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

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范文1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包括了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艺术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等等。所以音乐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教育,而不是只为少数学生的英才教育。而音乐院校派出的大多数选手在音乐素质考核中之所以不尽人意,与他们不太重视艺术素质的培养有直接联系。音乐院校素质教育至关重要。怎样才能抓好音乐素质教育呢?

一、音乐院校要重视视唱练耳教学。

大家都知道,每一年高考中,音乐学院招生只重视主修课程,视唱练耳所占比例不大,所以从一开始,学生就不太重视视唱练耳的学习。而视唱练耳包括了视唱、听写、乐理、听觉分析四项,是基本乐科,也是一门音乐专业必修课。学生通过学习视唱练耳,能掌握音乐语言诸要素,提高对音乐的表现与理解能力。

二、音乐院校要加强音乐基础理论教学。

音乐基础理论包括基本乐理、基础和声等课程,是各音乐院校的专业必修课。大部分进音乐院校的考生,在音乐高考之前,他们的音乐基础理论偏弱,在大学期间,学生普遍重视主专业学习,而忽视了这些非常重要的理论课,导致影响了和声学、复调、乐器法和曲式学等重要课程的学习。事实上如果基本理论掌握得好,不但可以掌握许多极重要的音乐要素系统的知识,了解语言的规律,为创作乐曲或演奏乐曲作准备,也可以掌握民间音乐和古典现实主义音乐中所形成的规律。对想象,音乐基础理论也是最能体现音乐素质的骨干课程之一,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的音乐修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音乐院校要重视音乐欣赏课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中最富有艺术感染力,知识面最广,文化含量最高的一种形式,它是使学生热爱音乐,步入音乐殿堂的桥梁,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有效地吸收音乐文化营养,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普及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审美教育,而音乐欣赏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审美感,使其具有“音乐的耳朵”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本身是一种听觉艺术,人们欣赏音乐,首先要有辨别音高、节奏、力度、音色、音乐结构等音乐的基本的基本表现要素,尽可能全面地感知音乐的能力。要想更好地感知和欣赏音乐,就需要不断地注意培养自己对音乐音响的辨别能力、对音乐形式的鉴赏能力。

因此,音乐院校要重视音乐欣赏教学,使学生能了解到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外歌剧的一般常识,了解常见的音乐体裁,了解各种乐器的音乐,了解中外杰出的音乐家。

四、音乐院校要重视歌曲创作教学。

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范文2

一、当前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着智育化倾向

素质教育要求德育、智育、美育的全面发展。学校音乐教育主要属于美育教育的范畴。历史上学校音乐教育曾经走过全盘政治化的弯路,而当前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问题则是存在着智育化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音乐教学内容知识化

⑴音乐元素的学习过于强调认知

⑵歌唱教学不以审美体验为主旨

⑶欣赏音乐多以非审美体验为主

2.音乐教学手段知识化

⑴认知前于体验

⑵体验不以审美为主线

这种教学方法违背了美育教学的审美性原则和感性体验特征:一是忽略了音乐教学以审美为主导的原则,二是忽视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途径是感受和体验音乐。这实际上是沿袭了智育教学的一般方法。我们把它称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智育化倾向。

二、学校音乐教育智育化倾向的后果及原因

音乐教育有德育功能、智育内容和美育功能,但核心是美育功能。学校音乐教育智育化的后果是,现行的学校音乐教育未能很好地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未能普遍激发艺术教育应对学生引起的巨大兴趣,因而多数学生未能主动地将音乐审美化为造就他们人生的文明素养。

九十年代,中央提出要加强素质教育,但是二十年过去了,尽管学校音乐教育大大加强了,但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仍无根本性提高,最大的问题是孩子们比以前更不会唱歌了。九年义务教育的结果是绝大多数孩子们不能完整地唱几首学校音乐课本上的歌,不能视谱歌唱,不会音乐的读与写,不能用音乐表达、合作与交流,甚至于报考音乐学院的孩子除了能唱规定要唱的一首民歌外,居然不能正确地唱出第二首民歌,更别提唱得怎样。这种情况正是音乐教育智育化的结果。

造成当前学校音乐教育智育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条:

1.学校音乐教育沿袭专业音乐教育方式

音乐本是一门人文艺术,学校音乐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是所有人成长过程中都应接受的素质教育。它的最深刻的价值,是通过丰富人的审美体验,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提升他们的审美素质和文明素养。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音乐学院的教学体系主要靠引进德国、法国、苏联等的专业音乐教育体系,以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为主体教学内容。我国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受专业音乐院校的影响,学校音乐课往往忽略了音乐是人文艺术的特点,而将一门以直接感觉体验为主要形式和内容的课,简化成了一门以音乐知识主导的“理性认知”课。音乐课的主要内容是音符、节奏、音乐术语和音乐形式的认知。

2.当前中小学校的音乐教师习惯使用自然学科的授课方式

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大都是高等音乐院校以专业音乐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他们所学的音乐知识、技能多数是以理论形式存在的,他们在大学里主要是通过书本来掌握音乐知识。从教以后,采用自然学科的授课方式教学是自然的。他们没学过通过学生对音乐的听、唱、视、动等感觉体验来教授音乐,而是让孩子们正襟危坐地以听教师描述、讲解音乐作为接受音乐的主要途径。这就使本来生动有趣的艺术性教学变得枯燥无味。

3.热衷于学习音乐技能的功利目的

社会往往将学生掌握的音乐技能在比赛中得奖作为教学成果的评判标准;家长也将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定位在学了多少知识技能,对孩子的升学是否有益处。有不少教师,不管是出于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仅仅是为了某种功利性的追求(例如教师的教学展示评定,各种校、区、市级的比赛获奖情况等等),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老师的语言去表达音乐,按照老师的感受去理解音乐……这种做法违背了孩子的自然天性,不可能引起孩子们的审美兴趣,也无益于孩子们德、智、美的全面发展。

4.学校音乐教育管理效仿智育教学管理的“三考”制度

目前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还缺乏符合美育教学的管理制度,普遍实行的是智育教学管理的“三考”制度,即:学生考试、教师考核、学校考评。这样的教学管理制度无疑强化了音乐教育的智育化倾向。

三、音乐教育应该回归音乐教育的

本质――美的活动

1.以学生的音乐审美实践为主要教学内容

音乐教育主要是从事人的“心灵教化”,但是这种教育能起到的教化作用是有自己独特途径的,是通过长期的音乐熏陶和审美实践潜移默化达到的,音乐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为学生的音乐审美实践服务。学生在体验、认识不断深化的音乐实践中逐渐了解音乐的价值,提高音乐审美水平。人最自然的音乐实践和最原始的音乐审美都来自于歌唱。所以国际音乐家柯达伊创建的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理念是“一切通过歌唱”。但是当前学校音乐教育弱化了歌唱的教学内容。近20年来,上千万琴童的出现成了中国音乐教育的一种别样的景观,这似乎是值得炫耀的成果。但是这些孩子在音乐实践过程中缺少了审美,对多数孩子来说,弹琴拉琴没有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乐趣,反而成为沉重的负担。因而他们只是把奏乐学习当成手艺,而没有掌握音乐语言的基础语言。我们对北京市银河、翠林、星河湾等小学,十八中初一学过乐器的孩子进行过音乐能力的测试:能完整唱完一首歌、正确视谱(无论五线谱或简谱)歌唱的竟不到5%!大多数孩子不能从奏乐中得到美的享受,更谈不上审美水平的提高。正如德国音乐教育家柳内在1886年发表的《音乐作为人文教育的教化手段》中所提出的:“奏乐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奏乐本身,而在于人们如何奏以及奏些什么。唯有摆脱单纯的、机械的功利观点,追求达到普遍的音乐教化,才可能充分达到音乐教育的真正价值。”

2.通过能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

当前学校音乐教育的突出问题是学生对音乐课的内容不感兴趣。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能动地参与音乐实践和音乐活动。能动参与是能力与动力相适应的积极参与,也是引起学生审美兴趣的前提。歌唱是学生最容易能动参与的音乐实践,所以学校音乐教育应以学生能动参与的歌唱实践为首要教学内容。

3.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习惯和情趣

音乐能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已是定论。问题是用什么音乐,通过何种途径才能真正培养起健康的审美习惯。音乐的特征决定了音乐教育主要是一种感觉教育,培养良好音乐审美习惯和情趣的最佳途径就是用美的音乐,通过音乐实践进行感觉体验,使学生从感性的初级审美逐渐深入提高到理性的高级审美。民歌是本民族人民经过成百上千年选择传承下来具有自然美的音乐。唱民歌最容易激发处于自然状态的学生的审美感受,所以中小学的音乐实践应该从唱民歌开始。

4.通过音乐审美愉悦帮助学生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歌德在他的名著《诗与真》“教育领域”部分中,具体地描述了他的教育理想和想象,其中把音乐当作一切的先导和核心:“不论孩子们以什么开始、人们看到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总是在歌唱,看来那些歌曲到处一样地,对每一件事都特别适应。好几个孩子们聚在一起,他们就相互地伴奏;傍晚还有舞蹈,通过合唱使他们的舞步得以活跃、并规范化……在我们这里,歌唱是教化的第一步,一切其他的都接着歌唱展开,并以歌唱为中介。在我们这里,最单纯的享受和最单纯的教学,都是通过歌唱得以活跃,并打下烙印的。即使我们从信仰和伦理的表白中所传承的,也通过歌唱被分享。我们让孩子们练习的方式是:唱出音来,学着用符号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并且根据这些符号的提示,立即在他们的嗓子里重新寻找到它们,此外更配上词。他们就这样同时练习手、耳、眼,比人们想象更快地掌握衡量的艺术和算数的艺术。所以,我们在一切可能想到的事物中,选择音乐作为我们教育的元素,因为从音乐出发,开拓得均衡的各条道路,会向各个方面扩展。”这一大段话具体、形象地道出了歌德的让孩子们在音乐教育的审美愉悦中健康成长的教育理想。2009年,我系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开办了第一所每天有一节音乐课的爱乐音乐实验小学。一个半学期的教学,我们都努力尝试让孩子们在审美愉悦中学习音乐。

5.让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追求内心化

在音乐实践中让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内心化,克服学习音乐的纯功利目的,使音乐成为人生美好的内在修养,是人文音乐教育的最高境界。通过体验、实践、感受、审美音乐,让好的音乐引起孩子的内心冲动、内心喜爱、内心追求(审美是内心活动和外部的结合)是中小学音乐教育应努力实现的深层目标。

四、学校音乐教育美育化的探索途径

在我们的探索实践中,加强学校音乐教育美育化的工作,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步骤循序渐进。

1.让学生了解音乐美――从音乐母语走进音乐

初学者以本地区本民族童谣、儿歌作为音乐入门的主要素材,然后逐步扩大到外国民歌,从五声音阶扩展到七声音阶,从民族调式扩展到中古调式、大小调。

2.让学生理解音乐美――通过音乐母语,掌握、学会音乐的语言

3.让学生体验音乐美――一切通过有修养的集体歌唱,用声音、肢体等全身心地歌唱

4.让学生实现音乐美――集体做美好的音乐

五、关于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建议

1.突出歌唱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德国学校音乐教育也出现过脱离音乐实践的倾向,20世纪80年代德国音乐教育界进行了反思,提出了“重新回到歌唱”的方针。针对当前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我们应该明确提出“回到歌唱去!”

2.组织编写突出音乐实践的学校音乐教材

3.增加中小学生音乐实践量,试办每天有一节音乐课的音乐小学

4.改革音乐教学管理方式,不以音乐知识的考试为衡量学生音乐成绩的标准

5.改变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重在培养实施人文音乐教育的能力

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范文3

【关键词】高校音乐课堂管理优化路径

一、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价值与作用

音乐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对大学生美育有着极高的价值,切实加强音乐教育成果,就必须高度重视音乐教育[1]。从高校音乐教育视角分析,教育管理的目的是引领教师进行高效教学,培育学生综合素养,深化音乐教育成果。高校应该从以人为本、制度性、规范性三个维度出发,构建行之有效的音乐教育管理体系。以人为本是指尊重学生的核心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工作;制度性是指以合理的制度为参考依据,为各项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支撑;规范性是指面对一切违法乱纪的言行,都要秉公处理,保证客观性、公平性,以促进高校音乐教育管理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音乐教育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分支,也是音乐人才培养的战略途径。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改革的核心点就是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学生发展”而进行。教学质量的提升与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是脱离不开的,如果没有高效的音乐教育管理作为支撑,那么高校就无法实现音乐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高校音乐教育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性需要,也是学科教育从综合性、细致化以及学科自身逻辑演进的必然结果[2]。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在音乐教育管理方面,基本依靠“二级”管理方式,即“院+系”,同时也慢慢形成了“主模式+多辅助模式”的新型教育管理体系,有效增加了教育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制度性。因此,摸索、尝试构建新的音乐教育管理路径,对高校音乐教育工作乃至我国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校音乐教育管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音乐教育管理机构不完善

目前,高校音乐教育发展最为突出的现实性问题就是领导不够重视,以及教育理念的偏差。大多数领导对音乐教育工作的价值与作用缺乏清醒的认知,关于美育也是模棱两可。同时,教育管理机构的态度、理念、形式以及方法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对高校音乐教育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3]。艺术教研室作为促进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职能部门,也是决定音乐教育成果的重要因素,然而大多数高校并未设置艺术教研室,残缺的教育管理机构对高校音乐教育有效开展影响十分巨大。如今,国家正极力促进艺术教育管理工作的完善,但各高校贯彻与落实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唯有设置完善的音乐教育管理机构,才能为音乐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撑。

2.教材内容缺乏规范性与时代性

高校音乐教材缺乏规范性,教学大纲也不独立、健全,选择教材时又存在随意性。在高校音乐教育管理视角下,音乐教材需要以教学计划、教育特色为依据,精心挑选。教育部门可以组织学者、专家以及一线教师或优秀高校牵头,共同编写音乐教材与教学大纲,力求为高校音乐教育工作提供统一性指导。同时,音乐教材内容必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相统一,以学生音乐认知能力为立足点,侧重题材与体裁的多元化,保证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作品之间的巧妙交叉、承接,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因为,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有着民族之分、信仰之别、文化之差,编制涵盖多民族音乐内容的教材,更利于学生讨论、分析、学习。音乐教材内容还应与民间音乐相融合,例如傣族音乐、陕北民歌等。教育部门可以邀请民间艺术家和音乐教育专家共同编写音乐教材,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眼球,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民间音乐艺术文化,促进地方音乐的弘扬、传承以及发展[4]。因此,唯有制订健全、有效的教学方案,编制旗帜鲜明、内容多元化的音乐教材,才能保证音乐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教学形式固定、单一

音乐实践活动是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不同学校实践活动有着各自的特色。目前,高校音乐实践活动一般分为艺术团、军乐团、舞蹈大赛以及歌唱比赛等,这样可以营造一种温馨、轻松,却又不失文化艺术气息的音乐教育环境。但实际上,与音乐基础知识有关的普及性活动十分少,音乐专题讲座或者是音乐会等艺术活动往往受到学生的冷漠对待,这就为深层次的音乐教育造成了负面影响。高校音乐教育面向的是所有学生,开设音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育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应该扩展普及范围,提升质量,促进学生艺术素质的养成。

三、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新路径

1.构建完善、统一的教育管理体系

完善的管理体系是高校音乐教育有效落实、有序开展的根基。为了促进音乐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高校需要制订相关保障措施,成立专门的音乐教育部门、教研室或音乐艺术教育中心,同时指派专职人员进行管理,力求人员、责任落实到位。即使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挂靠于艺术系或团委等部门,也要设置音乐教研室,并配备专职管理工作人员,明确具体责任与岗位要求,以保证音乐教育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5]。挂靠于音乐院系下,虽然师资力量雄厚,设备设施齐全,为音乐教育管理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但也存在很大的弊端,其配备的任课教师基本为专业教师,教学专业性强,学生的学习压力十分大,不利于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此外,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艺术中心或部门具体承办与管理艺术活动,并配备专职教师,提供专用场地及设备,如艺术团体活动排练、演出以及管理等。这样不仅能够为学校艺术团体增光添彩,还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艺术活动,促进其音乐素质的养成。

2.开设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课程

高校学生大都来自五湖四海,其中不乏少数民族学生,他们更期待了解、学习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或者其他民族音乐文化。但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以自己的专长或者课题作为授课内容,脱离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轨道。因此,音乐课程设置需要以统一的教学大纲为指导,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编制专属自己的教学大纲,以此为前提,开设音乐基础课、传统民间音乐鉴赏课等。为防止由于硬性要求导致学生排斥音乐课,教师编排课程内容时需参考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综合考量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差异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从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出发,引导学生鉴赏古典与传统民间音乐的同时,对学生偏爱的现代音乐也要给予支持[6]。

3.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

高校音乐教学体系中,欣赏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中小学时期音乐教育取得的成果并不客观,且学生了解、积累的音乐知识也很少,高校音乐欣赏课的开设,为学生了解音乐知识、文化提供了平台,也深深刺激着学生的音乐细胞,使其迷恋上音乐。教师可以借助古今中外的经典音乐作品,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丰富音乐知识,拓展视野,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感知能力等。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对流行音乐十分感兴趣,而对传统戏曲、民族音乐等却较为冷淡。基于表面角度分析,此问题与音乐教育理念是相悖的,但是将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相融合,必然会产生“化学反应”。例如,教师在讲授我国民族音乐基础知识时,可选择《台》进行导入,然后与民族音乐知识一起讲解。传统教育理念下,受“填鸭式”“灌输式”的影响,尽管教师所讲的音乐教学内容比较多,但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学生的积极性极低。此外,高校音乐教学要选择“课堂+实践”的形式,“课堂”是第一课堂,是核心,“实践”是第二课堂,是辅助。课堂教学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其中理论课包含音乐基础知识、基础乐理以及作品鉴赏等。实践课包含合唱、舞蹈以及乐器演奏,等等[7]。在第一课堂教学的基础之上,借助第二课堂加以练习,以多姿多彩的第二课堂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是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最有效的途径。

4.组织实践活动

大学生有理想、有朝气、有活力、有独立思考能力,也有着叛逆心理。对此,高校音乐教育管理需要侧重实践,通过“理论+实践”,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第一,注重构建校园音乐文化,比如通过大合唱、音乐汇演等集体性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参与构建校园音乐文化创造机会,于无形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第二,侧重组织校外实践活动。学校应该借助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可以通过组建文艺演出团队、追寻音乐故里等有关活动,在学生心里埋下一颗音乐种子,让它慢慢发芽,茁壮成长。第三,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将音乐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与体验音乐带来的独特魅力。例如,在校园广播播放经典音乐、组织毕业汇演或者邀请名家名人表演等,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慢慢地接受音乐的熏陶,从而提高自身音乐素养,实现全面性发展。

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范文4

关键词:音乐文化;音乐教育;必要性;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7-0059-0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学校是社会主义文化培育与发展的基地,对继承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音乐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中学音乐教育水平的途径。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音乐是人类社会有的精神产品,是一种特质性文化。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不仅能美化人的精神生活,也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方面面。作为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性质的学校音乐文化,是师生生活、学习、工作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对学校和师生有依赖性,又通过自身的存在影响着学校文化、师生风貌和音乐教育水平。学校要真正提高音乐教育水平,成为具有文化品位和精神感召力的场所,就必须重视音乐文化建设,通过音乐文化促进学校音乐教育及学校文化发展。

一、建设中学音乐文化的必要性

学校音乐文化是学校成员在特定的价值观引领下,传承音乐艺术,共同遵守和信仰的音乐行为规范。它是由规范、价值观、信仰和符号等要素构成。学校音乐文化教育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课内、课外音乐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学校为主要空间的一种校园文化。学校情趣高雅、内涵丰富的音乐文化蕴含着高尚的情操,是塑造师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师生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同时,又能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使师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加强学校音乐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对独立的校园环境、专职的音乐教师和丰富的音乐资源,是发展音乐文化的重要资源。利用学校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发展有特色、个性化的先进学校音乐文化,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及综合素质,对于培养具有高尚情操和艺术品位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音乐文化能塑造师生美的心灵

我国美学家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指出:音乐的境界是极为丰富而又高尚的,它是文化的集中和提高的表现。音乐是以声音深入人们心灵的艺术,通过旋律、节奏等音乐语言组成的运动形式,使听众、演唱者能产生审美体验,激起美感。音乐艺术具有时间动态性和听觉性的特点,音乐的节律、律动与人的生命和谐共振。只要有欢快音乐或歌声响起,师生就能感受到音乐的美,体验到生命的美好。

(二)音乐文化能培养师生共同情趣,沟通师生的心灵

在学校,师生的心灵沟通可以有各种方式,音乐是最直接、最丰富、最有感染力的沟通方式。在新课程背景下,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校长在努力塑造学校精神文化的过程中,注重以音乐文化为载体,通过音乐文化的魅力,使师生产生凝聚力,使学校产生活力。

(三)音乐文化能增进师生的情感、形成集体合力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造成人们之间的理解越来越困难,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和精神痛苦,从而引发了心理问题。作为音乐文化可弥补现代社会感情交流之困境,学校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活动,以音乐文化活动为载体来凝合师师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的情感轨迹,净化师生的心灵,引起积极、奋发向上的情感共鸣。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音乐的抒情功能,为学校成员之间情感交流提供一个“场”,使他们在音乐文化“场”中进行真挚而无言的精神对话,获得情感共鸣,使全体成员在一个共同分享的情感经验领域中达到交流与理解,让学校成员在音乐文化活动中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来增进友谊,形成集体合力。

(四)音乐文化能美化学校的形象

学校形象是社会公众和学校员工对学校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它是建立在社会公众的认同和师生员工努力之上。现代社会,学校形象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音乐文化可以营造一个高雅、舒适的学校氛围。当师生员工、家长置身于一个声调柔和、旋律优美的学校环境中,就会心情舒畅,对学校留下美好印象,融人到学校环境中,产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信赖感。舒适的工作环境可以调节师生员工的工作情绪,激励斗志,产生良好的学校形象。

二、中学音乐文化建设的策略

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范文5

关键词:师范院校 音乐专业 培养目标

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普通学校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我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虽然绝大部分积极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人素质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行为方面较多的局限于经验型和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这也跟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有直接的关系。

一、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体系遵循的原则

1、师范性

这是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特色所在,也是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上的主要区别,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培养的学生应是既能“上舞台”,又要能“上讲台”的一专多能的通才。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而且要掌握系统的音乐教育理论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具备音乐教育教学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除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技巧课程外,还应包括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学、中外音乐教学理论体系、音乐教材教法等课程。

2、综合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做出了如下规定:“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首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如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其次,在加强民族音乐文化学习的同时,还要学习、理解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因此,在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应注重其他姊妹艺术人文学科等音乐相关文化课程的建设,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掌握和具备从学科综合的整体来理解音乐分析音乐的方法和能力。

3、专业性

音乐教育是一种建立在音乐专业技能培养基础之上的审美教育,它必须突出音乐的、艺术的、审美的特点,又不同于专业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也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表演与教学能力,欣赏分析乃至创作乐曲的能力,才能胜任基础音乐教学工作。

4、多元化原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意识的提高,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应是多元化的,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必须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不断开辟适合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专业和课程,开设职前培训或就业指导性课程,增强学生在未来生存环境中的竞争力。

因此,师范院校音乐院系的培养目标应从过于技术化向人文化、文化化转变。

二、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与落实的若干设想

培养目标是教育、教学的根本问题,是决定教育方向,影响教育全局、体现教育价值的关键。根据目前高校音乐教师教育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学机制本体的正确定位与落实,目前应该是复归、体现以师范性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教育。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高校音乐教师教育无疑应该是高等的水平、师范教育的性质。就音乐专业来说,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与专业音乐院校各专业,都是我国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二者应呈平行、并列状态,而非从属或包容的关系,更无高低贵贱之分。高等音乐教育专业达不到音乐学院那种单一而精湛的专业水平,但音乐院校的学生也难以胜任普通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因此,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应该努力寻求自己办学的主体意识,不与专业音乐院校去攀比“一专”,而应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综合素质”之路。

2、建立起有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综合素质不是全能,综合素质教育也不可能培养出精通一切音乐艺术门类与知识的人才,而应该是在造就合格的普通学校音乐师资的大前提下,施行以多学科,多技能的综合素质音乐教育,除了切实开好现有的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习和艺术实践外,还应增设一些对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有益,与音乐艺术相关,特别是现代音乐文化新学科方面的课程,如艺术哲学、艺术美学、音乐审美教育、音乐教育心理、音乐生理、音乐文学等,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及艺术修养,哪怕是讲座形式,也会大有裨益。

3、建立多元化的音乐考核评价体系

(1)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建议。A、发挥音乐学科特点,对学生采用观赏实践性考核方式,改变以往专业课由任课教师或学科小组闭门考核,采用班级或年级小型演唱会、汇报演出的考核方式,组织学生观赏,教师打分。B、大奖赛式的评分标准。由于专业特点、声乐、器乐、舞蹈等技能等多以小课形式授课(一个老师带几个学生),考核中不免出现偏爱现象,为达到公平、公正的考核结果,不妨采用大奖赛的评分方式,去掉最高和最低分,得出平均分。C、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音乐教学的成绩评价可分为:平时、期中、期末、总成绩的评价,如可采用课堂提问、作业检查、舞蹈创编、即兴伴奏等方式进行,加大平时评价在终结性评价的比重。D、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通过互相观察与评价,相互帮助与启发,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的目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鉴赏、评价的能力。

(2)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建议。A、各种教学文件的齐全与质量、备课、教态、有无不断学习和创新的意愿;B、是否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专业技术;C、课堂上是否具备一双敏锐的眼睛和耳朵,去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作出恰当评价;D、是否热爱音乐教育、尊重每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E、将教师能否培养出优秀的音乐师资、基础教育的学科带头人、社会实用人才做为评价教师的一个重要考核依据。

三、结语

一切教育的使命和人才培养的目的都是为了准备未来。面对迅猛发展的现代杜会,音乐教育也应毫无例外地树立与加强未来愈识,切实把如何为培养21世纪的人提供有效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智力与能力放在首位,不断修正与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音乐人才教育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参考文献:

[1]王万珍,王天宇.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56.

[2]吕丽娜.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6,(4):56.

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范文6

关键词 审美 音乐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思想经历了从“音乐美育”到“音乐审美教育”,再到2011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确立的"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转变,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形式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中国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思想发展的主线。

1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实质及其确立

从《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到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十年课改始终牢牢把握“以美育人”的音乐教育理念和课程宗旨,音乐审美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将应用于新阶段的学校音乐教育中。新《课标》将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表述为:(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2)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作;(3)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5)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头条理念得到凸显,同时强调了音乐教育的实践性品格和创造,这是对传统音乐教育极端功能化的深刻反思,是音乐教育科学本体价值的回归。

《课标》将“音乐审美”的内涵明确定义为: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这个界定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也和现代美育思想的发展戚戚相关。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产生之初确立的音乐美育思想,其诞生就和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认为他们相互区别又相辅相成,音乐美育是辅助德育的重要手段,这种美育观深深受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乐以修身养性、以乐教完成德育”文化传统的影响。“礼为德育、乐为美育”,的西方美育思想中国化的尝试,将中国古代的礼乐思想与西方美育思想融合,赋予了中国古代乐教以新的时代内涵,推进了中国美育的普及。

音乐美育的思想也随着现代美育理论的深入研究而不断拓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美育观念与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产生初期的美育有鲜明的不同,从着眼于现代教育的完整性而提出的美育是德育和智育的辅助,发展到现今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而强调的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种转变丰富和拓展了人们对美育本质和作用的认识,也确立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音乐审美教育”的思想。20世纪末的素质教育改革,明确了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的提出,突出了音乐课程的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不仅凸显了音乐课程“以美育人”的独特价值,它作为一种具有陶冶情操、促进德育功能和文化理解的综合教育理念,成为国家教育方针中促进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 如何实施“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

2.1 牢牢把握“以美育人”的音乐教育理念和课程宗旨,实现音乐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文化认知的有机融合

音乐课程的审美性以及审美作用的凸显不是指要在音乐课程教学中丢弃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相反,学生音乐审美素养的提高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依赖于音乐实践中获得的审美体验和对多元文化的认知。

音乐的创作表演有其艺术特性,决定了音乐的欣赏、表演和教学都有特定的实质与技能要求,这是由音乐学科特性所决定的。而只有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认识多元的音乐文化,正确理解各种艺术表达形式,而这也正是音乐审美体验和认知文化的过程,也是学生音乐素养的组成部分。音乐音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有组织的音响能激起人的不同的情绪情感反应,对人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它精细人的感知,深化人的思维,丰富人的情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才能感受与理解音乐,才能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2.2 重视在“音乐情感体验”中增进“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可以理解为音乐能力的总和,包含音乐理解能力、音乐表现能力、音乐创造能力以及与音乐相关的文化修养。学校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即是学生音乐素养形成的过程。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应在掌握一定程度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基础上,在音乐本体的艺术实践中,在对多元文化和不同艺术门类的探究与感知中,在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中形成。

音乐素养与音乐审美密不可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理念,而“音乐审美”不是空洞、虚幻的目标或口号,其内涵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其中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依靠的是建立在音乐听觉能力之上的对音乐艺术的有效理解。沟通和交流离不开以音乐欣赏和演唱、演奏为主要形式的音乐表演活动。“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则需要有“与音乐相关的文化修养”。简言之,音乐素养是形成音乐审美能力的根基,正由于“音乐素养”对培育和发展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值得重视。

2.3 重视“音乐本体”,倡导有效的音乐教育

“音乐本体”即音乐自身,它可以泛指音乐作品、音乐作品文本(乐谱)或音乐作品的音响,可以是指音色、旋律、节奏、节拍、调式、和声等音乐作品的基本要素,也可以指构成音乐作品、形成某种音乐风格或表现特点的内在规律。

在课程改革之初,在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音乐教育对于“知识与技能”要求矫枉过正,过于忽视音乐学习的技能要求,盲目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效果,满足于学生课堂层面上的广泛参与,把音乐课上成了一堂“综合课”,或者使得音乐课堂成了一堂娱乐活动课。在音乐教学中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音乐文化认知等各面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局限于浅层次的场景描绘,将对学生的音乐要素把握要求降低到只要学生参与其中。这是忽视音乐本体的表现,致使音乐课堂游离在音乐之外,音乐本体的失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校音乐课程教学效率不高,导致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提不上去,因此,要科学认识音乐教学规律,正视音乐本体的重要性,倡导有效的、使学生真正受益的音乐教育。

2.4 重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

《课标》要求系统学习母语音乐文化,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特别需要学习的,便是本民族世代相传的、最具民族音乐特征、自幼耳闻目睹受到习染的民族传统音乐。这就要求音乐教育者从我国五大传统音乐精粹中,发掘和建立适宜学生学习的本土民间传统音乐资源库,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传承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