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辩论赛的相关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辩论赛的相关知识范文1
[关键词] 数字信号处理;教学模式改革;辩论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4-0072-02
一 引言
近些年,辩论式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为文科具有不明确答案的学科特点,便于应用辩论式教学模式,因此辩论式教学模式被广泛地应用在文科的教学领域。例如,历史课上以“是否成功了”作为辩题展开讨论,政治课上提出“小悦悦事件折射的是法律的不完善还是还是人性的丑陋”这一辩题等。然而在理科的教学领域,辩论式教学在近些年也已被提出,但多为伪开放性的辩题,即答案仍然唯一确定,而让学生在未了解答案前进行辩论。除此之外,辩论式教学模式在理科教学领域的应用与其在文科教学领域的应用相比,也还是相对少见的,而将辩论赛引入到理科教学当中至今还未见报道。
二 理科教学引入辩论式教学的意义
在我国传统的理科教学模式下,老师向学生传授书本上固定答案的知识,而学生不需要独立的思考和一定程度的理解,接受的是明确答案的培养,也就是传统的应试教育。传统教育模式实施已久,虽有标准化的优势,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在2015年7月的第56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中国选手获得了4金2银的好成绩,其实自我国1985年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以来,比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位冠亚之列。然而,直至27年后的2012年才有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30年后的2015年才有中国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为何标准化的竞赛成绩如此之好,而创新研究性的诺贝尔奖来的却如此之晚?这样的结果值得我们深思。原因很简单,奥林匹克竞赛是有标准的,有唯一明确的答案,而诺贝尔奖却是开创思考,发散性的。中国人所欠缺的正是创新性和开放性的思维。当今社会需要高素质和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大学生毕业后的自主择业更是要面临优胜劣汰的残酷现实,所以对大学生发散创新思维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家高等院校的当务之急,同时,加强对发散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而将辩论式教学模式引入理科教学当中就是培养大学生发散创新思维的方式之一。
三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数字信号处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学科和计算机学科的高速发展而迅速崛起的一门新兴学科。“数字信号处理”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控制工程等专业必修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强改革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主要是研究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课程本身理论性较强,涉及的数学公式推导较多,概念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适当的数学分析处理,把课程的重点放在数学分析、公式推导和案例分析部分,以此来展示这些理论和方法的实际应用,便于学生理解复杂的理论和抽象的概念,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但是,这种教学方式由于答案的确定性导致知识系统刚性边界,为培养学生发散创新性思维,故将辩论赛引入数字信号处理课程。
1 主要辅助作用
辩论赛前,老师给出一个开放式课题作为辩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按照前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以及平时的知识储备做出判断,选择持方。在比赛的前期准备阶段,学生需要完成的是课外的自学过程。整个辩论过程自由而开放,只有在这样更加开放和自由的环境下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因此此项活动可以实现对学生发散创新思维的培养,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2 次要辅助作用
辩论赛这种特殊的形式既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可以在许多方面促进学生成长。例如,使学生的思维更具逻辑性,语言表达更具艺术性,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等。同时,通过辩论赛的方式,老师可以间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使老师更好地发现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让学生产生误解的地方,因此将辩论赛引入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可以增进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更是一种很好的检验教学成果的方式。
四 实践效果
此次对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电子电气专业正在学习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三年级学生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在老师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后,向大家提出了M行学术辩论赛的想法,同学们对此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参与的热情也是格外高涨。本次比赛的辩题为“模拟技术是否会被淘汰?”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任意选择持方,其中正方四人,观点是模拟技术终将被淘汰;反方四人,观点是模拟技术永远不会被淘汰。因为是学术辩论赛,所以会在经典辩论赛形式和流程的基础上稍作改动。辩论双方各由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四人组成,组成环节为一辩陈词、双方攻辩、一辩小结、自由辩论、总结陈词、观众提问六个环节。
辩论赛有两周的前期准备时间,在此期间,同学们上网搜索了大量与此相关的资料,例如:模拟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优势及缺陷;模拟技术及数字技术的应用领域;模拟技术及数字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等等,从中摘选出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做好充分的准备。
比赛当天,担任评委的为两位研究模拟技术的老师、两位研究数字技术的老师以及一位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老师,辩手双方各4人,主席1人,工作人员3人,观众(在读学生)30余人。比赛进行过程中,双方辩手几乎完全脱离了事先准备好的纸质材料,展现出自己十足的热情和信心,根据自己理解和体会,整理思路,组织语言,简明扼要地表达并证明自己的观点。其中最为精彩的当属自由辩论环节了,双方辩手各执己见,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可谓是一方攻守兼备,一方滴水不漏。精彩的自由辩论也将比赛推向了白热化阶段。双方四辩总结陈词后,观众们也参与其中,对刚刚比赛中辩手们的观点及论证提出问题,辩手针对观众的提问予以解答。至此,此次学术辩论赛的辩论部分就告一段落了,评委老师根据双方团队在比赛中的表现(陈词、攻辨、攻辨小结、自由辩论、总结陈词、回答观众提问)和综合印象(语言风度、团体配合、临场反应)给出团体分,根据辩手的表现(语言表达、整体意识、辩驳能力、美感风度、综合印象)给出辩手个人得分,以此判定获胜团队及各队最佳辩手。最终,正方以他们完善的知识储备以及完美的团队配合获得了辩论赛的胜利。赛后,评委老师们对本场辩论赛以及此次的教学模式改革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们也在比赛当中看到了同学们在课堂上不曾展现出的专注和热情,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此类活动。
五 学生反馈及改进方向
几位辩手表示,学术辩论赛的举办非常的新颖,具有趣味性和创新性,本身内容复杂难度高的课程,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快速掌握好课程的基本知识,并且带有思考目的性地阅读大量文献资料也帮助自己获取了许多书本以外的相关知识。这样的活动可以带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还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赛场心态、表达能力和思维组织能力,是一项极佳的思维发散型创新活动。
并且几位同学还认为,如果可以同时开办多场,或将更多同学分配进两队,适当调整比赛架构和流程,可以更好地增进交流和学习,让每一位同学都真正地得到锻炼。
观众们则表示希望自己也可以得到这样的机会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来,这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综合几位老师和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此次帮助同学们开创发散创新性思维的教学模式改革很成功,一方面帮助同学们通过查阅文献并独立思考、赛场上互相反驳找出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的方式,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外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增加对于知识理解的思维广度和思考深度,起到培养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的作用。另一方面,该活动更可以培养同学们知识以外的个人综合素质,如赛场心态、速想速记、逻辑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在汲取了老师及同学们的建议之后,我们将设法用更好的比赛架构和流程及相关规划,争取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让同学们有更多的时间多学习并思考相关内容,以达到我们帮助同学们培养发散创新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春荣. “辩论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
[2]孙爱明. 辩论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10).
[3]唐F岚. 高中英语课堂运用“辩论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6(11).
[4]李o. 历史课堂辩论式学习初探[J].历史教学,2001(4).
[5]殷艳玉. 辩论式教学法理论与实践初探――以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为例[J].科教导刊,2016(2).
[6]许波, 陈晓平, 姬伟, 等. “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1).
[7]刘艳.中学生物学辩论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学术月刊,2012(2).
辩论赛的相关知识范文2
运用模块化教学方法的理论契机
《新闻学概论》在整个新闻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一方面它为新闻史课程提供理论视野和正确的新闻史观;另一方面它又为新闻业务课程提供理论支持。
从新闻理论中的“原理”出发,到新闻实践中的“原则”应用,是《新闻学概论》课程在组织模块化教学时的基本思路。
教师在教授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观点的同时,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学生技能的培养上,并注重与当下新闻业界的实践紧密结合;并与新闻采写等实务课程进行联合教学,实现了新闻理论和新闻实务的联动。这种教学方法提升的不仅是学生的知识能力,而是涵盖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的能力。这对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即掌握新闻现象与新闻活动的基本规律,树立正确的新闻传播观,并用这些规律和观点分析新闻传播实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新闻学概论》课程本着夯实基础、服务实践,注重知识延伸和拓展的原则,分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交叉理论”三大模块,各模块所对应的课程内容与学时如下:
“基础理论”模块:绪论(4学时);新闻(8学时);新闻报道(4学时);新闻价值(8学时);新闻传播的性质、功能与效果(8学时)。
“应用理论”模块:新闻传播者(8学时);新闻传播的接受者(4学时);新闻媒介(4学时);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4学时)。
“交叉理论”模块:新闻自由(4学时);新闻法制(4学时);新闻传播的职业化历程与新闻专业主义(4学时);新时期以来中国的新闻改革(4学时)。
模块化教学在本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第一步:建立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的建立是模块化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因为小组是学习任务的执行单元。在划分学习小组之前,笔者对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爱好、思想表现、入学成绩乃至交朋结友等情况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本着互补的原则进行小组成员搭配:把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分在一组,一方面可以促进差生的转化,另一方面又有利于优等生的灵活变通,即所谓“取长补短”;把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分在一组,可以相互借鉴;把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分在一组,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其相互学习,“相互强化”认知风格。总之,学习成绩、知识结构、认知能力、认知方式等是划分小组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新闻学概论》课的上课规模为一个班级约40人,需要分组时,可分为5个组,每组8人。关于划分小组,笔者的建议是:其一,教师要宏观把控,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结组;其二,同一宿舍的学生要拆开;其三,男生与女生搭配;其四,学习成绩好的与较差的搭配;其五,从在班内未担任过学生工作的人中选举出小组长。
第二步:确定小组任务 模块化教学的第二步就是根据每个模块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把具体的任务融合到教学过程中,从而确定每个小组在本模块中的任务。根据每个知识模块的内容不同,笔者在授课过程中设计了如辩论赛、小组报告、模拟记者招待会等不同的小组任务。
组织辩论赛。在讲授《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时,事先抽取两组同学准备一个辩题,正方是“报纸终将消亡”,反方是“报纸不会消亡”。用4个课时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这一任务模块的确定的依据在于:首先,因为关于“报纸会不会消亡”这一命题在学术界也曾进行过讨论,有可以辩论的空间和资源;其次,如果这个问题不弄清楚,学生对新闻事业的发展很难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另外,学生在准备辩论赛的过程中查找大量的资料,梳理媒介的发展历史,并对媒介未来的发展进行前瞻性的研究,能够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强化了团队合作意识。在组织辩论赛的过程中,参赛的两组同学的表现非常优秀,围绕“报纸会不会消亡”两组同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旁听的同学也参与到辩论的过程中来,围绕这一话题踊跃发言。
提交小组报告。《新闻学概论》这门课课时少,有些内容很难在课堂上充分展开,因此,为了配合教学内容,教师们组织学生成立“新闻观察小组”,根据学生的各自的兴趣,组成报纸组、电视组、广播组、杂志组、网络组等。每组同学选择共同感兴趣的一种媒体保持密切关注,每周讨论一次,期末提交“新闻观察报告”,作为一次大作业,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教师在课堂上点评。“新闻观察报告”既不占用课上教学时间,又督促了学生保持对传媒的敏感,此种敏感是他们将来从事新闻传媒工作最可贵的职业素养。教师还通过电子邮件等手段指导学生的课下学习。组织传媒小组还便于有共同爱好的同学聚集起来,做共同感兴趣的事。
模拟记者招待会。在讲授 “新闻报道”单元时,笔者把所在新闻传媒学院的2009级优秀毕业生李景泽、信念请进课堂,组织了一场题为“大学·青春·梦想”的主题交流会,然后不同的小组“扮演”成不同传媒机构的记者进行提问采访,并在招待会结束后要求各组同学再制作成新闻成品。
策划栏目。在讲授新闻媒介这一章中的“媒介内容定位”时,让同学策划一个栏目,做具体定位,分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网络等几类。从学生作业看,效果很好。其中,有一组同学把自己的策划放到“西祠胡同”bbs上请专业记者提意见;有一组同学利用双休日分发问卷,做受众调查,让自己的策划建立在受众调查基础上。
第三步:执行任务 向学生布置完任务后,教师不能放任不管。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在任务的执行阶段,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指导学生想办法、找出路,特别是对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这一阶段,教师的角色是“学习伙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模块任务,掌握相应的技能。比如,在组织“报纸终将会消亡”的辩论赛之前,教师要给学生介绍辩论赛的规则、如何组织辩论赛等相关知识。另外,为便于指导学生,教师建立了专门的QQ群,利用网络的便捷性,随时随地和学生交流。
第四步:展示与评价 模块任务完成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其作品或作业,在展示的基础上进行讨论、总结,作业与作品的展示与评价环节能够进一步强化教学内容。首先,各小组学生代表先要展示其作业与作品,然后对作业或作品进行阐述,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其次,其它小组可以向阐述者提问,由小组负责人进行回答,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对模块任务的完成情况、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在团队中的表现等。比如,在模拟记者招待会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现场提问进行逐一点评,并针对在整个采访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点评:如果有些同学访前准备做得不够充分尤其是不能用网络进行信息搜集,如果有些同学的现场观察不够细致、不能捕捉到丰富的有效信息,对这些内容教师要及时点评。
笔者所在学院2012级编辑出版专业与2012级新闻采编专业作为《新闻学概论》模块化教学的试验点,通过期末考试以及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在后续课程的课堂表现和校园实践的成果来看,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对于定位在培养动手能力较强的实践性人才的传媒类院校而言,基础理论类课程如何开展实践教学,是一项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模块化教学是一个初步探讨和实践,希望对传播学、广播电视概论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辩论赛的相关知识范文3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艺术 历史书籍 学习习惯 脉络 多媒体技术 活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157
在教授高中历史的多年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应试教育依然比较盛行的今天,很多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并不重视,采取的学习策略往往是考前临时报佛脚,仅仅生硬地记忆一些知识点,并不做深入的学习和理解。这样的学习方式只能保证短时间的记忆,并不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导致学生每到考试的时候就需要将所有的历史书重新背一遍,费时费力、效率也不高。我们常常说:“没有坏学生,只有不尽职的老师。”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会产生这样的观点和行为,我们教师无疑是有责任的。其实,学生经由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完全可以很好地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的,关键是我们要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在严峻的教学形势前,我愈来愈意识和感受到提升自身教学艺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感。本篇文章即主要论述本人关于高中历史教学艺术的一些思考。
一、引导学生建立阅读相关历史书籍等好的学习习惯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晏阳初先生在河北进行教育实验的时候,曾经不止一次强调:“好的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拓宽知识领域、丰富内涵的重要方式。”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好历史知识的时候,首先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学习习惯,包括规律记忆的习惯、积累错题集的习惯和阅读书籍的习惯。在这里,我们具体论述阅读的习惯。纵观我们高中三年的历史课本,涵盖面极其广泛,囊括了中外的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因此,由于书本限制等原因,很多的知识点都是被教师一笔带过的。这样流水账似的编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的。因此,学生在学习历史课本之外,还应该适当涉猎一些课本以外的相关历史书籍。但是,学生的年龄和经验毕竟存在着不足,在拣选书籍和把握尺度方面还需要我们教师的指导和引领。因为很多的书籍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的主观意识色彩,在编写的时候可能不是特别客观,我们要尽量推荐学生阅读那些观点相对客观的书籍。比如说,林语堂先生所编写的《东坡传》就是一本非常好的课外历史读物,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一个真正的苏轼和一个相对真实的宋代历史。总之,学生在课外适当地延伸阅读,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不仅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历史、实现融会贯通,而且对他们的相关人文学科,比如说语文知识的扩充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注重这一教学艺术,尽早启发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帮助学生有技巧地理清历史脉络
教会学生梳理知识的脉络,是高中历史教师教好课程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好历史必须掌握的方法之一。理清知识的脉络,是学生学习好高中历史这门功课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高中历史知识涉及到年代、人物以及各个国家,彼此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常用的梳理方式主要包括按照年份、国家或者是相关的一系列的历史事件进行梳理的模式。其实,除了我们常用的这些脉络模式之外,还有很多灵活的模式都是可以供学生选择和使用的。比如说,根据学生兴趣点和擅长领域的不同,他们完全可以根据一个既定的历史人物或者是地区展开相应的脉络归类。有的学生比较喜欢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我们就可以参照一定的准则以“李白”为中心点开展有关唐代历史的脉络梳理。再比如说,有的学生对于战国时期的区域划分不太擅长,总是记不清楚。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以某一个国家为中心点开展相关区域的脉络梳理。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不同的梳理脉络的中心点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帮助学生全面展开相关的历史知识的梳理。梳理清楚知识的脉络之后,学生就能够事半功倍地记忆历史知识,学习起来更加便捷和轻松。总之,记忆知识不仅仅需要一定时间的记忆和背诵,更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和模式,“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就是这个方法的写照。
三、巧妙地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手段
更多的高中历史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多采用传统的讲课模式,这个模式的优点就在于能够有效统筹课堂、提升效率。但是,单一的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却不是十分有利的,因此,我们在主要采取讲授模式授课的同时,也应当巧妙地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注意力,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学生通过更加直观的立体的多媒体的展示,也可以比较深刻地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现代的教学技术并不足以支撑其整个高中历史课堂,还需要与传统的教授模式互相配合。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提前设计好哪些历史知识适合传统的书本讲授模式,哪些知识更适合使用多媒体技术,抑或是两者相结合的讲授模式。总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力求做到有的放矢、有条不紊。
四、适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辩论赛的相关知识范文4
1.1信息化教学模式中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讨论式教学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一个非常有利的教学方法,其通过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教师提出的某一讨论话题,每组学生均能发表自己的见解。《人力资源管理》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也可以以辩论赛的方式进行,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分辨、判断能力,这是传统教学方法不能达到的。例如针对“企业招聘过程中对于员工的素质要求”这一话题讨论中,教师可以有效利用互联网平台、微信、电子邮件、论坛等实时讨论方式进行课外辅助教学,在这些讨论平台中学生随时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发表的见解进行适当点评。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安排相应的专业教师对这些讨论平台进行监控,从而确保学生在发表讨论时符合话题讨论内容或者是教学内容,进一步帮助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独立思考情况。
1.2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案例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比较多的教学方法就是案例式教学,这是一种比较开放、有说服力的教学手段。因为这种教学方法是结合了典型案例来进行教学,学生能通过这些典型的案例情境进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知识。案例教学中,因为有了特定的教学情境以及教学内容,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的比较明确,进而根据掌握的相关因素做出最终判断。比如在关于“应聘”方面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开展一场模拟招聘会,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自己的求职简历,然后学生作为应聘者,教师作为面试官。这样一个环节下来,教学就可以利用这一个模拟招聘的特定案例来进行点评分析,从学生求职者面试过程中指出面试过程中需要重视的地方以及改进的地方,同时对于表现相对较好的学生也给予鼓励。通过这种实际案例教学方法,学生能更深刻地了解到面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面试相关知识。
1.3信息化教学模式中分工合作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该教学方法实行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自由组合方式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学生可以根据老师布置的课程任务进行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分工合作式教学方法的好处是学生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进行学习、进步,这样不仅能学习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能在合作过程中成长。比如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主分组,然后每一个小组成员按照实训内容来进行分工,一个小组负责企业文化培训资料收集、一个小组负责员工素质培训资料收集、一个小组负责企业绩效培训相关资料收集等,按照这样的分工合作方法,每个小组在完成各自小组的任务之后,将不同小组收集到的培训资料进行汇总组合,从而共同合作完成了这一实训项目。分工合作式教学方法既能让学生学习到自己感兴趣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能在分工合作过程中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
1.4信息化教学模式中网络平台教学方法的应用
信息化教学模式中,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辅助教学方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网络平台为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库,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效率及质量。网络平台式教学方法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来共同创建一个虚拟的信息化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将课程教学目标、教学相关内容、课程难点和重点、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及相关学习复习资料等放在这个虚拟的教学平台中,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利用互联网将这一虚拟平台中的相关学习资料下载后进行打印,或者放在自己的电脑中进行学习。通过利用网络平台式教学方法,学生能及时了解到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及时解决了学生在自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2小结
辩论赛的相关知识范文5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3-0109-02
由于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而这些先进技术大多来源于英语国家,使得对新技术的学习和使用受到严重影响。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数是从事IT业,其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水平普遍较低,这也成为我国计算机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软肋[1]。
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与普通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不同,在学生的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无论是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都要使用开放环境,也要查阅各种计算机相关的英文资料。所以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是计算机专业学习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是学生从单纯的英语学习向计算机专业领域知识学习的转变过程。因此,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是目前独立学院计算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1 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
教材选用不合理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计算机专业课程之一。目前独立学院所使用的教材为《计算机专业英语》,其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软硬件、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库等英文相关知识[2]。目前,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材内容普遍过时、过深、没有针对性,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其理论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但教材的内容往往落后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学生普遍反映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的内容枯燥、乏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许多学生无法将英语和自身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学习。现行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与其母体学校具有较大的差异,在课时安排和教学要求上也不相同。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材几乎使用的为一本、二本院校的教材,而这些教材在设计和编排方面,都更侧重于理论知识,并且教材内容难度较大,学生需要有良好的英语阅读能力。然而,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有限,他们在学习专业英语的过程中带有畏难情绪,使得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懈怠、不愿意听讲、失去信心。因此,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材选用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
传统教学方法的单一性 在本科教学计划中,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学时很少,一般为32学时左右。在这样极短的时间内,要使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有显著提升,是非常困难的。教师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采用传统的“翻译课文”进行填鸭式教学方法,必然会使学生失去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也得不到满意的教学效果[3]。另外,专业英语的教师大多不是英语专业出身,其英语水平良莠不齐,发音不标准,有可能会误导学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难以做到因材施教,无法按要求完成教学内容,使得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流于形式[1]。
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 独立学院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掌握普遍较差,偏科现象严重。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并且没有饱满的学习热情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的能力欠缺和毅力不够,表现为经常迟到、早退,上课不专心,课后不复习。更有一部分学生有不良的爱好,如迷恋上网、游戏等。另外,在教学计划中,计算机专业英语通常被设置为选修课或考查课,学生就会认为计算机专业英语不是专业的核心课程,甚至认为该课程不重要,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2 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
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 教学内容大多来自于教材,教材的选用至关重要。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的选择应注意内容是否与计算机技术的基础或前沿紧密相连,同时也要注意教材的知识结构中应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环节和内容具有逻辑连贯性。选择好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是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基础。教材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到计算机的基本体系以及常用操作,同时也要与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紧密相关,应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内容既要包括已掌握的专业内容,又要包括未学过的专业知识;既有专业基础知识,又有较深层次的专业知识。
另外,教师必须处理好教材和参考资料、英语讲授和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选择一本优秀的教材虽然可以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但这并不是学习全部。要正确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是能够讲好这门课的关键因素。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以教材为主,以参考资料为辅。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必须要求授课的教师既要具有较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又要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那么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更新所学的专业知识,适应当前大学生学习的需要。由于计算机专业英语属于一门语言类教学课程,所以授课教师要向英语专业的教师或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提高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辅助教学软件的学习,制作质量高的教学课件,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另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参加学习,也要进行科学研究,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吸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研究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深入地探索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教学技能。
为了更好地教好学生,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认真刻苦钻研,在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了解计算机技术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与该领域的发展动态,并将新的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握好教材,让课堂内容更加丰富、精彩。
3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要增强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现在,大多数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仍为传统的授课方式,即以教师讲解为主,而学生仅仅是被动地听。这种授课形式使学生很快就对上课失去兴趣,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配合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应尽可能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钻研和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在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建议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4]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根据教材的内容及最新的相关信息量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知识。在授课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内容,然后通过提问或概括大意等教学方法来检查学生阅读课文的情况,再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来讲解重点与难点。
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结合学生所学知识设计出一些讨论的题目,如用英语介绍自己最常用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时,可以选取两到三组学生对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述。但教师必须把握好时间和进度,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和踊跃发言,并做好记录,最后进行总结和讲评。
采用辩论赛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辩论赛的题目,也可让学生自己选题目,在课堂上让学生使用英语进行分组辩论,如计算机网络对学生的利弊、网络游戏对学生的利弊等。
让学生进行表演的方式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带动学生表演计算机相关的一些小品、相声、话剧、笑话等。这样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做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准备一些和计算机相关的小游戏,让学生进行参与。如写一些计算机相关的英语单词玩“你比我猜”的游戏。
通过以上几种互动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积极地参加到课堂学习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也避免了应试教育的弊端。
参考文献
[1]孙自广,刘浩,朱亚超.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M]//广西计算机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2009.
[2]叶杨,许川.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英语课教学实践分析[J].文学教育,2013(1):82.
辩论赛的相关知识范文6
1.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主导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普遍现象就是:教师以讲课本、多媒体等教学方法给学生传递知识,学生要做的就是记笔记,把教师所说的重点统统记下来,没有加入自己的任何思想,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使学生逐渐地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教学模式在素质教育普及的背景下已经显现弊端。语文是一门非常灵活的学科,一般来说没有标准答案,比如,在分析古诗词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读到的意思思考诗人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幻想诗人作诗时所处的环境,这样结合起来就能很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但是学生往往以老师说的答案为标准答案,不加以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不断地下降,以至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越来越差,逐渐地失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对教学目的的认识有偏差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更多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为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传承中国的语文文化,但是我国的应试制度让很多老师只注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而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这一点往往让学生形成“任务式”的学习模式,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可能只会学习考试内容,只是为了得到卷面成绩,忽略了更多的语文知识,慢慢地学生的语文学习意识就会随之降低,使他们对语文的认知也会停滞不前,最终造成语文教学的失败。
二、针对初中语文教学问题的对策
1.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学生是否喜欢学习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关键点,语文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文字,学起来往往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尤其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弱,所以,他们学习语文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会抵触语文,这就需要教师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氛围,改变学生被动式的学习方式,比如,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给他们设定相关知识的主题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相关资料,并且分析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以辩论赛的形式开展课堂学习,最终由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解答。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会让每一个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体验学习语文的趣味性,也能真正地学到语文这门课程的文化底蕴,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团队精神以及团队配合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为他们的讨论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提问意识,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的思维钝化,缺乏主动思考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学生提问意识。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通过查询提出相关的问题,然后开展学生课堂讨论,最后总结出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解答。这样的学习方式无疑有利无害,会不断地加深学生的记忆,通过长期的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会日益见长,并且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提升,日后的他们将会在语文课堂上主动参与讨论,学习上津津乐道,也会保持对语文的兴趣。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