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规律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规律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规律总结

历史规律总结范文1

纵观中国历代风云人物,无不是善于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指导实践的集大成者。同志就曾说过:“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作为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领导干部,更应做到“三个善于”,即善于总结经验、善于把握规律、善于指导实践。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也是各级领导干部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

一、善于总结经验

经验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由实践证明了的结论。哲学认为,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为重要。而要改造世界就必须善于总结经验。经验不仅意味着我们的过去,同时也昭示着我们的未来。总结经验就是把实践中零散的东西系统化,感性的东西理性化,历史的东西现实化。外面的东西本土化。从中发现带规律性的东西,用以指导新的实践。

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历史是一面镜子,是最好的教科书,其内容丰富多彩,既有成功的光辉典范。也有失败的惨痛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汲取。当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既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能随意地否定一切。对待历史的失败,应着重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和思想根源,弄清失败的真正原因和关键因素,吸取教训。避免重犯;对待历史的成功。应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成功的制胜法宝,结合实际认真吸收和消化,用以指导实践。

善于总结别人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实践告诉我们,善借外智,才能思路开阔;善借外力,才能攀上高峰。总结别人的经验教训,为我所用,不失为明智之举,其结果往往是事半功倍。

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无数事实证明,坚持“吾日三省吾身”,认真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尤为重要。对以往的实践进行回顾和反思,分清真伪和是非。领导干部在加强知识积累的同时,特别应重视经验的积累,多学习、多实践、多总结、多思考,在总结经验中深化理性认识,提高决策能力和执政水平。

二、善于把握规律

规律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决定事物发展的趋势。规律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作为领导干部,尤其要重视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增强认识规律、找准规律、把握规律的能力,提高运用规律的水平,使自身的眼光更高远一些,视野更开阔一些,措施更扎实一些,在具体工作中切实增强主动性和有效性。

认识规律、找准规律、运用规律,归根结底就是要按规律办事。一是严格按自然规律办事。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通过建设“绿水青山”,换回“金山银山”,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最大效益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着力培育和合理开发可再生资源,杜绝“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现象发生。二是严格按经济规律办事。领导干部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发展定位,坚持发展要求,强化发展基础,突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支柱产业等战略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着力培育优势骨干产业,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三是严格按社会发展规律办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注重强化社会事业等薄弱环节,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四是严格按执政规律办事。把党的建设特别是各级执政能力建设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党领导经济建设的能力,进一步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

三、善于指导实践

能不能做好理论成果转化工作,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是领导干部理论上和政治上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学习理论,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观念,抓住事关全局的重点、群众关心的热点、制约发展的难点,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拿出新措施,推动新发展,真正做到知行统一、学用相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出实实在在的政绩。

善于指导政治和组织的实践。结合实际,指导好政治和组织的具体实践,是领导工作的重中之重。领导干部应加强理论学习。深入调查研究,坚持集体领导,组织和引导各级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善于指导改革创新的实践。改革创新的力度决定发展的速度。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证明,扎实推进改革创新,才能更好地抓住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而忽视改革创新,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其结果往往是错失良机,导致发展迟缓。改革创新的事业需要改革创新的精神来引领,需要改革创新的勇气来开拓,需要改革创新的能力来支撑,需要改革创新的实践来完成。因此。必须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但改革创新精神的实质是科学精神,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求真务实。改革创新不会一帆风顺,也很难毕其功于一役,以功利的心态对待改革,以浮躁的心情从事创新,只会有损于改革创新大业。改革创新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出现某些失误在所难免,但要尽可能论证充分一些。决策科学一些,以减少失误。

历史规律总结范文2

一、创设探究条件。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作为初中生来讲,历史,对他们来说是一门既不新鲜却又完全陌生的学科。在小学阶段,他们从课本、电视、报刊书籍等途径已经对历史知识有或多或少的了解。这些知识为他们进入七年级学习历史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有意识地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表象,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兴趣。

如在七年级下册《开放与交流》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问学生:看过《西游记》原著或者影视剧的同学举下手。这个问题一提出,课堂气氛立刻热闹了起来,我话音刚落,所有的手都举了起来。紧接着我又问第二个问题:你最喜欢《西游记》中哪个人物?结果是,大多数学生对搞笑的猪八戒印象最深,对唐僧的印象一般,但这节课的重点是要学习唐僧的原型玄奘。于是我又问了第三个问题:你知道《西游记》里唐僧取经的故事与玄奘西行的事实有什么区别吗?这时学生就在想:这个唐僧和玄奘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于是很多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这样通过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

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思维过程

1.重视课标,钻研教材

新的历史课标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性文件,教师要认真钻研,将课标熟记于心中。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作为教师要了解其内容、要求、编排意图与体系,以及每一课在整本书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每一课的重点和难点,对需要讲授的章节要弄通、弄透。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对每一课的课程资源适时进行补充。丰富教学内容。

2.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小字内容和图表

初中历史教材有很多小字内容和各类图表。在课堂中要充分利用它们。其实,这些小字内容和图表给教材增加了直观性、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如在《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这一课中,我问了两个问题: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分别指今天什么地区?请在教材中找出其位置。学生首先阅读教材的小字内容,有了一个概念上的了解,然后在小字部分之下的地图上迅速找出了日出之国是日本,新月之乡是指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

3.结论从材料中得出,引导学生论从史出

初中历史教材就是通过对具体生动的历史现象的叙述,分析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这就是观点和材料的辩证统一,史与论的有机结合。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史与论的结合,要解释历史的本质规律,而不能满足于就事论事。初中生在评价历史事件时,容易因偏爱某件事或某个人物而形成一家之言。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和归纳总结,得出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

三、注重总结。使学生的认识升华

1.注重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从探究过程中学到的新知识,达到当堂巩固的目的。学生通过总结,能把所学到的新知识更加清晰、准确、系统地予以掌握。

2.承前启后

课堂教学一定要照顾到各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的前后连接。所谓前后连接,就是要把刚学到的新知识与以前学过的旧知识相连接,尤其要为下一个要讲的问题或下一节要讲的新课埋下伏笔,为讲授以后的新内容提前创设教学情境,制造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历史规律总结范文3

一、重视中考前历史备考复习

无论之前我们是否重视历史学科知识的学习,但是中考前,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历史复习的重要性。作为开卷考试的一门学科,如果我们在思想上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制定复习策略,主动复习,投入其他学科一半的复习时间或精力,那将会使我们的中考总成绩得到意想不到的提高。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行动上做到重视历史复习呢?笔者认为,同学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1.课前,做好预习和知识点梳理,为课堂上理解老师的讲解做准备。2.课堂上,调动自己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根据老师制定的教学方案主动看书、思考、回答问题、做习题,在老师安排的自由时间内积极讨论。3.课下,归纳历史知识,选做历史测试题,总结历史主观题答题方法,进而复习好历史这门课。

二、制订计划,明确方向

在思想上重视历史学科备考复习后,我们还要有章可循地复习历史。一般来讲,中考前的历史备考复习,大致可以按以下三个阶段进行:回归教材抓重点,专题复习抓难点,综合测试(训练)抓考点。

1.系统复习教材知识

在本阶段复习中,要把课本作为依托,围绕课本按章节进行系统复习。具体来讲,在这一阶段的复习当中,要做到突出“全”,加强“联”,做到“活”。突出“全”:即知识要全,不放过任何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复习到位;加强“联”:即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将原本分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做到“活”,即能用掌握的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在每一章节复习完成后,要理清该章节的历史线索,并能根据历史线索在教材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对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对照教材章节进行复习,该识记的务必识记,该理解的务必理解,该会运用的务必要会运用。另外,我们不能为了加快复习进度而遗漏知识点。在复习时要注意,只要求识记的知识点就不必再花费精力去理解,而要求理解的知识点必须要理解并会运用,课程标准不作要求的就可以大胆放弃。这样,不仅能减轻负担,还能提高历史复习效率。

2.专题复习

在进行完教材知识系统复习之后,我们可以把学过的历史知识纵向联系起来,建立对应的专题知识体系。这样做能系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历史规律的认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弥补前一阶段复习中的缺漏。对于专题复习来说,我们可以采百家之长,自己总结历史专题,将历史知识点、知识线和知识面有机地串联起来,找出其中的规律。

3.模拟考试训练

在考前的冲刺复习阶段,我们要尽量做一做历年的中考试题,以适应中考的题型和题量,并进行总结分析。注意在做历年的中考试题时,可以按照中考的答题时间要求等要求自己。做完后,要对照参考答案找出自己所给答案的不足之处,总结答题规律,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找老师答疑解惑,力求达到做一套试题,就有一套试题的收获。

三、“抓小放大”,背诵重点

虽然说中考历史是开卷考试,但是从阅卷反馈的信息可以看出,学生在识记类试题上的答题错误率还是比较高的。因此,在中考历史复习备考过程中,我们还是要加强历史知识的识记,背诵知识点。但我们在记忆历史知识时要懂得“抓小放大”。“抓小”,即记忆教材中清楚标出的或隐含的重大而零碎的知识点。在复习完一个单元后,我们就要将必背知识点总结出来。“放大”,即不花费大量时间去背诵教材中的大段内容。这样,通过“抓小放大”式的复习,不仅有利于提高答题的速度,也有利于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四、有侧重地做练习题,中考时轻装上

为了轻松、自信地走进中考的考场,同学们有必要做一些练习题,进而总结解题技巧以及注意事项。要注意,我们做练习的目的不是去猜题,而是通过练习,使自己可以自信满满地走进考场参加考试。

临近中考,不仅家长找来各种辅导资料让学生练习,学生自己也会找大量的习题来做,而这些试题却不能完全派上用场。因此,在复习备考时可以将资料归纳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必备资料,即最重要的资料,其中可信度比较高的资料有:六本教材、校内模拟题、专题复习资料、热点归纳、考前集训试题等。这类资料需要多翻阅。第二类则是平时做练习的试卷和课堂练习题。我们只有确定试卷上有类似的题目时再去翻看,但尽量少翻。第三类就是考前刚搜集到的资料,这类资料排在第一类、第二类资料的后面,前两类找不到的时候再使用。

五、同学之间交流

历史规律总结范文4

6月15日,全国领导干部国学教育系列教材在京首发。与之相关的另一则消息是,国家行政学院及全国省级行政学院系统,将对现任各级行政干部进行传统文化轮训。有论者认为,这标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望纳入到各级行政干部培训体系之中。

纵览世界史,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多以民族文化的复兴与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和标志。当前,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当口,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在这个关键阶段,中央将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上重要日程,尤其是倡导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学习国学,当可收鉴往知来之效,而更重要的是,这无异于启动一项关乎伟大复兴的“基因工程”。

加强对历史和传统的学习,有助于对历史规律性的正确把握。唐朝名相魏征向李世民进谏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贤相智语,今犹在耳。历史并非简单的重复,但往往呈现出某些惊人的相似。回望也是远望,通过对历史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准确把握,能够为当代人找到未来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说,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落实在提高历史文化素养上,落实在提高领导工作水平上。而具有历史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即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

加强对历史和传统的学习,有助于对中国国情的正确把握。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前现代的社会是多样性的社会,而现代性社会是追求同一性的社会。正因此,既有西方学者提出了所谓“历史终结论”,也有政治人物宣扬其所谓“普世价值”,认为其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任何国家的发展道路,都是既植根于现实,又植根于历史。中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源于现代社会内在机理的普遍性发展问题,但这些问题无不带有鲜明的中国国情特色。因此,解决问题既要注重吸收各国发展的经验,更要特别注意结合中国的自身特点。承担公共管理重任的领导干部,除需要对现代社会的普遍问题提高认识,也需要对这些问题扎根的现实土壤有透彻的理解。由此,才能避免生搬硬套、食洋不化――这方面,已经有过不少深刻教训。

历史规律总结范文5

一、紧紧围绕以史传世,切实加强党史修编工作

征集党史资料,修编好党史正本,是党史部门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工作。党史正本是存史留志的重要保证,是进行党史研究的根本依据,是教育后人的主要教材。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下大力量,全力做好党史正本的征编工作。一是要深入挖掘党史资源,广泛征集党史资料。要采取馆藏查档、专题征集、座谈采访、实地考察等方法,通过官方和民间两种渠道,认真搜集查找第一手党史资料。既要有宏观资料,又要有微观资料;既要有正面资料,又要有反面资料。真正做到全面系统、客观准确地掌握和占有资料。二是要准确翔实地记述党的历史,编写好党的正史。要遵循史记规律,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整理、分析、研究党史资料,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客观公正地记述各个时期党的历史,编写好党史正本。党史正本要以史实为依据,保持历史的本来面目,为深入研究党的历史提供依据,真正成为教育群众的好教材,成为精品之作,传世之作。

二、紧紧围绕以史资政,切实加强党史研究工作

我们党是执政党,认真研究党的历史发展进程,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对于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重大方针原则,重大战略决策,重大战略部署,都是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以史资政、服务大局是我们党史工作的重要职责。我们要切实加强党史研究工作,真正做到以史鉴今、服务现实。一是切实加强执政规律的研究,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借鉴。深入分析研究世界各国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深入分析研究我们党多年执政的特点和成功经验,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拿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供党和政府采用,使我们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二是切实加强党建工作的研究,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提供保证。认真总结我们党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深入研究我们在推进党的建设中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积极探索我们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路子,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献计献策。三是切实加强改革和建设的研究,为推动经济更快更好发展提供服务。站在历史的高度,认真总结新时期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从本地实际出发,在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布局、发展举措等方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为市委和政府提供智力支持。四是切实加强政策措施的研究,为党和政府解决前进道路中的问题提供帮助。要从时代的新要求和民众的新期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提出为民惠民的政策主张和惩腐安邦的重要办法和举措,为党和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前进道路中的问题提供帮助。

三、紧紧围绕以史育人,切实加强党史宣教工作

历史规律总结范文6

一、新课改下教师要转变历史教学观念

在历史教学中常常出现教师“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知识记忆,轻分析归纳”的现象,就是提问学生一些书面的浅显知识。

新课改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引导学生辩证地地去分析、认识这些充满矛盾的历史现象,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发展规律。这就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过程。

二、运用教学资源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整合优化教学资源

整合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通过模块、专题、不同版本教材整合优化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在新课改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读书,选择典型内容说明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思维活动。

如隋朝同秦朝对比学习,虽是短暂的,但历史作用是重大的,是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封建统治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两个重要朝代,对今天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提高了学生深层思维的能力。

(2)在新课改教学中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如“宗法制”这个综合性很强的历史概念,就要通过深化基础知识,建立“宗法制与分封制”这个历史知识体系从整体上加以阐述与学习。

2.挖掘利用教学资源

(1)有效利用历史图表和阅读文字,它们增强了直观性、可读性、欣赏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

(2)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史料分析,如分析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时,材料很多,选择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特点的材料,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正确运用分析方法,总结出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造成的。

三、转变教学方式和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巧设提问策略

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着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做好充分准备。巧设课堂导入问题和课堂提问问题很关键,因为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历史问题也要有一定得历史背景去理解。如看图导入“请你说一说深圳的过去、现在、将来?”,课堂思考:“你是如何看待改革开放的?”,通过提问激发了他们积极思维,感受祖国现在的强大。

2.情境创设策略

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如虚拟情境、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开展讨论以至辩论,阐述自己对问题的见解,以及这样认识的理由和依据。

3.课堂延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