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信息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教育信息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教育信息化

高校教育信息化范文1

>> 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探讨 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与探索 民办高校教材信息化管理探索 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的探索 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高校户籍管理信息化的探索实践 探索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实践研究 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之探索 高校行政公文信息化管理思路探索 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探索与运用 数据时代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索 高校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材管理 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 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迎来大数据时代 基于高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化问题分析 加强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对策研究 职业教育信息化探索 县域教育信息化实践探索 高校教育信息化实践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杜占元.信息化需坚持五大原则[J].中国教育网络,2011(4):10.

[3]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57.

[4]蔡连玉.教育信息化管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J].中国远程教育,2007(2上):21-24.

[5]赵亚萍,贾春燕,程艳旗,鲁东明.美国高校信息化推进机制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20-22.

[6][8]蒋东兴.高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做什么?[EB/OL].,2012-2-13.

[7]梁林梅,唐卉,洪岩.论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变革和发展的促进作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2(12):5-11.

[9][12]陈琳.中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J].教育研究,2012(4):50-55.

[10][13]周红春.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信息化教育――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建设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2(6):5-11.

[11]宓.架起规范管理到信息整合与服务集成的桥梁[J].教育信息化,2006(11):20-21.

高校教育信息化范文2

1.信息化建设及管理思想落后

该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当前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和热情度较低,并没有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有一个充分的认识,高校之间的竞争意识淡薄、教学管理和相关信息的传递缓慢等,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高校信息化间建设的资源共享空间。其次,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高校教育无法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2.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性

在当前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挑战下,部分高校通过网络中心的建立已经开始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工程,但是由于系统整体规划的缺失,造成了其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缓慢,不能与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相适应。主要是由于教学管理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信息化应用入口以及认证方式的不统所造成的。

3.信息化建设硬件及软件投入不足

该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于硬件建设方面来说,由于办学经费的紧张,造成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硬件基础设计建设投入的不足。其次,同软件建设相比,信息化建设硬件设施具有相应的使用周期,而在长时期的软件建设过程中,势必会造成硬件设施与软件建设的不匹配。

二、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及可行性

1.重要性

信息化社会环境下的教育管理来说,其是提升教学管理质量以及教学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首先在信息化建设中通过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利用,有效实现了对教学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另一方面,其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了学生的网上选课、学籍管理以及教学评价,减轻了教学管理人员工作量的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管理效率提升的目的。其次,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学管理起到了规范的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参与者在教学管理部门的统一协调作用下开展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活动。

2.可行性

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及智能化发展,为现代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建设提供了有利途径,其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多数高校已经实现了校园网络在宿舍、教学楼、食堂、办公楼的全面覆盖,从而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条件。其次,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也得到了同等程度的提升,能够帮助高校进行功能齐全、性能稳定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从而为高校教学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三、高等院校中信息化管理建设的策略

1.加强智慧校园建设

智慧校园的建设应从教学、管理、科研以及生活和社会服务等众多方面入手,其中教学作为智慧校园的核心建设业务,主要应包括智慧课堂、远程学习与实验等。智慧校园的建设主要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将校园网中的各个环节及事物形成一个统一的基础瓶套和数据共享以及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首选需要做的智能学习环境的建设,其作为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最终形态,主要具有以下特征: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融合、向学习者提供个性特征的支持服务等。在智慧学习环境下,需要主动硬件信息化和软件信息化的共同建设,从而为智慧校园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的学生从小生活在互联网的世界当中,所以学生的背景、经验和需求等与以往存在着较多的不同,从而就直接造成了其思考方式以及工作方式之间的差异,由此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就应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入手。首先应通过人才培养与教学促进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同时,鼓励教师采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辅助教学,从而在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教学支持、使用及评价体系。其次,是推动教学教学模式的变革,该种变革应直接反应在教学理念上。在进行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更好的承担其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的艰巨任务,以此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写作学习。

3.信息化队伍建设

高校教育信息化范文3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管理模式;结构

中国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1-0008-03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积极推进国家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北京服装学院作为一所市属市管高等学校,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学校发展和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和挑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学校建设艺工融合、特色鲜明、知名大学的必由之路。经过多年建设,学校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管理软件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教育信息化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为此,从2007年开始,学校开始了以“数字化校园项目”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这标志着我校进入了教学、科研、管理的数字化时代;教育信息化以“基础设施层、业务管理层、数据整合层、信息服务层”四个层次,形成数字校园的整体框架。本文将对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理念、结构、管理模式进行讨论,为其他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分析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从空间、时间、教育对象、教学方法和管理理念等层次拓展传统校园,为学习者构建具有网络空间、信息空间和虚拟空间的教室;学习者按照自己的需要安排学习时间,体现学习型社会的特质;教育信息化可以服务全社会,通过网络课程开放高校优质教学资源,体现教育全民化;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方式是以学习者自主式、交互式、个性化学习为主,教学内容扩展到整个Internet空间,学习方式和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以人为本。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通讯技术和管理科学对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业务活动进行计算机化管理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作;实现与高校业务关联的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综合信息门户、业务管理平台、资源管理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和权限控制系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表现形式;最终目的是把学校建成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数字大学。

我校根据建设综合性、有特色、中国一流、国际著名服装大学的发展目标要求,提出了建设教育信息化的战略,这标志着学校进入了以“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为核心建设内容的、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新阶段。

二、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结构

高校教育信息化工程是指利用现代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建立现代信息网络,使学院教学、科研和后勤管理活动各个环节通过信息的共享和服务,实现工作流、信息流的整合,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升学院管理的效率和服务的水平。数字化校园建设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国内学者将数字校园概括为数字化教学(E-learning)、数字化科研(E-research)、数字化管理(E-management)、数字化服务(E-service)和数字化生活(E-living),即5E架构。但从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角度,教育信息化的结构可以分为基础设施层、业务管理层、数据整合层、信息服务层,这四个层次涵盖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方方面面,按此架构建设保证了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整体性。基于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办学特点,我校数字校园建设按基础设施层、业务管理层、数据整合层、信息服务层四个层次形成了学校数字校园的整体框架。建设教学、科研、管理、学习和生活的数字化平台。通过数据整合与综合信息门户,服装知识库、服装与艺术设计作品虚拟展示系统,面向服装领域的搜索引擎等内容建设,形成特色。

按照上面的分析,我校教育信息化系统结构如图所示。

基础设施层是由校园网络、数据中心服务器系统、操作系统和系统平台软件等构成;业务管理层是指运行在基础设施层之上的数字化资源和以教学、管理为核心的应用系统,主要包括:校务管理、办公自动化、网上教学、资源库管理等等;数据整合层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各业务系统之间数据的交换与共享,保证各种业务系统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信息服务层通过综合信息门户实现业务数据的综合服务,是面向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主题数据所形成的数据库的综合查询、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

三、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我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坚持“系统规划、分步实施、照顾现状、考虑未来”的原则。通过对原有业务系统分析、评估,在充分考虑学校信息化需求的基础上,按照业务高度整合、信息高度集成的思路,通过建立统一的应用系统框架,为业务系统提供明确的接口规范与服务规则,实现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系统的建设目标为:基于统一技术架构、统一标准与环境、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平台和统一管理的思路,建设满足实际需求的教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网络课程管理系统和特色资源库管理系统;实现全校范围内数据的统一集中管理和共享,实现部门间、各业务系统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为学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学术创新、部门协同和管理决策提供系统支撑平台。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构建基于网络,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学习、生活和娱乐于一体的数字化生存校园文化。

高校教育信息化范文4

[关键词]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改革

1、高校教育信息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通讯技术与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多种多样的信息交流手段渐渐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所以现代化教育应该利用好这种高科技手段,通过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教育资源共享网络等手段来讲高校教育的质量提高一个台阶,这正是信息化社会对于高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是历史发展所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信息化教育素质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对面错综复杂的信息大潮时对于信息的筛选与处理能力,这表征了一个学生在现代社会获取知识与技术的能力。

但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仍旧处于一种资金与物资都较为匮乏的阶段,同时因为一些历史遗留的问题,导致我国教育发展十分不均衡,除了少数高校拥有大部分的优秀教育资源外,其他学校的教育水平均较低,很多学校在信息化教育也才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这就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教育水平不可同于而语,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硬件教育设施的配置上,我国处于很落后的水平,只有国内几所世界一流的院校拥有搭建在校园网平台上的互联网教育设施,其他学校还停留在机房式的教育模式;同时软件设备也落后于其他国家,同时对于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也都较低,不足以达到较高水平的授课水平,所以由此可见我国在信息化教育方面处于严重脱节的状况,这就让我们当代人肩负了十分沉重的负担与责任,从自身做起,加强信息化教育的落实与发展工作。

2、加强信息化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信息化教育对于当代学生的影响十分巨大,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其可以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授课相结合,做到相辅相成的辅助效果,一方面提升教师在课堂授课的效率与内容的充实度,同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有着更为方便的渠道来复习与整理教师上课所讲授的内容,这样可以将我们高校的教育水平提高不止一个档次。因此对于信息化教育的衡量标准我们一般采用国际通用的信息素质来表示。

信息素质作为衡量教育手段科技含量的主要参考指标,同时其也是对于学生从众多繁杂的信息海洋中提取自己所需信息能力的表征。信息素质包括几个方面,其中有意识、能力与道德几个方面,在当今社会上由于信息的复杂性与包容性,导致很多信息内部含有不良的杂质,因此学生能够通过道德素质来有效的过滤掉那些对身心无益的部分,这十分需要学生具备信息素质的能力;同时面对冗杂的成堆的相关信息,学生如何能够迅速快捷简便的选取出对自己研究方向有裨益的信息群,这是一个能力素质的体现。因此在这个繁杂的社会信息大潮中,我们高校教师要通过加强信息化教育来充分的巩固学生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困难,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通过最便捷的途径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3、加强信息化教育的几点建议与决策

3.1过硬的教师队伍是顺畅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关键

在培养学生信息化素质之前,我们应该保证自己的教师团队有着过硬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有较高的信息化处理知识、科研水平以及先进的信息观念,这样才能担负起传道授业的重要责任,但是由于当前教师团队的年轻化,导致很多中青年教师并没有经历该方面知识的培训与学习,在实际的教育中略显捉襟见肘,因此学校方面应该主动的定期开展相关的培训活动,通过校内的计算机培训、互联网知识讲座、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信息化大潮对我们教育工作的影响等方面的学习,在学校内部培养一批有着国际信息视野的优秀年轻教育人才,同时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积极运用所学到的多媒体技术,让整个课堂更加充实与高效,通过多种教授方式的结合,让课堂能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信息化视野与接受能力。

3.2具备信息化管理方式的团队是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学校这个自由而开放的场合,适当的管理也是十分必要与关键的,尤其学校管理层均为中老年人作为领导的现状,其对于管理十分在行,但是与信息化技术的结合却很差,当然现在相关教育部门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目前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改善这种:首先是学校直管部门通过配置符合学校当前现状的培训来对高层的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指导,让其在日常工作中可以积极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有效管理;其次加强校园管理部门与信息化素质教育部门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实时的报告学校信息化的进程与发展情况;最后通过定期召开部门信息化工作例会,来通报近期信息化管理过程发现的问题与疏漏,进而通过相关部门的综合调度来实现中长期的既定目标与信息化管理的实践。

3.3良好的信息化素质是当今衡量人才的关键指标

在当今社会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衡量中,信息化素质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考虑依据,因此作为现代学生培养的重要温床,高校应该从学生入学之初就抓紧信息化方面的教育,同时就一些就业出口较窄的专业重点培养其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同时跟进计算机与信息化技术等方面的教育,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质。对于学校的建设也应该以人为本,加强图书馆相关方面图书的购进,同时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在学生课余时间添加相关技术方面的讲座与培训,进一步的拓宽学生的眼界与信息化接受与处理能力,让其更能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朱顺兵.高校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01:9-12.

[2]刘辉,周艳玲,许弥韬.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03:146-148.

高校教育信息化范文5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素质教育;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173-02

高校素质教育是以全面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因其适应高等教育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综合型人才的大力需求,近年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信息化对人类活动各个领域的有力冲击,高校素质教育也发生着深刻的信息化变革,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与挑战。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素质教育,创新素质教育发展思路,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提高素质教育效率的正确选择。

一、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中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它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被广泛使用,二是信息技术对教育各个环节如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的深刻影响。也就是说,教育信息化既有“技术”方面的属性,同时也兼具“教育”方面的属性,是信息化技术与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属性特点

教育信息化要求教育过程中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从技术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包括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网络化可以实现信息资源、数据资源、知识资源等的共享,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用户之间可以互通有无,进行自由交流,使交际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多媒体化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把处理多种媒体信息的技术集成在一起,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特点,为人机互动提供了如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全新的交际手段。智能化可以增强教学设备的精密性和可靠性,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这些特征的集中决定了教育信息技术的多功能性与复杂性。

(二)教育信息化的教育属性特点

从教育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与交互性。开放性是指教育突破传统的封闭环境,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了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垄断地位,构建起社会化、立体化和自主化的教育体系。共享性是利用网络、通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使得教育思想、教育资源、人才资源等可以在不同用户之间自由交流,实现共享,解决了单个用户教育资源贫乏,难以得到补给的问题。交互性最直接的体现形式就是人机互动,以及通过信息技术设备进行的人人互动,这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同时也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多向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教育信息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

信息化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教育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素质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教育信息化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机遇

首先,教育信息化为高校素质教育开辟了全新的空间。信息技术使传统教育的封闭环境变得开放,使教育不再受时空的限制,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环境。例如,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开设网络课程、创建虚拟课堂,实现远程教育,还可以使高校与外界互换有益资源、进行联合办学等等。另外,教育信息化共享性特征提高了信息交流的自由化和时效性,实现资源共享,既解决了素质教育中遇到的人才、设备、资金等困难,也大大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

其次,教育信息化丰富了高校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的教育,书本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是知识传播的主要渠道。这就决定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网络、多媒体等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开放性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高校教育者提供了获取资源的便利条件。教师可利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渠道于一体的立体化教育手段,构建学导式、案例式、趣味式、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从而极大地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

再次,教育信息化创新了高校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信息时代,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的高校教育模式正在形成,大学生知识来源渠道通过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被无限拓宽,形成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的新格局,教师的角色也由主体变为主导,在教学中发挥指导者的作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被突出了,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学习,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教师因材施教的双重需要。

(二)教育信息化给高校素质教育带来挑战

首先,对大学生价值观和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网络信息技术赋予的海量资源良莠不齐,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新鲜事物好奇心的驱使让其容易失去鉴别良莠的能力。接触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都会产生很大的冲击,严重妨碍了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法纪素质等培养的成效,从而使素质教育事倍功半。

同时,教育信息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传统理念和教育方法提出了挑战。信息化教育构建的开放式教育环境为大学生接受多元思想提供了便利,因此,教师灌输的传统思想不再具有唯一性,师生平等的交流、学生质疑的权利、教师思维的引导取代了以往教师单方面的权威和灌输,有力冲击了传统的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因此,素质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必修科目。

三、教育信息化环境中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的新途径

教育信息化为高校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思路,以现代化信息技术服务素质教育为核心,开辟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新途径。

(一)健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教学体系

高校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而大量事实表明,要想实现目标,取得实效,仅仅依靠高校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素质教育是一个社会性的事业,由高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作业才能完成。因此,必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多面教育资源,创设一种富含多元文化的多层次、立体式教育环境,开放共享学习资源。而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现代化教学体系正契合了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现代化教学体系包含各种丰富的信息资源,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和交互性的特征,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特点自主选择学习资料,把握学习进程,发挥思维潜能;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汇集整合有用的信息资源,创设开放多元的教育环境,并结合当前社会和网络环境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教育模式。现代化教学体系还可以将高校、家庭和社会有机结合,三者之间可通过虚拟平台进行自由、快捷的交流,大大拓宽了高校素质教育的环境空间,提高了素质教育的成效。

(二)全面培养高校素质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化素养

信息化教育是高校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信息化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究竟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很大程度上由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养所决定。所谓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是指其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其核心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整合。这对高校教师提出了双重要求,既要能熟练掌握和操作现代化信息技术,同时也要能够将信息技术有效运用到教学工作之中,最大化地创新和改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目前,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普遍不高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素质教育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这种局面的改变需要依靠高校及教师的共同努力。高校要建立健全教师信息化素质培养机制,从信息化教育理念的树立,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应用能力的训练等,全面更新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结构,建设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将其打造成为适应现代化素质教育的执行者。而高校教师本身也要进行积极的努力,适应教育信息化潮流的需求,转变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积极探索有利于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培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三)不断完善高校综合性信息化服务体系

教育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校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教学工作,而是以信息化教学为核心,以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保障的综合性工程。信息化素质教育教学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需要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的信息服务体系作为保障,提供教学管理、评价评估、后勤服务、新闻宣传、社会指导、心理咨询、校园论坛等多元化服务,为大学生搭建一个便利化的“自选超市”,使之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产品”,从而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化为主动寻求帮助,创造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提高素质教育的时效性。

结语

教育信息化为高校素质教育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多元化、立体式发展环境,为大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给高校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探索新思路,运用新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拓素质教育的新途径,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建磊.信息教育中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J].中国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7).

[2] 康宁.网络化与大学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0,(1).

高校教育信息化范文6

关键字:教育信息化 挑战 对策 高校教师

Abstract: Informationization of education is a hot topic now. Under the environment, there are many challenge faced by teacher in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university teachers need to adopt relevant countermeasure. This essay tries to analyze challenges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and give five countermeasures

Keyword: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challenges; countermeasures; university teachers

引 言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时代必然的趋势。高校教师队伍是教育信息进程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现有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还不相适应。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必然引起教学、科研手段现代化的革命,影响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过程,对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和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的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下,高校教师必须直面新环境的挑战,并积极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

一、高校教师面对的挑战

在信息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周期变短。面对知识的海洋,教师要能够准确把握本专业的前沿研究方向,具备较强的甄别能力,从中选择出最具价值的知识和信息。

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中,教育教学活动进一步突破时空限制,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广域性。在开放的教学环境,教师需要处理的因素将比从原来相对封闭的教学环境中要复杂很多。

信息技术的发达,使得传统教学内容在高新技术条件下被重组,更加生动、形象。传统教材主要以文字和图形、表格形式出现,而多媒体教学可以融文字、声音、图像为一体,更适合人类认知的特点,更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优秀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可以更大范围地得到推广和共享。优秀的教学课件可以通过磁带、软盘、光盘等存储介质记录下来,通过互联网远距离传输。传统的传授式教学也将向探索式教学转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受到极大的挑战。

现代多媒体技术能够根据需要进行模拟教学、情景教学,把人们在文字教材中见不到的场面、情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具体、直观、生动、形象,因而教学方式方法更丰富多彩。教师不仅要熟悉专业知识,还要探索演示专业知识的最佳技术方式。许多学科教师虽然课堂教学经验丰富,但由于他们对现代教育技术认识不够,加之, 多媒体教学软件初期制作、备课阶段的工作量比较大,使他们面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大诱惑力望而止步,无法将其教学的精华部分在教学环境中体现出来。

在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于教学系统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实际上便存在着两种权威。一种是教师的制度化知识权威,另一种则是物的信息权威”,如果教师不能从传统的角色定位中转变过来,恐怕很难解决师生之间关系问题。

传统的教育制度把教师束缚在知识传递者的位置上,教育信息化使这种状况有所改观。高校教师必须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改进信息系统教学的能力,才能更好的满足角色转化的要求。

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相应地,教师的角色特征和教师的作用、职能也将发生一系列变化,教师如果不能转变观念,及时调整、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将难以完成时代赋予教师的教书育人使命。教师应采用多种对策,以应对教育信息化的挑战。

二、高校教师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

1.树立终身教育观

在传统教育体系中,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是让学生记忆各种知识或信息。然而在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增长大大加快,知识的更新周期变短,许多知识还没有等到学生学会,可能就已过时了。学校教学在大量和有效地传授越来越多、不断发展并与认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的同时,应侧重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学习和发展能力,使学生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这是一种富有时代精神的、面向未来的教育观和教学观,现代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终身教育观念,才能与时代和教育的发展保持同步。

2.教师要树立现代化教学观念

具有现代化教学观念的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教师的教育行为产生于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意识,只有树立起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进取,做出成绩。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储存、传播方面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当它进人教学过程,就使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有了新的发展,学生借助计算机课件、多媒体课件、录像带、录音带、光盘等进行学习,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加了,同时,掌握学习进度、学习内容的自主性增强了。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式的格局,代之以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创造更加充分的条件。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网络结构,提供一种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较好地实现个别化、合作化教学,学生主动参与及自我探究的欲望有可能被大大调动起来。然而,这一切效果并非自然而然就能达到。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越来越多地进人课堂后,教师逐渐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学习的引导者。

3.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渠道、广泛摄取知识与锻炼思维的机会,因而他们完全可能在某些方面甚至是本学科领域领先教师。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权威地位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育信息化注重人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合作。学生可以在网上与教师探讨问题,提出质疑。教师在启发、教育学生的同时获得信息,得到启发,提高教学质量。师生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形成其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学习者就能够获得学习的内容,对所进行的研究进行扩展,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更有效的控制,从而使学习成为更具有自我导向和控制的过程。良好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素养,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教师作为信息化人才的塑造者,自然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一般说来,信息素养应包括以下内容:(1)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人的信息素养的最基本要素;(2)信息问题解决能力。解决信息时代的一系列新问题,是信息技术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所在;(3)信息交流能力。信息交流涉及信息交流的模式、内容、方法、途径等。

为了尽快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必须加强信息技术培训。高校教师应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并能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熟练使用各种应用软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应用计算机对教学系统运作过程进行监控、研究和评价;制作多媒体课件、参与校园网资源建设。

(三)改变教学方法

1.加强教学软件、课件和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

教育部计划到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手段将精品课程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目前网络上已有数百门“国家精品课程”的信息资源;各高校也纷纷开通“精品课程”网站,这部分资源大多在网络上可以免费获取。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部分优质教育资源。

在理解、消化、吸收“精品课程”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的特色,开发所授课程的教学课件和软件,若条件许可还可整合学校的教师资源,由专业教师和精通信息技术的教师组成团队,进行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

2.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尤其是基于Intemet的多媒体教育网络中的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二者结合起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或需要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甚至指导教师。作为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充足的知识,大量采用计算机、多媒体和虚拟现实等教学技术,并在教学过程中创建信息教学环境,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多种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类型的教学需要。

3.变革教学过程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绝不会削弱教师的作用,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而不是“传授”或“教导”,教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育过程的指导者。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由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参与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过程。传授知识的目的是学生要能够以自己适宜的方式去“学习”,能够对知识信息进行辨别、选择、运用,能够构成对日后学习有用的基础性、背景性的“前结构”、“前理解”,以不断构建在学习中将要学到的新知识。这些任务,是计算机及其网络教学所不能实现的。计算机及其网络教学只是一种方式,教师要帮助学生适应、学会使用这种方式,教会他们如何查找知识、发现知识。然后,教师要能够在学生面对众多信息不知所措时,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最后,教师要教会学生面对知识的态度,教会学生以一种兼有批判、创新的态度去对待知识。

(四)提升科研能力

传统的教育制度把教师束缚在知识传递者的位置上,教育信息化使这种状况有所改观。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教学内容无论从外在形式还是从内在结构上都有所变化,教学手段也向科学化、高效益方向发展。对于教师来讲,他们只有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成为新知识的研究者和创造者,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1.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是信息化社会加强高校科研合作的保障

信息素养一方面是对社会个体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人际互动的保证,另一方面也蕴含在这种人际互动的过程当中。教师所具有的信息素养是以“知识共享”、“合作研究”、“协同发展”为内核的素养。它可以生成一种精神,使高校教师能够突破现实的功利与障碍,促成学科研究间的交流与沟通,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它也可以产生一种动力,促进新知识、新信息的产生与传播,形成校际间研究群体和团队,共同为整个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智慧。

2.进行教育科研活动

教师应积极进行有关教育信息化的科研活动,这将会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益与质量,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育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仅就教学领域而言,如何利用多媒体开展互动式教学,训练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使学生能够有效获取知识和增长才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如何开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研究式学习,使学生形成探究式的学习风格和策略,培养高层次的思维技能;如何在教学实验及操作训练中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合作意识,等等,都对发展教育思想、完善教学制度、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等提出一系列科研课题,是极具挑战性的。教师充分利用在教学第一线亲自从事教育工作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研究活动,丰富有关理论,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当然,教师的科研课题不应该仅仅限于教学领域,也应结合各自的专业背景,从专业领域中发掘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

(五)注重再教育的培训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作为指导者的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如何永远走在技术发展的浪尖上,以反过来指导学生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观念远远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教学的需要,教师要成为常流常新的“自来水”,成为学生的“活水源”。因此,教师应不懈地追求真知,扩展视野,使知识体系从封闭走向开放。

教师接受培训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的培训和专业知识的培训。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和更新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和能力。使教师学会利用教学软件和通过网络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快,更新、周期短,为使教师能够在教学和科研中使用较新的信息技术,持续的再培训非常必要。

教师的接受培训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形式,如通过在职或脱产的方式进行系统的学习,获取硕士或博士学历;借助于互联网接受远程教育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积极参与社会举办的一些高层次培训活动。高校应给予教师一定的学术假期,在制度上保障教师有时间充电。

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不断深化中,高校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到这一影响深远的变革进程中去,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面对诸多挑战,高校教师应积极应对: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改变教学方法,提升科研能力,并重视再教育的培训工作。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深化,高校教师还会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我们应密切关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雪梅.《高校教师在职培训的现状与对策分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版) 总第32卷第9期.2003年3月

2.宋惠兰.《论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师的信息素质培养》 图书馆论坛.第23卷第1期.2003年2月

3.杭国英.《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师素质》.高等教育研究第24卷第3期.200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