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范文1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运用

[作者简介]李宝江(1976- ),男,河北曲阳人,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在读博士,河北体育学院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化。(河北石家庄05009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1303443)和2013年度河北体育学院级教学改革支持项目“基本原理教学法研究”(项目编号:2013JYZHC1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154-02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和提升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实际教学中,除了教学内容,对教学方法运用的研究也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侧重传授具体知识的专业性课程有所不同,它更侧重于对人的思想产生影响,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在实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果在课堂授课时不能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领会和应用教学内容上就会感到困难,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种相对独特的性质,必然要求加强对教学方法运用的研究。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运用研究的必要性

1.转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的需要。很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宏大而空泛,它既不像专业课程那样体现某一领域的具体知识,又不像计算机和外语这类公共课那样具有实用价值。还有的学生认为,许多内容在中学就已经学过了,现在的课程内容与之前相比没有太大的区别,不愿意再下功夫学习。从教师角度而言,在课程特点和课程内容既定的情况下,要改变学生的这些认识,就必须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通过运用适当的、丰富的教学方法来将课程变得生动活泼、贴近实际,使学生在了解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后,学会用正确的立场和方法来看待和分析社会当中的现象和问题,从而切实体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用性。

2.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兴趣和动力的需要。无论是什么课程,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是实现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学生对课程产生了兴趣,便可以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学习兴趣就转化为学习动力,学生的收获就大;反之,学生的收获就小。由于许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导致学习兴趣缺失、学习动力不足,教学效果往往不好。要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学习兴趣,这就要求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在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时,受学生欢迎和认可的程度是不同的,产生的教学效果也有差别。

3.厘清教师对教学方法认识模糊的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认识模糊的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对教学方法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些教师认为讲好课更多的是要在教学内容研究上下功夫,只要把教材研究透了就能游刃有余地讲解,教学方法再多也是要讲好教材内容,没必要过多研究,只要按常规来就可以了。二是对教学方法的规律性认识不深。很多教师也希望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一些创新和改革,但简单尝试过一些新的方法后发现效果不理想,感觉还是传统的讲授法比较保险,结果又回归到了起点。这两种认识都是因为对教学方法研究投入的精力不多、思考较少,对教学方法的规律一知半解,没有了解到不同的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不同特点的教学内容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运用中存在的不足

1.教学方法创新容易脱离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有的思政课教师也认识到了灌输式教学应当进行改革和创新,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在探索过程中,往往是为了教学方法的改变而改变。这些改变相对于过去传统的、单一的讲解法虽然是创新,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听讲,上课的形式也变得灵活多样,在实际的运用中往往又走向另一个极端,由教师讲学生听变为过于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结果由于课时限制、学生的课堂发挥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容易打乱教学的计划安排,容易脱离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2.教学方法运用不够灵活。在课堂教学中,具体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包括讲解法、启发法、讨论法、专题法、案例法等,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一种表现是授课时过多依赖一种教学方法,如过于注重讲解法,讲解的又大部分是教材上的内容,而并没有进行有效的拓展,或者又过于注重讨论法。对于某一部分教学内容来说,某一种教学方法会非常适用、效果理想,但对另一部分内容来说可能就效果不佳,而且长时间运用单一教学方法也会使学生产生听课疲劳。另一种表现是教师在尝试进行教学方法的改变时,对一些新的方法的运用过于机械,或者照搬他人的成功经验,或者按照相关教学方法的理论来进行,结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3.教学方法的运用忽视学生的状况。学生的状况包括学科背景情况、教学班级的学风情况等。从学科背景上来说,学生有的属于文史类,有的属于理工类,不同类别的学生知识结构是不同的。这一点常常被忽视,尤其是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对于同一案例,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在认识的深刻程度上是不同的。从班级学风状况来说,如果班级整体上乐于向教师提问或进行交流,讨论式教学就容易进行,如果班级学习态度比较认真刻苦,启发式教学就容易进行。如果忽视班级的学风状况,就容易在课堂上出现冷场或抑制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情况。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有效运用的具体途径

思政课在教学方法运用上存在不足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学术水平不够;二是对教材的内容研究不透;三是对教学方法的规律性和适用性的研究不足,没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忽视了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此,运用好教学方法也必须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提升教师自身学术水平是运用好教学方法的基础。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学术水平,对有关理论在深度和广度上有较好的掌握,对一些实践问题有了解并有自己的观点,然后再辅以适当的教学方法,学生才会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从而大大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学术水平有限,仅能做到对教材的熟悉,讲课内容脱离不了课本,即便教学方法再多,也是言之无趣,学生就会觉得乏味,认为与自学没有区别。因此,提升教学效果单纯从教学方法上找窍门而不在学术水平提高上下功夫是行不通的。教师的学术水平是运用好教学方法的基础。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一要加强研究,二要加强思考。加强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在熟悉了解教材的基础上,深入学习研究教材中反映的理论和各理论间的关系并做到了然于胸,以便能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除了理论外,还要熟悉和掌握一些知识性的内容,比如党的历史、重要人物的概况、重大历史事件的情况等,同时还要搜集整理大量的、合适的案例。二是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本身也是一门学问,大类上可分为三个层次,具体来说又有很多种,而且还在不断发展。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适用条件和内在的规律性,只有把教学方法的层次体系、具体方法的适用条件和规律了解清楚,在实际运用中才能与教学内容相得益彰。加强思考主要是指要了解社会热点并有形成理论思考。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大学生获取各种新闻资讯越来越方便。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教师必须要跟踪了解并形成思考,这样在课堂上与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交流时才能引导他们学会用正确的立场和方法来分析。

2.深入研究教材是运用好教学方法的前提。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必须要以对教材深入的了解为依据。深入研究教材不仅仅是对教材的内容做到熟悉,更重要的是了解教材所要传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材的特点。比如“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的基本原理,教材的特点是比较晦涩难懂。如果仅仅对教材内容进行研究而忽视了教学目标,就难免会运用传统的讲解法依照教材一章一节地去讲解,用概念解释概念,用理论阐述理论。这种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只知道一些术语和结论,在头脑中形成碎片化的知识点,而难以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更难以在实际中运用。在教学实践中,首先应该用总分法,先把教材中体现出的基本原理进行提炼和总结,对学生进行总括和简要的介绍。学生具有基本原理的框架性结构后,教师再运用案例法让他们去体会和理解每个原理的具体内容和运用方法。这样,学完这门课程之后,学生就有了运用原理的基本条件,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会闪现出原理的框架,进而相对清晰地知道有哪些具体原理可以运用、怎么运用,同时也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实现多样性与针对性的统一是运用好教学方法的途径。研究和运用教学方法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合适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引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使他们真正掌握一些理论知识,掌握一些分析、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够把课程体系转化为思想武器。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并且还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当中,对于教学方法的运用,不能机械,不能照搬,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认为新的就是好的。应依据教材的特点、教材中不同章节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地进行调整和改进,做到多样性与针对性的统一,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

4.实现因材施教是运用好教学方法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公共课,要面对整个学校各个专业的学生。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每个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不尽相同,他们过去在中学政治课中所获得的知识存量也有差异,同时不同班级的学风也不同。这就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性课程相比,教学难度更大。这种现实状况更凸显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了解本学校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当然这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教研室教师间的互相交流,更需要教师尽快熟悉授课班级学生的具体特点。对于文科类的学生,由于在高中阶段政治课是必修课,很多知识曾进行过记忆强化、存量较多,可以多用一些探究式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方法等,使他们对理论的掌握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对于理科类的学生,则要以传统的讲解法为主,把有关的知识进行串讲,使他们对理论的基本内容从了解到熟悉,同时辅以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的案例来使他们加深体会与认识。对于不同的教学班级,也要根据他们的学风情况相应调整教学方法。总之,要切实实现因材施教,不能以不变应万变。

[参考文献]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范文2

讲授法、谈话法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和交流。以谈话法为例,谈话是要求教师通过与学生以对话问答的形式传递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虽然这种方法比较传统,但其优点还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教师的提问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二是通过谈话能够反馈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从而及时地修正和调整课堂教学;三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四是具有启发学生甚至启发教师的作用。由此可见,在新课程语境的背景之下,传统的师生对话交流的教学方式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与时俱进,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开拓创新。笔者认为,对传统教学方法取其精华是实现创新的必由之路,抛弃传统的创新必然走进教学改革的“死胡同”。以高中教材《经济生活》为例,教材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问题直接面对学生的生活,而师生对话的教学方法就比较适合这样的场景。以国家的宏观调控为例,结合当下的经济现实,设立如“我们应当如何应对目前的高房价问题”这样的充满开放性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兴奋点和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可以展开对话交流。在交流中把生活问题引向课本理论,让同学们在与教师的对话中,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同时看到市场经济存在的弊端,由此基础再强调国家的宏观调控。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师生对话的教学方式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并未被消解意义,而是历久弥新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当从传统中汲取精华,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终身学习的第一步——人本对话

要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充分利用好教材和各类辅助阅读材料。目前的课堂教学时间紧、节奏快。师生对话式的教学方法有一个客观的限制就是45分钟课堂时间的硬性规定,所以要提高课堂的教学容量就不能仅仅依靠师生对话交流的方式。为了弥补师生对话这一交流的缺点和弊端,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还必须注重另外一种途径的对话方式——人本对话。

所谓人本对话,即注重学生与教材的交流,结合现在的时代背景。教育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改进,正前所未有地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获得知识的总量空前激增,知识爆炸与更新的速度促使着“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因此终身学习也就成为现代社会成员自我发展的必经之路。这种学习能力的培养必须从中学课堂抓起。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设置容量大,涉及基本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以及当代国际社会等知识。教学的环节和教学的周期比较长。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也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本之间的对话可以有多种形式的表现,可以是教师自身的课前准备和查阅资料,也可以表现为学生课上阅读教材或是查阅相关的参考资料,甚至是考试的形式。人本对话的侧重点在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必须注意通过材料的变式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的提高程度。从这个角度看,目前在江苏地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就具有这种人本对话的特征。笔者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有很好的效果,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强化变式知识,把原本战线很长的中学政治课教学相当部分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对话方式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在知识信息爆炸的今天,通过这种方式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三 社会生活的微格模拟——生生对话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深层次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顺利地进行社会化。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注重最大化程度地模拟社会。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应注意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还应注意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即生生对话形式的课堂教学。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范文3

一、合作性学习理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合作性学习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影响日益扩大,目前广泛应用于美国、英国、荷兰等国,我国在中小学教育中也有较多研究和实践,但在高等教育中,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很少。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托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1]显然,合作学习以生生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取向,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形式,大班教学与小班讨论结合,以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为其共同特征,同时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说,这种学习活动还包括师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习。当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是大班授课,有些大班的学生人数达到了150―200人的规模,笔者所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班教学的人数也基本在120人左右。教师在大班教学中采用过去的授课方式很难保证教学效果。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我们借鉴了合作性学习的理论,采用大班教学、小班讨论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比较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状况,可以作为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一种有益途径。

1.实现“培养塑造教育观”和“引导生成教育观”的有机结合

教学不是单向的活动,不是简单的讲述。在我国,长期以来采取的培养塑造教育观有着认识论的优势和实践经验,有其科学性和规律性,也是新时期实现培养“四有”新人育人目标的根本要求,要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同时要注意到,近年来的引导生成教育观融入了体验教育等教育思想,突出教育回归生活、探究学习、生命教育等教育理念,其更多地关注具体被培养对象的个体,有其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不过,在具体的实践中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将其理论依据和操作方式“中国化”、时代化。根据高校育人的根本要求,实现两种教育观念的有机结合,会产生巨大的理论力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创新具有重要的观念性指导价值。合作性学习的理念能够实现这两种教育观的有效整合,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育人工作。合作性学习理论认为,人是生活在群体中的,除了竞争还有合作关系的存在;学习是一个与他人一起进行建构的过程,只有与同伴一起才能更好地认知、更快地解决问题;合作性学习在班级组织形式上的“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模式提供了培育讲述与合作交流的双重平台,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2.创新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关系

在新的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在保持和坚持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经验的基础上,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转换,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模式,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改变传统的单向注入式教学,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双向互动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要改变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方式和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以学生为主;应当能够充分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提供民主的环境,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应当能够科学考察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评价学生的素质发展和知识掌握程度。学生的学习必须要实现学生从单一知识学习向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转变,从竞争式、个人式的学习方式向合作式、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从单向传授知识向与学生互动交流方法的转变。这样的教学要求必须有全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作为支撑。合作性学习能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强调学生自主性和合作性学习,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的主动行为,学生并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从外界移植到自己的记忆中,而是以自己已有的理论、知识、技能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教学一方面要提供学生建构理解所需要的基础,同时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用适当的策略。这些要求正是合作性学习的优势所在。

3.合作性学习是探索教学改革创新的实践活动

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过程。合作性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要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在信息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等现代化媒体快速地获取信息,甚至比教师都要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每门课程、每个教学环节都应给学生提供通过探索获得成功的机会,营造出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表明: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比知识更重要,完成一个项目或工作有时比读几本书收获更大。世界经合组织曾经提出:“在知识经济中边干边学是最重要的,学习的一个基本方面是将隐含经验类知识转化为编码化的知识,并应用于实践,进而又发展出新的隐含经验类知识。服务于社会应当成为学校的一种精神,服务地方更是一种战略选择。”[2](P34)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合作性学习活动中充分实践了这种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不仅掌握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立场,更能通过不断地合作学习,学会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更好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评价的开展等活动中,都应当进行改革创新,以不断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这其实是一种实践过程,而有效地组织和开展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合作性学习是其中一种有效的实践探索。

二、合作性学习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中的应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实施合作性学习关键是进行课程教学的设计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科学定位和协调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功能,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注度和参与程度,探索有效的微观教学制度设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适应时代特征、“适合”教育“主体”的要求,采用“合作性学习”教育途径,并以此为导向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具体设计,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的创新设计。

1.小组学习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佳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式学习,良好的组织形式至关重要。而合作学习不仅是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相互讨论问题,可以示范正确的思维方式,暴露和挑战彼此的错误概念。在有不同类型的学生组成的小组中学习,为全组成员的成功而努力,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为了解决共同的问题,增强了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也优化了学习动机。实践证明: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获得更深刻长久的记忆;使学生产生更多高层次的推理,形成更深入的理解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对学科和专业积极态度的形成;促进人际吸引,形成凝聚力;培养积极的自尊和互信。当然,小组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正式小组,也可以是非正式小组;可以在课堂进行,也可以在其他环境中进行教学;可以是学生自律的,也可以是教师指导的。一切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来选择。

2.集中讲授与小组研讨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形式是自主学习的平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法(PBL法)”逐渐传入我国。PBL法的优点十分明显,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对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很有帮助。然而,PBL法也存在所需资源较多、对时间要求较多等缺陷。通过大班集中讲授理论,将课程中的精华和难点提示给学生,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性研讨式学习,从而可以弥补PBL法的缺点。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中,课堂理论讲授主要讲解该课程中的重要理论、复杂晦涩难以理解的原理和主要知识点,同时介绍该课程的学习方法,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讲授过程中结合非正式合作性小组研讨,而最重大的改革是以学生组成的正式学习小组为主体,通过成员合作共同研究讨论进行学习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讲授要从讲到没有问题,转变为讲出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空间;小组研讨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集中理论授课与小组研讨教学相结合,可安排在理论课后进行。要求每位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广泛收集相关资料、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小组研讨中取长补短,同时还要注意与其他成员之间的协调,从而全面地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教师是研讨课堂的设计者和管理者,也是学生平等的伙伴,是为学生提供帮助和建议的顾问。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强,要有集中的讲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也很强,需要走向社会;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种有效方式便是合作性学习,尤其是各种形式的小组学习、小组实践。

3.以案例教学为突破口,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变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一套单纯的知识体系和现成的结论的传授和灌输,也不仅仅是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去解释现实,而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得出这些理论性结论的过程,真正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包含的实践性智慧,培养大学生运用这些智慧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在一个高度认真的情境中,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独立地分析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案例教学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教学内容、教师、考试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牵动作用。案例教学在实践中流于形式的做法比较普遍,应当系统构建案例教学体系。案例教学对于调动学生兴趣,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需要有适合案例教学的创新性教材,有积极鼓励案例教学的探索和创新的政策,有协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规划,要制定科学、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征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更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还要建设学生和教师的社会实践基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提供稳定的实践支持。但是,案例的准备、熟悉、消化以及角色体味只有在学生的互动交流中才能很好实现,这就是合作学习的过程。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范文4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师;重复施教;原因;对策

高校思政课教师重复施教现象在高校思课中普遍存在。高校思政课教师重复施教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具体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重复施教。高校思政课教师重复施教分为必要重复施教与不必要重复施教。教师希望减少重复施教是基于高校思政课课程任务量过多、教授的内容重复较多,加上教师不厌其烦地教与学生不愿学之间的冲突矛盾而提出的。而学生希望减少高校思政课重复施教,是基于高校思政课理论性过强、趣味性不高、次数过多而提出的。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施教才能更好地优化高校思政课。

1高校思政课教师重复施教现象分析

高校思政课教师重复施教具体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重复施教的情况分为以下两种:一是同一个教师同时上几个班级的同一门思政课。由于授课班级过多,教师忘记哪些知识在哪个班级已经讲授过,这样很有可能出现教师就同一内容在同一个班级多次讲,或者是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班级多次讲的情况,这就出现了重复。二是同一个教师对不同阶段的同一个班级上不同的思政课。不同的思政课在部分内容上存在重复交叉,不同阶段的学生可能在某一阶段已经学习过某一知识点,但是教师不了解或者是已经忘记了已经讲过,又讲了相同的内容,这很容易就变成了重复施教。

2高校思政课教师重复施教的原因分析

2.1高校思政课教材部分内容存在重复交叉

高校思政课教材部分内容存在重复交叉是导致高校思政课教师重复施教的原因之一。高校思政课教材部分内容存在重复交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重复内容的涉及面来看,重复内容涉及面较广,涵盖着四门课程的多个部分,不同的思政课之间存在部分重复交叉。比如,“基础”课中的“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与“原理”课中的“人生价值”存在重复。“基础”课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概论”课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所重复。二是思政课教材对相同的一个问题的内容阐述与学生知识发展速度不一致。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学习相同的内容时,思政课中对相同问题的内容阐述并没有随着学生的知识理论水平的提升而更新,学生用已有新的理论知识再去读表述不变的思政课教材时,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会大打折扣。

2.2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和水平不足

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能力和水平不足是导致重复施教的原因之二。教师能力和水平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情分析不到位。教师不认识学生以及不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也就做不好学情分析。教师教授班级过多,学情分析不到位,很容易出现重复施教。教师在不同的阶段对相同的或不同的学生进行重复施教。教师没有做好学情分析,相同的学生在前面和后面可能接受相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是教师可用的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高校思政课本身理论性就比较强,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政治性和理论性知识的灌输。现在有可行的教育方法被教师提出、创新出来,但由于教师的教学任务过重、推广不够等,运用到高校思政课中的教学方法还是比较少。所以,教育教学方式不够多元化的问题仍然存在,并仍在产生着一些不必要的重复施教。

2.3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和学习能力欠缺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和学习能力欠缺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重复施教的原因之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不高。从小学到大学,思政课就一直伴随着学生,学生对思政课并没有越来越喜欢。一定的重复施教,会让学生对某一知识有所重新认识和理解,只有理解后才会有兴趣学,也才能学习好相关知识。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思政课学习能力欠缺。特别是记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和水平有限。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不是一次知识的传授就能记住的,需要两次或两次以上的重复才能够完全地记住,记住知识并不难,难的是对知识的理解。机械简单地记住的知识容易忘记,真正理解的知识才能记得更牢固。理解知识是在识记知识的基础上完成的。学生对知识的识记需要重复,对知识的理解同样需要重复。学生对某一知识的理解也要经过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需要多次的重复才能真正地对某一知识有所理解。

3减少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必要重复施教的有效对策

3.1建立高校思政课教材编写部门与高校师生双向互动的交流沟通机制

为了减少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必要重复施教,应建立高校思政课教材编写部门与高校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交流沟通机制。教师与学生对教材的评价最直接、最有发言权。教师和学生作为高校思政课的教授者和受教者,对高校思政课是否存在重复交叉最深有体会,同时对教材的评价最具有发言权。和教育部一直以来都有向教师和学生征求意见和建议,但是教师与学生的建议未能及时在教材的修订中得到反映。因此,有必要建立双向互动的交流沟通机制。教师和学生提看法和建议,教材编写部门听取有效建议并进行研究,减少内容重复交叉,从而减少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不必要重复施教。

3.2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做好学情分析以及创新教学方法

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和水平不足造成了不必要重复施教的出现,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和水平不足具体体现在教师学情分析不到位和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两方面。为了减少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不必要重复施教,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做好学情分析以及创新教学方法。要解决学情分析不到位的问题,就需要教师多与学生联系,保持沟通与交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身心特点和思想情感。要解决教师教学方法不够多元化的问题,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允许范围内,将可尝试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实践,形成具体的教学方法体系,如果有成效,那就可以向外推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高校提供的有效途径来创新教学方法,比如说教学方法创新课题研究课题;教学方法交流学习培训或机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名专家教学方法创新专家座谈会、讲学或交流等。

3.3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并找到高效的学习方法

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学习高校思政课的能力欠缺,导致了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必要重复施教的出现,为了减少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必要重复施教,需要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找到高效的学习方法。用端正的学习态度去学习高校思政课,才能发现高校思政课的有趣之处,才会想要去探索其中更深奥的知识,这在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学习高校思政课的兴趣,减少了重复施教。学生学习高校思政课的能力欠缺与学生学习方法有关。学生可以在课前进行预习,课上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后进行整理和复习,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养成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阅读与思政课相关的书籍,找到适合的高效的学习方法。高效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记忆知识的速度,学生在课堂上就轻松掌握所有的知识,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施教。

参考文献

[1]刘建军.试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复施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8):93-97.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范文5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转向

思政课是高校学习研究宣传的主渠道,也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稳定的重要抓手。回顾高校思政课“05方案”实施以来的发展历程,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了令人较为满意的成果,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尤其是在实践教学方面,各高校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无论是从宏观的大思政层面,还是从微观的具体课程层面,都设计了极具操作性的实施方案,有效推动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尽管实践教学的运行模式尚不统一,但广受学生欢迎的事实已不容否认。据某项专门调查提供的数据显示:“学生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必要的占84.8%,表示愿意参加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占68.9%,在回答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时,56.7%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更重要。”[1]数据表明:在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日益深入的大背景下,实践教学已经成为课程改革创新的不二选择。本着提升教学实效的目的,必须积极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推动教学重心由理论教学转向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的必然选择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的客观结果,与理论教学如一体两翼,相互支撑。实践教学转向的形成,既符合思政课教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合乎当前高校育人的形势需要。

第一,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转向是新形势下提升教学实效的必然选择。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正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主要表现为课程吸引力不足和学生学习兴趣淡化。一方面,教科书内容和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化,与高中阶段的政治课学习有一定重复,且不能很好地回答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教学效果不好;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缺乏兴趣爱好,大多以拿学分为主要目的,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关注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双方难以形成思想上的碰撞,导致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断走低。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问题,中央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思政课改革发展的具体要求。一时间,思政课教学方法的“研究热”蔚然成风,案例教学、互动教学、专题教学等各种教学方法非常之多,频现于思政课教学之中。实践教学由于贴近大学生行为特点和兴趣指向,更加合乎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初衷。因此,较其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而言,实践教学自出现之后就一直担任着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角色,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转向是对“理论联系实际”的积极回应。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在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这说明,掌握理论并不是终极目的,学习的目的在于通过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使现实世界发生客观改变,否则理论再好也是无用之谈。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理论学习者必备的素质,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恰好就是提升学生这一能力的重要载体。思政课偏重理论,思辨性强,传统的课堂教学只关注传道、授业、解惑,并没有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一定束缚。而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可以把理论问题应用到实践中,并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检验和发展理论,提高处理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实践教学转向也是思政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必然选择。

实践教学的内涵要求

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转向,并未和其他理论课一样形成统一的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因此,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必须立足育人根本,把握理论重心,循序渐进地助推思政课教学实效。

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处理好两组范畴的关系问题。一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问题。二者同为思政课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课程目的极具相关性,但它们的差异也十分明显。一般来讲,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是实践的先导;而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是理论教学的归宿。二者不能相互取代,只能辩证统一。二是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关系。前者一般被视为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有特定的课程内容作为载体,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途径。后者则是学生在课余时间以兴趣为导向而开展的社会活动,是学生了解社会并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方式。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都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的主要途径,其形式、过程、目的等非常相似,课程属性却迥然不同,尤其是在与思政课的直接关系方面,实践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实践则不尽如此。总之,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但二者又密不可分。实践教学近似于社会实践,但二者亦不能完全等同。

实践作为的基本范畴,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人的本质体现,也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根本方式。因此,实践教学必然是一种外化、对象化、现实化、客体化的教学方式,结合思政课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把握实践教学的内涵:“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依据预定的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了解、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获得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多种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的总和,是思政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3]由此可知,实践教学是内在于思政课教学之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在教师指导和学生参与的前提下,通过实践活动的过程强化对课堂理论教学成果的认知,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不难发现,实践教学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有很大差异,它具有较为清晰的三个层次:“一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是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二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必须是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可以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三是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的教学活动,它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堂外进行。”[4]

因此,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完美拼图,是深化理论教学的有效路径。在着力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大背景下,实践教学必须密切结合课程建设需要,创新工作路径,扎实有效地提高育人实效。

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

由于各高校教学模式以及客观条件的差异,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运行方式及实际成效也不尽一致,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现象。因此,在推行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在落细、落小、落实、落地方面做足文章,注重可操作性,切实发挥实效性。

一方面,在实践教学上各高校应立足自身特色,充分利用所在地区的资源优势,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案,有效连接理论内容与社会实践的统一性。虽然尚未形成统一的实践教学模式,但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已初步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宏观教学模块,即主题明确的实践内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劳动锻炼、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社会调查、见行体悟、读书研讨等。[5]这也是当前大部分高校普遍采用的实践教学模式。第二个层次是具体教学措施,即在教学模块的统筹下,立足学校教学实际制定具体的实践内容。例如:在劳动锻炼模块,依托农村或社区等基层单位建立实习基地,组织学生以“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农村调研;在志愿服务模块,加强与敬老院等公益机构的联合共建,以“关爱老年人”为主题构建微和谐社会;在社会调查方面,设置校内问题或社会热点,通过调研提出处理和应对相关问题的理念或举措;在读书研讨模块,围绕“阅读经典”的主题选取的经典文本进行研读,提升理论修养等。因此,虽然实践教学的设计内容及实施方式各不相同,但从出发点和落脚点来看,都是致力于教学内容走出课堂,回归社会实践,通过现实生动的实践活动深化对理论教学的认知。

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的深入发展离不开各高校的大力支持。实践教学跳出了传统授课模式,依托实践基地或具体场所开展主题教育,既需要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也离不开配套制度保障。首先,学校要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制度化,从学时和学分等方面体现其价值,并逐渐完善相应的考核管理体系。其次,学校要给予实践教学必要的支持,配备指导教师、安排实践场所、资助活动经费等。最后,学校要鼓励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与研究,并加强教学经验的总结梳理,不断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实践教学已经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在中央相关文件的指导下,其重要性仍在不断凸显。

首先,从思政课自身发展角度看,实践教学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对于课程内容建设和大学生“三观”教育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思政课是传播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渠道,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高校育人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飞速发展的时代形势和教育对象的更新给思政课的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近十年来,思政课统编教材一直在不断修订,从学理上力求贴近大学生实际,推动理论入脑、入心。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学方法也处于不断更新中,多媒体、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以及互动教学、案例教学、专题教学等方法陆续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思政课教学经过了各式各样的理论改革和方法探索的洗礼,但并未产生本质性改观。最终,只有实践教学落地生根,不但活跃了传统的教学形式,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了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状况。

其次,从大学生的兴趣喜好角度看,实践教学合乎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是实现大学生快乐学习的最佳方式。实践教学与传统的理论传授有所不同,它发生在课堂之外,且具有形式灵活、操作性强、直观鲜活等特点,寓教育内容于实践活动中,深得大学生喜爱。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深化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窗口和平台;为大学生培养和提高自身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磨练平台。”[6]可见,实践教学不仅是思政课创新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合格大学生人才的必然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最后,从高校学习生活发展趋势看,实践教学把学习拓展到教室之外,是开放办学的鲜活体现,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育。大学是社会的缩影,大学生在高校中不仅收获专业知识,还应习得在社会环境中立足发展的基本技能。实践教学使这样一种理念成为了现实,它“通过潜在的、间接的方式作用于大学生,对大学生施加的是非系统、非连贯的影响,它没有单纯停留在思想政治知识的认知层面,而是通过特殊的情感体验与领悟,将知识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从而使其教育影响具有深刻性”。[7]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可以从理论上合格育人,而且能够在实践上锻炼人才。

综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转向是应时之需、必然之举。虽然实践教学目前仍然不系统、不完善,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实践教学的科学内涵认识模糊,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性缺乏彰显,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的意识和能力,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等。[8]但不可否认,实践教学的理念符合教育改革的需要,内容贴近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目标服务于实效性的提升,最终有益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继续加大对实践教学的关注和投入,不断推动实践教学的发展,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提供强力支撑。

本文系北方工业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刘向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1(9):5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3]黄振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17):162.

[4] 寇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2):57.

[5]李晓霞.论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及应用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0(12):176.

[6]阎占定,陈静.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快乐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61.

[7]宁克强,王维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效性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2):51.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范文6

【关键词】思政课 教学模式

一、高职学院思政课教学的现状

当前高职学院思政课教学受物质文化的多元化与教育理论和形式滞后性的影响,同时高职学生思想受到当代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多面冲击,高职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不大。笔者通过自制调查问卷,计算数据,发现现状表现如下:

(1)教学内容空洞、理论脱离实际。调查发现,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思政课缺乏实践教学,课堂教学内容较空洞,同时21.3%的高职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用并有所了解,76%的学生清楚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的时间并认为中国传统节日重要,可见高职学生对中国创通文化知识感兴趣,高职学院必须重视和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对思政课教学的渗透。

(2)教学方法单调、课堂气氛不活跃。调查发现,60.1%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方法比较单调,14.9%的学生对思政课有兴趣,因此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活动,增强教师授课的趣味性

(3)学生学习被动、缺少积极主动。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是高职学院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因素之一。调查发现,有49.7%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对自己未来就业没多大影响。主要原因是,当前高职学生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遇事即以功利的心态对待,认为思政课不如专业课对自己的求职择业有用,学不学一样,学习缺少积极主动,因此思政课堂上出现学生玩手机、看电影等现象,而沉溺于手机中的这类学生,不喜欢与人交往,人际关系紧张。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

高职学院思政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我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增强思政课的文化内涵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是帮助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政素质和优良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形成健康完美的品格,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形成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课教学有着密切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可以有效对大高职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可以加强学生自身修养,使其树立远大理想,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还能拓展思政课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在传统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最终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第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伴随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仍具有深远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涉及道德领域和社会层面的各个方面。如孔子提出和为贵,就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在校高职学生均为90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独立意识较强,但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自尊心很强,只要遇到挫折就会心灰意冷、怨天尤人,更有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思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传播正能量,帮助大学生树立和谐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

第三、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的内容和素材。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内容,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教学素材。比如说,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目标,而中华民族无疑有着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下为公,克己奉公等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就能不断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变革的策略

思政课教学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发挥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引领作用,除了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之外,还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改革,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以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1)建构“学生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建构应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以“学生参与”为中心,创设学习和教学“情境”,师生积极转变角色,教师由教育转变为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参与,师生相互配合,让教师“愿意讲授”,学生“喜欢学习”,教学相长,提升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穿插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提升教师的政治觉悟、传统文化知识造诣,这些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子。

(2)完善课程考核与评价。思政课教学评价是教学效果有效性的检验标准,把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思政教学中,就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应用在思政教学考核和评价中,传统考核和评价方式是期末一考定分数,思政课教学改革之后考核体现为动态性和全程性,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思政理论知识的掌握,实现考核和评价体系“四化”: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让学生、专业教师、理论教师、实践教师都参与进来,注重教学环节的考核。二是评价方式多样化,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问卷调查、传统文化节日实践教学考核多管齐下,采取灵活评价方式。三是评价反馈系统化,建立基于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平台和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指导和激发教师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支持师生主动投身新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