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理论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教育理论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教育理论培训

高校教育理论培训范文1

关键词:粗糙集理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1

1 背景和相关工作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购买或开发满足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在线课程、网站或系统,成为提升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方法之一。面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系统日益增长的数据及高密度、多维度变量,如何从这些浩瀚的大数据中找出有用的知识成为目前教育数据挖掘的一个重点。约翰・布兰斯福特[1]等人认为技术在创建有效学习环境方面一种迎接挑战的途径:学习者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来自软件导师的反馈,反思他们自己的学习过程,接受循序渐进的指导,提高学习及推理水平。本文希望通过粗糙集理论在决策支持系统等领域的成功应用,对提升在线学习系统满意度、网站资源的利用和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2 粗糙集概述

粗糙集理论(Rough Sets Theory)是1982年波兰科学家Z.Pawlak提出的一种用于处理含糊性和不确定性的数据分析处理理论。该理论主要用于从不完整的数据集中发现模式和规律,是机器学习、知识获取、进行不确定信息形式推理的基础。目前已用于医疗诊断、过程控制、信息恢复、工业制造、卫星信号分类分析、商业经济等领域。从数学角度看,粗糙集是研究集合;从编程角度看,粗糙集是研究矩阵;从人工智能角度来看,粗糙集是研究决策表。

2.1 粗糙集基本定义

2.1.1 信息系统[2]

信息系统是粗糙集的研究对象。形式上,四元组S=(U,A,V,F)是一个信息系统。其中U:为论域,即对象的非空有限集合,A:属性的非空有限集合,V:属性A的值域,F:是一个信息函数。

2.1.2 知识约简[2]

定义1信息系统S=(U,A,V,F)中,令a∈A,若ind(A-{a})=ind(A),则称属性a在A中是不必要的,将其删除,不会改变信息系统的分类能力。否则,称a为必要的。

定义2信息系统S=(U,A,V,F)中,如果每个属性a∈A都是必要的,则称属性集A是独立的。否则A是相依的。相依的属性集中有的属性是多余的,可以对其进行约简。

定义3信息系统S=(U,A,V,F)中,A中所有必要属性组成的集合称为属性集A的核,记作Core(A)。

2.2 粗糙集特征

粗糙集理论假定知识是一种对对象进行分类的能力,它不需要任何预备的或额外的有关数据信息,应用于数据约简,特征提取,特征抽取,决策规则,模式识别等。粗糙集相对于模糊集,有确定的数学公式描述,完全由数据决定。故本文采用粗糙集理论。

3 粗糙集理论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系统中的应用

从系统中抽取跟用户相关的若干表,进行关系运算后生成一张表。采用粗糙集理论中的知识约简对教育技术培训课程中581名教师信息进行分析论证。本文截取部分参数进行实例说明。

3.1 部分参数说明

对数据集实际结果进行离散化处理后得出如下结果。分别用Media_Type、Age、Education、Department、Course代表媒体喜好、年龄、学历、学院、培训课程。具体参数如下。

Media_Type:用户信息中表现为对每一媒体表现形式的偏好,作为影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个性特征参数。分4档,取值为1报纸刊物,2广播,3电视,4新媒体(互联网和移动网络)。

Education:分3档。取值为l研究生,2博士及以上,3本科及以下。

Course:分3档,1代表初级培训、2中级培训、3高级培训。

Department:根据本校教育技术培训系统中的教师所在学院实际分布情况,分20档。1文学院,2理学院,3管理学院,4商学院,5教育科学学院,6外国语学院,7化学化工学院,8生命科学学院,9机械工程学院,10电子信息学院,11电气工程学院,12计算机科学学院,13建筑工程学院,14纺织服装学院,15公共卫生学院,16护理学院,17体育科学学院,18地理科学学院,19医学院,20杏林学院。

Age:分3档。取值为l青年(30岁及以下),2中年(30岁至50岁),3老年(50岁及以上)。

3.2 实例说明

设信息系统为S=(U,R),以某一学院为例。其中U={1,2,3,4,5,6},R={R1,R2,R3,R4,R5},R1={媒体喜好},R2={学历},R3={培训课程},R4={学院},R5={年龄}。

通过等价关系,R是相依的,约简得到属性集{R1、R2、R3},核core(R)={R1、R2、R3}。运用同样方法进行其它变量的相关分析。高校教师通过教育技术培训系统的学习,得到影响本校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必要因素:教师的媒体喜好、学历、培训课程。

3.3 因素分析

3.3.1 媒体喜好

通过调查显示,7%教师媒体喜好表现为广播,14%教师媒体喜好表现为报纸,27%教师媒体喜好表现为电视,52%教师媒体喜好表现为新媒体,其中媒体喜好为新媒体的教师中85%选择中级培训课程或高级课程。数据表明媒体喜好与培训课程紧密联系,相互影响。选择新媒体的教师对教育技术培训课程的要求往往偏高于其它媒体喜好表现形式的群体,一方面说明这些教师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教师对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普遍较高。

3.3.2 学历及培训课程

通过调查显示,高校教师以研究生学历为主;大部分选择中高级培训课程。数据表明高校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希望通过培训课程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期望值较高;教师的学历不同直接影响最终培训课程的选择。一方面说明教师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的培训课程,另一方面说明教师目前只满足于现有状态,未选择有利于提高的更高级别培训课程。

4 结束语

属性约简是粗糙集的核心问题,本文结合粗糙集理论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系统中的部分数据进行属性约简,得到影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部分必要因素。由于数据样本的局限性及参数选择的主观性,结果不一定全面及精确,却反应出本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某些问题,经过理论分析和实验证明,确实有效。传统的培训资源已经无法满足现有需求,需建立以新媒体为导向的学习资源;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师人群进行分阶段、分模块培训;建立不同等级、不同形式的培训课程;不同级别的培训课程需要提供更高级别的培训内容引导及推送,从而满足不同媒体喜好,不同学历层的需求,为高校教育技术推广工作提供保障,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提供支持,为高校教育信息化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约翰・布兰斯福特.人是如何学习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2]曾黄麟.粗集理论及其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

高校教育理论培训范文2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校本培训;农村教师;高原现象

教育部推出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其宗旨是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江苏作为试点和先批开展建设计划的省份,在计划推进过程中,牢牢抓住培训环节,根据江苏的实际情况,培训主要采用网络培训和校本培训形式,目前初级培训已接近尾声,在培训推进到广大农村学校时,师资、设备、场地、组织等相关问题就暴露出来,由于现行的县乡财政薄弱,配套经费不足,网络培训、校本培训的深人实施遇到很多困难,就像人们登山时,爬坡到一定高度后再很难前行而出现的高原现象。目前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深入开展就处在这样一个培训的高原区,本文结合本地区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实际,分析“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探究解决的对策,以期更好地推动农村地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计划实施。

一、“高原现象”的成因

1.认识层面。部分教育行政领导对“计划”实施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教育技术内涵理解不充分,没有积极推动基层培训工作。农村学校是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末端,校长、教师认识不到位,认为国家对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要求距离农村教师还很遥远,把这一轮培训等同于以前的信息技术培训,认为学得太早,用处不大,以拿到证书为目的,考前突击学习,没有深刻领会到这一轮培训的深远意义,特别是这一轮培训中新课程理念的运用和渗透对教师专业发展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因此,在具体开展培训工作中出现经费困难、执行不力,有效的激励机制没有形成,阻碍了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2.环境方面。目前,国家层面尚未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且人事与教育部门政策衔接脱钩,多项培训同步进行,工学矛盾较为突出,导致受训教师滋生抵触情绪。农村地区计算机硬件设备陈旧,且数量不足,县级培训基地的计算机配置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农村学校网络设施、计算机、教学投影设备配置不到位,教育技术应用氛围不浓厚,政策导向性不强,教师觉得学了没有用,学了也用不上。没有一个良好应用环境,如何巩固培训成果也值得思考。

3.教师自身。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由于农村教师人数多,而且分散,得到面授机会的老师少,农村教师技术薄弱,对学习有畏难情绪,不利于老师的深入学习。同时一些地区的老师已参加过INTEL未来教育培训,政策规定获得INTEL未来教育证书等同于通过全国教育技术水平初级考试,余下符合培训考试条件的老师,年纪较大,专业发展动力不足,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4.评价方面。能力建设计划出现整体上重考试、轻培训,培训中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一些地区片面强调考试通过率,忽视培训过程性评价和培训质量监管,偏离了“计划”的宗旨。特别是“通过培训的过程性评价才具备考试的资格”这一要求由考点掌握,考点为了吸引教师参加考试出现把关不严的情况,培训和考试的互动作用分离,带来了培训难以推进的问题。考试的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挂钩的政策执行不到位,教师的外在压力不足,直接影响教师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5.费用方面。经费匮乏问题一直是制约培训深入开展的“瓶颈”,对部分地区而言,大部分地区财政只能维持省级骨干教师或省级教师培训,一旦深入市、县,经费不平衡、财政困乏等问题便暴露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讲,经费问题是阻碍“计划”实施步伐的关键因素。目前针对教师的培训考试很多,考试费用在农村偏高,成了教师的负担。且与人事部门的信息化考试培训有重复现象,政策上没有协调,老师感到负担过重,没有考试费用减免政策或相应的奖励机制。

二、解决“高原现象”的对策

解决“高原现象”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必须分析农村教师当前的培训现状以及教师对待培训的心态,深刻认识“计划”面临的艰巨性,从而找到舒缓之法,让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柳暗花明又一村”,顺利渡过“高原”。

1.建立县镇两级项目机构,发挥培训管理职能。县镇两级培训管理机构直接面向农村一线教师,充分发挥机构职能是解决目前培训困境的关键环节,专门成立县镇两级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从人员组成、经费拨付上予以政策倾斜,强化机构的宣传、组织、考核等职能,安排专人承担有关工作,主要承担宣传发动,制订培训计划,建立培训评优机制,立足本地实际情况,整合多方资源,明确学校的培训责任,做好网络培训和校本培训的组织和督导工作。管理部门要抓住学校实施网络培训、校本培训中的典型经验,及时进行推广。

首先,加强培训的宣传发动,提高校长和教师的认识,从而为培训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氛围。促使教师和管理者进一步理解这一“计划”与计算机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的区别,在观念上实现从信息技术向教育技术的转变,也为“计划”的推进奠定人力资源基础。其次,根据工作安排,制订培训计划。制定网络培训工作流程,落实班级管理员工作职责,开展网络平台管理员培训,进行班级辅导员集体备课,加强对各地培训情况的调度、联系,了解各地培训工作进展情况,督促各地管理员做好网络培训的相关工作。最后,借助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被纳人江苏省县(区)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之中的有利条件,把压力传递到每个学校,鼓励学校集思广益,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创造性地开展培训工作。

2.立足农村学校实际,有效开展校本培训。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的政府性行为,它是在中央级、省级、地级、县级相关教育机构,尤其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的。从校本培训来看,参训教师数量多、持续时间长、开展层级复杂,培训标准针对人员类型和地区差异大。因而,在培训的组织上力求更新观念讲合作,集中、统合、协调多方力量,保证校本培训项目能够顺利实施。川农村学校在进行校本培训过程中遇到一系列困难是客观的,这是由当前农村学校实际决定的,校本培训的自组织发展策略决定学校必须立足于本校,自力更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学校开展校本培训的做法有:1.针对学校中信息技术基础较弱的教师由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反复补差,提高教师的操作能力。2.根据参加培训的教师的上课时间把他们分为早晚两班,由辅导教师轮流辅导,保证教学、培训两不误。3.把已通过考试、水平较高的教师和正在参加培训的教师结成互助对子,在培训过程中实行“一帮一”,随时随地进行学习。4.组织骨干教师将自己的培训,得在每周学校例会上与大家分享,充分体现教育技术培训实践反思、协作互动的新理念。5.在完成基础知识的培训以后,学校辅导员可以按照科目分别进行培训,做到有的放矢。6.辅导教师要利用网络教室等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设备进行辅导、演示,对于培训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7.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学习、应用中,注意培育和树立典型,激励教师进行自主学习,及时发现那些学习应用比较好的教师,并帮助他们总结提高,一旦成熟,就在全体教师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使教师们在观摩学习中得到启发和提高。

3.研究网络培训规律,加强培训过程管理。新一轮的全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注重培训的过程,强调通过有效的多种形式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而不是片面地追求考试的过关率,要求进行50学时的学习,培训质量是能力建设计划的关键,网络培训更要如此。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以乡镇为单位组建网络班级,各校指定培训负责人,并对各校培训负责人进行网络开班流程培训和使用培训,再由负责人回校对本校参训学员进行二次培训。地区管理员在开班时通过网络平台对学员提出书面学习要求,做好学员学习的督促、监管工作,及时公布学员学习情况,协助辅导员督促学员及时提交作业。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和管理员日志制度,强化班级管理员和辅导员的责任意识,按时上线监管、辅导,引导学员互动,积极参加网络学习,及时完成章节作业,各地管理员及时反馈培训情况,确保培训平台正常运行,保证教师学习效果。管理员和辅导老师通过建立“教师教育技术网络培训管理员”QO群互相探讨在培训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互相交流在培训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建立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专题网站,发挥网络作用,加强信息沟通在培训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过程管理,首先要求管理员辅导老师熟悉平台的使用,这是对主讲教师的基本要求,否则学员在操作上遇到的问题就无法解决。其次是评定和回复一定要及时,这是保证网络远程学习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也就是说,主讲教师要及时地对各个讨论区的帖子和作业进行打分、评价和回复。如果学员长时间看不到学习的成果和反馈的信息,很容易气馁,会影响他们学习的气氛和质量。

4.政策引领,制定帮扶措施。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涉及面广、人数多、任务重。为此,培训部门应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并根据本地区的实际,进一步完善地方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关规章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和细则,明确培训对象的权利和义务,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一整套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管理体系,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保证教师培训工作在有序中按需、按时完成。建立规章制度,把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纳入学校办学综合督导之中,教育技术证书与教师职称评定挂钩,严格执行管理政策。

通过开展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技术校际结对子,建立起稳定的城乡对口支援制度,实现教师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实现均衡协调发展。重视教育技术能力讲师团的建设工作,以参加国家、省、市骨干教师培训的学员为基础,建立市、县两级讲师团队,发挥骨干示范引领作用,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化,坚持备课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根据农村教师参加培训人员多分散广的情况,认真组织讲师团进行巡回培训,实现辅导材料共享。在培训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实现辅导远程直播,建立辅导的主场和分场,开展网络交流,让更多的老师接受辅导。讲师团成员认真研究考试的规律,搜集相关资料,整理、打印成书面材料发给参训教师,提高教师的考试通过率和优秀率。通过帮扶策略增强教师参加学习的信心,发挥帮扶的最大效益。

高校教育理论培训范文3

摘要:混合学习即各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在形式上是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的混合,在操作上是对媒体的适当选择和组合,但在深层次上则是基于不同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的混合。运用混合学习的理念,将新技术与传统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能够大大提高培训的绩效,为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供有益的思路。

在教育、培训实践中,人们通过对1"rlearning应用的反思,提出了混合学习(blendedleanring)概念,并率先在企业培训领域中出现,将不同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案来解决。混合学习即各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在形式上是在线学习(online)与面对面学习(ofline)的混合,在操作上是对媒体的适当选择和组合,但在深层次上则是基于不同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的混合,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结合川,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的绩效。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与传统的企业培训在某种意义上存在共同点,主要目的都是通过培训提高广大受训者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且培训对象都是在岗人员,因此,应考虑到培训对象在时间、地点、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多样性要求。因此,混合学习原理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应用是值得尝试的。

一、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对象是高校教师,他们有着不同于其他培训对象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学科专业繁多,各学科专业教师知识结构和信息素养基础各不相同,在接受教育技术培训的起点和要求方面有较大差异,因而必须在培训内容上下功夫,因材施教,吸引教师参与。二是高校教师身兼教学和科研两大任务,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不统一,这就要求在培训形式上动脑筋s增加培训的灵活性,以适应高校教师工作的特点。

二、培训内容及现状分析。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以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服务教学为宗旨,教学内容一般包括教育技术理论和教学系统设计、多媒体软件技术、多媒体硬件三个主要部分。尽管我们一直强调教育技术理论和教学系统设计的重要性和突出地位,但在实施上却仍然停留在就理论谈理论的层次上,对于不同学科专业教师的指导性不大。笔者认为,这一部分内容虽然理论性强、较抽象、难以操作,但应是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多媒体软件技术是培训的主要内容,也是广大教师参与积极性较高的部分。针对软件品种多样,教师需求各不相同的特点,有些学校采取了初、中、高级分类选择培训,但无论是哪一阶段的培训,也都只是新增了知识,而在内容深度上挖掘不够,因而经过培训的教师对各级内容大都只是人门或是一知半解而已。

多媒体硬件方面的培训主要是针对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室热情较高但使用能力欠缺的实际情况开展的。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在多媒体教室的日常应用层面上,培训的方式以实际操作演练为主,教师学会了操作的步骤,但排除故障和应变能力仍然较低。

三、基于混合学习原理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必要性。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可以大胆尝试应用混合学习原理来指导培训,具体说来:首先,从培训者和培训对象来看,混合学习强调的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结合的基本思想川,符合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特点。作为培训对象的教师都是文化素质高、学习能力强的学习者,他们对自己参加培训的目的十分明确,态度也很积极,应该充分利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培训的主要任务从“训”转移到“培”,对其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加强指导,实现最优化教学。

其次,从培训目标的实现来看,混合学习研究的本质是对信息传递通道的研究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既需要利用自定步调的E-leaming、软件模拟、在线协同等现代化通道进行自主学习,同时也需要教室、印刷品等传统通道来弥补E-leaming的不足。只有通过合理运用面对面和在线学习两大基本通道,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才能高效地开展基于技术和基于参与者的培训,实现“主导—主体”指导下的基于指导和基于发现的培训。

最后,从绩效技术来看,混合学习的关键是对媒体的选择与组合混合学习的思想是通过选择、组合恰当媒体,找出解决特定教学问题的最优化方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部分,必然也应当考虑到教师的投人产出比问题。此外,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让教师学会对媒体进行选择和组织,而作为传递这种方法的培训本身理应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四、基于混合学习原理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

笔者认为,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可以考虑采用基于混合学习原理的分类培训模式,将培训分为三大类:基础技能类(软硬件具体知识)、理论一技能结合类(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理论的实际应用方法和策略等)和综合应用实践类(与教师课题相结合的综合实践)。基础技能类培训的目标是使教师掌握各种软硬件的具体技能;而理论一技能结合类培训的目标则是深人理解理论,并实现理论、技能的内化和综合;综合应用实践类培训的目的是使教师能够在实际的课题实践中认识到与教育技术专家的沟通与协作的必要性,学习和掌握协作的方法,使具体实践问题得到解决。三类培训没有高低、上下之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关系。

各大类内又分为不同的学习模块,学员可根据自身需.要在各大类各模块之间进行选择和跳转。如在基础较差的初期,学员可选择基础技能类课程进行学习,然后在理论一技能结合类了解和尝试一些教学系统设计和教学策略方面的内容,如发现自己某些设计的实现还欠缺某些技能(如动画制作、音频编辑的方法等),这时,学员可再返回到基础技能类的相应课程进行学习。

各类别中分别运用混合学习的不同应用模式进行培训,即基础技能类采用技能驱动模式开展培训,将自定步调的自主学习同培训教师的在线指导相结合;理论一技能结合类则采用态度驱动模式开展培训,将传统的面授培训和在线协作学习结合起来,如通过对某一教学案例进行深度剖析,结合分组协作的方式尝试运用已有的理论、技能合作完成某个单元或某些内容的教学设计或课件的设计、制作;综合应用实践类则采用能力驱动模式开展培训,利用专家与学习者的共同活动,通过在线式进行互动以获取隐性知识,并将培训的目的融人参训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中,从而进一步扩大实践培训的效能。

5.培训的具体操作方法。主要包括:

(1)训前测评。对首次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调查或测试,由培训人员给出指导性参训意见和计划。训前测评可了解学员的基本情况,指导其进人不同的分类、模块学习,是实现最有效学习的基础。

(2)具体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笔者结合多年培训的经验,依据上文提到的培训模式分类,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式进行了列表,如表1所示。根据各大类、模块学习内容的差别,可分别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或组合来进行培训。如基础技能类,大部分学习内容由学员通过视频点播、网络课程自主完成,面对面的培训和指导仅限于个别内容,且只有学员有需要时才参加;而对于理论一技能结合类的课程,则要先依据学科专业不同进行分类,让学员听取与自己学科专业相近的教学案例的分析讲座,再通过与相同、相近学科专业学员的在线协作和讨论实现理论知识的内化,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并形成相关产品。

(3)评价和考核。测试和现场制作作能结合类各模块考基础技能类各模块考核可采用在线或完成相关操作相结合;而理论一技则可采用小组内成员互评与小组协口即核作产品综合评测相结合;综合应用实践类的考核,可采用提交小论文与提交课题相关产品相结合的形式。基于混合学习原理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学习者的灵活性和自由度都比较大,可以考虑采用学分制,将每个学习模块都设置相应的学分(其中有必修和选修之分),并根据各模块的教学周期,定期开展考核。通过各模块的考核,学员可以取得相应的学分,培训单位可依据学员取得选修和必修学分的情况,颁发和出具相应的培训证书或证明,以供职称评定或其他途径之用。

6.基于混合学习原理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支撑条件。基于混合学习原理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具有培训时空的无限性、培训方式的多样性及培训绩效的显著性等优势。而这些优势的发挥和实现需要一定的支撑条件:其一,思想上重视是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前提条件。基于混合学习原理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是以学员为主体的,这就需要教育技术工作者进一步做好教育技术的群众化工作,提高学科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同时,我们还应帮助主管教学领导加强对信息化校园建设的深层次理解,明确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努力使培训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

其二,硬件设施是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物质基础。基于混合学习原理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是面对面培训与学员在线自主学习的结合,因而,首先要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来负责根据混合学习原理,分析需求、制定计划、实施培训、组织评价;其次要建设或利用现有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师培训服务,保证学员在线自主学习、在线答疑和讨论等在线学习渠道的畅通;最后应尽可能创造更加方便、快捷的校内外网络硬件环境,保障培训的正常进行。

高校教育理论培训范文4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为本。高校教师作为高校领域的文化精英,扮演着多重角色,他们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高深学问的缔造者,更是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示范者。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出现了专任教师数量不足的现象,陆续会引进一些硕士、博士毕业生来充实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年轻化的趋势十分明显。这些高校教师的新生力量很快成为教学工作的主力军。新任教师初到教学岗位,会遇到诸多问题,比如角色过渡、专业发展、教学任务等等一系列困境。因此,积极探寻高校新任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的发展规律,构建高效的新任教师培养模式,对有效提升他们的教学专业技能、思想政治素质,提升高等院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高校新任教师培养的现实意义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教师队伍的高素质、专业化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新任教师是高校吸收的新鲜血液,是高校全面发展的未来和希望。欲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应从提高新任年轻教师的素质入手,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确立新任教师的发展意识,拓展新任教师的专业内涵,完善新任教师的职业素养等。新任教师的培养,不仅直接影响高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也起到关键作用。因此,高校应该把新任教师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它对高等院校教育建设的持续和稳定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从学生到教师,充分完成角色转换

近年来,高校应届硕士、博士毕业生和专业从事科研人员是高校新任教师的主要来源,他们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过程中,面临着种种问题。首先,他们有高学历,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却缺少相应的实践教学能力。有些新任教师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换不充分,教书育人意识不强,有些新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致使无法驾驭课堂,有些新任教师初登讲台存在畏惧心理不懂控制课堂的技巧等等……即便高校引进的部分新教师毕业于师范院校,“但高等师范院校也不是为学生毕业后从教准备一切的地方……培养的是一种自主发展能力的成熟的预备教师”[1]。教育学理论认为,从知识的接受者到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转换需要辅的措施,用来强化角色转变后的角色意识[2]。而新任教师的培养正是通过对新任教师理论水平、教育观念、实践教学能力等方面有针对性的培训,从而帮助新任教师迅速完成角色的转变,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二)有助于提升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青年教师的比例已经达到了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新任教师也自然成为教学的主要力量。由于新任教师教学理论欠缺,教学能力薄弱,教学实践经验少以至于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新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只有提升了新任教师的教学能力,才能保证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高校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新任教师短时间内熟悉教学的基本理论,尽快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技巧,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增强教学技能,更新教学思想,不断推陈出新,以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逐渐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三)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提高新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当今的高校教师,应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爱生,身体力行,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还应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水平。高校通过对新任教师的培养,不断加强他们作为教师的职业神圣感,不断夯牢他们终身从教的思想,不断提高他们的自身修养,不断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使其做“崇教厚德,为人师表”的典范,在师德师风、治学态度、育人意识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影响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对学生的道德示范作用。

二、完善高校新任教师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健全新任教师的入职培训制度

入职培训,是指新任教师从受聘入职到转正之前这段时间内所接受的指导和训练。这是对新任教师在角色过渡、职业体验、教学责任和使命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专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基础[3]。因此,充实和完善新任教师的入职培训是教师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

1.要完善新任教师入职培训制度。由于高校普遍存在师资紧缺、生师比不足的现象,许多新任教师刚刚入职就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学校组织的入职培训与教师的日常教学任务发生冲突,入职培训随即成为了简单的“走走形式”。教师忙于各种教学和科研的压力而把自己陷于杂乱无章的混沌状态中。高校要解决这一棘手问题,首要任务是正确处理新任教师入职培训与日常教学任务的关系,需制订详细的入职培训计划,合理安排入职培训的时间,增强入职培训的效果。使新任教师能尽快适应教学任务,尽快熟悉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促进新任教师的成长。

2.开发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制定全方位的培训内

容。高校新任教师的入职培训,普遍形式单一,教学内容也仅限于教育学、计算机、英语等学科的理论知识,不能联系到教学实际。新任教师对这种空洞的、与教学工作相脱节的理论学习兴趣不大,积极性也不高,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入职培训的效果。所以,新任教师的入职培训不能只重视教学理论的培训,应该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充实培训内容,突出对新任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的训练。多元化的培训方式不仅能使新任教师理解枯燥的教育理论知识,也能促进他们提高动手实践的技能和改善教学质量,如分组教学讨论法、观摩教学法、教师互听互评法等。丰富的培训内容应着眼于新任教师对教育技巧的熟悉和对教学策略的掌握。高校一方面可以开设一些关于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教学艺术、教师礼仪、课堂管理技巧、人文修养等专题讲座,另一方面,可以聘请国内、省内、校内名师为新任教师现身说法,传授教学经验。同时可以组织新任教师开展实践教学,请名师专家点评。这样才真正做到了将教育理论知识具体应用到实践教学中,使新任教师在入职培训中亲身感受到教学中要经历的各个环节,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薄弱之处及时反思调整并重点培训提高,尽快适应教学的全部过程以达到新任教师入职培训的最终目的,

3.加强“校院”结合的双重培训模式。在新任教师的校级培训后,学院应该配合学校的入职培训,进一步落实新任教师导师制。在新任教师入职培训后,学院应该针对新任教师个人制订专门的培养计划,并在专业教研室内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从思想、教学、科研等方面对新任教师全面指导和帮助。学院定期组织新任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交流活动,通过学院听课、集体备课、学生反馈等形式,对新任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为校级培训提供大力支持和有力保证。

(二)提高教育部门和高校对新任教师培养工作的重视

1.教育部门尽快修订现有高校教师入职培养的管

理规定。很多高校对新任教师的入职培养重视不够,虽然建立了入职培养制度,却没有完全按照制度实施。教育部门应当加大对高校师资的调查研究力度,尽快修订现有的高校新任教师入职培养的相关管理规定,对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条例进行补充和修改。比如:高校新任教师培养经费的来源、培训教师的来源、培训科目设置及考核制度等等,增加高校的自主权,使新任教师的入职培养不再是新任教师获得准入资格证的方式,而是真正成为提高新任教师教育教学综合素质的载体。

2.高校为新任教师创建良好的成长环境。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全体教师中营造出“知荣辱,明是非,崇教厚德,为人师表”的良好氛围。通过将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相结合,使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任教师尽快融入学校主流中。高校应结合各学院、各专业的特点,进一步整合学术资源,为每位新任教师分析自身优势及发展方向,提供发展策略的指导,使其短时间内适应学校环境并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高校教育理论培训范文5

【关键词】高校教师 现代教育技术 素质培养 重要意义

前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高等院校的教学设备也趋于科技化,高等教师需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才能够很好地使用教学设备。传统的教学能力已经满足不了现代高校的教学需要。并且,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也是高校教师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之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向高校教师提出了掌握这样一种能力的新要求。高校教师只有掌握了这样一项能力,才能够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如果高校教师具备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素质,那么对于促进高校教育机制改革、创建创新型课堂、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将重点的探讨高校教师如何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的培养以及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教师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高科技设备在高校的应用,向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传统的教学能力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教学模式的需要,只有充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才能够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高校教学任务。所以,高校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是极其有必要的。

首先,高校教师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是现代教学设备提出的新的要求。计算机的发展充实了大学教师的生活,同时也完善了教师的授课方式。通过计算机进行授课不仅能够提高教师教案的完整率,而且也能够提高教学的速度和教学的效率。但是,计算机的发展也向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只有掌握了这项技术,高校教师才能够充分的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才能够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优点发挥出来,才会更好的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为自己的教学服务。也就是说,高校教师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是极其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应现代教育形式的发展,才能够胜任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高校教师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是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近些年来,教育部将教学目标定位在素质教育上,从小学教育到中学教育都是如此,但是纵观我国的教育,由于选拔人才制度等的限制,大多数教育机制还是延续以前的应试教育,不少高等院校也是如此。应试教育只会固化学生的思想,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推进了高校素质教育的进程。现代化教学设备向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让学生能够足不出户就学习到很多外界的东西,这对于学生的素质发展和全面发展是极其有利的。而高校教师则需要正确的引导学生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那么就要求高校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只有充分掌握了这项能力,高校教师才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才能够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者,高校教师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是高校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逐渐出现脱节现象,教育后的结果无法满足社会需要的问题逐渐严重。那么就要求高校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重新审视社会需求,根据社会需求变化来制定教学目标,促使经过高等教育后的学生满足社会的需要。若要减少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单靠高校教师的人工调查和判断是不可行的,必须要充分依赖于现代科技。高校教师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就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来探索社会需求和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就能够制定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从而逐渐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只有保证了自己的教学目标,把握住社会的需求动态,才能够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最后,高校教师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是高校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现如今的社会是高速发展的,技术是不断变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也是在不断变化的。高校教师不像中学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可以长时期的不改变,高校教师不能够这样。高校教师必须时刻保持自己的教学模式是最新的,自己的教学内容是最新的。因为高校教师的教学培养目标是与社会需求和未来就业相互挂钩的。如果教学模式不对,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高校教师不仅是授课,更是传道,向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所以高校教师必须比学生更早的掌握现代科技的使用方式。也要时常进行思考,进而调整自己的角色,以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高校教师必须通过学习和培训培养自己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自己的未来教学,才更有利于培养出全面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人才。

二、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的现状

我们之所以要讨论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的培养,是因为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在普及率等上面存在很多的问题。

首先,高校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不足。与中学教学相比,高等学校的教师在教学设备上具有很大的优越性。高等院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主要依赖于多媒体,基本上所有高校教师都是选择多媒体上课,所以不少教师就认为学会了多媒体也就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其实不然。调查发现,不少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只会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就是制作幻灯片之类的作为课件。在幻灯片上面基本上是插入简单的文字、图片和动画,其实这并不能够说明高校教师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只有将自己的课件做得利于学生吸收,幻灯片内容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以及能够反映出本学科领域最前沿的内容,才能够说明幻灯片是合格的,是符合现代教育技术素质要求的。不少教师在这个方面存在误区,认为会做幻灯片就是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其实做出一个合格的幻灯片才能够证明其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具备了现代教育技术素质。

其次,高校教师缺乏与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理论指导。现代教育技术也是近些年来刚提出来的,并没有具体的理论指导。而高校教师虽然基本具有高学历,即硕士、博士毕业,但是他们的教学思想仍然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思想,即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的教,而不是以学生为主的学。现代教育技术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传道授业,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实践表明,填鸭式的教学是一种应试教育,极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素质教育才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真正的生活技巧,锻炼出真正的生存能力。社会需要的是实践人才而不是理论人才。所以高校教师应当转变自己的角色,将学生放在学习的重点,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逐渐培养高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

最后,高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掌握不够。高校教师不像中学教师一样,以教学目标为主体,高校教师还要致力于科学研究和课题研究,所以没有较多的精力放在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的培养上。这就导致高校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掌握不够。即使学校专门组织高校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也不能够引起高校教师的重视,培训的结果也是失败的。心理上的不重视加上行动上的不支持,导致高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掌握不够。这也就进一步影响到高校素质教育的进行,造成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需要。只有从心理上改变这种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

三、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提出更加坚定了高等院校走素质教育的道路,同时也促使更多的教师在教育方式上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科技的高速发展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虽然在很多院校存在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不彻底等问题,但是我们依旧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的培养方案。

首先,学校要多举办一些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培训课程,培养高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素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与其让教师自己摸索,不如学校主动组织一些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课程,这样既有利于高校教师掌握理论知识,也便于高校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教育技术概述、学与教的理论、试听与传播理论、教学设计等等。这些基本理论都要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而且培训之前还要对教师进行心理培训,让高校教师从内心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在培训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结合相关的实例,深入浅出,只有这样才能够向高校教师真实的反映出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才能够让教师明白他们的差距。

其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培训,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理论的学习是前提,技能的掌握是关键。当教师从内里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并且掌握理论知识之后,要进行技能的培训。只有理论结合实践才能够确保培训的成果。学校应聘请专门的讲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进行培训,通过大量举例以及实物展示和高校教师自我展示等形式向高校教师传授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多层次不间断地确保高校教师掌握这种技能,并且在后期的课堂中监督教师的技能使用情况,对于操作不当的地方进行及时纠正。技能的掌握是重中之重,所以在培训的过程中要向高校教师重点说明其重要性。

最后,建立监督机制和政策机制,确保高校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监督机制和政策执行机制是对高校教师的一种督促,没有制度就不利于一项政策的执行。由于高校教师长期受到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所以即使受到培训在日常教学中可能还会带有传统教育观念,所以学校应当不定期的对高校教师教学情况和教学方式进行检查,确保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顺利运行。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将教师的教育技术素质培训成绩和日常执行度列入教师的年度考核中,与教师的评奖评优及职务晋级相挂钩,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质达标设定一定的标准,对于不达标的进行相应的处罚,这样就能够确保高校教师坚定不移的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日常教学中。

四、总结

现代教育技术是高校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技术,它不仅仅能够帮助教师完成教学计划,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调查显示,高校教师之所以对现代教育技术存在误区,主要是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规律认识不清造成的。只有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规律,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才能够帮助高校教师充分掌握这种能力,以至于帮助其很好地应用于高校教学中。

【参考文献】

[1]蓝振师,韦容. 如何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03).

[2]何泰伯. 论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21).

高校教育理论培训范文6

【关键词】教育技术;人力资本;高校教育技术人力资本;绩效技术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3―0031―04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教育技术对于高等教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逐渐成为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制高点。高校人力资本关乎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高校教育技术人力资本的概念,并进一步探讨了绩效在提高教育技术人力资本的培训中的应用。

一 高校教育技术人力资本的内涵

1 高校人力资本

高校是社会高层次人才集中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资源是教师。高校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投资形成的,凝结在高校教师身上并具有经济价值的后天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健康、迁移能力等质量性因素的总和。与起源于管理学的人力资源不同,人力资本起源于经济学研究,它关注的是从投入――产出角度来研究人力在获益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注重收益问题。高校教师人力资本是能够多次使用,多次转让,不断对高校教育创造和增值,贡献社会价值的能力[1]。

2 高校教育技术人力资本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AECT2004定义中,教育技术被界定为: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2]。教育技术已经发展为不仅是教育技术专业教师所要学习掌握的能力,而是所有学科的教师都必须学习掌握,并要将其熟练应用到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种必须的能力。

从以上对高校人力资本和教育技术的理论分析基础上,我们提出了高校教育技术人力资本的概念。高校教育技术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高校教职员工身上的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的总和。高校教育技术人力资本不局限于从事教育技术教学、科研、开发和服务等方面的教职员工的教育技术能力,它的范围更广,包括高校内所有教职员工所掌握并运用的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高校教育技术人力资本是高校人力资本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种人力资本的形成和增值主要是通过教育技术投资形成的,其中最普遍、最重要的投资方式就是教育技术培训。

二 高校教育技术人力资本培训现状及绩效培训

1 高校教育技术人力资本培训现状

随着教育技术人力资本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教育技术培训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高校教育技术人力资本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依然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首先,对高校教育技术人力资本的认识不够,重技术轻理论。许多参训教师甚至一些培训教师都认为教育技术人力资本培训就是培训教师们怎么运用多媒体、怎么做课件,觉得培训就是教参训教师们学会应用常见的软件,完全忽略了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更不用说要理论指导实践,将教育技术科学正确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了。

其次,教育技术人力资本培训缺乏统一管理,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安排不合理。教育技术培训大多采用大班集体教学,这样时间安排就受很大限制,极易造成工学冲突,这也是培训出勤率不高的一个很大原因。另外由于大班教学,培训教师与参训教师之间的互动机会很少,参训教师靠机械记忆和模仿练习的方法学习,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再次,教育技术人力资本培训的评价方式单一,缺乏激励和跟进指导。对于参训教师的最终评价往往流于形式,一份教案加一份试卷就是培训成果检验。集体培训之后没有进一步跟进指导,巩固培训成果,往往培训结束不久,参训教师就又回到参训前的工作方式当中。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将绩效技术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教育技术人力资本的构建当中,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高校教育技术人力资本培训的绩效问题。

2 教育技术人力资本的绩效培训

绩效是指人们在工作场所完成任务的成就或结果[3]。人类绩效技术致力于提高组织和个人的绩效,核心是人。在各种培训中运用系统、全面和整体的观点解决个体的工作绩效问题,寻求低成本和高效益。绩效技术追求的目标与人力资本关注的投入――产出收益是非常相符的。

从绩效技术角度分析,影响人的绩效的因素是一个系统,任何一个因素的缺乏都影响绩效的提高。影响高校教育技术人力资本绩效的因素不但有知识、技能等内在因素,也有奖励、工作环境等外在因素。

三 绩效在提高教育技术人力资本培训中的应用

本文在人类绩效技术的基本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高校教育技术培训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个绩效技术在高校教育技术人力资本培训中的应用模型(见图1)。

1 绩效分析阶段

绩效分析的目的是确定目前所实现的绩效状态与期望绩效状态之间的差距,以便为缩小这一差距应采取的措施提供依据[4]。

(1) 培训组织者分析。以教育司在2007年8月9日下发的《关于开展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通知》文件中规定的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目标,作为整个培训期望达到的绩效状态[5]。根据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要求,研究制定高校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标准,是确保高师培训质量的关键,然而标准的制定又是动态的,需要积极了解教师教学实际情况,及时更新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标准。

(2) 环境分析。主要分析高校教师的工作环境、培训环境和教师个体的知识技能等,同时关注实际培训后高校教师的工作绩效状态。

(3) 绩效差距。通过上面的培训组织者分析和环境分析,得到了期望培训后教师的绩效状态与实际培训后教师的绩效状态,两者的差距就是绩效差距。存在差距就需要用绩效整体系统的方法进行原因分析,改善培训,使培训后的教师绩效能够达到期望的绩效状态。

2 原因分析阶段

原因分析就是寻找并确定引起绩效差距的因素。原因分析的结果决定着干预的深度和广度。

(1) 培训环境支持的缺乏。培训环境的支持是多方面的。领导的支持包括培训组织方领导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组织管理,也包括参训教师所在学校领导对教师参加培训的态度、配合情况等。任一方领导对培训工作的不支持,不合作,都会对培训教师或是参训教师的培训绩效产生影响。培训基础设施不齐全,多媒体资源的匮乏;培训管理人员对培训教师和参训教师提供的服务不周到;对培训教师和参训教师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没有即时合理的评价体制,这些都是产生绩效差距的外部因素。

(2) 个人行为能力缺乏。个人行为能力主要包括培训教师和参训教师的行为能力。由于现在许多地方的培训组织者在分配具体的培训任务时,是将一些地区的培训任务委托给某一个培训学校,这极易造成培训学校和培训教师的选拔上缺乏竞争性。培训教师选取的培训内容不合理,应用教育技术教学的能力水平低,没有一个专业化的培训团队。参加培训的高校教师缺乏主动性,是被动的参与,对培训的目的和意义不明确。参训教师原有的知识能力参差不齐,跟不上培训教师的讲课进度。培训授课大多采用大班教学,培训教师和参训教师缺少沟通交流,对于培训内容缺少即时的反馈,培训教师没有办法根据参训教师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培训内容。这都会阻碍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3 干预措施的选择和设计阶段

针对所存在的绩效问题及具体原因,选择设计可行的应对措施。选择干预措施时,应当整体进行规划,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在多个干预领域综合多种干预手段进行干预[6]。

(1) 创设好的培训环境。培训者所处的环境对培训效果影响很大,这主要包括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培训场所的教学环境要好,光线、音响等要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参训教师学习所用的硬件、软件资源建设要完善。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需要领导的支持与配合。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培训团队。就培训的整个过程来讲,首先要求培训教师既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熟练掌握应用技能,并且可以把两者有效融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保障培训质量,使教师的信息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7]。加强参训教师的考勤制度,用纪律将参训教师留在课堂上。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要加强培训的课程内容设计,让参训教师真正感觉到能学到东西,自觉主动的留在课堂上。

(2) 完善评价体制。制定具体明确的评价机制、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建立并完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认证制度,逐步将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证书与教师资格认证以及教师职务晋升条件相挂钩[6]。同时也要加强对培训教师的评价、奖惩制度,提高培训教师的工作绩效。

(3) 培训后续学习支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最终归宿点是参训教师把教育技术的理念和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提高高校教育的教学质量。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已经充分表明,培训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特别是短期的集中培训,其单独的作用和效果是十分有限的,对于参训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的持续支持与各种形式的指导与帮助,是促进培训效果提高的有效途径[8]。培训组织需要对参训教师进行跟踪指导,建设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参训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及时与培训组织交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4 干预措施的实施与改进阶段

将选择设计好的干预措施付诸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地进行改进,保证干预措施的有效合理实施。

根据干预方案及培训实际情况对培训进行干预。监督实施的过程,即时检测实施的效果,发现问题积极探索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时做出反应调整干预方案。培训中将教育技术运用于实际的培训教学中,将参训教师真实的还原到学生的位置,及时跟参训教师沟通,为参训教师以后应用教育技术教学做出榜样。

5 评价与反馈阶段

提高教育技术人力资本培训的评价与反馈是随着培训工作的开展自始至终同步进行的。影响培训绩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培训绩效的评价与反馈也应该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来考虑。

(1) 参训教师的自我评价。培训开始之前,让参训教师就自己对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应用的掌握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这样有利于培训组织者全面了解参训教师的实际情况,也利于参训教师找准自己的定位。培训结束时,参训教师进行自我评价,说明通过教育技术培训, 学到了哪些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理论、技术都有了哪些提高。给参训教师自我评价的机会,一方面有利于保证考评信息的全面有效,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高校教师培训的以参训教师为中心的原则,对参训教师以后的教学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2) 培训组织对参训教师的评价。在培训过程中,培训组织人员与参训教师进行直接接触,对参训教师的培训表现比较了解,能够从比较客观、准确的角度给予评价。培训管理者可以从参训教师的出勤率,上机时间等方面给予评价;培训教师可以就参训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如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上交的作品等进行评价;参训教师之间可以就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加小组学习的积极性、协作能力、见解性等方面进行互评。

(3) 参训教师所在组织对教师培训后的评价。参训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能否将学到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迁移到平日的教学中,能否影响到工作组织中的其他教师,带动其他教师主动、自觉地将教育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中,最终都可以通过其所在的组织来验证[5]。同时参训教师的学生对教师培训后的教学情况的评价也是需要了解的重要方面。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直接受益者是学生,提高教师的工作绩效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绩效。

四 对应用绩效提高高校教育技术人力资本的思考

1 选择适当的参训教师,最大限度的提高人力资本

目前教育技术培训绩效偏低的一大原因是参训教师的选择不当。现在大多参训教师都是学校根据年龄、学历、所教学科等硬性要求去参加培训的,根本没有考虑这些教师的实际情况,许多参训教师缺乏或根本没有为参加教育技术培训做好准备,很盲目的去参加培训。另外在从低绩效向中等绩效提高的过程中培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而在从中等绩效向高绩效转变的过程中培训却几乎不起作用[8]。这就要求在选择参训教师时,要充分考虑教师目前的工作绩效,综合各种因素选择最需要、最适当的参训教师。

2 持续跟踪与支持,加强教育技术人力资本的提高

教育技术培训能够提高教育技术人力资本,但是人力资本的提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教育技术培训本身并不能提高教师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师回到教学工作岗位后,教育技术绩效水平往往没有持久的、明显的改进。这主要原因是没有给教师持续的跟踪和及时的帮助,所学知识无法与实际相结合[9]。这就需要采用集中培训与校本跟踪指导相结合,一方面在校内组织高绩效教师对培训后的教师进行跟踪指导,及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可以组织高校中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与培训教师结成学习伙伴。教师在应用教育技术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可以让学生来帮忙解决,学生帮教师解决问题的同时进一步促进自己的专业学习。

3 教学干预与非教学干预相结合,巩固教育技术人力资本的提高

从绩效技术的视角来看,培训是提高高校教育技术人力资本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提高教师培训绩效的同时要改善教师所在的工作环境,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应用教育技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应用教育技术教学能力。只有将教学干预与非教学干预相结合,相协作才能进一步巩固教育技术人力资本的提高。

如果说在高校信息化教育形态的各种要素中人力资本是最活跃的因素,那么高校教育技术人力资本就是这个最活跃因素的核心。对于如何提高高校教育技术人力资本的绩效培训仍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匡尹俊.论高校人力资本的特征、状况及人力资本管理机制的构建[J].吉首大学学报,2008,(4):157-160.

[2] 孙兴华,郝丽,李文娟.AECT2004’教育技术目的新界定及其启示[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6,(5):61-63.

[3] 梁林梅.教育技术实践发展中一个活跃的领域:绩效技术[J].教育发展研究,2002,(7):68-72.

[4] 蔡立炉,刁永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校本培训的绩效模型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6,(10):48-50.

[5] 滑志然,郑春厚,刘兆君.基于绩效技术的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J].软件导刊,2009,(10):57-60.

[6] 胡声洲,何显文,陈建华.基于绩效技术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1):35-36.

[7] 温珍玉,雷洋,焦宝聪等.基于绩效技术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9,(6):65-68.

[8] 梁林梅,叶涛.从培训向绩效技术的转变――提高教师培训绩效的新思路[J].中国电化教育,2003,(12):27-31.

[9] 陈欣.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绩效技术应用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32-34.

Research on Performance Training Strategies for Human Capital of Universit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HAO Chang-xiaMENG Xiang-zeng

(School of Communications,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