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范文1
一、虚拟情境设计
有时,有些物理知识从正面理解较为抽象,若以虚拟法从反面去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迅速地理解物理知识。所谓虚拟法,就是虚设一个与真实情况相反的物理条件,由此推出一系列想象性的、荒谬的结果,从而证明虚设条件不成立,从反面证实并强化真实的物理结论。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起到发展其思维能力的作用。
例如,在讲“重力”概念时,引导学生讨论:假如没有重力,会出现一些什么样的生活场景?这个虚拟的情境设计,使学生兴趣大增,他们给出了很多有趣的回答:泰山压顶腰不弯,人轻轻一跳就离开了地球……在讲“摩擦”概念时,引导学生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说出几个合理的生活场景。学生们畅所欲言,积极地讨论出:人无法走路,无法握住物体,无法戴上手套、穿上袜子……在讲“电流的磁场”时,引导学生讨论:假如没有了电流的磁场,会给人们带来哪些不便?有的学生说:“就不会有电磁起重机了。”有的学生说:“就不会有电铃、电话了。”……这一个个虚拟情境的设计,不仅使学生理解了一些物理概念,而且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使之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而且印象深刻。
二、实验探究情境设计
学生是充满心理活动的有机个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调动学生的全部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的投入。初中生具有活泼、好奇,乐于动手动脑的特点,故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尽可能多地创设实验探究情境,在学生亲自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所以,有必要做好课本上的所有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不能以说代之,或在黑板上做实验。还可以自己设计一些小实验,让学生投身其中。如在学习“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时,可以用两手“搓一搓”使手发热和用“哈一哈”使手暖和来体会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方式的等效性,不可因为这些实验似乎“早已知道”而不“动动手”。学生在实验中大都表现非常活跃,通过实验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这样可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故事情境设计
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中都含有一些物理知识,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挖掘故事中的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能为学生创设悬念,激发学生兴趣。
如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时,讲刻舟求剑的故事;在进行“速度”教学时,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在进行“浮力”教学时,讲曹冲称象的故事,讲阿基米德辨别真假皇冠的故事;在进行“重力”教学时,讲苹果落地的故事,讲比萨斜塔不倒之谜……这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使学生处于实际的物理情境中,出现疑惑,产生冲突,激发动机,从而为发挥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
四、问题情境设计
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成长时期,不可能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适时地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持久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如在进行“浮力”教学时,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此问题的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激烈的讨论。如在复习“物态变化”时,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出发,提出问题:①为什么吃冰棒解热?②北方冬天菜窖里为什么通常放几桶水?③水能灭火是因为水浇在燃烧的物体上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④炎热的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茶叶能否立即打开包装?⑤如何辨别规格、型号相同的两只新旧白炽灯泡?这些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也提高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学完了功、功率和机械效率之后,我设计了有程序的课堂提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做功多的机械,功率一定大?②做功花时间少的机械,功率一定大?③功率大的机械,一定省力?④省力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⑤功率大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⑥做功多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等等。由于教师连续不断地启发,促使学生探索性思维连续不断,从而主动学习,这样有利于培养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五、艺术情境设计
奇异的动画设计,在引人入胜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如水银有毒,课堂上不能演示托里拆利实验,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全过程,通过音、形、声、像等多元信息对学生感官进行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体现了多媒体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魅力。
诚然,老师不可能每节课都做课件,精美的图片,不仅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也可以既简单又省时地创设情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时,课前可以在教室里播放悠扬的音乐,耳濡目染,获取感性认识。课中可列举播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才艺展示:吹口琴、笛子,拉二胡、手风琴等,通过创设这些艺术的情境,给学生以美的艺术熏陶的同时,掌握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范文2
一、挖掘教材设计问题,激发思维突出主体
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正是这些问题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初中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会对课本中所叙述的知识感到不满足或不满意。教师就要通过充分挖掘教材,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释疑解惑,拓宽思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在学习密度概念时,学生对比值定义法定义密度,总感到有些不太好理解,而且即使勉强认可了, 但是对于密度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还是不太明白。于是我就设计了如下一连串问题以帮助学生建立密度概念:
一团疏松的棉花和一团压紧的棉花,哪个里面的物质密集?(学生答:压紧的棉花)
若取相同体积的“疏松的棉花”和“压紧的棉花”放到天平上称质量,哪个的质量大?(学生答:压紧的棉花)
你知道相同体积的铁和铝,哪个的质量大吗?(学生答:铁,或不知道,教师用实验演示一下给学生看,铁质量大)
我们能否说铁比铝里面的物质密集?(学生答:可以)
可见,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能否反映它们中的物质的密集程度不同?(学生答:能)
因此简单地从字面意义上理解,物质的“密度”应该是指什么?(学生答:指物质的密集程度)。那么我现在再次问大家,不同物质的密度可以怎样来进行比较?(学生答:比相同体积下的质量)
那么人们应该在多大的体积下来比不同物质的质量较方便呢?(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便,应该在“单位体积”下比质量较方便)
那么实际当中物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单位体积的情况很少,我们该如何得到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呢? (学生答:将一个任意物体的质量除以其体积即可)
现在你明白课本上的实验里要我们计算不同物质的“质量/体积”的值的用意了吗?
学生实验结束后再提问:
可见不同物质的“质量/体积”的值是否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现在你能给物质的“密度”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了吗?
这些问题多半是从教材中挖掘出来,有的虽然不是直接取自教材,但也是教材内容的合理拓展,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二、联系实际设计问题,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千秋、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静摩擦力问题、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力的作用效果问题、能量的转化问题、单摆问题、滑动变阻器问题、全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优化问题设计,遵循认知规律,培养创新思维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提出的问题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切不可为问题而设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
问题设计还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应在“元认知级”,即教师的提问,不应是纯知识性的提问,而应该能使学生意识到是对自己认知能力的一次次挑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因此问题的设计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物理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教师要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邻近发展区)来提问,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
(二)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建立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
一、农村初中物理教学的基本模式
在“应试教育”条件下,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分化淘汰”型的教学模式,以追求升学率为唯一目标,致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低下。二是“封闭灌输”型教学模式,以“应试”为目标,重教轻学、重关门读书轻社会实践,剥夺了学生发展的自由,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为改变这种状况,新课程改革在理论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农村初中物理教学的基本模式,即提出问题、观察实验、探究知识、归纳结论、知识运用。
初中物理教学的本质是要完成物理知识的两次转化:一是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创造条件转化为学生的真知;二是创造条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强调观察、实验、思维、运用,这正是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应具备的特点。
二、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的四个环节
依据“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的发展观点,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应该有下列四个环节:
1.优化物理课堂教学目标
初中学生掌握物理知识能力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但是可以改变的。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以部分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而忽视整体发展的重要性,课堂教学要有利于开发和挖掘所有学生的潜能。如果制定“一刀切”的物理教学目标,势必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的极端现象。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情况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制定分层目标,即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发展性目标。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进一步具体明确各自的目标,不断进取,逐渐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2.物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导入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时要以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兴趣激发疑难的设置,切入教学的重难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形成导入艺术。
导入新课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特别注意设疑引入,悬念激趣。
在设置疑惑和悬念引入新课时要注意所设置的疑惑和悬念的度,不“悬”学生不思而解,达不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热情的目的,过“悬”则学生望而生畏,百思不得其解,会挫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注意创设引导“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思维最近区是促进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环节。
3.物理课堂教学中要优化课堂提问
教师在课堂教学前要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问题,以趣味性、灵活性、促思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设计的问题类型可以是实用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创新型问题等等。
4.物理课堂教学中要优化练习
精心设计物理练习的内容、形式、方法,以及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的穿插安排。练习应该达到下列要求:具有目的性,即练习要从教学目标出发,为巩固所学的物理知识服务;具有整体性,即练习要从整体教材体系、整个单元、整堂课的高度去设计;具有多样性,即练习要多样化,有多种形式,有多个角度,有多种结构;具有典型性,即练习做到题量适当,具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启迪思维的功效;具有针对性,即练习要从物理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符合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认识水平;具有趣味性,即练习要有新的形式,新的题材,新的因素,新颖有趣;具有创造性,即练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而设计。
三、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优化应注意的问题
尽快转变教学观念,根据物理教学内容、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切忌目标大而且空。课堂教学设计前要对物理教材和学生进行全面细致地分析,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按《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
尝试自己设计教学,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路,要有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不断完善和规范课堂教学“前设计”。要在例题、练习题和作业题的设计上下功夫,每节课都要力争设计一两道开放题,这样既有利于开放课堂教学,又能开放学生的思维。同时练习题的设计要尽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物理,学习身边的物理,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能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课堂结尾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07)7(X)-0052-2
精妙的课堂结尾,可使学生对整堂课留下完整、清晰的印象;可以使学生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进行串联,条理清楚系统化;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我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以下十种课堂结尾设计,效果很好。现介绍如下,以抛砖引玉。
1 设计物理课堂结尾的原则
1.1 灵活性
各种结尾设计都有优点和不足之处。教师要灵活地选择最优方法,也可以把多种方法综合运用,防止总是使用固定的、单一的形式,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1.2 学生的主体性
无论怎样收尾,都必须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
1.3 内容求准,手段求新
“准”指的是紧扣教学内容,注意准确性和科学性。“新”指不断创新结尾的新形式、新方法。
2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结尾的常用方法
2.1 总结归纳式
引导学生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图示将一节课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使学生对整节课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与方法结构化、网络化。促进学生由感知向理解飞跃。例如,"动能 势能 机械能"新课结束时,我引导学生作如下归纳:
2.2 反馈式
利用课堂结束前的5至10分钟进行测验,考完之后立即公布答案互相批阅和评分。也可采用小型的知识竞赛,让学生抢答。学生在短暂的时间里动脑、动口、动手。这样,既能强化记忆,又能活跃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热情。
2.3 悬念式
像戏剧的结尾一样,课堂的结尾也应该讲究悬念迭出,情节跌宕。如在"电路的联接"结尾时,可以提出:小灯泡L1和L2串联时为什么亮度较暗?而并联时却较亮?通过悬念创设,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诱导学生继续把问题探究下去,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2.4 拓展延伸式
课堂教学结尾时,我们可有意识地将学习内容向课外延伸。如,学完“电阻”一节,我让学生课后以“超导”为关键词上网搜索信息,了解世界科技前沿最新动态以及我国的“超导”研究进展。这样的结尾,能很好地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指导学生自觉地去课外寻求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2.5 激励式
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思想教育。例如,在学完八年级物理“序言”中的“体验科学探究”时,我是这样收尾的:“物理学家在科学之路上披荆斩棘,勇于探索,为人类创造了丰硕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我们要学习他们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不屈不挠的精神!我希望同学们也能像物理学家一样勤于观察,勇于提问,善于探究。”这种结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
2.6 比较式
将新知识与学过的知识进行对照,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例如,在“柴油机”结束时,我让学生比较汽油机和柴油机有什么异同。这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搞清不同概念,不同规律间的区别与联系,及时把新知识纳入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
2.7 学生提问式
进行一堂新课后,要鼓励学生在消化新知识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教师抓住瞬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指点迷津。如,学完“二力平衡”一节时,有位同学问“马拉车时,既然马与车之间的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为什么会是马拉车前进,而不是车拉马后退?”我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我领悟。这种设计,看似随意,其实精心,能促进学生独立探索,发表独创见解。
2.8 首尾呼应式
在导入新课时,我们往往要进行“情境设计”,让学生在实际情境或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用生动、直观的形象唤起学生记忆中的经验或表象。例如,在导入“动能”新课时,我提问:“为什么高速公路上的汽车要限速?”学生回答“是为了减少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我追问:“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学生大多不能回答。我说:“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到这节课结束时,你们就都知道了!”。接着,我启发学生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最后,我让学生回到新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学生们轻而易举地找到了答案。采用尾呼应式结尾方式能紧扣课堂导入提出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做到善始善终。
2.9 探究式
这种结尾方式能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弹簧测力计”结束时,我让学生探究如何将测力计改装成“测量液体密度的密度计”;在“电流表的使用”结束时,我让学生探究如何将电流表改装成反映油位高低的油量表。
2.10 自由复习式
将课堂的最后几分钟留给学生自由复习,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有关内容,使已建立的知识表象更清晰。
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范文5
一、课前教学设计及实验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课的设计,比其他类型课的要求更高、设计更精、考虑更全。
1.在备课时要对本次实验有全面、彻底的了解。包括实验目的、器材、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结论,了解仪器的规格性能以及课堂上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等方面。
2.在课前对分组实验的组织工作进行周密的考虑与布置。根据实验室器材尽可能地多分几个实验小组,设置小组组长,明确组长职责,提高小组活动的有序性,以使分组实验迅速、有序地进行。
3.课前向学生介绍实验课的流程。要求学生按照流程并听从教师指挥行动,以免课堂秩序混乱。
4.课前向学生介绍本次实验的目的、器材、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论。
5.课前教师还应深入实验室,检查仪器设备是否完整、齐全。对个别较难的实验还要亲自动手做2~3次,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有些实验还应配备相应的维修工具。如,在测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中,安培表、伏特表的接线柱底脚螺丝易脱落,就应准备螺丝刀、尖嘴钳、小扳手之类的工具。导线线头容易断掉,应准备剥线钳或火柴等。此外,有些导线外层绝缘皮完好而内部金属线断路,个别小灯泡因质量问题灯丝也易熔断等,就必须备有万用表,及时予以检查、更换,以确保实验的成功。否则,学生在实验时会因缺少某一器件而无法进行,从而影响课堂秩序。
二、进行学生分组实验
对初中生来说,听、看与动手操作是有距离的,因而教师的指导要勤,观察学生操作要细,才能保证各组实验顺利进行。
1.把握好指导的内容。(1)知识性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过程和结论以及仪器的性能、工作原理等。(2)技能性内容,包括实验基本操作要求等。如测固体密度的实验:①调节天平平衡前将游码调零;②用镊子取放砝码;③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④先测质量后测体积;⑤增减砝码顺序正确;⑥移动游码操作正确;⑦量筒内水适当;⑧量筒读数方法正确。(3)思维性内容,主要指导学生利用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的数据和计算出的结果,综合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分析误差原因,完成总结。在这里,要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一个实验做下来学生全部做对,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往往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弄懂,一旦条件变了,对象变了,他们就会无所适从。
2.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对实验速度慢的小组要给予指导。实验失败时,教师要及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使实验顺利进行。在指导学生操作时要注意检查学生的实验数据,有的学生实验结果误差很大,甚至违背事实。如,在“探究串联电路电流规律”实验中,有的学生得出“串联电路中电流不是处处相等”的结论;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有的学生得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结论。发现情况后,教师要组织基础好的学生现场观看,集体“会诊”,帮助得出错误结论的学生分析原因,找出操作上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实验操作中,产生危险的情况时,教师要及时指导并排除危险。发现普遍存在问题时,应及时停止实验,统一指导。
3.掌握好指导的方法。(1)分组辅导。教师的指导最忌讳面对全班。因为学生操作开始以后,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实验操作上,这时教师面对全班强调的注意事项往往成为学生的耳旁风,结果造成小组实验失败,教师干着急的局面。(2)严格要求。学生实验分组人数较多,实验往往出现“你做我玩”的局面。巡视中,教师要提醒学生做、看配合,相互提示,让动手能力强的带动动手能力弱的,每组学生人人操作一遍,才可以离开实验室。有的学生比较粗心,实验时不按要求操作。例如,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学生不检查接线柱是否拧紧。有的接线柱松动,就认为电路连好了。发现此类问题,教师要向学生说明此种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要求学生重做一遍,避免其养成不良习惯,培养起科学的实验态度。(3)忌包办代替。特别是学生在实验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切忌自己动手,包办处理一切。(4)要多质疑。在巡视指导中,多向学生质疑。如,在做“用天平测物体质量”的实验时,向学生提问:如果物体与砝码的位置放错对测量结果有什么影响?又如,在做“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实验时,提问:为了减小误差能不能多做几次求平均值?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寻求答案。这种在实验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效果往往比在课堂上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5)鼓励学生改进实验,自己设计实验。对部分优秀生来说,他们往往不满足课本上安排好的实验方法而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如,做“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时,教师强调实验开始时要先调好杠杆两端的螺母,使之呈水平状态。有几个学生提出:“水平状态如何确定呢?”教师回答:“凭眼睛观察。”学生提出:“那实验误差不就增大了吗?”“这个问题提得好,”教师反问,“你认为如何改进这个实验装置呢?”学生便议论开了,有的学生回答:“在测量前要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横梁的平衡可以通过指针是否对准中央刻度来确定,如果在杠杆上也加上这个装置,问题也就解决了。”还有一个学生回答:“在重力一节的课后习题中介绍了水平器,如果在杠杆上加附一个小水平器,便能准确判断杠杆何时处于水平状态”。在教学中,学生提出类似这样的改进意见很多。教师应给予肯定和赞扬,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处于萌芽状态的创作能力。
三、实验结束后总结
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教学设计;物理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许成明,江苏省仪征市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初级中学。
一、教材内容分析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教材中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一节实验探究活动课,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核心,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光学部分的重要内容,与 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教材设计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性质与物距、像距关系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 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节探究活动课从提出问题开始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材这样处理能较好地激发 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又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在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 归纳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安排教学过程时采用合 作探究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使教学和学生探究过程更加流畅,更加符合初中八年级学生心理 特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动手、创造等多方面能力,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并初步理解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学会探究凸透镜成实像实验的基本技能。(2)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发光置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测与假设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经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感受观察、比较、归纳、推理等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科学原理。(2)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通过小组实验中互相配合、相互交流,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难点:根据猜测设计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实验数据的分析、实像和虚像,探究过程中像与物所在范围的确定。
(三)教学资源
凸透镜、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多媒体课件。
(四)课堂教学程序与方法
1.课堂教学流程图 2.课堂教学过程
三、教学反思
本设计一开始用自制的大型简易照相机拍照导入,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然后让学生用凸透镜观察周围同学和书本上的字,从而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后接着猜想,然后用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整个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充分体现了课改的理念和要求。学生实验中安排一半同学探究成缩小实像的情况,另一半同学探究放大的实像,这样可以在一节课内确保完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