物课堂充满活力。

二、情境创设法教学的实施

情境创设法在初中生物课堂的实施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达到即在活动当中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将教学内容穿插其中,实现高效教学。情境创设法的实施要在现有教学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时间,引导学生进入创设的情境,营造舒适的、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氛围,情境创设法一般包括欣赏图片、观看视频、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了解人物故事和分角色扮演等方式将教学内容与情境完美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将情境创设法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初中生物课堂。

1.图片创设情境

大自然中的万物无时无刻不是千姿百态,而往往这些自然界的奇观最能吸引人们的眼球,激发起人类探索的欲望,所以,搜集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并且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在上课之前进行放映或者穿插在课堂教学当中,都会起到调节学生学习状态,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比如说,在讲解“花的结构”的有关内容时,就可以查找各种与教学有关的图片,以独特、另类的花为搜集的重点,例如生长习性怪异的食人花、雌雄同体的两性花小麦、致命的罂粟花、世界上最小的开花植物无根萍、世界上最大的大王花等,通过对特殊花朵的鉴赏,除了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了花的结构,加深印象的同时实现了高效学习,使初中生物的课堂充满了活力。

2.视频创设情境

要想让创设一个系统性的情境,视频创设情境就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切合课本知识点的视频并不容易查找。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注意力呈高度集中的状态,更有利于学习,所以,要搜集适合的视频是视频创设情境的关键。比如说在讲有关“食品安全”的有关知识点时,可以选择更具说服力,更加官方的视频,新闻报道,公益广告,系列讲坛都是不错的视频资源,《焦点访谈》一直都是影响力最大的节目,报道的时间更具真实性,所以也就更能吸引学生的关注,孔雀石绿、苏丹红鸭蛋、三鹿“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事件、瘦肉精事件等诸多报道视频当中选取一个事件,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放映,让学生在视频当中了解食品安全在人们生活当中的重要性,并且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杜绝食品安全问题再现。通过视频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构建充满活力的初中生物课堂。

3.人物故事创设情境

生物学史中不少的名人趣事都可以拿到课堂教学中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可以通过故事的讲解吸引学生,让学生带着趣味学习,也能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的氛围。在讲“物种起源”的有关内容时,必不可少的就是达尔文的故事,达尔文是伟大的科学家和生物学家,他从小就对花草、昆虫、鸟兽非常感兴趣,他会观察母鸟孵小鸟,把钓到的鱼养起来观察,他还会捕捉蝴蝶、蜻蜓等做标本,有一次,达尔文为了观察小鸟,就一动不动地站在树下,很长时间过去了,一只松鼠把他当成木桩,竟然顺着爬上了他的肩膀。他不懈的观察和研究,获得了大量的材料,为他提出的“进化论”和“物种起源”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达尔文的故事,老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物种起源”学说,还要让学生学习达尔文善于观察细节,善于总结,大胆推理的精神,探究精神是生物学习过程中的关键,通过故事既使学生知道了“物种起源”学说提出的背景,又阐述了生物学习的重要精神,使初中生物的课堂多姿多彩,充满活力。

4.角色扮演创设情境

课堂教学当中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设计课堂小活动,鼓励学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在适当的课堂教学内容当中穿插角色扮演的互动环节,可以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舒适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培养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增进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初中生物的课堂充满活力。

情境创设法是使生物课堂充满活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只有将情境创设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有效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利用有限的教学设备,运用图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生物史上的名人传记,通过分派角色,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角色扮演进行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初中的生物课堂充满活力,实现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汪京芳.学好初中生物的策略[J].生物技术世界.2013(11)

生物探究的方法范文2

关键性:探究性学习;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352-01

生物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针对性相对较强的学科,对于支持学生的智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操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当前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没有完全革新改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地拉大,实验教学活动只得其形而不得其法等等。为了切实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应将探究性学习方法引入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意识,从真正意义上改变农村教学中的传统观念和方式方法。

1.创设探究性情境,激发学习积极性

创设探究性情境的目的在于摒弃之前传统意义上教师与学生关系相割裂的错误观念,通过创设一个自由、和谐、平等、富有探究意识的学习情境,一方面,使得教师放下自己所谓的"架子",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自我创建的探索性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研究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将自己大胆的想法及时告知教师和同学,有价值的话题大家再对其进行研究讨论和深入分析,从而形成一种积极探究的活跃性学习氛围和友好互动的良性循环。

例如在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课的时候,教师既要列举出不同胎生和卵生的动物,前者如猪牛羊,后者如鸡鸭鹅,同时也要适时进行课堂活动。生物的难度主要决定于教材中难点多少和性质,特别是一些与学生日常的认知相抵出的地方,这更是教学的难点,很容易让学生一头雾水。因此课堂活动的形式可以是提问活动,首先由教师将所有动物名称列举出来,然后各组或者男生女生进行分类进行抢答提问,回答的又快又好的团队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课堂活动的形式还可以是进一步的言语探究,例如教师向学生提问"鸭嘴兽是胎生还是卵生",首先让同学们了解鸭嘴兽这一物种,其次让同学们根据课堂上已有的知识回答鸭嘴兽的种类,当同学们不明白为何卵生的鸭嘴兽属于哺乳动物的时候,此时教师再进行解说,同学们就能恍然大悟。这样通过学习――反馈――再学习的三步过程,能够让同学们对于胎生和卵生与哺乳、非哺乳动物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能增加同学们的学术视野,提高学识。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改革教学方法

当前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工作的不到位,有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高和教学观念落后上。尽管新课改已经持续很长时间,然而在某些农村地区,教师依然顽守已经僵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加之教师本身专业素养的不高,缺乏挑战和自我学习的意识,长久以来严重阻碍了农村地区教学活动的发展。对新一代教师的要求不再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在提高自身学识的同时切实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多种创新型的教学方式,在维护自身教师权威形象的同时,引导学生在日常现象中归纳总结出相关生物学常识和原理,真正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和学习兴趣。

以《生物进化的历程》这一课为例,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地依据课本的行文顺序进行授课教学,为了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形象性,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网络技术环境进行创新性教学。具体来说,依据"生物进化"这一主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放映相关的生物进化的视频、电影、纪录片等,让同学们在感概生命进化过程的奇妙之时,再利用PPT的形式,将已经制作好的同一物质的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不同形态及特点向同学们一一展示,以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好奇。正如伽利略说所:"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在课堂尾声,教师还可以与学生进行幻想式的讨论,即讨论未来的动物或者人类是否还能再次进化,再次进化的理由以及进化后的新形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这样一种循环往复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进化这一空泛的主题。

3.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条件

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其独有的教学环境优势,即农村的实际生物自然条件。在过去的农村教学中,由于教师将教学束之高阁,割裂了生物教育与现实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浪费了农村这一块宝地。探究性学习理念要在农村生物实验教学中真正倡导实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必须从农村的实地环境出发,有效利用好这一天然的教学资源。在农村中开展探究性教育活动的另一个有利条件是,相比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与自然环境、生物信息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他们熟知自然,且在长期的农活劳作中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为课外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开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以《生物的变异》这一课为例,教师在向学生介绍完相关原理知识后,征求农民同意之后组织班级去田地里进行实地考察。如果有同学愿意邀请大家去自家田地里观察杂交水稻的特点和收成,教师可以请该同学向大家简要介绍农民对于杂交水稻的普遍评价,同时与其他传统普通水稻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杂交水稻更加高产更加具有经济效益的结论。通过实地考察,将理论与实践成功结合起来,有助于孩子们用科学理论指导指导农业生产活动。

参考文献:

[1]施秀琴.生物实验课探究式教学的几点体会[J].考试周刊,2010,7(28):17-18.

生物探究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 生物教学;个体差异;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6-0120-03

新课程教育理念指出:教育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要让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位学生在所有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均衡发展[1]。为此,笔者一直致力于初中生物教育教学研究,以便找到因材(人)施教的依据。初中生作为发展中的个体,是正在成长的不成熟的人。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特点表现在从直观的、感兴趣的方面认识新事物和学习新知识[2,3]。由于他们的遗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生活阅历的不同,使得他们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形成了独特的个人心理世界,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智能、特长各不相同。这方面尤其体现在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对生物课的喜好程度和对生物基础知识了解水平之间的差异性上,所以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不能对全部学生按照统一的模式讲授生物知识。分层教学法为生物课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4,5]。通过建立学生生物课综合能力的递阶层次式结构,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

1 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基础知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优化教学方法[5]。笔者按照新课程教育理念,在生物教学中研究了分层教学法,采取适合不同特点、不同生物基础学生的教学方法与措施,使不同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同时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学生智力、对生物的兴趣和生物基础的差异,将学生分层、分组,将教学目标分层,将教学方法和策略等分层,在生物课堂中实行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相适应、能促进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将素质教育贯彻于生物课堂教学中,承认差异,找出差异,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人人提高;个性发展,均衡发展。笔者提出的生物课分层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现总结如下。

1.1 学生分层

在班级中,首先,笔者先充分了解学生生物课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分析,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的生物课程学习状况、生物基础知识水平、对生物课的爱好等,把学生按生物基础不同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为基础最好的学生,B层为基础中等的学生,C层为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特别注意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尤其是C层学生,让他们明白这样做不是要放弃他们,而是为了让他们能更快地进步,打消C层学生可能出现的抵触情绪、自卑心理等。其次,对学生的分层做到动态分层,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的表现随时调整他们的层次,鼓励学生通过努力进入高一级层次,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1.2 备课分层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将备课分层。

1)目标分层,特别是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生物课目标要求,如对C层学生起点低一点,讲授慢一点,能掌握基础知识、解决基本问题、形成基本能力即可;对B层学生要求就可以稍高一点,多一点变化,引入一些思考,掌握生物课的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能熟练地运用生物知识来解决生物课中的基本问题,形成一定的能力;对A层学生则锻炼他们对生物课的基础知识的系统化,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使他们能主动探求生物知识并熟练运用,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2)教学方法多样化。在生物课分层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法,多采用讨论法、探究法、表达交流法等措施展开生物课教学,使每个层次、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生物教学活动中来,逐步具有一定的生物技能和能力。

3)生物课教学过程设计分层。在备课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生物课堂组织的形式、技能的训练等。在教学设计时始终把握阶梯性,内容、问题的层次多样化,教学内容生动活泼,把学生的负担减轻,这样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就会提高,教学质量也会提高。

1.3 教学过程分层

在生物课教学中,教师利用课堂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指导学生“开放式的生物课学习”,加强学生的自主活动的有效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切身体验生物知识发展的全过程。以学生自主观察、探究、讨论、表达交流等为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生物课教学活动中。对于生物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具体问题,可以比较简单、形象的鼓励C层学生回答,然后让B层学生补充或者提炼答案。接下来可以让A层学生对前面几位学生的回答进行综合分析。对于稍复杂的生物问题让B层学生来回答,然后让A层学生来评价。对于综合类的生物问题就直接让A层学生来解答,然后问B层和C层学生是否理解,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出色表现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上完新课后要尽量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由C层学生说出自己掌握了哪些生物知识,获得了哪些能力;让B层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以及能利用生物知识解决哪些实际问题;A层学生对前面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总结归纳。

1.4 复习分层

不同知识水平和心理水平的学生对生物课教材内容理解和教师教学方式的适应性不同。及时掌握学生对于生物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理解识记,了解对于可阅读讨论内容的兴趣和注意力情况以及对于习题教学当场掌握情况。学生学习完一个章节的新知识后,设置不同层次、不同梯度的练习来巩固知识,学生独立完成,分组检查,班内展示交流,对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内部解决,然后由教师综合评价、解惑。

1.5 教学评价分层

在生物课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层评价,将学生平时的回答、练习、探究等与期末检测相结合,对学生(特别是C层学生)取得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奖励,鼓励他们更上一个层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有成就感、自豪感,形成生物课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2 取得的成效

经过三年的生物课分层教学法教学,笔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逐渐增强,他们发现生物课挺有意思、很有用,学习起来也比较容易。通过这种方式教学,他们生物课的学习成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且有了进一步学习生物课的愿望,同时将这种愿望慢慢延伸到了其他课程的学习中。

2)学生学习生物课乃至其他课程的自信心大大增强,尤其是B、C层学生,他们原来在教师和同学的眼中属于学习一般甚至学习较差的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自信心。通过一段时间的生物课分层教学后,他们发现自己并不是不能学好,自己其实挺聪明的,只是原来没发现。而且这种自信心也直接影响了他们其他课程的学习,他们慢慢开始爱学习了,除了生物课外,各门课程的学习成绩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3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新课程改革为广大一线教师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画卷,但在实施有效课堂的过程中又存在着较为普遍的犹豫和困惑。尽管笔者在生物课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1)由于生物课不是中考科目,很多学生认为它是副科,不重要,所以学生课余时间基本上不看生物教材及其参考书,导致在生物课分层教学过程中需要预留相当一部分时间让学生熟悉生物课教材内容,这样给生物课分层教学法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教学内容,以便上课时更好地投入到讨论、探究等活动中。课后适当进行复习,使分层教学法的实施更顺利、更完善,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知识、技能等。

2)在一些教师和许多家长的观念中认为不中考的生物课不重要,没有用,没必要浪费时间去学习和复习,不支持学生完成教师规定的一些生物课作业和生物实践要求等不支持学生,由此给生物课分层教学的进一步实施带来一定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通过沟通来逐步改变其他教师和家长的观念,动员他们支持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家庭小实验等,使生物课分层教学的全面实施更顺利地进行。

总之,在生物课程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法能够充分照顾和利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内在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不愿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讨论、积极探究交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和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同时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生物课的学习和探究能力,从而全面提高生物课程的学习效果,将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生物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行涛,周卫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晨阳中学.“农村中学全方位实施分层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生物探究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初中生物;探究教学;实践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204-02

初中生物是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门必修科目,也是高中生物的一个过度阶段科目。虽然新课改把初中生物列入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纳入普通高中录取成绩,无疑,比起以往实行的中考,初中生物课的地位提高了不少,但是,生物课的课时没变。学生对即将进行的学业水平考试认识不到位(虽然在过去的八年学习生涯大大小小的考试参加了无数次,但参加选拔性考试还是初次)。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无人督促孩子学习;打工潮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的影响,加之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枯燥无味,学生普遍的厌学、弃学。

面对以上这些状况,我在教学中不断在寻找、在实践、在探究,用什么方法才能让学生最大限度的接受知识,考出好成绩的同时,还能掌握技能呢?探究式教学法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探究式教学法,学生不仅能学到生物知识,还能得到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不断探究,团体协作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我们解决问题,参与决策的能力。

下面我就利用探究式教学来进行教学的实例,对探究式教学的功能进行讲述。

对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我们如何让学生掌握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理,这显得尤其重要,这儿我们主要看如何利用探究式教学来让学生掌握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1]。

提出问题:什么叫光合作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吸入了什么物质?利用太阳又制造出了什么物质?

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小组1:准备实验二的操作,并总结其实验的结果,找出疑问的地方,并写出自己的实验结果,课堂中和老师一起学习探讨。

小组2:准备实验四的课前探究,此过程相对学生的水平来说难了一些,教师要做好课前指导,比如水浴加热时须让学生注意安全;提示让学生注意观察那些方面的内容,学生写出自己的观察结果。

1.引导学生看课本中的材料

17世纪,范. 海尔蒙特的实验,请同学们分析、观察,从该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树长大了,土壤的质量没有明显的改变,证明了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了水分和极少量的土壤成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除了吸收水分,还会吸收其他物质吗?

2.实验二,课前让小组1进行此实验

课堂上,亲自带领同学做此实验,对此,验证学生的实验结果是否正确。步骤一,准备一小盆植物,一支蜡烛,一个玻璃罩,一只小老鼠。步骤二,分步实验:

2.1将植物,蜡烛点燃,根据植株的大小选择大于它体积四倍左右的玻璃罩罩住,用石蜡进行密封,放到有阳光的地方,观察其现象。(植物新鲜,蜡烛仍在燃烧);

2.2将植物与小老鼠罩起来密封,同样放到有阳光的地方,观察其现象。(植物新鲜,小老鼠仍然活着);

2.3同学们想,只将植物罩起来,放到有阳光的地方,会有什么现象,这个现象短时间不明显,请小组根据自己做的情况汇报其结果,(植物慢慢死亡)。为什么没有蜡烛,小老鼠的玻璃罩内的植物会死亡,小老鼠和蜡烛起了什么作用?(蜡烛燃烧,小老鼠呼吸放出了二氧化碳,证明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还吸收了CO2)。对小组和同学的结论进行评价。

3.实验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了水和二氧化碳,那它会制造出什么产物呢?请同学们观察以下实验现象

如将蜡烛单独罩起来放到阳光下,会怎么样?(蜡烛熄灭);若将小老鼠单独罩起来放到阳光下会怎么样?(小老鼠死亡);学生总结:小老鼠和人一样,呼吸时需吸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没有氧气小老鼠将会死亡;蜡烛没有植物也熄灭,证明蜡烛燃烧也需要氧气,通过对比,证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氧气。同学们思考,小老鼠、蜡烛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呢?(通过对比,不能)。很好,这个现象告诉了同学们只有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或出了制造出氧气还有其他物质吗?请同学们在观察下步实验。

4.实验四,将一盆生长旺盛的天竺葵用黑色塑料袋罩上(或放置无光的黑暗处)一昼夜,选择天竺葵的一片叶,让它的上下两侧用小于叶片的黑纸遮起来,放在阳光下照射30分钟,此步骤由小组二来完成

老师做以下实验让学生观察其现象,摘下叶片,去掉黑纸;观察颜色有没有变化?把叶片放如盛有酒精适量的小烧杯中,加热,观察叶片颜色。用水冲洗叶片,加碘液,稍停片刻,在用水冲洗,观察叶片颜色。我们尝试改变实验步骤,完成了此实验。①选叶遮光②光照48小时③酒精脱色④加碘显色同学通过观察,讨论以下问题:

4.1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4.2根据加碘液后颜色变化,能判断出叶子在光合作用下制造出了什么物质?碘液遇到淀粉会变蓝色,这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现象,也就是说可以用碘液来检验淀粉的存在。教师进行总结: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了有机物淀粉[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公式。此实验步骤多,教师在此必须要做好正确的引导,特别是最后一步实验,为什么加碘液后叶片会变蓝色,这是初三才学到的,这儿教师须给予指导。

当然,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发展,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生物教师,单靠某种方法来完善教学理论是完全不可能的。对于我自己来说,我还有很多方面都需要不断学习和改进。总之,新课程改革时期的初中生物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各个方面的素质,把握角色定位,要不断学,拓宽知识面,及时更新观念,提出改善教学的新思路,推动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改革创新;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超前的意识,发现、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要善于营造有利于生物教学的良好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有良好的心态和较高的道德修养,带领学生关注环保、关注我们生存的家园,共创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生物教育开启新的发展空间。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生物学将会是最有权威的科学[3]。

参考文献

[1]江山.中学生物教学法[J],2003第七-八期教学研究 探究式学中的问题情境设速反应置,2003,11(78):68-72

生物探究的方法范文5

一、新课程给初中生物教学提出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树立了崭新的教学理念,给初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内容方面。新课程更加注重学习内容的实用性,既要学生学会知识,又要重视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2.课程目标方面。新课程改进了传统的课程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将学会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方式方法方面。新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则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的策略

新课程改革给初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相关策略:

1.深刻领会教材内容,合理规划教学任务。教材是初中生物教学最重要的资源,用好教材对有效进行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牢牢把握教学大纲的主旨,坚持教材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原则,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明确目的,合理安排,使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之后,将第二节《植物细胞》的“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和第二节《动物细胞》的“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两个实验安排在同一教学时段,使学生在实践中比较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使用显微镜的能力,有利于各项教学活动的安排和展开,还可以减少实验的准备工作,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采用互动合作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倡与学生平等,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给学生以更多的实践和思考时间,与学生一起探索相关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和动手操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需要耐心的讲解,为他们解答疑难,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

3.重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第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巧妙地设置课堂导入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教师可将视频、音频、图像、文字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真实的情境,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图。第二,优化课堂讲授环节。在初中生物知识讲解的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文内容演示出来,使课文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三,重视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利用多媒体巧妙地设置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避免传统教学过程中单一的问题情境,从而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4.重视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生物实验教学。生物实验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展,如果条件比较好,可以采用规范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如果条件比较差的话,可以采取措施,设置低成本的实验。此外,还可以设计模拟实验,或者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虚拟实验。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实验的时候,要保护好实验器材,并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5.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引入情境教学方法,将初中生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人体营养》的第三节《关于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早餐、中餐、晚餐是怎么安排的,自己的早、中、晚餐安排有什么特点。这种方式既亲切又自然,还把学生带入了自己的生活实际中,让学生思考问题,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懂得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必须保证每日三餐,按时进食,每日摄入的总能量中,早、中、晚餐的能量分别占30%、40%、30%左右。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并积极利用小组学习、活动、游戏等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的交流与合作。

6.改进教学评价体系,促进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模式,提倡评价的多元化,注重对学习过程、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的评价,将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结合起来,提高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更好地促进生物教学的发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性,要善于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从而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教学情境的创设形势五彩缤纷,可以采用叙事法、多媒体教学法、设疑法等等。比如,我在给学生讲授生物课程的第一节课的时候,我会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一些生物世界的精彩视频,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这样可以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大自然世界中的一些生物现象,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物世界,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生物探究的方法范文6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学习模式。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发现问题,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其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探究性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模式,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教师、课本、教室三中心教学观念,改变传授型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笔者是一名中学生物教师,除了在生物课堂上实施探究性学习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之外,近年来,为适应探究性活动的需要,我在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上也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 生物; 探究; 学习; 应用

一、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拓宽探究思路

创新并不神秘,这种求异思维的冲动和能力,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的,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是人生下来能够适应环境的天然保障。而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的基础。早在上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新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考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探究,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探究。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创设好问题情境,以拓宽学生的探究思路。笔者在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辅导中就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上尝试着改变一些旧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生物课外活动教学方法与一般的校内课程一样,也是传授型的。比如,教师先向学生讲解如何制作植物叶脉标本、腊叶标本、透明浸制标本、蝴蝶标本等,然后示范。接下来学生依样画葫芦,做得一丝不差的就是最好,学生不必动脑筋。其效果是学生思维呆板,活动结果都在预定之中,学生自然少有兴奋、更无创新。

为改变这一状况,笔者在“探究植物叶脉标本的制作”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河沟里往往有一些烂叶片,捞起来用水一冲,也可得到叶脉标本,这是为什么?能否考虑用浸泡的方法来腐烂叶肉?浸泡的溶液会有哪些?浸泡的过程须多长时间?哪些植物叶片适合用浸泡的方法来制取叶脉标本?这一下,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他们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究该情境中的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众说纷纭,兴奋异常!有的说用自来水来浸泡树叶、有的说用池塘水浸泡、有的说用食醋溶液浸泡、有的说用洗衣粉溶液浸泡、有的说用碱溶液浸泡等等。这些方案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体现了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教师应及时鼓励,以拓宽学生的思路。

二、塑造鲜明的探究个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个性就没有探究,探究过程往往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教师应该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同时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及特长。在此基础上实施个性教育,引导学生发展具有探究性的人格特性,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发挥特长,给学生留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和自由发展空间,塑造鲜明的探究个性。

1.只有科学方法,没有标准答案

非对即错,学习只追求一个标准答案和最高得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的一大弊端,这一弊端不仅体现在学生身上,也反映在教师的教学中,严重阻碍了探究性活动的开展。笔者在生物课外探究性活动教学中,对学生们强调只有科学方法,没有标准答案。对各种问题的讨论只重视你思考问题的科学性、陈述问题的逻辑性,不强调结果的对或错。这样,打消了不少学生怕答错问题让同伴笑话的顾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逻辑推理,把精力放在寻找论据上,广开了“言路”。学生的思路渐渐活跃起来,敢于各抒已见,慢慢地进入了主体角色。为此,笔者在课外科技活动的辅导过程中,只要学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不完全局限于课本,就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励,尝试塑造鲜明的探究个性。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才可能进行创造。探究性学习必须给学生提供既用脑又用手的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亲身经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从而获得研究的初步体验,加深对自然、社会等各种问题的思考与感悟,激发起学生探索问题的求知欲和体现自身价值的创新精神,并养成独立思考和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