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

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范文1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其目的在于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对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做出评价,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经济效益审计与由统计、财会或其他管理部门所进行的分析与检查,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评价活动,而后者则是有关部门结合各自业务工作所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审计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外延和内涵,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也不等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归纳起来,经济效益审计主要特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必须具有法定资格的专业审计机构和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在审计中必须保持独立的地位和身份,保持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

二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客体具有广泛性。包括企业各种资金及使用资金的部门,甚至使用资金的计划、管理等各个环节。

三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具有规范性。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计算、预算、方案,业务规范、各种标准、技术经济指标及本单位和国内外同类行业历史水平。

四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工作结束后只出具经济效益评价审计报告及审计建议书,一般不需作出审计决定。

五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具有多样性。除常规审计方法外,还包括一些现代经济管理技术。如经济活动分析、管理会计、统计分析、管理咨询、经济预测等领域内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

六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有建设性。主要是核实公共资金的效益,评价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明确其经济责任,提出审计建议。

七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目的具有宏观性。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率、效益性的评价,以促进企业资金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程序

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经济效益审计所进行的具体活动,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是有所不同的。首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其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实际操作难度更大。第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实施审计工作前,要给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第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采取详式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审计报告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财经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其他方法。专门运用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包括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现代管理方法等等。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运用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并透过各项指标及其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拟定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经济预测方法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预测经济效益的状况。此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有决策管理法、统筹法、价值工程等。

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

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

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

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

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审查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五、企业经济效益评价

一是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审计项目后,应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了解主要业务的特征、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管理方式等,在遵循科学、有效、相关、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确立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指标内容和计算,均力求简单,易于使用。

二是针对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灵活运用审计指标体系。在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活动时,可能采用某一项标准,如当期的经营计划;也可能在同一项目或对其中不同的审计事实采用几个不同的标准,如既采用当期的经营计划,又依据历史最好水平,并考虑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等,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体现的效益优劣,并由此找出差距,发掘潜力,提高效益。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否则,便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了使评价标准更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便于将来审计建议的落实,在确立审计评价标准时应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认真分析研究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适用程度。在指标的使用上要考虑所使用的指标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紧密相关,要选取那些确实能反映其经济效益水平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在数量水平的选择上要具有先进性,同时也要具有可行性。

评价标准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审计人员作大量细致的工作。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注意经验的积累,积极收集有关经济活动资料,必要时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努力把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资料搞扎实。有条件的内审机构可以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评价标准的测算和建立工作。

三是做出恰当评价结论。根据审计项目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归集、整理、综合分析之后,就需要对照选定的评价标准,做出各个审计重点或分项目乃至整个项目的评价结论。

审计评价中凡涉及审计结论的重大问题,都要具体说明相关的标准、结果及原因,对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也应详细列明理由,便于与被审单位交换意见和部门领导审阅。审计结果是对履行经济责任的证实或是涉及对事、对人的处理,必须保持职业谨慎,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对不当之处进行修改。但是被审计单位提出的意见不合理、不符合事实的,审计人员应坚持原则,维持原有的审计结论。必要时可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与有关审计证据作为审计报告的附件,以供审核该报告和做出处理决定时参考。

六、企业效益审计成果的利用

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  技术经济效益  双重特征  客观评价 误区

    科技型企业是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科技型企业的产品主要是科技人员所创造的智力成果,而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工业产品。因此,与工业产品生产型企业相比,有其独特的企业产品形态和技术经济形态。具体地说,科技型企业不仅具有广义的企业经济价值,而且具有科技型企业所特有科技人才价值。简言之,科技型企业技术经济的效益形态,具有科技型企业所特有的科技人才价值和企业存在价值的双重特征。这一效益形态的双重特征,对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提出了新的课题。为此,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特征是科技人员所创造的智力成果及其货币化价值

    作为技术经济实体的科技型企业,其产品的载体是科技人员所从事的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等科研项目(以下简称“四技”项目)和承揽的一些技术工程服务项目等,核心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学科建设和技术研发。其目的是通过发展企业自身所特有的科技生产力和不断提升技术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以实现科技型企业的人才价值和企业价值。客观评价科技型企业的经济效益,至少必须把握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客观评价科技型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把握科技型企业技术经济活动形态及其运作机制

    以某科技公司技术经济活动形态及其运作机制为例。该科技公司通过设立“专业技术研究中心”,并构建以专业研究所和科研项目(课题)为技术经济活动载体的技术经济运行机制,使科研项目(课题)所蕴涵的科技应用价值及其利益关系等核心要素,设置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位置上,以绩效挂钩的利益分配关系为纽带,最大限度地释放和创造科技型企业基础生产力的能量,使专业技术研究机构始终处在能够自我发展的最佳状态,并通过创新学科和科研项目(课题)的技术成果,去创造技术经济效益和科技型企业的社会存在价值。

    考察科技型企业这一经济活动形态,就不难看出,科技型企业中的专业研究中心,相当于工业产品生产企业的一个“车间”;合格的学科带头人(或专家)就可能创造一个高科技的品牌产品,其产品形态就是这个专家或由他领导全体科技人员所共同创造的智力成果。能够向当今社会展示的价值,就是智力成果被货币化了的价值量。这是科技产品社会认可价值的基本特征,也是科技型企业生产力的基本特征。蕴涵在科技型企业基本特征中的经济效益,也就具有货币化的人才价值和企业存在价值的双重特征。

    (二)评价科技型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把握科技型企业技术经济效益所特有的科技人才价值和企业存在价值的双重特征。

    上述分析,使我们看到了科技型的科技人才价值和企业价值的并存关系。评价科技型企业的经济效益,应当首先从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这一双重特征(即人才价值和企业价值)入手,即要既考察人才凝聚能力(即企业特定的科技人才货币化价值对科技人员的激励能力)和人力资源储备能力(即为企业未来储备的人力资源预计创造货币化价值的能力)所表现的货币价值量;又要考察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对投资者的贡献能力。这应当成为科技型企业、企业员工和企业投资人所共同追求的效益评价目标。

    就近期情况看,人才凝聚能力与人力资源储备能力,仍然是科技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在稳定前者的同时,应通过对科技型企业发展前景和技术经济状况的深入研究和分析,积极探求合理的企业、员工与投资人利益共享的目标和效益评价体系,应当成为科技型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重点关注的问题。否则,经济效益审计评价将有可能步入误区。

    二、客观分析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的双重特征,是把握经济效益审计评价尺度的切入点

    科技型企业是现代企业形态中的特殊形态,没有现成的经济效益评价体系可供借鉴。必须在把握其经济效益特征的前提下,寻求经济效益审计评价尺度的切入点,至少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分析科技型企业“科技人才价值”货币化特征,是评价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切入点。

    考察科技型企业转制后走向成功的“秘诀”,就在于科技型企业彻底打破了原来的科研事业单位“平均主义”工资制度和利益分配方式,真正实现了“科技人才价值”货币化。并依此调整企业、专业技术研究部门、科研项目组及广大员工的利益关系,走出一条通过解放科技生产力发展科技生产力和最大限度地释放科技生产力能量的新路子,从而凝聚了一支学科和专业基本配套的科技人才队伍,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激活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性思维和科技人员开拓技术市场的潜力。

    据某科技公司的一组统计数字表明,统计年度内,技术专家年收入为一般管理人员年收入的7至8倍;专业技术人员年收入为一般管理人员年收入的2至3倍,在工效挂钩的激励机制推动下,当年的技术经济创收总量较往年增长了50%。并在此后三年创造了连续递增50%的技术经济创收业绩。

    就单纯的科研创收财务总价值而言,另一组统计数字则表明,由于体制的转换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列举的科技公司3年所创造的技术经济总量,等于改制前15年所创造的技术经济总量的1.75倍;经营利润则为前15年的近3倍。

    科技型企业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走出了一条具有科技经营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关键在于激活和释放科技生产力,从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而科技人才价值难以货币化,正是多少年来科学技术生产力绩效倒挂又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难题。科技型企业通过变革企业生产关系,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解决了这一难题。这一现象也充分证明了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客观真理性和时代实践性。

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范文3

审计,按其主体不同可以分为政府审计、内部审计与独立审计。三者相互独立,各司其职。分别在不同的领域实施审计,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审计监督体系。独立审计作为一种术语,经历了“注册会计师审计”、“民间审计”、“社会审计”直到“独立审计”。相对而言,“独立审计”比“注册会计师审计”、“民间审计”和“社会审计”更能深刻地揭示这种主体审计具有高度独立性的本质特征。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营利性的性质决定了权衡审计成本与审计收益、努力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是独立审计的最终目标。但是,如果自身的经济效益与法律责任发生冲突,与社会效益不一致时,独立审计如何取舍?笔者认为:

一、独立审计的成本

独立审计的成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执行独立审计过程中的成本。主要是指:审计人员的报酬,审计人员自身的时间和精力,审计过程中所耗费的资财等。执行独立审计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主要与审计方法、审计时间、所需审计证据的多少以及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强弱等因素相关。另一方面是非执行独立审计过程中的成本。主要包括:对审计人员的培训费用,审计失败所导致的诉讼费用和寻求新客户的费用等。非执行独立审计过程中的成本与审计质量关系最为密切。

二、独立审计的效益

独立审计的效益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独立审计的经济效益。对独立审计的事务所和审计师而言,其直接的经济效益表现为审计当期获得、以后多期获得的一定金额的审计费用。另一类是独立审计的社会效益。从产权保护的角度理解,现代独立审计是保护企业相关利益者产权不可缺少的社会监督机制,这里的相关利益者不仅包括企业股东、债权人还包括有经营成就的企业管理当局和辛勤工作的一般员工。从独立审计的目的来看,其目的在于监督人的报告责任,它在现代公司制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严格的审计程序,可以查实管理当局是否存在舞弊及公司的财务报表公允性如何,从而监督人报告责任的履行情况;委托人可以有效地辨别人的能力,评价人的行为和报告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而增加市场机制和契约机制的效率,使人按照委托人的利益进行经营管理并得到相应的报酬和激励;财务报告人员的无意错误所导致的信息失真有所减少,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决策有用性,从整体上提高了委托―双方的效用,优化整体社会资源的配置。

三、独立审计的法律责任

(一)独立审计的法律责任及成因

独立审计产生的根源,在于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审计法律责任的产生主要有社会因素、技术因素、经济因素、道德因素及风险因素。

1.社会因素: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频繁和内容的日益丰富,社会公众对审计、审计人员的期望越来越高,而审计人员很难做到,二者之间的期望差异产生了责任,而且迫于社会的压力,许多国家的法院判决逐渐倾向于注册会计师方面的法律责任。

2.技术因素:在审计中采用抽样审计,以样本结果推算总体。统计抽样要用到高等数学中概率等的相关知识,从我国财经院校来看,学生的数学成绩普遍较差,推广该法较难,审计人员执行不力。实际工作中多采用任意抽样和判断抽样,抽样本身就存在一些误差,加之部分被审企业内控有限或内控失效,这些形成了独立审计法律责任的技术因素。

3.经济因素:国家制定的审计业务收费标准通常只考虑审计的时间和审计的范围而不考虑审计的难度,由于受到成本―效益的制约,作为营利性组织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可能,有时也没有必要查实管理当局的所有舞弊。

4.道德因素:有些独立审计人员执业素质低下的状况在短期内还不会消除,通过竞争报酬定价方式争取客户,相机收费、不顾审计质量而采用“薄利多销”策略抢占市场份额,或通过长期与客户打交道建立起亲密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审计难以保持独立性,丧失原则地出具审计报告也就在所难免。

5.风险因素:风险即出现差错的可能性。审计风险与审计质量有着紧密的关系,高质量的审计将大大降低审计风险,低质量的审计将大大提高审计风险,二者互为消长。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审计质量的高低存在于审计项目的计划、准备、实施和报告各个阶段,由审计质量问题产生的审计风险也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

(二)独立审计法律责任的表现形式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法律责任表现形式,在我国因注册会计师违约、过失或欺诈给被审计单位造成损失的,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这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做出了相关的规定。

四、独立审计的成本、效益与法律责任协调的必要性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其中最重要的是所有权人(委托人)与经营管理者(人)之间的委托―关系。“会计和审计都是产权结构变化的产物,是为监督企业契约签订和执行而产生的”(R.Watts and J.Zimmerman)。可见独立审计的产生源于委托关系,目的是为了维护企业相关利益者的财产和权力。独立性是其立身的根本。在独立审计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如前所述,存在多种多样产生法律责任的因素,而且就司法方面来讲,存在逐渐扩大审计责任的趋势。

纵观独立审计的发展史,独立审计的法律责任一直是国内外审计界与法律界难以彻底解决的热门话题。从美国的“四大”财务造假案到我国的“银广厦”舞弊案等接连不断的大案要案中可以看出,独立审计的法律责任不仅对承担责任的事务所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也对独立审计行业产生了严重的威胁。为了独立审计行业的存在和职业优势的发挥,理论界和实务界正在不懈的努力。要不要避免法律责任?如何避免法律责任?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法律责任?已也成为独立审计不得不首先考虑的问题。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依法承办独立审计业务的机构,不管是西方国家采用的独资、普通合伙制、股份责任公司制或有限责任合伙制的形式,还是国内规定的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和合伙会计师事务所的种类,这些事务所都是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营利性的组织。营利性的组织性质决定了权衡审计成本与审计收益、努力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是独立审计的最终目标。但是,如果自身的经济效益与法律责任发生冲突时,如果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一致,独立审计如何取舍?

从独立审计的整个发展历程来看,独立审计不仅要保持其独立地履行其职责,还要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同时要避免法律上的责任。只有这样,独立审计才能存续下去,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这就要求独立审计一定要做好成本、效益与法律责任的协调。

五、如何做好独立审计的成本、效益与法律责任的协调

(一)坚持原则,维护独立性

独立审计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它是一个容易遭法律的行业,法律责任一直是困绕着独立审计行业的一大难题。如何避免法律诉讼?法律诉讼一旦发生,如何最大限度地减轻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坚持原则,维护审计的独立性应该是唯一最佳选择。要坚持原则,维护审计的独立性,以下条件是必不可少的:

1.要有一个良好的审计法律环境

良好审计法律环境的形成需要政府、法律界、企业界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理论与实务的研究,尽快制定、修改与完善和独立审计业务有关的各种法规制度,确定《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在注册会计师责任判定中的主体地位,保持法律法规的公允性、可操作性与权威性。良好的法律环境为独立审计坚持原则、维护独立性提供了法律支持。

2.要加强行业管理和执业监督

当前,独立审计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独立性的不足。市场缺少对独立审计的自愿需求。事务所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全国性的信誉好的会计师事务所几乎没有;事务所自身制度不健全,收入分配不合理等严重制约了独立审计的发展。因此当前对事务所行业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对事务所的改制,建立合理的运营机制、人事及收入分配制度,让事务所合并上规模,扶持创建一批优秀的事务所等。

从一系列发生的审计案件来看,事务所有时会因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的原因致使整个事务所遭受灭亡的厄运。会计师事务所应把科学严密的质量控制制度执行到每一个人、每一部门和每一项业务,严格执业监督。这样可以使注册会计师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规范要求,去执行业务并出具合理的审计报告;加强行业管理和执业监督为独立审计坚持原则、维护独立性提供保障。

3.加强后续学习培训,提升坚持原则、维护独立性能力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是具有审计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它是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的总称。系统的、正规的、制度化的职业后续教育,能保持和提升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使其以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运用新的知识、技能来处理不断更新的审计业务。后续的学习培训使独立审计坚持原则、维护独立性能力不断提高。

(二)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效益优先兼顾其他

在独立审计中,坚持原则永远是第一位的,只有坚持原则,维护了审计的独立性,才有最大可能地远离法律责任,才有可能放心大胆地追求自身经济效益,在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实现社会效益。独立审计的事务所和审计师自身的经济利益有时会与社会效益、审计成本产生矛盾。如何协调这些矛盾,如何进行取舍,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般情况下,只有在独立审计的经济效益大于独立审计的成本时,独立审计才有可能进行。但有时也有例外,比如说,在对客户进行第一次审计时,为了严格执行审计程序、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出具更合理的审计报告、留住信誉较好的客户时,在不违背规定的标准收费的前提下,可能出现第一年的审计成本大于审计的经济效益。这种把短期成本收益与长期成本收益结合起来考虑做出的选择反映了一个事务所的经营策略。

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范文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进步,我国的企业在得到空前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重大的竞争压力与挑战。企业若要可持续发展下去,就必须重视会计审计工作,这是因为它是会计工作的一个核心环节。根据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发展现状,当前时期下企业会计审计工作尚面临着诸多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及会计工作极为不利。本研究着重探讨了会计审计工作对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影响,并提出具体的对策,旨在为现代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以及获得高额的经济效益提供参考。

二、会计审计的重要作用及突出特点分析

1. 会计审计的重要作用。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大大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之中,很多新兴的企业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同时,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往往也存在着诸多较为突出的问题,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瓶颈,若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内部就必须要注重会计审计工作,以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会计审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促使企业的自我检测能力以及经济运转能力等大幅度提升,增强企业抵御市场竞争压力的免疫力。

2. 会计审计的特征。货币作为企业会计审计的主要计量单位,可采用多元化的手段及流程,选择特殊的模式,对企业的经济交易各项流程与环节进行监督与控制,与此同时,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有用的经济效益,达到信息共享,这样对企业管理层决策各项事务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与保障。企业会计审计工作能够以直观的形式将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加以展现,会计审计的对象以及主体决定了企业会计审计的基本特征。

三、企业开展会计审计工作的必要性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之下,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地深化,在为企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以及发展瓶颈。在此种条件下,开展内部会计审计工作,是现代企业谋求发展出路的一个根本方式。企业开展会计审计工作,对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具体而言,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必要性:(1)当前很多企业制度构建尚未完善,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特性以及产权制度等均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政府部门不再同时具备投资以及管理的权利,同样政府部门也不会参与到企业的利益分配过程之中,从而使得企业实现了自我管理。在这样的条件下,传统的财务审计往往只能针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无法完全满足企业的经济管理方面的需求。与此比较,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主要基于企业真实的经济数据,审计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进行,且审计流程更加规范、完整,可以从根本上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加以改善,加快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2)会计审计工作可以使得企业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找出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漏洞与不足之处,充分挖掘企业的潜力,促使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当前时期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逐渐呈现出多元化以及现代化等方面的发展趋势,会计审计可以使得企业很好地检测与评价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内控模式,精确地找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之中所存在的缺陷以及不足之处,据此采取有效的措施,最终得到准确的结论,然后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理意见,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类风险,很好地规避了企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四、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

1.会计审计对企业资金利用率会产生影响。企业在实际发展以及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资金的依赖程度较大,只有保证资金的充足供给,才能够促使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正常开展与实施。通过对企业实施会计审计工作,能够很好地对企业的资金管理现状进行审核,为企业提供有依据的经济信息,促使企业管理者能够对企业自身发展的根本需求加以把握,审计数据能够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2.对企业开展各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可靠的会计审计工作,可以使得企业始终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与稳定的发展状态,在实际的经营活动过程中,企业会尽量地降低劳动力消耗,客观审计经济活动,从而确保企业经济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全面性。与此同时,经过一定的会计监督,能够对企业的物资储存情况进行全面地了解,在确保固定资产具有绝对的安全性的同时,也能够促进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实施与开展。

3.对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产生影响。会计审计工作是企业经济监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与组成内容,它可以很好地弥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缺陷,且可以完善企业的管理措施。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企业的形式越来越多,企业的经济行为也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活动牵涉的内容也变得越来越丰富,通过开展会计审计工作,能够针对企业的相关环节,包括采购、生产、销售、管理等,提供数据支撑,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整体实力。

4.对经济效益的提升产生影响。企业开展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得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幅度提升,这同会计审计工作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会计审计能够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内部的各项经济决策作出评价,使决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企业应注意对会计审计工作专业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地教育培训,保证他们能够胜任本岗位的工作职责,确保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实效性,最终促使企业经济效益得以大幅度提升。

五、强化企业会计审计工作,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基于如上阐述的内容可知,加强企业会计审计工作,能够很好地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地提升。对于摆在当前企业面前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加强企业会计审计工作,提高企业自身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

1.强化企业职工关于会计审计工作的意识。若要促使会计审计工作更好地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那么就需要强化企业职工对会计审计工作的认识程度。具体来说,企业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在整个企业中形成大家学会计、大家懂审计的学习局面,并在全体职工中宣传会计审计对企业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与现实价值,实际过程中应该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对于企业高层管理者而言,更是要积极地配合企业宣传部门宣传会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带头做好表率与榜样,对会计审计进行全面地了解与掌握。

2.拓宽会计审计工作的工作范围。由于企业工作内容逐年增多,且其内部管理事项呈现出多样性,企业的财务管理以及会计工作需要加强管理的项目也变得越来越多,之前的会计审计工作不够完善,审计内容也不够全面。基于此,企业审计部门务必要拓宽审计工作的思路以及职责范畴,对监督环节加以完善,并对其中的相关工作进行细化,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3.加大资金投入,构建单独的审计部门。众所周知,审计工作是企业经济管理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约束企业经济行为的主要手段。为了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企业一定要加大资金投入数量,建立单独的会计审计部门,不能将审计工作与财务管理工作分开进行,形成严格的监管。与此同时,企业还要完善设备建设情况,加大资金投入,引进现代化的审计设施,发挥科学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范文5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内部审计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有了重大改变,旧的企业制度已逐步被现代企业制度所代替。这些变化对企业内部审计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内部审计应更好地为现代企业制度服务,发挥其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重要作用。

一、 现代企业制度对内审的基本要求

在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发达国家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这给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它应借鉴和吸收西方国家内部审计的合理部分,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本企业法人利益出发,要保证会计信息真实,保持资产完整清晰,充分发挥对经济活动的监督评价和鉴证职能,对各项法规、重大投资、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评定审议职能,以推动企业增强对宏观管理的自觉接受能力、对市场的自我适应能力、对扩大再生产的自我协调能力以及分配的自我约束能力。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业务内容

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在审查范围上更广泛,在审查层次上更深入。

(一)审查与评价内部控制制度

开展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不只是现代审计的方法,而且是现代内部审计工作的审查模式,标志着内审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它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评价、测试找出管理上的薄弱环节促进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避免漏洞和弊端造成的损失和浪费,提高经济效益。

(二)常规财务审计及财务计划审计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审计应就如下问题开展工作:资产、负债、损益是否真实合规,税后利润是否按规定比率分配,公积金是否按法定比例提取,其使用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股利的分配和支付是否贯彻同股同利的分配原则,账户处理是否合规等。

除此之外,内审人员还应对企业财务计划的编制和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着重对企业财务计划编制的合理性、科学性进行评价。

(三)经济效益审计

现代企业审计不仅要经常性进行财务审计,更应强化经济效益审计。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使企业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为根本方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企业内审的目标也应有所改变,应更好地为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服务,为企业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这就需要企业内审人员加强经济效益审计意识,认真对生产过程每一个关键环节进行控制测试,通过对各种数据、资料、对各个有关人员的咨询,对企业的各种经济情况的变化进行分析与计算,加之以对市场活动的调查研究结果,为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提出管理意见,帮助其增强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关键性环节的细节性了解,来有效地制定规章制度明确奖惩制度,更好地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有:采购审计、销售审计、基建项目审计、科技成果审计、产品质量审计、其他公司效益流失的项目机审计、生产要素利用效益审计、产品成本效益审计等。

(四)经济合同审计

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针的实施,加大了企业同外界交往的频繁,加大了企业同外界签定合同的可能性,这就要求企业内审人员把好合同关,避免经济纠纷。合同是经济往来的载体,是各种对外经济活动的法律依据。抓住经济合同这一环节,对合同生效前、合同履行过程中、合同终止时进行审计,都是加强审计监督的有效途径。企业内审人员对本企业所签合同的内容、责任、权利、义务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及时发现合同中的漏洞及不利于本企业或违背合同原则的地方,迅速向本企业有关部门报告,避免合同失误,减少本企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五)投资决策审计

现代企业制度赋予企业独立的投资决策权利,投资决策是否正确关系到企业的命运和前途,这就要求企业的内审部门必须搞好投资决策审计,对决策方案的数据和使用方法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价,帮助企业经营者提高决策方案的可行性,发挥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同时,内审人员还要审查企业基本建设的更新改造、固定资产的改建扩建和对外投资项目技术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合理性、政策上的合规性,督促企业完善投资的自我约束机制。

(六)积极开展经理(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

企业内审机构通过经理(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发现企业经营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而较好地评价企业负责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关于厂长离任审计的应审内容,既要从经济责任方面进行审计,又要对厂长各项素质要求进行评价,对调离厂长任期内的业绩功过进行全面考核,做出鉴定和评价。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审查的范围应更广泛,从最初的财务审计扩展到经济效益审计,从事后审计扩展到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应渗透到企业内部的销的各个方面,进入具体环节之中;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审查的内容应更深入,通过进入企业生产第一线并调动企业专业人员参与,使发现的问题更具有确实性、决定性,更 “一针见血”;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应更具有经常性和及时性,通过经常深入第一线,及时发现企业生产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和研究,并迅速准确地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向有关部门报告,充分起到企业经营管理者智囊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铁石,对内部审计本质、原则和规范的思考,经济师,2007年 第9期

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范文6

根据国家审计的经济监督性特征,一方面,围绕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实施审计监督。一是对国家“宏观性部门”的审计。通过对有宏观调控职能的国家财经管理监督部门和市场主体主管部门(如财税、金融、发改、建设、国土、物价、工商、国资等)调控监管市场经济包括本部门经济活动的审计,以及对领导干部任期履行宏观经济调控职责情况的审计,监督这些部门及领导干部按照国家政策法规和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正确履行职责,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和政策措施,合理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和有效配置公共资源,确保宏观调控规范有序,提高宏观调控政策效益,为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创造优良环境。二是对国家“宏观性资金”的审计。通过对影响宏观经济调控的国家公共财政、信贷等资金(基金)特别是各类专项资金包括中央财政支持重点领域的资金的审计,监督这些资金来源(收入归集)和运用(支出分配)的合法有效情况,为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对国家“宏观性项目”的审计。通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确定的新农村建设、交通基础设施、节能、生态保护、环境治理、教育发展、公共服务和文化建设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投资决策及经济活动的审计,监督这些项目合理控制投资规模,严格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改善投资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益,为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奠定坚实基础。

二、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挖掘增产节约潜力

当前国家财政比较困难,建设资金不足,财力又过于分散,损失浪费比较严重。同时,部分企业不仅利润下降,亏损上升,而且严重地存在着潜亏挂账、虚盈实亏问题,这是财政的一大隐患。为此,要围绕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积极加强大中型企业的审计监督。要在财务收支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当前烟草行业潜亏挂账、虚盈实亏的问题比较严重。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是检查企业盈亏问题,除研究外部原因外,重点是检查内部问题,如产品质量品种、企业生产流通、影响亏损挂账的因素和“三角债”、资金周转等问题。并要进行一些审计调查,针对存在的重要问题,查找产生原因,提出挖掘内部潜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和改善外部环境的意见和建议,做到既审计监督,又帮助解决问题,为宏观经济调控积极工作。

三、社会审计

有利于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企业的行为及活力直接影响市场经济的运行,加强社会审计有利于规范企业行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根本特征是企业财产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分离。由于企业编制的财务报表是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晴雨表,所以,企业所有者、债权人、潜在投资者、政府和社会公众都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别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会计信息的质量更为重要。为了维护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规范企业管理人员的行为,法律规定必须聘请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管理者编制的年度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中国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公司法规定:国有企业改建为公司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和要求,转换经营机制,有步骤地清产核资、界定产权、清理债权债务、评估资产、建立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社会审计行业拥有一批会计、税务、资产评估、管理咨询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他们能根据加强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提供包括股份制改造、记账和设计会计制度、税务、资产评估以及管理咨询在内的各类专业服务。

四、内部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