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的思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教育的思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教育的思考

关于教育的思考范文1

义务教育仅仅是一个人生命前期的准备过程,真正生活是走上社会以后,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创造财富,没有健康的心态,没有科学的方式,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未来社会不可想象。关于真正教育思考一刻也没有停止,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采取哪种方式对孩子们实施科学的教育?

一、以素质培养为目的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有人曾比较中日教育的差别在哪里?一种是功利当先的教育理念,一种是素养至上的教育理念,日本的教育理念缺少中国过于强烈的功利色彩,却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接近儒家的原本思想。当我们津津乐道中国的孩子在每一年国际奥林匹克所获金牌大奖的时候,同样会因为我国的创新能力在国际排名滞后而汗颜。以数学学科为例,十几年来,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的中国孩子很多,但很少人长大以后还从事数学的研究工作,更谈不上最终成为数学的研究专家,数学成绩如此优秀的同学却没有因此而喜欢数学、研究数学,我们的教育需要唤起人们的深思。

一个上学时期成绩非常优秀的孩子,大学毕业从事教学工作以后只是一个非常平庸的老师;一个勉强考取大学的孩子,走上银行工作岗位之后,为本单位编拟工资方法系统软件得到同行们交口称赞,他的项目业绩也遥遥领先于他人;更听说有名牌大学找不到工作的。大量的事实证明,一个人未来发展的决定因素应该是他的综合素质,善于沟通、勤于动手、乐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人会得到很好的发展。成绩可以不是很优秀,但心态一定要阳光,一定要有进取意识,一定要善于与人打交道,一定要善于表现自己、推介自己,一定要把自己的长处发展到极致。教育需要培养的是心态,一种内在的修养。

二、顺乎自然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审视我们的学校教育,不能不让我们感到自卑,政府考核学校,学校考核教师,其标准似乎就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应当达到统一的要求,就像工厂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样。可现实是,我们的教师很难做到这一点,违背自然的教育让人们不堪重负。曾到德国参观教育的同行告诉我们:德国教师的考核由专门的教师委员会实施,他们考量的是教师的课堂,连续一段时间的课堂跟踪,对教师的思想、行为和工作态度进行全面衡量,从来不看学生的成绩,他们解释,学生的成绩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家庭、社会、伙伴、环境等都会对孩子成绩造成巨大的影响,老师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对比我们的教育,用学生成绩对教师进行考核绑定得太重、太过,结果是学生和教师都没有得到自然的发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不在乎量的多少、不在乎整齐划一的程度有多高。我们需要的是个性张扬、个性发展,顺乎自然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三、充分体验自信、成功和快乐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在100米赛跑的竞技中,两名先天素质差不多的选手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但取得成绩的方式不一样。一名选手在教练甲的呵斥声中,在教鞭下痛苦地接受训练,身心备受煎熬,最终取得优秀成绩;而另一名选手在教练乙的引领下,把运动视为自己的爱好,自己制定目标,按照目标的要求不断强化训练,似乎运动是人生的一种享受,心理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最终取得优秀的成绩。同样是优秀成绩的取得,我们应该采取哪一种方式?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孩子好好学习的愿望。”然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所有的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们的过程中总是拿成绩来说问题,全然不顾孩子的心理感受,更不管学习成绩取得的方式和过程,许多孩子在呵斥中、压抑的状态下学习和生活,根本谈不上学习的兴趣。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需要更新观念,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一定要统一思想,从孩子们的思想出发,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从孩子们的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和方式,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努力发现优点,充分肯定成绩,通过多种方式让孩子们体会成功的快乐,树立自信心,并在成功的激励下不断迈向新的成功。

四、充满惊异、猎奇和创新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似乎非常的程式化,文科学习以机械记忆为主,理科学习以机械模仿为主,在新课改实行以后的今天依然如此,在盲目追求大容量、快节奏和高效益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非常急功近利,全然不顾教育应当是人的生命的一个历程,是感受、是体会、是悟出、是经历,没有惊异、没有猎奇、没有创新,哪来生命的发展?

关于教育的思考范文2

关键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功能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5-0078-01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活动。马克思曾用通俗的比喻指出蜜蜂造蜂巢的本领令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即使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蜜蜂高明得多,因为建筑师头脑中早已有了建筑物的形象。既然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教育是人特有的活动,则教育肯定是有目的的。

那什么是教育目的呢?教育目的是社会与个人对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状况所展现出来的一种预期的状态,是在教育过程结束后所要达到的结果。教育目的是根植与社会生活的需求,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阶级、阶层的要求和需要,借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教育影响以达到所期望的目标。

正是由于教育目的是以社会需求为前提的,而社会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的社会时期有着不同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即使是在同样、同类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关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但这些价值取向最终应受到社会实践的检验。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存在着这样几类教育价值的分歧。

一、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

近代文艺复兴以来,个人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的复苏和觉醒,使得对教育目的的探讨上,自觉而清醒地意识到了个人的价值和重要性,由此而产生了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旨在维护个人尊严、突出个人价值,提倡个人独立与自由并鼓励个人充分发展。其代表人物有卢梭、康德等。社会本位论认为社会是确立教育目的的首要因素,教育目的在于“塑造社会我”,使人在总体上适应社会的要求。其代表人物有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美国教育家杜威和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

二、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

理性主义价值定向的自由教育是以理性原则为基础的,以发展自由心智、追求心智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它在公元前5世纪和4世纪的雅典奴隶社会就出现了,其自由仅仅属于自由人,而非奴隶;19世纪英国的赫胥黎对自由教育作了合乎他那个时代精神的解释,力图恰当地处理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平衡;20世纪以来,永恒主义哲学代表人物赫钦斯对西方传统作了进一步阐发与推动。

三、精英主义和平等主义

精英主义,顾名思义是指英才教育。回顾18世纪以前整个教育几乎都是贵族化的。从古希腊公民教育,罗马时代雄辩家的培养,到中世纪的牧师、骑士教育;从文艺复兴时代的潮流教育,到洛克的绅士教育无一不是阶级社会维护统治阶层特权利益的产物,其代表人物有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德国的尼采。

平等主义,追求平等的教育思想历来是人类事业的一部分。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仅仅是宗教意义上的平等,并未带来教育上的平等。而到18世纪,由于受启蒙哲学的影响,平等主义演变成政治上的平等主义,表现为经济、法律上的平等。直到工业革命及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类社会的教育也日益平等,这体现在法律明文规定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也体现在各国纷纷颁布强迫义务教育法及其实际年限,并不断延长普及教育。

四、现时主义与未来主义

关于教育的思考范文3

关键词:动画产生;师资队伍;用人机制

现代的动画产业具有高成本、高品位、高技术的特点,然而动画产业的风险投资和它的巨大收入是成正比的,这就决定了动画产业发展的巨大前景。对于动画产业来说想要取得相应的发展就必须重视自身的自主知识产权研发,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制作水平。除此之外,动漫产业想要取得长期的发展就必须实行人才战略,全面挖掘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所以,动画教育的问题成为新的历史课题,对于动画教育者而言如何培养市场复合型人才,怎样把人才的教育与市场的发展相结合的问题日益凸显。

一、我国动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我国动画早期的基础教育不足

在很多动漫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都有相对完善的动画教育体制,从儿童到青少年再到大学的各个教育环节,他们都制订了完整的培养计划方案,孩子从小就可以体验到动画制作的过程以及掌握一些相对基础的制作方法。而且在动画制作相对发达的国家,他们在培养人才上下足了工夫,对学生开展系统的动画培训、进行影视动画启蒙教育、为全面培养动画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较晚,动画教育处于起步阶段,教育意识和教育体制都不够深入和健全。

2.生源质量得不到保证

当前随着我国高校扩招趋势的不断上涨,生源质量越来越难以控制,对动画专业招生而言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很多学生是因为文化科不好的缘故才报考动画专业,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3.技术与艺术的分化明显

我国的动画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高校进行动画教育还处于探索和发展之中,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尚不成熟,出现了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分化明显的现象。具体表现在真正懂得动画艺术的人缺乏相应的制作技能,而真正掌握技术的人员却未必懂得艺术,这就造成了我国动画教育一度处于尴尬的境地。

二、如何有效地开展动画教育

1.保证生源质量

动画教育想要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就必须从招生工作入手,在高校动画专业招生过程中要全面保证生源的质量。我国美术类的招生考试方式相对单一,仅仅在素描和色彩上做文章,而忽略了其他的基本功操作。对于相关专业的招生而言应该采取多种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兴趣爱好程度,吸引更多有艺术才华和相关技能的学生报考动画专业,而且改革招生方式的目的在于可以全面具体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确保了学生的基础素质。

2.改进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高校教育而言应该充分保证教学的师资,积极引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当前我国的动画教育发展还存在师资匮乏的现象,一度影响到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引进教师的条件多高学历、高职称作为准则,具备这些条件的教师大多存在着理论水平高但是缺乏相关的操作经验。对于一些动漫公司而言他们拥有了一批经验丰富、操作能力强的专业人才,但他们又不具有高学历,使得我国的动漫教育处于尴尬的局面。因此,对于动漫教学而言相关高校应该变革教学的用人制度,一方面可以积极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从企业引进相关教育人才,对他们开展教学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教育资格,这就要求动画教育必须全面改革用人制度,改变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整体评判标准。

3.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出真知”。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强化实践过程,教育水平才能全面跟进,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动画专业的教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它既需要理论的支持,又需要实践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实践的意义还在于可以和市场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随时关注市场变化的动态,以便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另外,实践教学的目的还在于通过实践教学,学校可以和相关的动画企业形成合作机制,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实践提供资源和场所,还便于学校与企业签订相关的用人机制,便于学生的就业发展。因此,进行动画教学实践是全面实现教学意义的重要举措。

综上所述,我国的动画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的速度相对较慢、较之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这直接影响了我国动画教育的发展进程。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动画教育正在不断发展并取得一定的进步,尽管当前我国的动画教育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

题,但是,只要通过教学创新、加强科技引导、不断地吸纳人才,我国的动画教育发展就会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关于教育的思考范文4

关键词 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

人既是现实的存在,又是超越现实的存在。作为现实的存在,人是环境的产物;而作为超越现实的存在,人又以其主动的活动否定现实改造现实。人以超越现实的理想去把现存的现实变成人的理想所要求的现实。这种变化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创新的过程。创新教育从时间的维度来审视,就是一个立足于现实并以现实为基础,指导年轻一代不断地构建未来的过程,而从空间的维度来审视,则是指导年轻一代面对现实的环境,以其主动的实践改造环境的过程。创新教育正在于通过批判思维的教育理念,激发受教育者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向人类已经获得的现成物或结论不断地提出新挑战,展现新的世界。人既是社会的创造物,也是人自己的创造物。人在创造社会的同时也在创造着自我。创新教育就是提升人自己所拥有的创造意识,培养他把创造意识变成现实的能力。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目前,创新教育定义不下百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把创新教育定义为,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另一类则把创新教育定义为,是相对于接受教育、守成教育或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笔者认为对创新教育的定义,既要考虑创新教育的历史和已经形成的规约,又要考虑到创新教育已有的升华和将来的发展。从广义上说,创新教育就是为了使人能够创新而进行的教育。凡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教育。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创新教育是指把提高人的创新性当作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并在全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加强学生各种创新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性都得到有效提高的教育。创新教育既是一种反映时代需要的新思想、新理论,也是一系列“为创新而教”的教育教学活动。

二、创新教育的内容

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创新”这一概念,当时主要是经济学家从技术应用的角度提出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创新这一词的意义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从字面上看,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主要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而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力,进而实现上述新事物的教育,也就是创新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或者说,创新教育也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发展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的第一方面内容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包括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解放思想和创新激情。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左右,当时许多领域的科学家都把寻找自己的“哥德巴赫猜想”作为攻坚的目标,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当时也把这一被喻为“数学桂冠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问题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正是在这样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鼓舞和推动下,他投入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精力和热情,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育部副部长韦钰也指出,创新是产生于激情驱动下的自觉思维,创新思维是产生于由于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产生的精神境界高度集中,浸沉于那样的环境里所产生的自觉思维。这也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三本护照”之一的“事业心与开拓精神”或彼德・圣吉“五项修炼”中的“自我超越”境界。

创新教育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情或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这种创新性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可以说,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力的核心,创新教育与教学必须着力培养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

创新教育的第三方面内容是创新技能的培养。它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构。创新性技能主要包括主要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的工作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创新技能同样也居于创新教育的核心地位,尤其在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中,更要加强以实验基本技能为中心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三、在教学中实践创新教育

(一)不断更新教育思想。传统教学是以课堂为中心,其特点是:教师为完成认识性任务,并把此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也是以此为中心,教师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这种教学把丰富复杂、变动不拘的课堂教学过程,简约化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教育科学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的发展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人如何在活动中实现自身发展的科学。没有教育活动的开展,就不可能产生教育影响,也就无所谓学生的发展。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活动教学。活动教学是学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因此,学校教学改革的使命之一,就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革、完善和发展。

(二)实施课程与教材改革。传统课程教材存在学科中心、知识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倾向,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系统性,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心理规律和学习兴趣;重视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忽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忽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当前,应该要改变一套教材用多年的局面,逐步实现教材多样化、弹性化、特色化、个性化。可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由本校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自行编制教材;应该构建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并举的课程结构,特别要加大选修课、实践课的比重;要促进课程的综合化,避免出现分科过细彼此孤立隔离的课程状态,强调课程教材设计的整体性,可按问题和专题系列设置课程,将各科相关知识综合到教材中。

(三)强化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是达到教育目的的主渠道。传统的课堂教学是统一性教学,教师独占课堂,造成“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这样

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教学效率低。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变传统灌输式教学为创造性教学。这里的创造性教学是指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或以培养学生创造性为核心目标的教学。课堂实施创造性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传统课堂的“统、独、死、费”的特征严重束缚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要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充分发挥独创精神的空间,就必须由教师来创设思维活跃、畅所欲言的环境氛围。学生提出创新想法必会承担错误的风险,紧张或不够宽松的课堂环境会造成学生“启而不发”或“沉默不语”的状态。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的思维趋向活跃,并对学生所犯错误具有高度的包容精神。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创新性人才既要有良好的记忆力。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很强的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既要有很强的智力与能力,又要有独立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既要敢于冒险、敢于竞争,又要善于与人合作;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践与操作能力。在传统教育思想支配下,一个循规蹈矩、只会死记硬背、缺乏主动学习精神的人很难成为创造性人才。自主学习的本质要求是使学生学会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教师能够创造性地教学。自主学习理论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营造宽松的教育氛围。教育在学生多种潜在发展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确实性转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发展提供各种舞台。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不提倡用单一的学业考试成绩来评价和管理学生。应营造出民主、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这是实施创新教育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

四、创新教育在理工科教学中的实践

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如何使所学的理论真正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是我们实践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学生花在实验室的时间相对较少,大部分实验都有现成的实验指导书,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做,一旦出现问题,就茫然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多开设设计性、综合型实验,这对于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学习兴趣是科技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激发探索欲望和深入研究的起点。但传统的实验方法把学生限制得太死,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致使不少学生对实验课不感兴趣。所以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要改变过去“照方抓药”的实验方式,使学生掌握实验的主动权,从而认识到它的实施过程也就是巩固理论、扩展知识面、开发智力的过程。它使以往所学的知识在紧张的思维设计和巧妙的具体应用中得到升华,并使学生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中得到乐趣。

(二)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改变了传统实验方式,教师只给出一个任务。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实验,整个实验过程包含了硬件的制作和软件的开发。学生可以共同讨论、处理调试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有些问题是课堂教学尚未涉及且有相当难度的问题,但经过实地观察、讨论分析、反复试验,问题得到了解决,达到了有机地将理论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正如学生所说,刚接受任务时真不知从何人手,后来在教师的精心指导和自己不断探索中顺利地完成任务。通过这样的实验,原来十分抽象、模糊的概念变得实在、清晰,原来支离破碎的知识变成了有机整体。这实际上是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反复提升的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工作态度,有利于开拓思路,发展创新精神。

(三)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开设对教师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师资水平的提高。首先,学生提供的设计方案、具体实施方法可谓“五花八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全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才能从容不迫地给予合适的评价。其次,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为了赶时间,动脑思考较少,在实验中只充当配角,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也较少。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则不同,一切都要学生自己动手,学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现象,提出诸多的问题,有些是教师从未遇到过的。这就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充实自己,以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实践证明,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极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由于实验内容接近工程实际,基本技能训练范围很广,培养了学生将科学知识付诸工程实际的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收到很好的效果。

关于教育的思考范文5

关键词: 教育功能 教育价值 内涵 关系

最近我在读黄济、王策三先生主编的《现代教育论》,其中“现代教育的目的”一章提到了“教育价值”,当时便联想到了“教育功能”,意识到自己之前认为的两者都是关于教育作用的描述,甚至两者等同的看法是肤浅的和不妥当的,因为尽管两者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但仍存在本质区别,是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的。以下是我对“教育功能”与“教育价值”的重新认识与理解。

一、教育功能的内涵

一般认为,功能(function)即功效的意思,是指某一事物或方法所具备的能够引起周围其他事物发生变化的作用或能力,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根本属性和重要特征。虽然功能为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特性,但是其只有在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中才能得以存在与体现。也就是说,如果一事物不能对周围其他事物产生任何影响或作用,即它的功能不能够展现或者发挥,该事物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基于以上对“功能”的认识,我们认为“教育功能”(educational function)是教育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能够引起个人或社会变化的作用或能力,是其自身固有的属性,主要用来回答“教育能够干什么、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教育具有两大基本功能:一是“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二是“影响个体发展的功能”。[1]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育功能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它对于个人或者社会既可能会产生有利的积极功能,又可能会产生中性甚至是有害的消极功能,也就是说教育可能具有延缓或加速或阻碍社会发展的功能,从人类发展的每一阶段或个体来看,教育的影响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

二、教育价值的内涵

价值(value)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我们通过观察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生活环境和自然事物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就可以发现人和生活环境各自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性质和能力,发现人和环境具有的价值。根据马克思的论述,价值就是客体的某些属性对人和社会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是客体是否满足主体需要、是否与主体相一致、能否为主体服务,能否成为主体所追求的目的的意义。因此在现实生活实践中,人们总是按照客体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衡量客体价值的大小。

在对“价值”这一概念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之后,我们对于“教育价值”(educational value)便不难理解了。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解释,如《现代教育论》认为教育价值是“教育的有用性或‘效用’,是人们有意识地掌握、利用或接受、享有教育时,对教育有用性的看法和评价”[2]等。一般认为,教育价值是指教育现象或者教育活动本身作为客体的属性对社会实践活动主体,如个体、群体及人类社会的需要的满足的性质和程度,即是人们在有意识地掌握、利用、接收及享有教育时,对教育活动有用性的看法和评价,要说明的是“教育应该干什么”的问题。根据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可以对教育价值进行不同的分类,但是最终归纳起来,其主要价值在于具有促进个人与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具体表现为:(1)教育活动的育人价值,这是教育的核心特征和重要表现,教育具有不断提高个人或群体身体、道德和素养,不断促进其发展的价值;(2)教育的社会价值,指教育活动通过育人而在教育外部间接实现的,包括对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生态等各项事业发展的社会价值,但它最终还是要通过教育的育人活动实现,并落在教育的育人价值之上。

三、教育功能与教育价值的关系

通过上述关于“教育功能”与“教育价值”内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者有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功能是教育现象或教育活动本身具有的根本属性,是人类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是由其自身结构决定的,是教育活动能够发挥的作用和可以产生的结果;教育价值体现的是教育活动主客体之间的一种需求关系,涉及教育活动本身的属性和人的主观需要,并不能通过教育活动本身单独表现出来,即其单方面起不了作用,所以它必须在与周围个体或社会发生联系的过程中才能产生作用。

2.教育功能一般来说具有客观性,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能力,是由教育的本质及其结构所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价值属于关系范畴,即一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发生联系时,才具有价值。虽然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离不开其与个体、群体或社会的恰当结合,但这与前者并非一回事。教育价值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一方面,教育价值的选择必须以不能改变的教育的客观属性和客观规律为前提,并且人们关于教育价值的认识来自客观存在的教育活动和教育现象。另一方面,教育价值是作为教育实践活动主体的人或者社会对于教育活动能够满足其需要程度的主观认识与评价。由于人们对于教育具有不同的需求,因此不同的主体会产生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3.教育功能是中性的,有正向、负向之分,教育对个体,以及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贡献体现了它的正向功能,不利于个体发展及社会进步的方面是其负向功能的表现;教育价值是褒义的,主要是指教育活动对于个体发展或社会进步方面具有的积极和正向的意义,是被人们认可的教育功能。

尽管教育功能与教育价值存在着本质区别,但两者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教育价值的实现是以教育功能的发挥为前提和基础的,只要教育活动存在,便会对人与社会产生或正向或负向的影响,其中能够符合或满足人或社会需要,促进人或社会发展的方面,便有了教育价值。另一方面,教育价值是被人们肯定和追求的教育功能的表现,是以人或社会的需要的满足实现的,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必须以实现教育价值为目标,否则,即使教育功能通过自身本质和结构得以发挥,教育价值也得不到实现。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王莉,樊刚峰.论教育功能、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J].忻州师范学院,2006,(6):114-117.

关于教育的思考范文6

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有关教学活动如何组织、设计和调控的策略体系。教学模式的创新就是根据创新原理和创新型人才的规律,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策略体系。教学模式是教学质量、效益提高的重要保证,教学模式创新是构建士官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中介环节,具有牵动全局的作用。

士官院校开办时间不长,在办学理论和实践上缺乏系统研究,目前大部分课程的教学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多以学科为本位,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略了对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间接或直接压抑学员创造力发展的教育感悟、行为以及环境等因素,难以调动和发挥学员在学习中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与士官学员岗位任职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因此,必须针对士官学员的特点、士官教育的特殊性,探索与教学内容体系相适应的具有士官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教学新模式。笔者试图从以下方面谈谈对士官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考,以期为士官学校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寻找依据,形成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一、士官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理念是以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为本位

士官教育具有应用性强、实践性强、针对性强、综合性强和生源质量较差等特点,是典型的军事职业技术教育,属于高等职业教育。士官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层次的部队基层管理与技术骨干;从岗位业务要求来说,是以培养技能为主的教育,对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教学的要求是以“必需”和“够用”为度,追求的不是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而是侧重于理论的应用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用结合、急用先学,要求最大限度地贴近工作岗位,重视所学的知识、能力直接、快速转化为部队战斗力。

士官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部队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不强求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里所说的能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而是涵盖了与本职业、本岗位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技巧、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多方面。能力的确定是在对士官工作岗位所含任务、构成要素(作业项目)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完成的,突出人才培养的职业针对性和应用性,确保毕业学员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在工作上独挡一面。

因此,士官教育的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士官院校教学模式创新应以学员部队岗位任职能力培养为本位,加强对学员的综合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士官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目的是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服务

教学模式是介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中间环节,它是根据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而制定的教学活动组织、设计和调控的策略体系。因此,教学模式运用的根本性目的是为了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它的选择应根据课程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具体情况而定,它的实施应符合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对象的认知规律。

士官属于形象思维型的个体,对某一行动过程中经验性、策略性知识的掌握相对容易,而对陈述性的理论知识却相对排斥,因而士官院校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中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士官任职岗位工作过程中应用的经验、策略,相关的概念、原理适度够用即可,符合士官人才培养的定向性要求;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与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序列相一致,针对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传授相关知识,符合士官职业能力形成的基本规律。因此,士官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要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服务,从而达到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

三、士官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核心是变学科体系教学模式为行动体系教学模式

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模式,是为学科体系结构下的课程教学服务的,注重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是被动的课堂听众,教师向学生传授的是书本上已有的系统性、理论性比较强的概念、定理和结构原理;以传统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教学方法为主,理论讲解与实践教学相分离,带有浓厚的“应试化、单一化、片面化、陈旧化”色彩,与学员偏于形象思维,擅长在体验中习得知识,实操技能要求高的学习需求特点不相适应。

而在行动体系教学模式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人,各种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借助不同的问题和任务串联在一起,实现实践性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在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互动,让学生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在教员的指导和点拨下,使自身意识行动与动作行动完美结合在一起,获得建构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新的知识和技能。由于知识和技能不再是教员灌输的,而是在自身个体内通过手脑的并用有机生成的,因而其学习的效果更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员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行动体系的教学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关于“帮助个体发现与他真正的自我更相协调的学习方法”的教学理念,对于解决长期以来由于士官学员文化基础差、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不足导致的教育训练质量难以提高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士官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核心是要变学科体系教学模式为行动体系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和管理组训能力,拓展学员的装备维修知识、技能,培养学员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士官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重点是建立学员主体参与活动的教学新格局

教员的教法归根到底是通过学员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士官学员的形象思维智力类型,是一种面型甚至是体型的思维。这就决定了学员在认知的过程中,必然要与周围的情境发生联系,作为活动的主体参与其中。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员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员往往作为听者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授,又由于其文化基础较差、理解能力不强,对理论学习存在畏惧心理,课堂上往往是一处听不懂,下面内容的学习就跟不上,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其总是在教学中受挫,没有成功的体验,直接导致了对学习丧失了信心,失去了兴趣,求知与发展的动力严重不足。

因此,士官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必须要建立起学员主体参与活动的教学新格局,确立学员的主体地位,以学员为本,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有目的、有意识地训练科学思维,培养独立探究精神,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士官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基点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综合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