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思想政治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思想政治课范文1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提升
有不少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选择时,仍对职业生活的基本特点和素质要求缺乏必要的了解,不善于应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倾听和尊重他人的品质和表达、表现自我的能力不足,不懂得分享与合作,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坚持到底的责任意识。面对如此状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仅要讲授社会准则和规范,还应关注社会现实生活的基本需要,关注学生未来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努力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大学生具有正确的职业意识与向往、具有创业意识和准备,能自觉迎接未来生存挑战、理性选择职业模式、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主动开创事业成就,进而享受成功人生。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竞争力,顾名思义,就是参与竞争的实力或能力。“就业竞争力”是指不管你何时何地需要就业时,谋职都须具备的竞争力。英国职场专家Peter Hawkins曾提出:“等待被雇佣,在职场上是具有风险的,唯有让自己具备就业竞争力才是一种保障。”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表现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和显著标志,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概括说来,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战胜竞争对手、找到自身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的工作岗位的能力,即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构成
根据各种要素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至少可归结为三方面的竞争力,即职业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
1.职业核心竞争力。是个体在某一特定的职业领域中所拥有的具有一定相对优势、其他竞争者一时还难以效仿和超越的职业素质。这种职业素质应该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学习与创新能力及其专业精神。职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其可持续就业的一种发展能力,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决定因素,直接关系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和今后的发展。
2.基础竞争力。是指大学毕业生能承担并完成一定社会工作所需的各项基础能力的总和,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马上能被用人单位发现和认可的能力或素质,它是一种显性的因素。主要包括沟通表达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身心素质特别是抗挫折能力、道德品质、观念、环境适应能力等。它是影响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最直接因素。
3.环境竞争力。包括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在内的系列外部因素,它是催化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条件。
(1)学校因素。包括:学校声誉、学生所学专业、学校就业指导服务等。学校的办学定位、学校是否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毕业生所学专业是否是社会急需或有较高需求的专业是构成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基本因素。学校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服务是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助推器。尤其是毕业生质量差异不大的情况下,优质的指导和服务能有效地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家庭因素。家庭所在地类型(城市或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优劣、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的高低及职业领域的差异、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艺术的优劣乃至家族资源是否富有等都在无形中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社会因素。就业形势的优劣和政策导向、相关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前景、社会资源状况的优劣也会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为平台”的开放式实践教学过程,通过“课内实践”、“校内课外实践”和“社会实践”等环节,以案例分析会和研究性学习等形式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升大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
1.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是未来社会人类应具备的首要本领,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也是大学毕业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可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分享与合作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表现主要是:发现问题的敏锐观察能力,通观全局的思维能力,拓展思路求索答案的能力,借鉴经验开拓新路转移经验的能力,远见卓识预见未来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建立在拥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和创新人格的基础上。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读书研讨、辩论会、案例分析会、社会调查(采访)、撰写小论文、热点追踪、备课小组活动等,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学习渠道,培养问题意识和探讨意识,激发学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力求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留心生活,留心所处环境及社会的变化,细心观察市场动向,学习捕捉社会和大学生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经典案例,学会作出分析与判断,学会将收集到的信息系统化,并结合相关知识和原理进行分析运用,展开交流讨论和辩论,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怀疑、批判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形成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坚强的意志等相对较强独立性的品格,从而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精神。专业员工不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精神。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的一条通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社会调查(采访)、请相关专业人士或优秀毕业生作专题报告或进行访谈、组织学生参与营销活动,开展电话陌生拜访活动,参加志愿者社区服务、社会公益活动和“三下乡”等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就业创业等结合,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大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体验各种社会角色,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或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知道自己所学的专业对应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感受专业精神的魅力,明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是一个人求职立业之本、创业之基,进而在大学期间自觉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及科学的职业理想,培养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及敬业奉献精神,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拓展理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实现角色转换,提高自己迅速适应社会的能力,把素质转化为能力,从而提升可就业能力,并为将来从业后专业精神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升大学生基础竞争力中的作用
基础竞争力是影响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最直接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高大学生基础竞争力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中,可以以团队精神为核心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基础竞争力。
团队精神是现代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当代社会对人才的急迫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届大会的研究报告《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中明确提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的感情品质。系统的训练有助于人们学会彼此如何交往,学会如何在共同的任务中彼此合作。”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提出,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过程来重新设计和组织,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其中的“学会共处”就是指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蕴涵着对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且其在教育过程中能更好地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客观规律,加强针对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中,可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团队意识薄弱,集体精神不强;张扬个性有余而协同合作意识缺乏;主动与他人沟通和交往的意愿不强;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宿舍和班集体凝聚力不强等现象进行教育引导。从培养责任意识包括对祖国的责任意识、对集体的责任意识和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入手,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展读书研讨、辩论、社会调查、“模拟法庭”、“道德评判庭”、学生小组备课讲课等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大学生提供和宣传关于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倾向性信息,使他们重新认识和评价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在人才目标结构中的重要性,明确团队精神要求团队成员必须精诚团结,相互协作,在团队内部开展良性竞争;认识到团队精神建设对成员个性化的要求及认同自己的社会角色要求,重视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在态度和价值观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而主动修正重个人发展目标、轻社会目标,重智力目标、轻道德目标的目标结构偏向,向着符合素质教育健全人格、塑造良好个性的目标努力。在此基础上,通过集体活动,引导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积极为集体的利益出谋划策,勇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学会倾听和理解,学会与伙伴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在交流互动中,逐渐树立全局意识、大局观念和合作意识;培养集体认同感、强化集体归属感;养成谦虚、宽容与合作的品质;学习和掌握与人合作共事的方法,掌握与人合作相处的要旨,学会宽容他人并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培养和提升沟通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并在和谐相处中促进身心素质的发展。
(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升大学生环境竞争力中的作用
大学思想政治课范文2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问题 原因 对策
近年来随着“90后”大学生逐渐入主大学校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益呈现出新内容和新气象。“90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层面、理论深度、人际意识等方面的新特点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给“90后”大学生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90后”大学生的特点
(一)关注自我,团队意识薄弱。
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的年轻人,俗称“90后”,是伴随着我国经济腾飞成长起来的一代。由于时代原因,大多数“90后”都是“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独生子女,成长环境的优越与父母的关怀溺爱,使得很多“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一方面,与背负太多包袱的“80后”不同,“90后”大学生更加注重主观愿望与内心感受,他们善于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追求自己的目标。另一方面,很多“90后”大学生从小受到保护和关怀,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挫折教育,不懂得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缺乏团队意识和凝聚力。
(二)善于表现,抗压能力较差。
“90后”大学生大多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精心的培养,很多人在音乐,美术等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物质无忧且具有文艺专长,富有自信且善于表现。同时,“90后”大学生的成长道路大多平坦,在父母的呵护下很少经历挫折,当他们离开家庭来到陌生的校园,生活上、学习上的问题需要独自面对时,压力与挫折随之而来,一些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较差,当现实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时往往会造成心理失衡,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应该看到“90后”自信且脆弱的一面,在他们面临压力,经受挫折的时候要积极有效地进行疏导,帮助他们建构起坚强的内心世界。
(三)知识面广,理论深度不够。
随着社会传媒的发展,“90后”大学生所接触的信息面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年轻人都要广。通过报纸、电视、广播,以及电脑、手机等新的媒体终端的广泛使用,“90后”大学生所吸收的知识更加广博,他们思维活跃、勇于创新、善于吸收自己感兴趣的资讯。但面对如此庞杂的资讯,大学生往往缺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处理能力,在各种不同价值观和世界观碰撞的信息世界里迷失方向。总的来说,“90后”大学生知识面广,但缺乏理论深度,他们拥有大量的知识片段,但很多大学生没有把这些知识系统化、理论化,还是仅仅停留在较为肤浅的表面层次上,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加工与处理。
(四)擅长网络,人际意识淡漠。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他们的生活离不开网络。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丰富、娱乐性强等特点,对“90后”大学生有着莫大的吸引力,QQ、飞信、微博等都是“90后”大学生离不开的交流工具。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宁愿在网上发泄情绪,也不愿找同学好友交流心情;宁愿在网上玩网络游戏,也不愿走出宿舍去进行体育锻炼。网络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和生活工具,但是如果沉迷网络,耽于游戏,就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长时间沉溺在虚拟世界,造成大学生与现实世界的隔阂,人际关系虚拟化,现实人际意识淡漠,这对大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目前“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目前,在“90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价值观多元、理想信念缺失的现象,而政治理论课属于大学的基础课程,政治性比较强,大学生对此很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学习功利化倾向使得他们普遍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意义。对于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多数也是“临时抱佛脚”,机械记忆知识点以求过关,对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缺乏自身的原动力。
“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教学内容单调,缺乏时代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的对象是正在经受各种思潮影响且自主意识强烈的“90后”大学生。但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几乎是学生从小到大反复学习的内容,教学内容的重复、雷同使得大学生很难提起兴趣。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化的深化,高校思想政治课不断加入新的内容,如科学发展观等。但是教材里理论的丰富没有生动现实案例陈述的支撑,显得空洞乏味,学生很难提起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进行进一步加工与整合。
(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吸引力。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普遍满足于“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很多教师自问自答,自说自话,不注重与学生交流和沟通,重授轻受,无视学生的成长变化和需要,忽略学生正在面对的实际问题,这与现代教学理念是背道而驰的。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缺乏吸引力,学生提不起兴趣。面对思想活跃的90后大学生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需要改善的。
(三)教学环境落后,缺乏同步性。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包括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方面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良好的教学环境对于教学效果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教学硬环境方面,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课不重视,忽略了思想政治课对硬件教学资源配置的需要,没有建立起有效、稳定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环境;教学软环境方面,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长期工作,平时只是满足于完成任务式的宣传号召,而忽视了深入广泛的长期的思想政治氛围的营造。对于普遍对思想政治课提不起兴趣的90后大学生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改善显得更加重要。
三、面对90后大学生,如何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2008年10月27日,在同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指出,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面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进行改进和创新。
(一)创新教学模式。
1.要积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已经被普遍地运用在各类教学中。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知识面广的特点,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将启发式教学加以合理利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加强与大学生的互动,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前要做充分的准备,最好围绕国际国内的热点话题,结合学生正在学习的理论知识,找到与大学生的共通点,积极引导学生自发地运用的科学理论去解释、解决现实问题。
2.要适当运用对话式教学方法。对话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和教育理念,其强调教学主体间交互式的对话,是以信息为背景,以言语、反思为基础,主体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大学生们都已经是成人,具有系统完备的知识系统,较为成熟的现实观念,与教师对话的主观能力。在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受各种思潮的影响,思维发散性强且较复杂,客观上需要有人对其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
3.要合理建构网络第二课堂。对于伴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而言,网络必将成为思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阵地。网络具有传递速度快、信息量大、资源共享等诸多优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应该与时展相适应,高校应该创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并充分利用QQ群、微博、飞信等新兴的信息工具,来扩大网络第二课堂的影响力,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网络新媒体有机结合起来。
(二)改善教学内容。
1.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指导一个人思想和行为的基本准则,是青年人健康成长的基础。大学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伴随着信息爆炸时代成长的90后大学生,他们的知识面广,世界观、价值观多元,但是还不成熟与稳定。所以,我们要将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贯穿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
2.将书本理论与当前实际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是比较抽象的,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空泛地谈理论,尽量将理论与生动实例相结合讲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时政内容,鼓励大家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启发大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大学生将所学理论自觉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去,增强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理论素养。
(三)完善教学环境。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进行的,教学环境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所以我们要加强对教学环境的建设与完善。从教学硬环境方面来看,要优化学校设施环境,配备良好齐全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科学控制课堂人数,优化课堂效果;从教学软环境方面来看,要加强校园思想政治舆论氛围的营造,如运用制作宣传海报、组织讲座、辩论、影视欣赏等方式为教学建设良好的舆论环境,另外,还要加强人际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人际环境。
参考文献:
[1]季丹丹,郝乐祥.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3.
[2]马向远.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3.
[3]黄淑杰.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决策,2008,12.
[4]高明,乔守军.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倦怠成因分析[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
[5]穆建亚.论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
[6]刘涛,宫翠萍.浅析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0,6.
[7]刘自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探讨[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6.
大学思想政治课范文3
关键词:大众文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122-02
“大众文化”是指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以消费、消遣、娱乐为特征,以现代信息传播和复制技术为手段,以大众传媒为栽体,以市场为依托,以城市大众为消费对象的无深度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平面化和商品化的流行文化形态。主要包括通俗电视剧、娱乐节目、商业电影、流行音乐、畅销书刊、现代广告、电乎游戏、网络文化等,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大众的趣味、形象、行为、物品、语言、环境等。大众文化是当代通俗文化、媒介文化、消费文化的复合体。既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大众文化最早产生于西方社会,上世纪后期开始在我国迅速传播,对社会经济、政治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想观念等产生了广泛影响,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则更为深刻。大众文化的商品性、市场性、世俗性,娱乐性、时尚性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强烈地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主导性、严肃性、指导性和形式方法,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生现、世界现、价值观念教育。因而,思想政治课要积极应对挑战,充分发挥对大众文化的引导和重构功能,用先进文化统领大众文化,借鉴大众文化的有效形式,认真研究大学生的特点。加强教育和引导,完善、优化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
一、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的影响及原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与大众文化交叉最为明显,对大众文化反应最为敏感的学科。大众文化在内容形态和传播方式上不可阻挡地对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产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具有:重性,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存,大众文化为大众提供精神娱乐和享受,开阔了学生视野,张扬了学生个性,培养了大学生的开放心态和民主意识。消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大众文化动摇了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主导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精英文化的表达者、代言人,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理应具有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使其初步具有创造性地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素养和能力。但是。大众文化带给人们更多的思潮、理念,更多的思想选择,传统的社会理想、人生意义、民族精神、道德情操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变得淡化,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呈现出复杂的甚至充满矛盾的多元取向。在这种环境下。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主导性被动摇了。
其次,大众文化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严肃性。高校思想政治课针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道德教育,具有严肃性。但是,大众文化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过分追求庸俗性、娱乐性和功利性,人们在肤浅俗气的娱乐氛围中,耻言理想,失去目的;嘲弄信仰,失去动力;蔑视道德,失去人伦;拒斥传统,失去依托:不要规则,失去尺度;躲避崇高,失去尊严,大学生玩世不恭,嘲弄一切的态度冲击着思想政治课内容的严肃性。
第三。大众文化挑战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指导性。思想政治课教育应该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对大学生思想、学习具有主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大众文化的传播途径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量的急剧增加,信息内容的多元化,外来文化信息的干扰,特别是有些发达国家通过电影大片、流行音乐、食品、饮料、理论思潮、网络等文化霸权形式潜移默化地向广大青年传播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影响其价值判断,日常行为,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性。
第四,大众文化影响思想政治课对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引导性。大众文化是商品消费的文化,商品消费同时就是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大学生在观看大众文化作品或参与大众文化活动时。往往会无意识地模仿其中的思想、行为和感情,体现在服装服饰、语言、行为规范模式等日常行为上。一些大学生在消费观念上已经认同消费主义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崇尚个人享乐,追求西化的生活方式,把高消费与美好的个性生活结合起来。无形之中接受了消费主义文化对自身思想、生活的指导,走向浅薄、粗俗,沦为享乐和满足感官欲望的工具。
第五。大众文化挑战思想政治课教育的形式方法。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往往是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灌输,显得十分苍白无力、形式单一。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和教育对象的变化,而大众文化的传播手段却是现代化的影视技术、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五光十色,生动直观,魅力无限,使大学生们受到极大的诱导。
第六。大众文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念教育。大众文化强调自我价值、功利性、全球意识,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使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原则受到挑战,造成大学生政话意识淡漠,理想信念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民族意识弱化,急功近利、忽视修养。个人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盛行,导致大学生人生目的庸俗化、价值目标的狭隘性、价值理论的模糊性、价值取向的自我性、价值标准的随意性等状况。
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挑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走学生精神需求特点分析,大学生追求个性、文化归属感和文化选择权利,大众文化的新异性、消解神圣等特点正切合了大学生的心理与情感需求,影响著大学生的日常行为。
其次,从大众文化自身的特质来看,大众文化的消遣娱乐性和商业化,深刺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改变着中国当代的意识形态,改变了社会生产和生活内容。当代大学生已较少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大众文化快餐和流行艺术成为他们最直接的精神食谱,极大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成长。
再次,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本身分析。过分突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政治导向作用,刻板、单一,缺少人文关怀,不能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无法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无法为大学生提高丰富的理论资源,而此时,大众文化以自由、民主、个性、时尚等新奇的名词来吸引走学生。
二、应对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的主要对策
大众文化时思想政冶教育既有冲击和挑战,但也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运用大众文化中有益的形式、内容和方法,应对大众文化的挑战。
首先。构建大众文化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
的新格局。大众文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所依托和面对的社会文化环境已经并正在发生着重耍的转变,大众文化在其商业化运作中所袁现出的功利性、多元性、全球性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挑战,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这一格局应当准确体现教育目标,涵盖与社会实际相符的教育内容,用理论创新增强思想政冶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说服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从千人一面、说教为主的模式向因人而异,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结合的模式转变。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理论的灌输、实践的渗透、环境的熏陶相结合的方式;除加强课堂的理论教学等显性的教育外,还要注重受教育者的参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中国的现状,从而使课堂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
其次,必须树立先进文化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为当代大学生构建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奠定基础,形成价值构架。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套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人们的最高精神需求;表达了时代的最新价值走向;融会了世界的多种文化精髓;凸显了独具的民族文化特色。倡导社会主义核G价值体系,有利于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只有在教学中坚持先进文化为指导,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从而夯实大学生的思想理论基础。
第三。以先进文化批判、规范、指导和重构大众文化。以先进文化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采引导大众文化,以精英文化的审美性、启蒙性来提高、培养大众文化。加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来遏制商业媚俗文化,有利于把大学生的多元价值取向整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来。而且能够提升大众文化的品位,推动大众文化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为大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有助于大学生人格完善、观念形成、道德提高,促进其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第四,借鉴大众文化的有效形式。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形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大众文化的娱乐方式,摆脱纯粹说教,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进行,在教育的形式上更加灵活,寓教于乐。同时也可以用大众文化的娱乐方式装进思想政治的内容。以大众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栽体才能与情形各异、复杂多变的学生的思想实际相适应,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通俗性和可接受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第五,认真研究大学生的特点,加强教育和引导。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社会需求园社会结构、分配方式、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而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而且,生理、心理、智力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必须采取不同的教育干预手段。通过经常性的心理疏导活动。帮助大学生获得心理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提高其理性判断的能力;通过审美的趣味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鉴别鉴赏能力。实现审美的雅俗共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文化品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引导和教育广大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现。
三、大众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第一,主流性原则。就是要把握主旋律,坚持正确奥论和正面教育,以先进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想建设。用积极的、高尚的、健康向上的社会主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头脑。强化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在大众文化背景下,要从理论阐述和实践论证两方面入手,使主流思想文化更具说服力,更有凝聚力,以避免学生思想信念上的困惑与彷徨。要注重社会理想教育与个性理想教育的有机结合,共性与个性的和谐完美,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众多有个性的大学生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时批评和纠正大焱文化中的一些不良现象,使大学生能在大众文化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不随波逆流,迷失方向。
第:人文性原则。对于大学生来说,最大的缺失莫过于人文精神的缺失。而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丰富并非与大学生文化层次的提高、年龄的增长成正比。需要通过精英文化来潜移默化地熏陶。精英文化是我国人文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是社会文化理想、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栽体,在社会文化教育事业中具有教化功能,担负着弘扬正义、确立人生信念、引领大众文化的责任。对一个民族来说,没有经典文化或精英文化是难以想象的。而精英文化时大学生灵魂的塑造和人格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坚持人文性原则,就要以精英文化及其优秀作品启迪大学生,培养其人文精神,提升其人文素质。当前,光其要通过精英文化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第三,民族性原则。弘扬民族精神是当前我国社会和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民族精神是体现民旋生命力的民族文化内核。以爱国主义为核0的民族精神。是社套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基。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原则,就是要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大学生。就是要坚持民族文化的前进方向,在追求文化和谐、面向世界的同时,不盲目崇尚西方文化,要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个性,并不断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大学思想政治课范文4
(1)学生沉迷于手机,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不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QQ、微博、微信、飞信等新媒体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和运用,它们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现在大学生经常手机不离手,时刻在刷微信、微博和QQ,在政治理论课课堂上经常看到老师唱独角戏,学生低头玩手机,“上公共课难,上政治课更难”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一个共同感受。
(2)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对老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就目前来看,绝大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采用了比较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进行授课,在授课中也能利用多媒体做到图文并茂[1]。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由于受班级人数的限制,小组讨论、分组辩论等能够使学生参与进来的教学方法很难实现,大部分教师主要还是在进行传统的说教式教学。学生希望老师授课风格幽默风趣、旁征博引,能够将深奥难懂的理论知识结合与当下的热点话题相结合,对老师的个人魅力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高校对思政课的保障不足,严重影响了思政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多采用大班教学的方式,有些地方的统计显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学生规模平均达到150人,有的甚至超过200人,更有甚者则干脆在大礼堂上课,有的教师形象地说“这就是放羊”,这种方式很难做到有针对性地教学,也很难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2]。许多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如讨论、辩论、演讲等根本无法实施,教学效果更是可想而知。由于管理难和缺少资金,大部分高校都以点带面,选择部分学生或代表来参加实践教学,这导致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武汉大学丁俊萍教授在湖北地区高校的调研中发现“两课”教师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申请课题项目困难,教学任务太重,责任又大,既无经济效益又被人们瞧不起,这一现实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3]。
(2)“读屏”时代,大学生严重依赖新媒体,难以集中精力上课。大学生是新媒体的直接使用者,新媒体成为他们人际交往、生活学习和表达个人意愿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他们展示自己才能和个性的重要渠道和窗口。目前,在校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90后”后,他们从出生就开始与屏幕亲密为伴,小时候看动画片,长大了用电脑,上了大学玩手机。大学课堂上随处可见学生忙着玩网游、刷微信、看视频或QQ聊天,神情专注且痴迷,几乎不受课堂气氛影响。现代人在享受新媒体带来的便利和快捷时,也自觉不自觉地造成了对新媒体的严重依赖感。
大学思想政治课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
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公布数据,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达3000万,2013年应届高校毕业生高达699万,被称为"大学生史上最难就业年",大学生群体备受高度关注。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后备力量,他们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和精湛的文化素质,而且更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而作为大学生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日益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以及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给高校的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首先,放宽招生范围和扩大招生规模后,改变了高等院校的生源成分,不同知识基础、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都能进入高校,大学生思想素质呈现复杂化、多样化倾向。其次,受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再次,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影响着大学生,导致以短期实际效益衡量一切,以实用作为衡量标准,忽视自身长期发展。
基于高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较差已成为普遍的现象背景下,本文围绕大学生(本科)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认知状况展开研究,力求找到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求点,"体学生之情、思学生之想、解学生之惑"。
一、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的认知。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关键性前提和有效途径。提及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感知时:40.4%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仅为一般性的知识表述,22.1%的学生认为很无趣。而50.7%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个人的发展没有用、课程可有可无,大部分人只为拿学分和应付考试。当个人思想方面出现问题时,诸如正确的人生观导向错误、价值观念多样、面对学业和生活压力表现出的压抑和迷茫,理想、信念、道德面临考验和抉择等,49.8%的学生则通过与家人、朋友和同学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而通过阅读教材和向老师请教仅占21.1%。
可见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并没有正确的认识,这也是导致其出现诸如国家意识薄弱、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正确信仰缺失、诚信意识淡泊、道德观念淡化、道德行为失范等问题的根源。
二、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认知。
思想政治理论课能以其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内在地规定着学生的心理取向和行为定势,对学生个体的其他行为目标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和制约,具有引导大学生个体行为的旗帜性、方向性、导向性作用。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67.9%、55.2%、54.7%的学生期待能够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养成科学的理论思维方式,就业观、法制观的教育。相对而言,选择道德修养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占34.4%,思想政治理论课对道德的影响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隐性影响。
由此我们看出,虽然由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社会环境影响、功利主义等不良影响,导致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注度不高,但是他们期待能够得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法制观等的正确导向、得到心理健康辅导、职业生涯规划、人生发展规划等教育,期待能在课上能有所收获,帮助自己成长和发展。
三、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认知。
问卷数据显示:53.5%的学生认为现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分过时,20.7%的学生认为完全脱离实际,而13.1%的学生认为完全老套,认为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具有新颖性的仅占12.7%。63.8%学生喜欢"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学生认为该课程与实际生活结合紧密、经常关注国际形势和国家大事、具有新颖性和时效性,能够引起大家广泛关注并进行课堂讨论。问卷中提及大学生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因中,41.8%的学生认为出于个人兴趣和爱好,34.7%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授课方式是影响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而认为老师个人魅力和学术水平的也占到了32.4%。由此我们看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们对于教师的个人综合素养也有极大的关注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接触信息广泛,对各种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尤为敏感和关注。
四、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认知。
"05方案"的实施,全国统编的四本教材(最新为2010年修订版)形成了高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教材。在调研中,认真看过教材的学生仅占4.2%,14.6%的学生没有看过,而有选择地看过和随便翻翻的学生则占了81.2%,在问及原因时,学生表示为了应付考试和拿学分、考研、考公务员等才会认真阅读教材。而26.1%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中紧密联系实际,操作性和应用性强会具有吸引力,21%的学生则认为教材应该通俗易懂,20.3%的学生认为教材本身应该图文并茂、设计美观等外在因素会具有吸引力。在问及教材存在哪些问题时,30.4%的学生认为内容脱离实际,套话、空话、官话较多,18.8%的学生认为教材文字太多、内容繁冗、不感兴趣,18.1%的学生认为理论性太强,而15.6%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与初高中政治课有重复。
大学思想政治课范文6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学生 学习心理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1],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情况,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实效性,笔者对全国四所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选取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心理的维度,多角度地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心理问题并提炼其特点,从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五个方面分析其成因,研究其对策。
一、调查对象与内容
此次问卷调查抽取了全国四所高校(南方医科大学,广东韩山师范学院,甘肃民族学院,湖南邵阳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心理情况调查,共发问卷1667份,回收问卷1662份,有效答卷1660份,回收率为99.7%,问卷调查共设40个题目,其中单选题37个,多选题3个。问卷内容涉及学生学习心理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动力等方面,并就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心理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
二、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学习需要上的被动性
有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需要意识不强,这些学生是学校“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没有真正意识到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能强化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政治素养,改善自我的思维方式,提升处世能力。他们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为一种外在的要求。问卷结果表明,有30.4%的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为了拿学分,甚至有7%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25.4%的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没作用,31.6%的学生认为想政治理论课对今后的发展帮助不大。
2.学习动机上的功利性
“学习动机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进行直至完成的内在动力”[2]。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动机较为欠缺,大学生认为专业课的学习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更重要的占54.5.%,他们认为专业学习更为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只不过是政策的要求,它与将来的就业与发展联系不大,即使被动地选择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更多地把它看作获取学分和评优评先之需。
3.学习态度上的消极性
大学生对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轻视学习的态度,甚至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问卷结果表明:有45.1%的学生认为自己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会有迟到的情况,45.9%的学生认为自己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会有旷课的现象,甚至4.3%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从来没有认真听讲过。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密切相关,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强弱体现其学习态度的积极还是消极。当问及学生是否喜欢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有46.5%的学生表示对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感觉,兴趣不大,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是消极的。
4.学习动力上的不足性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应付心理,缺乏学习的热情与动力。这表现在:上课时,有的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有的学生看其他书籍或者睡觉,缺乏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动力。课余时间,更是逃避学习,很少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书籍。调查表明:多数学生学习情感复杂,学习动力上存在明显的不足,43.2%的学生反映学习的最大困惑是目标模糊、动力不足。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1)大学生存在“功利化的价值观”取向,导致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需要意识淡薄。
功利化的价值观,按郑永廷教授的观点,认为,其“信奉的是实用主义哲学,追求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衡量的是个体利益指标,隐藏的是浮躁的心态”[3]持这种价值取向的学生,在学习上往往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同专业课的学习对立起来,重视专业知识、科学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精神的培育;重视强化自身的工具意识(如:外语,电脑的学习和应用),而忽视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类学生往往从功利主义角度认为知识管用的就是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因为它对自己找工作直接有用。与此相反,那些对大学生来说主要是间接有用、潜移默化有用、终身有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知识,就认为这些知识本身就是无用的,或者作用不大。因而,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上不如专业课及其他公共课那样有强烈的需要意识,缺乏作为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而去主动参与。这具体表现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提不起兴趣,有的纯粹是为了修学分而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思想政治教理论课表现出若即若离的态度,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是多余的。大学生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要意识的淡薄,导致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持续的动力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来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由此而产生了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表现出学习需要的被动性,学习动机上的功利性,学习态度上的消极性。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心理障碍及压力。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狂妄与自大、逆反心理、应付心理、自卑心理、厌倦心理、排斥心理”[4],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往往不能客观与理性地对待自己的学习,一旦学习受挫,则容易意志消沉,自我意识易产生偏差,对学习没有热情,或对学习产生偏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也就会武断地认为是非专业课可以放在一边。同时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也易受朋辈心理的影响,缺少自己的主见,学习情绪不稳定。
大学生在竞争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各种压力下,往往会以实用主义的心态应对,由此,重视专业知识、眼前利益,而没想到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确立理想信念,激发内在精神动力转化外在压力的价值取向的方向,
2.教师方面的因素
(1)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存在偏颇。
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持教育“社会本位论”的观点,而没有注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知识传授和技艺训练,它更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将其内化到学生的社会行为中。教师仅把教学当成是传授知识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及主体性,这就在根本的意义上淡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也压抑了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素质还有待提高。
有些教师自身的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素质欠缺,对不坚定,不信仰,对自己的职业角色缺乏自豪感,事业心不强,因而在教学中表现为:没有花更多时间去思考如何使教学内容更充实,授课更生动,更有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教师具备一些经济学、政治学、哲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而有些教师知识面较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甚至有些教师的人格及生理和心理素质欠缺。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有效性,从而使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中表现出缺乏学习的热情,学习动力不强。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因素
(1)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上存在的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现象,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一些大学生中出现了讲功利、图实惠的实用主义学习观和就业观,因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也易产生抵触情绪。
当今社会也正处于信息网络时代,互联网知识资源共享给大学生带来大量的知识和信息的同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各种社会思潮等非思想也鱼龙混杂而来。网上的这些消极信息对社会阅历不深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一些缺乏良好的认知判断能力的大学生极易受到消极负面信息的诱变,对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持存疑甚至排斥心理。
(2)学校环境中的消极因素。
一些高校较多注重专业学科建设,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重视不够,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学校的硬环境建设上,而较少注重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软环境的建设。在教学管理机制上,有些高校简单地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做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身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这一共识。这样,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难以得到真正发挥,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也就提不起来。
(3)家庭环境中的消极因素。
“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往往是从家庭环境、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的,不同的家庭教育与环境产生的结果也会截然不同”[5],家庭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一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家境贫寒,有的父母离婚,有的单亲等,这客观上容易使一些意志脆弱的学生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有的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娇惯,导致部分大学生个人中心主义严重,集体主义观念薄弱;有的家长自身思想素质不够,自身榜样力量不够,很容易使其子女效仿,导致思想道德修养也不够高。所有这些使得家庭环境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也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积极性的培育与发挥,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也就觉得枯燥乏味。
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因素
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联系实际不紧密,缺乏现实性、时代感,特别是道德品质养成教育的内容较为少见,而一些反映新时代要求和大学生精神发展需要的内容没有及时纳入教学体系,这些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降低。比如,在调查问卷中问及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感受时,很多学生提及课堂设置的教学内容是理论性太强,讲大道理,联系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的内容较少,并且回避了一些社会现实和大学生思想实际的热点、难点问题。这样,学生觉得理论的东西太多,太抽象,提不起学习兴趣,学习动力自然就不足了。
5.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多样化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在教学中“灌输”得多,过多注重书本内容,脱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导致大学生个性发展受制约、创造性思维受束缚;一些教师忽略学生知识、素养的内化过程,以思想政治理论、道德规范宣讲取代思想政治及品性修养,淡化了学生在思想道德、政治品格上的养成教育;一些教师较少运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样与学生的交流随之减少;一些教师上完课就走,与学生沟通较少,缺乏亲和力。在教学评价上,方式单一,要么是出些提纲让学生背,要么是开卷考试,使得知性与德性分裂,这样,自然影响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
三、结论
综上分析,我们必须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有针对性地从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五个方面下工夫,研究相应对策,努力化解影响当今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心理问题,增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与动力,从而为我们在新形势下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踏实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接班人[N].人民日报,2005-01-19,(1).
[2]熊建圩,王巧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04:72.
[3]郑永廷,曾萍.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2).
[4]叶华松.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心理辨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