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育的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德育的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德育的知识

关于德育的知识范文1

【关键词】德育;全员育人导师制;德育承包

如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是我们学校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学校多年没有很好得到解决的问题。在新的形式下,德育方式的改进更迫在眉睫。按照对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的总体要求,我校提出了“全员育人导师制”,调动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创建一种个性化、亲情化的“管理育人,教育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新模式。针对目前学校生源实际状况和教育学生难度增大等问题,与时俱进,改进创新,目的是引导广大教职工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思想,明确任务,加强管理,落实学校办学目标,推进我校德育达标的进程。该制度采取定人、定时、定标的方法,面向全体,侧重后进生,对教育对象实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教育,并纳入学校目标管理系统。

一、全员育人制在德育教育过程中的必要性

高中生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的意义、性质和后果缺乏深刻的认识,有时甚至由错误的认识支配了行动,特别是我现在任教的学校,学生大多都存在学习,属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后进生,我校班主任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如何提高后进生的素质问题,这比其他问题更有重要性和现实性。找后进生转化的方法,使更多的学生成为优等生,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的人才,这才是关键,但是德育工作全靠班主任一人是行不通的,所以我校采取了全员育人导师制,是一种以班主任为核心、班级任课教师为成员的德育导师组,在品德和心理等方面为各自“承包”的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的育人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他们的才能得以发挥,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挖掘。

二、全员育人导师制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实施方案

与学生平等的沟通、交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于对学生成长的关爱和负责,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指正是常有的事,但要在“责”的同时让学生从感情上感受到爱,从心理上乐于接受,就需要教师把握目的、分寸、时机、方式。

(一)妙用心理效应,排除后进生的戒备心理

在教育转化工作中应对自己承包的学生充满爱心,要了解指导学生的状况,建立学生情况一览表。例如:年龄、家庭住址、父母姓名、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爱好等等。导师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承包后进生的道德觉悟和上进心,培养后进生是非观念,必须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以势压人。一位法国作家曾写过一则寓言,讲南北风打赌,看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劲,行人把衣裹得紧;南风徐徐,使人自觉把衣脱掉。这一现象称为“南风效应”。“南风效应”告诉我们,宽容是一种强于惩戒的力量,要想别人接受你的行为就要先让人家接受你的为人。导师如果一开始就摆出一幅北风的面孔,对后进生进行训斥、责备甚至挖苦、讽刺,很可能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不利于转化工作的开展;而导师若避开问题的实质,平时主动关心、爱护学生,并通过语言、眼神、表情、行动等将自己对学生的高度期望表现出来,使他们需要尊重的需求得到满足,学生就会在心理接受导师,继而接受导师的做法和要求。

(二)、以“参与式赏识教育”为指导,进行德育工作的开展

“赏识教育”理论的实质是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德育要有实效,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参与式赏识教育”是指德育的过程要有学生参与,德育的形式要让学生接受、德育的成效要让学生认同。学生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参与中得到理解、肯定、支持、鼓励、激励,在参与中走向成功。近几年来“参与式赏识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思想纪律教育,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社会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使我校的德育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例如,我校实行值周班,就属于让学生自己通过参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学校的规章制度内化成自己的日常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校领导、班主任及教师就需要给与支持、鼓励和指导,达到无形的育人目的。

在自己承包的学生中,建立指导学生成长的档案袋,记录所带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点,对症下药,制订学生的改进和发展目标并指导其完成。找出后进生的“闪光点”,通过正面激励,使他们的“闪光点”不断扩大,最终扩大为“闪光面”,从而达到了转化的目的。我们应当多给学生提供和创设一些参与活动、锻炼能力的机会,肯定和尊重他们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让他们在具体的活动参与中发现自己的价值,品尝成功的滋味。虽然有些问题很简单,但对他们的点滴进步我们应该同样给予了肯定和表扬,从而使他们在集中课堂注意力的同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使他们在动脑动口动手的参与中,在老师信任的目光和集体的鼓励中,产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驱动力。

(三)、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

首先导师与班主任要及时沟通,以便班主任全面了解情况。导师遇到特殊案例、问题可要求年级组长在本年级进行“会诊”,制定教育方案,建立特殊案例、问题“会诊”制度;其次,建议能与学生家长联系,建立家长联系本,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帮助和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支持。两周至少与指导学生谈心一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在学习时间、学习方法等方面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第三,每周导师至少到所“承包”的宿舍走访两次,及时了解学生在宿舍的生活、纪律情况,并且可以从宿舍管理员和生活指导老师那更进一步的了解学生,督促学生维护好宿舍卫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宿舍文化。

总之,建立和实施全员德育导师制,旨在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做到思想教育与知识传授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严格管理与言传身教相结合,从而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有助于改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感情;增强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满意度。每一名教师都承担着育人的责任,新的时代赋予了德育新的内涵、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在德育过程中适时的运用新的教育手段,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面前的重要任务,任重道远,让我们一起共同探索吧!

参考文献:

[1]王晓春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教师专业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6

关于德育的知识范文2

[关键词] 道德认知 道德教育 教育启示

一、道德认知的内涵及道德教育的目的

道德认知内含这么几个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思考、道德选择、道德创造。道德认知是指社会个体对生存环境道德规范的知晓、理解和掌握,它是道德认知的基础层面。道德思考包括产生推理、道德鉴别、道德批判、道德评价等方面。它要求道德主体对面临的道德规范内容是否符合道德行为事实、是否符合道德客观规律、是否符合社会创造道德的目的等进行思考。道德选择是指在面临各种不同道德规范时,通过比较鉴别,反思权衡后所作的认知上的取舍。道德创造是道德认知的最高层面,它是指道德上的新追求,既包括道德规范的改进也包括道德规范的创新。社会的飞速发展及由此带来的变动,使人们不得不对过时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进行改造。因此人们在赞同而接受一种规范后,还“必须逐渐学会怎样用新的生命去调和、清除其中的陈腐因素”,目的是为了“让它们适应变化不定的社会生存状况”。总之, 道德自我总是渴求着新的追求,智慧的头脑总是向着新的经验开放。道德认知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主体精神气质,道德教育是要培养受教育者的这种精神气质和行为习性。

道德行为不同于一般行为,它是基于自觉意识而作出的自愿、自择行为。由教师代学生作出的或在外界压力下学生作出的无奈选择,即便是遵循了道德规范也不能充分体现该行为的道德品性。主体进行积极的道德思考而后作出自觉自愿的道德选择乃至道德创造的过程正是一种积极参与、着意渴求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积极意义恰恰在于体现了道德行为的本质。为此,有效的道德教育过程应该是一个需要学生理性和思维参与的过程,借助学生自己的智慧作出自主判断和决策的过程。

关于这一点,20世纪60年代,道德教育中最具影响力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实验结果为我们提供了佐证。认知发展理论的中心思想即是注重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其主要代表人物劳伦斯·柯尔伯格 (LawrenceKohlberg)认为要想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必须从培养他们的道德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入手。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教师有目的的指导活动刺激学生进行思维,激励学生去积极组织自身的道德经验,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能力向下一阶段发展。英国杰出的教育哲学家威尔逊(JohnWilson)也认为道德的实质就是思维。他反对那种缺乏理性支持的灌输方法,认为培养道德思维可以使学生逐步脱离错误的思维方式。

另外,实现道德认知上的超越也是社会发展进入全球化时代的必然选择。科技的飞速发展所导致的信息传递手段的历史性突破把人们推进了网络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学校道德教育如果忽视对学生独立的价值思考和道德批判力的培养,就会使学生在无穷多的选择面前迷惘困惑、不知所措,甚至误入歧途。所以,学校德育必须以培养学生自身的道德判断、道德分析、道德选择和创造力为目的,使学生“在对各种道德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社会价值进行分析、比较和鉴别的基础上,结合个人道德现状,自主地、合理地选择个人所应确立或改变的道德取向以及所应遵从或拒斥的道德规范”。

二、理论对实践的启示

从理论理解上的突破到实践尝试中的超越需要一个过程,道德认知能力的养成也不能只企求于教育者的单向道德灌输,还必须从变革教育理念的高度对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完善。

(一)树立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道德教育观

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把道德教育简单地混同于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性的无限夸大忽略了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使教育者往往以道德操纵代替道德教育,导致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无地位状态。杜威就曾强烈反对过这种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播和灌输的倾向,他认为“一切能发展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 ,都是道德的教育。”提出著名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做中学”的观点。

同时,柯尔伯格反对“美德袋”式的教育 ,主张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威尔逊注重培养学生道德思维,麦克菲尔的以情感的共情作用为基础的“体谅关心”理论,贝克的价值教育理论等等,也无一不是以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道德发展为基础的,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思想倾向。总之,受教育者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创造的道德认知能力的充分发展有赖于改变陈旧的道德教育陋习,重塑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二)选择比较方法,拓宽道德知识域

只有先有思考的对象才可进行必要的思考,只有先提供选择的机会才有选择的可能。社会共同体所认可的主流价值取向及与之相应的道德规范构成道德教育的主体内容,但主流道德价值体系本身有一个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进、更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经历着与其同质或异质的各种规范取向比较鉴别,采真去伪。“任何一种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取向都只有在同其他的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的比较中才能证明其正确性或合理性。”只有让学生在比较中看到我们所倡导宣扬的规范的正确性、合理性以及异质规范的不合理性时(价值澄清),他们才会给自己下命令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服从合理的道德规范。所以在教学中,应当既重视课程的内容,也重视课程教学的形式;既重视正面的教育,也重视学生的选择;既重视整合性课程,也重视偶发性课程;既重视隐性课程,也重视活动性课程。

(三)实施“苏格拉底法”

迄今为止,道德规范、道德知识的灌输尚是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方法的主流。普遍的灌输除了使受教育者掌握一些僵死的教条,造成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和在道德生活中的知行不一,对受教育者的道德发展无济于事。 “真正的道德教育是苏格拉底式的”——用提问、对话的方式启发学生,帮助学生进行道德推理、发展道德思维的方法。柯尔伯格提倡的“新苏格拉底法”就是一种通过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诱发学生在道德上的认知冲突,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事积极的道德思维的方法。而道德思维的功能就是解决个人之间基于原则而提出的不同意见的冲突。因此,“认知刺激”是实施“新苏格拉底法”的核心,学生可以在两难的认知冲突中,发展自己的道德思维能力,而后建构自己的道德观念体系。

(四)提倡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苏格拉底对话法要求对话的双方或多方是平等互动的。学生是一个与教师一样有自己权利、富有个人思想的人,他们不是等着师去操纵的傀儡。教师要像对待自己一样公平待他们,珍视他们的道德思考并允许和宽容他经意或不经意中所犯的某些失误。平等对话不强调惟一确答案,也不会因为期望学生和教师的意见一去阻止冲突和不一。对话中教师不再是外部规强制执行者但仍是学生道德发展的指导者。

(五)注重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效果,方法多样

西方的道德教育特别注重效果, 从理论上看,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教育模式论和艾略特·突里尔等人的范式理论都试图有效地解决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的问题, 卡洛·吉莉根的关爱理论也十分关注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人的整体道德素质问题;是以,若以这些理论为指导,我们的教学也必须要注重效果。当代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判断、选择、创造等认知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完成认知的任务、只要侧重道德思维的训练就能达到德性培养的教育目标。尽管道德认知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前提和指导因素,然而道德行为的形成、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志的锻炼和道德信念的养成对道德品质的形成更具有决定意义。所以,仅仅靠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充其量只能解决道德教育实践中最紧要的问题,它是无法解决道德教育的所有难题,注重对实践等其他道德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全球教育者的道德共识。故道德教育强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方法的使用, 强调各门学科的相互配合,强调学校、家长、社区的协作, 强调德育内容贴近现实社会生活, 强调道德教育不仅包含着道德观念的灌输, 而且还包括良好习惯、态度、情感、志趣和爱好的养成以及人格塑造和创造能力、批判精神的培养。课堂活动注重社会生活清静的模拟、角色模拟,课外要求学生积极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学校还通过其他学科和校园生活的道德教育,形成综合的校园道德教育工程,做到生活德育,而非知识德育。

(六)符合心理发展水平,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学生品得的形成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它经历了外在准则规范不断内化的和外在观念外显的复杂过程。根据皮亚杰的实证研究,人类的道德认知发展遵循他律而后自律的原则。学校德育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如想使学生形成某一频道,必须先教他遵守既定的行为规范,教他在适当的场所表现适当的行为。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制定明确可行的道德规范,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都是必要的。

(七)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吴俊. 木子. 道德认知辨析及其能力养成. 道德与文明. 2001.5

佘双好.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流派德育课程理论的特征与局限.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3

黄骏.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5.9

关于德育的知识范文3

[关键词] 独立院校;德育;学分制

自1918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实行“选课制”以来,现在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校全面推开。可以说,学分制对于学生知性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但是,对于学习质量的过度强调,造成了部分学生德育素质的缺失。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创新学生管理机制,“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1

一、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性的工作,它不仅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与相关事务的服务,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大部分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主动完成学习安排、注重完善自身人格。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与问题。

(一)学生对部分规定细节的忽视

独立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管理工作,秉承“学生工作无小事”的服务理念,在学生入学之初,就有相关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学生手册》,详细讲述了在校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学习管理规定、奖惩措施等。但是,部分学生仍会无意识中违反学校规定。例如:无故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等;考试过程会交头接耳、夹带纸条、使用通讯设备等;在宿舍,使用违规电器、饲养宠物等。可以说,都是一些琐碎的小事,完全可以通过平时的自我约束得到解决的。

(二)校纪校规的执行方式有待改善

对于学生违纪行为,《学生手册》上明确指出了:违纪处理程序,目的在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但是,对于具体问题要做具体分析,一旦一种错误行为的参与主体成为大多数,我们该怎么办?俗话说“法不责众”。因为对于独立学院而言,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学生生源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学生考试作弊,按照相关管理条例,给予了一定处分,是对学生行为的惩罚。但是,问题的实质在于学生本身思想的转变,自身素质的提高, “德育氛围” 造就。所以,如何把行为惩罚方式,转变为思想引导是值得探讨的。

二、创新学生管理机制,实行德育学分制

基于独立学院实际,一方面,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 并来自城镇。这些学生家庭条件较好,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心理素质差。另一方面,独立学院成立时间相对来说较短,而文化底蕴则需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所以,实行德育学分制有其必要性。

(一)建立德育学分制弹性量化体系

德育学分是指评价学生在校期间的政治觉悟、思想品德、遵纪守法、日常行为等方面现实表现的一种量化指标。德育学分制弹性量化体系可由基本学分、奖励学分和附加学分三个模块组成。

基本分是反映学生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情况,由两个子标系统组成。一级指标涵盖内容主要包括思想素质、行为规范、遵纪守法、心理心态系列,二级指标是将一级指标细化、具体化,分解成若干积分点。奖励分是反映学生积极进取、主动服务、参赛获奖等方面的情况。附加分是反映学生担任干部、参加社团组织、学期(年)评优等方面的情况。例如:学生违反相关纪律规定,除了给予相关处分,还要按照德育学分制量化系统,扣除一定的学分。学生德育学分学期评定成绩与毕业成绩若达不到规定要求,则必须补修,否则不能按时毕业。补修既开设校规校纪教育、法制教育等课,又组织学生到德育基地参观学习或义务劳动,并要参加一定时期的宿舍文明和文明守纪竞赛(具体量化细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西安交通大学的“课外八学分制”、齐齐哈尔大学的德育学分制实施办法、长安大学的“本科生综合素质培养实施办法”等都明确规定德育学分与学生毕业挂钩。

(二)强化导向评价激励机制

完善德育课程及相关课程的设置,创新德育形式。学校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定期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参观现代企业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认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增长才干,完善自我,全面发展。

注重学生模范的示范作用,健全奖惩机制。大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和从众性,尤其是现在的学生,信息发达、接触的东西多,自己的主观愿望强烈。面对这样的学生,学校的教育也应逐步发生变化。学校首先就要从正面教育入手,着重从学生仪容仪表、出勤、文明礼仪、纪律、环保卫生等方面进行过程性评价,充分的肯定学生的表现,树立优秀的典型,形成榜样示范作用,并不断加大道德模范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和广度。让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深入人心,使之“定格”在其他学生心中,从而做到对学生的是非谁知进行正确的引导。反之,如有违纪同学,必须给予相应的惩罚与处分,如扣罚学分,做到赏罚分明。这样才能真正规范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形成道德自觉的氛围。

(三)建设德育阵地,营造德育氛围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受教育者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学校文化的育人效果却是永恒的。学校要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生动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结合民族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和开学、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络等的建设,发挥黑板报、橱窗、图书馆、陈列室及模拟职业场景等的宣传作用和校训、校歌及学校发展历史等的激励作用,注重宣传先进的校园文化、模范和优秀毕业生的事迹。

三、创新学生管理机制,实行德育学分制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自觉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通过实施德育学分制,特别是将考评的结果与奖惩政策相挂钩,3以学分认定的形式导向和激励学生参与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使得单纯的德育管理走向了德育引导和德育强化,学生在德育规范的约束下主动向制度规范靠近,提高了学生接受德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实施学分制客观上要求德育学分与之配套,形成双管齐下的育人机制

当前各地中等职业学校正在酝酿实行学分制改革,如果单纯地追求教学计划的学分制改革,而忽视德育学分制的跟进,就会造成学生只重视课程类学分,一心只想修满学分毕业,而忽视德育方面的修养。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是不健全的,是无法适宜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的。据长沙交通学院学生工作部提供的资料表明,在德育学分制试行以前,继续教育分院学生宿舍违纪、内务卫生、公共区卫生等“三项”指标得分在全院各系部周排名中基本上处于倒数一、二名,然而,自从试行德育学分制以后,其得分在全院各系部周排名中均处于前3名,且绝大多数情况下处于第一名。只有同等重视德育学分制和智育学分制的实施,形成双管齐下的育人机制,才能培养出于社会有益的人,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

由于德育学分制注重德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实践,将德育活动日常化、生活化,学生可以通过德育理论学习,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德育实践,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目的,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有很好的促进与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在庆祝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转引自《人民日报》,1989年10月1日.

关于德育的知识范文4

关键词:教师 学生 传播 奋斗 言传身教 爱生如子 润物细无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千多年前的文学家、教育家韩愈就提出了教师的职责。其中的“传道”就是指师德,也就是教师这个特殊的社会角色在职业活动中所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应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师德的外化形式就是师风。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具有了良好的形象,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才能学为人师、行为人范。我认为师德师风是教育工作者的灵魂。

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兴衰取决于教师。从古至今,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很难找出比教师更受重视的事业了。文化的传承、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教育,不然怎么会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俗语呢?怎么会有与天、地、君、亲同样的地位呢?怎么会有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称呼呢?

热爱学生,做学生满意的教师;尊重学生,做学生敬重的教师。教师要用真诚的心去爱学生、感化学生,只有真心爱学生才能当之无愧地说自己爱教育事业。“爱”是教师最美丽的语言,“爱生如子”,此言得之。教育的贯彻需要愉悦的心境,只有爱才能将师生关系从简单的说教发展到“润物细无声”的感知。当然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良苦用心的爱就更不容易了,因为这种严慈刚柔相加的爱是神圣的、含蓄的。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言谈举止、为人处事、衣着穿戴都受到学生的监督,教师的美德将成为学生的表率。一位好老师就是一所好学校,因此必须树立当代教师的荣辱观:

(一)以热爱祖国为荣。千百年来,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基本准则和民族精神的核心,教师所承担的重任是培养和塑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献身祖国建设的人才。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爱国主义的力量多么伟大呀!在它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上什么呢?在它面前,人本身又算得上什么呢?”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是我们民族性格的精神支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体现。

(二)以为人民服务为荣。在当代中国,为人民服务是新时期教师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反映,教师应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为荣。

(三)以崇尚科学为荣。教师要树立和坚持崇尚科学的社会主义观念,要在广大的青少年中营造出“学科学、爱科学、重科学”的良好风尚,通过弘扬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来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四)以辛勤劳动为荣。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手段,也是获取和享受财富的前提。教师的辛勤劳动不但可以体现自身价值,而且有助于鼓励和激发广大青少年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创造活力和力量,创造积极人生。

(五)以团结互助为荣。

教师要崇尚集体主义、讲求合作精神、注重团结互助,培养学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品质,尤其是合作精神,社会愈进步,合作愈广泛。人际关系是生产力,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条件之一。 转贴于

(六)以诚实守信为荣。

(七)以遵纪守法为荣。教师要以身作则,培养青少年的现代法制观念与守法意识,从而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八)以艰苦奋斗为荣。要培养青少年“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而不在于索取”的人生观。

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不仅要给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其能力,而且必须按照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师必须加强道德修养,用健康的心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待工作、对待学生。教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并且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拥有丰富的知识才具备知识魅力;拥有高尚的人格才具备人格魅力。只有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同时兼备的教师才是合格的教师。在历史的长河里,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是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长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学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选择了艰辛与挑战。君不见那些为了学生,忘记了自己的病痛,死在三尺讲台之上的教者;君不见那些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学生安全的教者;君不见那些为了给学生一碗水而自己必需一桶水、活到老学到老的教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孟二多在新疆支教时,强忍病痛,病倒在讲坛上。金坛市城南小学教师殷秀梅在车祸来临之时,张开双臂将五六名学生一起推到路边,学生的生命保住了,可她却被车子抛出25米,以身殉职。于漪为了把学生教好,“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执着地探索语文教学的“地狱之门”,甘愿做被天火熏烤的普罗米修斯。她讲究不拘一格的教法,直到白发苍苍,还在讲台上津津有味地授课,在书桌上聚精会神地写书……

当今社会,胸无点墨却混迹社会、腰缠万贯者大有人在,但我们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了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该是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的“工程师”。

师德师风不仅是教师个人的问题,也是教师群体的问题。个人的师德师风不好,大不了“一颗老鼠粪毁了一大锅饭”,但整个教师群体如果风气不好,其危害就大了。这时的不良师风就演变成为行业的不正之风了,因此整顿不良师德师风势在必行!

关于德育的知识范文5

1、牙齿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器官,它是构成咀嚼器官的主要部分,也与语言、容貌和健康有密切关系。保护牙齿除了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等众所周知的方法外,还有一些行之有效的自我保健措施。

2、剔牙。在咀嚼食物过程中,牙齿间隙经常夹进食物的纤维 (如韭菜、芹菜、瘦肉等),它们对牙齿和牙周组织都有损害,应及时剔出,但要注意不要过于经常剔牙,这样牙缝有被撑大的可能。

3、经常叩齿。自古以来,善养生的人都强调“齿宜常叩”。清晨,饮食未进,牙和牙龈经脉未充,轻轻叩齿,能促使其血脉畅通, 用以保护牙齿。“清晰叩齿三十六,到老牙齿不会落”。其方法是 “口唇微闭,先叩臼齿50下,次叩门齿50下,再错牙叩齿50下,每 日早晚做一次。

4、正确咀嚼。咀嚼的正确方法是双侧或两侧交替使用牙齿。

(来源:文章屋网 )

关于德育的知识范文6

2、诗人是描绘心灵的画家(迪斯累利)

3、知识分子的叫嚣声比他们的力量高千百倍,可是他们是一个出色的晴雨表(列宁)

4、人品高,则诗格高,心术正,则诗体正(清·王国维)

5、秀才有错笔。

6、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里没有货。

7、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8、作家们最害怕的莫过于被别人忽视。与忽视相比,非难、仇恨和反对都成了幸福的代名词(塞·约翰逊)

9、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他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进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歌德)

10、对一个作家而言,人脑远胜于最脑(维纳)

11、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者就能成个好作家了----(老舍)

12、每一个民族的主要光荣,从它的作家中升起(约翰逊)

13、艺术的才能独一无二地集中在几个人身上,艺术才能的泉源是广大群众,可是艺术才能在广大群众中被窒息,这全是劳动分工的结果(马克思)

14、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15、自古圣人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信(宋·朱熹)

16、秀才无假漆无真。

17、有什么办法使这种仅有书本知识的人变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使他们参加到实际工作中去,变为实际工作者,使从事理论工作的人去研究重要的实际问题

18、秀才遇见兵,有理讲不清。

19、诗人用意之妙,在乎深入而浅出,入之不深,则有浅易之病;出之不显,则有艰涩之患(清·俞樾)

20、秀才谈书,屠夫谈猪。

21、所谓圣者,须学以圣(汉·王充)

22、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汉·杨雄)

23、艺术有制定权艺术家制定美,而不是接受现成的美(歌德)

24、圣人教人,皆略启其端,使学者深思而自得之(明·薛宣)

25、作家有创作热情或者同时还有靠它吃饭的天真热情(毛姆)

26、艺术家用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政治家则借助逻辑的推论来证明自己的思想(普列汉诺夫)

27、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

28、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

29、只有天生的艺术家才能忍受成为一位艺术家所必需付出的艰苦劳动(迪亚娜夫)

30、诗人的想象力支配现实的程度,说到底,是衡量他的价值和尊严的精确尺度(桑塔亚那)

31、讲出前人未讲过的话,这才是诗人的标志和特征(爱默生)

32、秀才人情纸半张。

33、如果一个作家有他的独创性,首先就应该表现出来;如果没有,就应该去获得(福楼拜)

34、世上十分之九的诗作都是出自不足三十岁的人之手,而其中相当一部分又是二十五岁以下的人写成的(门肯)

35、大艺术家就是那些将个人的想象力强加给全人类的人们----(莫泊桑)

36、圣人教人,或因病人病处说,或因个人不足处说,或因人学术有偏处说,未尝执于一言(明·吕经野)

37、我们尊重知识分子是完全应该的,没有革命知识分子,革命就不地胜利

38、作家是教师,他叫人到应该去的地方(卢那察尔斯基)

39、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只是好学下问(宋·朱熹)

40、圣人之道,精粗虽无。

41、艺术家是一个创造出一位艺术家的人(哈罗德·罗森堡)

42、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清·龚自珍)

43、圣人无常师(唐·韩愈)

44、圣人行不言之教〈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