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的黑色物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化学的黑色物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化学的黑色物质

初中化学的黑色物质范文1

【关键词】初中化学 培养兴趣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建构、组成、性质和变化的学科,是人类利用知识改造物质世界,获得生活提升的一种手段。生活与化学息息相关,应该说化学是最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学科。但是,因为种种原因,部分学生对化学仍然兴趣淡薄。我们要研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对症下药,将这种现象消除在萌芽状态,为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打下良好的基本。真正培养好初中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化学创新精神和化学实践能力。下面笔者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浅见。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喜欢上化学的前提

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说明了师生良好关系的重要性。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指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分享学生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奏出健康积极的音符,引导学生的思想朝着健康积极的方面发展。教师只有与学生心与心相通,学生才会产生信任感,才会在学习生活中把教师作为可以依赖的对象,才会迷恋上其所教的学科。教师在做学生知心朋友的同时,也要树立自己的威信,建立自己的教师权威,让学生因为教师的崇高人格、渊博知识、丰富阅历而产生崇拜,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才能让亲其师而信其道成为一种可能,从而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对教师所教科目产生浓厚兴趣。要强化学生主动学习的地位,树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的教学观念,明确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活动,学生的中心地位不能只是口头说说,而要真心维护,这样,学生的自主性才能得以真正体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个性化的发展才会成为一种可能。

二、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活用幽默语言,增加化学课堂的吸引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元素符号、概念、公式等有些枯燥,而且难于记忆,背诵这些内容容易让学生产生记忆疲劳,如果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能语言风趣,态度亲切,自然会消除学生对教师的距离感,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例如,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教师巧用顺口溜绘声绘色描述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氢气还原氧化铜,先通氢气莫等闲,屏气观察再加热,反应完毕冷却后,停止通氢(气)为结束;倘若固执不照办,反应就给(你)颜色看。”在“颜色看”三个字上放慢速度,给人一种警醒的语气,引起学生关注。接着实验的前两步按常规操作,后两步停止通氢气后停止加热。当学生看到试管里的氧化铜颜色变为红色后又变为黑色,都惊奇不已,寻思之余,又为反应就给(你)“颜色看”而感悟深刻,并对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顺序有了深刻的认识。一些化学知识的传授通过幽默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兴趣倍增,情绪高涨,从而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学习积极性会大大增强。

三、利用化学解决生活问题,让生活中的化学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

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化学已渗透进生活的各个角落,当学生能用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身边存在的化学现象时,学生会为自己的才能而感到自豪,因而会使他们对化学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思维的积极性。此外,联系生产和生活的化学反应及现象,能更好地揭示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具体应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适当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各种教学挂图、表格,尽可能把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完硬水及其软化的方法之后,提问学生热水瓶胆内的水垢是如何形成的,应该如何清洗?将学生思维引导到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上来,可使学生深刻体会化学知识的无所不在和实用性,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重视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是验证化学现象,掌握化学反映过程的有效途径,因为化学实验的易操作性,直观性,化学结果的出人意料性,化学现象的新奇和刺激性,学生往往会感到趣味无穷,是吸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点,所以,初中化学教师要有效利用化学实验直观、形象、真实等特点,来吸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兴趣是思维的起点,学生只有对对某一项事物产生了浓烈的兴趣,才会产生探究的欲望,才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更多的关注点。化学实验常常将学生带入启而未徘的状态,从而让他们产生疑问,继面产生解决疑问的探索心理,这时提出的问题的有价值的。例如,某学生在进行氢气燃烧的实验过程中,发现氢气燃烧的火焰呈淡黄色,而并非书中所描述的淡蓝色。学生针对此现象,提出问题:氢气燃烧的颜色究竟是什么?氢气燃烧的点燃方式和点燃条件与氢气燃烧颜色有关系吗?所以,实验是学生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手段。

五、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消除化学难学的畏惧心理

学生一般认为化学难学,化学元素符号难以记忆,化学公式,化学原理难以理解和掌握,导致学习化学兴趣不浓,学习成绩不佳,所以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很重要。化学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学会独立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思维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物质构成的奥秘时往往似懂非懂,对原子结构的电子数与质子数的关系始终搞不明白,这时化学教师要用形象的表述说出原子、阳离子和阴离子中电子数的变化情况。化学用语中元素符号可以采取分批识记,从绪言开始,每节课有意识安排一些学习中所涉及的元素符号,日积月累就能达到熟记的目的。突破重难点,有助于学生记忆及掌握化学知识,进而增强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保持学习化学的兴趣。

总之,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长久保鲜。在化学教学中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教学语言的风趣幽默,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重视实验教学,突破重难点,初中化学将会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神奇殿堂,学生又怎会不情动于中呢。

【参考文献】

1.李玉松: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1.20.

初中化学的黑色物质范文2

【关键词】 实验教学 初中化学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154-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初中化学教学是学生整个化学教育过程的启蒙阶段。由于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在课内、课外都得到充分结合。因此新课改标准下,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

1 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特殊意识倾向,是产生动机的重要主观原因,浓烈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求知欲的源泉,也是思维的动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具有千变万化的特点,是唤起初中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初中生刚刚接触化学,教师可以用千变万化的实验来吸引学生。在上第一节化学课时,可以增添一系列有趣的实验,比如“捉迷藏”、“魔棒点灯”、自制“饮料”、“巧点蜡烛”、“巧洗烧杯壁的白色固体”等等,使学生感到新奇,通过向学生提出一系列关于日常生活中实例的问题,让学生觉得自身现有的知识还不够,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学好化学的决心。

2 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认识世界的窗口,是思维的前提,如果没有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就不会深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因此,在新课改的号召下,我们更应该注重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敏锐、更细致的观察能力。例如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重点,要有始有终,从明显的到细微的变化都必须认真、仔细地观察,并实事求是做好实验记录。

教师要在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反应中发生的多种现象,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作全面观察,及时纠正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的片面性,比如:磷在氧气中燃烧,要引导学生在观察白烟的同时注意观察物质磷外表颜色发生的变化;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学生很可能只注意观察火星四射而忽略瓶底产生的黑色固体;在讲到“分子”时,因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看不见也摸不着,学生就很难想象,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分子真实存在呢?可以给学生做“浓氨水扩散的实验”。将一条滴有几处无色酚酞的白色滤纸放入试管,然后在试管口放一团含有浓氨水的棉花,叫学生观察白色滤纸条上颜色的变化,在白色滤纸条与浓氨水完全没有接触的情况下,却发现白色滤纸条的颜色有几处变成了红色,有的学生还观察到红颜色出现的时间不相同,从试管口处向试管内依次变红,现象非常明显,极富趣味性。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虽然没有亲眼看到分子,但是他们真实地感受到了分子的存在,由此还可以得出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中这个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捕捉实验中瞬间突变的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实验中,不仅要“看”,还要让学生“摸”、“闻”。例如实验中放热和吸热的现象,可以让学生用手去摸,还有气体的气味,如氨气,可以让学生去闻,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 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

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比较窄,见到的事物也比较少,在学习过程中会对所学知识提到的事物不知所云,这样学生根本不可能继续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到镁的时候,学生从来没有见过镁,怎么会知道它在氧气中燃烧是什么样子,化学实验的优点就在于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自己的视觉、嗅觉、触觉感知物质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借助真真实实的实验形成化学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又如,在实验室做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时,倘若教师在讲解完之后,直接拿收集好的二氧化碳给学生看,学生无法明白二氧化碳到底是如何收集的,也不会知道收集到的究竟是不是二氧化碳。然而,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效果是会完全不一样的,学生在收集好二氧化碳后还能够检验它的存在,这些都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实验中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并充分了解形成物质的这一过程,从而在把抽象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同时形成化学概念。

4 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

化学实验具有非常强的规范性,学生掌握了它的规范性才能进行基本操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仅仅依靠学生自己规范是不行的,在学生平时做实验时,教师要加强检查并及时纠正错误,让学生自己思考这个实验的其他完成途径,不妨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的准备。所有良好的习惯都是在双方共同努力下逐渐形成的。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做示范实验时严格遵守规范要求,因为学生会效仿教师进行实验。特别是教师在连接装置、搅拌药品、对试管加热、振荡试管和闻气味的时都要谨遵化学规范,千万不可以为了方便而不规范操作,因为不规范的操作会给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在学生做实验的时候也无法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化学规范操作。因此,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和步骤来进行操作,不要忽略任何教育环节。例如,在做制取二氧化碳实验的时候,一定要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装入药品;在做点燃氢气的实验以前,为防止爆炸,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有的教师会在上课之前检查好装置的气密性,有时在给学生做示范实验时就忽略了要演示检查装置气密性这一个步骤,这样会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造成不好的影响。

5 总结

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可小觑的,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化学实验,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在实验中通过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具有创造性的实验,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 黄岳平,初中化学实验研究教学实验室管理改进办法探讨[J].广东化工,2010年07期.

初中化学的黑色物质范文3

1.认真学习化学课程标准。

在学期初,化学教师要认真学习《化学课程标准》。通过对课标的学习和研究,全面掌握中学化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所用教材的体系,理清化学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化学观念在教材中体现形式。明确全册教材内容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联系,把握好重点、难点章节。进一步弄清各章、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了解有关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

2.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应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非常重要,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们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理由。

3.采用“边讲边实验法”,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化学新课标》指出:“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实验,以增加感性认识。”新教材重视实验教学,全书安排84个演示实验、10个学生实验及9个选做实验。还有一些家庭小实验,并改进了一些实验,这些实验在大多数学校都有条件让学生亲自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把一些实验引入课堂中,采用“边讲边实验法”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这种方法是教师在传授某种物质的性质时,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实物;教师演示实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提出问题,调动学生自觉观察的积极性,并要求观察时认真细致,逐步培养观察能力。有条件的话再让学生亲自做一遍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巩固和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学习兴趣。例如在“氧气的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做好C、S、P和Fe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是学生认识氧气化学性质的关键,这时可让学生把在课堂上跟着做实验“氧气的性质”,以增强感性认识。这样当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后,教师可用对比迁移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

4.加强对化学用语的教学。

初中化学的黑色物质范文4

关键词:实验指导;实验操作;实验观察;积极思维

对于刚上初三的学生而言,化学是他们刚刚接触的一门全新的学科,初中化学教育是他们化学的启蒙教育,初中的化学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他们具备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以后的化学学习打好基础。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自然科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化学教学中不言而喻异常重要,特别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也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能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掌握一些常见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既然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基本方法,教师就必须有效地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做好实验指导工作。笔者认为教师对学生实验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已下几个方面:

一、指导实验操作

化学实验技能是最能体现化学学科特点的基本技能,它贯穿于实验全过程,是保证实验安全和顺利进行以及获得结论的基本条件。化学实验操作主要包括:药品的取用、称量、滴液、加热、溶解、过滤、结晶、升华、振荡、搅拌、蒸发、仪器的装配、倾斜、气密性的检查、气体的收集、试纸的使用,玻璃器皿的清洗,溶液的配制等,如在氧气的实验室的制法中,应注意知道好学生做好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仪器的组装,气密性的检查和排水集气及氧气的验满和氧气的放置等操作,对于步骤多的实验,教师还应注意按操作次序,一步一步地具体指导,以避免事故的发生,确保实验的成功。

二、指导实验观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就是思考和认识知识之母。”学生进行动手实验的同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步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中各种化学现象。首先要给学生讲明观察目的,明确观察目的,有较强的探究心理,这样,观察才会卓有成效。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按照化学反应的反应前,反应过程中,反应后的程序进行全面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应该观察质的变化,反应的条件,能量的变化,反应的速度。如:“木炭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应引导学生观察黑色的木炭逐渐消失,这一变化需要在高温或是点燃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反应过程中放热,发光,有火星,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异常剧烈并发出白光,此外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进行有选择地重点观察,即对实验中发生的诸多现象进行有主有次地观察,如用注射器进行白磷燃烧实验时,如果实验目的是为了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那么教师就要指导学生重点观察反应前各种物质质量总和和反应后各种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等现象,其他现象只作次要观察,知道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了

三、启迪积极思维

实验中,不仅要使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知其然,观察到事物的外部现象,还要使学生经过积极思维知其所以然,其内在变化,这样,才能达到实验目的,使学生获得真知,如做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张圆形滤纸盖,在玻璃筒或量筒上,滤纸上滴数滴白磷的二硫化碳的溶液,片刻后就会发生燃烧、爆鸣,生成黑色物质,有特殊性刺激性气味等化学现象,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的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对事物产生深刻认识:在白磷的二硫化碳的溶液中,二硫化碳这种有机溶剂易挥发,圆筒内是无色气体,气态的二硫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易形成二硫化碳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当二硫化碳挥发后,白磷附着在滤纸上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经积聚,足以使着火点较低的白磷发生自燃,引起二硫化碳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发生爆鸣,黑色物质和刺激性的气味分别是化学反应的生成物碳和二氧化硫,这样,引导学生在实验中透过现象认识其中的原理,就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总之,有效的实验指导对于学生,特别是刚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的初三学生的化学学习的兴趣的培养,物质性质的认识、检

验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久华,王磊.初中化学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初中化学的黑色物质范文5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迁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1.迁移能力的基本内涵

迁移能力应属于能力范畴。能力的概念通常表述为"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

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与活动紧密相连的,能力表现在人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之中,并在活动中得以发展。因此迁移能力也必须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得以形成与发展。心理学对迁移规律的研究已比较成熟,对于迁移的概念也有较为明确的定义。认知心理学认为: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以至方法、情感和态度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之间所发生的相互影响。因此迁移也是一种活动,这个活动能否完成,效率高低取决于学生自身这方面的能力,即迁移能力。

所以,在迁移教学中应关注和立足于培养、发展学生迁移能力。教学中以学习化

学知识为载体,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知识、技能、方法、情感和态度,并以此迁移来进一步学习、扩展、深化而获得新知识,在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迁移能力得到了培养、提高和检验,而不能只限于研究迁移活动设置多少,应贯串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2.初中化学教学中迁移能力培养目标

初中化学虽只学习一年,从入门到各种方法的学习、掌握和应用,各种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由于学习时间之短,在方法、能力的目标管理上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学生迁移能力培养应侧重以下几个层次。

2.1 感受与认识层次

使学生了解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对方法有一定的体验和印象,形成感性认识。

使学生具备将自己经历过的事件提炼出成功经验(从方法论的角度)的意识,具有将自己己理解的方法迁移到其它活动中去的愿望与意识。

2.2 理解性运用层次

经过反复体会,使学生掌握初中化学常使用的方法,理解它们的概念,熟悉应用条件、步骤与程序。

2.3 应变性运用层次

学生在方法迁移过程常常不是生搬硬套,而能有意识地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方法

做相应的变动处理,并能在问题解决后积极反思,不断积累一些处理的经验。第一个阶段是学生能将己掌握的方法,结合要完成的具体任务进行比较,做出正确的选择,就是所谓的准备性的应变。在实际过程中,比较与选择常常有几次反复,这种反复的次数越少,就表明迁移能力的发展就越趋于成熟。第二个阶段是根据问题调整原方法,并创造性地运用有关的方法,即所谓顺应性应变。

2.4 反思层次

逐渐培养学生反思习惯,有意识地、不断地深化对方法迁移的再提炼与再认识,

从而强化迁移学习模式。

3.初中化学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教学策略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极为紧密,杜威等人将生活视为教育的源泉、中心、根据。教科书也结合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的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熟知的化学物质。因此,从生活选择教学情景,建构化学学科中最基础的、最核心的内容,为最终实现化学知识的迁移提供了可能,也是提高学生迁移能力的一种高效途径。

3.1 化学实验家庭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科书中许多实验都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小药瓶、口服液瓶、矿泉水瓶、一次性塑料杯、果冻盒、喝牛奶吸管及厨房中的食盐、食醋、口碱,还有常见的石灰石、木炭、铁、铜等材料来完成。如果教师能把教科书中的一些实验安排在家中完成玉使化学知识日常化,化学实验家庭化,化学知识就可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学习和巩固,同时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感觉到化学就在身边,不知不觉地就会对化学产生亲近感。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做实验的好习惯。

3.2 在生活中寻找元素化合物的足迹,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

教科书所涉及到的物质大多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可接触到,如常见金属铁、

铜、金、铂,白铁皮上的锌,电池上的锌、石墨、二氧化锰,铁锈、铜锈,铜表面的黑色氧化铜、发令枪产生的五氧化二磷,厨房中的醋酸、口碱,建筑上的生石灰、石灰石、熟石灰,医院用的双氧水、紫药水、碘酒、葡萄糖注射液、酒精、钡餐等等。学生从生活中接触到的比从实验室中看到物质有更深的印象,如果从生活的角度来学习化学,养成根据物质存在的环境及与之有关的现象,来推测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好习惯。只要我们教师能这样坚持下去,就可轻松、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创新的动力。如能把所学内容"溶"入生活之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会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从生活中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启迪智慧

任何一项发明都是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的结果,没有一个知识架空于人们的生活经验之外独创而成的。因此,教科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概念及物质结构等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找到他们的雏形。如果我们能对一些深奥的难懂的知识,真正地从它们在生活中的雏形开始分析,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形成过程,学生会恍然大悟:这些化学知识只不过是它们方法的迁移,现象的浓缩、概括而己。掌握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技巧,化学的学习就不再可怕了。当然,教师要把这些知识"溶"入生活中,要找到一个适合的切入点,学会从生活中得到启发与思考。

3.4 帮助学生总结,使相关知识成块,提高其可辨性和稳定性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因为缺乏完整的基本框架,不能从总体上把握知识间的纵横贯通,造成知识零散、孤立地记忆,无法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和网络化的知识体系。这样的知识易于遗漏而且阻碍迁移的发生。因此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及时总结,使相关知识成块,形成知识群,提高其可辨性和稳定性,有利于促进迁移能力的提高,如:物质的颜色、俗称,三种置换反应类型、三个高温、三大化石燃料等。

4.结论

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广泛的迁移,经过同化与顺应,使知识经验不断得到整合、改造,做出理性概括后,使原有的经验结构更为完善、充实,概括化、系统化,形成能力,才能够广泛、有效地调节个体的活动,解决实际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别同玉.迁移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科教育.2010(l)

初中化学的黑色物质范文6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化学用语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粉末完全变为红色物质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停止通氢气。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一灯一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兴趣小组。例如学习了着火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的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诱导探究激兴趣

诱导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力及创新精神,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实验、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寻找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整个环节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激发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如在讲《金属》时,为了揭示铁生锈的原因,可以首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思考铁生锈的各种情况。如在通常情况下,铁制品放在空气中就会生锈,可涂了油漆则不会生锈,而干燥的铁制品则不会生锈等。然后经过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推论,然后再根据不同推论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推论是否正确,最后由实验得出结论:即铁生锈是铁和氧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这样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效果更佳。

三、研讨释疑增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