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基本原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的基本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的基本原理

教育的基本原理范文1

关键词:当代视角;;基本原理;教育方式

历史研究发现,只有积极而先进的科学知识以及发展理念才能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效助力。高效的科学技术水平需要具备先进发展理念,才能在实际的创新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当今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如此迅速的时代,高校承担着培养知识创新以及创新理念等的重要责任,为培养新一代具备正确、先进思想理念的人才提供帮助。以下是笔者针对如何创新原理在高校的教学状况进行主要分析。

一、创新马克思原理教育概述

与其他一般学科教育类似,马克思原理教学在教育方式和理念上都认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树立人格是教育的首要目的,智慧相对知识更加重要。在以往的传统教育中,很多传统的教学方式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学生积累知识主要为未来的生活提供便利。生活本身才是教育最实际的意义,而现实教育中很多学校的教学状况和方式都存在一定的误区。

马克思原理涉及到人类思想的深层次问题,高校马克思原理教育的创新发展能够为培养人类思想发展提供重要帮助。因此,在创新马克思原理教学的过程中,教育人员应始终坚持唤醒学生内心的渴望,而不仅仅将其视为机械的普通知识教学。在当下的经济发展形势下,马克思原理教学应体现教育的本真,将促进人的发展视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因此,当代形势下,创新马克思原理教学应从教育方式和理念等各方面入手,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助力。但是,当下一些高校的马克思原理教育上出现误区,影响培养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当前马克思原理教学问题

(一)传统教学方式

因为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方式影响,如今一些教育人员不能摆脱落后的教学思路,依旧采用叙述式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学效率低下,难以达到实际教学目的。在初高中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习惯于将传统的哲学方面的传统性教课书籍作为马克思原理教育的重要指导,学生逐渐习惯并养成传统的思维习惯,导致其教育过程呈现鲜明的教科书思维方式。除此之外,在初中和高中学习阶段,政治课程重点阐述的是对于马克思原理在内容以及相关线索方面的分析,促使学生在观察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路和视野。但是,很多学生不能将马克思原理实际运用在生活当中,失去该原理的本质意义。而当前很多大学生在高校求学的过程中,如果依据不能领会马克思原理的真正含义,就可能导致他们对该原理产生畏惧和厌烦心理,学习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在当代,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和理念是影响马克思原理教育的重要问题。

(二)高科技的挑战

当今互联网发展迅速,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便利化和多样化。大部分高校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各种知识,且内容十分丰富,吸引眼球。除此之外,网络上关于马克思原理的相关内容层出不穷,其知识的组成和呈现方式都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因此,在信息高效运转的背景下,马克思原理教育人员的课堂教学面临着严峻挑战。如果教育者在课堂上不能以创新性方式展示马克思原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提升,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受到影响。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原理的相关教师并没有掌握创新型教学思路,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三、当代视角下马克思原理教学的创新发展

(一)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以教学实际需求和学生现实情况为基础,并以不同的教学原则和思路为基础,通过多个问题进行有效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获取知识,掌握自主解题能力。在马克思原理教学中,教师使用启发式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对理论性较强的原理进行具象化。

例如,教师在讲解有关马克思原理的过程中,收集当前与原理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及疑点问题。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学生以事例为基础,进行大胆论述,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在学生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应始终保持积极回应的态度,对学生提出的正确价值观进行有效引导,进而增强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的自信心。

(二)举例式教学

举例式教学是当前课堂教学中运用极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式。举例式教学主要指教师将某一理论或问题抛出,鼓励学生参与该问题的论述,并分析该问题的正确性。在马克思原理教学中,很多原理和问题可供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举例式教学方法的优点加强马克思原理的教学,引导学生利用其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举例式教学方式能够引导全班学生参与到各项理论正确与否的讨论中,不仅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对政治经济学相关知识理论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再生产的重要含义,使用举例式教学方式。首先,教师在课堂上抛出再生产理论的有关模型,引导学生以社会实践的例证来论述马克思原理中再生产理论的存在性和科学性。在举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利用我国的经济发展规律等相关例证。例如,我国二五期间在重工业发展领域速度过快,且轻工业发展较为落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不理想。但是,在之后,我国调整了轻、重工业的相互比例,国家经济发展逐渐步入正轨。通过类似经济发展历史的举例,表现理论中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并将该理论与社会实际发展相联系,体现了该理论的实践意义。

(三)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社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学科教学。在创新马克思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引用教学实践法,能够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回归到实践活动中。的基本原理在最终都需要回到实践中进行验证,并通过实践过程结合理论论证其正确性。

因此,教师在使用实践教学法的过程中,应提前对实践过程进行科学规划,并在创新实践方式和内容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化的实践考核体系,针对学生的实践成果展开科学的评价。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过程建立较为完善的保障体制。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等时间号召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并预先设定实践目标,组织学生深入工厂或农村等地进行实地体验,了解不同生活境况下的人们的生活,体会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结合效果。

结语

原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主要分析当前原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主要为以上三点,旨在为促进我国基本原理创新教学的有效发展。(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杰.基本原理课教学创新实证调查分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5).

[2] 张宇.浅探《基本原理概论》课课堂教学内容创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5(03).

[3] 刘琳瑜.“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12(24).

[4] 周爱国.中国梦视野中的基本原理教学[J].文教资料,2013(20).

教育的基本原理范文2

[关键词]第二语言/外语;浸入式;习得;关键期;交际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3-0008-05

所谓第二语言/外语浸入式教学(简称“浸入式教学”)是指用第二语言/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即儿童在校(园)的部分或全部时间内被“浸泡”在外语环境中,教师只用外语面对儿童,不但用外语教授外语。而且用外语教授其他课程。外语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习的工具。可见。浸入式教学不是教外语,而是用外语教,用正在学习的新语言学习新知识。旨在培养能够流利使用双语来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双语人”。所以说。浸入式教学是对传统外语教学的创新和超越。

第二语言/外语浸入式教学实验1965年起始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的圣・兰伯特(St.Lambert,Montreal)学校。当时居住在魁北克省的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家长们认为学校在法语这一第二语言方面的教学太低效。为了孩子有更好的升学、就业和其他发展机会,家长们在请教了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专家后,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呼吁并施加压力,促使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语言教学模式改革。为满足家长的需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开始从幼儿园到高中进行法语浸入式教学实验。考虑到其对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及提升加拿大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的重要作用,该实验得到了加拿大政府的政策与专项经费支持,受到了加拿大社会各界的重视。加拿大法语教育协会也大力推进该实验的开展。至20世纪70年代末,法语浸入式教学实验取得的出人意料的效果引起了加拿大全国的轰动,被视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创举。自此之后,浸入式教学以惊人的速度在加拿大全国推广,每年有30多万名儿童接受各种第二语言的浸入式教育。浸入式教学为这些儿童进入高等学校深造以及未来从事双语工作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加拿大的浸入式教学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成功典范,成为许多国家效仿的榜样,先后被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荷兰、芬兰等十多个国家所借鉴。这些国家根据各自的需要,分别进行了十余个语种的多种模式的浸入式教学实验,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目前我国开展的主要是英语浸入式教学。为促进英语浸入式教学的推广,本文拟详细介绍浸入式教学的三大基本原理,以帮助教师正确把握浸入式教学的精髓,促进儿童的双语习得。

一、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途径是习得

浸入式教学研究者从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分析入手,创造性地借用母语习得规律从事外语教学,并充分考虑到了非母语习得的特殊性。

1.母语习得

习得是一种自然的学习方式。儿童的母语发展过程可以被看作是语言习得的过程。儿童在有意义的人际交往中,通过对母语的理解和使用,自然而然地习得母语。在不会说话之前,儿童会用手势来表达需求与情绪。一旦语言系统被儿童掌握。他们能很快地利用语言去进行交际,将非语言的交际和语言的交际融为一体,提高理解和表达语言的能力。

儿童的母语习得过程通常以词的表达为界,分为语言准备期和语言发展期两个阶段。浸入式教学研究者认为,儿童学习外语时也会有相应的语言准备期,具体表现为儿童在外语(目标语)学习初期需要在便于理解的情境中不断接受目标语的输入,一般不能马上用目标语进行语言表达,需要借助动作来表达。与此相反,传统外语教学则漠视儿童语言发展的准备期,一味要求儿童进行语言表达练习。

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句子的理解先于句子的输出。从1岁左右说出第一批真正能被他人理解的词开始,儿童就进入了母语发展期,包括语音和句法的发展。根据句子的完整与复杂程度,儿童能够表达的句子依次为不完整句、完整句和复合句。浸入式教学研究者充分注意到母语句子结构发展的规律,发现在外语习得过程中儿童最早表达的句子也是单词句和电报句,即不完整句。因此,在浸入式教学中,教育者绝不会过早地要求儿童用完整句表达,也不会将儿童说出的不完整句看作是语言错误,而是将其看作是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标志。

总的来说,环境论、内在论、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这三种有关母语习得的理论对浸入式教学有比较大的影响。

环境论强调环境和后天学习对语言习得的决定性影响。浸入式教学特别重视环境的作用,强调要在环境中为儿童提供大量的语言交际机会。如果在社会环境中缺少语言交际机会,儿童就不可能习得语言。浸入式教学也强调语言模仿的作用,要求教师所说的语言必须有榜样作用,以便儿童模仿,但是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训练方式。

与环境论不同,内在论忽视环境的作用,强调先天天赋在母语习得中的作用,认为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即普遍语法知识)是儿童习得语言的决定因素。浸入式教学研究者既承认大脑是语言发展的遗传和物质基础,又认可语言发展存在关键期,强调儿童在语言习得上具有优势。

浸入式教学研究者受以皮亚杰为代表的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的影响很大。认为语言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在认知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为儿童不仅会模仿语言,而且还富有创造性,能够创造性地表达语言。

2.外语习得

外语学习是指在自然的或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或无意识的吸收来掌握一门母语以外的语言的过程。浸入式教学研究者认为。与成人有很大不同,儿童掌握外语的最佳途径是习得。儿童可以通过日常生活语境掌握语言的含义,再以此理解和学习书面语言。浸入式教学充分遵循儿童语言学习的这一规律。着重为儿童创设相关语境,避免成人化的语言教学方式,以使语言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自然。

在外语习得的相关理论中,克拉申(S.D.Krashen)关于语言学概念的划分和语言输入的假说对浸入式教学有重要影响。

(1)几个语言学概念

语言发展可以分为习得(acquired)与学得(1earned)两类。语言习得是一种自然的、无意识的语言发展过程,而语言学得则受意识控制。通常是在学校的正规教学中进行的。浸入式教学强调语言的习得。希望儿童在自然的、无意识的过程中发展语言。

语言知识可以分为模糊的和明晰的两种。模糊的语言知识多为无意识的、直觉的知识。而明晰的语言知识则是精确度较高的有关词法和句法的知识。浸入式教学强调儿童的语言知识。特别是关于语法的知识是在无意识的、直觉的状态下获得的,并逐步增强其精确度和规范性。因此,浸入式教学不主张直接教授和练习语法。

语言还可以根据用途分为学术性和人际交往性两类。传统的外语教学教的主要是人际交往语

言或生活语言。而浸入式教学则更强调指导学习者习得学术性语言,主张将目标语作为教学语言来教授各种不同的学科。学术性语言的习得非常有利于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因为语言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生活。同样也是为了学习和工作。

(2)习得与学得假设

克拉申的外语习得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是习得和学得的区分及其在外语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个体是通过两种截然不同的途径来提高外语能力的。语言习得类似于儿童母语发展的过程。是无意识的、自然而然发生的。语言学得则是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及不断地由别人或自己纠正语法错误等。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语法概念的掌握。在浸入式教学研究者看来,习得是首位的,人们的语言使用能力主要是通过习得途径来提高的;学得的作用则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对学到的语言知识进行检验。

(3)语言输入假设

克拉申最早提出了“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概念,用以回答个体如何习得语言的问题。输入主要是指听和读。克拉申认为,个体习得语言主要是理解了听和读的内容,是由于注意听和读的内容,而不是注意语言的形式。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思的过程,就是习得的过程。

理想的输入应具备四个特点:可理解性、既有趣又有关联、非语法程序安排和足够的输入量。理解输入语言的编码信息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有“可理解的输入”,学习者就能对输入的语言的意义进行加工,使之“既有趣又有关联”。输入的语言材料越有趣,越有关联,学习者越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情感和兴趣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会发挥过滤作用,学习者的情感会加速或阻碍语言的习得。克拉申认为,最佳情感条件是指学习者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充满信心,心情舒畅,无任何心理负担和外在压力。语言习得的关键是有足够的、可理解的输入。因此,按语法程序安排教学没有必要,也不可取。浸入式教学是典型的“非语法程序安排”,语言点服从于学科知识点,先学什么词汇,先接触什么句型,主要是根据学科知识内容,或以主题为单位的综合课程的活动内容来确定的。

浸入式教学主张将儿童“浸泡”在语言环境中,以其大量的、丰富的语言输入为儿童创设习得外语的条件。使儿童在感受外语和运用外语的过程中逐渐从朦胧走向清晰。从困惑转为理解。浸入式教学与传统外语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没有把外语当作一门学科去孤立地学习,而是采取类似母语的习得方式,把学习语言与认知活动相联系,使学习过程直观化、形象化、情景化和活动化,增强了外语的可接受性、可理解性和趣味性。浸入式教学往往是从最简单的日常口语开始,在儿童能逐渐开始用语言交流的基础上,再扩大语言学习的范围;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创设宽松的语言环境。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最佳的语言习得效果。

3.母语与外语发展的比较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言心理学研究者从信息加工的角度采用计算机模拟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方法来探讨双语获得的认知过程。明确指出不同的语言学习途径可能产生不同的语言学习效果和形成不同的语言系统。如果个体的语言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浸入语言环境无意识习得的,就容易获得大量的无意识的、直觉的、模糊的语言知识和较高的实际运用能力。儿童从出生就生活在母语环境中,母语是儿童在语言发展关键期无意识学会的,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的习得过程。而传统的外语教学则主要是通过有意识的强化,要求学习者刻意模仿、记忆。以把握基本语音、语义和语法规则。学习者大多是采用比较、转译等方法通过母语来学习外语的,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反复练习,虽然能掌握比较精确的语言知识和规则,但是往往语用能力较差。由于儿童学习母语和外语的环境不同,学习效果也就大不相同。

浸入式教学仿照母语习得的特点,利用儿童处于语言发展关键期的优势来促使儿童轻松、高效地习得外语,以避免传统外语教学的弊端。

4.外语习得的特殊性――中介语现象

外语习得的特殊性在于它存在中介语现象。塞林克(Larry Selinker)认为外语习得者的语言应当被看作是一种内在的、处于母语和目标语中间状态的语言系统,即中介语,而不应被看作是语言错误。中介语既不是习得者母语的直接翻译,又与目标语很不一致。中介语的出现和使用不是任意的。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中介语的发展是学习者不断作出有关目标语的假设并且证实自己假设的过程。中介语的研究结果对浸入式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影响很大。浸入式教学研究者将儿童的目标语错误(中介语)看作是正常的现象,看作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进步和必然过程,并以此为依据观察儿童语言习得能力的发展状态,进行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二、儿童具有学习语言的优势

浸入式教学除了强调语用环境和习得过程外。还强调儿童语言学习的年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表现为语言习得与语言自动化的优势以及语音的早期敏感性优势。也就是说,儿童,特别是学前儿童和小学阶段的儿童,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或敏感期,能够非常轻松地习得语言。关于母语习得的惊人的效率、成果和轻松程度已经非常明显了。浸入式教学实践证明,外语习得的数量、质量和速度几乎可以与母语习得不相上下。可见,儿童习得语言的潜能是惊人的,是成人可望不可及的。

浸入式教学充分肯定了儿童拥有在语言环境中主动知觉语言、自觉操作语言、自行矫正和改善语言等一系列习得语言的能力,认为只要为儿童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语用机会。儿童就能很容易地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习得语言。

三、语言是在交际中发展的

教育的基本原理范文3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高职教育;能力本位

根据教育部高职评估要求,高职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高职毕业生应具备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等特点。培养目标决定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强调的是技能熟练程度。因此,高职人才培养必须把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作为主要任务。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既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素质与综合素质,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适用型人才来进行。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应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踏实的实践能力、创造性的工作能力为核心,这样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才具活力,才能使其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

我国高职教育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这种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向高职教育体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此,改革高职课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对所修专业、课程及其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项目执行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最终达到锻炼学生实际能力的目的。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项专业管理的基础。它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学会使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为毕业后成功走上社会参加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打下基础。对学生而言,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使其更深刻、更具体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全面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人际交往以及协同工作的能力,弥补他们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

二、构建能力本位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

1,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内容体系。《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特点,因此,作为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的课程,我们在强调概念理解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一方面把重点放在了学生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认知和认同上,以达到启智、创新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则突出了对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运用的增进,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技巧及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了突出课程的系统性和整体感,我们在教学内容编排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将全部内容统一于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这一大系统的同时,将各部分内容划分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子系统或单元,这些子系统或单元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存在密切的逻辑关系和相互依赖性,这样,《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各部分的内容就通过组织中的岗――人关系而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根据高职教育理论知识够用原则,就“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具体分设了以下内容: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募与甄选、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职业生涯管理、劳资关系模快。

2,合理组织与考核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在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模拟企业工作的情境,完成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具体任务。笔者一直采用“模拟公司”模式开展人力资源课程的教学。具体做法是将授课班级分成6人小组,每个小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定位公司经营范围,成立公司人力资源部,小组成员竞选出人力资源部经理,在人力资源部经理领导下设置招聘主管、培训主管、薪酬主管、绩效主管、劳资主管等职位。考虑到课时的有限性,以小组为单位的项目实践基本上是在课下进行的,课堂上只是展示小组的实践成果,并由其他小组同学和授课教师根据事先设定好的指标和标准(这一部分可作为绩效考评体系设计的内容而开展实践性教学),按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并打分。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完成项目的优劣均与学生平时成绩直接挂钩,并在得分排序基础上评出优胜者,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实施教学的程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及技术方法,指出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要求,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实施并完成指定项目。为防止学生抄袭和随意编造,要求学生必须注明进行实际调研的单位、时间、所接触的人员及其联系方式,以备核查。

3,创新授课形式。学生的能力只有通过锻炼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授课教师必须改变过去死板的课堂教学模式,广泛采用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方法概括起来有:案例讨论与分析、情景演示与模拟、文献检索与论文撰写、社会调查与实践、方案设计、视频播放与专题讲座、网上自学与网际互动、学长回校经验交流、学生自行讲课、人力资源协会活动、游戏活动、参观考察、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组成课题攻关组、组织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小组讨论、与成功人士座谈等。

教育的基本原理范文4

关键词:尊重自主原则;不伤害原则;有利原则;公正原则;三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8-0161-01

1 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也就是涉及人的生命和健康的行为应该遵守的最主要的、基本的道德原则,它以人们应该遵守的一些基本价值为基础。根据国内外人们关于生命伦理学的研究成果以及人们的生命伦理实践,生命伦理学基本原则影响较大的还是美国著名生命伦理学家比彻姆和丘卓斯提出的“四原则”说,即尊重自主原则、不伤害原则、有利原则和公正原则。

(1)尊重自主原则。

尊重自主原则表示的是对个人自由和自主的尊重,其中包涵知情同意原则、隐私权等内容。自主原则强调患者和受试者的主体地位和权力,认为施以他们的任何措施和行为,都应作真实全面的说明,由他们自主作出决定,一旦作出决定,原则上必须尊重。尊重原则指尊重一个有自主能力的个体,对于大多数智力正常的成年人,自由他们自己行使,当然也承认了该个体拥有了基于个人的价值信念而作出自己的选择,作出选择并采取行动的权力。对于缺乏自主能力的人,如儿童、精神病患者等其自受监护人的保护,但监护人也要对患者负责地采取自己的行为选择。只有最大限度的尊重患者权力的时候,这个时候才能够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并以积极的精神状态配合各种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2)不伤害原则。

什么是伤害?在生物医学中,伤害主要指身体上的伤害,包括疼痛和痛苦、残疾和死亡,精神上的伤害以及其他损害,如经济上的损失。不伤害的义务包括有意伤害和伤害的风险。风险是指在治疗或研究时可能发生的伤害,伤害是指在治疗或研究时实际发生的伤害。不伤害原则主要内容是个人的行为不应该对其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这种伤害包括物质上的伤害和精神上的伤害。物质上的伤害比如其他患者身体的疼痛、功能的损伤以及其他患者经济利益的损失。因此,医务人员必须注重病人的健康、关切病人病情变化,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努力防止和避免各种因为不必要所带来的风险,在无法避免的情况下,采取“两权相重取其轻”的原则。同时也要防止患者给其他人所带来的任何伤害,在医疗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最大程度降低患者自身以及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3)有利原则。

有利原则比伤害原则适用的范围更广泛,不仅要求预防和避免伤害,而且要求医务人员应采取积极的行为帮助患者增进自身的合法利益。有利原则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采取行动的道德义务,是一种帮助他人以促进他人利益的义务。有利原则分为积极有利原则和效用原则。积极有利原则要求对患者确实有利,包括阻止、去除以及增进人类福祉。生命伦理学不仅要求从病人的生命角度确定自己的道德观念,而且要考虑生命的价值和社会意义。也就是要求把患者的生命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既要利于患者自身的利益,同时也不对其他人的利益造成伤害。

(4)公正原则。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在各种德性中人们认为公正是最重要的”。生命伦理学中的公正原则主要是指医疗保健资源的公正分配,要求每一位患者都得到他应该得到的医疗资源,不能因为医疗以外的其他因素,如性别、民族、职业、地位、信仰、党派、肤色、血缘和国籍等条件而有所不同,在做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但是由于医疗资源的有限性,不可能满足每个患者的需要,这时候在利用医疗资源方面就可能会发生冲突,如果一个患者使用资源越多,必然影响到其他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在生命伦理学研究的过程当中,广泛的涉及到医疗资源如何分配的问题。分配医疗资源应遵循公正的原则,使每一个患者都得到他应该得到的医疗资源。具体就是要求医疗资源的分配具有公益性、公平性和有效性。

2 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对“三生教育”的启示

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为内容的三生教育,其核心价值是生命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生命伦理学基本原则有着一致性。人的生命不仅是创造一切社会价值的前提,也是人类进步的前提。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不仅是“三生教育”的基本价值导向,同时也是深入实施“三生教育”提供了参考标准。

(1) 尊重自主原则与“三生教育”。

尊重自主原则体现在“三生教育”中,就是教育者使受教育者认识到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尊重生命的自主性,不妨碍他人的生命健康和生命权利。人无论就肉体生命的求生意志还是心灵上的情感依恋、理智领悟而言,都深深地执着于生命、执着于生活。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生命的权利,轻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三生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不仅强调单个人的发展,更强调个体生命和人类生命,种生命和类生命的整体发展。理解生命的本质,把握生活的规律,挖掘生存的本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既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不妨碍他人的生命健康和生命权力,不干涉他人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2) 不伤害原则与“三生教育”。

不伤害原则体现在“三生教育”中,就是教育者通过教育使得受教育者减少对他人生命和健康的肉体伤害、精神伤害和经济伤害。对他人生命的敬重也是对自己生命的敬重,求生欲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求生欲也是自爱在自己生命方面的表现,是对自己生命的爱,是对生命自我的爱。因此。在现今教育的过程当中教育者要运用恰当的方法使得受教育者能够减少对他人生命和健康的肉体伤害、精神伤害和经济伤害,同时要减少和制止对他人生活的干涉和阻碍他人生存发展道路的行为。那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想法和行为都是严重的干扰了别人生存与发展的权利。我们既倡导自己能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同时也要尊重其他人的发展。如果以牺牲他人的生存、生活、生命为手段来博得自己的发展,这种行为我们是坚决反对和制止的。

(3) 公正原则与“三生教育”。

公正原则体现在“三生教育中”,就是通过教育使得受教育者,特别是国家政策的决策者和执行者能够充分认识 到生命公平的重要性,并在政策制定与执行中能够真正实现不同生命个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平等、不同生命个体价值的平等、不同生命个体的发展机会平等。“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帮助受教育者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活观、生存观。在现实的生活中,很多人的个体生命权利、生命价值和发展机会都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不能够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实现。人类历史的发展都是基于生命个体的价值实现、生命个体权利的尊重以及个体生命发展机会的均等,这也是人的发展程度和自由程度的一个重要表征,同时也是个体生命价值实现的重要表现。

参考文献

[1]章海山,张建如.伦理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沈铭贤.生命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3]翟晓梅,邱仁宗.生命伦理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

.

[4]周中之.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

[5]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6]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5)

.

教育的基本原理范文5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策略

【分类号】G623.31

在2001年,我国教育部门颁布了《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并指出;“全国小学的英语课程都逐步开设,开设年级一般都在三年级”。随着该意见的颁布,全国小学对英语课程的教学活动都开始火热进行,并取得优良成绩。但因为开设小学英语课程迅速增加,导致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上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所以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个正视,从而提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的质量。

一.建立开放化的教学目标,兼顾学生的多向发展

教学目标是教学成果的的一个基础,在教学中首先建立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的效果也会大大的提高。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有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还是有一定的偏差,导致实际的教学成果不优。而在常规的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目标中,教师知识把一些基本的英语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不能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小W英语课程对学生的英语启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所以小学的英语课应针对学生的趣味性来设立,让学生爱上英语课程,这无疑是对未来初中、高中、大学的英语课都打下一个有利的基础[1]。例如,在进行译林版小学英语《My friends》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绘本《My friend the elephant》,故事讲述了一只大象陪迷路的小孩玩耍,知道小孩和妈妈重聚。在学生阅读绘本、复述故事以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当小朋友的妈妈找到学生以后,发现他正在和大象玩耍,妈妈会对学生说什么呢?此时,小朋友又会如何将这个大象朋友介绍给妈妈认识呢?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将内心的想法制作成图文并茂的绘本。由于在之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已经知道怎样向他人介绍朋友,所以,这种绘本创编活动是可行的。但是,学生可能会在文字表达方面有语法错误。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批评、指责,而要多表扬、鼓励学生,并用相对温和的方式指出学生的语法错误。

二.打破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思考

在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自主思考也应包括在教师的教学内容中。其实在所有的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一直出于的都是被动的状态,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已经成了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模式的弊端就在与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时候过多的依赖教师,而不会过多的去思考和发现问题,这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是极其不利的。从而导致在后期学习中学生因遇到困难就产生放弃学习的念头。英语是我国一个后引进的学科,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两种不同语系,语言句子结构差别也很大,汉语中句子动作的时间关系是用副词来表达的,而在英语中主要是用动词的形式变化来表达的;英汉语序以及其他诸多方面的差异都很大[2]。平时生活练习的机会少之又少,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存在这一个被动性。这时教师如若在课堂中设置一个情景,便能达到教学效果。例如,在教授译林版小学英语《I can play basketball》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教材中“Can you ”的句型知识,然后组织学生一起阅读绘本《from head to toe》,并让学生跟着绘本进行简单的练习,以便学生能进一步熟悉、掌握“Can you ”的基本句型。当确定学生基本认识单词、会说“Can you ”的句子以后,教师再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继续练习,然后在适当时间后让小组成员根据绘本故事进行创编,并将新创作的故事表演出来。为此,教师要在课前制作一些动物的头饰,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戴上这些头饰扮演不同的动物角色。这样学生就能够在简单练习、表演过程中积极进行口语表达,并在不知不觉间提升英语口语表达和应用能力。

三.构建多元化评价标准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式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用考试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良”,其最大的弊端就是对学生的评判标准太过绝对,可能会让一些平时考试成绩不突出的学生丧失学习信心。这时教师就需要对每个学生进行一个学生的的观察和指导,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对学生进行加合理的赞赏和夸奖,者对学生的学习信心也是有极大帮助的[3]。“人之初,性本善”用在小学教学中在合适不过了,因为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起跑线都是相同的,但由于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兴趣度不一样,教师更需要根据各个学生的情况进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评价标准。

结束语

为了迎合新课改的教育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有必要在小学英语阅读绘本教学中引入多元智能理论,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自由创作,创设有趣情境,鼓励学生进行口语表达,为其制定合理的阅读策略,适时给予奖励,以充分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提升其英语的口语表达和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一种优越感和自信心,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有一个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佳娣.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5,06:1-3+32.

[2]郭春利. 多元智能理论在中等学前教育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 中国教育学刊,2010,S1:36-37.

教育的基本原理范文6

[关键词]人力资本;人力资源;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7-0055-02

1 人力资本的定义

人力资本指存在于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对组织具有重大价值。人力资本包括组织运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技能必须符合组织战略目标。组织应该将人看作资本,并如同投资于机器一样投资于人,对员工的培训、保留、激励的成本应该看作投资于组织的人力资本,即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共同构成组织的资本投资[1]。组织是从外部招聘员工还是内部培训并开发人力资本的决策,都基于这2种方式对组织带来的预期价值的比较[2]。人力资本所具有的特点:第一,人力资本的载体是人,人力资本与其载体是一时一刻也不能够分开的,这是人力资本与其他一切形式资本的最本质的区别;第二,人力资本是投资的产物;第三,人力资本能够为其所有者和使用者带来收益,体现为一种收入能力。

2 人力资本、人力资源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发展到系统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愈益显现,加上企业外部环境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人力资源对于企业的成功更加重要。但是人力资源并不等同于人力资本,二者具有不同内涵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力资源是潜在形态的人力资本,是形成人力资本的基础。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人力资本是由人力资源转化而来的[3](见图1)。组织中的工作最终要靠人力资本来开展,因此,人力资本也是组织正常运作的前提条件。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HRM)是有计划的人力资源模式部署和活动,旨在使企业达到它的目标[4]。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麦肯锡的“人才大战”的研究出版,企业的CEO越来越强调有效的吸引,激励和发展来留住人才的需要[5]。相应地,一些研究人员已经开始着手解决一个企业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例如希特等人)。这时候,人力资本理论就为理解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关系提供了一种很好的理解框架,该理论强调通过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绩效的中介变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能够提高员工身上所蕴含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从而提高组织的人力资本含量。当员工所具有的人力资本能够对顾客产生价值时,便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来源[1]。在实证研究中,往往将每一项人力资本投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叠加为一个整体变量,来衡量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组织绩效中有多少能够为某一项人力资本投资活动做出解释。人力资本作为未来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重点资源,有必要构建出一个强大的概念体系,从而提供有竞争力的优势,而不是用工具和技术建设资源。

3 人力资本视角下的人力资源开发过程

人力资本作为人力资源经过开发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后的一种输出,是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的最直接的动力。同时,在企业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人力资本又与物质资本一样,作为一种输入,直接进入生产过程,为企业创造价值。

在没有进入企业之前,人力资源是一种社会性资源,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在通过选拔、聘用等一系列程序之后,企业才能与人力资源主体签订劳动合同,从而在一定时段内拥有对人力资源的劳动使用权,也就是社会性资源才能转变为企业性资源。随着知识与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本的贬值与折旧也在加速,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企业致力于对人力资源不断开发,将社会性资源合理转化为企业性资源,使其成为符合企业需要的人力资本,或由低增值性的人力资本转变为高增值性的人力资本[3]。在第二个环节,主要就是通过培训这种人力资本投资方式来实现这个转变。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很少有人力资源可以直接转化为人力资本的,大部分的企业需要经过培训、开发,使员工适应职位要求,增强其对企业的忠诚度,进而实现人力资源的资本化。到最后一个阶段,就是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激励手段来使员工的创造性发挥出来,这也是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关键。在管理中如何使用策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既是管理的重点,也是管理的难点。目前,企业人力资本激励主要有两种方式:股权激励与期权激励。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即员工持股计划、管理层收购、股票期权。这些激励机制将人力资本的个人所得与企业的长远利益、资产的保值增值及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激发人力资本生产的能动性(见图2)。

4 结 论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将战略管理目标转化为个人绩效的系统,通过有效的组织以取得最优的工作结果,而组织中的工作最终要靠人力资本来开展,因此,人力资本是组织正常运作的前提条件。从人力资本的视角研究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进一步证明了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必要性,建立基于人力资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只有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使人力资源发挥出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不断创造价值,进而促进社会和经济不断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Schultz T.W.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1,11(1)1-22.

[2]Wright P.M,Boswell W.R.Desegregating HRM: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Micro and Macro Human resourse management Rearch[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2,28(3):247-276.

[3]曹蓉,寇楠.基于人力资本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J].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457-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