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

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范文1

关键词:“金钥匙”科技竞赛;CESL活动;试题结构;化学学科素养;科学探究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6-0066-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6.027

一、试题概况

1.试题结构

2012年“金钥匙”科技竞赛(初三学生CESL活动)决赛试题,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全卷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共六大题,37小题,第一大题为20道客观选择题,40分,其答案可能是单项或双项选择;第二大题为判断题,10小题,10分;第三大题为综合应用题,4小题,25分;第四大题为发散思维题,5分;第五大题为研究性学习题,10分;第六大题的科技英语题,10分。

2.试题特点

试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展示化学课程的生活价值,关注学生的情感。试题总体特征为“丰富充实、活而不难、梯度分明”,将知识和真实问题情景有机融合,体现了科技竞赛的主旨,科学合理地考查考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把握能力、实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化学基本素质、良好的情感素质、科学观察能力及应变能力,力求择优突出能力的考核,特别是创新实验题的设置,更加体现了知识的创新性和灵活运用要求,全面检测学生化学学科综合素质,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充分发挥了试题的教育功能。

(1)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凸显STSE特色

时代是永恒的主题,试题关注当今时代出现的新化学热点和身边的化学问题,信息材料新颖,没有丝毫陈旧与庸废。有利于引导化学教学遵循认知规律,落实教学要求,全面实现教学目标;也有利于引导师生关注在应用中巩固和建构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体现出命题者较高的学科素养和正确的教育观念。近年来高考、中考及各种化学考试无不突出STSE试题主要特色。

“注意用大量具体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是化学启蒙教育的落脚点。试题综合考核考生紧密联系实际的学习能力和宽阔的知识面,要求考生跳出死记硬背知识的误区,真正做到活学活用,有利于学生学化学、用化学。同时加强对比较、分析、归纳等学习方法和识图等学习能力的考查,有利于引导化学教学将知识和技能目标落到实处。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来认识科技与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试题的时代性和教育性,使试卷考查内容生动活泼。如:第一大题第1小题考查了国际环境日标识;第2小题考查了发射“2号FT1”火箭中发生的变化,第7、9、11、12、16、18、19小题、研究性学习题、综合应用题,第4小题关注联合国气候谈判、食品安全、PM2.5、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酸雨与汽车尾气的关系、加酶洗衣粉的最佳洗涤温度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引导学生关注环境、社会、生活。

(2)重视实验操作与实验设计,凸显科学探究和综合评价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发展的基础,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是实验教学必须关注的两个方面。掌握实验操作是前提,学习实验设计则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实验的本质和原理。

试题考查了基本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全面测试考生的实验能力,体现了三维课程目标的要求。对化学教学有很好的导向。如:综合应用题第3题探究南京珍珠泉产生气体的成分、研究性学习题探究加酶洗衣粉中酶催化作用的最佳温度,比较加酶洗衣粉和含磷洗衣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为背景,有机地将基本概念的运用、实验设计及评价、实验反思等融合在一起,考查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对实验原理的深刻理解,实现了对学生科学探究和实验能力的综合评价。

(3)重视核心知识与化学学科素养,凸显学科认知和情感激励

新课程提出的“生活与化学紧密相连”、“科学推导与实验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理念在试题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学生应该在发展学科认知的过程中,接受困难的挑战,享受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应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突出科学探究思想、关注身边发生的科学、关注生活时事,体现课程价值。夯实初中化学核心知识,将知识进行迁移和整合,重建核心知识系统,整合时要注意内容的连续性、顺序性和合理性,能帮助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深化理解。化学学科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科能力的发展水平是本次竞赛的重要测量内容。遵循了“点在课标,学在课堂,考在课外”的原则。

试题围绕化学核心知识与学科能力命题,在凸显学科认知和情感激励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和努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观、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态度、科学行为、科学实践能力。如:综合应用题第2小题(2)比较等质量的氢气和碳充分燃烧放出的热量之比、第4小题(4)计算1分子汽油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消耗的氧气分子数,得出提高汽油燃烧效率的措施,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题考查学生应用核心知识的熟练程度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科技英语题的创设,使化学的学科特点与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学生解出这类题后,肯定会有强烈的成功喜悦,这样的试题和训练会促进学生智慧的成长。

二、对中考化学复习教学的启示

1.夯实基础,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网络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初中化学的核心知识之一,也是中考命题比较关注的部分。复习是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的重要方式,要对所学知识分门别类,归纳梳理、熟练巩固,使学科知识系统化,是对已学习知识的再学习。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系统化,将具有承上启下、沟通左右、统率全局的重要知识点、能力点、智力点、技能点,集中精力加以深化,通过抓规律、抓联系、抓典型、抓方法,把分散繁杂的知识点进行分类归纳,并凸显知识间的内在规律,形成知识网络,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由难到易、由点到面的转化。

2.注重综合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化学实验已成为化学中考命题的重点题型。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中增强了对化学实验的考查力度,尤其是科学探究题。实验教学要不忘追本,要针对教材上的每个实验做到融会贯通,并以此为载体,积极寻找发掘生活素材,引导学生自选课题、设计实验、创新实验,并通过合作探究,对实验进行评价和分析,提升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探究的科学方法。

(1)训练和培养实验选择能力。实验方案的选择,要求学生根据要求选择最佳实验方案,包括操作步骤是否简单,反应原理是否正确、实验现象是否明显、实验操作顺序是否正确等。实验用品的选择,主要考查能否正确选择使用实验仪器和实验药品。

(2)注重培养实验设计能力。首先要明确化学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①审清题意,明确实验要求;②根据实验要求,确定实验原理;③结合实验原理选择需要的仪器与药品;④写出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⑤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其次要掌握实验设计的原则:原理正确、操作简便、现象明显、药品经济、安全可靠。

3.关注社会热点,重视学科联系

随着“双基”试题的逐年稳定和化学计算的逐步弱化,中考试题从学生身边的化学世界出发,将社会热点、地域文化、先进科技、生活实际及工农业生产与化学核心知识融为一体,设置实际问题,考查学生用化学的视角,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身边化学。使化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利于学生把握。试题通过对PM2.5、飞艇和热气球升空的原理和应用、酸雨与汽车尾气的关系、食品安全、加酶洗衣粉的酶催化适宜温度等知识的考查。引导教师在复习中,应加强化学与物理学、生物学和地理学等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明白人类社会在文明化的进程中,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仅靠某一学科是很难解决的,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努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树立环境保护、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保护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三、对中考化学的几点建议

1.建议中考化学试卷的满分值仍为100分。这样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科学,与生产生活有密切联系,无论学生将来的发展方向如何,化学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因此,作为一门中考学科,应该具有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地位,若分值上低于其他学科,很有可能造成师生对其的重视程度降低,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对提高高中教学质量也是不利的。

2.希望继续坚持体现课改理念和要求的命题方向和思想,继续在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内容多元化等方面(例如,除了继续进行纸笔测验外,如何将实验能力考查等也纳入中考成绩)继续进行研究、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争取更大进展。再进一步探索新题型,争取在试题的探究性上取得更大突破,更好地发挥对中考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辉祥,王中仁.第二十届天原杯复赛试题评析[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7):60-61

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范文2

一、课程标准指导理念的比较

我国《 初中科学课标 》提出了核心理念: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并罗列了五大基本理念,分别是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反映当代科学成果。美国《 科学教育框架 》中提出了六大指导理念,分别是儿童是天生的调查者、专注于核心概念和实践、对科学的理解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科学和工程都需要实践、联系学生的兴趣和经验、提倡平等。

从篇幅来看,《 初中科学课标 》对这一部分的介绍仅仅占了两页,每一条理念的论述非常简短;《 科学教育框架 》在这一部分的介绍用了将近六页的篇幅。从内容上看,两者在要求科学课程要面向所有学生,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及坚持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等方面同样持肯定的态度,但是《 初中科学课标 》中对每一条理念的论述仅仅是从较为宽泛、概括性的角度进行了介绍,并且每一条理念的提出没有强调证据的支持,不免给人一种笼统、空洞、类似喊口号的感觉,不利于读者对其中真正内涵的理解。《 科学教育框架 》是根据已有的研究作为证据支持而提出指导理念,这些研究包括了《 美国实验报告 》(调查了实验在高中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在非正式环境中学习科学 》(研究了校外科学学习的作用)、《 国家科学评价系统 》(研究了大量的科学学习评价)、《 K-12年级教育中的工程教育 》(关注了在K-12年级要向学生介绍的有关工程的知识和技能)[1],等等。在每一条指导理念的论述中均体现了有理有据的特点。

二、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比较

1.课程目标

(1)课程总体目标。《 初中科学课标 》中提到科学课程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体来说有三点:①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整体认识和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②发展学生在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认识和能力;③使学生逐步形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态度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的意识,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2] 由此看来,我国所提出的总体目标中所涉及的学生将要学习的范围较宽,尽可能涵盖科学素养的所有方面,稍显得空泛,不够具体。

《 科学教育框架 》也提到了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到12年级之后,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科学的美好与奇妙;拥有丰富的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知识,能够参与有关的公共事务的讨论;针对生活中的一些有关科学与工程的信息做一个明智的消费者;在校外生活中仍有能力继续学习科学;具备从事自己的事业(包含但是不仅限于科学、工程与技术)所需的技能。总体看来美国新课程标准仅仅是围绕了科学与工程两个方面做了描述,强调了实践和技能的掌握,目标具体而明确。同时还反映了课程标准希望改善美国国家目前科学课程中的一些弊病:只重视学的“宽度”而忽略了学的“深度”,没有给学生提供参与科学与工程实践的机会,等等。

(2)具体目标。《 初中科学课标 》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分别提出了不同的目标,同时针对每一学科领域的每一个主题内容设计了详细的课程内容和活动建议,但是没有指明适用于哪一个年级或哪一个年段,显得比较笼统,很难作为实际操作的指标。《 科学教育框架 》以2年级、5年级、8年级、12年级区分年段,有依据地分别对“概念”和“实践”的学习目标按年段进行了划分,详见表1。

不论是“概念”还是“实践”的学习进程,都展现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模型,从简单到综合,从生活化到学科化,从朴素到科学,从宏观到微观。目标之间衔接贯通,同时也更具体,可操作性更强。

2.课程内容

从《 初中科学课标 》的课程内容来看,与三维目标相对应:知识与技能(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和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科学教育框架 》所设定的课程内容可以归为两类:实践(科学与工程实践)和概念(交叉概念,学科核心概念)。

(1)“科学探究”与“实践”。在《 初中科学课标 》中将“科学探究”定义为:学生经历与科学家相似的探究过程,为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学习和掌握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以科学探究的实践来实现“做科学”,以此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教育框架 》则使用了“实践”这一概念,既包含了“科学探究的实践”,也包含了“工程设计的实践”。科学探究的实践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是如何发展的,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用来调查、建立模型、解释世界的多种方式;工程设计的实践让学生了解工程师的工作,以及工程和科学之间的联系。这样加深了学生对学科概念的理解,使得学生所学的科学知识更有现实意义,赋予了“做科学”更丰富的含义。[3] 除此之外,“科学探究”与“实践”在具体环节上也有所不同,详见表2。

(2)“知识技能”与“核心概念”。《 初中科学课标 》与《 科学教育框架 》中设计的学科领域有相同之处,都包含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 科学教育框架 》中还增加了“工程技术和科学的应用”,这也是与“科学与工程实践”相呼应的。《 科学教育框架 》中“核心概念”的设计是基于美国科学教育研究者对于“学科核心概念”的进展研究和对于学生学习科学的认知发展研究上的。[4] 与之相比,我国《 初中科学课标 》中对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内容和要求的确定似乎缺少了一些证据支持。

(3)“课程整合”与“交叉概念”。《 初中科学课标 》提出为了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理解科学以提高科学素养,强调科学课程的整合。首先是力图超越学科界限,保留带有结构性的基本内容,注重不同学科领域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融通与链接。其次是将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过程、方法与能力进行结合与渗透。整合科学课程的途径有:在教学方面可以使用统一的科学概念和原理,注重不同学科领域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融通,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组织科学探究活动等;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通过专题的设计采取多种整合方式,可以从不同领域探讨同一对象,也可以保持一定的学科逻辑结构并与其他相关学科内容相联系。

《 科学教育框架 》中提出了“交叉概念”,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将各学科知识和实践联系整合起来,形成一致的、科学的世界观。根据在科学和工程中的重要作用罗列出了七种主要的“交叉概念”:模式,因果关系,规模、比例和数量,系统和系统模型,能量和物质,结构和功能,稳定和改变。下面用“生命科学”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明交叉概念与学科核心概念及实践在课程中的体现,详见表3。

三、实施建议的比较

我国《 初中科学课标 》依次从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资源开发与利用几个方面提出了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美国《 科学教育框架 》中实施建议则分为五大部分,整合三个维度(学科核心概念、交叉概念和实践),从课程、教学指导、教师发展、评价等方面实施,科学和工程教育里的平等和多样化,对课程标准完善者的指导,展望未来。两个标准在这一部分有相同的地方,例如,在教学中强调课程内容的整合,强调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一,《 科学教育框架 》中每一部分的“实施建议”均附有大量的参考文献,有证据可循。第二,《 科学教育框架 》在“实施建议”部分再次使用了大篇幅强调了教育平等,而在《 初中科学课标 》中仅仅在“课程目标”中有所提及。第三,《 科学教育框架 》中对教师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建议,而在《 初中科学课标 》中没有提及。第四,《 科学教育框架 》中提出,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和评价是科学教育过程中的四大关键因素,并强调四者的连贯性,包括了横向连贯、纵向连贯和发展性连贯。横向连贯,即向课程标准看齐,拥有相同的目标,共同发挥作用;纵向连贯,即各级(课堂、学校、地区、州和国家)对科学教育的目标有共同的理解,对评价的方法和意图也一致同意;发展性连贯,即对于不同年级重点教授哪些概念以及如何提高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力有着共同的观点。而《 初中科学课标 》中没有强调这其中的连贯性。

四、启示

1.重视相关研究证据的支持,提高科学课程标准的实证性

课程标准应当建立在大量相关研究结论和证据的基础上,这样才能经受住理论和实践的检验。[5] 从美国《科学教育框架》中的每一部分所附的参考文献的篇幅就可以看出其实证性。相比而言,我国《初中科学课标》显得缺乏实证性。

2.着力课程目标的细化和具体化

与美国《 科学教育框架 》相比,我国《 初中科学课标 》在目标的制定上显得较为笼统和宽泛,可操作性不强,同时对某一年级或某个年段没有设定具体的标准,这必然会影响到教材的编写、教师的教学、评价等过程。

3.工程、技术与科学教育相结合

科学、工程、技术本身就是相互联系的,而且国家实力竞争也越来越倚靠科学、工程、技术之间的联系。[6] 美国已经有STEM项目,科学教育中逐渐重视工程学和技术教育。《 科学教育框架 》中提到,工程和技术作为科学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检测他们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的环境,有助于他们对于科学知识的掌握,增强兴趣,了解科学、工程和技术之间的关联。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4)

参考文献:

[1][4]王磊,黄鸣春,刘恩山.对美国新一代《 科学教育标准 》的前瞻性分析――基于2011年美国《 科学教育的框架 》和1996年《 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的对比[J].全球教育展望,2012(6).

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范文3

关键词:对口招生模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

1“科学素养”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解析

“科学素养”这一概念,自首次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到现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其深刻的内涵,一直处于研究发展中,目前还没有形成广泛认可的概念界定。一些权威组织机构如美国科学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和个人研究者都对科学素养进行了定义。美国学者米勒(Miller)提出了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科学术语和科学概念、科学过程的理解、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而我国学者韦钰认为科学素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习惯于对遇到的问题用探究的方式来对待、让探究成为基本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尽管不同学者对科学素养概念表述不同,界定的科学素养都包含了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科学情感和态度;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而学前教育专业,其教学对象为幼儿,是幼儿科学素养的启蒙者,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较一般的公民科学素养在内涵上存在差异。教育部2001年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明确了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同时也对幼儿教师提出了具体的指导要求,其具体要求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这些具体要求,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具有的科学素养。依据科学素养相关文献分析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有关幼儿科学教育文件精神,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科学情感态度方面,应具有科学的态度,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亲近大自然、热爱科学,有辩证思维、创新意识。(2)科学探究方面,应具有较强的动手动脑、手脑并用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具有利用各种科学方法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进行实验实践、科学评价等能力;具有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整合不同学科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3)科学知识和技能方面,应具备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扎实的幼儿科学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等。

2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

2.1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教育情况分析

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指中职毕业生通过文化课考试和专业技能测试,升入高等院校对口专业或者相关专业继续学习的学生。这些学生没有经过高中的学习,是初中毕业后直接到中职学习,再升入大学。经过对这些学生进行了解得知,他们在初中所学的科学知识是十分有限的,物理、化学等课程还是他们的短板;他们所在中职学校开设的主要课程是专业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文化基础课程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一般都不开设生物、化学、物理等科学相关课程。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而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仅有的一门科学相关课程就是幼儿科学教育,很显然,这对培养原本科学基础薄弱的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远远不够的。

2.2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现状分析

2.2.1科学情感态度方面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有着相信科学的态度,对周围的新事物和新现象比较感兴趣,并且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热爱并亲近大自然;但是也存在部分学生把科学看得十分高大上,认为科学应该是像牛顿这样的科学家的事情,跟我们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去学习;甚至有部分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片面的以为科学仅仅就是做实验,对科学没有正确的认识;虽然大部分学生对新事物和现象感兴趣,但是仅仅停留在意识层面,如对于看到的现象较少积极主动的去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科学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此外,在辩证思维和创新意识方面,大部分的学生表现为缺乏辩证思维,创新意识不够。

2.2.2科学探究方面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科学探究缺乏基本的认识,如有学生认为科学探究就是做实验;大部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了解不够深入,如不懂得有哪些科学方法,甚至认为观察仅仅是依靠眼睛;缺乏真正的科学探究的亲身实践经验,大部分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反映从小学入学以来,几乎没有自己动手操作过实验,有的只是在初中化学课上,观察过老师在化学课堂上的化学实验演示;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大部分学生缺乏分工协作意识,并且依赖思想严重。

2.2.3科学知识和技能方面

在调查中,发现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薄弱,技能水平较差。大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科学基础知识,如有些同学错误的认为一天二十四小时是因为地球公转一周,有些同学想当然的以为“光年”是时间单位;对科学原理的了解不够深入、全面,如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到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却不理这一科学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对科学现象不能结合科学原理进行解释,有些可以做出解释,但是也存在不全面或是概念混淆等问题,如大部分的学生不能正确解释光和影子的关系、不能利用物质的三态变化原理解释霜、雪的成因等。

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范文4

下面结合部分省市的中考化学试题,对中考化学“考什么”和“怎么考”作些分析。

一、紧扣核心知识选择测试素材,体现延续性

各地化学试题紧扣化学核心知识选择测试素材,从知识的整体关系和应用上进行层次分明的考查。试题依据《化学课程标准》规定的五大内容主题,其分布大致如下:科学探究占20%左右,身边的化学物质占30%左右,物质构成的奥秘占17%左右,物质的化学变化占23%左右,化学与社会发展占10%左右。试题涵盖了《化学课程标准》要求的5个一级主题、17个二级主题,对主干知识进行了全面的考查。

选择考查的核心知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对“身边的化学物质”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氧气、碳、氢气、常见的金属(铁、铝、铜)、金属活动性顺序、二氧化碳、水、氧化铁、氧化铜、常见的酸(盐酸、硫酸)、常见的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常见的盐(食盐、碳酸钠)、常见的有机物(甲烷、乙醇、醋酸)等物质的性质、用途及各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2)对“物质构成的奥秘”的考查,主要体现在物质的元素组成、化学符号、原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化学式的书写和未知元素化合价的计算、物质的分类等方面。(3)对“物质的化学变化”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质量守恒定律、物质变化类型的判断、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等方面。(4)对“化学与社会发展”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保护环境、安全常识、营养健康、生产生活中的化学常识等方面。(5)对“科学探究”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教科书上“活动与探究”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的提炼、实验方案的设计、常见物质的鉴别等方面。

二、突出理解与应用,考查知识与技能,保持稳定性

“知识与技能”是化学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学习化学知识和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基石。怎样才能真实检测考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呢?化学学业考试的性质,要求试题既要控制难度,又要突出“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事实证明,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突出理解与应用,而不直接照搬教科书中内容,同样可以考查基础知识,这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1.考查概念、用语,讲求具体性

例1.请用恰当的化学用语表示下列带点部分。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2)加碘食盐中的“碘”是指碘元素:。

(3)铯(Cs)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形成铯离子:。

评析:此题是2011年江西省中考化学试卷第16题,是一个3分的“送分题”。该题目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具体信息来书写化学式、元素符号和离子符号,这就避免了机械记忆和简单再现。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常见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知识,是化学学科独有的语言,是化学学习的基本技能,因此也是学业考试的重点之一,在试题中一般占有较多的分数。

2.考查基本计算技能,讲求全面性

例2.镁是叶绿素中唯一的金属元素,植物缺镁时,通常的症状表现为叶片失绿,严重时整片叶干枯。给农作物施加MgSO4和NH4MgPO4(磷酸镁铵)等镁肥,可以促进光合作用,提高抗病能力。

(1)NH4MgPO4中含有种元素,其相对分子质量是。

(2)NH4MgPO4中Mg元素的质量分数是(精确到0.1%)。

(3)现要配置溶质质量分数为2%的MgSO4溶液500kg进行喷施,需25% 的MgSO4溶液kg。

评析:例2是广东省2011年中考化学试卷第24 题。此题是一个难度逐渐加大的基本计算题,对于初中化学中要求掌握的化学基本计算技能进行了全面而基础的考查。试题的考查十分强调立足于具体的情境,同时还力求在陌生的情景中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创设“真实”情境,考查多项能力,突出灵活性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能力和素质是教学的核心,试题坚持“能力立意不动摇”,在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的各个不同水平能力层次上都有体现,且增设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

1.设置比较情境,考查对比分析能力

例3.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评析:例3是2011年宜昌市中考化学试卷第13题。该题呈现了四个不同的实验设计,让学生对不同实验目的下的设计作对比分析。由此可以让学生明确,设计实验要紧扣实验目的来进行,否则设计出的实验是劳而无功的。同时,这无疑也较充分体现了对学习方法的关注。

2.设置图表数据,考查信息处理能力

例4.已知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AgCl)沉淀和硝酸钠。为测定某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将生理盐水样品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混合,有关实验数据如下表:

反应前反应后

(1)生成氯化银的质量为g。

(2)计算该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

评析:该题是河北省2011年中考化学试卷第36题,属于基础题。这种以图表的形式给出数据来考查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能力,无疑增强了对学生处理化学信息能力的要求。

3.提供思维导图,考查整理和归纳能力

例5.下图化学反应的溶液颜色变化体现了“魔法世界,魅力化学”,请回答:

(1)溶液X是(填“酸”、“碱”或“盐”),试剂A的名称是。

(2)若X是稀硫酸,B是氧化物,则B的化学式为。

(3)若X是稀盐酸,C是单质,则C的名称是。

(4)若X是稀硫酸,D是碱,则X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评析:该题是广东省2011年中考化学试卷第20题。该题以化学反应的溶液颜色变化为题材,要求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引导理清对酸的化学性质的认识,考查学生对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五类物质及其性质了解的程度,以及对常见类别的代表性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整理归纳能力,也是对化学学习基本方法(构建物质性质知识网络)的考查。学生只要能分析到题设条件下的蓝色溶液在初中化学中常指硫酸铜溶液这个关键点,就能较顺利而全面的解答这道题。该题是检查落实常规教学情况的试题,能让善于学习的学生尝到成功的乐趣。

4.设置反应情境,考查分析能力

例6.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推断物质的组成,是认识物质的一种方法。研究水的组成就是利用了这种方法。电解水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1)根据实验中只生成氢气和氧气,确定了水是由

组成。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

(2)已知相同状况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通过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推求出水分子组成中为2∶1,经进一步科学确认,得出水的化学式为H2O。

(3)写出此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评析:该题是河北省2011年中考化学试卷第30题。该题以电解水为素材,从化学认识物质组成的角度,要求学生复活实验反应情境,通过实验现象推出结论,考查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分析、推断能力。

四、注重过程与方法,鼓励探究反思,讲求综合性

试题注重考查过程与方法,再现真实的探究活动。“活动与探究”是化学教科书的亮点,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其内容丰富生动,其形式灵活多样,因此该部分既是教学的主旋律,也是学业考试考查的重点之一。注重对“活动与探究”的深度开发,强调对科学探究中的过程与方法的反思,避开了常规的科学探究试题的考查套路,考查了学生的真实能力水平,提高了考试的信度。

1.延伸探究,整体综合

例7.化学课上,同学们做了人体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后,对呼出的气体中的主要成分及含量非常好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呼出的气体中有哪些主要成分,它们的含量是多少?

【查阅资料】①呼出的气体中仍含有O2。②CO2在饱和NaHCO3溶液中的溶解度非常小。

【猜想与实践】猜想:呼出的气体的主要成分是N2、O2、CO2、水蒸气等。

实验Ⅰ: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1)实验操作如右图所示。

(2)观察到的现象为,根据该现象可以判断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实验Ⅱ: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N2、O2、CO2,并测其含量。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下图装置(B是带有刻度的量气装置)。

(1)实验记录

实验操作主要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解释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向装置中加入药品,关闭止水夹a~f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②打开b、c、d,向B中吹入一定量气体后关闭d,并冷却到室温

B中液体进入到A中,B中液体减少500mL

收集500mL气体

③关闭b,打开a、e、f,用打气筒向A中缓缓充气,直到B中气体刚好全部排出

,D中液体为475m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④关闭e、f,用凸透镜聚光引燃白磷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热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O2

⑤待白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打开f,D中剩余液体为

400mL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N2

(2)数据处理

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的含量

N2O2CO2

体积/mL

体积分数/g

同学们经过3次重复实验,确认了呼出的气体中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

【实验反思】

(1)该实验设计依据的N2性质有(填字母序号)。

A.难溶于水B.不能和NaOH溶液反应

C.无色无味的气体D.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实验Ⅱ操作⑤中,若C中气体未完全冷却就打开f并读数,则所测O2的体积分数(填“偏小”、“不变”或“偏大”)。

评析:该题是北京市2011年中考化学试卷第33题。该题让人眼前一亮,考查的知识是教科书中所做过的实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但命题者没有照搬课本,而是结合酸碱盐的知识,对问题进行了整体的综合考查,除了对N2、CO2和O2的混合气体的定性检验外,同时还在其中加入了定量研究的“实验Ⅱ”。让通过一年化学学习的学生将物理与化学结合,利用动力源和气体流向以及与液体的关系来解决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是气体的流向,往往是同学们所不关注或关注较少的;加上实验Ⅱ的题量有点长,阅读起来有点困难,其中的数据处理本身不是很难计算,但很容易忽视对表格中数据的填充和给定了的单位,这对于分析问题与解读能力较差和学习浮躁的同学,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该题诉我们,中考复习要回归课本,从课本中的探究实验去挖掘内涵,其意义胜过做一打的探究题。

2.异常现象,对比探究

例8.在一次实验课上,各小组同学用不同地点找来的小石块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明发现,相邻小组气体产生的速率比自己小组的快。小明将这一情况报告老师,老师鼓励他们对此问题共同探究。

【提出问题】影响二氧化碳气体产生速率的因素是什么?

【作出猜想】①不同地点的石块中碳酸钙含量不同; ②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同;③还可能是。

【设计实验】(1)验证猜想①是否成立,设计实验:分别取大小相同、质量相同、的石块,加入质量相同、的稀盐酸进行实验。

(2)验证猜想②是否成立,对盐酸的要求是。

【交流讨论】实验中可以通过观察气泡产生的剧烈程度,粗略地比较反应速率。若要做到精确比较,应该测量的实验数据是。

【拓展延伸】上述实验中,小明采用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用此方法探究“催化剂对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需要控制不变的因素有(答出两点即可)。

评析:该题是河北省2011年中考化学试卷第35题。该题利用学生小组实验在制取二氧化碳中发现“气体产生的速率”不一样这个“异常现象”设题,情景性强。通过对其原因的探究方案的设计,考查了学生对实验方法的选择,对控制变量因素、做对比实验的认识,从另一角度考查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化学探究性实验课的方向,就是要通过控制变量因素做对比实验。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其受益一生。该题较好地体现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给了探究性教学方法很好的导向性。

3.合作探究,巧妙衔接

例9.小明和小丽对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很感兴趣,他们设计如下实验,探究其相关性质并对反应后所得物质进行分析和处理。

(1)我能写出其中两个不同基本反应类型的化学方程式:①, ②。

(2)实验完毕,小明和小丽各自将三个反应所得到的物质混合、过滤,得到甲、乙两种无色溶液。小明取少量甲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试管中溶液呈紫色。则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填化学式,下同),可能含有的溶质是或。

小丽对乙溶液进行了探究,发现乙溶液中含有氯化钾、硫酸钾和氢氧化钾。她说:我能设计如下实验,在步骤①、②、③中每次用一种无色溶液除去乙溶液中一种物质,且每一步均有白色沉淀生成,最后得到纯净的硝酸钾晶体。

在步骤⑦中进行的操作是,步骤③、⑥所加物质分别是、(填化学式,下同),固体E的成分有。

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范文5

论文关键词:应用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

进入21世纪,应用性本科教育得到蓬勃发展,但主要集中在工科领域,这与工科人才培养更强调实践能力有关。应用理科人才的培养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作为本科教育改革的成果之一得以凸现。1990年原国家教委在兰州大学组织召开的全国高等理科教育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保护基础、加强应用、分流培养基础型和应用型两类理科人才,为我国理科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如今,理科本科教育中的应用型人才虽然明显增加,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原来的基础理科中直接衍生出了如计算数学、信息光学、生物技术、信息管理等应用学科、技术学科,它们渗透到各行各业,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新的方向。因此,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显得更加重要。另外,理科人才与工、农、医各类技术人员搭配起来协调工作,往往能收到显著功效。即使在管理工作中,理科人才也能起到独特作用。可见,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不仅需要大量工、农、医专业应用型人才,也更强烈地呼唤理科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高等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可以分为技术应用型人才、复合应用型人才、服务应用型人才和职业应用型人才。其中,前三种对应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第四种对应于高职培养的应用型人才。[2]应用理科本科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走上工作岗位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锻炼,大多可以成长为职业化的经营管理人才,如:项目经理、职业经理人等。

武汉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大学,尽管理科基础型学生占据相当大比重,却一直没有放松对理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发展应用理科,培养应用型人才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理科本科教育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一定要准确,符合社会及学校自身实际。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不同学科都应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理科应用型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目标定位上都应有所侧重。在知识结构上,与重视理论知识并强调知识系统化的基础型理科人才的培养不同,应用型理科人才的培养要求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并重,注重理论知识的广、浅、新、用特点和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在能力目标定位上,理科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素包括应用能力和关键能力。应用能力主要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关键能力主要指学习、工作和创新能力等。在素质目标定位上,理科应用型人才应注重培养其综合素质:良好的公民道德、职业道德、身心素质,具有基本的人文、科学素养,使其不仅重视学科技能的提高,还重视市场、信息意识的养成。

比如,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还要掌握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以使学生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

二、按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理科教育要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原来的高等理科教育单一的基础学科已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必须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积极地发展应用学科,设置一批对口、急需的应用理科专业,培养直接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的理科应用型人才。然而,要把基础理科改造成应用理科,明确合适的专业方向,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通过国际、国内的社会调研,从原有各专业的基础出发,发挥基础理科的优势,不断开拓应用方向,大胆突破旧有的框架,构建应用学科和体系,并根据“三个面向”的要求逐步调整和完善。

应用理科是一类有自身特色的新型专业。一方面,作为理科,它应当保留基础宽厚、适应能力强的优势,给学生以科学研究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研究素质。另一方面,它作为应用学科,更要有较强的适应性,要求培养的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实际工作,为经济建设作出贡献。因此,建设应用理科专业应当遵循“保证基础、注意应用”的原则

近年来我校不断加强专业结构调整,加强应用理科专业建设。在“厚基础、宽口径”的方针指导下,各院系实行“按大类招生,联合培养,学科交叉,基础打通”的培养模式。比如,按物理学类、化学类招收的学生,进校后1~2年打通培养,然后按社会人才需求及学生自身兴趣分方向培养。为了满足社会对多学科知识人才的需求,学校开设了物理、化学交叉的材料科学与技术试验班;化学与生物交叉的化学生物学专业方向。为了满足社会对专业知识扎实、英语应用能力好的人才的需求,学校在多个专业开设了国际班、中美、中法联合培养试验班。

三、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

建设应用理科的课程体系,似乎要增加很多偏重应用的课程才能解决,而教学的时间又是固定的,这就出现了矛盾。因此,我们必须统观该学科的全局,洞察其发展趋势,在确定课程体系时,必须保留最基本的;加强反映科技发展总趋势的;更新反映科技进步的;增设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的。但无论课程体系怎么变,必须要“保证基础”,这样不管科学技术如何日新月异,也不管学生将来的工作方向如何变动,只要拥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拥有基础训练所培养的思维方法和分析能力,就不难掌握新技术,不难应变一切实际问题。因此,绝不能丢掉原有的优势和长处。当然,在内容上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更新。

建设应用理科课程体系还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设计专业课程;二是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和融合;三是构建模块化的集中实践教学课程;四是开拓建设综合性课程。[6]

另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也是实施应用理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因此,师资队伍的配备上应充分考虑应用理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应用理科的教师要像应用工科的教师一样,既擅长教学和研究又具备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也称“双师型”教师。高校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也可以从企业、事业单位或机关部门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中聘请一批作为兼职教师。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应用理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探索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应用理科本科的课堂教学特别适合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其他的现代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现场教学、行动导向式教学等也值得提倡。

再则,根据应用理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配合应用性课程改革,需要改变学生学习成果的传统评价体系和课程考试方式,倡导多样化的考核手段,侧重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注重过程考核,激励学生平时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成为主动学习者。最后,一本适合学生学习的好教材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

我校为贯彻“加强基础、拓宽口径、通专并重”的方针,进一步打破了学科壁垒,拓宽了专业口径,并在全校范围内统一设置了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在同一级学科或学院内的各专业打通培养渠道,按学科大类设置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学校重新审定、合理调整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课程的重组和整合,精选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同时注意各个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和整体优化,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内教学和课外指导的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条件。 转贴于

目前全校共开设通识教育课程639门,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中华文明与外国文化、跨学科领域五大类,学生在每个领域至少选修2个学分,共最低修满12个学分。获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类学位的学生,在数学与自然科学领域至少修满4个学分,获自然科学类学位的学生,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至少修满4个学分。另外,我校还制定了主辅修制、双学位制,与华中七所部属高校(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联合开设了“七校联合”培养等,提倡和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修读第二学位。

总之,要培养基础知识宽厚、具有良好科学文化素养、适应范围广、应用开发能力强的应用理科人才,关键是要根据科技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动向,探索和建立与人才培养要求及知识能力结构相适应的全新的课程体系、引进“双师型”教师、改革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方式。

四、加强实践教学的开展

建设应用理科,培养应用型人才,仅纸上谈兵不行。首先,要拓展专业的应用方向,并使其学科趋近前沿,必须不断探索学科的应用前景。开展科学研究尤其是应用性研究。其次,应用型人才应具有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方法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具有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具有开拓应用成果的能力,具有创造精神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另外,生产实习和科研训练等实践教学是理科培养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等。实验课程应统筹兼顾,将基础型、提高型、综合型实验有机结合。科研训练应与实验课程和毕业论文、社会实践连贯起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等。

如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构建了系统技能训练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相结合的三层次本科实验教学新体系:基础型、技能型实验;提高型、综合性实验;研究型、创新性实验,并加强和落实学生的野外综合实习和生产实习,从实验和实习的各个环节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该院在神农架、九宫山等国家自然保护区建立了野外实习基地,每年暑假相关专业的学生都要在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两周的野外综合实习,相关专业教师亲自带队,随时给予指导。学院还与多家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如:东阳光药业集团、华北制药集团、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签定了联合培养协议,每年选拔20名学生组成创新班,到华大基因研究院进行为期3个学期的学习和研究,以培养学生在生物信息学领域的创新能力。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院每年选派30个暑期实践小分队,深入社会,认识社会,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相关领域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及解决方案,学院给予经费支持。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将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实验课堂教学、业余科研和毕业实践三部分。通过以下三个创新教育平台来实施:一是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研究,二是计划教学-开放实验-业余科研,三是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学研产)。并与中国科学院、部门科研院所、国内外其他大学和大型企业联合建立了具有不同侧重点的实习基地23个。学院每年都派出优秀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包括本科毕业论文实践和暑期社会实践)。另外,还与香港华懋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实验室设在校内,严格按照企业管理模式运作,每年接受本院学生进去实习。

目前,我校六个理科学院中有三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依托这些优质教学资源,我们不断加大理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课程、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的系统训练后,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为其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我校在培养理科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一方面理科学生要选修其他学科的通识教育课程,和其他学科学生一起上课交流;另一方面学校的各种文体、学术活动各个学科学生同时参加,理科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其他学科的思维方法、学科特点等。在这样一个各种学科交叉融合的氛围中培养出来的理科应用型人才,不仅精通本学科专业知识,还熟悉其他学科特点,为其成为素质全面的高端人才或从事与本学科接近的其他学科工作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我校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如:在我校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大学生“三创”(创造、创新、创业)成果展中,每届展出学生创新实践作品约400件,其中大多作品已申请专利或以论文形式发表。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校六个理科学院本科生共申请专利5项;发表SCI论文37篇,核心及其他期刊论文26篇;获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16项,武汉大学创新实验项目61项;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48篇。我校学生自主创业者也不断增加。如: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05级学生周跃文,从大二开始从事校园兼职,逐渐积累创业启动资金,大四时成立了武汉文谷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网页制作与推广、系统及软件开发等,2009年9月又将公司业务拓展至高校成人教育办学等,公司规模逐渐壮大。

五、加强思想道德及心理素质的培养

品德培育是加强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是人才成长的灵魂。培养理科应用型人才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德育摆在突出地位。因为品德可以决定人才获取知识的思想动机和刻苦精神,在社会实践中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意志力,在人际关系处理中的亲和力、影响力及团队精神。高校学生品德培养既要改革创新“两课”教学,使政治理论课更具时代性和针对性,更有亲和力和说服力;又要抓好思想品德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树立爱国报国、服务人民的思想,坚持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

另外,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经济生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等都发生着很大变化,并且市场经济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成长中的大学生面临日益增多的社会心理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都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挫折,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到自己最薄弱的素质是心理素质。我们要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为此,我们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等。

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范文6

2009年,我省高考模式保持稳定,继续实行3+X,即语数外+文/理综合。其中,语数外三科由我省自主命题,文/理科综合使用教育部命制的全国卷。

专家预测,2009年高考,各科试卷难度总体不会有太大变化,局部学科略有调整。其中,数学卷将调控文科难度,英语卷阅读速度可能会有所提高。命题依旧体现“重基础、考能力”的命题思想,坚持考查学科主干知识。

推荐:湖北省2009年高职统考只分三个科类

展望命题趋势纵谈备考策略

编者按:昨日,武汉市教科院公布2008年高考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该市语、数、外等9科教研员及部分高中骨干教师,评析了今年高考试题,展望了2009年我省高考命题趋势,并提出高考备考建议。

语文:试卷趋于成熟着重考察能力

试卷回顾

今年高考语文试题(湖北卷),进一步彰显了高考语文湖北卷“重视基础,突出能力,注重人文性与审美性相融合”的命题风格,试卷趋于成熟。

第一大题语言知识和运用部分,选材限于常用的范围,较好地引导教学注重基础,题目难度不大,导向性好;第二大题紧扣时代关注环保,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关注时代与社会;第五大题阅读主观题的设置,表述到位,限制性好,极大地提高了命题的科学性,有利于学生答题和教师阅卷。第六大题在原有题目特点上适度创新,拓展了应用题的形式和范围,使试卷呈现出不少新意,而该题也是将来高考最容易出新之处。

今年高考语文的理科平均分为98.84分(满分为150分),难度系数为0.66;文科平均分为94.26分,难度系数为0.63。作文的平均分为43.01分。

备考建议

搞好语文高考备考,首先要明确几个观点。

1.搞好语文基础备考

语文备考任务只分布在几个板块上:对常用字的音与形的精确识记,对常用词、成语、熟语的准确辨析,对常规标点符号和病句类型的准确辨析,读懂浅易文言文并完成相应的题型要求,读懂常规的科学文并完成相应的题型要求,读懂古典诗歌并完成相应的题型要求,读懂文学作品并完成相应的题型要求,读懂题目的要求并完成相应的写作任务,这些构成了高考语文的主体内容。没有庞杂的知识体系,也没有复杂的变化形式。只有几个核心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而这些能力与素养的形成又依赖教学和备考的几个关键环节。

2.提升语文能力和素养

经过多年的改革,高考语文命题已经完全而彻底地转移到对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考查上。

高考语文体系中也有知识和方法,但这些知识和方法对提高备考效率所起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有些甚至还起副作用。单纯的语言知识(语法知识、语用知识)、修辞知识、阅读鉴赏知识、写作知识都不可能成为高考语文的直接考查对象,同时,孤立地学习这些知识是无法形成语言运用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

在高三语文极为有限的备考时间里,大量的知识体系、方法体系的讲解充斥课堂,挤占了宝贵的备考时间,而真正需要时间形成的能力与素养无法落实。高考语文考查的直接目标是能力和素养,非知识、方法。提升语文能力和素养,必须有大量的时间和活动是直接针对能力的训练,这如同体育项目,长期的训练是第一位的,知识的学习和方法的讲解要以训练为前提。

数学:关注新增内容训练规范答题

2008年高考数学理科卷难度与2006年、2007年相当,重考查“数学推理”和“理性思维”;文科卷难度有所下降,减轻了文科生的心理负荷。

专家预测,明年高考,除全面、综合测试基础知识外,将重点考查新增内容。其中,重点考查主干内容,如函数、不等式、数列、直线与平面、圆锥、曲线。考查新增的内容:平面向量、概率与统计、极限与导数。此外,命题将调控文科难度,平衡文、理科试卷的难度差异。

失分分析

阅卷中发现,考生常见失分点即“拉分点”,恰恰是由于对基础知识理解不透,掌握不牢,运用不当造成的,也有考生的心理控制能力与答题习惯等原因。主要有:

1.“三基”掌握不到位。常用公式记得不准确;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不熟练。

2.运算能力低,缺少必要过程。

3.综合能力不强,运用能力较差。

4.时间分配不科学,前松后紧。

5.答题不规范,答题位置出错。

6.应变能力较弱,心理素质不强。

备考建议

1.抓主干知识,加强知识网络化和横向联系。

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技能。

2.平时多思考。

善于纵向探究思考,如知识点的延伸,题目结论的扩充等;逆向思考,如一题多变;多维思考,如一题多解等。在思考问题时,可以问一问:“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

3.注重答题规范与细节。

①数学符号及语言表示、计算过程、逻辑推理要严谨,防止结果不化简,语言表达不规范等现象;②数学推理及计算过程要完整,应用题建模与还原过程要清晰,概率题要有公式及必要文字叙述等;③减少不必要的笔误,合理安排卷面结构。要记住:好的习惯有利于高考取得好成绩。

4.备典型例题和错题本。

5.重视非智力因素。

要注重意志品质、心理承受力的培养。注意答题策略:a.“六先六后”:先易后难、先熟后生、先同后异、先小后大、先点后面、先高后低。b.审题要慢,解答要快。c.难题可缺步解答,也可以跳步解答。(武汉市教科院孔峰洪山高中张爱军)

英语:熟悉各种语境提高阅读速度

命题趋势

2008年高考英语试卷,武汉市理科生人均分为88.38分,比2007年上升6.98分,高于全省人均分2.80分;文科生人均分为77.13分,比2007年上升3.33分,高于全省人均分0.28分。武汉市文理科均分都有较大提高。全市最高得分文理科均为145分。分别出自武昌区和青山区。

2009年湖北省高考英语命题仍会遵循“稳定中求发展”的指导思想,即命题原则、题型结构不变,总体难度基本保持一致。其定性仍为“语言交际能力测试”,并将继续加大对此能力的考查力度。何谓“交际”?Communication(交际):Knowledge(知识)+Situation(情景),也就是说要在特定语境中考查语言运用能力,整套英语试卷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大小语境,此中考查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备考建议

1.练听力要会选择录音材料

要提高英语听力,平时的训练中要注意选择录音材料。既要听一些与考试要求接近的录音材料,注意语速不宜太慢。同时注意扩大范围,更好地利用资源,例如合适的英文歌曲乃至原版动画片或其他电影光碟等,都可以作为听力训练的材料。

2.平时阅读要注意速度

在平时训练中一定要注意坚持阅读速度要求。一般应保持在60wpm(每分钟词数)左右,按照“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毕业时甚至应该达到70-80wpm(以参考给时35分钟计,2009年“阅读理解”大题的读速要求达到69.3wpm)。

高考试卷的阅读材料中,出现生词完全正常,平时培养处理词汇的能力,考试中才能应对所出现的各种情况,也正是真实语言运用中所需要的一种能力。

3.多听多读提高写作能力“完成句子”和“书面表达”从不同层面涉及写作水平的考查。学习中应该注意:语言的输入决定语言输出,想要写出更为地道的英文,必须通过听读这类接受性的(receptive)语言活动来提高自己对于语言的感悟能力,即语言意识。只有通过与真实语言的充分接触,才能让自己获得一定的鉴赏眼力,对于英语语篇材料中的篇章结构以及词汇语句表达中的多样性、连贯性、准确性和得体性,学会观察品味而后模仿,进而获得运用英语自如进行表达的能力。(武汉市教科院沈启智肖启)

物理:考纲不会大变培养多种能力

试卷回顾

2008年理综物理试卷难度系数为0.437,难度略大,湖北省考生人均分为52.49分,武汉市人均分为53.29分。考生对很多试题感觉似曾相识,但是命题者对每道试题的编制都深思熟虑,以能力立意,推陈出新,在考生原来比较熟悉的模型中,进行知识点的的重组和变形,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查学生。一些学得比较死的学生,就很容易失分。

备考建议

1.研习考试大纲,把握备考方向。

与2007年的考试大纲相比,物理学科2008年高考大纲没有做任何实质性的修订,预计2009年考试大纲物理部分不会有大的变化,目前可以根据2008年考试大纲进行复习。

2.全面夯实基础,突出主干内容。

在物理复习中,夯实基础至关重要。考试大纲规定了物理试卷中易、中、难试题的占分比例控制在3:5:2左右,一般年份高考容易题和中等难度的试题占到80%,因此,考生在复习时应立足本学科,全面复习,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加强对“双基”的理解与灵活应用,不要一味地去解难题、偏题、怪题。

3.知识方法并重,逐步提升能力。

中学物理的知识内容虽然各不相同,但基本研究方法、物理模型、规律的表达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善于对比分析,区别不同点,掌握共同点,以期提高学生能力。

中学物理思维方法有隔离法与整体法、联想与类比法、等效法、理想模型法、图像法、合成与分解法、逆向思维法、假设法、微元法、极限法、对称法、外推法、数学(函数、几何、归纳、数列、极值)方法等。

高考命题以能力立意,重点考查能力和素质,除了考查五种学科能力以外,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看图识表能力、建模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在能力提升方面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突出主干知识,寻找提高能力的支撑点;强化思维训练,寻找触类旁通的链接点;精选能力型试题,寻找提高能力的切入点。

重视实验复习,寻找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社会和科技,寻找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着眼点。(武汉市教科院陈继明市49中陈锋)

生物:卷面书写减少联系社会热点

试卷回顾

今年全国理综卷Ⅰ生物部分和2007年相比,难度有所下降。而卷Ⅱ生物部分和2007年全国卷相比,难度有所上升。

与去年相比,填空式问题增多。如全国卷I2007年有20个空,今年增加到25个空;今年全国卷Ⅱ也设计了16空。这减少了答案字数,又增加了考生思考的时间,同时,也并未降低对学科语言表述能力的考查。

此外,卷I、卷Ⅱ均设置了一些陈述理由或原因的简答题,对逻辑推理、语言表达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摒弃以往答案冗长,考生难以把握的论述题模式。而将非选择题的很多设问改为考生熟悉的填空题模式,采分点增多,每空的分值变小,降低考生错答的风险,考生文字书写量大大减少。

失分分析

1.教材外知识储备不足

如高考卷30题第Ⅱ问,难度适中,是关于生态的热点问题,与十七大精神以及绿色奥运理念相吻合。本题关于食物链的考查,对考生应该有一定的难度。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此外,本题还要求考生具备“水体富营养化”、“生物富集作用”等这些教材之外的知识储备。

2.审题产生歧义

如高考第31题考查生物育种,这一内容历来是生物高考的重头戏,多次出现在高考试卷中。部分考生对题目的要求产生歧义,从而出现错误的回答,这是本题对考生来讲较难的原因。(华师一附中魏威黎昌林武汉市教科院付燕)

地理:关注区域地理强化活学活用

今年高考,地理单科全省最高分为92分,武汉为90分;全省均分为39.14分,武汉均分为37.57分。试题整体难度明显高于去年。

与去年相比,试卷的题型、分值不变,但题量减少,地理学科内综合题由2题减少到1题,综合题“踩”分点分值变大,选择题部分“串题”突出。单题分值提高,对区域知识、自然地理规律、自然地理原理的运用考查有所上升。

失分分析

从阅卷情况来看,主要失分原因是答题中非智力因素影响过大,导致考试丢掉了很多不应该丢的分。

1.审题不严,答题不规范。

2.迁移能力差,逆向思维能力不足。

如第36题(3),若考三角洲形成的条件,考生能熟练地回答。但考没有形成的原因,许多考生就不知从何说起,得分不高。

3.空间定位能力差。

4.答案要点残缺。

备考建议

1.注重基础整合主干知识

高考不回避已考知识,某些考点的重复率极高,如时间的计算、气候类型判断一直都在考。从近年高考试题来看,高考命题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没有变,不回避已考过的内容。

2.重区域地理强化读图能力

近年来,区域地理一直是高考文综试题命题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复习呢?专家建议:首先,进行区域定位训练。其次,进行区域地图的训练。第三,进行区域对比训练。

3.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由于高考命题已从“以知识立意”转向“以能力立意”,因此,复习内容也应以能力立意,学好多角度迁移和转化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4.关注地理热点活用基础知识

热点问题发生地的相关地理问题,往往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如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问题等。但对地理热点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角点都在课本。

在跨学科综合上,高三复习不必做过多文章,而应以学科内综合为主,因为文综试题仍以“拼盘”为主,力戒过多、过早地灌输所谓的综合知识。

(武汉市教科院余克四)

历史:关注社会热点提高综合能力

今年高考,文综历史全省最高分为77分,平均分为41.82分。选择题12道共48分,学科内综合题一道32分,学科间综合题一道20分。

试题坚持学科内综合为主,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强调学科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

今年,历史试题的选材主要有文字与表格、地图、图片等形式。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的具体表述、不依据教科书的重点,采取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运用。

值得注意的是,“脱离教材考”是在向新课程过渡期间,高考的一个重要策略。以材料呈现、创新考试情景、注重能力考查、重视考试本身的思想教育作用,是近年高考题的共同特点,这种命题形式日趋成熟,将会在未来的高考中反复出现。

失分分析

依考生的阅卷得分情况,反映备考中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2.学科基本能力培养有欠缺。一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差,找不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二是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高考试题设问的角度,大多是教材中没有涉及的,但解答问题,依托的知识却是教材中的。三是概括归纳、分析评价问题的思维能力差。四是审题不能有效地抓住问题中的关键内容词、条件限制词。

备考建议

1.近年来,“脱离教材考”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考查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好像读了教科书、背了教科书对提高成绩没有多大帮助。这是片面的看法和想法。须知能力脱离知识是不存在的。只有准确记忆了重大史实、重要制度、历史阶段特征,才能正确回答这种倾向下的历史试题。

2.重视阅读提取信息能力、理解能力、迁移能力训练,切忌漫无目的地搜寻材料进行所谓“适应性”训练。历史材料浩如烟海,指望“碰彩性”抓到与高考一样的材料和命题立意是不可能的,会陷入更大的困境。

3.规范答题。平时练习时,要严格按答题纸的注意事项和要求作答,特别是不要超出答题区域;要对应好答案与设问的顺序,以防颠倒错位。形式上要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整洁化。

(新洲区教研室刘汝明武汉市教科院曹松林)

化学:培养发散思维减少无谓失分

稳定是高考化学命题的一个特点。包括试题难度、内容要求、试题结构等估计都会保持相对稳定,可能不会有大的变化。尤其在今年理综化学难度稍大的情况下,估计2009年的化学试题难度不大可能超过2008年。

命题将会逐步与课程改革接轨,要注意研究在新课程下的高考命题方向和模式。开放性试题是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反响很好,虽然今年体现不充分,但估计会继承和发扬。

学科内综合是近几年化学学科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根据目前形势估计会继承和发扬。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特点,也是化学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方面的教学力度。

化学计算是化学命题的组成部分,但新课程中要求有所降低,因此高考主要以基本计算为主,要重视解题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学不能盲目地要求过高。

失分分析

全卷均分为59.4分。难度系数约为0.55,比去年稍难。考生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和典型错误主要有:(1)基础知识有缺陷。如选择题失分较高,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错误仍较多,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不透彻等等。(2)知识体系不够完整。不少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综合能力(尤其是逻辑推理能力)较弱,思维的严密性、完整性有欠缺,考虑问题不够全面,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经常出现。(3)语言表达能力问题较严重。(4)在规范答题方面失分较多。(5)不重视教材。

备考建议

1.夯实基础抓主干,注重基础性。

高考复习备考一定要降低重心,淡化“热点”,立足基础,回归教材,抓主干知识,对考纲规定的每个知识点都要认真落实,把握相关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形成坚实的知识体系。

2.剖析真题找规律,注重规律性。

高考年年考,试题年年新,但在考查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宗旨是相同的。注意研究近几年的高考新课程理综试题化学部分的命题趋势,尤其是要研究2004—2008年高考非课改理综十套试题中的化学试题,归纳和总结其中的规律,对于把握命题规律是很有意义的。

3.精选考题强化练,注重代表性。

适当进行专项训练和配套练习能有效提高学科能力。训练中应注意二点:一是精心选题,高度重视高考题的研究。二是重视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分析过程,归纳方法,提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力求举一反三和举三归一,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

(武汉市教科院蔡玺祥省实验中学韩高义武汉六中刘炜)

政治:整合基础知识锻炼审题解题

今年高考,全省政治最高分为84分,武汉最高分为82分。全省均分为52.26分,武汉为51.12分。试题关注社会,注重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知识的整合、拓展与应用。非选择题首次出现“举例说明”类的开放性设问,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审题能力。

失分分析

从阅卷情况来看,主要失分点有:

1.基础知识欠缺。这是最主要的问题,在大多数试题中都有体现。

2.审题能力欠缺。如第26题。

3.知识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差。如第25、31题。

4.审题意识不强,答题方向错误,知识范围把握不准,堆砌知识点,填充卷面,材料分析不够或不知所云。

5.表述不规范,缺乏条理性、逻辑性,错别字多、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

备考建议

1.第一轮复习时,要以基础理论为主线,整合知识专题。基础主干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事实及其相互联系。基础主干知识所占比重很小,却构成了学科的骨骼,这部分知识必然成为高考重点。

2.第二轮复习时,以时政热点为主线展开,整合课本知识与时政知识为目标。首先,对时政热点的复习,要突出重点,反对漫天撒网,平均用力。其次,坚持“实际联系理论”,重点培养知识运用能力。

3.提高审题技巧和解题能力。

审题时,首先要略览全题,明确主题,把握命题思想。其次,审读设问,明确范围,把握答题方向。

提高解题能力,即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