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心理健康自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心理健康自述范文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间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历史沉淀,文字语言,风俗习惯等,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形成具有其特殊性。在国内外的跨文化心理学研究中,大多只是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涉及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还很匮乏。鉴于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家长的文化素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因而探究家长文化素质与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针对此课题选取的调查对象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少数民族彝族。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幅员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总人口473.04万人,其中彝族231.07万,占总人口48.85%。对于研究少数民族彝族家长的素质及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代表性。本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凉山彝族自治州五所中学的1050名在校生及其家长,其中包括三个乡镇中学,两个城镇中学,学生年龄从13到16岁不等。
(二)研究工具
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Mental Health Inventory of Middle-School》Students } MMHI-60,该量表由王极盛教授于1997年编制。它由60个项目组成,分为10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由6个项目组成。这十个分量表分别是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波动性和心理不平衡性。总量表反映总的心理健康状况。量表按5点记分,1 }- 5分别表示“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根据信息采集地区的特点,问卷选取其中40题。总量表与分量表的得分越高,表示所反映受试者心理健康的问题越大。家长的文化素质调查研究采用自制家长文化素质调查问卷,问卷包括社会交际,文化水平,家庭教养方式,文学认知,价值观等五个维度。
(三)统计方法
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相应处理。
二、研究结果
本次问卷调查总共发放问卷1050份,回收有效问卷776份,有效率为73.90%。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一)调查地区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人口学分布特征一(见表1)
表1 调查地区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人口学分布特征一(性别)
(良好) 81~120分
(轻度) 121~160分
(中度) >160分
(重度)
男生(393人) 29.6% 58.7% 41.3% 0%
女生(383人) 25.1% 65.2% 9.7% 0%
表1的统计结果显示调查样本的中学生中有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男生比例远高于女生。样本中没有学生存在重度心理健康问题。
(二)调查地区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人口学分布特征二(见表2)
表2 调查地区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人口学分布特征二(年龄)
(良好) 81~120分
(轻度) 121~160分
(中度) >160分
(重度)
12~13(63人) 22.2% 54.0% 23.8% 0%
14~15(242人) 36.8% 53.7% 9.5% 0%
16~17(262人) 34.4% 54.5% 11.1% 0%
18岁(8人) 37.5% 62.5% 0% 0%
表2的统计结果显示调查样本的中学生中14岁到15岁之间的有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比例明显高于其余年龄段。每个年龄段均反应大多学生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
(三)调查地区的家庭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变量的相关性分析(见表3)
家长教育沟通方式为虚拟变量,要求孩子完成家长自己认为正确的为1;任由孩子,认为孩子应该管好自己为2;反复说教孩子为3;跟孩子像朋友一样交流为4。
表3的统计结果显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沟通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总评分,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波动,心里不平衡,焦虑呈显著负相关。与强迫没有显著相关性。
三、分析与讨论
在少数民族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人口学分布特征的分析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样本的青少年学生中有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男生比例远高于女生(如表5所示)。这可能与青春期的男生相对于同年龄的女生,内心更为叛逆,心理发育更为不成熟有关。调查样本的青少年学生中14岁到15岁之间的有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比例明显高于其余年龄段。每个年龄段均反应大多学生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样本中没有学生存在重度心理健康问题(如表6所示)。14岁到15岁之间的青少年刚从小学升至初中,相对于小学课业的轻松,初中里学习负担会显得更为繁重些,再就是环境的改变和此年龄段学生在生理上开始进入青春期发育阶段等因素,都可能是造成此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要更为严峻些的原因或是诱因。
学生心理健康自述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事件频发,2004年云南大学生化学院2000级学生马加爵在宿舍杀害4名同学;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五官科医院耳鼻喉科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被投毒死亡。一系列触目心惊的案件,引起了社会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的反思。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迫切需要和关注的问题。
1心理健康的定义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智力正常、有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有心理自控能力、有健全的个性特征、有自信心、有心理耐受力。
2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面对大学生“成长的烦恼”和种种“心结”“心病”,家长不能视而不见,学校不能无所作为,社会不能漠然置之。开展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干预教育,使大学生保持快乐、阳光、乐观、向上的心态,是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
3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
根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测算,目前5%左右的中国人患有不同程度和类型的精神障碍、心理疾病,真正患有不同程度和类型精神障碍、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0.32%。对比之下,大学生群体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要优于一般社会群体。因此,极端个案并不能代表全体,大学生群体整体的心理状况健康良好。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主要表现在:
①抑郁自卑:随着社会就业及各方面的压力,使得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一部分同学受自卑情绪困扰。据调查,42.5%的同学为自己没有一技之长等能力上的缺陷而引不起老师、同学,尤其是异性的注意而自卑;36.7%的同学渴望拥有优越的家庭环境,因为“家里条件差,没钱,跟别人不在同一个档次”产生心理落差;29.2%的学生觉得自己相貌不好或是身材矮小而不愿和人交往;22.5%的学生因为成绩不如人而导致自卑;15.8%的学生因性格问题(比如胆怯)而导致自卑。自卑情绪的产生,导致学生对学习没有信心,生活上消极抑郁,心情烦躁,还会出现心悸、胸闷、尿频、出汗、自怨自艾等症状。
②盲目攀比:17岁少年王某卖肾买苹果手机案、大学生以“奖励”为名要求父母买笔记本电脑、PSP、iPhone等电子产品的新闻报道,无一不反映出当代学生盲目攀比、虚荣心强的心理,折射出大学生价值观的错位。
③功利主义:大学校园受到整个社会唯利是图风气的影响,同学们在利益的驱动与压力下读书,不少人信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这种价值观,唯利是图,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有些学生就把同学视为学习或者是感情与未来生活的对手,甚至敌手,为了战胜对方在学校里几乎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连对法制的畏惧都置之脑后。而盯着功利性十足的个人目标,造成一些高学历人才的精神偏陋或心理失常,在原本只属于常识、常规的人际关系或行事挫折面前,缺少包容心与应对能力。
④上网成瘾:网瘾即“互联网成瘾综合征”,英文简称为IAD。基本症状是上网时间失控,欲罢不能。据有的学生自述,一些学生迷恋魔曾、CF等游戏,一玩就是十几个小时;一些学生早上一起床就开始玩游戏,一直到深夜,困了倒头就睡,醒了又继续玩;一些学生一到教室上课就无精打采、迷糊睡觉,一上网就精神抖擞,两眼放光。不少学生为了上网逃课,不参加考试或考试成绩不佳,不仅严重影响学生学业,而且对身心健康都造成极大危害。据专家分析,上网成瘾的大学生中,绝大多数存在性格内向、孤僻、意志力薄弱等特征,他们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中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寻找心理安慰,弥补心理落差。
4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始终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许多高校在大一时均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课时在24学时或是32学时。在高年级开设《咨询心理学》等多门选修课,帮助学生科学认识心理问题,教学方式寓教于乐,主要以活跃的课堂、团体心理游戏、心理健康活动月、户外拓展训练等方式展开,学习考核以撰写学习心得、个人的心理成长报告为主,引导学生具有阳光心态,快乐生活。多数高校都配有多名专职以及数十位兼职心理辅导教师,除了日常咨询外,每月都会有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开展大型咨询会。学校将人际交往、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咨询分成小组,处理学生的心理困惑和矛盾。
5 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建议
5.1 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倡导多元化和个性化教育。让大学回归教育和学术本位,破除仅仅是就业率、考研率等的学校评价体系,摆脱功利的办学追求;不能以扼杀受教育者的个性、兴趣为代价,让学生们变为只会应试,却没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书呆子;倡导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的教育,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具有完善的人格。
5.2 加强生命教育、人格教育的心理教育。人际关系紧张是制造大学生心理问题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与人格素养的培养,引导、鼓励学生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把同学当竞争对手进行教育,最终异化同学关系,甚至制造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张。
5.3开展心理自救课程。建议学校开展“心理自救”选修课程,鼓励学生多与人交往,教育学生坦率面对自己的不足与缺陷,多体验群体生活,多与人交流。
学生心理健康自述范文3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法;高职;心理健康课;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256-02
当前,在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下,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以课程作为平台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趋势。相对本科高校而言,高职院校在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方面显得更为紧迫。高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高考分数普遍偏低,素质参差不齐,高职生普遍表现出自卑、焦虑、压抑、盲从等不良心理,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内向甚至自闭,导致高职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往往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另一方面,高职生学习动机不强,害怕困难和挫折,对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易产生厌倦心理,不易接受。传统教学普遍存在被动接受、缺乏体验、忽视内化、知行脱节等问题[1]。在此情形下,在高职心理健康课程中,变革教学方法显得异常紧迫。笔者讲授高职心理健康课程近五年,经历了由讲授式教学向体验式教学的转变过程,也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对体验式教学不断进行实践,感受到了体验式教学的生命活力和良好的教学效果。体验式教学将教学目的蕴含于体验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对课程的主体性体验,注重给学生生命成长、人格完善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大的空间[2]。
一、体验式教学法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法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学习方式,力求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相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体验到自我实现、不断发现、独立创造、参与合作的快乐,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分享、在分享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从而实现自我发展、自我优化[3]。体验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教师“一言堂”的现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到自主学习、互相交流、讨论的乐趣,激发学生的能动性,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获得成就感、价值感的平台,从而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心理健康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开展
高校心理健康课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课程目标定位不当,课程体系设置零乱,教学内容趋于学科化,教学方法相当简单[4]。而体验式教学能较好地克服这些存在的问题,将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效果最优化。
1.明确教学目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总体目标应该是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保健意识的同时,促进高职生对自己的深入认识,提高情绪控制能力,学会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失败,并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树立人生目标、理想,并为之而奋斗,为早日成长、成才打下基础。因此,体验式教学法下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目标包括了促进高职生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的提高,最终提升高职生的总体心理素质。因此,总体的教学目标分解到各个主题,应该是通过体验式教育能达成的目标,这样的目标应是具体的,可以操作的。
2.设计教学情景,确定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体验式教学法下的心理健康课堂使用的方法较为多样。如案例讨论、心理情景剧表演、视频播放、心理游戏、心理测试等,但在所有方法背后,都有一个总的指导原则: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必须符合学生的需要,在激发起学生强烈情绪、情感体验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认知效果[5]。
3.实施课程教学,在体验式教学法指导下的心理健康课程充实而富有生机,学生发自内心的积极参与,体验到成就感,也愿意不断挑战、超越自己。因此,上课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也必须有较强的应变及处理课堂问题的能力,同时,必须把控好时间,不至于只有体验,而没有交流、分享、总结的时间。
4.评估教学效果,体验式教学效果如何,需要科学的评估,以利于不断改进。评估的方法有问卷法、调查法和访谈法,笔者使用的是问卷法,即每个主题结束后,让学生写课后感,并就课堂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见,用于不断改进提高。
三、体验式教学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成效
1.加深了学生之间的了解,促进了班级团结。对高职学生而言,消除同学之间的陌生感,建立亲密的同学关系,有一个团结、富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对其迅速适应大学生活、找到新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滚雪球”、“记生日”两个活动,便加深了同学们之间的了解。正如有的同学在课后写道:“我印象最深刻的心理课是那次教师让我们记住同组同学生日的那堂课。在堂课上我的感受是教师的这种教导方式很是巧妙。这么轻易地就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情和默契。我的收获是以前不太熟的同学,现在变得很熟。本来以前见面招呼都不会打的同学,现在却可以相互开对方玩笑,还可以谈笑风生。”
2.改变了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态度。许多学生没上心理健康课之前,对心理健康课程存在偏见,如认为“心理健康课只是给那些有心理疾病的同学上的”、“心理健康课只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是一门乏味的课程”。但是,经过上体验式的心理健康课程后,改变了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态度,许多同学热爱上这门课了。正如有的同学在课后感中写道:“以前总觉得心理课是那种极其枯燥、乏味的,应该会让自己感觉像真的心理有病一样。但是现在让我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原来心理课也可以是这样有趣的。一个小活动可以带来那么多的欢乐,大家都可以参与其中。”
3.促进了学生对自我的了解,增强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体验式教学法下的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互动、自我展示中听取他人意见,展示自己的个性,加深了学生对自己的了解,全面认识了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在不断的尝试中加强了对自我能力的肯定,增强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正如同学在课后感中写的那样:“我记得我将自己比作是一艘在大海上漂泊不定的小船,有理想,有目标,却经不起风吹雨打,遇到困难容易妥协,容易放弃。教师在看了我的自述时还开导了我一番。教师说得那些我都还记得,那堂课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缺点,教师的指导让我懂得了人生难免会遇到困难,没有谁的成长过程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应该经得起困难的考验。我们才能变得更加强大,才能走得更远。”
4.培养了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相对传统的说教式的心理健康课,体验式方法下的心理健康课的课堂气氛更为活跃,更易激发学生快乐的情感,消除、化解其不良情绪。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正如有的学生写道:“在课堂上没有沉闷的说解,有的是心灵的启迪。在这里同学们不分你我都可以聚在一起玩游戏,都可以开怀大笑,都能为他人的成长而鼓掌。我们在这里收获了快乐和自信。”
四、体验式教学在高职心理健康课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体验式教学在高职心理健康课程中应具备的环境条件。体验式教学环境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不同,传统的课堂上课桌固定,只需要一个黑板和一个讲台,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板书。而体验式教学法下的心理健康课理想的环境条件应该是课桌是可以移动的,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且要有足够大的空间来开展活动。最好能有专门的教室,且组织学生把教室布置得温馨而活泼,让学生愿意走进去。
2.体验式教学的上课教师应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体验式教学法下的心理健康课程对上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更为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有亲和力,反应敏捷;同时,还要有一颗包容、开放的心,对生活、学习有积极的心态,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唯有如此,方能将自身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对他们的心灵产生积极影响。因此,体验式教学的上课教师不但要多吸取知识,向同行、前辈学习,同时,也要敢于不断尝试,不断总结失败与成功的经验,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真正将体验式教学的方法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3.体验式教学的班级气氛营造非常重要,体能式教学方法下的课堂,需要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需要他们的高度参与,需要由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因此,营造积极、活泼、团结向上的班级气氛非常重要。在这种气氛下,学生才敢于尝试,勇于尝试,才敢于在同学们展示最真实的自己,说出真心话,分享真实的感受。因此,教师在开始的几堂课,最主要的目标不是讲课,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情景设计来增加班级同学的熟悉度,增强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营造一种轻松、团结的氛围,以便于后面课程的开展。
4.体验式教学应兼顾主体与个体的需要。体验式教学尽管主要是满足广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情绪、情感调适及意志行为方面的需求,是为了提高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但同样,体验式教学也应兼顾某些个体的需求,如有的学生可能有特殊的心理困惑,渴望教师在课堂中给予指导。教师应具体问题具体处理,可以适度给予学生回应,但如其困惑较为隐私,则可约其课后去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咨询。
参考文献:
[1]孙爱芹.参与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0,16(1):7-11.
[2]建红,开文,等.关于高职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初探[J].职教论坛,2010,(2):29-31.
[3]倪海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探索[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6-9.
学生心理健康自述范文4
【关键词】学生,心理学,教育,压力,重要性和必要性,实际操作
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是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的实用型人才,毕业后绝大多数学生便直接面向社会,投入生产一线,这与普通中学教育相比较,从学习内容、过程和毕业走向上均是不相同的。正因为如此,尽管中职生和普通中学学生同属一个心理发展阶段,但由于教与学的环境不同,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探究全新的教学模式。
1.中职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
1.1 自身因素。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生一样,同属一个年龄段,同处在青春成长时期,同样是由于知识和经验不足,因而存在看问题不全面,综合调节能力明显欠缺,个性心理倾向不够稳定,情绪化情感用事。而就读中职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在初中阶段因学习成绩跟不上,影响升学率而被过早地被划成“另类”的学生,因而得不到包括心理学意义在内的应有的教育。因此与普通高中生相比较,他们的起点较低、差异较大、厌学现象较为严重。存在学习动机不强、兴趣不浓、信心不足、畏惧心理严重。这是中职学生在心理上同普通高中生的一种区别。
1.2 家庭因素。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仅以自己的主观愿望去要求孩子,且期望值过高,而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与实际能力几乎不予考虑。要求过高往往会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和压抑的心理,严重的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
1.3 社会因素。当前正是市场社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求职困难已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性问题,而求职的艰难性就不言而喻了。因此,中职生自入校到毕业,危机感等心理压力一直重压在其心理。社会上激烈的职业竞争,致使中职学生产生很大的压力。
1.4 学校因素。当前许多中职学校仍然是以理论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向,而对学生心理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这就使得学生的心理很难得到健全的发展。
1.5 学科因素。中职学校与普通中学相比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大差别,专业课程较多,且专业性较强,教学方法和时间的支配也有异于普通中学,造成许多中职学生难以适应这一环境,所以学习、生活均感到压力很大。
2.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当前解决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必要手段。通过心理学教育,可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抗挫折的调节能力,减少中职学生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可以引导每个学生都能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方向发展,即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完好的发展。进而为他们将来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能做到抗拒诱惑、承受挫折、自我调节。因此,中职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还要通过心理辅导、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动力,也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2 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增强中职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学校德育不仅是外在地向学生施以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等认识性的教育,同时也包括对学生进行心理学意义的教育,促使学生由道德认知到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道德人格的形成 。在这过程中,可以说更多的是体现为德育心理学原理、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也可以说,这几乎已经成了学校德育过程取得实效的一种工作规律。
2.3 心理学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帮助。心理学认为,在学生的学科性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学生的认识心理和意向心理,如果教育者能使学生这二者达到辩证的统一,学生就能有着好的学习心态和好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学习的需要、动机、目标和行动就能在教学过程中达到自觉一致。如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再能根据学生个性的心理实际,能在适合的时间和空间,使用适当的方法,那就能使教育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的程度。这便是心理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意义。
3.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操作
3.1 加强学校领导,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各中职学校应根据需要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建设,要在课题研究、教育管理、人员培训、资金使用、工作奖惩、成果推广、科普宣传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有条件的学校应成立心理学教研室,设立专职教学与研究教师。各职业学校要建立起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和团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要使学校每一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尤其是课堂教学中,要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要不断改善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员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学生心理健康自述范文5
一、依托语文教材,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中学语文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精选的很多文章,不仅有很深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在潜移默化的渗透中去影响学生,使他们自觉摒弃不健康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
1、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社会责任心。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徜徉在诸子散文、唐宋诗词、明清小说的独特魅力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会得到充分的激发。许多名言佳句气壮山河、熠熠生辉,把学生带入一个高尚的思想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魄,“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吁,都震撼着学生的心弦,影响着学生道德观的形成,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他们不断磨砺自己,成长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2、体味生命的伟大,感悟生存的意义。
在语文课本中,可以读到作品人物自杀或作者自杀的内容。梁山伯与祝英台、焦仲卿与刘兰芝、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为了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不渝,选择以生的代价换取世人的觉醒。当代著名诗人海子、顾城,作家三毛,他们的作品令后人瞩目,他们对生命的肆意虐灭却遭到人们的鄙视。老师在引导学生注意这些文化现象和社会现实的同时,不能忽视让学生正视这样一个问题:不管他们为什么自杀,都是一种逃避现实、消极处世的思想,是一种懦夫的行为。
我们更应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知道,古今中外更多的作家在厄困面前从未放弃,他们选择了用坚强的意志和命运抗争,从而闪烁出生命的光辉。司马迁面对最残酷的宫刑,忍辱负重,坚守信念;曹雪芹在穷困潦倒中依然谱写文学史上光辉的乐章;美国的海伦·凯勒,是一位又瞎又哑又聋的残疾人,却靠触觉读完大学,成为著名女作家、教育家…… 老师在讲述背景或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导向必须正确,使学生在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时不至于产生迷惑甚至错误的思想。
3、激发探索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语文课本中的科普文章,从各个角度生动介绍了不少科学知识,使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产生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洲际导弹自述》、《桥梁远景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科学与艺术》……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上天入地,使学生感受到大千世界的神奇,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强烈愿望。语文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教材或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鼓励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多角度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未来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只有敢于创新,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推动社会发展。
二、面向全体学生,优化心理品质
语文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此,语文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面向全体,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1、阅读感悟,启迪心智。
目前有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学生身上有着种种消极因素,并且不时显露出来。针对学生的种种心理缺陷,教师可以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心理渗透。比如学习《曹刿论战》,可让学生分析鲁庄公的优点,并提供对手鲍叔牙的资料,明确此时鲍叔牙所犯的错误,从而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身的价值,而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懂得自爱,更应自信、自尊、自强、自立。又如,学白的《行路难(其一)》时,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名句,教给学生以后在社会上若遇到不如意之事时,不应悲观沉沦,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2、抒发感受,强大内心。
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怎样疏导呢?指导学生坚持写好日记、周记是一个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日记、周记中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情感,有助于他们克服消极悲观的心理,完善自我人格。教师透过日记、周记这扇“心灵之窗”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如曾经有一名女生在日记中欣赏韩国明星张紫妍自杀一事。针对学生这一心态,教师及时搜寻有关张紫妍的信息,从她的演艺生涯到为人处世,让学生感受她积极、健康的一面,并用已故影视明星——梅艳芳、傅彪积极抗癌、与死神搏斗的事实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强大内心。实践证明,运用学生喜欢的娱乐新闻进行教育,比纯粹的说教更有趣,也更有效。
3、交流沟通,解脱烦恼。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口语交际课《成长的烦恼》里三项活动都是围绕“成长的烦恼”展开的:“说一说自己的烦恼”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列出自己曾经有过或正在面临的烦恼,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亲人朋友少年时期的烦恼”引导学生明白烦恼并不是自己独有的,关键是怎样对待烦恼;“替朋友解脱烦恼”则帮助朋友解脱烦恼。这三项活动的设计,既易化解学生心中的烦恼,又让学生体味到爱心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安全度过心理不稳定期,快乐、健康地成长。又如八年级上册教材中的《让世界充满爱》,九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笑着面对生活》、《青春随想》都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面对人生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4、重视实践,锻炼能力。
学生心理健康自述范文6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越来越繁重。在重分数不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怎样才能在学科教学中既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又有力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在教育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带着不良的学业情绪,不仅学习落后于一般同学,而且整个精神状态不佳,不是过分亢奋就是过分低落,严重影响成长。在这种状态下,如果教师因为其学习态度不好而经常批评他,或者家长因对其学习状况不满而焦虑,学生的整个人际关系系统就容易陷入恶化状态。这就需要心理工作者及时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改变不良的认知,从而改善自己的行为,增强自信,改良人际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各种心理状态会自然表露出来,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及时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科辅导中是我一直深深思考的问题。
通过写信与会谈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一般意义上的心理辅导更有优势。通过对学生长期的观察和接触,教师对学生的性格、爱好、家庭状况、学习状况都有一定的了解,已经在互相信任的氛围中建立起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此时,教师再以中立、共情、真诚的态度接纳学生的情绪等问题,认真倾听学生的讲述而不作任何评判,在尊重和理解的氛围中,学生将更愿意述说自己的困扰。
一、案例介绍
案例一 :从妈妈的唠叨中提炼幸福
求助者:李某,男,15岁,初中生,独子。父亲是包工头,母亲是家庭妇女,文化程度均比较低。全家租住在离学校不远的一个普通的小区里。
每到上课(特别是英语课),李某就趴着睡觉,一天到晚没有精神,学习成绩一般。通过与他的交谈了解到,他认为自己最大的烦恼就是妈妈太烦,老是在他面前唠叨个没完,他不知道该怎么办,并且表现出了鄙视母亲的心理。
【思考】
1.要告诉李某,他的问题是很常见的。启发李某思考母亲唠叨的动机,知道母亲是爱他的,这是咨询的基础。
2.李某的母亲文化程度低,对子女的焦虑感和控制欲比较强。面对唠叨的家庭妇女式的母亲,李某很想摆脱她的束缚而达到心理意义上的独立。但是,如何摆脱却是他从来没有想明白的。
3.应拔高李某的男子汉情怀和形象,把母亲的位置相对放弱,让李某明白唠叨不代表强势,激发他的保护欲。李某身上潜伏的男子汉情怀应该得到关注并应作为本次心理辅导的切入点。
4.改变认知:启发李某思考妈妈的唠叨意味着什么,是轻视,还是深深的爱。要把妈妈看作一个身边的朋友,告诉李某如何对待朋友、如何与朋友相处。
5.认知改变行为,但是行为更重要。应引导李某进行新的自我对话,在改变自己行为的同时,重新评价获得的经验。通俗地讲,只有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改变我们的形象,才能改变他人对你的态度,改变自己的情绪和处境。李某的母亲是典型的家庭妇女,来自农村,几乎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她的传统思想观念是很难改变的。所以我把重点放在李某的认知改变上,使其思想结构更为开放、更为协调。通过改变自身的行为来改变母亲对他的态度,同时也更理解母亲的处境。
6.技能的重要性:不能忽视做事方式方法的重要性,学生们需要学习更多与人交往的技能,如表达的技能、听的技能、说话的技能、爱的技能、被爱的技能等。
综上所思,我写了一封信件,并且打印出来,配上图片,交给了李某,希望在他遇到困难时可以拿出来反复阅读。信件内容如下。
如何从妈妈的唠叨中提炼幸福
李某:
十五岁的你是最好的你,青春阳光。或许你很明白事理,你很想长大,你很想离开家庭,特别是离开妈妈的唠叨。请相信这是成长中一个非常重要和必然的阶段,你经历的也是其他男孩子所经历着的。
但是,你的妈妈是从一个长辈的角度来俯视一个小孩,爱的力量会让一个非常爱你的人关注你、担心你,甚至责骂你。这一切都是围绕你而起,请相信任何一句批评话语后面都有一颗真挚的爱心,而不是歧视和非难。我希望你在每次受批评之后想起的第一句话是:妈妈是爱我的!
人与人之间是互动的,你想改变妈妈的现状,其实很简单:你尝试改变自己的期待对象,把期待改变对方变成改变自己。请把你的困惑改成:为什么我让妈妈这么唠叨?请你在适当的时候站在你的身体外面,和妈妈一起看看你的行为。我想这是你走向独立的第一步。
妈妈的确给了我们生命,但是这并不代表她能给予我们一切、决定我们一切。我们自己才是生活真正的缔造者,这个缔造者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处事原则。此时,对于妈妈有些偏差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选择忽略,而把重心放在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上:从今天开始,改变而后成长,你的内心会因此而强大。从这个角度来看,有时妈妈的唠叨就像是一面镜子,会让你好好地打扮自己,变得更帅一点!
因为几次的会谈和一封信,李某的内心有了很大的触动,明白了只有改变自己的行为才能改变母亲对自己的态度。据他的父亲反馈,李某变得非常讲卫生,每天洗头,房间收拾得非常整洁。
案例二:你好,考试压力
求助者:女,小学四年级学生,长得乖巧可爱。来自义乌商人家庭,祖辈都是办厂经商,家庭条件优越,有一个弟弟。自述一到期末考试就紧张得要命,心砰砰跳,失眠。
【思考】
1.交谈中得知她有个弟弟,但是她不是太喜欢弟弟,主要是祖父母日常对弟弟很明显的偏爱举动让她感到了失落和不公,无形之中对她造成了压力。
2.她长得很美,教师可以引导她拓展美的外延和内涵。美丽不仅包括外表的赏心悦目,更包括压力下的镇定自若,从而既改变她的认知,又引导她关注自己美丽的优点。
综上所思,用同样的方式,我写了以下一封信。
你好,考试压力
亲爱的小思婕(化名):
你好!相对于分数而言,我更关心你的心理。你是一个爱美的小姑娘。美丽不仅仅是可爱的脸庞、飘动的长发、时髦的服饰,更是在压力下的镇定自如。在压力面前你若做了女王,你就是最美丽的!提几点建议给你。
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比如对自己说:“思婕,你能行的,你肯定能考好!”“思婕,就算没有考好,也没有什么的,这是我自己的事情,终归与别人有何关系呢?”
活在当下。如果你即将参加一场考试,要学会把精力集中在试题上。最重要是,作好充分的准备,平时努力学习,好成绩自然会笑盈盈地走向你,你想拒绝都难!
想让自己变得更美丽动人,“身经百战”而不惊吗?那就跟考试压力打个招呼吧:“你好!谢谢你,给了我这么好的锻炼机会,我会好好把握,把你变成我成长的动力!”
经过辅导,思婕反馈考试不紧张了,因为她深刻地领会了学习最终是自己的事情,美丽也并非那么肤浅。
二、反思
信件语言比较文学化,同时可以被求助对象反复阅读,容易让对方的情绪受到感染。每次遇到类似的事件,再重新阅读,对其中的某一点会有更深的领悟。所以信件跟会谈比较起来,更有视觉的冲击力,不容易被遗忘。
写给学生的信件首先要找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应该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并且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这个切入点出发拓展出去,写出新颖的亮点,才能吸引学生的目光,从而引发学生广泛而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