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德育文化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德育文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德育文化建设

校园德育文化建设范文1

一、校园文化和道德教育的联系

1.本质相同校园文化和德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校园文化是为了能够给学生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身心在校园中都可以得到健康的成长,而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学生的健康思想之上。因此德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又是最本质的部分,从校园文化的角度进行道德教育,能够让形式丰富,影响更加深刻。

2.对象相同校园文化和德育的对象是相同的,建设校园文化的主力军是学生,德育的对象也主要是学生。学生是整个校园的主体,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不论他们是主动也好,还是被动也好,都在里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德育虽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榜样的带动,但是同样主要受到影响的人还是学生。

3.形式相似校园文化和德育对学生的影响都是从心理方面反映到行为之上的,所以它们的形式是相似的。校园文化是高中校园的灵魂和精神,是学生通过日常行为表现出来的一种“力量”。不论在校园的哪个角落,不论在谁的身上,都表现出了这样的精神力量。德育更是对学生精神的教育,是通过是非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来帮助学生修正自己的行为,是一种不可视的精神力量。

二、道德教育如何在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进行渗透

道德教育和校园文化的相似之处,决定了两者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好的道德教育能够培养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又可以带动道德教育。两者的共荣和相互辅助,让学生可以在一个健康的氛围中和心理下,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1.德育要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在校园文化中进行德育渗透,就要重视以德育为主题的文化建设,比如设立相关的口号,充分发挥宣传栏、黑板报、广播台和阅览室以及教室、宿舍、墙壁等各个角落。因为文化建设就是有这样无声无息的功能,只要我们愿意,可以让文化分散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和细节,做到“每个角落能悟人,每个角落能育人”,让校园成为一个无声无息的道德教育的传播地。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可以让德育无声无息地渗透到学生的生活细节当中,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良好的影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的措施可以表现在校园活动上面,如开展各种融合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校园活动,以积极健康的思想状况为主题,使全校师生可以积极参与,精神境界得到提高,思想感情得到熏陶,境界得到升华。

2.用校园文化中的社团力量进行渗透社团是一种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而且灵活可变,是非常好的一种宣传和教育方式。德育的渗透也可以借助社团活动进行,能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经常性地举办“校园剧、课本剧”的活动,体现德育主题,让学生积极参与。无论是观看者还是表演者,都能从中学到点什么,领悟到点什么。社团是高中一个无形的力量,它是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地方,也是他们放松自己的空间。在这个环境中,他们更容易接受一些德育的传播,教育效果要更好。而且校园文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社团,他们的良好氛围是聚集成灵魂的个体,从而得到升华和提高。

3.用创新将两者联系起来创新性是我们教育的一大原则,而在新时期的道德教育过程中,以创新为出发点,巧妙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会起到良好的效果。校园文化的构建需要以创新作为动力,不断充实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学习过程也变得轻松简单,或者可以从挑战中学习到什么。用创新将文化建设和道德教育联系起来,在文化建设中采用创新性的德育元素,在德育过程中又渗透到文化建设当中。比如,征集学生的好点子,然后举办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写自己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所得,再进行交流思考。用创新将校园文化和德育联系起来,不会让学生的思想“故步自封”,而是不断接受新的观念,又能保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校园德育文化建设范文2

一、创造品味高雅的校园物质环境,积极熏陶道德情感

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基础部分,主要包括校园的建筑布局、空间构造、人文景观等,是人们能够直接创造和使用的,并且能够反映出某种价值文化形态的客观存在物。高校应该注重校园的物质环境建设,完美的校园布局,合理的建筑规划,精心设计的空间构造和人文景观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所以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的乐生思想在这则故事中一览无遗,那么这种乐生由何而来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环境美。在这样的环境中,众弟子各言其志。可以看出,品味高雅的环境有利于树立远大的志向,能够积极熏陶人的道德情感。恬静、整洁、优美、精致、充满生气的校园物质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感。一方面,校园物环境是物质的,它的可塑性依赖于人在实践活动中的本质力量和理性精神;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环境的道德实体,校园文化环境需要以物质环境来表现自身。“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所谓“里仁为美”,是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是完美的,肯定了环境对人的品德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应该着眼于未来,整体规划,积极探索校园物质环境的构建与营造,努力建设一个能够净化学生学习和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感的校园物质环境。

二、完善校园制度环境建设,规范学生道德行为

校园制度环境是指由学校制定或自主采纳和维系的教育管理制度的体系,它对学校道德风貌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一,制度具有学校成员必须遵守的规范性优势,学校通过规章、守则、规定、条例等形式把道德原则确定下来,能对学校成员的各种行为起规范和指引作用。其二,制度对道德原则有更为明确具体的表达形式,使之成为易于遵循且带有权威性的具体行为准则,赋予情境化的道德选择以一种超越特有情境的预测性,使学校成员在面临道德冲突时,有可能作出明确的是非曲直的判断。其三,道德原则和规范被制度予以确认,就获得了执行的强制性,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道德规范实施的效力和刚性。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讲的就是法治。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讲的就是德治。在孔子看来,整治以法令,约束以刑罚,老百姓会为求免于刑罚而服从,但没有羞耻之心。如果用仁政来引导,用礼乐来约束,那么老百姓就会产生羞耻之心而加强自律。显然,孔子是主张对百姓进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教化。德育制度对受教育者的作用更应靠制度中的伦理精神和价值意义来实现,而不是靠强制性规范。这就要求我们的校园制度建设不要一味的强调校规校纪的不可抗拒性,而要注重人性化,强化德育的引导作用,使之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规范、感染、导向和推动。在制度执行方面,要树立学校德育制度的权威来保障制度的顺利执行,对待学生违反校规校纪方面,要立足于德育,从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进行教化。正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宣传、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集中各自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德育过程中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违纪学生,也要怀着爱人之心去教化,对学生怀着一种积极的爱,对于其优点加以肯定和赞扬,正如孔子所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三、抓好“三风”建设,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精神环境

校园精神环境是指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和在一定时期内提出的思想政治要求及其在校园内形成的能够生动反映出学校精神面貌的一种表现形式。校园精神环境是学校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其精神凝聚力主要表现在校风、教风和学风三个方面,“三风”建设事关学校精神环境建设的全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一个国家的治理要靠道德感化,同样学校也需要用道德规范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是说,国民人口增加多了,要设法使他们富裕起来;国民富裕了之后,要加强对他们进行道德教化。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要积极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风,同时还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努力使其受到良好的校风氛围的影响。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等四人关于“孝”的提问,而孔子却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孔子的不同回答,正是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树立良好的教风。唯此,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教书更要育人。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师德在学校德育体系中有着关键的作用,对校园的精神环境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树立良好的教风,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积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就要求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能够独立主动、认真地的学习。同时孔子还强调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就指出了为学所该有的精神与态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学风。“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由此可见,孔子十分重视“修己”(自我思想道德建设),自我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路径是实践,这就要求学生要敢于实践和创新。学风建设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具体的学习过程明确理想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学习观,把握正确的行为准则。良好的学风有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精神环境。

四、优化学校文化环境,坚定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

校园文化环境是指校园在文化建设上对学生产生一种意识和习惯上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熏陶、激励、导向作用,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要把握主题,体现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趣味性的文化氛围。健康、向上、活跃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对生活的兴致、正确地抒感,而且还可以教会学生正确地与人相处,同时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由此可见,孔子周游列国后仍不忘记礼乐,以陶冶心情,修身养性。

校园德育文化建设范文3

【关键词】加强 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 德育发展

学校,不仅是教书的场所,更是育人的场所,这里拥有浓厚的文化气息,生活在这里的学生时刻吹拂着文化的春风,聆听着伟人的教诲,汲取着进取的动力。

学校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以及心理素质综合教育的简称。实施德育的过程就是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的循序转化和协调发展,而完整的德育过程还必须通过认知领域、情感熏陶和行为养成训练等环节才能达到道德训练和道德行为的统一。而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在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全力营造形成的、为全体师生所认同的校园精神和物质形态,是学校办学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优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理性化的育人环境、形成良好的环境育人氛围无疑是实施德育、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和养成规范行为的重要途径,以至于柯尔伯格认为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

我校长期以来,始终围绕学生德育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一、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是发展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增强学生责任意识,培育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重要载体。主题教育活动既可以利用重要节日、纪念日、重大事件等契机组织开展,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如学校每年都要组织的学雷锋活动、开展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活动等。主题教育活动也可以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如“拒绝,珍爱生命”主题班会等活动。这些活动将时代的主旋律和学生的思想状况作为德育的内容,突出德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活动必须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开展内容丰富的活动,不断创新形式和载体,拓展活动的空间和渠道,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师生情操,提高师生综合素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把活动文化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建立有专门的领导组织网络,有规划和计划,有实施和评价的细则。

二、组织多彩文化活动,陶冶学生道德情操

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校园文化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有利于推动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让学生在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获得知识,娱乐身心、陶冶情操、塑造良好个性,养成优秀的品德。我校每年在国际六・一儿童节都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已经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靓丽风景。

我校还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和特长,让学生对每次活动勤于总结、自我评价,积极地总结每次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汲取精神食粮、完善道德情操、提高自身修养方面得到最大化的收获。

三、校园文化是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充满诗意和美感的校园环境就如空气之于人,水之于鱼,使学生耳濡目染,促进其在深层心理结构中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文明程度。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对于启蒙教育的小学阶段,优美、整洁、规范、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对小学生兴趣的诱发,思维的活跃,知识的增长,技能的培养,行为的规范和心理的和谐,从而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都有不可低估的直接作用。校园文化建设中包含了异常丰富的德育因素,又体现社会和学校对学生品德培养和发展的要求。

1.要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导向作用。一是强化外显文化的视觉冲击力和感召力,使学生心灵经常受到震撼,思想认识上受到启发。如在现有的整洁美观的校园中增设几个名人雕塑,更以直观的形象熏陶着学生,使他们明确了学习的榜样和人生的目标;如在教学楼走廊墙壁上设计制作融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为一体的文化长廊,让学生耳濡目染导其行。通过文化长廊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品德及行为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做到寓德育于物质建设之中,使学生在物质环境美的享受之中不知不觉受到教育,实现了物质环境与人的发展的和谐统一,真正实现了环境育人的目的。

2、要组织开展课余文化教育活动,创设活动育人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培养雕塑作用和娱乐释放作用。一是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各类主题教育活动的感染,可以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了解国情,使学生提高素质、丰富阅历,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我们要在学校原有的传统的主题教育活动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主题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二是继续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通过组织多姿多彩的娱乐型和协作型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他们调剂精神,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起到“以乐醒人”、“以美育人”的作用,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还要组织如素质拓展、体能训练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的活动,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总之,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模式对学校德育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外可展示出学校的风采,对内可折射出办学的效益。学校应不遗余力地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投“资”建设,从而使校园文化充分地发挥出引导学生奋发向上、勇于攀登的德育功能,培养出一代代社会主义事业的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周光礼.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教育学断想―――兼谈隐性课程的实现[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l

校园德育文化建设范文4

首先是社会环境及学校性质所决定。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社会文化也是绚丽多姿、雅俗并存,存在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文化。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在短期内优化社会大环境是不可能的。而学校不但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阵地,它担负着培育一代“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因此校园文化不容许杂乱纷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静化校园的天空,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

其次是教育对象及环境的育人作用所决定。在中职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界负面环境的影响。“近朱者亦,近墨者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入歧路。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再次是由教育“三个面向”指导思想及教育改革趋势所决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转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这同样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里主要谈谈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酝酿和讨论,最后才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

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网络。如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成立以党委书记挂帅,主管校长负责,党办主任、团委书记、学生科长、年级办主任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3.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

集体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也可能是个染缸,给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响。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4.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

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功能在于:

第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整齐光洁的交通道路,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

第二、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学生有时可能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却不能反驳同学们的批评,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优美的校园环境同样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不会!这些不良行为都会自动消失。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注意学校的集体形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否则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人际压力。这种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建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反过来,一个充满理想、团结友好的集体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从而树立个人要服从集体、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

校园德育文化建设范文5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途径;校园文化建设

一、引言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薄弱,而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重点是技能培训,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不到文化素养上的强化,对文化也不重视,价值取向不能得到有效的校正,道德素养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学校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做好德育工作。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第一,提高道德素养。校园文化能够发挥导向作用,引领校园的风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斗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消极思想的影响,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提高认知水平,从而规范自身的行为,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1]。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对学生的整个人生都有积极的影响。第二,提高审美能力。校园文化建设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优美的自然环境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第三,树立职业目标。中职学校主要为社会提供技术型的人才,但是,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专业技能,同时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职业观念,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拼搏意识,让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环境,有能力面对就业压力和激烈的社会竞争。

三、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第一,开展多元化的文化活动。实践是中职教育的重要方法,中职学生本身的特点也决定其更喜欢动手操作和活动,而厌恶被动的接受枯燥的理论知识,德育工作也是一样,学校可以用各种形式的活动代替单调的思想教育,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自然的接受教育。例如,学校可以开展书法、绘画、围棋之类的竞赛,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在了解文化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也可以参与公益活动,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社会生活,接触不同的社会群体,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爱特殊人群,用爱心面对社会。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可以在校园内,也可以到校外,让学生动手干活,丰富生活体验,体验劳动的乐趣和充实感,感受生活的艰辛,树立劳动意识,发现自己的价值,弱化学生的好逸恶劳心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回报社会。在劳动的过程中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达到德育的目的。例如:开展国学讲座,让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学习古人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高尚的品德,从中获得启发,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对生活有理性的认识,完善三观体系,为以后的发展打好思想基础[2]。第二,融合企业文化理念。中职教育的目标决定其教育形式以实践为主,最终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中职毕业生绝大部分都要进入企业成为技术型工人,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灌输企业文化,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引进专业、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让学生提早感受企业氛围。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参观考察,感受企业的文化和工作环境。与企业建立合作平台,定期邀请企业的领导或优秀员工到学校,为学生普及企业的规章制度以及相关文化要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目标和依据。也可以邀请企业的技术人员来学校,对学生的实践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情况,企业对人才在专业技术、文化素养、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使学习和实践更有针对性。建设具有企业特色的校园文化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实现环境育人的目的[3]。第三,提高校园文化开放性。文化是在交流中进步的,中职学校应该建立开放的文化环境,加强与其他学校的互动和联系,与同类院校互相参观学习,邀请其他院校的领导来校讲座,交流办学经验,让学生接受不同的文化理念和教育观念,丰富学生的受教育体验,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也可以向普通高校学习相关经验,博采众长,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但是,文化开放要适度,保持公开的交流互动,禁止学生私自来往,避免互相造成不良影响,阻碍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校园文化建设在德育工作中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必须重视这项工作,开展丰富多彩、具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活动,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推动校园文化建设,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体验,更新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建松.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2)31-33.

[2]樊曦.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与具体途径[J].才智,2014(22)11-13.

校园德育文化建设范文6

关键词:校园文化;中学生;德育工作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42-02

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精神指向为核心,以表现出来的各种活动规范为主要内容。它的表现既有显性的、物质的,也有隐形的、精神的,具有物化形态、制度形态和精神形态。校园文化从产生至今,它的育人功能影响至关重要,从无意地形成的校园文化,到有意地建设校园文化,它所承载的功能和作用也越来越巨大。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被誉为“潜在的课程”。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砥砺学生的意志,丰富学生的智慧,锻炼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使教育教学工作在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里进行,这无疑将对农村中学生的德育工作产生重要影响。

一、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学校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很多,有历史原因,也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有客观因素的原因,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从整体上看,目前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市、县学校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物质文化方面缺乏建设资金,缺少校园整体规划,再加上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厚等存在的问题。总之,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还处在起始阶段,任重而道远。下面一起来看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首先,由于大多数农村中学学校尤其是寄宿制学校规模小,缺乏深厚的历史积淀,也没有太多人物可挖掘,校园文化的地位还不够高,校园文化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而校园文化建设,说到底是人的文化建设,要有一批人去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而城乡之间的工作生活条件差距悬殊,造成农村中学骨干教师的流失,有条件的好学生也往上级流动,造成校园文化氛围呈恶性循环。

其次,农村中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缺乏资金和特色。校舍设施和设备添置经费来源紧张,使得一些物质文化跟不上。 城乡差距扩大加剧,甚至农村中学学校大多还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实验仪器和图书配备的最低标准。 而且建设上也存在片面性,即对校园文化的概念不清楚。存在盲目性,人云亦云,盲目追随,为应付检查或达标搞表面文化。对文化认识肤浅,没有对学校文化进行规划和研究。

最后,教育者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程序化,制度文化僵化。农村中学学校有些制度形同虚设,不能使师生内化为一种精神文化,行为往往与制度相矛盾。关系学在学校还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学生看老师,教师看中层,中层看校长。

二、校园文化建设对农村中学生德育方面的影响作用

加强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在农村中学校园里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抵御各种消极文化对学生的侵袭,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积极作用,确保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对农村中学生德育方面的影响作用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熏陶作用

校园文化从空间形态上看,是一种有形或无形的文化环境、精神氛围。这种环境和氛围对学校群体有独特的魅力。当一个人置身于整洁优美的校园,投身于多姿多彩的课外文化生活,浸染于充满规范与朝气的精神氛围时,学生的心灵会受到净化,心态得到优化,情操得到陶冶。而且教师的品行,班集体群体行为,浓厚的学习氛围等都会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知、情、意、行、思。

2、凝聚作用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把校园全体成员凝聚成一个整体,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而同心协力。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团体协作、奋发向上精神有着重要作用。优质的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能够对校园个体成员产生向心力。校园文化的这种凝聚归向,主要是通过借助环境优美整洁、设施齐全规范的物质媒介和以校训、校风等精神纽带,去吸引和团结学校成员,去唤起师生对校园的情感归向,从而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感到:学风、班风、教风、校风、校训建设得好的学校,师生之间,师生与学校之间情感的相互归向和依赖就表现得特别明显。反之,就会产生离心态势。通过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来凝聚归向学校成员的情感意志,是空洞乏味的说教所不可替代的。

3、导引作用

任何形式的校园文化,都是为满足学校或学生的某种需要而出现的。比如,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而出现的兴趣小组、专题讲座等。校园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行为主体,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当代中学生受社会上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和碰撞,使得他们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模糊性、摇摆性甚至错位。发挥校园文化的积极导引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如为纪念“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40周年,组织学生去观看《雷锋》电影等方面去了解雷锋的事迹,大力宣扬雷锋无私奉献精神。通过课内课外一系列的活动,使社会价值的要求对学生个体有了一定程度的内化效果,对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将起到很好的导引作用。校园文化就是通过自身特有的感染力,影响着学生行为规范、思想道德观念及生活方式的选择,是学校德育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价值观的取向、确立有重要的导引作用。

4、扬弃作用

校园文化从本质上讲应是对社会消极文化的剔除,对积极文化的摄取,即对社会文化“扬弃”后的精华沉淀。这种校园文化一旦在校园确立后,反过来也就对异质文化具有排斥作用。如:在一个进取拼搏精神氛围很浓的校园,厌学经商之风就会受到排斥而很难袭入;在一个课外文化丰富多彩,充满活力、正气的校园,各种消极文化、歪风邪气的市场就会减少。

不可否认,在今天的校园,确有一些学生在对多元文化的判断和选择上存在着对武侠传奇等消极文化的偏斜倾向,存在着对网络文化的迷恋倾向。如果我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优质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来充实他们,必然会使他们对文化的心理渴求得到合理满足,青春活力得到合理耗散,思想道德修养得到逐步成熟,从而抵制和排斥各种消极逆向的文化对他们的侵蚀。

5、约束作用

校园文化的约束作用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体现出来:即通过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如学风、班风、校风等;创设和谐优美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等;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文化,去对学生个体跨时空地、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和教育,使他们在有意与无意中受到启发和感染,引起感情的共鸣,产生一种完善自己的内在驱动力和约束力,进而使自己自觉形成一种学校“规范”和“约束”的效果。事实上我们不难感到:在一个充满文明礼貌的校园里,言谈举止的粗俗无疑会受到约束;在一个集体归属感很强、班风良好的班级,损坏公物等不良行为及歪风邪气肯定会有所收敛。

从以上可以看出,农村中学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当前坚持“德育首位”这一大趋势下的。农村中学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具有强烈的德育影响作用,学校德育必须借助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作为养料和载体。任何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与“德育首位”相悖的。

校园是育人的摇篮,是人类文化传承与发展需要的纽带。“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我们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净化学生的心灵为目的。加强校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良好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全面、健康地发展。

可见,校园处处皆文化,努力将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好,让学生置身其中犹如走进游乐场一样,让学生在玩中长智,在乐中爱益。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们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推动我们的素质教育不断向新的层面迈进

参考文献:

[1] 赵 军.郑学钊《浅议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长阳榔坪镇中心小学,2009.10.26.

[2] 朱银祖.《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3] 战凯 张玉洪.《现代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4] 王 玲.《浅谈对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效途径的思考》,东坝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