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教学质量评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教学质量评估范文1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多年来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支撑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迈入大众化阶段的过程中,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民办高校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学校现有的资源优势,建立符合民办高校特点的教育质量标准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已成为民办高校面临的新课题。
一、民办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
(一)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
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是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统一。在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转变的过程中,随着高等教育职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以及高等学校类型的分化,我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也应是多元化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质量标准,而不能采用单一的、一成不变的质量评价标准。高等学校只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是高质量的教育。
(二)树立科学的民办高等教育质量现
民办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具有高等教育的一般本质属性和一般内涵。但民办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又赋予了民办高等教育质量一些特有的内涵。大众化背景下民办高等教育质量的特征是:以社会需求为主导、质量标准多样化。概而言之,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可表述为如下三点:
1、全面的教育质量观。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不是某个学生或某个教师个体成绩的展示,而是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素质的整体体现,因此,民办高校教学质量要转变衡量教学质量只看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和考试分数的高低的观念,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观,坚持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发展观,坚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观,在教学中不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发展智力、提高素质,侧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使培养出的学生即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又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工作组织能力;即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具有研究和分析工作中问题的专业理论基础;即善于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2、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有两重含义:一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通过发展解决质量问题;二是高等教育质量观本身具有鲜明的社会和时代特征,它是不断发展的,不是僵死的教条。因此,我们既要承认民办高等教育在初创和一定发展的阶段,由于师资、设备、生源等方面的差距,民办高等教育总体的办学水平相对较低的客观存在,也应认为,这种客观存在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一种教育现象,我们要相信随着民办高等教育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会逐步得到提高。
3、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质量观。高等教育的功能包括:促进科技进步,创新文化发展;为企事业单位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个人爱好,提高自身素质等。从这个角度说,民办高等学校只要培养出来的人才受到社会欢迎,就应该说是达到了质量标准。因此,就业率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出一所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的优劣。
在专业建设方面,要做好人才需求市场调查,加快新专业的建设和老专业的改造工作;在课程建设方面,课程的改造整合、教学内容的改革,一定要紧跟岗位要求的变化;在第二课堂建设方面,第二课堂更应该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质量观。总之,对于学校而言,就业率低就意味着教育的失败和生源的缩减。因此,“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民办高等教育的责任。
二、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的质量保证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更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办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民办高校由于办学时间短,客观地说,只有短短十多年的成长历程,教学质量评价设计的标准不能机械地、整齐划一的去与那些千年学府、百年老校去相比。民办高校在体制机制、资金渠道、生源、师资队伍结构等方面与那些千年学府、百年老校有所不同,因此,制订符合民办高校实际情况的评估标准体系十分必要。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应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评估理论和做法,制订出符合民办高校发展特点的评估标准体系。评估标准既要重视基本办学条件等“硬件”,更应加强对办学指导思想、理念、校风、教风、学风、师资队伍、生源质量、教学质量、社会声誉、办学特色、就业状况、制度建设、科学研究、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等“软件”的督查。同时,评估标准要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特殊性和阶段性出发,采取支持、鼓励、帮助、促进、提高的态度,博采众长,融合创新,建立符合当前民办高等教育实际的、切实可行的督导评估标准。它将对民办高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起到指导、监督作用,有利于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认可和其自身的健康发展。构建中国特色民办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实施分类分层评估
从生源质量、经费支持、师资队伍等方面来看,民办高校很难同公办高校相提并论,用同一的标准对处在两种不同类型、不同水平上的学校教学水平进行评估显然是不公平的,而且也不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差异性、质量多样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应对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教学质量进行分类评估,坚持一致性与多样性相结合,针对民办高校办学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体现其特色和特殊性,这是当前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分别进行分类评估的意义所在。
民办高校由于其办学定位不同,不同层次类别的民办高校之间在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的类型取向上差异较大,办学特色也各有秋千,多样化的高校类型与层次也要求教学质量评估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制定切合实际的质量标准,实行分类分层评估,并依据相关的理论,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建构科学合理的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评价的促进作用。
(二)建立和完善民间中介评估机构,由“行政主导型”向“社会中介主导型”转变
建立和完善有关民办高等教育的社会评价机构,弱化政府行政主导的职能,是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保障。当前,政府应尽快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有关中介评估机构参与民办教育评估的法律规定,推动民间中介评估机构的建立,使评诂工作逐渐由目前的“行政主导型”过渡到“社会中介主导型”。这对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政府应加强对这类评价中介机构的法制法规建设,保证它的独立性和合法性,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合理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实现国家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当然,就中介机构本身而言,也要正确认识自身的地位,摆正自己的位置。作为一种中介“服务”机构,一个独立的法人,应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其行为应合乎市场规范,要在国家法律和有关法规及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根据教育目标和评估标准客观公正地实施评估活动。
当然,目前我国的社会中介评估组织的发展还处于起步和初创阶段,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也还没有建立起来,我们不可能等到这一切都建立起来之后才对民办高校进行评估,在当前的情况下,通过中外联合开展的项目进行质量评估的改革试点,积累成功经验加以推广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可以在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培育有权威性的中介机构,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民办高校质量评估中的作用,这应当是我国民办高校教育质量评估改革的必然趋势。
(三)建立和完善民办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
实践证明,建立健全、科学、完善、有效的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对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民办高校来说,首先要从环境的变化和学校的实际出发来建构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在内部管理方面,民办高校要建立起分层管理的教学质量评估保障体系。所谓分层管理是指以教研室为基本教学质量监控单位,由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组织共同承担教学质量责任,形成自下而上、层层把关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这个保障体系中不同的管理层次有不同的工作内容和教学质量保障监控重点,不同的管理层次形成一个互保互联、各有侧重的教学质量保障监控组织共同体,通过互相分工协作来强化教学活动的规范化管理和“过程监控”。
民办高校要加强教学质量自我督导,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的内部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形成社会和企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等,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这种全面的立体交叉的督导评估组织体系,能够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进行规范化管理,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全程监控,尽可能地把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各种不利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并把构成优质教学的各种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这一制度的完善对于全面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帮助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建立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估网络信息平台,增强民办高等学校合格评估的透明度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合格评估的指标体系基本上都是用量化指标体现。高等院校在接受各种合格评估之前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指标体系的准备上,甚至还有不惜突击作假的现象。要纠正这种偏差,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证与评估应当做到以自评为基础,而自评报告并不以数量化的指标作为评判的全部标准,必须由评估组在现场审查阶段认真检查自评报告的方方面面是否落实在实践中,评估的所有工作都要指向于促使被认证与评估对象能建立一种质量的保障机制。
还有,目前我国虽然存在对民办高校的评估机构,但是评估信息并不为社会获知。为保证民办高等学校的质量,进一步增强民办高等学校合格评估的透明度,我们应建立全国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估网络信息平台,根据不同的标准对不同类型的民办高校进行评估,并将合格评估的标准、被评对象及其结果的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布,一方面使市场上的信息完备,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按照评估机构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使得社会中的资源流向效率高、效益好的学校和地区。另一方面,评估机构可以通过对评估标准的制定间接地对民办高校进行管理,实现对民办高校的宏观调控。减少政府与民办高校以及民办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障碍,强化民办高校之间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以确保民办高等教育评估工作的高质量。
高校教学质量评估范文2
关键词: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构建;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003-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招生就业体制和高校经费筹措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一个时期高校超常规扩大招生规模,全国大学在校生人数急剧增长,高等教育初步实现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然而,这种快速发展亦伴随产生一个问题,即如何确保教学质量的同步提高,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控与评估是高等学校及教学评估机构需要迫切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内涵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建立一套科学完善、具有实践操作性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1.教学质量。所谓教学质量,即是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为指导,以国家教育目标和标准为依据,整个教育系统机构和教育者为受教育者提供的教育活动过程和教育服务能够满足社会及受教育者个人需要的能力特征的总合。简单地说,教学质量也就是高等教育机构在遵循教育自身规律与科学发展逻辑基础上,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培养的学生、创造的知识以及提供的服务,满足现在和未来的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充分程度。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是动态的,随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做相应的调整;教学质量也和人才培养理念息息相关,与高校定位和现有教学模式有密切联系,从这个角度说每个高校都有特色化需求,培养标准也不尽相同,因此对学生教学成果的考查也就不能进行统一的评判。
2.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相对于教学质量,其监控与评估则是指促进教学质量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种方法和手段。具体讲,教学质量监控是根据既定的教学质量目标和标准,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测和控制,以确保教学过程中,各阶段及其最终结果达到预期目标,其侧重点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而教学质量评估是根据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对教学结果进行整体或专项评估,挖掘问题,制定整改建议,侧重点是教学结果的剖析和定性。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估,二者在教学活动中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二、影响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基本因素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现行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是一种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各环节要素进行系统地监督、控制与评估的体系,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对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
1.影响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基本因素。现实中,影响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要素有很多,这些因素与高校的内部结构及外部监控机构息息相关:一是监控者,主要指的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工作人员或者机构,这些人员和机构依据现有的监控体系,对教学质量实施监控。二是被监控者,教学质量的评估机构要监控教学质量,主持教学工作的老师和学生就成了被监控的对象,当然除了这些实施教学的人员外,还有影响教学质量的设备、教材、宿舍环境等等,另外还有管理措施和方法。三是监控活动。监控活动也就是监控者对被监控者实施的教学活动进行监控的过程。监控活动要有合理的监控方式、规定的监控内容,以及明确的监控目标。
2.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在我国的发展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外许多新的管理理念和质量监控方法也逐渐引入我国,有些也被应用到了教学的质量监督和评估方面,这些理念和监控手段的使用使我们的教学质量评估单位的水平也在逐渐增长,所以随着时间的积累,在这方面也获得了较多的成功经验,也具有相应的研究成果。
三、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基本内容和构建
高校应建立社会、企业、学校、学生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监控与评估的范围也应该向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逐步渗透。规范的教学质量标准、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组织和管理队伍等,均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1.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的基本内容。①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的内容。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各层次、教学过程的各环节、教学质量的各要素,都应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和多层次的监测和监控。因此,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的内容应涉及和涵盖高等教育功能实现的基本条件及其相应相关的机制。所以,所有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环节,不仅是教学管理、教学过程环节,还包括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与管理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环境优化等,这些也都理应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的范围。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的模式。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包括内部、外部两个方面。第一,内部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是指高校自身的监控与评估系统,由各高校自己建立,针对微观的高校层面而言,它包括高校内部各种形式的质量控制、监督管理和自我评估,评估活动包括教学、课程、课外活动,评估对象包括教师和学生;第二,外部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是指高校以外的教育行政部门或社会中介机构所采取的质量监控与评估,主要包括教育部对高等学校的宏观管控、协调监督、评估活动,以及民间非政府机构对大学的专业服务、认证认可、各类排名等,凭籍组织、职责、制度、标准、经费、队伍、技术等要素来驱动。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的系统组成。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而教学活动,则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确立科学世界观和道德素质的过程。
2.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构建。新时期我国高校发展出现了诸多新的情况,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任务。作为担负教育教学管理与评估重任的工作部门,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①加强宏观层面的调控。建议设立专门部门协调管理,在继续加强有利于教育质量的相关行政管理活动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包括监测调查研究制度、院校认证制度、考试评价制度、督导视学制度、专业评估服务在内的教育质量保证与改进体系,形成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管理模式。②建立完善的督导制度。首先作为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估机构,必须强化内涵发展质量的要求,要注重围绕监控与评估的测重点及关键点,建立比较切实和完善的管理制度。③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立较为完善的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能够有效改进教学质量,但是教学的质量不是监控出来的,而是教出来的。高校教师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其素质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一流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④建立信息反馈监控机制。要深入研究制定科学的监测评估工具与方法,积极开展面向素质教育的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的监测评估工作,充分反映各类教育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教育内部的现状、发展变化情况以及教育相关政策的执行落实等状况。⑤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从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在选用更为科学、更能反映教育质量实际的教育指标的同时,选择一批反映教育发展环境、体现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以及人民群众满意程度等方面的指标,关注反映教育质量、公共财政投入与产出效果、教师队伍建设等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四、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对高校的人才的需求,对教学质量也就越来越关注,但是教学质量的保障与提高是高校的系统性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外部评估机构监管的条件下,更多的是要高校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共同建立质量意识。教学管理过程也就是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过程,在布置教学任务和实施教学管理中,管理就是监督与调控。分级别建立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然后分层次进行管理的理念需要植入到现代的高校质量管控机制中,将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估贯穿到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同时,需要建立恒定标准的教学评估方式,在日常实施教学中,可以随时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进行检测,从而在未发生较大偏差的时候就及时纠正。教学质量在不断改进的同时,加强高校与外部评估机构的有机联系,从而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得到很好、有效的输出。高等教育是国力强大、民族昌盛、社会文明的重要推动力,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和传承创新文化的重要任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高海生,胡桃元,等.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研究,2006,(10).
[2]谢辉.建立完善的评价监控体系 促进教学质量提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
[3]梅贤臣,沈定文,等.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的理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07,27(2):146-149.
[4]侯立玉.高校教学质量及其监控与评估体系研究[J].上海商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
高校教学质量评估范文3
关键词: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研究型大学
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到来,给地方高等学校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国家教育部确立并实施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以来,地方院校藉“以评促建”之东风,坚定地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地方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也日益变得越来越严峻。新建地方院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稳脚跟,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对地方院校而言,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也是发展。评估过后,地方院校更为重要的发展就是切实把握好着力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谋求长远可持续发展。
一、面向社会,加强专业建设,增强与地方发展的适应性
一所大学,培养的人才能否受到社会的欢迎,取决于其专业设置是否科学,专业建设水平的高低,教学质量的优劣等多种因素。其中,合理设置专业和科学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既是地方院校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检验地方院校办学效果的主要指标之一。
新建地方院校经过近年的发展,一般已具有相当数量的基础学科专业和一定数量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然而,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尽管通过评估,地方院校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专业体系和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但现有专业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文科和理工科、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渗透不够深入,专业设置没有体现自身定位,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面向高新技术、面向服务行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比较少,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较弱等等。实践表明,专业建设往往是多数地方院校的薄弱环节。那么,地方院校如何突破专业建设的瓶颈,坚定地创出自己的特色?
笔者认为,地方院校要突破专业建设的瓶颈,关键在于摒弃过去完全依据学校内部资源设置专业的思路,在设置专业时既要考虑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现代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又要兼顾地方经济社会的现实特征;既要遵循教育的内部规律,符合学科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规律,更要适应教育的外部环境,把专业置于整个经济社会大循环的动态系统中去考察,注意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要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价值导向,进行科学预测,率先建立“人无我有、人有我特”适应地方未来工业和社会发展的新型专业。在进行现有专业的结构调整时,要以“主动适应”为出发点,以服务地方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人才需求为原则,以发展高新技术类专业和应用型专业为重点,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对接,人才培养方案与适应地方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衔接,形成与地方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地方特色,进而形成鲜明的自身办学特色。
二、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突出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主线
就新建地方院校而言,早期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还存在一些通病:人才培养方案照搬老牌大学同类专业方案的内容较多,没有自身办学特点和适应自身定位的特定内容;各门课程自成体系,对课程内容的整合较少,内容重复较多,应用型知识课程和实践环节较少;教学内容没有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陈旧的内容占据大量课时;各类课程均衡设置,专业培养方案没有体现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等。要革除这些不尽人意的通病,新建地方院校要在近几年办学实践的基础上,本着“保证专业性质,适应大众化教育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原则和“专业技能课核心突出、专业知识课重点稳定、兼顾学生就业与发展的普适性与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多样性与开放性”的思路,进一步构建和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从根本上保证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课程体系优化方面,应着力于加强对学生可持续发展效果明显的课程,改变各门课程均衡发展的局面,对于学生通过自学即可掌握的课程,可考虑删除或选择其他方式进行,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学生求职就业生涯确实需要的课程,要注重从基本理论、技能和专业能力等方面,加强训练、培养。在优化课程设置的总体角度下,对教学计划中设置的专业模块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把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为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进行整体优化。整合、更新教学内容,恰当地处理好基础与发展、共性和个性、理论与应用、重点内容与知识面等关系,使基础系列课程内容体系更具有系统性、科学性、通融性,使专业课程体系更具先进性、实用性和可选择性,突出培养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主干课程和实践环节,增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时代气息,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知识、能力与素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加强建设,确保质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新建地方院校在评建过程中对实践教学往往注意改进的是实践教学仪器设备的硬件建设,而对实验教学内容以及实际效果关注不够,还存在着:实验内容较为陈旧、简单,缺少高水平的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项目;对师范与非师范兼容的院校而言,师范类专业实习落实较好,而非师范专业实习还不够规范到位,在实习基地选择上,往往表现出选择大城市、大企业的倾向,经费开销较大,效果不能得到保证:毕业论文(设计)存在选题空而泛、题量太小、简单论文化的现象,没有体现专业特点,缺少综合性训练和学生自己的东西。因此,在评估后要深化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注意讲究实效。重视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使学生在校内就能够得到系统全面的训练。把握好时间和经费问题,努力把校外实习与学生就业上岗实习结合起来。在选择实习基地时,坚持立足地方、就近就地原则,尽量选择周边地区开展实习。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上,要做到选题突出专业特色,保证工作量饱满,增强综合性,可考虑增加一些基本能力训练和测试,与毕业论文配套,让学生获得真正的专业综合训练,提高专业能力。
四、把握规律,强调实效,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地方院校为迎接评估,已较好地保证了教学正常运行和教学质量标准,建立了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但也还存在制度执行不够严格,部分制度制订不合理,部分措施简单化没有取得应有效果的问题,比如专业教学计划执行不够理想,有随意性的现象;学生分散实习的质量及成绩评定、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等缺少依据;部分教学管理环节过于繁琐。比如试卷的评阅,不少学校通常的做法是流水阅卷,正分统计,参阅教师均须在每份试卷上签名,显得程序繁琐;毕业论文成绩的确定程序也过于繁琐,片面追求形式,忽略内容与质量。其实,
在试卷评阅过程中,只要教研室作统一记载即可,无须阅卷教师在每份试卷上逐一签名。对于试卷的记分,也大可以采用记负分的方式进行,这样更合理、更准确。在毕业论文工作上,可以将有关权限下放到教研室,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环节,有关部门只需着重控制关键环节,严格质量和内容把关,这样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保证质量。
新建地方院校在教学评估中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得到了有力推进,但仍还存在普及程度不够和实际效果不太理想两方面的问题。不少课程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但在实践中却往往没有采用。不少教师使用多媒体上课时,机械地运用多媒体,缺乏师生互动环节,缺乏激情,简直就是电子版的照本宣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欠佳。有些教师在采用多媒体上课时,常常还要禁闭式地拉上整个教室的窗帘,这就使教室气氛显得非常沉闷压抑,没有活力。我们提倡教师使用多媒体上课,是因为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形象生动、感性认识强等特点,但不等于教师节节课都要用多媒体,每节课自始至终都用多媒体,教师坐着讲课,只做演示,自问自答。教师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时,应当注意体现自己的教学意识,讲求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讲求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双语课教学也存在专业教师口语不好、外语教师不懂专业、学生外语底子薄弱、实际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
五、深化改革,创建特色,形成办学优势
通过“以评促建”,地方院校办学水平普遍得到了提升,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地方院校在升本以后仍将面临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地方院校必须把握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式、新机遇,倍加注重内涵建设,深化改革,努力培育自己的特色,形成办学优势,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是办学传统不能丢。升本、评估过后,地方院校所处的区域没有变,地方仍然是学校人才培养、招生就业的基地。因此,地方院校仍需坚持依托地方办学的传统,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平台。师范与非师范兼容的院校仍需坚持师范与非师范教育并重,走综合发展道路,实现“整合资源、优化共享”的高教改革思路,努力走依托传统办学特色,不断拓展、创建新的办学特色之路。
二是强化师资队伍,提高科研能力。尽管通过以评促建,师资队伍实力比自身有了较大提升,但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仍是新建地方院校一项长期的任务。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敬业精神。要树立“不搞教学的教师不是好教师,不搞科研的教师也不是好教师”的观念。不要因为“教学型大学”的定位,而忽视教师科研。要努力实现“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教学”的双赢局面。
三是凝练特色,打造自身品牌。地方院校倘若一味强调“向老大哥学习”,重复走老牌大学的发展路子,是难以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的,更遑论“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壮大。地方院校惟有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形成品牌,才有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可能。在办学品牌上,不追求面面俱到,但求在某些学科领域、某些专业上有自身特点,在某些研究方向上或专业能力培养上有自身优势,在人才培养与地方发展需求的适应性上更胜一筹。
六、结语
高校教学质量评估范文4
一、高校评估的评价标准来源于教学档案的质量
教学评估与各高校的综合实施息息相关,学校的每一处细节都能影响对高校的教学评估。例如,教学环境、教学设施、教学结构等。教学档案能最直接的评价教学工作的好坏,所以健全和完善教学档案才能最真实的反映教学评估效果。
(一)教学档案具有参考价值
学校的教学档案是长期来通过实践和研究日积月累形成的实体型文件。具有真实写照,直观反映等特点。这种档案不仅能记录学校常规的发展趋势和教学目标,还是学校研究改模式和方法的精准写照。有了这种准确的档案后各院校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档案规划完整的施教模式,甚至是招生比例都不可以用学校档案作为参考。针对档案,学校应该设专门管理人员,对档案进行分门别类的规划,有选择的筛选出有价值需要的教学档案。过滤掉无用的档案信息。同时也应使档案多元化,具体化,利用无线网络、微信、互联网等平台,想要以档案为依据的领导们输出更多有价值的档案信息。为领导组织提供更群面准确的校园信息资料。
(二)教学档案是学校特色的汇总体现
因为教学档案具备的特殊性,所有教学工作都能在教学档案中体现出来一目了然。从而更能体现出档案管理人员的重要性,档案一定要分类分区,只有这样才能更完整的展现出一个学校完整的教学水平,综合的教育实力。系统且简易的让高校的管理工作循序发展。规范教学管理工作。
(三)教学评估有具体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
教育部对各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有着明确的规定和完善的评估标准。近几年,许多院校面临这教育部对其的多重评估考验,对这种评估测验做足充分的准备工作,完善教学档案被列为重中之重的任务。因为教学档案如前文所述是高校评估的前提和根据。校园档案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教育界对高校综合素质的评价效果。
(四)教学档案的信息具有流通性和指导性
教学档案涵盖了全校的教学信息和实践过程的许多重要材料。它不仅是教学质量的真实性写照,还是科研成果和知识结晶的重要体现手段。随时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学档案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这种信心能通过各种载体传播,比如网络课堂、远程教育等较为流行和开放的形式。这种新型的档案传播方式优点在于,简单直观、不用耗费过多人力和资金、方便易操作。现如今已经有不少高校以教学档案的新型优势为基础,加强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规范和创新,随即开展远程和网络辅导。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实践,总结出许多优秀的科研成果,创建了服务于大众的学者论坛、教学平台,等APP或者教育式网站。这种网络平台将会成为资源中心的枢纽,挖掘隐藏在教学档案更深处的认知。上述几方面都充分说明了教学档案在高校教学管理评估背景下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从评估角度出发,教学档案质量仍存才不足
虽然教学档案是一项简单有效的评估手段,但通过各高校对档案的调度和分析,不难看出教学档案的质量仍有不足,有待完善。分析调查发现,影响教学档案质量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尤为突出的因素有如下几点:
(一)教学档案应该具备真实性、完整性和系统性
如果学校不注意这几个要点则教学档案的作用就得不到真正的发挥。在许多学校中普遍发生的现象就是档案员收集不全、不及时。规划档案不到位。保存不妥当。这种行为就导致教学档案原有的作用消失殆尽,尤为针对评估的指标体系更是令人咂舌。只有改善这种不规范的现状,做到科学立档,分类归档,完善教学档案制度,提高档案管理员综合素质和水平,才能促进教学档案的完整性,从而提高对高校评估的准确和便捷能力。
(二)档案管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制度和完善的体系
虽然高校档案管理制度日益得到重视。但是盲目的重视导致档案管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档案的管理缺乏制度的规范和管理,归档没有严格的程序和步骤,不能做到分门别类。管理水平还相对落后,这都是现如今各高校在实现教学档案管理时所显现的漏洞,经过教学评估的发展和改革后,档案管理的规范问题才逐步的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档案材料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基础,做好教学档案工作不仅仅只是依靠档案部门的工作,它还需要高校各部门间的配合,从而达到完整收集,归纳,分类,统计等具体的工作项目。
(三)教学档案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对于档案管理的管理模式来说,档案管理系统的落后,管理方式过于传统是普遍高校的通病。信息档案数据库的不完善是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校园发展越快,人员基数几句越大,相对滞后的管理技术就会造成低效率,高错率。想要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就要从根本上解决档案管理模式的滞后问题,要进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创新和改革。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从而进一步完善教育档案管理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三、加强对教学档案质量要求的规范和重视
传统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较为单一,这是教学档案质量的软肋。现如今教育改革飞速发展,现代化科技水平不断更新,一成不变的传统式档案管理方法面临新着挑战,只有不断转变新的档案管理价值观,与时俱进,在不违背教学档案的原始初衷的情况下,日益完善和创新新的档案管理标准。创建更完善的高校教育档案系统应从以下几方面实践摸索:
(一)规范档案管理制度,摒弃陈旧被动式归档
想要规范档案管理制度,首先应设立专门管理档案的管理组织,让档案有家可归。其次,在从管理人员入手,配备具有档案管理知识的人员专门管理档案,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和规范工作。要制定管理档案相应的制度和标准。最后要抓好教师授课过程中的管理工作,对于校风校纪,教学成果,课程规划,课堂组织,毕业设计等客观信息,要由一个部门负责统一管理,做到一案一档,分门别类。从学生角度讲,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参加实践活动的能力,课堂互动能力等综合信息的建立和收集也都可以安排统一部门进行统一管理。最后由个负责部门统一汇集其收集到的档案信息到档案管理部门整理后在归档。这种撒网式的收集资料方法即较少了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压力,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加强信息化管理,摒弃陈旧管理手段,创新方法
现如今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高校可以根据本校校况采用新式的计算机管理技术,摒弃传统的一人一档案模式,对档案进行系统的管理,提高档案利用率,制作完善的业务工作流程和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创建更多元化的信息管理技术,实现人机配合,协调操作。发展新型化管理模式,逐步改善只能靠人力管理的传统模式。要设计专门的教学档案数据库,建议一个具有新时代科技新颖性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模式教学档案。这种新型的管理档案模式大大降低了档案管理者的工作负担,还能使得档案管理操作更加方便,趋于简易化、公开化、自动化。引起更广泛群众的兴趣。从而使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应用教学档案。
高校教学质量评估范文5
本科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命脉是教师教学质量,是体现高校办学综合实力的保障,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管理工作重要的一环。本科高校的基础职能就是培养各级各类的人才,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是衡量高校教育水平高低的标准。而教师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建立教学工作评估质量监控体系,目的是让学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的一个健全的系统,并就此拿出准确、权威的评估结果,让评估体系变得更直观、开放透明。本评估系统在确立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做到了评教主体覆盖面广;评教工作的安排科学合理;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强;评教结果真实、可信度高,本系统切实有效地达到了辅助教学的目的。
1 客户端模式
1.1 C/S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有两层结构,第一层:在用户使用的设备上安装了专属的客户端应用程序,第二层:在服务器端安装服务器所必须的管理程序,在这种模式的相关处理的工作过程中,客户端程序发出相应的请求(如:http请求),服务器程序检测并进行接收处理用户端提出的请求,然后通过内部处理后返回相应的结果.在C/S结构中,最关键的部分是功能结构的划分,有放在前端机(即客户机、用户机)上执行的功能,也有放在后端机(即服务器)上执行的功能。这样的处理与划分,从更大范上较少了计算机的多数瓶颈问题。
1.2 B/S模式
在B/S模式中,它是对C/S模式的进一步改进的结构,相比较于C/S模式传统意义上拥有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系统或者网络软件,它大大地简化了客户端。不再需要像C/S模式那样安装专门的网络硬件环境,只需要正常安装通用的浏览器软件。这不仅使安装过程更加简便、系统结构更加灵活、开放性好,还可以节省客户机的硬盘空间与内存。其次,B/S模式建立在广域网之上的,业务扩展比较简单方便,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浏览、查询的业务处理。B/S模式最大的优点是它简化了系统的维护功能与开发过程。
B/S比C/S的先进性更为强烈,B/S模式渐渐地成为了当今流行的一种MIS平台系统。很多软件公司都纷纷推出了他们自己的Internet方案,而且也获得了一定的效果。本系统也采用B/S结构开发。
1.3 相关技术介绍
1)开发环境介绍
ASP.NET 是一个基于.NET 环境的已编译统一的web开发平台,其创建应用程序可以运用于任何与.NET 相兼容的语言,如:JScripts.NET、C# 和 Visual Basic.NET等。它的主要特点是安全、易于部署、可管理性和可扩展性。除此之外,.NET Framework可以应用于整个 ASP.NET 应用程序,使得开发人员能够便捷地获知托管的类型安全、公共语言运行库环境、继承这些技术的优点。
ADO .net通过OLE DB和XML一致访问公开的数据源以及提供对SQL Server等数据源。应用程序数据共享使用者可以用到ADO .NET来关联到这些数据源,并操作、检索和更新数据。
2)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 2010介绍
Visual Studio 是目前最流行的Windows平台应用程序开发环境。主要针对基于Windows平台下的相关应用程序,如:Windows和网络应用程序。 也可用来对网络服务的创建、智能设备的应用程序以及相关办公软件Office插件等等。支持多种语言,如Visual Basic、Visual C++、C#。visual studio 2010是一款目前最新集成的开发环境,利用它可以编写C#、VB、Java语言的程序,但更多的是用来编写C#的。本网站就是采用Visual Studio 2010开发的。
3)SQL Server 数据库简介
SQL Server 是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结构化查询语言。通过使用SQL语言来在各种数据库之间建立联系。数据库中数据的更新、提取也需要SQL语句来执行,由于它的强大功能、良好的伸缩性、丰富的应用编程接口(API)以及精巧的系统结构被广泛地应用在Internet上的中小型网站中。主要特点是安全、高效、健壮、适用于多种平台和易用。绝大多数流行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Sybase,Microsoft SQL Server,Access等都采用了SQL语言标准。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总体规划
教学工作评估质量监控系统采用Browse/Web/DataBase的体系结构,采用ASP.NET技术以及通过ADO.NET技术来访问SQL Server 数据库来实现。B/S模式的三层结构图如图1
2.3 模块详细说明
本系统由下面的两个主要模块组成。
用户管理
用户注册,用户首先在页面上注册,填写注册信息、用户账号、用户密码等。
用户登录,用户通过输入账号密码,然后服务器端提交信息与数据库里的信息相比较,如果正确登录后进入系统,否则提示出错。
用户管理功能:在创建用户账号过程中会有用户权限选择,其中包括学生、教师以及系统管理员等。用户主要分为三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对应的权限,对于不同权限的用户,只能访问相应的界面,执行相应的操作。初级用户是学生录入员等,主要工作是完成在督导过程中的信息录入以及信息的更新。中级用户是指教师等,主要工作是班级信息查询、日期查询、月汇总查询、信息下载等操作。高级用户是系统管理员,系统管理员权限为最高级别,登录后可以使用系统所有功能(包括添加、修改、删除、查询下载、用户管理等功能)。
系统功能操作
本系统用于学院对教学质量开展检查评估工作,系统的主要功能(用户登录后根据权限进入主界面可进行信息输入、信息更新、信息删除、查询下载、查看信息等功能)
1)基本功能
学生角色进入系统以后可对系统里的信息进行必要的针对性添加,由于学生角色权限不够只能针对个别板块进行录入信息、更新信息。
教师角色进入系统后可以针对所有班级的信息进行查询和下载,包括通过以班级查找、日期查找、月份查找等功能可以迅速让教师查看到所想看到的信息,然后再进行下载查看。在进行整个评估监控的时候,不但可以快速地查看信息,
加快督导检查的效率,还使得整个评估监控操作更为简单有效。
系统管理员可对系统中所有功能进行操作,包括信息录入功能、信息更新功能、信息删除功能、查询下载功能、查看信息功能以及管理用户功能)。
2)月份汇总功能:对录入信息按月份进行汇总导出。
3)班级查询功能:对录入信息按班级名称进行查询。
4)日期查询功能:对录入信息按日期进行查询。
5)下载功能:用户登录后可以对系统内的信息按功能查询并下载相应信息。
3 系统实现
3.1 系统开发环境
本系统以asp.net技术为前台,SQL Server为后台数据库,采用三层架构网络。由asp.net来完成网站用户的接口(即界面),进行页面设计,使用.net语言在Visual Studio 2010为开发平台进行代码编程,SQL Server数据库主要用于存储数据。利用ASP.NET和ADO.NET技术构建基于WEB动态交互式平台,通过网络与后台的服务器进行数据的更新。
3.2 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包括了教学日志检查、教师上课情况、教师教学手册填写、教师调停课、教师听课记录、自评工作情况、学风建设及学术出勤率情况等十几张表,以及所涉及的教职工基本信息、学生信息、督导检查等表。在设计时充分考虑数据的共享性与减少冗余,采用SQL Server作为后台数据库,利用其强大的SQL语句和ADO.NET组件调用,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
3.3 部分关键技术实现
3.3.1 安全性
本系统为了保证督导信息的安全性对注册用户设置了权限,对于非我校教职工或者学生的注册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其次对各类级别的用户权限有着严格的规范,用户只能根据权限进行相应的操作。所有的用户注册需要最高级别的管理员分配账号密码,学生、教师不能单独进行注册。同时采用SESSION技术,对合法的用户登录后,则把用户账号、权限等信息存储在SESSION对象中。在以后的操作中,就可以根据SESSION信息来判断其访问范围,当用户试图直接在浏览器的地址栏中输入带有文件名的URL时,系统会检查跟踪权限的SESSION变量值,若无权访问,并提示用户无权访问,加强了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3.3.2 登录模块
此模块主要是实现用户的登录功能。当用户进入系统时,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并对所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进行验证,如果所提取到的内容(text)与数据库里的字段信息不能匹配上,则会出现错误信息输入的提示框,相反则进入本系统。即进入系统的用户中心,如输入的用户名或者密码不正确,则停留在登录页面。
高校教学质量评估范文6
督导,原意上指的是上级行政主管对下级执行部门的视察、监督和考核。教育督导就是上级教育主管对下级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的活动进行行政视察、监督和考核的公务活动。这是最早期的人们对督导的理解。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对督导的理解也经历了行政视察时期(1624-1875),专家督导时期(1876-1936),努力改进教学时期(1937-1959),以研究和探索为主要活动的时期(1960-1970),以系统分析为主导的时期(1970-至今)。
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国内高校校内督导更多的应该是综合性督导,帮助老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注重教学的过程性督导;注重日常制度的建立和日常教学资料的积累,研究分析评估指标,研究国家高等教育政策、法规,捕捉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为高校的发展出谋划策。总之,高校的校内督导应该是高校教育质量保障方面非常有力的一个组织,对内动态保障教学质量,对外能够在不影响日常教学活动前提下有条不紊的应对各种专项检查和教学评估。
2校内督导的定位
因为对校内督导作用认识的不同,各高校对校内督导的定位也是不同的,甚至在人员构成上也大有不同。
重视校内督导的高校,成立了专门的督导办或者督导组,是一个独立的机构,专门对校长负责,其人员由教育经验丰富的老专家组成,是专任督导;不重视校内督导的高校,没有专门的校内督导组织,也不开展相应的活动;也有高校成立了相应的部门,但人员由兼职教师构成,不定期举行活动,对教学进行监控,但无法进行对评估等活动进行专题研究的工作。
事实上,督导是我国教育的基本制度。1995年颁行的《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将其法定成为我国教育基本制度,上升为国家意志。
但显然高校对督导工作的重视,远远达不到对日常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程度。日常教学由教务处来运行,虽然也有教学反馈、教学监督这些职能,但因为它本身是教学的执行部门,所以不免有即使“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之嫌。
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对校内督导不重视或者弱化,实际上是对教育质量本身的弱视。这当然是有原因的,评价一个学校的好坏,最根本的是评价这所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对社会的贡献,而这是一个非常难以量化的客观事实。要评价,则必须要量化,而学校的专业排名、重点学科的数量、博士硕士点的数量、论文数量、教授数量则是非常好统计的,所以不知不觉,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就向这些可以统计、可以量化项目倾斜。我们都知道一所高校的老师发表多少论文只能代表这所高校的老师水平高,不能代表这所高校的教学质量高,只有学生发表了多少学术论文、有多少技术创新等,才能表明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高。
所以,高校设立校内督导还是必须的,因为督导是天然对教学质量敏感的存在,它的职责就是保证教学质量。合理的建议是高校设立校内督导,成员可以专兼职人员都有,挑选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组成专任督导,带领由年富力强正当年的中青年专业教师构成兼职的校内督导队伍,从专业建设、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从而帮助高校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设立的校内督导机构还必须是独立于高校内任何部门,直接对校长负责的机构,形成自然的第三方教学监控,这样才能真实的反应教学质量。
3校内督导的工作新思路
国家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已经成了教育部的常规工作,国内高校对评估已经不陌生。为了避免到评估时候临时抱佛脚,很多高校设立了与之相对的部门,比如教学评估办公室,比如督导办公室等,但前者更侧重对评估标准的分析,评估材料的搜集,后者更侧重平时的教学检查、督促,两者各有侧重。单单成立教学评估办公室,显得功能非常单一,而且功利性太强,和真正提高教育质量没有太直接的关系;而高校的校内督导工作,从目前来看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在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上没有发言权,日常工作流于细枝末节。所以高校校内督导工作需要寻求新思路,新突破。
既然评估工作是教学督导“监督、检查、指导、评估”四大职能之一,那么很显然,把督导和评估工作结合,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思路。评估本身就是为了提高高校教学质量,而督导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就是提高教学质量,两者在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我们可以把这个工作叫做“督评一体化”。
高校设立督导机构,除了想及时了解各类校内教学信息、教学反馈,提高教学质量外,更想要把这些提高反映到一个显性的标识上,而教学评估正是一个非常吻合的显性平台。同时校内督导虽然有一个清晰的大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却对提高教学质量具体体现在哪些环节上,或者说哪些环节是可以体现督导成效的方面是模糊的。如果能够把督导和评估切实结合起来,以评估指标为依据,把评估指标细化,形成建议和意见,融入到高校发展规划中;同时根据评估指标制定督导切实的督导目标,制定督导计划,形成督导文件和制度,进行督导活动,最后落实到提高教学质量上。
这样,校内督导实际上成为了一个把高高在上的评估指标分解、细化、形成可行性文件或制度的工作,真正为高校的发展、为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出谋划策。而在具体项目执行的过程中,校内督导可以实时跟进,恪守督导的底线,即只监督跟进,不越俎代庖做决定,做实施,只把真实情况给相关领导和部门做汇报。在具体项目完成的时候,由督导联合各方面进行实际的校内预评估,形成新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各单位、各机构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从而从各方面提高教学质量。
由此可见,这里“督评一体化”不是简单的把督导和评估两项工作叠加在一起,由校内督导机构负责评估、进行评估材料的收集、制定;而是由校内督导机构牵头,研究评估指标,结合本校实际,把评估对高校的抽象的要求,提炼成高校自我发展的目标,并脚踏实地的向目标提出的要求发展。
采取督评一体的校内督导机制,不仅有助于校内督导打开工作的新局面,切实落实督导的作用;同时可以使得评估工作不再是一项突击任务,而是一个细水长流、真正融入到高校各项工作中的过程,从而达到高校教学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宗旨。
参考文献:
[1]《高校督导与评估一体化的工作体系初探》.黄振菊.宁波大红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