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音乐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一音乐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一音乐教学反思

高一音乐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实践活动 有效性 可操作性 目的性 音乐性 时机性

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里阐述了音乐课程的三大性质: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其中实践性是本次修改中新提出来的,突出了音乐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的重要特点,并且在“课程设计思路”的内容中也提出在音乐课堂上要“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改以往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探究、交互学习和多种文化艺术交叉融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原本传统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合作、讨论、创编、表演等活动方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上,以“活动”为载体,在音乐课堂中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成为多数老师常用的手段。那么怎样的课堂实践活动才是在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呢?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获得了以下几点感悟。

一、注重活动设计的可操作性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效率,老师经常会在课堂上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才能发挥其作用。我觉得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清晰的教学指令。在听公开课时,我们有时会看到,有些生生合作的小组活动,由于教师之前缺乏必要的规则讲述,学生没有明确活动的目的、步骤,小组成员之间分工不明,往往就造成了一种闹哄哄的凌乱场面。所以在活动时,教师一定要把指令表达清楚,用简单、直白的教学语言,清晰地告诉学生做什么、怎么做。

2、适当的活动难度。教师必须在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水平的基础上,先对活动的难度进行预测,要确保活动的切实可行。忽视了学生年龄和具体学情的不恰当的音乐活动,必将会因为学生不感兴趣、不愿参与而草草收场。

二、注重活动设计的目的性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因而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必须思考和明确它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必须直接指向本节课的具体的教学目标,指向解决本课教学任务中的某一重点、难点问题,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达到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完美的统一。

《音乐鉴赏》教材第一单元的“学会聆听”,选择了琵琶协奏曲《草原放牧》

和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这是两个题材、形式、风格截然不同的作品,为了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要素在这两部作品中所发挥的不同的艺术作用,我设计了对比聆听、画旋律线、反复吟唱主题旋律等活动环节,让学生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去分析比较两个作品节奏、速度、旋律、力度等音乐要素所体现出的不同的特点,认识到音乐要素对音乐风格形成的重要性。在《京剧》一课的欣赏教学中,我以京剧的四大表演手段:唱、念、做、打来展开教学,在让学生欣赏了相关的内容之后,我还设计了多样的实践活动,比如学唱京剧片段、模仿京剧中的表演、分角色读念白等,使学生们深深体会到了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对京剧艺术的特点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进行锣鼓乐的欣赏教学时,我通常会准备几件打击乐器,在欣赏了具体的作品之后,为了让学生体会音色这一音乐要素在打击乐中的重要作用,我会请学生上来把他们听到的演奏方法用乐器模拟出来,让同学们感受到虽然打击乐器没有音高的变化,但是它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敲击方法,制造出各种各样的音响效果,塑造出丰富多样的音乐形象。

总之,教学活动应该要以教学目标为基准,为教学内容服务,而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

三、注重活动设计的音乐性

音乐教学决不能忽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音乐性,这是音乐教学的根本。不能因为过多的关注教学方式的丰富,而忽视了音乐本身。

我在进行高一音乐鉴赏课《非洲歌舞音乐》的教学中,就努力坚持以音乐为本,让学生充分地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例如在欣赏《鼓舞》(片段)时,我做了如下的设计:先引导学生阅读书上关于非洲鼓乐的介绍,学生从中了解到在非洲鼓不仅是乐器,还具有模仿语言、传达信息等功能。于是我便启发道:“那么鼓是如何来表现权力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个鼓乐片段。”在学生第一遍听赏《鼓舞》(片段)的时候,并作出要求:“请大家边听边感受这段乐曲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有什么特点?”第二次听着重欣赏乐曲的第一、第三部分,并让学生试着打出这两部分中出现的基本节奏型,然后把全体学生分成两组分别练习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基本节奏型,最后进行合奏,让学生们体验到非洲鼓乐多线条多层次的节奏特点。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以音乐为载体,始终运用音乐语言的手段来促成音乐教学,使学生在反复听赏、节奏练习、合作演绎等音乐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了非洲鼓乐的特点,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注重活动设计的时机性

这里所谓的“时机性”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的推进,适时地设计一些相关的必要的体验活动,一定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加深对音乐的记忆、印象,顺利地带领学生步入音乐的殿堂。

记得我第一次执教高中的欣赏课《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时,在介绍了舒伯特的歌曲《魔王》的故事情节之后,就播放德文版的《魔王》音频给学生欣赏,听完后让学生说出歌曲中各个不同角色的声音特点,并邀请四位学生用朗诵的形式把歌曲的内容表演出来。由于学生对歌曲还不十分了解,自然不能准确地诠释出歌曲中人物的特点,有的学生音量太小;有的学生声音呆板,毫无感彩;有的学生把魔王演绎得怪声怪气的,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哄笑。这个表演环节之所以以失败而告终,我觉得关键在于没有把握好时机,这个环节设置得有点早。在音乐课上,学生的一切表演、创编活动都必须是对音乐作品有了一定的感悟之后才能有感而发的,“听”是前提,“思”是基础,“动”是表达和升华。经历了那次失败的教学之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调整;先欣赏原版(德文版)的《魔王》,感受歌曲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情境,然后介绍歌曲的故事情节,接着让学生欣赏中文版的《魔王》,要求边听便感受每个角色的情绪特点以及随着故事的推进有何变化。当学生对这首歌曲的内容以及歌曲的情绪、气氛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又邀请了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诵歌曲中的一段歌词,这几位

同学基本上已能够把握个子角色的语气特点,表演的不错,赢得了同学们赞许的掌声。

记得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格言:“我听到的会忘记,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明白”,这充分说明了实践性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音乐课本来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我们音乐老师必须准确地理解音乐教育理念,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形式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们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快乐地学习,高效地学习。

参考文献

[1] 《中国音乐教育》.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