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音乐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班音乐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班音乐教学反思

小班音乐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音乐活动;自理能力;培养途径;发现困惑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经济的增长,知识类别的增加,家长们以及幼儿园对于幼儿的音乐教育越来越重视,从小就开始培养幼儿的气质、情操,而忽视了对幼儿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音律认知的培养,而这些恰恰在幼儿以后的成长中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新时代基础教育实施者的幼儿老师应该重点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音律的感知和基本的音乐素养。

一、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自理能力差,自我服务的意识更是淡薄,常常出现坐等的现象,等着老师喂饭,等着老师穿衣,而单纯的口头说教对于懵懂的小班幼儿来说效果甚微。

经过一段时间的留意我发现,这个阶段的幼儿,好奇心强、爱模仿。根据这一点,我选择了歌曲《不奇怪》,并把这首歌曲分为两次来开展,第一次我选择了第一段并根据歌词还制作了图片,让幼儿直观的观察图片理解歌词内容,知道王小乖这样什么都要别人帮忙是件不好的事情,从而联想到自己。活动后我发现效果非常好,之后的日子里,幼儿们嘴里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不要当王小乖,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看着幼儿们的改变,我又趁热打铁的进行了第二次活动。幼儿听后都为王小乖的改变感到高兴,这时我适时的将幼儿拉回到现实,让他们想想自己这段时间的变化,幼儿们都欣慰的笑了,从他们的脸上我看到了“自豪”两个字。

从这件事例中,我认识到:在幼儿学习生活技能时,难点不在于幼儿如何学习,而在于教师是如何的教授这些方法。老师应该为他们营造一个自然、轻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主动的学习,使幼儿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在音乐活动中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幼儿对于美的感知,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

音乐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倾听能力、想象能力,同时还可以增强幼儿对音乐美的感知。要提高音乐活动的质量,就应根据幼儿好动、喜欢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幼儿对音乐的学习与游戏科学地结合起来,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看、想结合起来,把幼儿从呆板的课程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在音乐世界里快快乐乐、轻轻松松地了解音乐,享受音乐美的熏陶。在此也有一些感触和大家分享下。

(1)游戏的渗透,选择的音乐游戏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游戏是开展活动的最基本形式,音乐游戏具有教导幼儿对音乐认知的特点,潜意识要求幼儿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体验到游戏所带来的快乐!针对小班年龄的特点,音乐游戏规则的制定不能过多、过难。因此,在各科活动中都需要游戏的渗入,我们要利用游戏的特点,对不同时期的幼儿的特点和发展进行合理的实施。

(2)教师的角色扮演是必不可少的

在小班的音乐教学活动中,使我更加明确了角色扮演的重要性。有时为了使音乐活动更加地生动、幼儿更加乐意参与,我在课前不得不做一些角色的铺垫。例如,我要开展《小松鼠进行曲》这堂音乐活动时,我会戴上松鼠妈妈的头饰,让幼儿明确我的角色身份和自己的角色身份(松鼠宝宝),并以松鼠妈妈的口吻引导幼儿活动前的其他环节,营造这样的氛围,让他们深感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的角色。这样使整个活动不显生硬、呆板,使幼儿的兴趣也能大大提高。

(3)培养幼儿了解基本的乐理小知识

一听“乐理“两个字就感觉是和音乐家、钢琴家有关的,至少也是小学生才搭得上边的事情,但是我认为,音乐素养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抓起,包括“节奏的感知、图谱的认知、音准的培养”等。

模仿能力强是幼儿的最大特点,相对成人他们对于事物的接受能力要快的多,现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偶尔会用到图谱但是并不是很规范,不过利用图谱来教学的确是个不错的办法。

于是我开始尝试,在每次开展活动前,有意识的让幼儿模仿节奏来作为安静活动,一段时间后当幼儿掌握了几种常见的节奏后,再利用有趣的动物形象代替“|* * * *|”的形式,让幼儿根据黑板上的图谱来念节奏来练习。一段时间后,我惊喜的发现幼儿们的学习能力是惊人的,当我下次替换掉图谱上的动物时,大部分幼儿们都能自己打出节奏来。

小班幼儿的音乐活动是以幼儿情感体验为主的,所以我们开展乐理小常识教学时,应该要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设置神秘有趣的氛围引起幼儿的好奇心,从而有效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师幼互动。

三、教师要及时发现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困境,做个发现者

小班幼儿的音乐活动带有明显的情绪性,常常在兴趣的驱使下自发地进行多种活动,有时教师组织的活动幼儿不感兴趣,在活动中“捣乱”是他们发出的信号,如果教师没有及时接受到这样的信号,就会出现刚开始我提到的情景了。

因此,我们教师不仅在设计活动前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更应该在活动中做个发现者,及时发现幼儿遇到的困惑,及时引导,帮助他们解决,同时调整自己的活动,以确保活动目标达成的最大化。

实践证明,音乐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将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情况。蒙台梭利告诫我们:“教师应当经常对儿童的困境进行反思。”我们更应该对造成儿童困境的原因进行反思,从中找出自身及其他可能的原因,积极采取适宜的指导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丽芳.幼儿的独立能力如何培养[J].早期教育 家教版,2008(3):27

[2]王联苏.浅谈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J].山西教育 管理,1999. Z1:40

小班音乐教学反思范文2

一、课前深思,谱写和谐乐章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如小班音乐活动《走路》,首先反思活动目标。原有的活动目标是:(1)幼儿在模仿小动物走路的活动中学唱歌曲,并能愉快地参加活动。(2)根据四种动物走路的不同姿态,选择四种不同的唱法。仔细揣摩,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只有简短的两条目标,但涵盖的内容,不仅兼顾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幼儿情感的交流以及智力的开发,可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并没有在以上目标中得到体现。所以在此目标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个目标:(3)幼儿初步尝试替换歌词演唱,简单的创编歌曲。小班幼儿的思维特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再造想象占主导地位。第三条目标对小班幼儿来说是有难度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当然这也是与幼儿的实际情况相符的,幼儿对音乐的感受、理解能力较强,思维敏捷,这说明在进行每一个教育活动时都要考虑一个问题,活动目标定得太难,幼儿完成不了,容易受挫,学而无味,对幼儿的发展带来不利;活动目标太简单,幼儿根本就没有得到发展与提高。只有把握好目标关,制定与幼儿实际相符的有效教学目标,才能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

怎么样在短暂的时间做好课前准备,使课堂效果最有效呢?这也是我们每个老师应该考虑的问题,既能节约时间,多一点时间从事研究工作,又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走路》的活动准备分别是:(1)在表演区提供各种动物的头饰供幼儿表演;(2)准备四个动物谜语;(3)录音磁带。第一个活动准备原教案上是没有的,目的是在活动前让幼儿能先对各种动物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3个活动目标服务,并且也是为实现第3个难度较大的目标让幼儿初步尝试替换歌词打基础,对多种动物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帮助幼儿在活动中取得成功,获取创编歌曲的经验。第二个活动准备也是从幼儿的兴趣、水平出发设计的,分别准备了四种小动物的谜语。如果用图片,或者用直接告诉幼儿的方式,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而用简单、形象、生动的谜语来教学,不仅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让幼儿对谜语有了更进一步的熟悉与了解,而事实也证明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当我通过让幼儿挑战的形式,看看谁最棒的方法进行猜谜活动时,孩子们果然都“中招”了,一个个都争先恐后的要告诉我谜底。比如:当我说“头上长角,像树枝,爱吃青草,走路跳跳。”因为有了前面的活动准备“1”幼儿对动物形象已经非常了解,一下子就猜出这是小鹿,当孩子们得意的说出谜底之后,得到了小朋友与老师的肯定,自信心属于饱满状态。这时我就顺势让幼儿把谜面用动作表演出来,孩子都能大方自信的表演。小班幼儿的思维方式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的,这样简单的表演幼儿很容易理解并接受,并在大家一起学一学的过程中,孩子体验到了模仿小动物时表演的快乐。在简单而又有趣的情况下,幼儿就记住了四种小动物不同的走路方法及出场的先后顺序。

二、课中应变,演奏欢乐交响曲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让幼儿在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之中接受文化的洗礼和熏染。音乐课的形式是多样的,靠简单的传授,幼儿重复的模仿是死板而又缺少生气的,活动的效果也会很不明显,对幼儿的教育作用也不大。这时教师对幼儿的情绪感染力就显出了一位老师的基本功以及他的教学素质修养。在让幼儿猜谜语的过程中,我一边说,一边用富有感染力的动作和声音,声情并茂的向幼儿说谜面,并用动作提醒幼儿。当让幼儿猜小鹿时,我就用骑小马的动作让幼儿来帮助幼儿,并把小鹿的主要特征告诉幼儿,幼儿猜出来后,就会非常快乐的表扬他,并请全体小朋友一起来学小鹿走路,小朋友学得不亦乐乎,而此时我只是给了幼儿一个简单的暗示,边做动作边说“小鹿走路跳跳跳跳”,幼儿很快就接收到了我信号,边做动作边大声说着歌词,在简单而又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歌词就掌握了。这真是应验了一句话:“润物细无声”。

孩子掌握了歌词了,把它唱出来就简单多了,而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幼儿从各方面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简单的学会一首歌曲并不能说明什么。我班幼儿的特点是创造能力很强,表演欲望强,但表演水平一般。当他们学会歌曲后,在唱到最后一句歌词时,还没有等老师要求,有个调皮的小朋友就唱到“小花猫走路,喵喵喵”。正确的歌词是“小花猫走路,静悄悄”,但我并没有因此而批评他,反而马上表扬了他,并说“还有谁有新的发明,把这首歌唱得更有趣呢?”很自然得就过渡到了创编歌曲这一环节,果然,创编结果是让人满意的,幼儿想出了很多种动物走路的姿势,并勇跃的在集体面前表演。但在语言的完整性,以及动作的协调性上孩子们是有所欠缺的,这时我又适时的抓住一位平时喜欢说个不停的幼儿,(有时因为说得太多以至于听不清老师的问题)他的语言完整性非常好,让她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演,肯定她的同时也提出要求,以后如果有什么好方法,一定在听清楚问题,最好先举手的情况下再说,他很高兴地接受了。有了他的示范带头作用,加上我有意识针对他们的弱点突出这一环节,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展现自我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小班音乐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1”和“许多” 反思

一、对教材的反思

认识“l”和“许多”是幼儿认识数活动的开始,比较适合于3岁左右的孩子。根据他们年龄小、好玩、好游戏、有意注意时间短的身心特点,我设计了认知活动“1”和“许多”。只学习“1”和“许多”相对低年龄段孩子而言较抽象和枯燥。但伴随着游戏活动,就会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既可以满足幼儿游戏和好动的需要,又能很好地完成数学教育目标。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选择了“小兔拔萝卜”作为小班幼儿学习区别“1”和“许多”的教材,通过游戏教学法、情景设置等手段开展了此次活动。在活动中始终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帮助幼儿初步理解“l”和“许多”之间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所涉及的动物形象“小白兔”,孩子们很熟悉,而且其中的活动简单有趣,比较形象直观,满足了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性,让幼儿在游戏中建立初浅的数概念,使幼儿学得轻松、自主。既保证了目标的达成,又让幼儿体验到活动的乐趣。

二、关于活动设计思路的反思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很高,而小白兔又是孩子们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形象。所以选择了以兔妈妈带小白兔去郊游这样一个主题游戏为线索,在游戏中由若干个有趣的小游戏贯穿。其中,每个游戏中都蕴含着针对性较强的独立知识点,与此同时,各个游戏之间仍体现着循序渐进式的连带关系,力求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较扎实和透彻地掌握有关“1和许多” 这两个不同的量。从而达到所要达到的目标。

三、关于活动目标的反思

1.活动目标

在生活中孩子们也会常常接触到“1”和“许多”等这样的数现象,但对这些数现象模糊不清,不能很准确地理解“l”和“许多”之间的关系,为了帮助孩子能够进一步地掌握理解“1”和“许多”,特制定以下两条目标:

(1)在游戏中让幼儿初步感知“l”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

(2)培养幼儿对数活动的兴趣,并学习用语言进行表达。

2.活动重点:在游戏中让幼儿认识“l”和“许多”。

3.活动难点:感知“1”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

本次活动重、难点体现一个“认识”和“感知”的问题,所以把认识“l”和“许多”作为整个活动的重点,通过让幼儿根据兔妈妈所给的任务进行认识“l”和“许多”的关系。活动的难点定位在感知“l”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因为在教育幼儿学习数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一个由易到难的规律,在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感知,体现了幼儿学习数的发展过程,这样才具有一定的递进性,让幼儿知道1个1个和起来就是许多个,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增强了幼儿的数概念。“l”是自然的单位,“许多”是含有两个以上元素的集合,它们之间有一个量的区别。在目标中还强调了让幼儿用语言来表达“l”和“许多”两个量.符合小班幼儿的思维发展要求,也促使幼儿在表达过程中理解“l”和“许多”两个方面的意义。

四、关于活动准备的反思

在活动准备这一环节中,我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小兔头饰、萝卜、红花。通过这些让孩子们感知“1和许多”这两个不同的量,幼儿对这一活动内容的理解也更加透彻,应该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五、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活动中的第一环节,我扮兔妈妈,幼儿扮成兔宝宝,听音乐起床,梳洗,孩子们很快进入了情境。(教师:我们家都有谁?有几个兔宝宝?几个兔妈妈?)这样一来,小朋友就首先从视觉上有了一个关于“1和许多”的量的概念。

活动中的第二个环节,“兔妈妈”带着“兔宝宝”一边听音乐,一边做动作,以去郊游的情景导入活动,一开始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及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我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与老师的距离,教师一句亲切的呼唤:“宝宝们!快跟在妈妈身后”。把幼儿带入了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去,幼儿很快进入角色。这一环节的展开,幼儿和老师都起到了热身的效果。遇到了萝卜地让幼儿观察萝卜一样大吗?分辨出有1个大萝卜,许多小萝卜。每个兔宝宝拔一个萝卜抱回家,许多萝卜就分成了一个一个。让兔宝宝们把抱回来的萝卜一个一个放在框子里,框子里就拥有了许多萝卜。这样,让孩子动手操作比教师的说教效果要好的多,通过亲身感,孩子们在理解“许多和1”的数量关系会更容易,体会也更深刻。后面让孩子们在将萝卜放进筐子里,体验1是怎样变成许多的,这样1和许多的数量关系也就明确了。

活动中的第三个环节,兔妈妈奖励兔宝宝发小红花,先让兔宝宝看看有多少朵,兔宝宝轻易的就说出了“许多”朵,给每个兔宝宝发一朵小红花,兔宝宝又说出了“许多”朵小红花变成了一朵一朵。进一步巩固幼儿对“1和许多的”认识。知道许多的“1”放在一起就是“许多”,“许多”又能分成一个一个的。

活动中的第四个环节,为了让孩子们能真正理解,学以致用。最后,我设计了让幼儿寻找“1和许多”这一环节,迁移经验让孩子们从生活中寻找一个物体和许多个物体,知道哪些是一个,哪些是许多。这样可以让我知道整个活动下来,对幼儿接受了多少,有一个了解,从而进行下一步教学。

由此这样反复进行,使幼儿始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这一方面,即符合小班幼儿好动的特点,又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并感知了“1”和“许多”,并通过反复的游戏,使幼儿能正确区别“1”和“许多”,理解两个量的实际意义,引起幼儿对数的好奇和探索兴趣。

活动中,我强调了让幼儿用语言来表达“1”和“许多”两个量,符合小班幼儿动作配语言的思维发展要求,也促使幼儿在表达过程中理解“1”和“许多”这两个量的概念。

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成为了本次教学活动的亮点。孩子们在无形中理解、掌握了知识,并体验了学习的快乐,作为老师,我也达到了让幼儿可以自主学习,探索,有兴趣学习的目的。

六、教学策略的反思

1.教师的总结性语言。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我总是提醒自己在每一个活动环节结束以后都要进行小结。因为教师的小结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所掌握的知识。前面说过,小朋友在语言的理解上还是受年龄的限制的。我只注重了教师的小结,而没有注意孩子的年龄特征,如果在小结时能够采用朗朗上口的儿歌形式,或许更适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也才真正是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

2.对孩子语言发展的训练。虽然我们采用的是分科教学的方式,我对孩子们施教的是数学领域的内容,但是我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是渗透在各个活动当中的,所以活动中,我让孩子们说“我拿的是×个萝卜”、“我得到了一朵×花”……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学会表达,虽然有的孩子并不能主动地去对同伴说,但是我尽量和每个孩子对话,让每个孩子都能表达自己所想。活动中我也尽量给每个孩子回答问题的机会。

七、活动的启示

1、做反思型的教师。课后应当进行反思,但不能停留在表面,而应走向理性,追求“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再反思――再调整”的循环过程,不断寻找培养幼儿发展的策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2、目标定位的重要性。目标要有一个适度,不能贪多过高,每次活动解决一个难点,围绕一个重要目标展开,以帮助幼儿更好的学习。

3、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活动过程要针对目标有效的设计,把幼儿放在主置。

4、关注幼儿。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孩子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尊重幼儿的活动,帮助幼儿真正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提高。

“教无定法”,在教学活动中的多思、多想对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在《教与学的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学无止境,每一次的教学加上深刻的反思对自己都是一次成长。

参考文献:1、《幼儿教育》

小班音乐教学反思范文4

选材欠妥,随意性太强

:教师对音乐欣赏素材的选择往往过于随意,缺乏智慧。其一,凭借主观判断,仅仅觉得好听就拿来进行欣赏,导致一些存在消极因素甚至低级趣味的音乐素材流入课堂;其二,参考借鉴过度,教师在外出学习或培训时,发现好用的音乐素材拿来就用,从本质上忽略了音乐素材的适宜性,未经甄别、诊断、改良的音乐素材不一定能吻合幼儿的实际需求;其三,教师随意剪切或拼凑音乐素材,造成很多音乐素材的整体性、艺术性缺失,削弱了音乐素材的艺术审美价值。

:精准选材,美善相谐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指出,美和艺术有一种特殊的力量直接作用于人的性格,审美自由是人的精神解放和力量和谐的最高状态。席勒的“审美至善”理论,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艺术和德育之间应该存在着互融互补、相互促进的关系。基于此,我园提出了“美善相谐”的教育理论,寓意追求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美善价值取向,践行以美载德、以美启智、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推行艺术、德育双轨并行的教学模式,探索“美善相谐”的活动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策略,由此促进幼儿艺术修养、道德品质的同步发展。如,中班民乐欣赏《茉莉花》《牧童短笛》有效萌发了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大班民乐欣赏《金蛇狂舞(赛龙舟)》《赛马》帮助幼儿真实感知并真切体验到了公平竞争、团结合作的竞技精神。与此同时,我园还成立了优质音乐素材资源库,动员教师收集、整理、筛选并剪辑适宜、适切的音乐素材纳入资源库,为我园音乐欣赏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指导不当,干预过度

:本园近几年的音乐欣赏教学,教师普遍存在着强烈的“为人师”的责任意识,特别是在公开性质的教学研讨活动中,巧妙地“提醒”幼儿,反复地“提示”幼儿,频繁地“暗示”幼儿,耐心地“指导”幼儿,生怕幼儿听不懂音乐,无法掌握知识、技能。教师高强度、高频率地“打扰”幼儿,实施过度的干预行为,势必造成幼儿学习活动中主体地位的缺失,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幼儿的学习热情,甚至会影响到幼儿自信心、成就感等健康心理的发展。

:暂缓指导,隐性介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艺术领域提出教育建议: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在幼儿需要时再给予具体的帮助。从中我们可以获悉信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自主表达与自由创作,教师的适时帮助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我们在音乐欣赏教研过程之中,谨慎提出了“暂缓指导、隐性介入”的教学策略,建议教师要睁大眼睛看、竖起耳朵听、耐着性子等,据此准确判断幼儿的自主表达与自由创作的真实现状,具体甄别、客观诊断并敏锐地发现幼儿的学习难点或困惑,为幼儿提供真正需要的支持策略(语言指导、技能帮助),由此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活动热情,有的放矢地提升幼儿的艺术审美情趣。如,大班音乐《挪威舞曲》欣赏活动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分角色扮演生长的小树、舞动的小精灵,支持并鼓励幼儿自由创编并合拍表现自己喜欢的韵律动作,教师耐心观察幼儿的学习行为和动作表现,等待幼儿遇到困难时再介入,顺势进行语言提示或动作技能指导,帮助幼儿在趣味扮演、合拍表演的活动过程中感知并体验乐曲的旋律美和意境美。又如,小班音乐《绿毛虫》欣赏活动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跟随音乐自由扭动,趣味扮演绿毛虫,在幼儿自主探索、自由表现的基础之上进行创编经验的梳理和提炼,萌发了小班幼儿快乐创编的自信心,帮助他们体验到了创意表现的成功感。

形式单调,策略不足

:整体欣赏是比较传统的音乐欣赏形式,视听欣赏是教师经常选用的欣赏形式,这两种欣赏形式能够有效帮助幼儿整体感知音乐的结构,完整理解音乐的内容,具有其他音乐欣赏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面对的是3~6岁的幼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兴趣和专注能力持续的时间不长。欣赏形式单调、缺乏教学策略的音乐欣赏活动,较易成为阻滞幼儿欣赏音乐、学习技能、萌发兴趣的消极因素,从而导致音乐欣赏活动成为乏味、无聊的学习或游戏活动。

:多元听赏,和而不同

听觉能力应该是音乐欣赏活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感知觉能力。在运用多种感知手段开展音乐欣赏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提高理论认识:音乐欣赏首先是一个艺术审美过程,各种教育因素必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充分发挥它的艺术审美功能。我们认为,教师需要为幼儿拓展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通道参与欣赏的学习渠道,让每一个幼儿在多种感知觉能力的协同作用下获得和而不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一致)的审美认知和审美体验,让音乐欣赏活动真正成为促进幼儿获得审美经验、积累人生体验、滋养美善情感、落实多元发展的最便捷、最高效的教育途径。如,小班音乐《蝴蝶花》欣赏活动过程中,教师首先出示蝴蝶花盆栽实物,组织幼儿欣赏蝴蝶花的姿态美,鼓励幼儿闻一闻蝴蝶花的淡雅香草味,支持幼儿自由扮演张开翅膀的花蝴蝶。在此观察、感知、体验基础之上,引导幼儿欣赏《蝴蝶花》歌曲,学习演唱《蝴蝶花》歌曲,尝试进行有表情歌唱表演,充分调动幼儿视觉、听觉、运动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进行多元欣赏,顺畅地萌发出小班幼儿珍爱蝴蝶花、歌唱蝴蝶花的美好情感。

目光狭隘,过程薄弱

:音乐欣赏活动需要幼儿具备一定的欣赏经验,对幼儿提出了较高的欣赏技能要求。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制订活动目标的时候,往往会重点倾向于音乐素材的性质特点和幼儿欣赏技能的习得,诸如感知乐曲结构、区分乐句段落、理解音乐内容、感受故事情境等学习内容,将有限的活动时间聚焦在技能学习、经验积累的任务目标之上,注重大容量学习内容、高强度学习任务的达成效果,自然而然地削弱了幼儿的活动方式、学习过程,促使音乐欣赏活动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活动。

:体验为主,浸润为佳

体验式欣赏模式是以幼儿对音乐作品的自主探究和自由感悟为主,教师是引导者,通过师幼之间、幼幼之间的对话交流,帮助幼儿积累学习经验、音乐技能、美善情感、积极愿望等丰富感悟,加强幼儿的艺术审美感受,从而达到审美育人的最终目的;浸润式欣赏模式是由日本教育家铃木先生所创设的“才能教育”发展而来的,旨在让幼儿浸润在音乐艺术的殿堂之中,获得善的启迪、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促使幼儿在艺术浸润中积累各种审美经验,有助于幼儿的身心获得整体、全面地发展。我们尝试交替运用体验式、浸润式这两种音乐欣赏模式,这样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活动,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策略的完善,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更加自由、自主,更为开放的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幼儿欣赏音乐的兴趣和能力,让音乐能够真正成为幼儿内心最珍贵、最温暖、最美好的礼物。如,大班音乐《梁祝》欣赏活动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结伴表演两只蝴蝶的飞舞动作,体验与同伴之间两两结伴、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又如,大班音乐《班得瑞・仙境》欣赏活动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自由模仿、沉浸表演身处美丽天宫的创意表现动作,有人扮演奔跑的独角兽,有人扮演旋转的宇宙飞船,有人扮演飞舞的仙女,有人扮演成仙的花精灵……幼儿沉浸在无拘想象、即兴表演的活动过程之中,感知并体验到了《班得瑞・仙境》带给大家的美妙无比、妙不可言的精神文化之旅!

权威评价,主体性缺失

: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教学活动强调以教师为评价主体,我园音乐欣赏专题教研活动过程中,教师权威评价这个问题非常普遍。教师凭借主观判断、个人偏好而产生的权威评价客观存在,不可避免地造成幼儿作为学习主体地位的缺失,导致幼儿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表现出对教师的权威崇拜和盲目跟从。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教师评价忽视了被评价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导致“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出现了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尴尬现状。

:自评在前,互评在后

小班音乐教学反思范文5

一、互动

感受最深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过程中教师更注重的是生生之间的互动,把互动的空间留给孩子,因为孩子们之间的经验分享与交流,更能为幼儿所接受。而教师在互动过程中贯穿于幼儿情感、认知以及兴趣 能力的培养。

二、自由探索

教师能够深入挖掘孩子的潜力,让孩子在自由的探索中变被动为主动,深入活动其中。真正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王梅老师的科学活动《空气阻力》中,教师放的很开,整个活动就是以孩子自己提问题、孩子自己想办法寻找答案的形式贯穿于其中,从导入活动的了解职业介绍所的意思到故事教学中的由浅入深的提问,再到最后的自己尝试做职业介绍所所长。教师都是让孩子自由的想象,自由的探索,而在此过程中,幼儿体验到的乐趣和获得的感受都是教师的教所不能替代的。

三、精彩的鼓励语

教师在鼓励孩子时,能够及时肯定,不用泛泛的鼓励语,教师要能够运用准确地语言把孩子的回答鼓励在点上,尽量不重复孩子的回答。从孩子的回答中找到亮点,发掘孩子的闪光点,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在音乐活动《两只小鸭》中,臧老师的鼓励语就运用的非常到位,既鼓励了孩子,又起了小结的作用。

四、情感的发展

注重幼儿情感的发展,在小班音乐活动《两只小鸭》中,整个活动都是以两只小鸭为主线,而且在活动过程中,情感的教育渗透于整节活动,看似平淡的活动却蕴含着很深的寓意。

五、教师的教态

教师的教态自然、大方、不做作,发自内心地情感流露给人亲切感,很容易拉进教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六、活动的组织

小班音乐教学反思范文6

一、为幼儿创设情境,加深音乐的感染力

幼儿年龄小,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只有有情境的音乐活动才会具有感染力,才能引起幼儿情感的共鸣,更易于被幼儿理解和接受。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带领幼儿走进活动,促进情感的体验,从而有效的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听老师讲故事是小班幼儿最感兴趣的事情。在音乐活动中,我因势利导将其主要内容编成小故事讲给幼儿听,让他们从小故事中理解音乐活动内容,这样,他们就能够在强烈兴趣的支配下,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我在教幼儿唱歌曲《小马》时,就将歌曲的内容编成故事导入活动,帮助幼儿很快的理解歌曲要表达的情感,学习起来很投入,幼儿能用不同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现歌曲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让形象直观的图画吸引幼儿注意力。小班幼儿生活经验贫乏,其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作为教师应该开动脑筋制作一些形象直观的图画、头饰等,幼儿便会很快地被形象直观、精美的图画所吸引,从而增强学习歌曲的兴趣。如:音乐欣赏活动《小小蛋儿把门开》,我做了一个精美的立体蛋,再把小鸡放在蛋里,以夸张的表情加上敲门的形式,开出一只小鸡。幼儿一下子都被这个有趣的情景给吸引住了,通过看精美的图片,一下子就了解了歌曲的内容,对唱歌曲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发的跟着唱了起来。又如:歌曲《青铜神树》,在已经用CAI课件认识了青铜神树的基础上,我出示我园制作的精美的神树图片,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虽然他们已经了解了一些,但幼儿同样被图片所吸引,积极踊跃地说出了神树的基本特征。当我请幼儿在图片上找龙和鸟时,他们都想上来摸摸,找找,兴趣很高,为学习此歌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尽管这首歌曲学习后没有经常唱,他们大多数幼儿仍然能脱口唱出,印象较深。

二、将音乐游戏的音乐故事情景化,加强了幼儿对音乐理解的趣味性

幼儿音乐游戏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趣味性,然而对于小班孩子而言让他们理解音乐确实很难,怎样在难的音乐与幼稚的孩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怎样将音乐和孩子沟通起来呢?笔者认为将音乐游戏中的音乐故事情景化,添加角色与情节,能够加强音乐游戏的趣味性,使他们能够在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饶有兴趣地去表演感受,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如《摇啊摇》的音乐教学中,笔者是将音乐故事分出角色“妈妈、娃娃”,创设妈妈抱娃娃的情节,在活动区创设了一定的情境:蓝色星空下,窗户上透出妈妈抱娃娃的身影。在音乐的带动下,幼儿戴着头巾抱着娃娃边唱边演“摇啊摇,摇啊摇,我的娃娃要睡觉”,孩子边拍娃娃边和着音乐节奏体验做妈妈的快乐。在创设故事情景的同时还以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游戏中,我不仅仅是老师,还可以是其他角色,如在《袋鼠妈妈》的游戏中做袋鼠妈妈轮流抱孩子;在《找小猫》的游戏中做猫妈妈瞪着眼睛寻找调皮的小猫;在《猫和老鼠》的游戏中做大花猫凶凶的抓小老鼠;在《捕鱼歌》的游戏中做渔夫勤劳的捕鱼等。逼真的表演把幼儿带入到音乐特定的意境之中,一个简单的游戏就有了丰富的情感的体现,变得耐人寻味了。加上笔者在扮演角色中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着孩子,孩子们玩起来就具有了丰富的面部表情,轻重快慢的肢体动作,从而使音乐游戏具有了生命力,孩子也在游戏的过程中实现了交往合作,表现创造等全方面的能力也提高了。

三、培养幼儿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美国心理学博士茄德教授曾说过:每个孩子都有对某种艺术感受和体验的欲望,而幼儿又有着常人无法估量的想象力。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我就注意多让幼儿充分展开他们的联想进行发挥。

在进行歌表演《春天》的教学时,我先不急着教歌词,而是让幼儿自己去想象出春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可以自由讨论。稍后才请幼儿把自己想象中的春天用已有的知识和优美的词句描绘出来,也可以用动作来表现春天。等到幼儿说得差不多时,才把歌词展现出来,让幼儿听一听歌里唱的和自己想象出来的春天有何差异,使他们去享受想象后的喜悦,培养他们大胆想象的能力。

幼儿有着非常的想象力,创造力也随着想象力的丰富而提高。韵律活动《我的小手》曲调欢快,内容简短,适于幼儿填词创编歌曲。我就用语言进行提示,让幼儿在原有歌词小手拍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去创编出小手除了拍,还能做的事情,充分去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幼儿先后编出小手能干的动作:拉,提,摸,擦,搓等,并把这些自己创编的动作愉快的进行歌表演,使幼儿充分地体验到创造成功后的欢乐。

四、由教师的权威性转为师生平等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