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的德育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的德育原则范文1
一、目标性原则。游戏一般作为体育课辅助教材使用的,游戏的运用和组织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游戏教学一定不能偏离这个主要目标。在游戏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如游戏教材的选择,运动负荷的控制与调整等,都要围绕教学目标来确定,一旦出现盲目性,影响教学效果。
二、思想性原则。游戏教材一般都有较强的思想性,应该充分发挥遵守规则、克服困难,为了达到目的而相互关心、共同努力,培养学生勇敢、守纪、团结友爱等优良品德。如:在教学生“攻关”游戏时,教师要教育学生,从小努力学习和锻炼,不仅攻克“身体关”,还要学科学、学知识,攻克“文化关”,长大为祖国建设做贡献!
三、知识性原则。游戏教材,内容丰富,设计的知识面很广。如“人造卫星”、“做宇宙飞船”、“机器人”等,属于科学知识;“组字接力”、“组画接力”、“看谁算得快”等属于文化知识;“攻城”、“炸碉堡”、“冲过火力网”等,属于军事知识;如“黄河长江”、“抢渡大渡河”等,属于自然地理知识。这类游戏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身体,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四、创造性原则。游戏是在一定规则规范下的学生体力、技能、智慧和聪颖的较量,取胜既需要实力,又依靠智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尽情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鼓励学生在遵守游戏规则前提下,根据瞬息变化的情况,创造性地达到取胜目标,精心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健康性原则。虽然体育游戏的形式多样,但并不是任何形式都适合教学活动,为了便于教学和取得教学的良好效果,在创编和选择体育游戏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只有具有教育意义的游戏才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学生体质。对那些无意义的、带有迷信色彩的以及庸俗的,有损学生身心的游戏,我们就要坚决杜绝。最终达到体育游戏要增强学生的体质,发展其基本活动能力,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
六、趣味性原则。只有使游戏带有趣味性、新奇性,才能诱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如果没有趣味,游戏就不成其为游戏。因此,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不断地增加这些游戏的难度,变换游戏的形式和活动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趣味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出来。1.依据仿生学,模仿动物的动作。如:象行、兔跳、蛙跳等。2.在游戏中加强故事性。如:各种接力和“老鹰抓小鸡”、“打活动目标”等。3.加强游戏的竞争因素。体育游戏的趣味性,主要来源于竞争,在一定条件下,竞争的因素越多、越激烈,游戏的趣味就越强。
七、典型性原则。一种游戏往往有许多说法,教师在创编和选择游戏时就应是选有代表性的,这样在使用时可以举一反三,灵活多变,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渐提高要求。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对课堂的准备活动,总是不认真做,做得不够充分。在室内课再三强调准备活动的作用,但是学生也是觉得讨厌。针对以上的情况,教师就应该利用棒操、球操、沙包操以及一些舞蹈动作来代替使用,使学生一开始上课就有兴趣。在主教材方面,也要多想一些竞赛的游戏,结合主教材进行教学。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培养兴趣,还可以锻炼意志、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
八、可操作原则。有许多好的游戏,无论是从形式上或内容上都很新颖而富有吸引力,但由于组织方法较复杂或者需要较大的场地和器材,教学起来实在不方便,这样的游戏我们最好不选用,以免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九、安全性原则。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体育游戏的根本目的。因此在创编体育游戏时应特别注重贯彻安全原则,对游戏的各个环节均应作“安全检查”。一看设计的动作是否容易引起伤害事故;动作幅度较大时,应考虑避免发生肌肉拉伤的具体对策。二看游戏的组织教法是否合理,在使用投掷或负重器械时,要考虑避免因器械使用不当或掷出、拾回投掷器材的时机不妥而发生的伤害事故。三看规则制定是否严谨,如“反应追拍”游戏中不准推撞或重拍游戏者,跑动的线路也要予以规定,以免发生伤害故事。四看场地的安排是否注意了安全因素,如每队、每人之间的左右距离、前后间隔是否恰当,在狭窄的活动场地中,还要考虑避免因周围的障碍物引发的意外事故等。
小学的德育原则范文2
小学初级阶段英语教学应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根本出发点,整个教学过程要以情感为主线,交际为目的,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因而,笔者试提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五个原则,并阐述了五个原则的理论基础及原则的具体运用方法。
(一)揉趣味性原则于教学
在心理学上,兴趣主要指的是学生心理、观念的积极广泛的运动,及其对所学事物所产生的有高度吸引力和高度注意力的内部心理状态。兴趣通常维持着个体恒常的脑的优越状态,因此它驱使人指向所愿意接近的对象,激励人创新钻研和探索,有利于人进行有创意的活动。兴趣处于中度激活状态,使人倾向于想要吸收信息和扩展自己,这种状态保证兴趣和认知的联系,维持和支持认知加工。不难发现,兴趣总是和快乐相伴。兴趣来源于刺激的新异性和变化性。人的意识中的预期也可以成为兴趣的原因。
在众多有关兴趣理论的代表性研究中,米切尔情景对兴趣(人们通过参与到某种环境和场合而获得的一种兴趣)所作的区分在教育实践中有显著作用。它把情景分为引发性兴趣和维持性兴趣两种情景。前者的功能是暂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后者主要体现在学习内容的意义性,由此赋予学生以动力,维持学习的兴趣,同时还涉及到自我卷入即学生感到的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的程度。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描述儿童思维发展理论中,阐明了兴趣对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深刻影响。他认为,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他强调了兴趣和需要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动力作用。我们必须承认有一个心理发展过程的存在,一切理智的材料并不是所有年龄段的儿童所能吸收的,我们应考虑到每个年龄段的特殊兴趣和需要。
《小学英语教学与教材编写纲要》指出,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活动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达尔文曾说过:“我对探索自然界有一种由衷的兴趣”,“它使我走进了科学的大门”。学生对某一方面的浓厚兴趣会促进他们更自觉、更努力地学习相关学科;另一方面,有关知识的积累又不断强化他们的认识兴趣,形成良性循环。我们认为,既然兴趣在认识和学习活动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特别重视小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发展。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儿童好奇、好动、爱幻想、争强好胜的心理发展特点,来培养其认识的直接兴趣,其次,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使认知进一步发展,从而培养他们的间接兴趣。再次,除了上述提到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外,我们还要认识到兴趣的迁移作用。学生对英语课感兴趣往往是与对任课教师的喜爱有关,因此,英语教师一定要为人师表,对教学工作要兢兢业业,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业务能力,努力使自己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爱。最后,培养师生之间的积极感情及对学生的激励在培养兴趣上也十分重要。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心,不仅要在学习上成为学生的指导者,而且要在生活和各方面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顾问。
(二)揉交际性原则于教学
小学的德育原则范文3
1.教师要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只有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才能踏踏实实地教育学生,才不至于想当然主观臆断地去解释自然现象和学生提出的问题,才能将自己的教学建立在严谨的科学基础之上,才能传授给学生真知。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性,教师还应该不断地给自己充电,获取、掌握最新的科学信息,给学生一个圆满的说法。例如:学生知道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8848米,但珠穆朗玛峰每年仍在以1厘米左右的速度上升,若干年后,这个高度肯定会发生变化。而且,这个数据是相对于现在的测量技术而言的,以后随着测量技术的提高,也肯定会有更精确的数据。
2.科学课堂教学要实际。在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向学生展示实物,出示直观教具。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有限,视野较狭窄,对许多自然界生物和一些科学现象不曾见到,从而对教学内容产生距离感和陌生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向学生展示或再现实物、如学习“岩石”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岩石标本,加深第一感官印象。
3.科学教学演示实验要落实,教师要认真做好实验操作。一方面,要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维、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认识自然规律。同时,也通过实验操作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奋点,把注入式的教学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把学生被动式的学习变为主动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另一方面,教师要认真组织好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验,促使学生各种感官的协调一致,不仅使学生的技能得到训练,强化了新知识的掌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理解、记忆、创造等综合素质和能力,又为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在教学水的浮力时,让学生通过在水中压木块和用橡皮筋吊石块,认识到水有浮力,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在水中无论是上浮的还是下沉的物体,都要受到水的浮力。
二、小学科学课教学要贯穿灵活性原则
小学科学教学由于它涉及的知识面广,涉及的事物也繁杂多样,不仅有事物表面的认识,更有对事物本质的探讨。因此,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要想小学科学课教学富有成效,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教学方法上要活。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例出发,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加以引导。如可以用玩游戏的方法去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去激发孩子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也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气氛,感染学生。
2.教学的手段要活。小学生的思维是通过声音色彩图像等具体形象来感知的。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片、挂图、实物、投影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去进行直观教学和辅助教学。这样做,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也容易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
3.科学课堂教学形式要活。科学课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书面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自然科学实践活动,如动员学生参加种植、养殖劳动,进行植物标本的手工制作,走出校门进行自然水域的污染调查等等。如在教学两栖动物时,我先让学生观察真实的青蛙和蟾蜍的外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再通过幻灯了解它们在繁殖和生长发育方面的共同特征,最后引导学生归纳两栖动物的共同特征。在引导学生搞校外调查活动时,学生还根据当地的生活特点提出:鸭粪对自然水域的污染等调查报告。
三、小学科学课教学要把握拓展性原则
小学科学涵盖了中学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它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的本质特征、现象及规律的启蒙学科。教学中,不能只是就本教本,而是要加以引申,适时地去发散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具体表现如下。
1.要拓展思维。教师不仅是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努力地去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问,勤于思考。要对大自然的万事万物进行大胆设问,赞赏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韧劲,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要拓展知识面。知识是在认知中产生的,更是人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表现。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高有低,知识掌握也有差异,教师可以将课内的探讨延续到课外,在自然活动中拓宽视野,拓展知识面,以解决学生课堂上“吃不饱”的问题。如由于条件的限制,学校有关天文、野生动物等方面的器材或实物短缺,要上好这些课,除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外,还要组织孩子们去参观天文台、科技馆、野生动物园等。教师还要积极搜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为教学服务,实在不够条件,充分利用多媒体。
3.要拓展课堂。自然课教学内容多,知识面广,甚至有的实验准备时间长,仅仅靠课堂时间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去拓展课堂。拓展科学课堂要注意以下几点。
小学的德育原则范文4
[关键词]专业音乐教育 学校音乐教育 有效原则
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怎样学习音乐?音乐教育应该实现什么样的教育目的?对音乐教育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然而,对这一点,并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十分明确的。本文从学校音乐教育的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简单的论述,希望引起有关教育工作者的思考,还音乐教育以本来面目。
一、专业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的异同
对于音乐的学习,历来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即专业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从培养目标来看,专业音乐教育是培养高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法和模式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高淘汰是比较典型的特征。通过对大多数学生的淘汰,培养极少数学生的天才意识,技能和技巧的获得往往是千百次的简单重复。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由于缺少必要的生活积累和持久的动力,很难坚持长期的训练,也就很难真正步入专业音乐学习的行列。
学校音乐教育是“国民音乐教育的一部分,而国民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的不同,同时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也存在根本的差异。前者的教育对象是学校中的全体学生,而后者只是少数的音乐人才。前者的教育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素质教育,而后者则是职业音乐人才的技能培养和专门教育。所以,在学校音乐教育中,音乐技能训练只是培养音乐素质的重要和必要手段,并非目的;而在专业音乐教育中,音乐技能则是衡量音乐人才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准。”这种以绝大多数学生为教育对象的教育形式,是以音乐审美教育为主要目的的。学习时,以情感体验、音响实践、表演参与为主要手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训练,是工具性学习,是培养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音乐表演能力、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两者的区别十分明显。
就本质属性来说,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人成长的必然要求。接受音乐教育不仅是人们的情感需要,而且对人的影响亦是多方面的。一般情况下,对于音乐教育功能的理解,往往多从审美和娱乐的角度来认识。其实,对音乐应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广阔的范围来理解和认识。概括地说,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功用是全方位的,涉及人的整个社会生活。全面发展的人是真、善、美的统一,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真、善、美都是不可或缺的,犹如三角形,任何一点的不足都会影响整体的稳定,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他们今后的社会生活,都是教育的缺憾。因此,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二、新世纪学校音乐教育的有效原则
音乐教育是艺术的教育、审美的教育。21世纪的学校音乐教育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进行改革,必须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基础上开发适应新世纪发展特点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适龄性、渐进性、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原则。
1.适龄性原则。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教学要求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音乐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通过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完善其审美心理结构,包括审美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情感和理解能力等。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以及不同个体之间有明显差异,音乐教育必须切合学生实际。
一般来说,低年级的音乐教育更为重要。学生在入学前,虽然对音高、节奏、节拍已具有一定的认识,但尚未经过听辨、比较等训练,在唱歌过程中时常会走音,节拍、节奏也不稳定。音乐教学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及时培养学生的音高、时值概念,使他们更好的帮助以后的音乐学习。人们常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年龄小的孩子喜欢用耳朵听音乐。教师要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以及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理解这一特点,在教学上运用多媒体,使学生能看得懂、听得懂,在短时间内进入课堂状态,参与到音乐课堂活动中。
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少儿和青少年之大脑心理的不同发育水平,来设计实施合情合理的音乐教育之内容、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标准和测验目标。要以激发他们的音乐爱好与兴趣为根本出发点,把打造音乐体验――塑造情感品质――扩展经验天地――提升感性素质作为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切实摈弃过早灌输音乐知识、刻板训练音乐技能的背离科学精神――艺术宗旨――人性本质的有害偏向。
2.渐进性原则。音乐的教育功能是通过较长期的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渐显示出来的,不宜采取急功近利的态度来要求和衡量音乐的社会功能。由于音乐的社会功用是以审美为基础的,其表现形式是欣赏和娱乐,因此,功用的产生不可能像其他社会形态那样简单明了,那样直接。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欣赏者是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品所要传达的知识与各种思想观念。在欣赏中首先陶醉于娱乐的乐趣,获得审美的,在乐趣和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与信息,得到某种教诲与启迪。这种潜移默化和音乐本身的情感性特征密切相关,或者换句话说,音乐作品的作用,不能依赖理性的逻辑推理和抽象的哲学思辩,而是首先要“动之以情”、“移人性情”。
3.趣味性原则。“寓教于乐”是实现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和途径。音乐欣赏是一种自由而自觉的活动,既不能强迫受教育者欣赏某一音乐作品,更不能强迫受教育者接受音乐作品中所宣扬的某种思想观念。艺术之所以区别于一般的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就在于艺术欣赏不是传授者或教育者一相情愿的灌输行为,而是欣赏者的主动行为。特别是当欣赏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时,主动权则完全掌握在欣赏者手中。因此,欣赏活动必然是能使人身心得到愉悦、获得某种乐趣和的活动。
对于音乐教师和学校而言,对幼儿、少儿阶段(乃至青年)的音乐教育应加强情感体验性濡染工作,借助审美的音乐情境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移情能力和迁移能力,减少知识性、技能性训练,创造广阔丰富的审美空间,使青少年自由快乐地参与其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逐步催化情感、活化知识、生发想象、纯化人格、升华哲理境界。
4.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强是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外一切学校音乐教育的教学领域,都和音乐的音响实践有关,实践的最终目的又都是为了审美的实现提供必要的对象和手段。从实践的类型来区分,有表现性实践、鉴赏性实践、创造性实践和工具性实践几种。表现性实践包括歌唱和器乐演奏,通过对声乐、器乐作品的实际表演性操作,既是对音乐美的一种感知,又是音乐美感的自我表达;鉴赏性实践是对音乐音响的聆听,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创造性实践主要包括创作教学和其他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由学生自主编写、自主编导的各种音乐表演活动,是一种十分有益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工具性实践主要包括音乐基本知识的学习、视唱、练耳等教学中的音响实践,是培养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技能的一种手段。通过这些直观的音响,了解和掌握音乐的表现要素,从而有助于学生从感性欣赏上升到理性欣赏阶段。
音乐教育是建立在音乐艺术基础上,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实践中进行的,与其他学科的教育一样,目的在于使学生有能力、有责任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音乐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参与唱歌、欣赏、音乐游戏、舞蹈、奏乐等音乐实践活动,在具体活动中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如低年级的小学生,其年龄特点是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也不易持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细心地、反复地观察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在接受音乐教育时的特点,才能上好课。
此外,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还可以借助现代高新技术努力探索尝试新的音乐教学形式和方法,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比如,以现代科技成果不断充实音像教材、多媒体教材;以视听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以现代模拟技术为手段,设置教学情景等。
小学的德育原则范文5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原则;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154-01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主要采取的是课堂教学的形式。也就是说,教学任务是靠上课来为完成的。对于初学英语的小学生而言,正确贯彻和实施英语课堂教学原则是培养他们学习兴趣的动力和源泉之一。同时,遵循有效的的课堂教学原则也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有目的的地进行教学。遵循“目的明确。要求严格”的教学原则。英语课的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上每一节课必须简单明了,重点突出,把每节课所讲的主要内容或要复习和练习的内容,以及所要达到的要求向学生交代清楚,以便有目的的进行英语课堂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要一丝不苟,严谨认真。为达到每节课的教学效果和目的,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应注重遵循以下几大原则:
一、注重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发问
教师的提问是上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它既能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和技巧。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不能无的放矢,而要有针对性,要讲究从实际出发,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确定回答问题的人选,但要有意识地逐步诱发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提问对象不能是固定的,让学生对号入座。否则程度较差的学生,听到较难的问题,认为教师不会问道他们而放弃思考;遇到较容易的问题,成绩较好的学生认为教师不会问到自己而心不在焉。另一方面,问题太难却问了学习较差的学生,会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尊心。有时会出现师生一问一答,其余学生无所用心,无所事事。所以,鉴于以上事实,一个问题可以反复问反复答。一个学生在课上可以回答教师的多次提问,每个学生都应该倾听别人的回答,教师随时指明让学生纠正。这样做可以慢慢提高基础较差学生的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求知和解惑的欲望阶段,因而他们会问好多问题,所以教师应善于指引学生进行提问。在英语学习中,小学生对英语较为迷茫,这时,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他们进行发问,提出问题。在提问的基础上,尽量让学生思考问题的答案,进行讨论或作回答练习,必要时教师应予以帮助。这样把教学搞活了,才会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多种不同的回答方式,引起学生积极钻研探索的精神。
二、注重表演式教学与主观主义教学相结合
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主动自觉地学,才能发挥作用,取得效果。唯有教师教的活泼,学生学得主动,师生双方默契配合下,学生才能学得更快更好。表演式教学模式在英语课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教学突出表现在观摩课上,有的教师会希望借此机会来集中表演一下自己的教学才能,因而过多的考虑本身技能如何充分发挥,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掌握,教师毕竟不是一个专业的演员,学生又不能当作配合教师表演的“观众”。而且,有的教师怕影响自己的“表演”效率,常使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受到“难堪”的待遇。这样,长此以往,就会造成或班级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现象,从而不利于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英语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别出心裁地创设各种表演情境,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在自身表演式教学的实践中,渗透主观主义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应通过探索、观摩、创新和改进教学的形式,启迪学生的智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实际内容,因人因材施教,摆脱主观主义教学中的遐想和盲目实践,这样才会促进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三、坚持以学生为主进行英语课堂教学
小学的德育原则范文6
一、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red)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把学生置于恰当的位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材和教具,设计好教学过程。同时成功的教学过程离不开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师要进行良好的组织,课堂上教师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他们的学习需要,激活学生的先前旧知,在适当的时候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信息,培养学生学会获取分析、判断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课堂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友好和惜的师生关系,平等地与学生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决不能以自己的认识去支配学生的思维,以自己的标准评判学生的活动,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克服在英语学习中的害羞和焦虑心理,乐于向学生提供帮助,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学。在课堂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体现出崇高的师德,发挥好育人的功能;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堂教学,以兴趣为支点(inleres――tocused)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英语是入门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放在首位。学习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能否产生学习兴趣,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1)事物本身的特性。凡是比较强烈、不断变化、带有新异性和刺激性的事物,都会引起人的兴趣。(2)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些事虽不具有新异性,但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具有密切联系,并能满足学生获得新的知识经验的需要,也会引起兴趣,(3)学生对事物的愉快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别人承认或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往往会加强其学习兴趣的稳定性。遵循兴趣性原则,教师可在每节课前举行英语歌曲联唱,用富于感染力的音乐激趣,让学生以饱满的愉快的情绪进入英语学习;可以用图片,优美的体态语、简笔画、照片、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教学活动;可以选用学生们熟悉的内容或游戏方法,如:Golden Touch,Hangman,Bingo,Guessing games等方法,使学生的兴趣点达到。教师应对学生在游戏中的出色表现给予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他们的聪明才智,分享他们在游戏中所获得的乐趣。教师把握好了兴趣这个支点,就能通过课堂教学这根杠杆,成功地托起自己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课堂教学.以交际为目的(communication-oriented)
众所周知,语言的社会属性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着沟通与交流的作用,人们必须要看场合、时机和对象,根据整个语言环境以及双方的身份,正确、得体地使用语言,这就是交际能力,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首先,我们要利用现行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培养情景对话能力,让学生在熟读时注意语音、语调、表情自然到位。然后熟记关键语句,强化常用口语。如:Hello!Clad to meet you!Thank you!You‘re welcome!See you!So long!等等。最后创新、活化语言。单纯模仿、机械重复不仅学了后还不会用,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及时创设情景,利用书上的材料扩充交际语境,培养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的口头交际能力。如把教室置成商店,让学生来购物,或把教室布置成肯德基,让学生来点餐。
其次,我们要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提高交际的准确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当人们开始学习另一种语言时,他们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加入到另一种文化中了,在课堂中,教师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要渗透文化知识,把语言教学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中,抓住文化障碍,误解和冲突的焦点,有针对性对培养学生正确得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美人视个人的、行动去向、年龄、婚恋、经济状况等方面的问题为个人隐私,因而要采取回避态度,教学时如正逢西方节日。应该为学生讲叙有关节日的故事及风俗。如愚人节、感恩节、万圣节、圣诞节等等。
四、课堂教学,以任务为基础(task-based)
所谓“任务”,简言之,就是“做事”。它具有以下的特点:(1)以意义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某种意义不大甚至是无意义的语言形式为目的。(2)任务的焦点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这一交际问题必须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联系。“任务”之所以在英语课堂上被广泛使用是因为它能满足现代语言教学的需要。首先任务能满足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需要。学习任务的广泛应用和对学习任务的研究兴趣,显然源于英语教学的交际原则。现代英语教学以“输出式”的方式,以任务为基础,以语言功能和技能的培养为目标,教师让学生设计出个人信息卡,然后要求学生用所学语言知识表达个人喜好,与同学交流。很显然,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注意力集中在意义而不是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上,自然、有意义地增进目的语的习得,增强了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其次,任务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进入课堂的目的从某种角度来看有差别。教师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与技能,而学生的目的更多在于寻找一种快乐,游戏、唱歌等活动会让他们兴奋不已。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教什么并不等于学生学到了什么,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外语习得的条件。任务变成了一种媒介、桥梁,它把教师的目标在自然而然中变成学生自觉追求的目标。让学生在兴趣中参与语言训练。如教师设立服装表演的任务,学生就会自主地把自己准备的服装用英语表达出来。
五、课堂教学。实际生活密切相关(real--life~a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