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音乐课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音乐课教学

小学音乐课教学范文1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 歌唱教学 沉浸式教学 个性化

小学的音乐课是一门必修课程,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但是对小学音乐课的研究,起步比较晚,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艺术教育已经渐渐成为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这对于每一位音乐教师来说,如何做好音乐教学,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才能提高小学音乐课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能够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呢?笔者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了自己的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提高小学音乐课的教学效果。

一、德育辅助美育

苏联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对小学音乐的教育不仅仅是要艺术的教育,更首先要是人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如何做人,才能培养学生成为音乐家。所以德育是美育的灵魂。做事先做人,做学问亦然。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品德,将无法接受知识。朱熹也说过,“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因此要培养小学生的美育,必须先培养学生的德育,先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是民主。”在民主的气氛下,学生会增加音乐的热爱。教师要放下架子,多与学生沟通,多微笑,营造轻松的环境,鼓励学生多发言,多思考,让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下喜欢音乐。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将会是枯燥无味的。浓厚的学习兴趣,会让学生有学习音乐的不竭动力。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目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占据“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目标的首位。突出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小学音乐课教学的重中之重。黑格尔曾经说过,“音乐来打动的就是最深刻的主体内的生活;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音乐教育要把握美,把美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使学生与教师一起走进美的世界,热爱音乐。

三、充分利用歌唱教学

课程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最经济、最普及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应用广泛得益于它不需要很多昂贵的音乐设备和复杂的教学场所。我们人人都有一副嗓子,只要能说话,就能进行课程教学。而其他教学模式,如欣赏教育则需要资料、器乐等设备。要做好唱歌教学,教师应该注意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1.要把握唱歌技能与乐理知识的关系和要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大胆地唱,建立歌唱的信心,培养他们的音乐感觉。教师应降低音乐的乐理知识、演唱技能的要求,通过歌唱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学生的人格教育。著名的音乐学家陈鹤琴曾说,“我们就儿童实际唱歌的情形来观察,好像唱歌的技术是次要的,而从内心而歌的精神活动是第一要义。”一些农村小学生很害羞,不敢放开歌喉去唱,作为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让他们合唱或者一个人只唱其中的几句歌曲。只要能唱,人人都是一个不错的歌唱者。

2.要用言谈举止不断鼓励学生,多方位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小学生年纪小,挫折感较强,而且很喜欢听到他人的表扬和称赞,虚荣心盛。要让他们能够大胆地歌唱,需要不时地鼓励他们,表演他们。林肯曾经说过,“人人都喜欢受到称赞。”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节课都至少表扬几个学生。只要学生稍微有一点进步,或者有好的表现,笔者都从不吝啬地及时表扬学生。表扬学生不仅仅采用语言的表扬,而且还经常采用眼神、手势称赞学生。学生在不断地肯定中成长,增强自信心,能够更加勇敢地去歌唱。

四、利用沉浸式教学

沉浸式教学是指通过描绘或者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的教学方法。沉浸式教学的特点是短时间、连续的。这个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主要依赖于两方面。

一是要创设情境、塑造意境。利用故事、情景等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声音技能。小学生是长身体、长智慧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声带和各腔体都在成长发育。所以教师平时要多注意培养学生使用正确的歌唱方法和保持良好的歌唱状态,只有这样,学生的嗓音才能够得到健康发展。可以采用“动物联合晚会”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连音和顿音的唱法。教师展示小猫、小狗、小鸭等的头饰和相应的练声曲目,让学生模仿练习发音,而教师则根据各个动物的特点启发学生注意分辨动物的连贯、短音和轻快等发音特点。学生在这种情景下学习,会特别用心,教学效果也非常良好。

二是要一气呵成、心理引导。沉浸式教学有赖于心理依赖,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引导作用,让学生焕发永无止境的学习欲望。同时,这个学习过程是个平滑的、连续不间断的过程。从情境的开始到结束,这期间忌讳学生受到打扰,要趁热打铁,一鼓作气,不能再而衰,三而竭。在学生一次的心理历程中完成对音乐的教育,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五、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演

新课程标准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学生个性化的表演,只有包容并蓄、百花争鸣才是春,一支独放不是春。所以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演也是提高小学音乐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注重个性的发展、注重自信心的培养,让学生有独立的思辨能力,自由发挥才华,恰恰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谓教无定法,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与实践的过程。教师应该为学生个性化的表演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有施展才华,个性化表演的舞台。

总之,音乐教师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我们应该科学地、合理地应用各种教学方式、使用多种音乐教学设备顺利完成教学工作,使小学生能够更好地学好音乐课。这个过程虽然充满艰难困苦,历经艰辛,但是这个工作非常有意义有价值。以上是笔者个人的音乐课教学体会和看法,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科学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小学音乐课教学范文2

[关键词]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微行动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了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也是音乐课能否得到新一轮质的进展的关键所在。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到底该怎样改进变化呢?经过课堂实践探究,笔者认为应主要围绕教学设计与有效教学两个要点:教学设计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学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提供了保障;有效教学是将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动态生成再次进行有效巧妙整合。

围绕这两方面,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作了些实践性的“微行动”变化:

一、巧妙运用好导入设计,振奋学生学习的精神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导入设计清晰、巧妙就能给课堂增色,就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眼球,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饶有兴致地期待着教师还会有什么更新颖的“花招”。此时,教师只要把握住这个好的态势,课堂的一半成功已在握了。

笔者对苏少版《音乐》三年级上册《木瓜恰恰恰》一课的教学设计,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轻松欢快的特点,设计了欢快愉悦的师生律动导入,以印度尼西亚民歌中“恰恰恰”为主动作,为新授做好铺垫。学生们兴致极高,全部积极参与。在律动音乐的间奏时,笔者当即改变了以往单纯跟教师律动的情景,而是提示学生要随乐曲灵活表现、自我创编,避免部分学生产生无趣的心理状态,结果场面可谓“精彩纷呈”,有的随性起舞、怪态百出,有的创编得体、舞姿优雅……在笔者的稍加提示下,整体的律动规范了些,学生们自信的笑容体现了他们对该环节的喜爱,贴切地体现了音乐与“恰恰恰”舞蹈相结合的艺术魅力。

再如,苏少版《音乐》三年级下册《八只小鹅》是一节以歌唱为主的综合课,笔者在执教时用学生喜爱的动物小故事导入,将先前录制好的音、诗、画和故事旁白展示出来。在有情有景的氛围下,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故事中的代表性乐器的演奏、动物对话鸣叫的有趣场面以及音乐速度与力度上的变化,令学生一会儿陷入静思,一会儿神采奕奕、喜笑颜开;尤其是故事之后的提问,参与答题人数明显变多,正确率也明显提高,学生们踊跃的回答场面令为师者无比欣慰。

其实,在音乐课堂中诸如此类的富有艺术性、趣味性的导入设计“微行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剂,对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转变惯用的歌曲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美国大演说家、“成功学家鼻祖”罗曼・文森特・皮尔说过“细节决定成败”。一节音乐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细节的设计与处理。我们的音乐课堂“微行动”当然也要讲求细节化,并且要让细节的变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瑞士著名的儿童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各种概念是通过环境的探索过程逐步建立起来的。在儿童早期,儿童主要是通过感觉来进行学习的。基于这样的观点,笔者致力于在音乐课堂中创设各种特殊的学习方式,目的是把学生带入教学内容的氛围中,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来快速加深学习内容的渗透。

在教《八只小鹅》这一课时,笔者就采用了边示范演唱边张贴每一句“歌词条”的方法。虽然课前需要教师做好手工制作的准备有些麻烦,但是在课堂实践中,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目不转睛、饶有兴致,给了他们新鲜感。因为学生不但视觉上一直有新“歌词条”的出现,更重要的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立即清晰地感受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节奏、音高等,不断加强对新旋律的记忆。同时脑海里也会产生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就如身临其境一般,显著提高了学习效果。在教学另一首印尼歌曲《包子、剪子、锤》这一课时,为使学生深刻地把握音乐歌曲中的节奏,笔者先用琴声表达不同的节奏,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进行跑、走、跳的选择性表现,学生们特别喜爱这一方式,虽然个别学生一开始未“摸清情况”,但经过两三次的反复训练后,终于明白了节奏之间的差异,从而掌握了各种节奏的特点。紧接着再出现歌词,学生就会有种驾轻就熟的感觉,为准确、快速地学会歌曲做了很好的铺垫。

以上环节的创设,主要是想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始终保持着好奇与期待,也一直怀有自信心。诸如这类学习歌曲的方式,在常规实践中发现是很值得推广的。我们的课堂就该勇于突破创新、善于改进固有习惯、勤于动手动脑,用“微行动”实践出好方式方法,以提高课堂效率。

三、恰当融入游戏这一调味剂,丰富课堂学习的内容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表明,部分学生不爱学习或学不好,并非智力低下,而是没有受到启发诱导主动参与。的确,要抓住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应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实践,动手操作,特别是发挥好小组协同合作精神,让实践效果更好。在课堂中加入一些游戏环节,会使学生阶段性疲劳的状况有所缓解,甚至转换到另一个兴奋点,帮助学生闯过思维低谷。课堂中,笔者一般会准备几个小游戏,如“找朋友”“斗牛”“歌词接力赛”“拍电报”等,以备学生出现疲倦状态时适时应用,既能使学生身心放松、消除疲劳,又能起到复习旧知、巩固新知的作用。

在教《田野的召唤》一课时,为让学生准确学习歌谱中 ×・× 和 ×0 节奏,笔者用“拍电报”的游戏,为四大组各准备了一张“节奏条”,请每一组第一位学生按照“节奏条”上的节奏型,在第二位学生的手心上以“拍电报”的方式拍打,以此传递下去。待最后一位学生将传递到的节奏型在第一位学生手心打出来后,就能进行结果核对了。因此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是小心翼翼、倍加谨慎、充满期待的。待每一组的“节奏条”呈现于众时,“拍电报”游戏的成功与否便一目了然了。此游戏开始之初,教室内有些许嘈杂,但当他们自己意识到这种氛围不利于游戏时,教室里顿时就会安静下来,大家屏气凝神,周围的空气也似凝固一般,只有安静地聆听与认真“拍电报”的情景。

教学实践发现,游戏是启迪学生聪明才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把“金钥匙”,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四、善于选择角色PK作为激励,提升学生合唱学习的素养

二声部学习是小学三年级学生音乐学习中的重难点,是初步学习合唱的起始阶段。因此学得如何,过程是否充满趣味,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学习合唱的热情与效果。为此,在课堂中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及早掌握二声部合唱的技巧,是建立学生自信的基础。比如,采用生生角色分工PK合作、师生角色分工PK合作、师生合作角色点评、生生合作角色点评、整体和声比例调配点评等等,来提升二声部学习质量,最好再加入即兴合唱的现场录音,以便共同聆听反思合唱的弱点,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二声部合唱的兴趣,促使合唱教学达到和谐统一、层次分明的效果。

在练声部合唱歌谱时,笔者首先会给A组学生训练演唱一声部,指导并调整好音色、力度、情绪等要素,同时会让B组学生用手捂住耳朵,以不受A组演唱的干扰;再来训练B组学生演唱二声部,同样引导他们把握好音色、音准、速度、力度、情绪等,同时让A组学生用手捂住耳朵,固守自己的声部不受干扰。紧接着会告诉学生接下来将是两个声部的成果PK赛,请各自发挥好水平,演绎好本声部,为自己声部的和谐统一出一份力。学生们一听来劲了,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虎视眈眈”地“威胁”着对方。一轮唱下来,因为两组的荣誉感都很强,合唱效果还算令人满意。而且为了避免他们骄傲自满,促使他们向着更佳的演唱状态努力,笔者有时还会故意使点“小坏”,告诉他们哪些地方有欠缺,还需进一步努力。

小学音乐课教学范文3

一、转变教育观念,尽力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教师必须学习新课程标准,接受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转变以往的教育理念,特别是从以往的“教师中心论”的观点中走出来。以往的音乐课的教学,强调教师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学生通过教师的教、传授去获取知识,因此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现代教育的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以学生为本,要从持续发展、终身教育的视角去考虑问题,所以不仅是以学生为本,还要强调其发展,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在音乐课上去感悟,调动学生的眼、耳、口等感官,在音乐课上唱歌、跳舞,或是玩音乐游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尽量让学生在音乐课上学得开心,玩得高兴,感受音乐的美,通过唱歌和游戏创造美,让学生对音乐课、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上音乐课,愿意接受音乐熏陶。

二、面对全体学生,同时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

小学音乐教学是基础教育、普通公民教育,它有别于专业音乐教育。因此,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乃是小学音乐教育的理想价值观。因此课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包括那些对音乐并不敏感或兴趣不浓的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都能得到发挥潜能的机会,也都能从中得到生活的乐趣和美的享受。所以音乐课必须改变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艺术实践和探索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完善学生的个性。学生的音乐能力会因为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教育条件不同而形成巨大的差异。因而其音乐兴趣、音乐潜能、音乐生活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音乐本身的非语义性及音乐艺术的自由性和多样性,给接受者对音乐的多解性和个性化的演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所以,一切音乐教学活动都不应该强求一致,应该允许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允许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独立见解。基于此,音乐课的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想像中去创造,促进思维,发展智力。如在教学《邮递马车》、《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曲目时,先让学生熟悉歌曲,然后小组编创动作,安排小组合作表演;安排一些编创活动,如自制打击乐器,自创乐句,自创节奏等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对音乐课充满期待,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得到了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并美化人生的巨大动力。为此,在音乐课上,我安排的教学活动,都以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艺术内容和情感内涵,发挥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为指导,创造性地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及爱好。

三、加强实践与创造

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这是因为音乐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基本特性所造成的,无论是音乐创造,还是音乐表演、音乐欣赏,它们都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同时学生离开了演唱、演奏、创作、鉴赏等音乐活动,就很难获得直接经验;所以课堂上, 我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情感,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鉴赏音乐的美,重视过程的教育价值,做到“结果”与“过程”并重。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即兴演唱、演奏和形体动作等)去体验音乐的美感,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表现、创造的能力。

四、加强乐理知识的教学,提高音乐知识水平

农村学生的音乐素养是较差的;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应注重乐理知识的教学,从提高学生乐理水平入手,经常安排一些有效的音乐技能训练,如呼吸练习、练声、节奏练习、听音辩唱、自创乐句、把简谱译成五线谱等编创活动。这样,经过长期有效的练习,就会提高乐理知识水平,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和演唱水平;此外,在教学中,还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如教学《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时,给学生介绍时期的背景,介绍那关系民族存亡的抗战历史,对学生进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强调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民族、音乐与大自然的联系等,把音乐置身于大文化背景之中;在音乐课的教学中,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音乐审美能力。

小学音乐课教学范文4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音乐游戏;教学应用

音乐游戏以其趣味性大大地激发了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对于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有着显著的帮助,因此在现阶段的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当积极地对音乐游戏进行探究和应用,以提升音乐课的教学效果。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以音乐游戏来强化学生对于唱名的认知

由于思维的定式,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唱名很难进行有效的记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下载相关的音乐唱名游戏,在课内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让学生根据游戏中的设置进行唱名的认知和记忆,进而以这种有效的方式在一个课时内让学生熟记音乐唱名,为小学音乐课程的开展设立必要的前提条件。

二、借助音乐接龙小游戏,强化学生对于歌曲的记忆

一首歌曲的完美演唱需要学生对音乐的音调进行掌握,对歌曲的歌词进行记忆,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很难会主动地去记忆音乐课程的内容,所以在音乐课的开展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采用音乐接龙的游戏,让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主动地去记住歌曲的内容,并以游戏的开展来不断地强化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进而保障学生在音乐课程中能够有好的收获。

三、以音乐小游戏烘托音乐教学氛围,强化学生音乐学习的效果

虽然音乐课程相比传统课程带有很强的趣味性,但是学生在长期单一化的歌曲学习下,其学习的懈怠感也会逐渐的产生,进而音乐教学效果的发挥也会受到阻碍。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上还要随机地进行一些音乐小游戏,如音乐小比赛、歌曲对唱等,进而活跃课堂的气氛,强化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以保障音乐课教学效果的发挥。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其学习的自律性还不强,因此在音乐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不积极学习的现象,所以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地利用好音乐游戏,以强化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认知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保障音乐课教学效果的发挥。

小学音乐课教学范文5

关键词: 音乐 课程改革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和新的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的全面实施,给小学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契机。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教师尽快更新理念,调整行为,转变角色。音乐新课程也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在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方面加强基本素质的培养。音乐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来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 强调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音乐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我长期工作在小学教育的第一线,深感基层小学音乐教育仍存在较多问题,一时还难以满足新课标和大纲的要求,这些都是困扰基层教育改革所面对的难点问题,也是促进教育发展需要掌握的重点问题。基层音乐教育目前有两个极端:有的学校一方面突出音乐教育的艺术化、专业化,另一方面又时常出现音乐教育的边缘化、简单化。为了消除音乐教学这两个极端带来的影响,我认为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提高基层音乐教师基本素质

随着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传统小学音乐教学中旧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日益显露其弊端。在基层音乐教师中,专业教师不多,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在新形势下要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人才尤为重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眼于人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课程观念的改变, 期待的是教师要从执行者转变为建设者,学生要从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注重教与学行为的变化和创新, 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教学改革也必须从多方面来加强音乐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

1、培养具有专业音乐素养和综合知识结构的学科带头人

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有扎实的音乐专业知识和具备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胜任音乐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小学音乐教学也要培养音乐专业的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音乐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音乐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的审美能力。这些要求促使我们在教师培养过程中,要紧随时代的发展,多领域摄取与音乐课程相关的学科知识,如语文、历史、地理、心理、民族、民俗等学科的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型知识结构,使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教材处理能力、媒体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音乐教师必须要有相关声乐理论知识和教育学背景

新课程要求小学音乐教师不仅本身具有较强的歌唱能力,还应具备声乐理论知识的讲授能力、声乐或唱歌课的教学能力。通常所说的“专业化”就是指音乐教师的专业业务水平,新课程改革对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受传统音乐教学目标定位的影响,音乐教学可能更注重于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音乐教学也不仅仅是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是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人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相应对音乐教师基本素质的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也不仅是能唱歌、会乐器、能歌善舞就是一位合格的音乐教师,而要从教师的专业素养、文化素养、职业素养等多方面对音乐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但长期以来,包括在音乐教师的培养教学中,往往对声乐理论的教学不够重视,教师经验性的教学方式仍占据了主导地位。教师往往着重于声乐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将声乐训练中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作系统的讲授,对于教学内容的讲解也常常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既不系统也不规范。有的教师虽掌握了一定的声乐技能,但对声乐理论知识知之甚少,出现了只会唱,却讲不出所以然的现象。音乐教师要掌握歌唱的姿势、发声器官的构成、发声基本原理、声乐与艺术语言以及声乐发展史等, 增加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认知与了解。

3、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以人为中心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音乐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来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音乐教学相吻合。小学音乐和艺术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不是面向少数尖子的专业艺术教育,也不是一种职业培训教育,为此,我认为,小学音乐教育要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表现、创造艺术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音乐知识,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也要提高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其终生喜欢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的坚实基础。同时,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出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及合作意识,陶冶情操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改进方法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新课程下的音乐教育是让学生在音乐美、情感美和愉悦的艺术氛围中得到精神上美的感受,同时也又蕴涵了对学生德育、智育的更进一步发展。因此,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想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改进音乐教学方法是必由之路。

小学音乐课教学范文6

1.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注重将音乐创造与音乐欣赏紧密结合

在欣赏教学中。要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并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同样的作品,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创造性理解,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理解音乐,而非用固定的框框“规范”。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肢体动作、语言、线条或色彩、打击乐器等方式表达或再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教师则可以根据作品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想象和表现的空间,如欣赏乐曲《快乐的小熊猫》,在不提供任何信息的情况下,为孩子们播放乐曲美妙的引子部分,使学生完全从音乐中展开想象,孩子们仿佛插上想象的翅膀,在音乐中自由飞翔:“我感觉像一幅特别美的风景画!”“是特别安静的早晨”……孩子们在享受音乐美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此外,对于舞蹈性比较强的作品,如《快乐的唆》等,可以鼓励孩子们创编动作表现音乐;对于旋律线条比较清晰的作品,可以引导学生用线条展现音乐的特征;总之,教师要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注重将音乐创造与音乐欣赏紧密结合,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音乐课堂中,单一地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已经不能迎合学生学习的口味,他们会感到枯燥、单调,注意力分散。心理学早已证明,单一的活动方式,有效注意力只能坚持十分钟左右。在音乐课堂中,听是接受音乐的必经途径,然而最美的音乐学生也有听倦的时候,教师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而充满美感的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音乐童话《龟兔赛跑》的欣赏过程中,在介绍乌龟和兔子的主题音乐之后让学生欣赏全曲,虽然配有解说,但是长达十多分钟的乐曲,学生还是很难坚持。此时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相应的欣赏课件,根据音乐的故事情节及主题的变化,单簧管和大管交替出现,课件展示:五幅表现音乐童话内容的画面,按顺序排列展出为:(1)森林的早晨;(2)比赛开始(发令);(3)(比赛中)兔跑龟追;(4)(比赛中)兔睡龟赶;(5)比赛结束(欢庆胜利)。然后Flas讲述出与音乐相符合的情景片断:兔子挑衅乌龟、拼命狂跑、树下睡觉、乌龟坚持不懈赢得胜利、兔子失败认错、大家欢呼起舞等故事情节。优美动人的画面和富有感染力的音乐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得到充分刺激,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

3.引导主动学习,创编舞蹈

轻松愉快的音乐课中的表演是学生最喜爱的,每当学生学会一首新歌,都急切地想用肢体语言表达一下,这时教师要“会”引导他们把创作的激情充分展示出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小小舞蹈家呀”、“编舞小能手”、“我是舞蹈家”等,一个个“小舞蹈家”们尽情地编呀、跳呀,那飞扬的表情真像在说:“我就是最棒的!”然后再请创编有新意的学生展示她的舞蹈,这样既给其他学生一个激励,又树立榜样,谁又不想上台表演呢?儿歌表演《螃蟹歌》让学生感受到螃蟹的可爱,《种瓜》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两只小象》使学生体会到两个好朋友之间的友谊等。

4.以“点”带面,关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

以“点”带面,关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点”指的是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或技能,也指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面”指的是有系统的知识或技能的体系。《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各个阶段的学习内容都提出相应的标准。要落实标准,必须有具体的实施,要求每节课应有明确的“点”――知识技能点和方法点。如小学1年级要求学生能够用DO、RE、MI、FA、SOL五个唱名模唱简单乐谱,学习时可以安排每节课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认一认、猜一猜、比一比、唱一唱……可以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识谱、歌唱、欣赏、演奏、创作、表演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轻松愉悦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循环巩固。这种“化整为零”的方式让一个个“点”汇成每个学期的一个小“面”,小“面”再汇成小学低、高年级、初中阶段的三个中“面”,最后形成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大“面”。

5.采用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

希望得到尊重和赞美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愿望,这对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老师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满意的点头,一个会意的微笑都会如一缕春风,吹拂着学生的求知心扉。在音乐课上,学生经过努力,在一次完美的演唱、满意的回答、精彩的表演之后,感觉是非常美好的。音乐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懂得欣赏,及时肯定、鼓励学生,培养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在平时音乐课教学中,我非常重视给每一个学生展现和锻炼自己的机会,同时会使用不同的方式表扬学生,激励学生。如我时常把音乐课堂拓展成舞台,让学生自主选择吹、拉、弹、唱,可以一人独演,也可以多人合作演出,让性格内向、不喜欢表现、表现力差的学生与同学一起进行音乐表演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荣誉,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对调皮好动的学生,如“有进步!有创意!说得很精彩!真不错!你的表现越来越棒!”等等一些看似平淡的话语,往往能让他们改变很多,甚至成为老师组织教学的好助手。因此,采用必要的激励措施,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切实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