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博物馆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博物馆概念范文1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随着生态博物馆理念的不断深入、创新和拓展,安吉生态博物馆在建馆的过程中本着对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展示,推动当地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理念在创新中不断地发展。同时,安吉县于2008年开始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计划通过十年时间将187个行政村打造为“美丽乡村”,争创中国美丽乡村样板。美丽乡村的创建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与十提出的“美丽中国”理念不谋而合。安吉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与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共同推进。当下随着安吉“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立体式格局的建立,生态理念得到了切实的拓展和贯彻。
本文就对安吉生态博物馆的建设理念进行分析。
1.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人提出的,其中的“生态”的含义不仅包含了自然生态,同时也包含着人文生态。其是一种以村寨社区为单位,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强调的是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保存中的真实性、原生性和完整性[1]。目前,我国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发展的非常迅速,其中安吉生态博物馆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一个生态博物馆群。
2.安吉生态博物馆的概况
2.1地理、人文优势
“湖州安吉县,门与白云齐”。这是唐朝诗人周朴对安吉的赞颂。安吉地处长三角的中心位置,是“全国第一个生态县”,“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中国竹乡”,“中国转椅之乡”,“中国白茶之乡”,2012年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成为中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安吉”取自《诗经》“安且吉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安吉积淀了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形成了兼容并蓄,敢为人先的昌硕文化;虚心有节、挺拔向上的竹子文化;扶贫帮困,和谐发展的孝文化;雷厉风行、不辱使命的邮驿文化;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竹业椅业文化。
2.2馆群介绍
安吉自2008年开始,在国家文物局以及浙江省文物局的指导下,根据浙江省委打造生态浙江的总体要求,结合“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立足生态博物馆发展的宏观布局和实际,在浙北安吉进行了一项前所未有的生态博物馆建设创新实践。根据我国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情况,及《安吉生态博物馆总体规划》和《安吉生态生态博物馆建设实施方案》,安吉生态博物馆采取“中心馆+专题馆+村落馆”格局(见图一)。
中心馆——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项目选址于安吉县城昌硕公园区块。中心馆总建筑面积15414㎡,主要建设集收藏、展示、研究、休闲一体的功能。中心馆建设满足山水园林城市定位相一致的要求,是一座既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现代功能的城市会客厅,使之成为研究南太湖、西苕溪历史文化和中国竹乡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中心馆的设计理念为“城市方印——承呈吴越遗风,镌苕溪历史,神隽味永,浑穆古朴”和“章法自然——以绿为底,以水为墨,写就灵动山水”。
12个专题馆,包括①上墅生态农业博物馆②天荒坪生态能源博物馆③安吉竹文化生态博物馆 ④上张山民文化生态博物馆⑤鄣吴竹扇生态博物馆⑥安吉白茶文化生态博物馆⑦安吉移民文化生态博物馆⑧郎村畲民生态博物馆⑨马村蚕桑生态博物馆⑩ 永裕现代竹产业生态博物馆⑪龙山古墓葬生态博物馆(在建)⑫安吉古军事防御生态博物馆(在建)馆。专题馆挖掘地方特色产业和传统文化,内容涉及安吉的茶文化、书画文化、蚕桑文化、扇文化、造纸文化等多种具有安吉地域特色的工艺、传统。
村落馆分布在全县各个乡(镇),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中为丰富美丽乡村内容,挖掘乡村文化记忆,反映乡村特色的多个乡村“民间博物馆”,如①安吉桥文化展示馆②大河皮影戏文化展示馆③安吉古驿文化展示馆④鹤鹿溪名人文化展示馆⑤黄杜白茶诗书文化展示馆⑥龙王山根雕文化展示馆⑦上墅龙王手工造纸文化展示馆⑧尚书垓尚书文化展示馆⑨杭垓竹帚产业展示馆⑩桐杭军事文化展示馆⑪孝丰孝文化展示馆⑫吟诗农耕文化展示馆⑬孝源孝文化展示馆⑭银坑影视文化展示馆⑮迂迢农民书画展示馆⑯中张畲民文化展示馆等。
安吉生态博物馆群将县域范围内最具特色的人文、生态资源纳入展示范围,将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产业生态等各个方面较好地融合,以系统的观念展示安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图一:安吉生态博物馆馆群结构
2.3建馆意义
故宫博物馆院长单霁翔先生对安吉生态博物馆给予了高度评价:安吉县从传统博物馆的“馆舍天地”走向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面对多样化的文化资源,进入无限的发展空间,这种将自然生态资源与历史人文资源融于一体,将馆内宝贵的藏品与馆外原真、活态的陈列品紧密相连,突破了传统博物馆与环境之间、可移动与不可移动的物品之间、信息与实物之间的障碍,让全县人民成为博物馆管理的主人,是中国博物馆建设模式的重大创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安吉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使我国的文化遗产和与之相关的生态环境得到整体上、原始中的活态的保护,将这种保护的到不断的延续和持续的发展,同时对我国农村社区文化的魅力进行着优良的展示。
主入口透视图
3.安吉生态博物馆的建设理念
3.1文化景观原状态保护理念
安吉生态博物馆的的使命和宗旨就是将安吉原有的景观状态进行保护,将当地在文化、政治以及经济上的很多方面通过生态博物馆的形式进行互动,在活动中融入自然景观,培养当当地的居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从而改善安吉居民的生活环境氛围以及自然景观的品质,在此基础之上来满足安吉生态博物馆在今天和未来的发展需求。安吉生态博物馆的建设理念不是将安吉的生态环境搬入到馆中,而是将一个自然环境保留在原生态地,以博物馆的管理方式进行运营,这表现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保护含义,才是生态博物馆的生态内涵,其所体现的才是正确的文化内涵。安吉生态博物馆在推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传承和普及中,一直是以当地的居民为首要的推动力,动员当地的居民通过应用本地区的资源、技术来对当地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3]。
3.2文化景观整体保护理念
安吉生态博物馆所倡导的是对整个文化景观保护的一种理念,保护的是安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和独特的生态优势。从对安吉生态博物馆和当地的民俗来看,安吉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是按照整体的保护和科学发展的原则来实施的,整体建设的思路是将生态文化和文化生态相融合,注重对安吉人们赖于生存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将自然和文化、传统和现代、物质和非物质的生态文化进行整体的保护。安吉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所体现的是安吉居民在长期生活中的生存智慧的成果,处处展示着他们在生活中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极具当地的民族特色,这不仅仅是作为包含着安吉的建筑、民风民俗、传统技术,同时还包含着人们赖于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这些都是需要保护的,对其中的一项没有做到位就会影响整体的效果。
3.3文化景观的动态保护
博物馆一般所展示的都是一些文化古迹,生态博物馆也不例外。安吉生态博物馆中所展示的内容就是安吉居民在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珍贵的文化财富。从安吉的文化特征来看,其生态环境极具多样性,这是安吉的地理特征和当地居民的生活所遗留下来的,当然在社会的发展中它们还会跟着变化和发展,这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不可能说这些景观处于一个一直不变的过程,同时生态环境也是一个活的姿态,它为大家所展示的是安吉的生产活动、人文活动,以及生活中相关的诸多因素,人们在视觉的享受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走进这个社会,在体验这份感受中就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了当地的社会影响力,以此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社会生活。从这些情况中就可以看出,对文化景观实施动态方向上的保护是非常有利于拉动经济的增长的,只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好对景观的保护[4]。
3.4文化景观的传承保护
在安吉生态博物馆中,竹和茶文化的保护是最为突出的,这和当地的生产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浅层次来说这就是当地景观的一个表现,同时也是对当地文化的一种传承。在安吉生态博物馆中,竹文化和茶文化都是安吉的老前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他们对这些生产文化的传承都有一定的流程。就像茶叶的制作,不同的方法所制作出来的味道是不一样的。所以,对生态园中的这些文化都需要传承,但是在传承的过程中还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根据每个生态中景观不同的特性、生产环境形成具有特色的自然生态区、历史文化区和现代生态区,系统的划分形成独具安吉特色的生态博物馆模式,在对安吉文化保护的基础上做好传承的工作。
3.5文化景观的居民自我保护
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规划管理,但是生态资源却是当地的居民在不断的保护、不断的传承中所留存下来的,所以建馆的决策需要当地居民在共同决策的基础上才可以实施的。生态博物馆在某种程度上将居民的力量进行了凝聚,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当地居民的共同实施和决策,这是生态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将文化得以发展的一项必要的条件。在这个生态博物馆建设中,当地的居民通过对自己思想的传达和规划,体现了自己、展示了自己,让当地的居民知道自己就是文化的主人,这种主人公意识的培养对安吉生态博物馆的保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情感的交流使当地的居民对当地文化的保护意识得到不断的提高。
实景照片
4.结论
综上所述,安吉生态博物馆的的建设理念就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的保护,在这个理念之中,安吉生态博物馆发挥了多方的力量,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为安吉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中的遗产都进行了保护,将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相结合,一直以“坚持生态立省,推进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为指导,激励着全社会在生态意识上的培养,这为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着一份坚实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博物馆》博物馆管理资料索引(1—25卷)[J].中国博物馆.2010,(02):134.
[2] 单霁翔,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
[3]胡骏.中国博物馆事业宏观管理中的一个问题[J].中国博物馆.2009,(02):267.
[4] 乔治·亨利·里维埃.生态博物馆——一个进化的定义[J].中国博物馆.2011,(04):79-81.
[5]《《安吉生态博物馆总体规划》》.
生态博物馆概念范文2
一、博物馆展示设计现状
近年来,博物馆的展示设计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但从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来看还处于低龄化阶段,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如在国内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相关的展示设计的教科书,内容大多是笼统的空间、材料、色彩等理论知识,实际案例很少,实践性的方法也很少,对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研究则更是一个真空区。
二、博物馆展示空间定义与发展历史
博物馆展示空间是在固定的环境基础下将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安排在内的构建出具有展示性的场所,这种展示场所也可以称之为展示性空间,它是人们生活的映射,体现了公众所处的某个时间段的行为与审美方式,也是设计师对生活的感悟,并且将其与公众的情感融为一体,使参观者得到美的享受。博物馆展示设计属于室内空间设计的一部分,都是利用空间分割和透视法则,把有限的空间变得丰富而又有层次感,以创造更为立体的空间体验,实现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追求的目标。
最先把展示设计运用在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中的是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展示形式多是与标本结合出现的景观场景,复原动植物的繁衍生长过程,如江西省博物馆的恐龙世界、生态鄱湖展区等,都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来设计表现当地的自然风貌。这种设计方式表现手法直观形象,科学真实,受到观展观众的喜爱,后来逐渐被运用到各类博物馆中,如民俗类、历史类、军事类、纪念类博物馆。
三、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的类型和特性
(一)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类型
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类型有再现式场景、复原型场景、表演式场景、展演式场景、情境演示型场景、景箱式场景、景观式场景等。
(二)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特性
1.展示性。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是一种具体的表现方式,其中融入了设计师理性与感性的分析,源于空间场景设计对展示的要求。他的展示性充分表现在对文物藏品直观的表现上,让观众更容易了解场景中所展示的主题思想、叙述的内容以及要达到的空间情趣。
2.时间性。有人说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是没有时间的、静止不动的,只有空间概念。但是,笔者认为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空间场景是带有节奏韵律的,整个场景的节奏感都是通过空间风格和所展示的藏品来表达。在这个空间中,设计师统筹了时间、空间两者的关系,考虑观众的审美要求及视觉习惯,将时间、空间、观众三种关系合理糅合,以最好地诠释所展示的文物藏品
3.叙事性。叙事性是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对这个展览主题的一个描述表达。对需要展示的内容,主题设计师一般会通过一个个的场景复原来叙述,通过不同场景的转变来描述不同的故事内容,如江西省博物馆自然馆的“生态鄱湖”展区内就通过不同的场景复原表现了赣鄱大地一年四季的环境特征,加以文字说明,配合音频渲染,达到寓教于乐的表现目的,把原本枯燥的文字内容以轻松、充满趣味的方式传递给观众。
4.艺术性。博物馆展示的对象除了历史考古价值极高外,其艺术价值也值得我们去考究,文物藏品既是历史的见证人,同样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艺术品。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怎样把文物身上的文化艺术性表达出来,用何种方式表达,既要理性思考,更要关注观众的心理、情绪等因素,囊括造型艺术、建筑艺术、影像艺术、生态艺术,融入文学、绘画、雕塑,以及当代影音学、光学的技术,不难看出,这对设计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所以说,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场景创作须先整体,后局部,以艺术原则为指导,以文物藏品内含信息为纲领,组合整体与部分,从而给受众以美的享受。展示空间艺术性原则要求设计师首具有健康向上的艺术和审美意识,其次更要敢于创新,体现自己的创意。
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创作的艺术性不是简单的外墙装饰、孤立的墙面风格组合,应该是一个局部复合整体,形式与主题内容统一构成的场景空间。此外,对于人流量比较大的博物馆展示空间来说,也是有着自身特殊性的,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公共安全问题,如盲道的设置、专门的升降电梯、应急通道等,这些体现人文关怀的基础设施在设计施工前,就应充分考虑到。
5.临境性。临境性也可以称之为观众的“沉浸感”。展示设计的成功与否在于观众是否有沉浸感。沉浸感,简单来说就是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优秀的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环境可以达到让参观者难以分辨真假的效果,令参观者有强烈的视觉、听觉、触觉冲击,利用VR技术还可以虚拟现实,仿佛置身于真实世界中。
四、对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未来展望
面对当今全球经济科技文化的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随之改变,对于总被扣上“古董”帽子的博物馆来说,也必须顺应时代进行变革创新。首先,要在保证文物安全为前提的条件下,转变观念,更注重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其次,改变展示设计方式,强调服务第一的原则;第三,在展示设计中利用高新的科技手段,使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更加智能化,实现博物馆数字化,为博物馆展示设计由静态展示升级为动态展示,告别以往单一、僵化的展览,使设计更加灵活、开放多变。综上所述,创新时代,博物馆展示空设计必须大胆变革创新,首先在展示理念上转变,在展示内容上不断扩充,在展示设计方式利用新技术创新,保持博物馆良性发展的态势。
五、结论
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目标是服务整个展览这个主题,使内容与形式更加统一,达到主题突出,令空间场景更有韵律和节奏感,让观众得到更多审美享受,获得更多的文物藏品的内含知识信息。本文通过从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发展历史到特征性分析,以及对后期的展示设计的展望,清楚分析了展示设计对于博物馆展览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尊重展示设计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设计的发展脉络,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融合,给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更大的发展空间。
如今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立的理论与实践教程,但对于场景设计来说还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笔者希望通过以上的论述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创作理论依据,为设计师提供参考和借鉴,以此来实现博物馆健康有序发展。
生态博物馆概念范文3
众所周知,以生态博物馆模式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在贵州乃至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黔东南以生态博物馆为载体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力图走出一条“保护与开发并重”之路的探索。从本期起,应读者要求,本刊将陆续推出解读黔东南原生态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关系的系列文章。
黔东南这个令人瞩目的文化基因库里,最为宝贵的是传承千百年至今依然鲜活的原生态文化
即使从最单纯的生态环境来看,黔东南也早已是令人心动的旅游目的地。这里,在3.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覆盖率已达62.78%,莽莽苍苍,绵延数百公里的苗岭、月亮山间,分布着贵州省80%的林业重点县;黔东南是绿色的王国。在这个我国南方重点林区,2900多条河流环绕山林村落,山清水秀,令人流连忘返;黔东南是生动的生态家园。
但黔东南的魅力远远不止于此。
在现代化浪潮已经席卷全球的今天,农耕文化的许多文化因子已被历史的浪潮所淹没,唯有黔东南保留最完整,人类文化学家因此赞誉黔东南为“人类农耕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文化基因库”。
黔东南这个令人瞩目的文化基因库里,最为宝贵的是传承千百年至今依然鲜活的原生态文化。
原生态文化,一般指初始、质朴,原生性的,更接近其源头状态的民族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广义的原生态文化,更包含传统服饰、传统节日、传统生活习俗礼仪等等。
黔东南是全世界少数民族文化最多样最集中又富于原生态特质的地区。如今,生活在这里的苗、侗、汉、水、布依、畲、仫佬、壮、瑶等33个民族人口总数44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81%,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自治州。全州苗族人口约占全国苗族人口20%,侗族人口占全国侗族人口48%,是全国苗族、侗族聚居最为集中的区域。千百年来,在这个和睦的多民族大家庭里,各族人民以无穷的智慧创造了积淀厚重、内容丰富、形式独特、异彩纷呈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如今,全自治州有民族村寨3296座、文化旅游乡镇20个、民族文化旅游村寨100个;珍藏着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有2个国家级生态博物馆、3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3个中国民间绘画之乡、4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黔东南民族服饰有64大类200多个品种,是中国民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黔东南是中国民族音乐富集地,保存有上千种苗侗等多民族原生态歌曲,芦笙舞、锦鸡舞、木鼓舞、板凳舞等极具魅力,蜚声中外;黔东南一年四季有重大节日200多个,节日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
1997年,黔东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胜地之一;1998年,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将黔东南列为世界18个原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近年来,世界旅游组织以“旅游资源品位最高、质量最好、最集中、最具多样性、最具吸引力”的评语评鉴黔东南。
黔东南苗、侗等各民族的原生态文化传承至今,不仅有利于了解苗、侗等各民族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更因其富有活力的和谐内涵,彰显出独特的时代价值。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是与当地各民族血脉相承的载体,是塑造民族心理,形成民族性格,确定民族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寻找民族归属感所不可缺少的思想基础,因此,其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不言而喻。
与此同时,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还具有强大的文化价值和巨大的经济价值。近年来,黔东南旅游业的强劲发展,就是以原生态民族文化为文化动力,吸引海内外人士对原生态文化多层次关注和参与、体验的一个鲜活的范例。
黔东南丰富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催生了通过体验生态博物馆来推动乡村旅游跨越式发展的模式
从1998年我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在贵州六枝梭戛建成至今,生态博物馆已成为中国保护多元民族文化的新模式;黔东南丰富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催生了通过体验生态博物馆来推动乡村旅游跨越式发展的模式。
生态博物馆是在原来的地理,社会和文化条件中保存和介绍人类群体生存状态的博物馆。1971年第九次国际博物馆会议上,法国著名博物馆学家雨果•戴瓦兰最早提出了生态博物馆的概念,并在法国、加拿大进行实践,随后诞生了法国克勒索蒙特索矿区生态博物馆为代表的第一批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索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保存在农业社会中长期形成发展的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更长远而言则是如何在这个日益全球化和商业化的世界上保持文化多样性。生态博物馆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人有物,有静有动,朴实自然,和谐共生,突出强调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向社会提供的是一个正在生活着的社区的环境、经济、文化的整体,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多年以来,黔东南一直在寻求将丰富的原生态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和浓郁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优势变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优势的路径,如今,通过生态博物馆建设为抓手的“旅游活州”战略,一条使广大贫困地区群众离土不离乡的转产就业道路已经开始显现成效。
黔东南生态博物馆层次丰富,类型众多。国际性命名的有“锦屏隆里生态博物馆”、“黎平堂安生态博物馆”;国家命名的有“中国贵州雷山上郎德生态博物馆”、“雷山西江生态博物馆”;社会力量命名的有“黎平地扪侗族生态文化博物馆”、“锦屏文斗生态博物馆”,以及“黄平飞云崖民族节日博物馆”、“台江刺绣博物馆”等专业博物馆。条件已经成熟,等待命名的生态博物馆还有岜沙、小黄、银潭、占里、季刀、南花、卡拉、石桥等上百个各具特色的典型民族村寨。
北京奥运会环境顾问、北京地球村村长廖晓义教授说:“生态博物馆的基本含义,就是由原住民在原地进行真正的原生态保护,并通过这种保护,给当地原住民带来经济上的改善。”作为国际知名的环境问题专家,廖晓义认为,整个黔东南就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博物馆”,而且是“中国最美丽的天然博物馆”。
以此观之,黔东南堪称集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于一体的中国最大生态博物馆。
体验生态博物馆是指外来游客和当地居民共同参与的、促进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实践性强的旅游活动方式。对当地居民来说,他们通过参与生态博物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演绎等实践活动在经济上受益,实现脱贫致富;同时在这一受益过程中认识到自身文化的宝贵价值,获取文化自信,进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本民族、本社区文化财富的保护与传承中,成为民族民间文化“真正的主人”。对外来游客而言,他们一方面亲身参与当地居民的文化实践活动,考察文化、参与文化、体验文化,从而感悟到民族文化的真谛。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统一,找到工业文明和城市生活重压下“疲惫心灵的憩息家园”;另一方面,通过吃、住、行、游、购、娱等活动,为保护和发展原生态民族文化提供资助,作出贡献。
已成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结合重要举措的黔东南生态博物馆建设及其体验旅游模式,既是创新之举,又是务实之举
无论从城市化、工业化还是信息化的进程来看,黔东南的广大民族村寨――传承民族原生态文化的主体都还处于“未进入”或“落后”状态。换个角度看,这正说明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可贵。黔东南是重要的国家植物基因库所在地,也是民族文化基因库所在地,这是构成其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天然博物馆”的重要前提。
生态博物馆概念范文4
谈到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便可想到2006年好莱坞电影《博物馆惊魂夜》那部以之为拍摄场景的电影。这座博物馆的特色便是――生态造景。
过去,自然历史博物馆通常都将标本置于玻璃柜内,再佐以简单文字解说的方式展出,展示的目的仅在强调单一标本的形态特征。在历史和地理脉络抽离的情况下,观众很难感受标本背后的意义。生态造景这种展示手法强调的是“生态”,即生物与环境及周遭其他生物的关系。通过“栖所群”概念,它将同一栖所的各种生物及环境一起展示出来,让观众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
生态造景有两个关键元素,一是“自然场景之复原”,这是为了创造拟真的效果,希望吸引观众注目:二是“互动空间之塑造”,也就是在博物馆内创造一个“空间中的空间”,希望观众能够和博物馆展示产生进一步的互动。
美秀博物馆:深山里的桃花源
美秀美术馆是贝聿铭设计的。在美秀的美术馆的设计方案中,他采用了大家熟知的“桃花源记”作为整个参访路径的剧本,虽然有人认为贝幸铭国学修养不够精深,以致只会用这种大家熟知的东方故事来哄哄外国人。但一个建筑师能够将这样的故事塑造成精致真实的空间场景,真是非比寻常。
整个美秀美术馆的参访过程,犹如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一般,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甚至令人联想到《溪山行旅图》中那些隐没于云雾、树林间的长长石阶步道,然后又忽然在山岳的某个角落出现,继续向上延伸,进入高峰的云雾之中。
美秀美术馆之所以耐人寻味,在于其空间配置具有中国园林回游式的趣味,随着参访者的移动,展现不同的空间景致,从而使人体验出不同的意境。参访路径颇有一番哲学诗意,许多人将整个过程体验比喻为人生旅途,特别是在弯曲的隧道中漫步时,只见隧道尽头隐约发出光芒,却不知道将通到何处。此刻特别具有禅意,也让人在短暂却又宁静的时刻,思考人生的意义。
美秀美术馆的设计超越过去美术馆空间的局限。对这座美术馆而言,不只建筑物本身是美术馆,整座山、整个大自然都变成了美术馆的一部分,参观者进入这座山林时,其实已经进入美术馆,进入了贝幸铭营造的“桃花源”。
金泽二十一世纪美术馆:透明的市民中心
20世纪的日本,曾经大力推进地方公共建设,产生”一县一美术馆、一乡一文化中心“的现象。出发点虽好,但实际效果却大打折扣,也给地方政府带来财政负担。因为这些乡间的美术馆,几乎没有任何客群,在收入匮乏的情况下,原本财政就十分困窘的的地方政府,根本无力维持美术馆的运作,最后出现了许多“蚊子美术馆”。
有鉴于此,当妹岛和世接受金泽市的新美术馆建设计划时,重新思考什么是新世纪的美术馆・建筑师妹岛和世认为,新世纪的美术馆不应该只是艺术品收藏与展示的空间,这座美术馆应该还要扮演金泽市的小区文化中心,成为城市居民的都市广场,让所有市民喜欢并常常到美术馆活动或散步。
金泽21世纪美术馆被置放在都市中心的一块绿地上,周围是市政厅等机关,以及号称日本三大名园之一的日式传统庭院“兼六园”,妹岛和世创意地以圆形作为这座美术馆的基本造型,她认为圆形可以吸纳四面八方的人群,可以成为城市居民聚集的焦点,原始人类聚集时就常围成一个圆圈,所以这座美术馆便成了世界第一座圆形的美术馆。
林茨AE C:诞生中的未来
德国林茨的Ars Electronica Center(艺术电子中心,简称AEC),与全球各地数千名艺术家、科学家、技术专家,博物馆管理者和策展人保持紧密联系,每年推出展示该年度最前沿技术的艺术电子节,该博物馆的主题是强调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林茨,曾经被希特勒计划作为第三帝国的主要文化中心,如今已抹去二战阴影,在文化与艺术领域取得瞩目成就。这座历史可追溯至罗马时期的古城并未固步自封于传统的大众教育形式,而是成为孕育出AEC这一新媒体艺术的重要世界中心。AEC每年举办的艺术电子节都会吸引众多的艺术爱好者和旅游者穿越林茨的Hauptplatz广场,来到多瑙河北岸这奇妙的高科技博物馆一探究竟。
自1979年以来,AEC便致力于探索电子革命对世界的影响,并令我们惊奇的是,尽管经年累月,这场变革的巨大推动力并未有丝毫减退。AEC绝非仅仅汇总我们所处信息时代的各种时髦概念与造物,而是将它们作为“人类向何处去”这一思考的出发点,简而言之,AEC所要展示的是“诞生中的未来”。
自林茨于2009年1月2日被选为欧洲文化首都以来,新AEC便是林茨的旅游胜地。作为一件屡获殊荣的现代建筑作品,AEC的楼顶露台令人们欣赏到多瑙河的壮丽全景与林茨市中心历史感厚重的老城区。配合美食与美酒、咖啡座与酒吧,AEC彻底抛弃了传统博物馆的高高在上,乐于成为热门的活动、会议及宴会举办地,真正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三鹰之森吉卜力美术馆:宫崎骏的梦幻世界
由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亲自设计的“三鹰之森吉卜力美术馆”(Ghibli Museum),位于东京三鹰市井之头恩赐公园内,投资约50亿日元兴建,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自2001年10月开馆至今,慕名而来的游客源源不绝。
关于美术馆的名字,“三鹰之森”指的是三鹰市的森林,“吉卜力”则是意大利文GHIBLI,意指在撒哈拉沙漠上吹着的热风。二战时,意大利军就给其侦察机命名为“吉卜力”,身为飞行器迷的宫崎骏,于是也给他创立的工作室命名为“吉卜力”。如今,“吉卜力”已成为全日本最著名的动画工作室之一。“吉卜力”这个名字与美术馆联系起来,不难理解,实际上就是等于宫崎骏的动画展览馆。
生态博物馆概念范文5
【关键词】博物馆;空间环境
博物馆的选址,通常都受到重视,无论借靠古代屋宇景观扩建,亦或新辟岭地依山就势而筑,总是建筑与绿化休闲地比配,展厅与观众疏散带相适,形成错落辗转、路无回游、利于行进观赏之状,都有较好的空间环境,利用好空间环境,创意营造博物馆各具行业特色的人文意境极具潜在价值。
空间环境的利用反映着一种价值观,体现决策者用物用人的效能和卓识。博物馆除展厅之外的院落和空间环境,也是观众聚集行游的处所,从功能区分讲应属多功能用途,利用得当能产生很好的环境效应。在环境概念上,既要放眼有一定容量弹性的“大环境”,也要珍惜那些有利于雕琢转折或过度内容的“小环境”,要把空间环境列入有形资产范畴,作为产业的组成部分来认识和经营。一个好的馆,应有精品的陈列展示,还应有精品的环境配置,要像重视展厅一样重视空间环境,像利用展厅一样利用空间环境。当如今年一月应邀到玉溪市博物馆讲授策划展览的熊玮先生所言:“打破展览只在室内进行的惯例,让展览空间获得释放”、“强调大众的参与、融入和城市的惊喜”。
目前对庭院和环境的处理,大多以草坪为主杂糅些花木泉石园艺小品进行绿化,这无可非议。人们越来越崇尚与自然、绿色的亲近,且绿化也是对博物馆形象的包装,人工造景不但能障丑显美,改善环境质量,而且绿阴植物能产生过滤空气、吸附尘埃、调湿恒温等功用,使环境获得一定的自净能力,不但有利于观众的健康,而且有助于馆内文物藏品、展品的保护。但是,不能只满足于“绿化”,有不少文博基地的绿化环境,与司空见惯的公园和街道休闲绿地,或住宅小区的园林配置趋同,在街边路旁看到的与转眼踏进博物馆看到的如出一辙,以前在馆看到的形式及内容与今天再看到的依然固我,不仅欠创意、欠文气、欠个性,而且无巧变、无更新、无升华,没有彰显博物馆自家特色,除缺乏园艺造景质量外,更主要是缺乏独有的人文内涵,“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1992年是“博物馆与环境”,1993年“博物馆与土著人”,2009年是“博物馆与旅游”等,无时不要求我们注重营造博物馆自身的小环境,以呼应所在地的大环境与之相得益彰。文博基地应着力突出行业特征,以绿化环境为载体,以园艺景观为“形”,以文博内涵为“神”,因时而动,因地制宜,因馆而异,每个景点都应蕴含着文博主题概念,具有博物馆特色的人文意境和特定气氛,形成博物馆的风格和品位。笔者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特色”二字绝非虚有,更非多余,简言之,对有自家特色的地缘文化遗产和原生态文化资源充分进行整合、利用,很有现实的多方面的意义。像玉溪市中心荷花池公园内12个灯柱上装饰的唐诗宋词,唐诗宋词是祖国历史文化瑰宝,用之无可厚非,但笔者浅见,无论从作者官职和籍贯、人品德望、诗词题材、旅游宣传等方面讲,是否该用这些作品值得商榷。我们一边说要“将老城建设成为‘文化之老城’――玉溪历史文化大观园”,一边又无视玉溪历史文化。云南域内明清两代共出过960多位进士,其中玉溪市内超过100位,他们留下不少咏颂玉溪的好诗,玉溪当代也有不少德艺双馨的书法家,他们随手而书都比灯柱上的电脑字体舒畅养眼。试想:如果就地取取材,由玉溪书法名人写玉溪古今文人墨客赞美玉溪风土人情的诗词如何?至于灯柱上把坡《水调歌头》之句“又恐琼楼玉宇”搞成“惟恐琼楼玉宇”、把骆宾王《咏鹅》之句“白毛浮绿水”搞成“白毛拨绿水”、把白居易《观游鱼》之句“我来施食尔垂钩”搞成“我来施食尔垂钓”、把唐朝大诗人贺知章搞成“贺之章”、把岳飞《满江红》词的下阕排列颠倒等粗枝大叶之误就另当别论了。博物馆的环境氛围也就是把我们的考古成果与博物馆的环境构景融合起来,贯通其间,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努力发展博物馆文化,如构筑石景或绿地围栏石的材料,可以采集本地的甚至是跟本馆相关的含有多种动物或植物化石的天然石头相结合;绿化也可以采用乡土树种和本土花卉并冠之以名称,或保护性地移栽独有的珍稀植物,以利形成地方特点,有的本身就是科普植物;也可提出些激人思考的问题,还可以点缀地方民族风情风俗特色的东西,我们再将已经个性化的形式附之以文说宣介,使其与展厅内容既有量和质的区别,又有千丝万缕的呼应和渗透,进行资源创新,为观众提供新的视点,获得良好的视觉感受,让不同层次的人在闲游观赏中都能找到自己熟悉的信息,都能看到出乎自己意料想象又产生共鸣效应的赏点,都能感受到男女老少皆宜不虚此行的博物馆文化内涵。空间的配置装饰或工人生态环境营造得好,其生命周期往往比展厅的陈列展示还长。通过这些方式有效地延长人们休闲逗留的时间,在延续观众对环境的使用过程中,就有利于增加文化消费而扩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生态博物馆概念范文6
这件事的由头则是M+,香港西九文化区的核心区域、将于2017年落成的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媲美世界顶级美术馆的大型视觉文化博物馆,重点展出的是当代艺术作品,包括艺术、设计、建筑及影像等作品。
但,这已不是M+与西九文化区第一次惹火了,从1998年时任行政长官的董建华提出兴建西九文娱艺区,到2008年香港立法会拨216亿巨款发展西九并开始整体规划至今,西九莫不是公众关注的焦点。近三年,西九文化区每一年都会有大新闻刺激着舆论,从闪辞的行政总裁,到花费1.77亿港币部分购买、部分收购瑞士当代艺术藏家乌利.希克的1463件作品,再到今年6月造价近50亿的M+博物馆计划出炉。
为香港量身定制
M+不是单纯复制如泰特美术馆和纽约MoMA等西方博物馆。
经历了一次次的舆论漩涡,今年已是李立伟博士上任M+行政总监的第三年。“这个项目让人无法抗拒其吸引力。”李立伟告诉《21CBR》,三年来他的初衷从未改变:“我加入M+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看到了可以打造一个大型博物馆的前景,可以在世界上如此有活力的地方从零开始,从理念、团队、内容到建筑,一步步真正地由内而外地打造它。这些从未改变过。”
今年6月,M+距离其愿景又更近了一步,曾获得过普利兹克建筑奖、北京奥运主会场鸟巢的设计师团队Herzog & de Meuron与本土团队TFP Farrells获选为M+的设计团队。在他们的设计方案中,建筑由竖向楼面与水平展厅组成,从外部来看,其结构呈现倒转的T字形态,但与其地下凹陷式展厅相结合后,在整体空间上则形成了“+”的十字形态。
Herzog & de Meuron的早期设计概念受到西九文化区独特的地理条件启发——位于地下的机场快线隧道,并利用其地形打造出富有弹性的展览空间。设计师开辟了这片位于博物馆下方的隧道,为大型装置艺术、雕塑和表演艺术勾勒出凹陷式的展览空间Found Space。在Found Space之上,水平展厅提供的是较为传统的陈列空间,其中央广场可通往所有画廊空间,广场透过顶部的椭圆形天窗获得充足的自然采光。在一个兼有凹陷与垂直特点的区域中进行展览,这对于艺术家和策展人可谓不小的挑战,但如果利用得当,就能够让观赏者在踏入博物馆的一刻起便能获得特别的体验。
“M+是一所为香港量身订做的崭新博物馆,而不是单纯复制如泰特美术馆和纽约MoMA等西方博物馆。M+承担着根本教育的角色,它提供的项目必须超出纯视觉艺术展览的范畴。” Herzog & de Meuron 在接受《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下称21CBR)采访时如是说。事实上,这也恰恰是M+的定位,使用了那么多纳税人的钱建造规模庞大的公共项目,自然离不开本土,必须为港人服务。
在李立伟看来,M+是香港艺术界的骄傲,“香港渴望拥有一座全新的博物馆,也许周边的亚洲地区都有这个愿景。我们希望建造一座香港艺术界旗舰的博物馆,同时又能让周边其他现有或将来建成的博物馆有所启发,M+可以成为学习、休闲、探讨和辩论的地方”。
改变艺术生态
M+是一所当代艺术博物馆,但有些人总会过于保守而不愿接受新事物。
9月,作为西九文化区的核心艺术设施之一,戏曲中心终于要破土动工了。至此,自港府建议兴建西九文化区已过去了15年。
15年间,建立M+的计划可以说历经了许多波折,并非一蹴而就,事实上,它起初不过是西九文化区的备选方案。西九文化区的计划包括7座剧院、4座博物馆、一座会展中心,另外还有众多购物中心、酒店、写字楼和住宅楼。只不过,当香港政府与开发商之间的那些秘密交易的猫腻被暴露后,规划者才不得不重新考虑开发计划。
上海当代艺术馆前馆长何庆基曾担任过西九文化区的咨询委员,他撰文指出,在香港,任何新的文化机构都要面临着高价的地产问题,启动M+的项目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西方的博物馆体制在中国并没有太久的历史,而且去博物馆参观不是一项普及的社会活动,公众对于在西方发展起来的“现当代艺术”依然感到陌生。
经过了几个月的会谈,咨询委员会提出取消原计划当中的4座博物馆,代之以一个大型的艺术空间。当时咨询委员们并不打算将之称为博物馆,于是沿用了它的临时名字“Museum 加(M+)”,这个艺术空间将致力于展示20与21世纪的视觉文化产品,着重强调香港的视角和“当下的”展览手段。何庆基表示,“M+”的很多方面都存在暧昧不明的成分,是有意为之,为的是给未来的工作人员的想法留下空间。
但此后,M+关于视觉文化的定位一直遭到业内质疑,特别是去年与乌利.希克达成一笔艺术品的交易与捐赠收藏后,M+遭到了猛烈的攻击,比如“未有馆、先博物”、“收藏了一千多件垃圾”等。
面对这些批评,李立伟依然直率地表达自己心中的看法,直面这些棘手的问题,他告诉《21CBR》记者:“没有批评的声音才让人担心和吃惊。批评声音的出现大致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因:第一是由于事件与他们有直接关系,因为我们所做的将会改变现在的整个生态;另一个原因则是由于个人品味的不同,而对此我们可以做的并不多。我们是一所当代艺术博物馆,但有些人总会过于保守而不愿接受新事物。你可以在世界各地发现此类问题,并不仅仅发生在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