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

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范文1

1、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2、德育的重要意义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重要保证。

3、德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二)德育的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自学纪律教育

6、民主和法制教育

7、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8、道德教育

(三)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把一定社会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的矛盾。

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四)德育原则

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2、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3、知行统一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五)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1、德育的途径

(1)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6)班主任工作

2、德育的方法

(1)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理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指导自我教育、品德评价。

(2)德育方法的选择与应用须依时间、地点、条件而定

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是: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3、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1)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

(2)创办业余党校

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范文2

笔者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必须从改变学生的世界观与情感角度出发,促进物理方法论的形成与科学素养的发展.从物理学科的特点来看,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初中物理教学注重理论推导、实验探究,能促进学生智力和思维的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在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但是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并不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全部,当今世界需要学生有团结合作的意识,要有集体主义观念、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每个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得到都是物理学家奋斗、思考、探究、创新的结果,其过程中充满着物理学家的执着和坚持,这种品质应该在物理教学中进行渗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对知识执着追求的品质,遇事不畏困难、勤奋爱学,学生的物理学习才会更具持久性和稳定性.本文就初中物理教学如何实施德育渗透进行探讨,望能有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1 明确德育目标

没有明确的目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就无从谈起,对于初中物理实施德育渗透也是如此,那么要明确哪些德育目标呢?

1.1 注重科学态度渗透

科学态度是初中物理实施德育渗透的核心,具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物理学史的挖掘和应用,给学生穿插介绍各个物理原理、定律被物理学家发现和证实的过程,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探索,帮助学生养成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严谨求知、用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欧姆定律”时,笔者先给学生介绍欧姆花了十年的时间艰辛地探索得到“欧姆定律”的过程,帮助学生有效记忆规律,再配合课后安排相关文章给学生进行阅读,这对于学生的情感是一种积极的鼓励,要求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想,学生不仅仅牢固的掌握了欧姆定律,还养成了积极向上和勤学善思的优良品质和情感.

1.2 重注德育渗透

渗透德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德育渗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增进其建设祖国的自信心,因此,对于在物理教学时,与知识内容相关的国内物理学家做出的贡献要主动向学生介绍,宣扬我国科技的发展,深化学生内心对祖国崇高的热爱之情.[JP]

例如,在和学生学习磁现象时,和学生回顾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从磁石到指南针,以及指南针对世界的影响,培养他们的民族责任感、自豪感和自尊心,古人尚且如此,我们作为后人应该努力学习,助力中华之崛起,学生的爱国热情被有效激发,物理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1.3 注重辩证法渗透

物理学属于自然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力,亦是哲学的最高成果.我们在设置德育渗透目标时,必须将辩证法渗透作为一个目标,在实施初中物理教学时,我们应重视分析教材中知识内容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借助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物理现象进行阐述,抓住主要矛盾忽视次要矛盾建立模型归纳出物理规律,实践证明哲学与物理的有机结合,将传统的灌输式物理教学提升为思想方法、物理观点的教学,打破原有单一的以知识为目标初中物理教学模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均获得有效的发展,在学生认知发展的同时,促进其正确世界观的形成.

2 把握德育渗透的原则

从当前初中物理的教材来看,物理知识和规律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和思想教育因素,这些元素的挖掘能够带动学生物理学科知识的发展,促进智力、知识发展的同时,学生在品德、思想等诸多方面的素质都能够得到发展.

2.1 最优化原则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优化教学是基本要求,如何优化初中物理教学呢?

(1)有意原则,指物理教材与德育目标的同步性、一致性和相关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并掌握教材,实行对德育目标的控制.

(2)有机原则,指选择好德育与物理教学最佳的结合点,找准某一训练点和知识的突破口,这样教师就不仅仅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育人的工程师.

(3)有度原则,指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分寸要适当,能够做到恰到好处,对物理事实的教学做到不偏不倚、不缩小也不扩大.

(4)有序原则,指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必须符合认识规律,要做到循序渐进的教学,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出发.

(4)有效原则,指在物理教学中,要从素质教育的整体出发,对德育进行系统筹划,使之成为最优组合,能够充分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

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范文3

关键词:中学数学 德育渗透

1 数学教学的德育原则

1.1科学性原则

数学教学为形成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学习数学需要正确的动机和科学的思维方法,遵循认识论的规律。因此,德育渗透要符合的科学性原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数学课的本质特征,把握德育渗透的适度、力度、结合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2渗透性原则

教学中要将智育和德育融为一体,防止牵强附会,贴政治标签。要找好德育的切入点,抓住道德的基本点,由此深入、辐射,才能收效。要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将德育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达到课堂教学融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最高境界。

1.3系统性原则

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要经历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渐变过程,要根据每学期的教学内容和德育目标制定德育计划,长期地熏陶、渗透,才能水到渠成,见到功效。

1.4量力性原则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认知基础和思维发展水平,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能力的提高、思想品德的形成,总是因人而异,不可能是同一模式,因此,在保证共同施教达到统一要求的前提下,还要照顾不同学生的层次特点,注意个别教育与共同教育相结合。

1.5情感性原则

数学教学中德育要讲究艺术性,充分发挥情感效应。在师生交往中,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尊重学生,真诚地关心和理解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一视同仁,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领悟道理,在感情交融的情境中获得启迪,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2 数学教学的德育方法

2.1利用人格魅力,发挥德育功能。

众所周知: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举止言行、仪态仪表,学生都在细心观察,甚至效仿。教师通过讲授的科学性、思想性,严谨的治学态度,负责始终的教风,诙谐幽默的语言感染着学生,激励他们以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向理想目标进取。

例: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教师做好充分准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其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教师必须身体力行,走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用慈爱的目光、慈祥的笑容影响他们;用温柔的话语感染他们,处处做学生的表率;用人格和言论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2挖掘德育素材,创造德育情境。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的求学信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可结合教材内容讲述趣味数学故事,如“小数的故事”、“圆周长的故事”、陈景润证明歌德巴赫猜想的故事等;在某些定理、公式的教学中,可适当补充简介发明者及发明过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书籍中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记载要比欧洲人的发现早几百年。

通过这些素材的挖掘,情境的创造,学生了解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了学科学、探索科学奥妙的理想和信念,培养了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此外,借助德育素材,可以培养学生尊敬师长、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互助等良好品质;借助不同的组织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竞争、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借助数学知识的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完成作业、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2.3研究数学课堂教法,渗透德育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教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很大的作用的,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

例:平面几何教学时,在完成了基础知识传授、学法指导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对一些特殊图形,如平行四边形、棱形、矩形、正方形等几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讨论比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学生们认识了这些图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的“实践第一”、“对立统一”、“运动变化”发展规律,弄清了各种概念及定理的关系,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学生也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2.4开展数学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丰富多彩的课外数学活动,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又是德育生动的大课堂。

例1:学习了“数据整理”一节后,我让学生回家调查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通过计算一个班所有家庭在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里使用垃圾袋的数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例2:学了“复杂统计”后,开展“当一回小管家”的活动,学生用一个表格把每月家庭开支的各个项目、金额记录下来和父母每月的收入进行比较,然后谈自身的想法。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让学生培养了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另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数学美育讨论、数学兴趣小组、数学竞赛,收集数学在社会经济中的应用实例的活

动,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数学素养,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发展。

小结

总之,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当中,不仅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挖掘教材,使德育教育融于教学过程中,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当然在数学中渗透德育时,不仅要注意它的策略性,还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范文4

【关键词】家校德育互动 意义 原则 策略

一、“家校德育互动”现状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以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迫切地要求德育工作更好地发挥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对学校工作的导向、动力、保证作用。”中小学生是祖国未来接班人,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素养,对于提升中华民族整体素质至关重要。“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德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难以达到高效的,家庭与学校在德育方面要形成合力。

但目前家校德育互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家校互动共识达成度低。不少家长认为德育是学校的事,家庭没多大责任; 家庭德育不均衡性与脆弱性明显。受家长素质影响,家庭德育不均衡,德育缺乏方法,简单粗暴;家庭问题突出,家庭暴力、父母离异、父母缺失等使家庭德育越来越脆弱;家校德育互动内容、形式单一。不少学校对家校德育互动认识不够,缺乏家校互动策略研究,往往学生出问题,一个电话请家长到校了事。认识不到德育的丰富性,学生的思想状态、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等都是德育的内容;家校德育互动机制不健全。家校德育互动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与不确定性,不能形成制度规定。

二、“家校德育互动”意义

“家校德育互动”是指家庭和学校联手,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实现家庭与学校在德育上的“无缝衔接”,最终培养出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取得家长的配合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有效的家校联系,教育将难以持续。”家校互动意义重大。

(一)互补家校德育不足

家庭德育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片面、肤浅,缺乏正确的方法,在时间上,家长只能了解学生在家庭的品德表现,对学生在校品德表现不能全面掌控;学校教师素质相对较高,教育思想先进,能够有效弥补家庭德育的不足。但学生的思想形成因素是复杂的,要实现德育目标,需要教师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学生在家表现,针对学生思想形成的原因,对症下药。这需要家庭的有效配合。

(二)促进德育、智育并进

家校德育互动,拉近了家校的距离,实现了家校德育的无缝链接。家长对学校的各项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学校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营造出一个积极健康、学风纯正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提高。而智育的发展反过来又将推动德育的发展,德智互相促进,形成良好的育人局面。

(三)促进家长、学校共成长

家长加入到学校德育中来,经常与教师接触,老师的育人理念会潜移默化的对家长产生影响,能够提升家长的素质;学校通过与家长的接触,充分听取家长意见,了解到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很好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评价方式、各项制度等改革。

三、“家校德育互动”需要遵循的原则

整体性原则。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德育过程中,我们要从育人的大局出发,以学校为德育的主阵地,积极争取家庭、社会的支持,全面利用有利德育因素,做到德育的多种因素协调用力,互相促进,发挥德育诸多因素的整体效应。

科学性原则。任何教育必须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考虑国家教育方针,综合心理学、教育学等各种教育理论,使德育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充分尊重中小学生德育认识规律与身心发展的规律。

实践性原则。单纯的理论教育枯燥、单调,我们要与家庭积极互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寓教于乐。实践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助于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家长关系的融洽,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摒弃不良习惯,形成健康的思想。

循序渐进原则。习惯与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学生在长期的过程中养成的,是一种长期的积淀。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要循序渐进,不能急躁,我们要深入调查分析学生思想形成原因,持续的关注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逐步改正。

四、“家校德育互动”策略

(一)丰富家校德育活动内容

家长不重视家校德育互动,很大程度上因为家校德育互动内容单调。家长到学校只是听老师谈谈大道理,彼此了解孩子在校或在家情况,活动内容单一无趣。我们可以结合相关的节日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学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是学校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如儿童节可以开展“亲子活动”,让学生在活动日进入学校,参与班级、家长与学生三方互动,让学生感受到浓浓亲情;母亲节我们可以邀请家长到校参加 “爸妈一日生活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父母一天工作生活情况,体会父母的艰辛,让学生懂得感恩。我们要积极探索,切合时展,不断丰富家校德育内容。

(二)“家校活动日”制度化

目前不少学校开放了“家校活动日”。活动日学校邀请家长进入校园,深入课堂参与听课、评课,体验学校一日生活情况,我们要切合“家校活动日”,不但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思想情况。家校活动日要形成制度,甚至活动课程化。成立各级家长委员会,在常态化的家校德育互动中,充分发挥家长德育的作用,减轻学校教学负担,增进家长与学校的感情,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也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

(三)构建多元化家校德育平台

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范文5

关键词 构建 学校 德育教育 系统工程

系统科学是研究事物整体联系和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在知识经济时代,将系统科学的思想原则作为整体构建学校德育教育体系的方法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知识经济时代要强化素质教育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量极度扩张,社会分工更为细化,没有人能成为通才、全才。人才之间的竞争核心毫无疑问当属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现在校的大学生,是21世纪祖国建设的栋梁,他们的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进程。因此,培养思想高尚、文化深厚、专业精深、身心健康良好的新时期大学毕业生,是时代与民族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与庄严使命。

二、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原则

(一)系统科学的思想原则和方法[1]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整体性,是指认识主体始终把研究对象视作一个整体来对待,认为“整体大于组成它的各部分之和”;②有序性,是指系统内部要素的相互联系及其组织结构的层次性和等级性;③动态性,任何系统总是在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调整着自己的要素和结构;④开放性,系统是在从无序到有序、低序向高序和从有序又向无序的反复过程中,得以形成、演化和发展的;⑤最优化,是用系统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最终目标,强调系统形成结构最优和功能最优的整体效应。

(二)我国历史上的许多领域都有运用系统方法进行思辨和实践的例证。如都江堰水利工程和中医的“辩证施治”,立足于事物的整体运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哲学观体现了要素等级的活动秩序与系统整体的功能关系。

三、整体构建学校德育教育的理论体系

(一)德育教育体系的整体性与有序性[1]

学校德育教育系统是由育人关系组成的人工系统,是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和发展方向的动态系统。其核心特性就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教育内容及载体三个基本要素在德育教育实践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对象化关系。

“子系统”主要反映系统的等级性,如小学、中学、大学“三级子系统”的集合构成学校德育教育系统。“分系统”是由某些有意义联系的方面或有贯通性质的要素以一定秩序组织起来构成所属系统的分系统,如德育教育工作可以分成德育教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个方面,即“六个分系统”。子系统与分系统通俗地称为“块”与“条”的关系,体现了德育教育体系的整体性与有序性。

(二)学校德育教育体系的构建模型

在对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德育教育规律进行总结概括的基础上,以三个子系统为“经”,以六个分系统为“纬”,纵横贯通、依序衔接、条块结合、内外联系,构建成一个整体性的德育教育实施体系――德育教育系统,可绘成模型图如下。

从纵向看(见图1),是“三个子系统”的纵向衔接。这种衔接要求每一个子系统都应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建立分层递进、螺旋上升、和谐衔接的有机联系。

从横向看(见图2),是“六个分系统”的相互贯通。这种贯通是“块”与“条”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基本形式,存在着不同方式、不同方向和不同范围的联系。如德育教育目标与内容是一种常态联系;内容又以途径为承载体和教育空间;方法常与途径相依附;同时,方法又可以包含管理和评价,等等。子系统和分系统纵横交错则可以产生和形成不同层次的多侧面的整体联系。

(三)学校德育教育体系的动态性与发展性

1.德育教育体系展开方式的情境性和持续性

“情境性”是指教学内容与智育、体育、美育等内容共融一体,教学的“渗透”和“内化”是在教学情境中进行的。“持续性”表现着德育教育体系动态发展的时间存在形态,是受教育者素质逐步“积累――内化――外化”的形成发展过程,这是德育教育体系展开的时间跨度,也是德育教育体系纵向延展的顺序。教学情境是将时间、空间和活动融合为一的德育教育体系的实践形态。

2.德育教育体系发展的自组织性

“自组织性”是指系统“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的动态发展过程。德育教育体系的不平衡是有序之源,为了消除不平衡状态,德育教育主体就要根据信息反馈,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改进德育教育工作,控制离散影响,引导学生的素质不断趋向德育教育目标的要求。

3.德育教育体系“合力”的潜在性

德育教育体系的合力问题从系统学角度说是有序性和整体性问题,即结构和功能最优化问题;从教育学、德育教育学角度说是教育规律或德育教育规律问题。

合力来自于各要素的和谐联系,如校内与校外管理工作之间的和谐、各科教学在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的和谐、德育教育方法与学生素质发展心理的和谐等。和谐既是方法、过程,也是结果。当教育者自觉地达成现实德育教育实践中的和谐的时候,合力就在体系中产生了。因此,可以把和谐看作是合力的一种生成机制。

四、整体构建学校德育教育的操作系统

德育教育不仅是一个深层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复杂的实践问题。在教育实践中,如何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培养、教育人,还必须解决“桥”或“船”的问题。因此,还必须构建德育教育教学的操作系统(包括八个子系统,见图3)。

(一)决策指挥系统,应当科学地制定德育教育指导方针,其直接指挥的是执行指挥系统。

(二)执行指挥系统,在贯彻落实中要重点抓好主要实施系统、协调配合系统和社会实践系统。

(三)主要实施系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必须进行科学性、理论性和系统性的教育。如作为主要教学形式的“课堂教学”承担了这样一种任务。

(四)协调配合系统,是指党团(政治层面)、班主任辅导员(日常管理)、学生会社团(活动层面)和“三育人”工作等。这些工作都是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方面军,都在各自的领域以各自的特点承担着德育教育某一方面的重要任务。要坚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形成统一的教育合力:一方面,“课堂教学”要主动争取协调配合系统的支持和配合;另一方面,协调配合系统要主动了解、支持、协调、配合“课堂教学”的教育内容。如共同开展研讨会、演讲会、辩论会等。这样可以使各渠道的教育活动融入德育教育,具有思想性;同时“课堂教学”也会更加生动活泼。

(五)社会实践系统,是指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如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课堂教学”主要实施系统所传授的理论,必须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内化和外化。内化,即把外在的理论转化为学生主观世界的观念;外化,即学生的理念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

(六)环境影响系统,是指影响学生的环境因素,其中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必须加强“教育社会化”理念,净化、美化、优化社会环境,使环境影响系统与其他系统协调一致,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

(七)督导检查系统,负责督导检查学校对国家制定的教学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和社会环境对教育影响的情况,并把结果通知决策指挥系统,以便尽快解决存在的问题。

(八)参谋咨询系统,为各级德育教育决策和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理论指导,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五、结束语

总之,建立学校德育教育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德育教育体系的发展应继续坚持开放、实践、继承、借鉴、发展和创新的观点,在知识经济时代,要在新的认识基础上充实和完善德育教育体系,做到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在理论的运用中发展理论。

参考文献

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范文6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 考评方式 教学模式 养成教育

德育课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学生养成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任何一所学校都必须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具体而言,中职德育工作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加以强化:首先,要根据学校的基本情况明确德育工作的考评标准;其次,在考核评估方法中应突出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的考评指标;同时,德育工作要落到实处,必须在中职德育课考核评估中体现是否重视和落实学生养成教育。

一、突出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的考评指标

对于奋战在教学一线的中职德育课教师们而言,如何去评价他们的教学工作呢?首先要在理论层面上,看他们是否弄清了德育课的基本性质、目标,是否树立了正确、全面的德育教学理念;其次要在实践层面上,看他们是否把握中职德育课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原则要求,掌握了基本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同时,还要站在教育哲学的高度,认识德育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发展变化,研究德育教育如何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研究教师自身的教学活动和个性发展。在中职德育课考核评估方法中还必须凸显教学模式的考察,这不仅要求我们认真考查中职德育课程教学要素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要根据中职德育课程的内在规律建构合理的教学模式。

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未来的教育就是服务,教育机构就是服务机构,教师的工作就是为学生服务。所以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在业务上精益求精。这是我们评判德育课是否体现先进教育理念的首要标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自己的教态、教仪,这是能够吸引学生的重要条件。一般而言,中职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标准主要从四个方面出发:首先是课上得好,能吸引人;其次,态度和蔼,有人格魅力;另外教师对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必须认真负责,而且能够和学生打成一片,能相互交心。具体而言,所谓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就是指:德育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必须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落实到工作实践中,可以概括为两项具体的任务:

其一,中职德育课的考核评估要根据本课程教学对象确定学科内容的基本要素,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很多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往往安于现状,仅仅满足于既有教材的把握,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由于中职德育课并不过分强调学生对于知识性整体的考察,而重在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当我们探讨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时必须突出中职德育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只有在教学安排和教学处理中做到了有的放矢才算是有强烈现实针对性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其二,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必须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寻找本课程教学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德育课核心要素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按照这些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内在联系,把这些要素组合成具有广泛适应性的稳定结构。

因此,所谓好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应该是: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突出中职学生的养成教育与训练,学习方法是教学方法的依据;教学方法是学习方法的示范。因此,当我们试图制定中职德育课的评估细则时就必须从这样原则出发。

二、完善中职德育课考评方式

建立中职德育课考核评估的科学体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具有严密的科学性,而科学性的最基本的标志就是它与德育教育的客观事实及其发展规律的符合程度。通过对中职德育课程的认真考察,以及多年来从事德育工作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同时,考虑到中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笔者认为中职德育课考核评估方法的确定必须从完善中职德育课考评方式入手。德育教学是贯穿各级教育的重要课程组成,无论何种类型的学校都应重视德育教育,中职学校应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子。

具体来说完善中职德育课考评方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树立正确的课程地位观念,理性对待中职德育课在中职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其次,准确界定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同时,在评价中应适当加入实践有效性的考察指标。

中职德育课作为一门学科,有它特定的教学对象和工作方法,要对德育教育做出历史的全面的描述,要揭示其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要建立一系列正确而深刻的概念、定义、原则等,并构成严密的逻辑体系。其中包括这门课程的完善知识结构、科学的教学方法。不具有这种要素的完善性和结构的合理性,就不能成为“科学”,尤其不能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对现象的描述,还是对规律的揭示,或者是对范畴的界定,都是要运用教育科学的基本原理,并能体现最新研究成果,反映中职德育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例如,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综合素质的培养等诸多关系到学生个体发展趋势、社会生活能力等方面因素的培养都是中职德育教育必须完成的工作。这不仅是因为中职德育教育改革具有高度的理论意义,也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这就要求所有工作在德育工作一线的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编制出切合新一代学生心理诉求的教材体系,彻底改变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凝固的关系。中职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教学实践都必须反映出这种变革。中职德育课的特点之一是,它既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又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因此,德育课程理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就是它与德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程度。这就提醒我们在自己工作中把德育教育的教学理论转化为具有实践性的应用理论,再把应用理论转化为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经验,并尽可能地概括为运用模式或操作程序,使德育课的教育教学都能走进所有教师的课程,成为他们手中运用自如的工具和武器。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认为德育课考核评估方法必须以是否能够做到有效性为评价的终极指向。中职德育课在现实生活中愈有效,就愈能被广大教师所运用,其现实针对也就愈强。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受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给予他们在教育教学及整个社会生活中获得成功的基本道德素质。

三、强化德育工作与重视养成教育相结合

笔者认为中职德育课考核评估方法不仅要做到上文提及的完善中职德育考评方式、突出中职教学模式,还应从生活实践出发,将德育课延伸到现实生活的更高层面。一方面,我们要强化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通过各种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实现自我道德品质的提升与完善;另一方面,笔者认为中职德育课考核评估方式还必须重视养成教育的结合。无论是何种样式的课程设置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标:培养和发展受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给予他们在教育教学及整个社会生活中获得成功的基本道德素养。因此,德育课效果是否能落到实处,不仅仅停留在课堂范围之内,而应该将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纳入到中职德育课考核评估方法中来。

现代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不断提升,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业务上做到“学术型”教师,而且对于教师在工作上能否把教育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运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完成学科教学任务,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个总体性的目标服务。

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必须有清晰的教学目标设定,能够运用专业的教学语言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并且做到规范、科学、艺术。规范是教学活动最本质的特点,是对教学语言的最基本的要求。所谓“科学”是指教师讲授的内容必须是科学的,最低的标准是准确无误,并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鲜明的条理性。同时,作为启迪学生心智和道德意识的德育课还必须重视教学的艺术性。具体而言,在德育课的考核评估中是否做到了强化德育与重视养成教育相结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

其一,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恰当的分析和评判,并据此针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开展具有一定实效性的教学安排。众所周知,人和外界发生关系时的各种需要所产生的使各种智力因素活动起来的心理力量,叫做动机。各种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需要,产生各种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动机;需要是发展变化的,动机也是发展变化的。学生各种思想的产生,以及他们不同行为的展示也是由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激发的需要产生,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教师展开教学活动时能否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原则,进而帮助学生培养起健全的行为动机将直接影响他们能否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

其二,在现实生活之中,学生由于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匮乏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帮助学生理性分析自己的行为,继而为他们的日常行为选择提供判断的依据是十分重要的。人们是通过具体选择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的。通过具体选择满足需要时所产生的能使各种智力因素活动起来的心理力量,就叫做兴趣。不仅是常规的知识型课程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作为一门德育课的教师,更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因为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能否启发并且加强学生正确的心理力量是教师从事德育教育的关键。因此,我们在考察某一位教师的德育课、或某一所学校的德育教学时,不仅要重视课程文本的考察,更要努力观察教学活动是否唤起了学生具体行为的动力,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是真正达到了中职德育教学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