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成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建设成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建设成果

生态建设成果范文1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城市;对策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028-02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人类生态环境的重中之重。城市问题不仅严重制约了城市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更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容忽视的危害。2010年到2020年是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而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环境问题是否得当处理,直接关系到全球环境问题是否得到改善。因此,如何实现我国城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城市、政府摆脱两难的窘境,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

一、生态城市建设的内涵与特点

生态城市建设通过促进环境质量的提高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综合运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协调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协调持续发展的高效组织形式。生态城市概念中的“城市”,不单指城市化地区,还包括城市所有的乡村,既包括城市规划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也包括市域内农村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应强调城市与其周围地域之间动态的统一性,生态城市的系统性观念决定了建设应该全面协调发展[1]。

生态城市的构建是人类最合理地利用资源与环境,寻求人与自然良性循环发展的新的突破,追求人与自然、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共生,乃至高效有序发展。生态城市是由自然、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整合而成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强调整体效益运作,重视环境质量,追求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全面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环境设计规划原则。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城市建设所要追求的长期目标,建立生态竞争机制,通过自生和再生原理调节系统,进而更加充分合理地配置有限的自然资源,以适应系统协调有序发展的目标。

综上,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高效和谐性、整体有效性、追求可持续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更加系统地证明了当下城市建设选择生态城市这条道路的必然性。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

大力推进建设生态型城市,这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经道路。生态城市建设是改变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和建设现代化集约型城市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建设生态城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生态城市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城市整体素质,只有走建设生态城市的道路,才能丰富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才能进一步促进城市、社会环境质量与现代化进程的全面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建设生态城市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建设生态城市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新载体,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3.建设生态城市是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

生态城市建设全面强调注重经济效益、注重人类福利、注重生态整体效益。建设生态城市有利于减少生态破坏和社会环境污染,缓解环境压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1.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知识经济

产业结构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关系到城市经济发展是否稳定、健康、快速,关系到城市定位和整个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我国正处于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过渡的重要时期。如果要摆脱高污染、低产出的产业结构的窘境,必须从产业结构着手,坚持合理布局,以此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把发展知识经济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城市作为人才和科技的聚集地,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只有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产业模式的进一步改革,进而促进我国城市、社会、自然的有序、和谐发展。

2.提高生态意识,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公众是生态城市建设最根本的受益者,但公众对生态城市的建设不冷不热,处在“受约束的尝试”层次,以被动为主,但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2]。树立生态文明观,靠教育宣传和法律法规,强化全民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经途径,教育不仅能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还能调整人的智力乃至技能结构。只有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得到强化,才能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改善。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就是使人民群众认识到自己在自然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该承担的环境责任,进而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运行。

因此,必须逐步提高全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更新传统思想观念,深化生态保护理论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明确实施目标,做好科学系统规划,完善产业管理体制,吸引公众参与热情,营造生态环保新风尚,加强区域合作。通过以上有力举措,使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稳健有序地进行。

3.加强政策引导,健全生态城市发展机制

建设生态城市,必须加强政策引导。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方面,必须把生态城市建设和生态经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加大城市建设过程中绿色技术的比例,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其次,必须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通过立法、执法营造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保持规划的权威性,依法定的程序编制和修改,而不是一任领导一个规划。”[3]再次,必须确定领导政绩考核制度。“许多城市应该解决又能够解决的环境问题放着不管,却奢谈什么如何使城市生态化,甚至在有些领导的思想中只是要生态城市这块牌子装装门面,并没有真心打算去实施。”[4]针对于生态城市建设,政绩考核强调不仅要有经济发展的提高,更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科学设置绿色GDP,进而使政绩考核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有力助推器。

4.因地制宜,建设各具特色的生态社区

生态社区是城市生态建设的基础单元,其核心内容是社区生态关系的整合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强调居民家庭、建筑、基础设施、自然生态环境、社区服务等要素的有机融合[5]。因地制宜地建设生态城市,不仅能够更充分发挥本城市的区域优势,更能全面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完美统一。

建设生态城市,走生态文明之路,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正确选择,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当今世界的大势所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生态城市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积极主动应对环境污染,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社会发展成果人人共享、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高静,李爱莉,芦玉敏.关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理性思考[J].特区经济,2011,(2):298-299.

[2]李丽红.政府主导型公众参与生态城市规划的难点及法律解决途径[J].现代财经,2009,(8):79-82.

[3]都沁军.论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及策略[J].当代经济管理,2005,(6):82-85.

生态建设成果范文2

关键词:城镇化 生态化建设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城镇化进程中实现生态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城镇建设过程中,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与规模效应,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的干扰破坏。目前,我国的许多大中型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态问题:城市灰霾天气增多,水环境问题严重,公共绿地减少,环境自净能力下降,城市垃圾生成量巨大,交通拥堵愈演愈烈等。这些问题正在影响着居民的正常生活,威胁着人体健康,阻碍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快车道,城镇作为主要的人居环境吸引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和聚集,其数目和规模在迅速增加和扩大。最新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1)》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6.9亿人。公开数据显示,至2011年末,中国共有657个设市城市,建制镇增加至19683个。全国共有30个城市常住人口超过800万人,其中13个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人[1]。作为居民生产、生活的主要地点,城镇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发生联系的重要场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要求人们进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要求把生态思想贯穿到居民生产生活的始终。

2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生态化建设的实践发展

自1971年联合国提出要开展城市生态的研究后,愈来愈多的国家开始投入到城市生态的研究和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

1982年8月28日,第一次城市发展战略思想座谈会提出了“重视城市问题,发展城市科学”的重要主张,城市生态学正式列题,并把北京和天津的城市生态系统研究列入国家“六五”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86年,江西省宜春市第一个提出将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其发展目标,并于1988年开始试点工作,这是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第一次具体实践,成为我国构建生态城市早期探索的标志性事件。从此,全国各省市都提出了建设生态省或市的实践要求。1994年7月《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颁布,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方向,在具体措施上促进了生态概念的推广,可以说是开启了我国各个生态城市建设的大门。1994年,国家环保局组织制定了“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并于1995年,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由此拉开序幕。1996年批准了第一批试点,2004年已有9批,共528个试点,通过3次考核验收,已经命名的有166个[2]。为组织实施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所提出的目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1997年创建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000年,国务院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明确把生态省、市的建设作为加强生态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任务,首次明确提出了“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目标。2003年,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是生态步入良性循环,努力建设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生态省”。同年,国家环保总局了生态省(市、县)建设的指标体系。目前我国已有天津、山西等14个省(市、区)开展了省域范围的建设,500多个市(县)开展了市县范围的建设[3]。2004年,原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同年,国务院将推广循环经济典型,开展生态示范区、生态省(市)、生态文明村以及绿色社区的创建活动列入其当年的工作要点。2007年1月23日,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制定了《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加强生态示范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生态省(市、县)和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的创建工作。同年,建设部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越来越多的城镇开始关注、提倡生态城市的建设。

3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生态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合理规划,规范管理

城市的生态化建设的前提是要搞好城市规划,通过扩大自然生态容量、调整经济生态结构、控制社会生态规模等一系列规划手段,来促进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我国城市类型多样,城市的生态化建设需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城市自身的特色,按照符合生态要求的原则进行规划分析。同时在生态化城市的管理中,要有科学、民主、系统的管理体制,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要制定符合城市经济、社会、自然等因素的战略、原则、目标和实施步骤;制定科学合理的鼓励政策,加快生态化城市的建设步伐;创建服务于生态化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科技条件,实现生态化城市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

3.2 实现生态化的经济发展方式

生态化城市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保证自然再生的前提下扩大经济规模,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切实加强生态工业、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建设;立足于可再生资源与能源的利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贯彻落实循环经济的3R原则,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完美结合;形成以绿色或生态产业为特色的以“生态型产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合理布局、优化提升,通过圈区管理、规模效应和产业共生等方式减少资源能源消耗,降低污染物废弃物排放,减轻环境压力。

3.3 建设生态化的人居环境

生态化城市的建设中,要求人居环境洁净、优美、舒适,要充分贯彻生态学理念,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城市的人居环境实际上涉及到了居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而各个方面均需要在绿色生态的理念下发展完善。如在城市的交通体系发展绿色交通,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重视生态用地的规划,实施多重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等[4]。

3.4 倡导生态化的生活方式

生态化的生活方式应该是理性的、节制的、和谐的、全面发展的、可持续的,要求从生态系统整体出发,将人类自身的生活方式纳入到生态系统整体中考察,从生态系统的承载量、容纳量及整体的良性发展出发,规约、限制人类自身的行为活动。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每一个个体的参与,而生活方式则是个体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直观的表现。例如,在生活中,要养成绿色消费习惯,自觉践行节能、节水行为,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避免使用一次性产品,自觉维护周边的自然环境,履行每一个人的生态责任。

3.5 重视城镇生态化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城镇是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城镇的主体是居民,城镇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提供良好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因此城镇的生态化建设过程是离不开居民的支持和配合的。在城镇生态化建设过程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积极引导,让公众从思想上认识到城镇生态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为其尽责尽力。

参考文献:

[1]

[2]柳海鹰,成文连,高吉喜.生态城市研究进展[J].四川环境.2005,25(1)

生态建设成果范文3

关键词:城市园林;管理;措施

Abstract: our ecological garden city construction start later, in the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construction is also very much, fully grasp the current garden city construction objective conditions, under the premise of continuous research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daily work experience, puts forward some detailed measures, the hope can b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garden after plays a certain role

Key words: the city garden; 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的准备和投入都有待提高。生态园林城市没有明确标准,从而造成各部门对于生态园林城市的含义理解的不同,影响了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全面发展。根据国家建设部给出的生态园林城市设定的新目标“旨在落实以人为本,全国、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该目标强调了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标准高于园林城市的建设标准。而环保部门则强调,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就是要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化系统,有效防治和减少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建筑,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环境更加清洁、安全、优美、舒适,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心情也将更加舒畅。

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它涉及多个学科,包括生态学、规划设计等。生态园林设计顺应自然规律,利用修复技术,构建层次多、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实现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的可持续维持和发展。城市空间上是由多种生态系统组合而成的,由于其建筑往往所占的比例最大,完全不同于自然系统的下垫层性质与人为活动所排放的物质能量改变了城市局部环境,使得城市在生态上成为孤岛,朝着不适于人居的方向发展。而近年来,当城市建设进入生态环境建设阶段,环境的绿化美化已经成为热门,城市园林建设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之势,广场绿地、景观大道、小游园、花园小区层出不穷时,也暴露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2、我国城市园林建设所存在的普遍问题

2.1 园林施工不能充分体现工程的设计思想

由于城市绿化工的特殊性,它的严谨性以及技术性不是很高,从而产生一些错误的认为,认识绿化施工只是简简单单的种种树载栽花,在客观利润的吸引下,吸引了很大部分整体素质不高的施工队伍进入了这个行业,照图施工,往往忽略了“三分设计、七分施工”,殊不知要完成一个良好的景观工程充分把握设计者的思路和理念,将设计思路和理念充分的体现在施工中去,相辅相成。

2.2 园林施工行业没有完善的监理机制

我国现行的《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强制性的条款出现的很少,在实际的城市绿化工程的施工中,往往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不管土壤好坏,能载就行,不管树坑大小,栽下就行,不管基肥肥不肥,不死就行。偏面的追求后期的景观效果,忽视了对绿化植物的养护,造成绿化植物生长不良,最后给园林工程的后期维护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势必也造成园林工程后期维护成本的增加 。园林绿化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景观效果、城市形象,在往后的园林施工管理中,规范绿化市场势在必行。

3、 针对以上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措施

3.1 严格实施绿化工程施工的报批手续和准入制

借鉴建筑行业的做法,任何单位进行绿化工程施工需向绿化主管部门申报,办理施工许可证。绿化主管部门主要审查其绿化工程的设计方案,从其绿地的景观性、生态性、功能性及其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等方面全面考查。绿化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按此施工。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绿化工程的水平和品位,也便于绿化主管部门掌握全社会的绿化发展情况,以便与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宏观计划,从而进行全市的宏观调控。达到一定规模的绿化工程,必须实行招投制,让具有一定绿化施工资质,有一定绿化施工业绩的施工单位参加,实行优胜劣汰制,让那些施工质量差、信誉不好的退出绿化施工行业。

3.2 实行绿化施工监理制

建立一支不仅有建筑、水电等工程师,而且必须有园林工程师组成的绿化施工监理公司,对绿化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实施控制。

3.2.1 组织好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工作

绿化施工有别于建筑工程,只要严格按照图纸施工便可,绿化施工过程是又一次创作过程,存在如何充分体现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的问题,因此,图纸交底异常重要,要求设计单位详细介绍设计意图,施工单位要深刻领会工程整体的设计思想,以便在施工中灵活运用。如:树丛栽植时,哪株直,哪株斜,倾斜的角度,如何让其搭配和谐而又顾盼生姿,生动有趣,这从施工图纸上如何也反映不出的。

3.2.2 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管理

(1)、定点、放线

a.定点放线使用的工具:钢尺、轻便卷尺、小木桩、木桩、花杆和绳子。

b.位置确定后用木桩等做出明显标志,树丛用白灰线划清范围,线圈内钉上木桩,写明树种、数量、坑(穴)号,然后用目测方法定出单株小点,用灰点标明。

c.定点与种植的树种和数量必须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d.树种位置及配置应注意层次,切忌呆板,宜中心高边缘低或呈由高渐低的倾斜林冠线,邻近的几棵不要定成机械的几何图纸或一条直线。

(2)、种植穴(坑)的挖掘

a.种植穴(坑)挖掘的质量,对植株以后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除按设计确定位置外,应根据根系或泥球大小、土质情况来确定穴径大小(一般应较根盘或泥团大0.25~0.5米),根据树种根系类别,确定穴(坑)的深浅(一般应较根系长度或泥团厚度深0.2~0.4米)。

b.采用手工挖掘种植穴(坑)。以定点标记为圆心,以规定的坑(穴)直径先在地上划圆,沿圆的四周向下垂直挖掘到规定的深度。然后将坑底挖松、弄平。栽种露根苗木的坑(穴)底,挖松后在中央堆个小土丘,以利树根舒展。

生态建设成果范文4

建立起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格局

记者:4000多年的古蜀文明在温江这片土地上源远流长,至今仍有“金温江”别号享誉西南。但另一方面,温江经济发展也曾面临考验,由于区划面积较小,资源要素约束形成发展“瓶颈”,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靠房地产带动,可持续性较弱。这些年来,你们是如何调整经济结构,制定“生态强区”战略的?

田蓉:确实如此。一段时期以来,温江经济增长一度主要靠投资拉动,靠房地产带动,可持续性较弱,而早期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也带来结构性矛盾,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然。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温江,是特别具有全局性、先导性的重大战略。

记者: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已经被历史否定,单纯依靠投资拉动的资源消耗型发展方式也不可持续,作为成都西部新城的核心品质区,温江需要一种更彰显“温江品质”、具备“温江特色”的发展战略。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如何凸显“温江品质”?

田蓉:在多年生态良好发展的基础上,2006年温江区明确提出“2009年创建成省级生态区、2010年创建成国家生态区”的目标,一场以生态为名、以发展为本的大调整大转型全面启动。

按照“全境温江”理念,我们不惜重金,邀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四川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对全区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2008年,《温江区创建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区规划》和《温江生态区建设规划》等专业规划先后出炉,温江也成为全省唯一一个生态建设规划范本。

记者:规划先行是确保生态区科学建设的前提。

田蓉:不仅如此,生态保护理念同样贯穿于城市规划进程中。《温江区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指标体系研究报告》,完成了城市空间立体规划、水系规划、绿地规划等22项城市设计和24项相继规划,构建起从宏观到微观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完备体系。

从实施生态建设规划以来,温江区共实施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生态产业、生态文化等生态建设工程45个,计划投资39.5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36.5亿元。

“低碳温江”得到世界公认

记者:仅2009年,全区环境保护投入占GDP比重就达4.12%。第二阶段你们的目标是“低碳温江”,减排控污是重中之重。这个过程实现起来艰难吗?

田蓉:立足生态优势,温江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向“低碳温江”目标发起冲击。为了做好管控,温江严把项目关,全面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

比如为提高城乡环境承载能力,温江先后投入16亿元,将全区日处理污水能力提高到11.6万吨,污水收集率达到90%以上,全区10个乡镇生活垃圾全部实现集中收集、清运和无害化处理。针对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温江区划定限养区和禁养区,对养殖户进行关闭搬迁,4年来累计投入资金3900万元,关闭养殖场1000余家。

3年来,全区依法取缔、关停和搬迁污染企业和作业点150家。2009年,就有25个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温江区域产业规划的项目被叫停,大批工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企业、环境友好企业在温江聚集。

记者:可见,整饬力度相当大。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区”战略,温江在成都市乃至全省率先启动“国家生态区”创建工作,那么你们是如何进一步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

田蓉:要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就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发展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比照生态区创建标准,温江还重点实施了蓝天、碧水、绿色、宜居、宁静“五大工程”,以“生态宜居”为准绳,全方位重塑全区生态环境面貌。

比如投入上亿元进行的金马河、江安河、杨柳河全流域综合治理,形成三条优美的沿河生态走廊和景观带,投入150万元专项资金建立的河道保洁队伍对河流沟渠实行长效管理;“温江绿道”已建成140余公里,初步形成了田道相融、江水环绕、自然生态的田园绿道,贯通温江全域。截至目前,已有120多万人次在“温江绿道”徒步健身、骑游。力争到2012年,全区基本构建起联结城乡、布局合理、配套完善、景观丰富、服务周全的总里程达300公里的绿道网络体系。

记者:据悉,“温江绿道”荣获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健身步道示范工程”命名,成为中西部地区第一个国家级健身步道示范工程。我曾有幸和朋友们去体验过两次“温江绿道”,感觉绿道确实很舒服,沿河两岸真有一种城市在田园中,田园在城市中的感觉。

田蓉:欢迎你们经常来休闲度周末。事实上截至2009年,温江区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2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0%,城市园林绿化率提高到40%以上,通过打造点线面结合的生态景观,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风光。

2010年,温江获准加入“联合国气候中和网络”,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16个先锋城市之一,“低碳温江”得到世界公认。

以生态为载体,积极培育生态产业

记者:在温江区委、区政府的每个办公室,几乎都挂着一张独特的温江区划图,8种不同的颜色跨越镇街行政区划界线,将整个温江划分为8大区域,每个区域都酝酿着一个新型产业。如今的温江,需要怎样的发展战略?

田蓉:2010年,我们适时提出“6+2”产业城市融合模式,以“生态型服务业”为基础,为温江生态资源的高效保护和优化利用绘就新蓝图。如今,农业原生态,工业可循环,“三产”可持续――在温江区,一套具备温江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正逐步形成。

其中,生态田园型都市农业初步建立。2009年,全市首家“花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温江组建,这是一个集“科研院校+科研企业+示范基地+花农或生产基地”的多元化花木科技研发体系;13万亩花木、1000多种植物、上百株名木古树,使温江成为距离成都最近的都市“绿肺”;发展无公害、有机农业上万亩,建立起环保生态农业良性循环经济体系。

记者: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感觉温江区更大规模的思路解构在产业调整和全域推进的层面进行。

生态建设成果范文5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设计

1 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1 . 1水体污染严重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 400亿元。

1.2大气质量恶化严重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 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

质量严重恶化。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

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1.3固体废物、垃圾成堆现象严重

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1.4噪声扰民现象严重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

2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主要内容

2.1环境保护规划的准备

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自然

环境资料、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城市生态

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2 .2大气污染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肖 4 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 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2.3水污染整治规划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

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

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 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最终达到有效保

护水资源的目的。

2.4固体废物整治规划

固体废物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者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

2.5建设生态型园林

2.5.1生态园林的主要功能。

①调节小气候。城市的带状绿地,如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减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②改善环境质量。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吸收有毒有害气体;吸滞粉尘;杀菌作用:衰减噪声③美化景观、丰富建筑群体轮廓线。生态园林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有效猎施,使建筑“ 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

2.5 .2生态园林建设的类型。

①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生态园林中植物利用和配置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将景观、生态和人的心理、生理感受进行综合研究。并运用美学原则,强调意与形的统一。②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以保护城乡环境,减灾防灾、促进生态平衡为目的的植物群落。③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是利用植物的配置,形成一定的植物生态结构,从而利用植物的有益分泌物质和挥发物质,达到增强人体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④科普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指运用植物典型的特征建立起各种不同的科普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在良好的绿化环境中获得知识,激发人们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⑤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建设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发展具有经济价值的乔、灌、花、果、草、药和苗圃基地,并与环境协调,既满足市场的需要,又增加社会效益。⑥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特定的文化环境如历史遗迹、纪念性园林、风景名胜、宗教寺庙、古典园林等,要求通过各种植物的配置使其具有相应的文化环境氛围,形成不同种类的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从而使人们产生各种主观感情与宏观环境之间的景观意识,引起共鸣和联想。

生态建设成果范文6

关键词: 生态智慧;生态城市;意义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has become a consens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in China. Although the "ecological city" concept of less than 30 years, but today many of the familiar ecological ethics idea in China's ancient ecological philosophy can be found in the shadow. Ancient Chinese ecological philosophy of "unity between heaven and man", "take account of chi, with ideas, not only for current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in China provide footnotes, also give its enlightenment.

Keywords: ecological wisdom; Ecological city; 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城市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是自然、城市与人有机融合的互惠共生结构。笔者认为,在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城市发展共同追求的背景下,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中汲取智慧,不断增强生态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一、敬畏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伦理思想的精华之一,也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最宝贵、最重要的道德准绳。“天人合一”观认为自然界具有生命意义,自然界不仅是人类生命和一切生命之源,而且是人类价值之源,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肯定自然界和人的统一,强调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主张人类应采取措施, 善待自然, 爱护自然,与自然共生共存、和谐相处。

“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的确有神秘主义和宗教迷信的成分存在,但我们不能据此完全否认这一思想的现代价值。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始终坚持确立人与自然平等的环境道德观,赋予自然应有的道德地位,爱护、尊重生态自然环境,建立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伦理关系,摒弃傲慢态度,给予自然万物道德关怀。

以太湖为例,长期以来我们对太湖缺乏应有的敬畏之心,杀鸡取卵似地过度开发利用,一味强调“靠水吃水”,只讲索取,不讲反哺,任由工农业和生活污水排向太湖,使得太湖已不能承受污染之重。2007年5月,太湖蓝藻突然集中暴发,无锡部分地区自来水发臭无法饮用,严重影响到了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这就是大自然以其特有的方式对人类的贪婪作出的强烈抗议和无情报复。

近年来流行的“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观点,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善待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理念。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就是要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治污模式,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确保流域及周边地区新上项目符合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的要求,严控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严控污染增量,从而逐步实现水体的自我更新、自我净化。

二、加强资源节用管理,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中国古代封建统治阶级、思想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已经认识到,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生产生活中,唯有遵循爱物惜物、节用有度的原则,才能获取最大的生产量,满足人类的长期生存需要,并保持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使生态系统得到最大保护,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我们应汲取中国古代的生态资源节用观和对可再生资源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伦理思想,积极主动地对大自然投以伦理关爱,珍惜资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利用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可再生资源和非耗竭型资源,发展环保产业,维系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

1、节约集约用地,合理开发利用土地

《管子》有“理国之道,地德为首”的命题,即治理国家的法则,是将土地道德居于一切道德之首。土地道德,简单来说就是保护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土地,保证土地的永续利用。从先秦诸子到历代的农学家,无不强调集约经营、少种多收。这种主张的产生不单纯因为人口增加、耕地紧缺和小农经济力量薄弱,更主要是因为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认识到,集约经营、少种多收,比之粗放经营、广种薄收,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人力财力的使用上,都是更为节省的。

无锡土地资源稀缺,仅有耕地200万亩,按常住人口统计,人均耕地仅0.34亩,且土地资源利用程度低,土地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必须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优良的土地道德传统,进一步提高对土地资源的战略认识,积极推进土地利用由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以科学的方法充分挖掘土地生产潜力,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坚持布局合理、城镇集约、用地节约发展的路子,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加快农村“三集中”,推进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区集中,乡镇工业向开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

2、有节制、有计划地利用生物资源

《论语・述而》里有“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观点。孔子主张用竹竿钓鱼而不用渔网捕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却不射杀巢宿的鸟,这是因为他认识到:用网捕鱼固然可以一次性捕捉到更多的鱼,然而鱼无论大小都会被一网打尽,射杀巢宿的鸟虽然能带来眼前利益,但同时也牺牲了远期利益;用渔网捕鱼,射杀巢宿的鸟,会破坏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造成资源枯竭,使靠捕鱼狩猎为生的百姓彻底失去生活来源,是一种不仁的行径。

无锡市水域面积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31.4%,无锡拥有太湖水面面积的30%,水产资源较为丰富。但如果不在“节用”上下功夫,不计代价,不问未来,竭泽而渔,水产资源将很快耗尽。令人欣慰的是,“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的生态道德思想和可持续发展观点,在今天已受到普遍重视和实践发展――有关方面规定太湖每年实行为期7个月的春夏季禁捕期,太湖常年禁渔区全年禁止渔业捕捞生产作业,以保护、增殖和科学利用太湖渔业资源,维护水生生物资源的多样性。

3、加强资源循环,促进废物利用

在解决蓝藻、淤泥的处理难题上,无锡动足了“资源节约、废物利用”的脑筋:在沿湖地区规划建设藻水分离站,采用藻水高效快速分离和藻浆脱水核心技术,对打捞上来的蓝藻进行高效规模化处理,既减少堆场压力,还可变废为宝,制成优质有机肥和发电原料;通过运用粉煤灰、废石膏等工业废料为主组成的固化材料,对淤泥进行固化,使固化的淤泥满足工程填土、公路路基、堤岸护坡、营养栽培土、农业用土等需要,不仅能避免河道湖泊清淤产生的淤泥再次造成环境污染,还能解决建设需要的大量土方。

城市垃圾被誉为“城市矿藏”,是唯一在增长的资源。关于垃圾处理,通常的办法是填埋和焚烧,而填埋处理存在二次污染的危险,并受填埋场地限制。目前无锡已确立了生活垃圾以焚烧为主、填埋为辅的处理原则。但焚烧处理对垃圾低位热值有一定要求,不是任何垃圾都可以焚烧。垃圾中可利用资源被销毁,是一种浪费资源的处理方法,即使回收热能也只能做到废物一次性再生的目的,无法实现资源的多次循环利用。焚烧产生的大量烟气,带走的热能又是一种很大的损失。产生的烟气必须净化,净化技术难度大、运行成本高。焚烧产生的残渣还必须消化。对此,可借鉴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垃圾处理工厂,对垃圾进行回收再生等综合利用,从消极地局限地销毁垃圾阶段,走向积极、合理地利用垃圾的新阶段。

三、尊重和运用生物链,重建生态平衡

我国古代很早就知道在生产生活中运用生物链知识,如在池塘边种桑树,用桑叶养蚕,蚕的粪便倒入池塘养鱼,鱼的粪便就肥了塘泥,塘泥又挖出来养桑树……各种生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一种互相依赖、缺一不可的关系,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没有人类的无知干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改造自然,大自然会按照自己的内在规律,发挥生物链的作用,维系生态平衡。

水积则鱼聚,木茂则鸟集。在极度重视经济建设的今天,《淮南子》里的这句话,常常被我们用来强调“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对于招商引资的重要性”。而我们却一度忽视了“水积鱼聚,木茂鸟集”的本来含义――要想得到鱼,首先得治理好水域,要想引来鸟儿栖息,必须得先种树吸引它,反过来,鱼翔鸟栖,又会促进水清木华,由此实现生态良性循环。“水积鱼聚,木茂鸟集”,可以看作是一种运用生物链进行生态修复的思想,对于我们重塑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