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及观点评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闻事件及观点评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闻事件及观点评析

新闻事件及观点评析范文1

【关键词】广播 评论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包括消息、通讯、侧记、专访等在内的众多新闻报道体裁中的一种,但相对于其它新闻体裁而言,它更侧重观点与思想,因此新闻评论经常被视为媒体的灵魂与思想。

在广播诞生之后,评论,这一纸质媒体表达观点与个性的新闻报道体裁经过移植改造,成为广播媒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播评论,在及时针贬时弊,惩恶扬善,维护社会正义,吁求社会公正、公平上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一、广播特色,决定了评论的地位

第一,广播的原生态决定了广播评论在广播中的地位。广播的原生态实际上就是人际交流,利用现代的手段,使人际交流得到迅速的放大。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人物形象和人物个性是第一位的,而观点是形成人物形象和人物个性的第一要素。

第二,城市的发展,导致城市中各种社群发育迅速,人群的垂直移动速度比任何时候都要激烈,不同的社群对同一个事件的看法迥然不同。广播有时空合一的特点,可以让不同的社群、不同的观点,在同一个时空中交汇、交流、交融、交锋,以至于互相了解、理解,达到一种理性上的和谐。

第三,我们现在面临的受众结构复杂,因为文化、经济、社会地位甚至阅历的不同,对传播形式非常苛求。这几年,广播在分众化广播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以频率、时段、节目和栏目细分受众,确定不同节目栏目的不同听众,受众分割的集中度在不断加强。那么,某一个栏目的主持人在做节目的时候,心里就会有自己的目标听众,听众在选择节目的时候有自己心仪的主持人。所以广播主持人在传播方式上和受众接收方式上互相契合,增强了传播的效果。

以安徽交通广播的《小瑶乱弹》为例,这个节目的宗旨是:张口谈万象,乱弹有精彩。主持人通过一个话题和听众展开互动,或讽刺、或肯定、或赞扬、或批评,嬉笑怒骂间评说人间百态、时尚话题。一个主持人,两个小时的时间,丝毫没有让听众对节目产生收听疲劳,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主持人通过其幽默而真诚的语言,以不同的方式(短信平台、热线)和听众互动,发表评论,从而引发听众共鸣,使整个节目的收听忠诚度大大提高,也培养了一批节目的忠实粉丝。这档节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对评论这一广播特色的把握。

二、评论,广播发展的内在需要

现今社会,信息的传递非常快,独家新闻报道已经鲜见,在激烈的新闻大战中,要想站稳脚跟,富有特色的评论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如果有评论性节目,这就是一个标志,说明媒体是有思想有见解的。央视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有一批思想性很强、很受观众喜爱的评论性节目,如《百家讲坛》、《对话》、《讲述》等。这些节目的特点就是拥有很强的思辨性,其中的一些节目,主持人、观众、嘉宾甚至是节目的策划者,都参与到整个节目的评论当中,这是一般新闻节目所不具备的。

而对于广播节目来说,线性的传播方式和伴随性的收听方式,导致受众在收听节目的时候,往往是听了前言、忘了后语,极易被打断,获取信息不完整。而评论则可以很好地避免广播在这方面的劣势,听众随时随地收听,都可以及时参与到话题的评论中来,与主持人、记者一起评说新闻事件、社会热点,这也是广播发展的必然。时下一些地方台也已经开始这样的尝试,比如山东人民广播电台2009年开办全新新闻评论栏目《热点评说》,宗旨是“说天下事,评天下理”。

《热点评说》在节目选材上注意观点的“交锋”。对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一条新闻会引发不同的观点。编辑着力条分缕析,归纳汇编,融会贯通,夹叙夹议,集中、深刻阐释各方观点,让观点碰撞,让听众自己去辨析。激发听众的思维,让人想听、愿听,听后还能引发一些思考,激发参与欲望。

三、评论,改造了广播

广播评论做得好不好,与广播的核心竞争力有很大的关系。南京电台在这方面做得不错。

现在南京电台5个系列台10套节目,新闻专栏评论节目有13个。这些节目可以分成几个类型:或本台评论的形式,像《大家谈》;或本台评论员的形式,像《骨鲠在喉》;或以本台评论主持人命名,像《马青时间》。有论坛类的节目,像《午夜心桥》,有热线节目;有专业的行业的评论,像体育评论、交通评论,甚至还有一些住房类的节目,经济类的节目;此外,还有一些杂类。这些节目和栏目的主持人、作者大多是本台的业务骨干,很多稿件都出于新闻部主任、系列台总监以及台长之手。

这些节目的影响力,我们从央视索福瑞的调查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受众忠诚度高,在65%以上,与主持人形成了约会意识。第二,听众的质量高, 60%以上都是大专文化以上、25到50岁的社会示范层。第三,广告效益好。这些带有评论性质的节目,有的可以收获200万元以上的年广告额,甚至400万元。

广播评论已经成为时下广播媒体应对各媒体竞争的一个重要法宝。

四、评论,为广播媒体造就人才

未来媒体的竞争力主要将体现在评论节目的竞争上,而培养优秀的评论人才对媒体来说至关重要。出色的评论型主持人、记者将成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对于广播来说也不例外。

以央视为例,《焦点访谈》、《高端访问》、《面对面》、《新闻调查》等一批各个时期的新闻评论性栏目,造就了白岩松、水均益、敬一丹、王志等一批具有敏锐观察力和逻辑分析能力的优秀主持人、记者。中国香港的凤凰卫视更是将评论员这一角色的价值发挥到极致,阮次山、马鼎盛、何亮亮、曹景行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几乎成为了凤凰卫视的代名词,凤凰卫视对这些优秀评论员的培养无疑成为其最值得骄傲的投资。

五、广播评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数字传播技术发展迅猛,在给广播媒体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催逼广播媒体不断与新媒体融合,演绎出丰富多彩的新型节目形态。中国的广播评论大致呈现如下走势:

首先,信息社会的发展,将使新闻与评论的融合程度进一步增强,体裁间的界限正逐步被打破,广播评论的形式将更多地服从于内容的需要。目前杂志型评论性栏目本身已成为不同节目样式的组合体;而现场直播和谈话类节目中,不仅体现了新闻与评论的穿插、渗透与融合,在节目的结构方式上往往也是多种节目形态的综合运用,有现场报道,有专题节目,也有演播室访谈或论坛。评论类节目的最终追求,已是追求评论本身“准不准”、“深不深”、“活不活”等问题。

其次,大众传播的分众化趋势,使广播评论的专业性与专门化程度不断提高,评论栏目的划分,将更多地注重于评析范围与风格上的区别。正在与世界接轨的中国新闻评论在评论的“专门化”、“专业化”,时事政治类硬话题与社会生活类软话题之间,专业的时事评论员、特邀嘉宾的评论与普通百姓的议论之间,社会性话题与专业性话题之间的划分将日趋清晰和明显。面对不同的受众群体设置具有较强专业性或专门化的评论栏目的做法,适应了大众传播分众化的趋势。

第三,社会的开放性、价值的多元化,将使广播评论日趋开放化和多元化。2009年7月开始,央视新闻频道改版,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评论节目,或者新闻节目中的评论分量已经大大加强,新闻的播报更注重短小精干,而评论的方式、深度、角度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央视聘请了多位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担当评论员,现场记者评论、嘉宾评论、连线评论等评论方式大幅增加。用事实说话已然不能满足现今媒体发展需求,用观点说话成为越来越多媒体的共识。

六、如何发展广播评论

一是内容创新。在广播评论中,新闻评论的选题范围不断拓宽,从以政治思想领域为主,扩展到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对新闻事件的及时评析,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捕捉,到对百姓话题的密切关注。广播评论在题材的选取和内容的表达上可以更加多元化,打破旧有的观念,根据“三贴近”原则,接纳新的评论选题。

二是形式创新。广播评论从对报刊评论的播报,到对报刊评论体裁的移植,继而进行广播所特有的评论样式的创新和探索,如今,主持人评论、谈话类评论及音响评论已成为较为成熟的广播评论节目类型。而现在,记者现场评论、连线专家评论,与听众互动评论等等一些新的评论形式也应用于广播之中,大大增加了可听性。

三是理念创新。在选题方式上,由过去常有的“被动反应”,到现在经常性的“主动策划”;在评论功能上,由“耳目喉舌”式的反映舆论,到进行有效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在评论方式上,由代表媒介的“一家之言”,到收集整合各种意见性信息的“百家争鸣”;在媒介追求上,由强调观点的鲜明性与正确性,到讲求观点的公正性、议论的互动性和结论的开放性,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媒体风格。

社会多元化的今天,观点的碰撞与博弈更趋常态化,如何办好评论节目,引领舆论方向,成为媒体发展进步的一个新课题,而作为广播媒体,充分挖掘与发挥广播评论的作用,将使其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

参考文献

①吕智胜:《新闻评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3-25

②王振业、李舒,《广播电视新闻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00-219

③蔡妙芳、姚悦英、李曼,《广播评论:地方广播的“强音”》,《南方广播研究》,2009

④[美]秀兰・诺蓝哈:《进入传播业――二十一世纪新生涯规划》,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新闻事件及观点评析范文2

本文主要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的言论类评论节目为分析对象,探讨评论节目策划的“基本语法”。

一、节目的核心诉求是策划的中心语

纵观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照搬纸媒评论、口播评论、重述轻评以及对话与多元表达这四个发展阶段。评论节目的转变显示出“评”与“议”逐步“电视化”的探索轨迹。

评论节目中“评”与“议”是评论节目的核心诉求,一切策划活动都必须围绕评论节目中“评”与“议”的展开而进行。“评”通常表现为参与评论的各方在节目中依据其社会经验与认识、经过逻辑推理,对评论对象做出的价值判断。而“议”指节目中参与评论的各方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之内,就同样的议题,各抒己见,在评论现场、甚至屏幕内外形成的交流与互动,强调的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意见得以交换,在信息的流动中产生新的态度与看法。

“评”与“议”也是受众产生收视行为的根本原因。电视传播直观生动的符号特征使“议”的过程能够充分得以展示,言语以及评论员各式的身体语言传达了更为丰富的信息,实现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较好结合。受众对评论类节目符号价值的消费既满足了增长见识、认知社会的需求,又提供了在消费的过程中获得社会认同的心理体验。可以说,评议现场形成的张力正是评论节目的魅力所在,也正是策划的关键。目前评论节目的现场主持人与观察员往往相对而坐,也力图体现出多方位评析的立场。

差异的存在是信息有效流动的前提。“议”的动态过程的实现也必然要求不同的意见之间形成张力。“央视论坛”播出的两年间,华中科技大学赵振宇教授3次撰文分析节目的运作方式。指出节目邀请的嘉宾由于身份相似,研究领域相近,思想认识相仿,很难表达出有差异的观点。在节目中,只有温和的交流,没有观点的交锋,更不用说激烈了。节目的运行偏离了“论坛”的定位。??

观点间的差异决定了信息流动的剧烈程度。“叙事中的冲突因素”会引起人们努力去建立新的秩序以达到新平衡的心理活动,“结构中的不平衡”成了人们继续欣赏的动力和钩子,人们追求的就是欣赏冲突的过程中体会建构和寻找秩序的心理。??

这种冲突或不平衡并非只能是二元冲突形成的强对立,质疑、争论实际上都是差异的表现。作为“央视论坛”的改进版,“新闻1+1”在分析的过程中适当增加了主持人与评论观察员之间在观点上的差异,比如今年5月31日播出的《刑讯逼供,法到“病”除?》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主持人:这两个规定仅仅是对已有的法律的一个重复和强调吗?

白岩松:那不是。首先我们要尊重普通人的质疑……但是我觉得大家不是法学家,所以要认定大家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可是另一方面我觉得要回到法律的范畴内,我们注意到,相当多的法律工作者对出台这两个法规是高度赞赏的……

主持人:公众有公众自己的解读,那么法律界又是如何看待这两条法规的?我们现在来电话连线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研究院名誉院长樊崇义教授。

……

主持人:公众都是非常关注刑讯逼供在这两条当中的相关规定,从一个专业人士角度来看,您觉得这也是重中之重吗?

樊崇义:对。这两条规定是非常重要的。

……

主持人:前面我已经问过岩松这个问题,我也想听听您的意见,这两条法规现在的出台是不是对已有法律的一个解释和强调,还有其他的意义吗? 樊崇义:它不光是对已有法规的解释……

在这一小节的评议中,主持人先提出了一个可能在公众的议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而观察员对此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并陈述了作为观察者的发现和所得。随后主持人通过连线的方式,就同样的问题请法学专家进行评议。这段对话中三位立场不同的参与者――代表受众的主持人、立场相对客观的观察员以及业内专业人士――由于认知或经验的不同,对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参与者与话题之间关系形成了非线性结构。评论因此层层递进、逐步加深了受众对议题的认识,节目也由于差异而显得真实,更有说服力。

二、评论主体个性化构筑节目的修辞

正如前文所讲,“评”与“议”是节目的核心诉求点,“评什么”、“如何议”则成为区分节目个性的标志。言论的生产者是参与节目的主体,他们的表现与个性的累积构建了整体节目的个性。正如提及“有报天天读”人们脑海中呈现的杨锦麟手执报纸圈圈点点的形象,正是这个自认“国语不准,英文走调,体型太胖,样子太老”的主持人和他的节目“不仅提供了别样的诠释方式,也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幽默、机智、具有洞察力、充满激情”??;又如经济学家郎咸平,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演讲家,“郎眼看财经”这档节目充分展示了他的风趣与睿智。他将一个个看似宏观的经济话题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深入浅出地阐释着生活中的政治与经济。阐述中他表情丰富,神情投入,时常举起胳膊在空中比划,讲到兴起时甚至会拍案而议。同为专业人士,郎咸平却没有高高在上的疏离感,言谈间极具亲和力。正是他本人个性化的表现使整档节目始终处在轻松、诙谐的交谈氛围之中,收看节目成为一种享受,诸多“郎言郎语”也潜移默化地被理解和吸收。

反观一些评论员,参加节目时正襟危坐,语调平缓,几乎没有太多的身势语言,评议的语言也相当温和。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的所有的影响力中,语言占7%,音调占23%,表情及肢体动作各占35%。我们的众多评论员在表达意见时仅仅依赖语言的支撑,放弃了大部分能够影响他人的有效信息,使评论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开放的言论场塑造节目的深层语意

手机、网络等媒体的兴起使信息传播渠道多样、方便快捷。尤其是网络中的海量信息使获知新闻事实的成本急剧降低。“信息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知识分子研究和批判话语的普遍民主化,每个人都成为知识分子并参与到新的电子集会当中。”??这一变化在评论领域的表现尤为明显,网络技术的发展前所未有地拓展了评论的主体。网络中涌现出“山寨新闻”“火星新闻”等代表草根阶层的民间评论性节目,以诙谐的话语调侃权威,以民间的智慧解析热点。每天挑选一条或者几条时事热点或社会焦点进行回放、麻辣而大胆地点评,并以夸张的肢体语言和搞笑的演绎小品的形式还原该热点事件中的荒诞逻辑予以讽刺,最后还邀请网友一起对此事发表看法,这就是如今在网上颇为走红的原创草根新闻播报的基本模式。网站记录显示,山寨新闻和火星新闻的日均浏览量都超过10万,专辑的浏览量均超过了千万。大量的网友留言,显示了草根新闻播报视频的受欢迎程度。??商业化的运作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网络麻辣评论的盛行再次印证了“网友的评论比新闻好看”的网络流行语。从最早在节目中展示网友评论的“时事辩论会”开始,言论的生产者从精英阶层逐步拓展至草根阶层,随着公众媒体素养的提高,未来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言论的生产者。

央视经济频道“今日观察”在策划中大胆利用了这一趋势,率先将评论节目的参与主体扩展至网络之中。在电视的播出过程中,网民登录网站或加入QQ群就可以参加讨论,主持人则会挑选若干网友的评论在节目中展示,评论员还会就网友的看法继续发表意见。借网络扩展了议题的讨论范围,将专业人士的权威解读与普通网民的点评置于同一时空之间,形成观点的交集。既吸引更多的网友参与互动,培养了受众的忠诚度,又形成了相对多元的话语空间。当然这一做法对主持人把关的客观性与网友言论的真实性也提出了考验。

当网站、短信、QQ群吸引受众的参与逐渐普及之时,“今日观察”又开设了“网友视频表达”的参与方式,除了传统的“码文砌字”,网友更可以上传视频,“让自己的声音和形象直达全国权威主流媒体,直接与主持人面对面交流,与全国亿万观众实时分享个人精彩见地!”??

成功的评论节目告诉我们,节目与受众在互动中创造着节目的形态。节目策划关键就在于能否发挥电视传播的特性,营造出传媒和受众之间的对话场。目前越来越多的节目认识到了这一点,今年5月6日广东卫视开播的高端时事评论节目“聚焦中国”在开播之初就表示“在节目操作方面,栏目将提前在网上公布节目议题、征集网民观点,聚焦政府,关注民众;在演播室表现上,栏目侧重于解读的话语风格,并运用各种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如举例、算账、对数字等形象化处理,使用生动的电视表现形式来增强节目的趣味性和可视性”。展现评议的过程、评论员个性化的阐释与开放的言论场将成为评论节目策划的关键所在。

注释:

①赵振宇、王黎妮,《“述”多于“评”:一年来节目调查及批判》,第117-120页,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5期。

②潘知常、孔德明主编,《从电视叙事看电视节目的策划》,第96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

③南方周末专稿,《致敬!2003中国传媒》,2003年12月31日,

新闻事件及观点评析范文3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各类型媒体的融合正在成为新时期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一方面不同形态的新闻媒体依然保持着各自的编辑特色,另一方面它们基于网络而走向互动与融合,使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有了拓展,新闻编辑因此拓宽了工作领域,甚至扮演新的角色。由此,我们对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要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一、新闻传播活动的总设计与总指挥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新闻媒体面对的已经不是媒体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而是受众自由选择媒体的“买方市场”。媒体间的竞争首先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竞争,而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又主要体现在新闻传播效果上。公众欢迎的是新闻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可信度高、可读性强并且能够让他们参与到传播活动中的媒体。而媒体的这些品质不可能自然地生成,必须靠有创意的新闻产品设计和有意识、有组织的新闻传播活动来营造。新闻编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设计媒体的新闻产品和策划、组织新闻报道。

1.新闻编辑是编辑方针的制定者,是媒体形象的设计师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的创办或者改版,以总编辑为首的编辑委员会担负着制定编辑方针的任务,编辑方针规定了媒体的受众对象、报道内容和风格特色,成为编辑部全体人员共同遵守的行动指南,并指引所有新闻业务活动。新闻编辑还担负着设计新闻媒体产品的信息规模、结构和外在形象的任务。

每一个新闻版组、每一块新闻版面、每一个新闻频道、每一个新闻栏目都是由编辑策划的,它们作为新闻媒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向广大受众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媒体产品的政治水平、文化水平以及专业水平,都直接受编辑水平的制约。目前正在不断向前推进的媒体融合,对新闻编辑的决策与设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一个融合的媒体集团中,每一个媒体的定位要求更加精准和个性化,而同时对于不同终端产品,还需要有一体化的设计思路以促进“产品链”的生成和传播效果及媒体收益的最大化。

2.新闻编辑是每一阶段新闻报道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报纸的总编辑、编辑部主任、版面主编,电台电视台的总编辑、新闻频道总监、新闻部主任、栏目制片人、编辑策划人等都担负着策划和组织新闻报道的任务,这项任务在任何新闻媒体都常规性地、日益频繁地进行着。社会公众对新闻传播的需求不断提高,他们不满足于获知新近变动的新闻事实,而要求媒介围绕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提供尽可能详尽的背景资料,解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其带来的影响,预测其发展的趋向。为此,新闻报道由平面式走向立体式,从单向性走向多向性,追踪报道、系列报道、组合报道等运用得越来越多,公众参与新闻传播也越来越多,新闻编辑设计和组织报道的任务必然越来越重。

媒介融合之后,策划内容生产与管理内容分配的高层编辑人员将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如在大型媒体新闻编辑部中有分设“策划总编辑”和“分配助理”,也有分设“白班分配总编辑”、“夜班分配总编辑”和“周末分配总编辑”的。而在小型媒体编辑部中,通常只设一个“分配总编辑”,每周7天、每天24小时都在负责内容生产。研究者认为,“在多媒体的或融合的新闻编辑部中,制片人和分配总编辑的角色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他们现在要考虑的已经不仅仅是在电视新闻中报道什么与如何报道,他们必须决定如何最好地同时在报纸、广播电视和在线平台上完成新闻报道。”显然,高层编辑人员策划和组织传播的工作对象已经由单媒体变成多媒体,策划与管理报道活动的难度大大提高了。

3.新闻编辑是记者从事采访写作的指挥员和参谋

新闻编辑不仅策划报道,而且是每一个重大报道战役的指挥者,他们向记者部署采访任务,协调各部门、各工种以及记者之间的关系,随时了解记者的工作情况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比如提供采访线索、提供资料、推荐合作者等。在记者的采访写作过程中,编辑还要为其做好参谋。编辑与记者的工作性质不同,更应该站在全局的高度看问题,可与记者互补,加深对报道客体的认识,与记者一道找到更有价值的选题和更好的报道角度,生产出优秀的新闻作品。可以说,新闻竞争越激烈,媒介就越需要足智多谋、指挥有方的新闻编辑。

二、新闻传播活动的集大成者和总把关人

如果说记者的工作对象是单个的新闻作品,编辑的工作对象则是报纸、频道、栏目等集合体。如在报纸编辑部中,由于编辑工作的目标是生产出由各类稿件组合成的综合产品――报纸,报纸编辑就必然处在精加工和总合成的位置上。编辑部的各类工作人员如记者、资料员、评论员、照排技术人员等,无一不与编辑工作发生联系,他们的劳动成果通过编辑工作汇集成一体。在已经运用计算机采编系统的报社,网络系统上的一个个编辑工作站实际就是一个个枢纽,来自各方面的稿件都集中在这些工作站的“备稿库”中。各部门编辑对这些稿件进行分类、选择、加工,不合格的产品被退还,准备采用并编好的稿件则放进“成品库”中。总编室白班编辑根据当天版面的需要,从“成品库”中选取稿件再度进行加工和配置,经过这轮处理的稿件就进入了“上版库”,留待版面编辑将其设计成完整的版面。设计好的版面再由技术人员照相制版,印刷成报纸。采编系统中的三类稿库,既是编辑的作业场所,又是记者、评论员、资料员等劳动成果的集散地。采编网络系统的运行,使编辑在网络上与各工种对话、合作,而编辑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将编辑部门所有人的劳动成果在报纸上集中体现出来,向广大读者奉献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所以说,编辑工作是各项采编业务的集大成。

在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编辑工作是新闻传达至读者的最重要的一个关卡。有人把编辑比作足球场上的守门员,如果说传球失误还可以寻找机会更正,或者被守门员拦住而不至造成败局的话,守门员的失误却无法修正,造成的损失无法弥补。虽然记者、作者对新闻都有自觉“把关”的责任,但编辑由于其特殊地位,在把关上担负的责任更为重大。这种把关既包括杜绝新闻报道在政治思想和政策上的差错,也包括技术性的差错。新闻编辑无法阻止各种差错的出现,但必须把一切差错消灭在版面之外,保证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新闻素材价值的提升者

当记者、作者把新闻稿交到编辑部时,这些稿件已是对原始的新闻素材的选择和加工后的成品,但是,这些成品并不一定完全符合报纸的要求。编辑选择和处理稿件,首先是对新闻素材重新认识的过程。由于新闻采写与编辑工作的种种差异,编辑和记者往往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新闻选题和新闻素材的,工作在一线的记者对事物的感受更加真实、深切,但也可能因为身在其中难以保持客观冷静,而且视野会受到限制。编辑所处的位置相对超脱,更多地从全局上考虑问题,对报纸的报道立场和原则把握得更加到位,对同类情况有更多的报道经验,因此有可能看到记者尚未意识到的问题,发现新闻素材中潜在的价值,找到更好的报道角度。编辑对于新闻素材的价值提升,还表现在编辑面对的新闻稿件众多,编辑可以通过对稿件进行对比、联想、拓展,从中提升出一个更深刻的报道主题,或者发现更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重新策划和组织报道。

新闻编辑对于新闻稿件的加工修改,不是简单的“剪刀加糨糊”的技术性工作,而是根据编辑方针和报道意图对新闻素材进行再挖掘和再表现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当然,编辑对新闻素材的“再创作”要以新闻事实为依据,不能随意添加或杜撰,不能违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这一点来说,新闻编辑的能动性、创造性又是受制约的。

新闻编辑对新闻素材价值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新闻素材的选择、组合、提炼与创新。编辑选稿、改稿、制作标题,就是对新闻素材重新选择和组合的过程。二是对新闻表现形式的选择和创新。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的运用往往又关系到内容传播的效果。新闻编辑对于新闻表现形式的选择主要通过选择稿件的写作方式、编排手法、版面或栏目的设计包装等来实现。

四、公共论坛的主持人与新闻话题的引导者

新技术与新媒体使普通公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参与新闻传播的能力,他们能借助手机、博客、播客、BBS等新闻、表达观点。从整个社会的新闻信息流动来看,越来越多的新闻正在职业“新闻把关人”控制范围之外广泛传播,这已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因此,新闻编辑必须在这样一个新的媒介环境下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

新闻事件及观点评析范文4

关键词:跨学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才的整体素质,因而历来受到广泛关注。2010年,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随后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从多个方面对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进行了强化。就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总体情况来说,上述两个“意见”均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但是,从跨学科的视野来看,当前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只有立足于社会的发展状况及其对具有综合素质的高层次人才的客观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才能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完善,进而培养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一、跨学科视野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陈旧,不能适应当前的新形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单一,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专职人员,工作落实不到位。[1]这种概括尽管比较全面,所指出的问题在我国当前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但其只是一种综合性的分析归纳,针对性不强。笔者认为,在跨学科的视野下审视当前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将其归结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偏重于宣讲政治理论,轻视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根据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的意见,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选修课为“自然辩证法概论”或“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博士研究生的必修课为“中国与当代”,选修课为“经典著作选读”。从课程名称可以看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内容基本都是政治理论方面的。研究生接受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作为高层次人才,倘若不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清楚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和实际指导意义,不熟悉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将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但应看到,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偏重于宣讲政治理论的做法,虽然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却也容易因忽视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而导致一些研究生对其所产生的困惑难以排解,进而引发各种问题。无论是在婚恋、家庭、学业、信仰等个人事务中,还是在人际关系、集体活动、社会实践、就业等社会活动中,每一个研究生受家庭状况、教育背景、生活经历、个体性格、生理状况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研究生作为特殊的、接受专业化与高级培训的群体,在拥有更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学业、就业、人际、经济、婚恋等方面的问题及困惑,使其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这些困惑如得不到足够重视和及时疏导,必然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2]现实生活中,研究生过劳死、自寻短见或者违法犯罪现象时而发生,让人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不得不反思当前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存在不足。在解决研究生的某些困惑方面,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似乎显得力不从心。客观地分析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发现其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⑴过于重视政治理论的宣讲,可能会忽视研究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其他问题。长期以来,通过一些必修课和选修课向研究生宣讲政治理论既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也是实践中各高校的具体做法,这使得不少人特别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和片面认识,即在一定程度上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同于政治理论宣讲,误认为只要把这一工作做好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基本完成了。而研究生的身心健康、生活状况、业余活动等则相应地被忽视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教学内容也被省略了。即使是辅导员、班主任等一些专职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也更多地是从管理角度对研究生开展教育。而能够给研究生带来心理、思想困惑的,往往是那些与个人生活紧密相关的细节问题,这些问题恰恰是政治理论教育难以关注的。⑵过于重视政治素质的提高,可能导致其他方面教育内容的缺失。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当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培养的主要是研究生的政治素质,而这种政治素质的培养不仅仅是引导研究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觉接受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应包含有培养研究生具有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内容,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有明显的体现。然而,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的政治理论教育,无论是在教导研究生树立人生理想方面还是遵守法律和道德方面,都是从“政治上更正确”的角度来进行教育而忽视了“学术上更专业”的问题。例如,当研究生在生活上面临着个人情感和物质利益的选择时,在学习上面临着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时,在处理某些问题的过程中出现心理失衡时,其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都难以起到直接的引导作用。可见,如果忽视与培养健全的人格相关的道德、法律、心理等课程,研究生在遇到与之相关的问题时因得不到专业性的帮助就有可能走向极端。

(二)教学方式:偏重于教师包干和独白,轻视团队教学和研讨研究生与本科生处于完全不同的学习阶段,因而对其采用的教学方式与本科生有很大的区别,这在专业课教学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在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样应当体现出研究生与本科生在教学方式上的区别。然而实践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的数量相对不足,再加上一些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公修课而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不少高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照搬本科生的教学模式。这样做不仅导致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几乎“沿袭”了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不足,而且使研究生形成了轻视思想政治课程的错误观念。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方式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由教师包干某些课程和授课中实行满堂灌式的独白两个方面。由教师包干某些课程,自终至终只由一个教师授课是高校中比较常见的授课方法,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一方面,由于只有一个教师讲授某些课程,自然就不存在教师之间的竞争和学生对教师的评比,教师没有教学效果方面的压力,也就没有提高自己授课水平方面的动力。所以,一些讲课水平低、教学效果差的教师长期“垄断”某些课程,通过“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方式授课也就不足为奇了,研究生也很难对这样的思想政治课产生兴趣。另一方面,在只有一个教师授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很容易带来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研究生合并上课的结果。“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忽视了教学空间这一重要的环境因素,全国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常采取大班上课,一个课堂往往学生人数达到200人。这种情况久而久之,竟习以为常。在高校扩展的情况下,则更为严重。班级过大,使教师忽略了教育对象的特点和个体差异,难以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和课堂检查。”[3]研究生的专业课一般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而思想政治教育课还和本科生一样采取合并上课、大班讲授的方式,不仅授课效果差,还会给研究生造成学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不重要的错觉。在这种情况下,主讲教师没有压力而不认真讲授,研究生不重视而不认真学习,似乎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通病”。满堂灌式的独白方式在我国高校的教学中一直存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研究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比较缺乏,使研究生的心理困惑、怀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消解。随着困惑、怀疑程度的逐渐加深,研究生在心理上逐渐失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在行动上逐渐拒绝参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4]这固然有大班授课无法实现师生交流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主要的问题还是高校领导和相关专业教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对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教育,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过于强化这一功能也易导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和授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小心翼翼和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机械地完成上级安排的教学任务外,别的什么也不敢做,当然也不会加入自己的相关理解,更不敢直面学生提出的社会问题,从而避免自己因可能出现的不当言论而陷入麻烦之中。因此,本来应当以讨论、交流等研讨方式来促进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则变成了毫无生气的、消磨时间的过程,其最终结果是使研究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活动无非是宣讲一些“官话”“套话”,无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样的课程当然不会有吸引力,也不能达到对研究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二、开展跨学科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必然性

有学者认为,大学的专业划分太细会导致大学生的知识面过窄,不利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因而建议大学开展“大文科”“大理科”式的教育。这种观点并没有改变当前高等教育的现状,过细的专业划分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而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专业和研究领域的划分更为细致。不可否认,研究生教育阶段细致的专业和研究领域划分能够促进研究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但过于精细的专业划分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的思维和视野。因而,有学者建议开展跨学科的研究生教育,认为“实施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不仅是科技发展和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途径”。[5]研究生教育中专业课程的设置过于精细确有其合理性,但是把这种更细致的专业划分带到属于公共必修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领域则显得很不合适。笔者认为,以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研究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使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应当进行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这是因为:从内在因素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决定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跨学科;从外在因素上说,社会现象的纷繁复杂要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跨学科。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决定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当前我国特有的教育内容,古今中外的教育者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在高等教育中开展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头脑,确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当然,我国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原理的前提下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掌握群众的活动。无论哪一个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运用一定阶级的思想来教育、影响、掌握和引导群众的活动。思想掌握群众,既是运用一定阶级的思想掌握本阶级群众的活动,也是运用一定阶级的思想影响和掌握其他阶级群众的活动,其实质都是力图让一定阶级的思想上升成为占主导地位或统治地位的思想,进而影响和支配全社会的实践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一定阶级的根本的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6]思想掌握群众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当前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不能完全局限于划分相当精细的理论学科,而必须实行跨学科发展。只有开展跨学科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发展进步。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所讲授的主要内容,但理论从来都不是封闭和停滞不前的,它总是不断吸收其他学科中的科学成分,使之成为自己不断发展进步的积极因素。这一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其他学科,以包容的胸怀对待不同的观点,以扬弃的方式借鉴其他学科中的有益因素。正如有学者所言:“当今社会,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蓬勃兴起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可以说,跨学科研究必将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7]具体到教学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应当大力宣扬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还应当介绍与理论和方法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理论和基本主张,并用的理论和方法对其他学科的理论和基本主张进行评析。这是由于,每一种学科都在一定程度上经历了实践的检验和批评观点的挑战,因而具有了相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其许多观点和主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许多观点和主张,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充实和完善。广大研究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鉴别力,能够运用基本原理识别判断各种理论和观点,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和授课教师形成互动,这必然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发展并取得新的进步。如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概地拒绝其他学科,则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自身的完善。只有开展跨学科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实现用政治理论武装研究生头脑的目标。对研究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要用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研究生的头脑,进而转化为促使其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动力。然而,用政治理论武装研究生头脑的前提是其能够从思想上真正接受政治理论,这种真正接受尽管需要一定的宣讲来实现,但总体上说还要靠理论自身的说服力。毕竟,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们更注重学术的争鸣和论辩,一种理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被其内心所接受,主要看这种理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超越其他理论。所以,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如果单纯地讲授理论而对其他理论只字不提,甚至回避理论与其他学科在某些观点上的分歧和争论,既不利于研究生对理论的认可和接受,也不利于实现用政治理论武装研究生头脑的目标。笔者认为,广大研究生不仅要从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角度来接受政治理论,而且还要为学术研究增加内容和色彩,只有这样,才能使政治理论真正走进研究生的内心世界,进而武装他们的头脑。

(二)社会现象的纷繁复杂,要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跨学科对研究生开展跨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也是社会现象的纷繁复杂性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能够科学地解释研究生所思考的各种社会问题,为其提供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急剧变革的转型时期,在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上,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保守与开放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一直在上演,并不时地引发一些社会事件,形成一个个舆论热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必须勇于直面这些现象和问题,并用原理来分析和解释其中的复杂关系。由于社会现象的涉及面非常广泛,与不少学科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吸收借鉴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开展不同学科的专门教育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更富有理性,更喜欢思考,因而,一旦其关注了某一社会现象,往往会采用寻根究底的方式进行深入地探索,并希望得到专业领域的答案而不是泛泛而谈的解释。同时,他们也会积极寻求“自己的真理”,而一旦研究生对某些问题形成一定的认识后,会显得固执己见,难以轻易更改。更重要的是,接受政治理论教育的研究生遍及不同的专业和学科,有些研究生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可能比单纯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更为深刻。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讲解太“外行”,就有可能导致研究生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政治理论本身产生怀疑。因此,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针对研究生爱钻研的特点,用不同学科中更加专业的知识和术语来帮助研究生解疑答惑,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来培养研究生学习政治理论和其他相关知识的兴趣,帮助研究生拓宽知识面和树立严谨治学的态度。此外,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由对某一社会问题更有研究的专家就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来给研究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可能会更好。有学者提出:“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能动作用,调动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在施教中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自主评价、自主控制的能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汲取。”[8]研究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形成了一定的学术个性,不同研究生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理解可能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对政治理论课程的需求状况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仍对他们开展完全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不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有所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必然会打折扣。只有根据不同专业研究生的知识背景和学科特点开展跨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培养研究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美妙境界。

三、跨学科视野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专家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建议。有的学者主张,针对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树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观念,积极推行研究生导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制,充分发挥研究生辅导员的作用,调动研究生会的积极性,有效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9]有的学者主张,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10]并强调深刻把握党建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内在逻辑,以党建“三步曲”带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创新。[11]在实践中,有的高校按照“构建导师团队是关键,研究生集体建设是重点,研究生辅导员建设是基础,明晰主体权责是根本”的思路,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12]这些研究和探索对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笔者认为,从跨学科的视野来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主要存在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因而从这两个方面来推动改革,是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探索。

(一)教学内容:开展政治理论教学的同时,兼顾人文和科学素质教育鉴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政治理论内容过多而缺乏其他方面素质教育内容的现状,可以考虑对教学内容做适度调整,在保持政治理论占据主导地位的同时,加入其他素质教育的内容。这至少具有如下三个非常明显的优势:⑴顺应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素质教育一直是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研究生教育阶段也不例外。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加入人文和科学素质教育的内容,有助于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更健全的人格,增强其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能力。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互补。思想政治素质与其他素质是互补关系,一个人文素质或者科学素质非常低下的研究生,不可能具有特别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反过来,其他素质教育做好了,不但不会冲淡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反而会使广大研究生从更为全面的视域认识政治理论,并强化其影响。⑶解决研究生的实际困难。研究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其中较多的困难是由于经济利益、学术研究、人际关系、情感归属、社会现实等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因而只有加强这些方面的素质教育,才能更全面地解决研究生的实际困难,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沁入研究生头脑的目的。总之,在对研究生开展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必须兼顾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完整性。除了固有的政治理论方面的内容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所需要加入的其他素质教育内容,大致应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研究生开展以法律和道德为主的公民教育。公民教育是当前受关注度较高的素质教育,其目标是把人们培养成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公民。现代社会里,人们无论存在多大的差别,都是一个国家的公民,都应当行使最基本的公民权利和履行最基本的公民义务,都应当具备最基本的公民道德。因此,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法律和道德教育。而广大研究生所面临的法律和道德问题可能更为突出,由于其是基本的科学研究工作者,又是独立劳动的成年人,不仅在学术研究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如何对待别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如何保护自己科研成果的问题,在社会生活中也必然会遇到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理顺家庭生活的问题。这些方面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是急需解决的,如果处理不好,则无法实现自己作为一个研究生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对于研究生来说,为了让其做好科学研究,必须对他们进行知识产权法律和学术道德教育,依据法律和道德处理好自主研发和科学借鉴、个人成果与单位成果、个人劳动与集体劳动等方面的关系,实现科学研究的良性发展。同时,还必须加强对研究生在人事劳动、社会交往、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法律和道德教育,帮助他们顺利解决就业和家庭生活方面的问题,使其尽早走出适应期而奔向幸福的人生。二是针对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开展不同的人文和科学教育。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对他们开展素质教育必须避免内容重复,并有效弥补其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这需要根据研究生专业的不同而分科进行。我国在高等教育阶段,各个专业的详细划分使人产生了“隔行如隔山”的感觉。一般来说,文科类研究生的科学素质相对不高,理工类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则相对欠缺。因而,可以考虑根据大的学科门类划分,对研究生分别开展不同的素质教育。比如,对文科类的研究生加强基本科学知识教育,使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大致状况有一定的了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对理工类的研究生开展人文社科教育,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同时,对非医药类的研究生开展卫生保健、医药常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等。只有通过这种区别对待的素质教育,解决不同研究生各自面临的问题,才能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为研究生所接受和喜欢。

(二)教学方式:组建专门的教学团队,并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改革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比较庞杂,涉及到的专业领域很多,那种单纯地由理论专业的教师来开展教学活动的做法显然已经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方式上需要关注师资队伍和授课方法两个问题。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上,可以考虑组建一支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具体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⑴专职人员及其职责。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还是政治理论,因而专职教师主要应当是从事理论研究的教研人员以及热衷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素质课程教研人员。这一部分教师作为教学团队的骨干成员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者,从整体上把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向和主要内容,并根据每年形势的变化来修订教学大纲和基本要求,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不偏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偏离有关的文件精神和管理规定。⑵兼职人员及其职责。兼职人员应由人文和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他们除了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进行学术研究和专业教学外,还应经常性地参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以高深的学术功底和专业水平向广大研究生开展人文、科技或者卫生健康方面的普及工作,使不同学科的研究生能够接触到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了解到不同专业或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最新进展,感受到其他学科或者文化的魅力,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增强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动力。⑶专兼职人员的关系。教学团队的所有人员采取分段上课的方式,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每一个教师都只负责讲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某一部分的内容。这样可以让研究生感受到不同教师的教学风采,时刻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保持新鲜感,期盼着更好的老师带来更精彩的学术大餐。同时,根据社会发展状况和新闻舆论热点的变化,可以适时调整兼职教师,扩充或者压缩兼职教师的数量和教学任务,使整个师资队伍始终保持活力,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授课方法上,除了坚持传统的课堂讲授外,更应当注意采用灵活的方式开展教学,激发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兴趣。在这方面,不少学者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如有学者提出,通过微博在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微博的集聚或明星效应,组建各种类型的微博绿色社区;以学生政治辅导员为纽带组建微博班级;以红色社团为先导建设基于同一爱好的微博社团社区;开设理论微博课堂作为课程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教学方式的新探索。[13]有学者推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专题讲座教学法,认为“专题讲座教学法,可以克服目前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满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增强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式。”[14]还有学者主张发挥专业课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一个好的导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生一世的。导师要对研究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承担主要责任,对学生的引导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学术上,而要贯穿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整个过程中。”[15]这些建议都切实可行,只要组织得当,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相比之下,笔者认为,进行专题讲座和召开专题研讨会的方式,更有利于开展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专题讲座往往是由某一专业领域的名家主讲,内容非常灵活,时间和地点也可以适度调整,因而更有利于研究生学习。而专题研讨会可以把研究生列为主要发言人,由教师对其发言进行点评。发言者为了确保发言精彩,必然会查阅很多资料,这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研讨会通过不同观点的争锋来说明某一问题,既能培养研究生的表达和辩论能力,又能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无论是专题讲座还是专题研讨会,本身都是学术性的活动,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取代了讲授者的独白和自上而下的宣传,因而更能受到广大研究生的欢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自然能够实现。

作者:魏胜强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郑州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白清平,陈巧玲.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05):16-17.

[2]马香丽.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J].大学教育,2014,(06):112.

[3]杨业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需要深化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研究,2010,(06):137.

[4]蔡晓良.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接受效果新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1):77.

[5]严伟.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09,(08):104-107.

[6]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思想掌握群众[J].研究,2012,(09):131.

[7]谢晓娟.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跨学科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3,(09):101.

[8][14]唐检云,龚婷.以专题讲座增强研究生政治理论课实效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4,(19):42-43.

[9][15]苗云飞.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2,(03):151-153.

[10]顾慕娴,邹再金.构建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长效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2,(09):83-86.

[11]顾慕娴,邹再金.以党建“三步曲”带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创新[J].广西社会科学,2012,(07):17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