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药企业的风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药企业的风险范文1
1、企业相关的法规制度不完善
由于集团化医药分销企业涉及业务面广,内部结构也较复杂,因此一些法规制度在细节上还不够完善,如财务预算制度、销售发货制度、产品采购验收制度、库存盘存制度、配送审批制度和内部监督制度等。即使总部制定了相关制度,但由于集团化医药销售企业子公司和单位部门较多,在接受和执行过程中较被动,无法做到面面俱到。
2、企业财务人员配置不合理
集团化管控模式下的一些医药销售企业内部财务组织关系不合理,财务人员配置和分工不明确,对资金的管理使用和利润分配时职责不清,不能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且造成资金和企业资源的使用率低下。
3、筹资决策存在不合理性
集团化管控模式下的很多医药流通企业都在筹资上市,伴随着高风险高收益的医药现状,许多企业会通过提高债券和股票的发行成本以及贷款筹资的成本,企图获得财务杠杆的收益,这种行为会使企业背负的负债急剧增加,违背了风险报酬原理,筹资决策的不合理导致企业资金结构严重失衡,造成企业财务风险。
集团化管控模式下医药流通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1、健全财务内控制度
集团化管控模式下的医药流通企业要做好风险防范,首先要提高企业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人员的风险意识,并按照GSP标准建立起合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存货盘存制度,不仅要强化企业在采购、审批和流通过程中的管理,还要加强对库存的管理和盘点,从各个方面预防可能会引起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以提高企业的运行机制,增强企业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企业安全发展。
2、预算管理做到全面性
集团化管控模式下的医药销售企业要建立起预算管理体系,将预算管理制度渗透到企业从上至下的各个经营管理层面上,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医药流通企业的短期和长期经营销售活动,为实现企业的目标利润,全面计划和控制企业从采购到验收入库到审批配送的整个经营销售过程,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3、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集团化管控模式下的医药流通企业应该建立起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灵活应对企业在运行中出现的风险变化,对因各种因素引起的财务风险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护,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
总结
医药企业的风险范文2
【关键词】科技园区;孵化器;风险投资;CRO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研发投资的规模越来越大,研发成本也越来越高。作为传统的企业内部研发模式的替代,旨在节约研发成本的研发外包和独立研发(in-house)逐步发展起来。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简称CRO),直译为“合同研究组织”,在新药研发中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大型制药企业的外包/独立研发比例越来越大。2008年,世界主要药物市场的新药研发(R&D)经费大约600亿美元,其中150亿美元采取了外包服务的形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型制药企业通过采取CRO节约了大量资金。据美国普华永道2009年的《亚洲地区医药研发外包发展动态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医药研发外包市场已上升到约2.6亿美元,较2005年的2500万美元的市场足足增长了10余倍,预计到2010年可增长至4.3亿美元。随着跨国制药公司研发中心纷纷落地中国,中国医药研发的产业链日益成熟,有大批工资相对低廉的优秀科学家,同时具有丰富的临床资源,中国CRO市场的“蛋糕”会越来越大。目前,中国已经超过印度成为亚洲研发外包首选地。[1]
1.我国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企业获得风险投资的情况
目前我国的CRO企业已达400多家,大多规模较小,主要集中分布于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但业务主要集中在辉瑞等大型公司,服务内容则主要集中在药物筛选、临床前和临床试验阶段,其中,药物中间体等合成工艺研究和生产是目前中国CRO市场比较成熟的外包项目。总的来看,目前中国CRO的市场规模还不是很大,但巨大的发展潜力已吸引了风险资金的关注。
风险投资对于CRO的关注充分说明中国CRO产业颇具发展潜力。风险投资是新兴产业的风向标,能吸引其关注的一定是那些极具拓展空间的行业。虽然风险投资对CRO非常关注,但业内真正得到风险投资的CRO公司却并不多,原因是中国CRO市场虽潜力较大,但目前该领域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现有公司规模较小;此外,国家对于药物研发市场是否全面放开态度也不是非常明朗。
张江园区作为我国高科技产业的核心聚集地之一,长期致力于构建以企业为主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加强园区各项配套服务环境建设,并在园区建立起适应自主创新企业发展的高效投融资平台,已经逐步使张江园区成为风险投资资本的积聚地。在我国目前获得风险投资的CRO企业中,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企业数量居前,以在NASDAQ上市的药明康德为典型代表,CRO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已初步显现。这种产业集聚发展态势的形成与张江科技园区对于风险投资的长期投入与持续的配套环境建设有重大关系。
2.风险投资对于推动CRO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
对于风险投资公司来说,它们一旦决定投放某一行业,就绝对不会仅投资一、两家公司,而是成规模地投放多家公司,并尽可能快速地将这些公司推向公募市场。如果中国CRO市场在未来5年能保持年均25%的成长速度,并在2010年~2011年发展为数亿美元规模的市场的话,届时风险投资公司将会规模化进入这一产业。
2.1 风险投资开展CRO项目投资的基础条件
我国CRO产业的快速发展,与中国制药业巨大的市场机遇和不断完善的产业发展环境密切相关。风险投资参与我国CRO产业的发展需要以下三个方面的基础条件:
第一、我国制药市场的快速成长。一般来说,一个新药在研发过程中如果拥有某个国家的病例资料,那么它在该国家上市就将比较顺利。作为发展最快的新兴药物市场,我国已经引起跨国公司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迅速占领这个药物市场,在我国开展CRO可以为未来产品上市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我国逐步重视新药研发工作。随着我国加入WTO承诺的逐步实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逐步到位,本土企业仿制新药的道路约来越窄,传统的靠仿制药生存的本土医药企业在权衡仿制药与创新药之间的利润落差后,开始重视药物创新,增加了创新研究投入。[2]
第三、产业发展的支撑条件逐步具备。为了增强竞争能力,提高入组病人的可获得性,以加快试验速度,节约成本,跨国药企纷纷在中国建立起全功能的全球研发中心。这些均为CRO产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风险投资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中支撑CRO产业发展的条件之一,CRO的迅速发展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也为风险资本创造了高速增值的机会,两者之间形成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
2.2 风险投资推动CRO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
风险投资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管理、技术创新等均产生重大影响。风险投资对CRO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具有类似产业发动机的功能,可以促进CRO产业的行业制度创新,具备市场筛选、产业培育、风险分散、政府导向和资金放大的功能,并可以激励和诱发技术创新与组织、市场创新。
2.2.1 风险投资为CRO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
我国现阶段CRO产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创业团队与企业自筹,难以获得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显然难以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风险投资对CRO企业提供了直接的资金支持,还可带动其它资金的进入,进而形成了一套与企业技术创新不同阶段相匹配的、梯次分明的金融支持系统。风险投资的参与,使企业获得外部权益资本的时间提前至CRO企业生命周期的开始,也就是在创业初期,尚未形成成熟的市场或技术,只要有足够的成长潜力,就有可能获得风险投资的资金支持和增值服务。风险投资就够的专业化的识别能力和筛选能力使缺乏市场前景的项目会不断淘汰,而那些具有生命力的项目则受到精心培育,实验设备采购、人员招募、市场开拓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使技术创新的效率得以保障。
2.2.2 风险投资有效分担了CRO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
风险投资的特殊投资模式使其能够承担CRO产业发展中的较高风险,有助于鼓励留学人员和海外专业人才回国开展以CRO为核心业务的创业活动,激励创新;风险投资的资金供给主体机构化更强,承担风险的能力也相应地更高,有利于企业从事技术创新;风险投资机构严格的项目评估和遴选也降低了风险。风险投资家不仅凭借自身拥有的专业知识对CRO企业现状、成功前景及管理团队进行广泛、独立的投资前调查,还充分利用科技界、产业界、金融界及中介机构专业人才的优势来为其提供决策参考意见,从而大大提高了投资决策的科学性,进而提高了技术创新的可能性,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技术创新风险。对于新药研发CRO企业不同的技术创新阶段,风险投资家以自己管理的多个基金或联合其他投资基金进行科学的投资组合,将不同投资项目、不同投资阶段及不同投资主体进行合理组合,使投资风险得到系统性分散和降低。[3]
2.2.3 风险投资降低了技术创新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在CRO企业融资过程中,企业家往往对自身的信用和CRO项目投资前景比出资者拥有信息优势。技术创新要求保守技术秘密,但为技术创新筹集资金需要向出资人详细描述项目及市场前景,即使经营者想让出资人清晰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也会遇到信息表达上的困难。风险投资家为降低资金的委托风险,在决定投资前会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评估技术创新企业财务、信用状况及项目未来前景,对CRO企业技术创新将会有所了解。在投资后,风险投资家又会加强监督力度以防止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道德风险。
3.风险投资与孵化器的融合点分析
孵化器是技术创新的突出表现,风险投资是金融创新的突出表现。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创新工具,作为两种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作为促进初创企业创新发展的活力源泉与直接动力,孵化器与风险投资在我国高科技园区中所起的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孵化器与风险投资的融合发展基础是科技含量高、成长快且具有较高风险的中小CRO企业,其融合发展模式与这些中小CRO企业群体的成长规律与CRO产业的发展态势密不可分。
3.1 风险投资与孵化器在共同的专业化趋势中融合
对于孵化器来说,向专业孵化器方向发展,将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的企业集中孵化,一方面可以降低运营成本及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因为将服务集中于某个专业领域,可以对在孵企业的技术、产品进行更严格的评估、审查,做出正确的筛选和引导;而入孵企业可以利用孵化器的专业优势、网络资源及针对性更强的创业环境,取得更好的发展。风险投资机构为降低投资风险,专精于自身所熟悉的行业领域,以利于对投资项目的评估和投资后的管理,形成强大核心竞争力,提高投资成功率。CRO孵化器与专注于生物医药领域投资的风险投资的融合,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效应。
3.2 风险投资与孵化器在创业、创新要素集聚空间方面的融合
专业孵化器可促使政府制定政策引导公共资源流向特定区域、特定部门、特定技术、特定人群,促进分散的产业社会资源形成有利于形成整体竞争力的技术能力、产业化能力。此外,孵化器在技术和人才集聚方面也极具优势,可以吸引海外高层次创业者及相关技术和资金流入。风险投资机构所投资企业大多分布在机构所在地的附近地区,有利于沟通和控制,此外,处于产业不同环节的被投资企业之间又可形成上下游产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发展的风险。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与风险投资的融合,可以在企业的发展空间、产业聚集以及产业发展的创新要素的集聚方面形成良好的互动效应,有效降低CRO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和创新风险等。
3.3 风险投资与孵化器在企业生命周期的融合
针对企业成长不同发展阶段与阶段性结点的多轮次孵化与融资服务,是孵化器与风险投资之间合作最紧密之处,同时也可能带来巨大与长久的收益。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分别有不同的孵化服务与融资服务需求。风险投资者通常将资金分期投入,根据企业发展结点划分不同的投资阶段,上一阶段目标的实现成为下一阶段资金投入的前提。作为再次投资的先决条件,风险投资者对企业发展结点的确认往往需要孵化器的帮助。多轮次孵化带动多轮次创投,多轮次创投反过来促进多轮次孵化,这就是孵化器与风险投资相辅相承、相得益彰的理想融合关系。
4.政策建议
我国利用全球服务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业,参与到创新药研发产业链,对提升我国医药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加速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积累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要使CRO产业成为各地未来的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就有必要促进孵化器与风险投资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孵化器、风险投资在促进CRO产业发展中的催化作用。
为促进CRO产业的发展,首先应积极培育和引进风险投资主体。可以各科技园区主持组建的风险投资机构为载体,与民间资金共同组建风险投资机构;鼓励境内外投资者设立风险投资的分支机构,进入本区域开展风险投资业务;鼓励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民间资本等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结合本地情况充分发挥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的作用,吸纳各种社会资金投入风险投资领域,通过参股、风险补偿和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推动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以促进CRO企业的融资环境的改善。积极创造条件,引导银行、证券公司、担保公司等机构与创业投资机构加强业务交流与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搭建适应风险投资发展的融资平台,共同为CRO企业的各成长阶段提供更有效的服务。[4]其次,针对CRO产业的特点,应积极探索风险投资的奖励与风险补偿机制,对风险投资机构和其投资的CRO企业制订相应的扶持政策。再者,各科技园区应依托专业孵化器建立健全中介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促进CRO产业发展的综合支持系统,营造CRO产业发展的环境。各级政府部门应开放相关科技计划项目信息,各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机构积极向风险投资机构推荐项目,搭建风险投资信息网络平台,建设CRO项目库。依托专业孵化器或由科技园区管委会主持建立区域CRO联盟,促进CRO产业内部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有利于与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的交流;最后,以专业孵化器为基础,推进与CRO产业发展相关的评估、咨询、技术服务中介机构和人才培养体系等配套环境的建设,并配合相关部门开展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为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以充分发挥其促进CRO发展的催化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瑶.中国CRO瓶颈待破[N].医药经济报,2009-1-27.
[2]仰炬.发展我国医药创业风险投资研究―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 [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3]卢山等.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中的风险投资与作用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5,23(2):88-91.
医药企业的风险范文3
食药监安函[2012]75号
2012年06月29日
附件3:
一般缺陷举例
本附件列举了部分一般缺陷项目,但并未包含该类缺陷项目的全部,可根据需要增加其它缺陷项目。
厂房
— 人员可通过生产与包装区域的门直达室外。
— 地漏敞口/无存水弯。
— 液体和气体的出口处无标志。
— 不与暴露产品直接相邻或不直接位于暴露产品上方的表面有损坏。
— 生产区内从事与生产无关的活动。
— 休息、更衣、洗手和盥洗设施设置不当。
设备
— 设备与墙面的间距太小而无法清洁。
— 固定设备的基座连接处未完全密封。
— 使用临时性的方法和装置进行维修。
— 有缺陷或不用的设备未移出或未贴上适当的标识。
— 用于非高风险产品的小型设备未经确认符合要求。
清洁
— 书面清洁规程内容不完整,但厂区处于可接受的清洁状态。
— 清洁或健康卫生规程未有效实施。
生产管理
— 原辅料与产品处理的SOP内容不完整。
— 未严格限制未经授权人员进入生产区域。
— 对接收物料的检查不完全。
质量管理
— 召回规程内容不完整。
原辅料检验
— 用于符合性检验的原辅料,未经质量管理部门批准即用于生产。
— 检验方法的验证内容不完整。
包装材料检验
— 运输和储藏规程内容不当。
— 过期/报废包装材料的处理不当。
— 检验项目不全。
— 质量标准不全。
— 一次接收的物料由多个批次构成,未考虑分开取样、检验与批准放行。
成品检验
— 物理指标的检验项目不全。
文件记录
— 产品的记录/文件内容不完整。
— 生产用建筑的平面图和标准不完整。
— 记录和凭证的保存时间不够。
— 无组织机构图。
— 清洁记录内容不完整。
样品
— 无原辅料样品。
— 成品或原料药样品数量不足。
— 贮存条件不正确。
稳定性
— 持续稳定性考察的批次不足。
— 检验项目不全。
— 样品数量不足以完成检验。
无菌产品
— 未监测灭菌用蒸气,以确保达到适当的质量要求且无添加的成分。
— 进入洁净区和无菌工艺生产区的最多人数控制不当。
医药企业的风险范文4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却在不断下降,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与此同时,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更是带来了老人对医药产品的巨大需求,从一些数据来看,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已经超过农村人口比重,2016年相对于2015年已经提升了15个百分点。社会“亚健康”与老年病并存,更加催生了对医药产品的需求。对于医药企业来讲,这是其发展的机遇,但是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也会带来管理上的困难,滋生一系列的财务风险,这些因素和医药行业本身的行业特点如高风险性贴加起来,使其面临的风险更加集中。
1医药制造业财务风险的内涵
医药制造业是指按照国家规范要求,按照一定的加工程序,生产出人们需要的医疗产品的企业。医药商和相关的工业也属于广义上的医药制造业,本文仅仅研究医药产品的生产。显然,医药制造业的财务风险就是指医药产品在制造、经营、出售过程中产生的损失的可能性,还有因为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如国家政策变动、市场需求变动、产业政策变动等因素造成的潜在损失,以上综合定义为本文所研究的医疗制造业财务风险。
2医药制造业财务风险的特点
21投入大
医疗制造业因为自身的行业性质,其研发投入和标准生产线建设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的。一般而言,药物的研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投入尖端的人才和大量昂贵的材料。一般医药企业的研发支出占企业全部投入的30%以上的比重,并且难以保证其未来的效益预期。从世界上的案例来看,高端药物从开始研发到最后面向市场销售需要超过10年的时间,需要投资将近100亿元。此外,由于医药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医药的制造还需要通过一系列质量管理规范,这就需要医药企业建立具有严格质量标准的生产线,而这项投资粗略估计在5000万~3亿元。
22回报高
伴随医药企业的高投入性之后的是高回报性,这是医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所在。前面提到,医药企业是研发投入占比很大的企业,这就决定了医药企业具有较多的专利技术,在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良好的情况下,一个产品在专利保护的时间段内,会形成市场垄断从而赚取超额利润,给医药企业带来巨大的回报。比如美国一家医药企业曾因为研制成功一种叫作细胞生成素的新药而成为世界最大的制药企业。
23风险高
医药企业的产品因为前期的巨大投入和对法治环境的依赖而存在很大的运营风险,这种风险主要存在两个时间段:一是产品研发阶段。在该阶段产品能否突破技术难关,能否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从而占领市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于那些具有创新性、市场紧缺的药品,其效益前景是非常可观的;但是如果医药企业生产的药品没有特色,市场上类似产品很多,即便后期以低价促销,未来也可能难以赢利;二是产品投放市场的阶段。该阶段面临的风险来自政府部门的监管,医药企业因为其社会性较强,药物的出售常常需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一旦药物质量出现问题不能通过检测将面临很大的损失。
3医药制造业财务风险评估
31财务风险的定性评估
所?^“定性评估”就是通过经验主观判断风险的大小,由于每一个人的判断标准不一,定性评估的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的定性评估手段就是专家会议,即首先将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列举出来,制定每一种因素评分标准和权重,然后由专家们进行打分,依据分数的大小和之前设定的行业标准值进行比较来判断项目的风险状况。
32财务风险的定量评估
(1)概率分析。我们知道在概率论中,常用方差来衡量风险大小,同样,医药企业财务风险的计算同样据此法:首先计算,每一个产品未来收益的期望值,然后计算项目的标准差或者方差,通过方差的大小和同类行业标准值对比评估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
(2)风险价值度量。风险价值度量就是计算在一定的置信度下产品投资产生的最大损失值。该方法显然可以计算损失的大小,对投资者而言更能提供一个较为精确的数据,从而帮助投资者选择科学的投资组合或者产品组合。
(3)杠杆系数分析。该方法的原理是依据会计中衡量企业运营风险的系数来衡量医药企业面临的风险,这种方法可直接依据财务数据计算,测算出杠杆系数从而有一个直观的判断,此外,可以和同类企业进行比较。
4医药制造业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41拓宽融资渠道
(1)争取政府优惠和补助。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升和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支持生命健康产品的开发,其中就包括技术先进、功效显著的医药产品的开发。医药企业要抓住机遇,及时争取政府补贴资金和税费方面的优惠。
(2)引入风投。鉴于医药企业的产品开发具有高技术性、高回报性的特点,可吸引风险投资者的关注,引入国际或者国内的风投资金,为新产品的研发注入资金。
(3)上市发行股票。由于医药企业具有高回报性,医药概念的股票在市场上会受到投资者的关注,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可以为项目募集资金,同时不会提升企业的负债水平。
42延长产品专利保护期
从医药企业的产品特点可知,其未来运营风险的大小和专利保护期息息相关。为此,对于医药企业而言,要想方设法提高产品的专利保护期:一是就一种产品而言,要加大该产品的创新性,保证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和在短期内不容易被模仿;二是要对已经向市场推广的产品进行深度挖掘,一些产品可能已经被别的企业模仿,但是如果企业能继续开发该产品的别的功能,然后积极申请新的专利保护期,就能继续在老产品上开发出新的市场。
43减少资金回收的不确定性
资金回收显然会影响医药企业的现金流。医药企业的产品即药品的销售不同于其他产品,其主要是通过医院、药房等机构卖给消费者,而在很多医疗机构中药品的销售往往不能现收现付,赊销占用了医药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形成大量短期或者较长期的应收账款。对于企业而言,大量的应收款项会产生坏账的可能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医药企业需要控制应收款项的“质量”,具体措施是为赊销药品的客户建立征信体系,该体系要包含客户的信用状况、收入来源等信息,要据此设定每一客户的赊销额度。同时可以通过现金折扣的手段鼓励客户提前还款。
医药企业的风险范文5
医药行业财务会计管理与内部控制中的问题
(一)风险意识不足
在财务管理方面,医药企业普遍存在着风险意识薄弱的问题,甚至有些医药企业对风险的概念知之甚少,这使得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鲜少涉及风险防范的内容。在上述医药企业所面临的内部、外部风险中,应收账款风险的主要成因是药品销售商的违约行为,由于应收账款占据了医药企业销售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影响着企业的整条资金链,如果医药企业不及时处理超过账龄的应收账款,不仅会增加坏账产生的可能性,业会严重阻碍医药企业的经营发展。在此,以我国某医药企业A举例说明,2015年年末A企业未就某项金额为1500万的应收账款与B民营医院对账,相关手续也没有进行完善;2016年年初,B医院由于经营不善被C国有医院整合,由于前述应收账款的手续不健全,C医院对此产生疑虑,表示要对其真实性进行进一步验证,如此一来,A医药企业的收账风险大大增加,甚至可能会严重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
(二)医药购销业务控制难度大
医药购销活动作为推动医药企业经营、发展的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具有控制难度大、影响范围广的特点,而目前我国的医药企业普遍 缺少风险预警机制,想要通过自身控制来降低经营管理风险的愿望很难实现。我国医药行业的销售市场相对狭窄,主要的销售市场仅有OTC药店、医药公司、医药机构等,但是各个销售市场均制定了不同的推销、采购、配送规则,这些规则都是建立在各个销售市场的不同实际经营情况的基础上,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给医药企业的运行管理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困难。
(三)成本控制不到位
目前,大多数医药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较弱,这是由于企业对行业、市场以及自身需求的不明确造成的,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调整所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而实际上,不在少数的医药企业仍然在应用较为落后的资产折旧方法、存货方法、成本核算方法等。就成本核算方式而言,绝大多数医药企业使用的还是传统的总成本核算方式,而非服务成本费用核算、科室全成本费用核算,对高效的、现代化的核算方法(例如作业成本核算方法等)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这使得企业对成本的制约和控制能力大打折扣。医药行业财务会计管理与内部控制
医药行业财务会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完善建议
(一)增强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医药企业必须加强风险意识,要对企业所面临的各项风险进行透彻的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出具风险评估报告,并经由理事会、监事会、董事会认真审议、核查;管理层要组织相关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资金、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的往来账目并作出相关处理。
(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加快各方体制建设
医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和风险管理的要求是并存的,所以企业必须尽快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具体途径如下:第一,建设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医药企业必须依照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实现经营权、所有权的分离,将风险控制、公司治理、内部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企业的风险管理贯穿于内部控制全过程,不断防范“内部人控制”、规范控股股东行为,同时完善监事会机制、董事会机制、股东大会机制,夯实激励约束机制、绩效评价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协调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从而实现完善医药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目的。
第二,建设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医药企业应该充分结合自身情况,同时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税法》、《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健全财务核算控制体系,该举主要是为了强化企业的财务监督功能、预算管理功能以及各项授权审批制度,使企业的内部控制作用于各个经营环节,最大限度地对各种风险进行防范。与此同时,医药企业要致力于规范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实现监督的公正性、客观性和独立性,进而建立以专项管理为补充、以绩效考核为保证、以成本控制为中心、以经营目标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第三,整合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不仅是医药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的主体,也是内部控制的控制对象。因此,医药企业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控制,积极开发、挖掘人力资源潜能,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健全激励奖惩机制,用以约束员工遵循财务会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要求、目标行事,发挥、培育团队精神,不断提高整个团队的凝聚力。
(三)树立成本意识,加强成本控制
医药行业必须加快树立成本意识的步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制药的技术和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自然地制药成本也与日俱增,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医药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树立成本意识势在必行。医药企业必须将成本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加强对日常成本的控制能力,最大程度地避免浪费,对各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针对采购成本而言,企业要成立产品成本信息库,用来加强对制药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充分了解、掌握供应商资源,选择质优价廉的原材料。此外,医药企业必须引进现代化的成本核算方法,在加强自身成本管理的同时,积极适应国内外的市场要求。
(四)推进信息化建设,适应现代化发展
在信息时代,医药企业必须对管理方式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索与研究,在确保企业产品质量、资产安全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经营风险。推进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建设,是医药企业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具体做法可参考如下建议:一是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医药企业可以在企业范围内采用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企业上上下下的所有财务事项只能通过该系统来变更,这样既避免了人工操作的低效和弊端,也规范了整个公司的财务管理;二是规范财务系统的应用程序。
为防止数据丢失,除了排除系统运行问题之外,医药企业还要不断地完善数据库管理,使其具备完整的机房准入规定、详细的系统操作指南、严格的系统操作审批流程、科学合理的错误应急处理办法等,同时也不能忽略辅的系统操作登记台账、机房准入规定等;三是增强权利约束与监督。为减少徇私舞弊行为,必须建立一套针对操作人员的监督约束机制,可以通过划分不同模块的方式来进行人员职能分工,或是通过设置财务管理系统权限来实现;四是注意安全管理。医药企业必须对财务管理系统进行加密措施,严格设置各级别权限,定期对系统进行杀毒和数据备份;同时设置独立的、线下的设备存储空间,用于保护设备安全。
医药行业财务会计管理与内部控制中的问题相关文章:
1.财务管理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酒店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会计内部控制本科毕业论文
4.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范文3篇
医药企业的风险范文6
关键词:医药行业;内部控制;公司治理
内部控制总体来讲就是一个企业为了能够达到自己划定的营运目标,保持企业资产完全性和完整性水平,确保企业会计信息数据的准确和可靠,从而使得企业自身的计划和生产的目标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履行,也可以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保持更经济更高效的在自己单位内部去采取的一种内部控制系统的各种日常管理措施的总称。
一、医药企业内部控制目标设定与运行缺陷
(一)医药企业内部控制目标设定
1.内部控制可以为企业的经营成果提供保障
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使医药企业的合理保证企业的经营成果。只要医药企业的内控管理到位,那么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仅会使利益相关者满意,而且能推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所以,对于我国特别是医药行业的上市企业来讲,有深度的强化对内部控制的学习和实践是万万不能避免的。
2.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完备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够非常高效的保障医药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完整,医药企业的运营和管理都离不开合法合规。内控制度的实现可以帮助医药企业保障自身财务核算的数据和信息真实完整,同时也确保了企业在合法合规性方面能符合国家医药行业企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医药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内部控制的实施可以为医药企业运营管理的合法合规性创造一个非常良好的内部环境,进而更好地确保医药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
3.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不竭动力
战略目标是指医药企业对未来生产经营的总体规划,对于医药企业的营运管理具有比较强的指向性意义,因此一个强有力的举措来确保其真正落实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要实现为医药企业内部控制提供源源不竭的推进动力,就必须要有非常完善和健全的内部控制。如果企业拥有健全和完善的内部控制,那么一定会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源源不竭的推动力。
4.防范和化解企业的潜在风险
企业针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最终还是要靠内部控制的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的健全和完善使得医药企业可以提前预测和防范医药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从企业日常经营和管理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科学的程序发现风险,进而评估分析企业存在的风险并且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和制止更大的问题出现,说明了内部控制的完善和健全能够帮助企业防范和化解潜在的风险。综上所述,内部控制涉及的是企业的各方面的管理与控制,而不仅仅是财务信息的真实与完整。因而,对于我国医药行业上市企业来说,只有狠抓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才能为医药企业进一步平稳的快速的发展和进步铺平道路,这对于我国的民族经济走向世界的竞争行业意义十分重大。
(二)医药企业内部控制运行中的缺陷
内部控制试试是医药企业发展的趋势,但在内部控制运行过程中会存在一些缺陷,这些缺陷不仅影响着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同时还阻碍着内部控制重要作用的发挥。
1.内部控制形式化严重
目前,部分医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缺少合理性、科学性,这与医药企业的特殊性有一定的关系。虽然医药企业是企业的性质,但是由于其产品的特殊性,因此在运营管理中会受到特殊的限制,怎样在医药企业中应用现代化的内控措施就成为医药企业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2.企业专业人才资源不足
部分医药企业中,管理层对内控认识不足,导致人力资源投入也不足,内控工作受到限制。因为医药企产品的特殊性,所以内部控制的程序会比较复杂烦琐,对控制人员的要求是比较高,因此要求参与内控的财务工作人员能够做到业财融合。此外,医药企业更要求工作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然而内部控制人员却严重不足,常聘用兼职人员,导致内部控制问题的解决处理效率不佳。
3.内部审计效果不佳
由于医药企业业务复杂,再加上企业人才资源不足、内部控制形式化严重等方面的制约,内部审计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内审流程中各部门虽然能够配合内部审计工作,但是有些时候为了部门自身利益,会忽视企业整体利益,如果审核工作不到位,潜在问题就有可能被隐藏起来。此外,即使内部审计与被审计部门是相对独立的,但是二者在目标、利益上有着某些密切的联系,因此很难真正做到独立。
二、KM药业内部控制缺陷影响分析
医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不够健全,导致内部控制运作存在缺陷,监督不到位,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很容易就偏离正规路径。接下来文章以KM药业为案例,分析其内部控制缺陷对其发展带来的影响。
(一)存贷双高问题
医药行业平均货币资金占总资产的比重应该在15%~25%比较正常。如果财报中既有高货币资金占比,又有很多负债,那么企业可能存在“存贷双高”。如果KM药业的货币资金占比较多说明企业流动资金充足,经营风险小,偿债能力强,但同时增加了机会成本,降低了资金收益,所以并不符合正常的经营管理方式。通过表1,可以发现KM药业的货币资金占总资产的比率从2015年开始,逐渐升高到至50%,这远超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值水平。所以,KM药业的货币资金真实性得不到保证,通过证监会对其调查,可以发现KM药业的货币资金存在非常严重的造假情况。此外,医药企业的有息负债率健康值在30%以内,但KM药业历年披露的财务报表数据中,可以发现KM药业的有息负债率常常突破35%,如表2所示。所以根据KM药业2013-2019年货币资金和有息负债占总资产比重的情况,反映出KM药业在存贷方面的内部控制是存在严重缺失的,可以判断KM药业公司存在比较典型的存贷双高现象。
(二)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
KM药业治理结构存在一些的问题,主要是其在内部结构的处理上,由关联方作为其控股股东;此外,股权集中度也相对较高,董事长及其家属持股比例合计超过30%;股权结构不合理会使得公司内部审计、监事会、董事会等监督职能无法正常展开,公司治理问题严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董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失效,以及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关键控制点偏离。
(三)存货管理缺乏内部控制
从2013年开始,KM药业披露在财务报表中的存货的金额飞速增长,反映在存货周转天数上是从2013年的133.93天升至2018年的666.67天,此外,还要考虑是否存在部分存货出现过期计提存货减值的可能性。在2019年KM药业的财务报告披露的数字中我们看到KM药业的存货周转率出现了持续性的下跌。这个数据的变化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是可能KM药业对于自己内部存货的管理严重缺乏内部控制,所以导致存货周转速度变得越来越缓慢,或者也可能是存在因为存货数据实际上存在真实性的问题,抑或者,KM药业可能存在使用自己存货造假调节利润的可能性。
(四)对外披露财务报告信息存在问题
作为一家上市企业,KM药业在披露的公告中,对其业绩指进行调整,如2017调整营业收入,使其减少了超百亿的应收,同时现金流量减少了数十亿元的现金流量,这意味着公司披露的财务报告数据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KM药业内部监督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其财务信息多次造假。我们知道,一个上市企业在披露财务报告和数据时,首先要确保企业披露的数据完整和真实,但KM药业并没有做到,在提供财务报告披露的造假中造成了投资者巨大的损失。
(五)风险意识缺失
KM药业的资产负债率从2013年45.93%升至68.03%。这主要是由于KM药业的内部控制在风险意识上的严重缺失,也是因为KM药业的短期借款和流动负债在近几年的期间内几乎翻了1倍,导致KM药业风险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完善的内控风险评估机制(图1)。一个健康的企业要将自己的资产负债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KM药业虽然在财报中反映其存在足够的库存现金可以供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但是KM药业大量举债又造成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过高,偿债压力过大以及偿债能力低下甚至影响更多相关产业生态,这也是KM药业内部控制存在严重纰漏的问题之一。
三、医药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改进措施
通过分析KM药业,可以发现我国医药企业内控制体系还不够完善,必须加强其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文章针对性地提出医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改进措施。
(一)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并认真落实相关制度
企业内控关键点对于内部控制任务和控制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设置企业内控管理工作流程时,要将控制因素与企业自身情况以及企业目标相结合,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此外还要划分企业的监督活动,科学设置内控流程,保证内控能落实到各项活动中,保证医药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细致,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
(二)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对员工展开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并与高校合作,建立人才培养计划,实现委托培养和产教融合,引进专业人才,使人才能力更加全面。建立完善的激励体系,全面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建立非常分明的奖励机制,通过奖励制度和惩罚制度严格企业内部控制的人才控制方面,促进企业每一位员工提高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态度。
(三)加强企业外部监督并着力健全市场机制
企业的外部监督主要是由会计师事务所和社会普通大众组成的。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必须要树立起上市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一环,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必须坚持自己的职业规范,在审计过程中对关键审计环节进行走访,执行函证等必要的程序。对于公众来说,应该学习相关风险防范知识,具备识别投资风险的基本能力,选择适合自己投资风险等级的投资对象,发挥社会监督者的重要作用。
(四)监管机构加大对问题公司的处罚力度
有关监管机构应该增加上市企业的违法成本,本次康美药业造假事件上交所闪电问询并迅速立案调查,但对于一些证据的收集并不容易,本次造假事件属于积累已久的大爆发,监管机构需加快处理相关问题的速度,强化对监察活动中的审计监察的敏感性。比如,康美药业的内部控制存在问题早已就有人提出,就像之前有人曾经发现这家企业的相对高额的货币资金在账、存贷双高的迹象已经出现,这些都应该让我们的监管机构提高警惕。同时,我们的政府部门也应该强化法律和制度性的建设,国家要尽快督促相关行业协会加快有关监管制度的变化。KM药业从内控角度暴露出的问题包括:风险评估缺失、信息披露不规范等,这不光因为决策者对风险的漠视,更是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基础薄弱、内部控制执行力度不足等原因。所以,医药企业要增加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增加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真实有效性,增加外部监督机构在企业内部风险控制活动的监督力度,才能给医药行业未来发展带来更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薛锦.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例分析[J].山西农经,2020(23):156-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