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

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范文1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大学

很多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社会适应不良、人际交往障碍等诸多心理问题。辅导员作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人员,他们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大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一、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根据以往教育部的调查及学者的研究,三成大学生有心理问题,其中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65%。在一些高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中,疑似症状检出率在13.20%~22.40%之间,学生的心理困扰主要集中在强迫、抑郁、人际关系问题、敌意及焦虑五个方面。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配备不足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都按照1:3000-4000的比例配备专业心理辅导教师。按照这一比例的话,专业人员任务繁重,再加之有时还需处理其他行政事务,仅凭专业人员力量难以满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需要。因此,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确保校园和谐稳定,辅导员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二、辅导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具有普遍的年龄优势

调查表明,高校辅导员的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下,他们和大学生的年龄相近,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保持着较高的一致性,所以沟通起来更为顺畅、更容易产生共鸣。辅导员同样具有年轻人的精力和热情,他们可以和学生一起参加各类活动,在活动中沟通交流、增进感情。因此,和其他教职员工相比,辅导员更容易取得学生的信任,这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具有连续性和全面性的指导优势

随着各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的增强,新生从入校至毕业一般由一名固定的辅导员负责。较长的相处时间里,辅导员对学生越来越了解,这使辅导员可以更加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并对学生予以指导。对于有些复杂、反复的心理问题,辅导员能够进行连续的指导和帮助,从而可以彻底地解决问题。

3.具有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优势

现在,各高校对辅导员的入职要求越来越高,许多辅导员都是师范院校教育学、心理学等相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多年师范教育的熏陶,使得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具有较强的洞察力。即使对于没有师范教育背景的辅导员来说,他们在入职之前都接受了所在学校和当地教育部门的岗前培训,这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基础。此外,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增加了辅导员参加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机会,提高了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三、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组织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营造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辅导员在学生课余时间,组织开展健康、活跃、积极向上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通过心理讲座、心理电影展播等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水平;通过参与各类比赛活动,增强班级成员了解交流的机会,提高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2.完善心理健康预警机制,随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即使这一规定在所有院校中都得以实现,辅导员仍很难准确掌握两百名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此,辅导员可在每个班级、每个寝室分别设立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并定期组织培训,提高他们对心理问题的认识水平。通过建立严密的第三级心理健康防御体系,辅导员可以实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因性格内向羞于表达,或出于对事情私密性等其他因素的考虑,他们虽然有求助的意愿但没有求助的行动。网络的普及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办法。通过QQ、电子邮件,学生不用露面就可以向辅导员咨询求助,在和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毫无顾忌地宣泄心中的苦闷,缓解心理的压力。同时,辅导员也可以利用QQ空间、博客等网络平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心理调适的经验和技巧。

4.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重点关注特殊学生

新生入学后,辅导员要积极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做好心理健康普测工作,为筛查出的心理问题学生建立详细的心理档案,并予以重点关注。此外,要对重点学生追踪观察,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对其心理档案进行实时更新。

参考文献:

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范文2

摘 要 现在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物质充裕的年代,同时也面临着充裕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冲击,如何避免、解决各种矛盾引发的心理压力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心理危机和障碍,如何引导大学生用强大的内心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能力,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对缓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大学生的主要困惑,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握自身在工作中的角色定位,无论是对于辅导员本身工作良好的展开,还是充实现如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提升大学生的素质,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辅导员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角色浅析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1辅导员在心理健康工作中的优势

(1)辅导员在学生工作第一线,基本上可以与自己的每位同学接触,能及时发现某些学生心理疾病信息并深入了解信息。我们可以通过平时下寝、每周谈话、班委以及家长的沟通等渠道获取更多客观、详实的资料,对学生的观察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在其它工作岗位较难得到的一个信息源。

(2)辅导员工作的亲近性能带来基本的信任感。在大学生眼中,辅导员不止是老师,更多的是知心朋友,通过一个长时间的磨合会逐渐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当大家在学校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需要寻求帮助时,主动咨询的对象很多时候会考虑到辅导员,即使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但适当地倾诉也会减轻内心困惑。

因此,辅导员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担当着不可或缺的中介角色,通过挖掘信息并让信息及时传达给相关部门或专业人士,当然要对部分信息做好保密工作,更好地为心理治疗提供支援,也为学生工作储备经验。

2辅导员在心理健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辅导员不习惯花太多时间倾听学生琐事

这是由于辅导员工作性质所决定,目前国内辅导员配备比例是1:200,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班级日常管理、党团建设、学生干部培养、奖助贷评定、毕业生就业指导等等,涉及学生学习、生活方方面面,经常不自主地淹没在学生琐碎事务中。而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往往都隐藏在生活细节里面,如果不放平心态,认真倾听,是很难透过全局抓住其中要害,察觉到问题关键所在,自然在处理过程中出现漏洞。

2.2权威猜测给出错误定论

正因为辅导员不会花太多时间在倾听上,往往在浅层了解的基础上过早下判断,就学生叙述内容谈问题,没有全面地造成以偏盖全,甚至是对学生产生错误定向。案例1的学生个性内敛,平时见面总是置之不理,老师自然认为该生为人高傲、难以接近。通过在住院期间与她及家人了解,其实该生内心极其渴望与同学、老师亲近,只是担心大家都不喜欢她。

2.3没有建立系统心理档案

少有辅导员会在大一为每位同学建立心理档案,在遇到学生有心理问题时经常遇事论事,而缺乏大方向的把握。

案例1:xx同学,19岁,新疆人,独生女,家庭关系融洽,自身条件优秀,稳重内敛,系学生会任职。经常在校园里独来独往,与老师照面不会主动打招呼,有几次晚自习旷课记录,大一上学期无异常表现。由于系部宿舍调整,通过自行组合,该生被单独分配到混合寝室,与室友关系出现摩擦,一月之后身体不适主动要求入院检查,诊断为严重抑郁症和轻微强迫症,出院后父亲留下来陪读。

分析:(1)该生家庭完整,经济条件较好,父母对其关爱有加。母亲健谈,而父亲内向,基本上与老师无言语交流。推测该生与陌生人交往能力的欠缺有遗传因素。(2)该生个性温和,平时话不多,经常独自出行,气质上偏向抑郁;(3)通过交谈了解,与同寝有过争执,后来互相冷淡。但该生心里一直纠结,总认为室友对她心存怨恨,只要看见旁边有一堆人在私聊,总感觉大家都在悄悄说她是非。晚上不能安睡,白天上课无法集中精神。推断她在人际交往认知上已经存在偏差。(4)有较强地被爱需要。在系学生会任职,期望得到老师同学注意,但又存在人际障碍,与老师照面都会低头走过。她主动提出入院治疗,住院期间,父母、同学、老师多方关注,她的情绪明显好转。推测该生潜意识通过示弱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友好关注,有强烈的被爱需求。在这个案例中,辅导员参与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生信息整合;二是协调家长、心理医生、学校;三是后期心理安抚跟进。

3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如何做好中介角色

首先,习得基础的心理辅导方法。心理辅导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科学,但是必要的心理辅导方法又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平常给学生做心理健康引导惯用方法的是倾听和共情、激励,这些方法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往往是靠经验来处理各种问题,效果并不明显。

其次,运用基本心理学知识做判断。当我们了解相关心理学知识时,就能依据它在实践中做指导,比较清晰地判断哪些是可以辅导员做心理辅导、哪些是需要专业心理咨询师干预、哪些是必须送往医院做物理治疗的。而不是盲目地一把抓,反复做思想工作,延误学生病情。

案例2:xx同学,女,20岁,安徽人。父母离异,家中3姐弟,从小送给外婆带,进入大学前,外婆去世对其打击较大。大一上学期情绪异常,在寝室割腕自杀,经医院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休学一年后返校。在校期间,疑似病情反复,辅导员与学校心理中心对其格外关注。但该生对这种关注较为反感,现已退学。

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范文3

大学时期是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具有的文化层次、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也容易出现多种心理问题,近些年不少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的重要生力军,调适其心理问题、增进心理健康已成为学校刻不容缓的问题。

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履行多种职责、扮演多重角色,而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是高校辅导员的重要且关键的工作内容。研究显示,课外体育活动可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且多数学生认同课外体育活动对加强心理健康的推进作用,也希望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辅导员可作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倡导者、组织者,协调体育教师一起开展多样的课外活动,以引导或改善学生心理状态。心理健康主要由情绪稳定性、自尊自信、意志品质、人际交往能力、适应性等几个维度组成,以下是课外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

1 可改善大学生情绪状态

情绪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时期,学生身心发展处于个体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来自学习、就业、人际交往、经济等方面的压力往往会造成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研究表明课外体育活动对预防和消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的有效性、持续性;也可使学生减轻或迁移各方面的不良情绪,如抑郁、焦虑,改善心境从而使其更加积极、乐观。

2 可培养大学生竞争意识、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课外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常常贯穿着竞争与协作的活动精神,可以补充和延伸学生缺少的能力素质。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也常常会体验到内心愉悦,使心境变得积极向上、振奋、努力。课外活动项目需要勇气、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在这样的过程能够激励学生顽强拼搏和沉着冷静的精神,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吃苦耐劳、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以达到促进个性健康发展的目的。

3 可满足大学生超越自我的心理、提高社会适应性

多样化课外体育活动具有协、集体性的特点,要求大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沟通、交往,这种娱乐性的活动可以促进学生间的情谊发展,参加丰富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有助于消除大学生不良性格特点、培养良好的情商、提高社会适应性;有助于大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并尊重他人,用积极的心态关心自己、家人、朋友等的健康,利于责任感的培养与提高,因此,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对在校大学生来说是直接、有效的寻求新奇、超越自我的途径之一。

4 减轻大学生心理压力

大学生在完善自我的奋斗过程中会感受到各种压力,如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也会给学生带来很多的压力。朱伟的研究表明,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心理健康指标中各因子得分明显低于不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其中抑郁因子项差异最明显。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可使机体的兴奋状态得到调节,从而改善因为压力过大而引起的焦虑及抑郁,最终可调整心理状态,减轻心理压力。

5 可增强大学生自尊心、自信心

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在过程中体验竞争与协作,利于培养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尤其集体活动项目会大大增强学生间情感上的交流、增加亲密感和安全感、减轻孤独感,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乐趣,有利于建立彼此间信任、利于增强个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6 可消除疲劳,改善智力

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范文4

一、辅导员微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一)有助于加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实现心理健康的正面教育。在微信的虚拟世界中,师生之间具有平等的关系。辅导员在微信朋友圈中心理健康信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事物;辅导员可以撰写生活感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辅导员借助评论功能,创造一种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辅导员与学生即时聊天,更能自由交谈、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以此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加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改善现实生活中的师生关系。

(二)有助于辅导员对特殊群里的重点关注,实现了对心理健康关注对象的评价和行为矫正。心理健康工作要求辅导员对学生的关注采用外紧内松的方式,因此微信关注这种对等、自然的方式有利于辅导员了解学生,甚至对学生进行评价。辅导员利用微信朋友圈关注学生的更新,可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行为异常或障碍,以及学生的成长环境进行观察,收集资料。微信的评论和聊天功能有助于辅导员在网上指出学生认知、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同时帮助道德越轨、学习困难、情绪挫折和社会发展不适的学生实现了微信及时发现,进一步引导学生获得心理健康发展。

(三)有助于提升辅导员工作效率,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院覆盖。微信的开放性和不受时间、地点约束的特点有利于提高辅导员日常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效率。通过辅导员的全员微信,每位辅导员分别承担自己所带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从而实现了心理健康工作全覆盖。

(四)有助于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辅导员微信是抢占网上心理健康教育阵地的有效平台,辅导员可通过及时撰写大学生喜欢的短评来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辅导员要不断学习、总结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对辅导员工作要不断地研究与实践,并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新知识,思考新问题,将辅导员工作进行创新和发展。

二、构建辅导员微信的实践与探索

微信朋友圈信息应有针对性的对信息进行内容归类,使学生能有效的获取想要的信息,且便于日后的信息处理。现做出如下设想:

(一)成长故事。以微小说的形式,将学生中容易出现的学习、交友、爱情、家庭、就业、升学等的烦恼,用简短的文字呈现。如:“[成长故事-爱情]”,然后讲述一个关乎爱情的故事。

(二)心理调节。心理调节板块主要突出一些心理技巧,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合理的调节心理上的各种情绪。如:“[心理调节-暗示调节]自我暗示即通过内部语言来提醒和安慰自己,如提醒自己不要灰心,不要着急等等,以此来缓解心理压力,调节不良情绪。暗示是一个正常的心理现象,人群中约有1/3的人有较强的暗示和自我暗示效应,他们容易无条件、非理性地接受一些观念和说法。”

(三)教师感悟。教师感悟最需要的是辅导员的真情流露,尽可能的采用第一人称流露情感。如:“[教师感悟]大学三年的学习也许未必使你们在学业上有多大的提高,但是学校里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外,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也是必须的!因为这些习惯可能伴随你们一生!”

(四)心理漫画。因漫画按形式可分为:单幅漫画、多幅漫画(包括四格漫画)、连环漫画、和漫画条。朋友圈可多形式,利于信息传递。

(五)宁心音乐。结合心理学中的音乐疗法,以及不同音乐产生的作用,用朋友圈说明不同音乐的用途,使音乐恰到好处的运用到情绪的调节中。如《第三交响曲》、《嘎达梅林》、《悲怆》等,能发泄心头郁闷,摆脱悲痛,振奋精神。

(六)布告。布告的作用在于适时的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的活动,纪念日等内容用微信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多一种渠道了解活动。如“[布告]5月25日13:30,我校室内篮球场将进行“阳光.成长”健康宣传月活动,诚邀您的参与。”

三、辅导员微信使用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虽然微信的用户群日益壮大,但辅导员利用微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仍然处于初期探索阶段。辅导员微信要发展成为一种稳定、有效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还需要不断地尝试和思考。

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范文5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在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从各自关注的不同角度,对心理健康进行了定义,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定义,但是都认为心理健康是人的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是人的整体健康状态的必要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因此,国内外学者的标准也不尽相同。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Maslow)和密特尔曼(MittElman)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1条标准:1.具有适度的安全感;2.具有适度的自我评价;3.具有适度的自发性与感应性;4.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适度的接受个人的需要;6.有自知之明;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8.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的;9.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10.在团体中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11.在不违背团体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通观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各种看法,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共同处多于分歧。我国学者刘华山综合各种观点,归纳出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1.对现实的正确认识;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1]。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适应问题

大学生适应问题主要发生在大一新生身上,新生刚到大学,周围的人、环境、教学模式等都发生了变化,大学生对新的环境及生活不能从心理上很好地适应,从而导致了一些心理问题。

(二)学习问题

进入大学后,大学的学习从时间安排、课程设置等各方面都与高中有明显的不同,经历了紧张的高中阶段,大学的学习压力骤然减轻,不再有人监督和强迫,部分大学生开始放纵自己,最终出现挂科,久而久之,就会引发心理问题。

(三)人际关系问题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远离父母亲友,这时,同伴关系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有的大学生比较内向,在交往过程中缺乏技巧,被拒绝,就会产生自卑、孤僻苦恼等心理问题。

(四)恋爱与性的问题

大学时期正值青春年华,感情处于冲动期,谈恋爱也是正常现象,但由于缺乏恋爱知识,一旦出现失恋等问题,便会对其学习、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会出现自伤、自残、自杀行为。

(五)就业问题

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激烈的竞争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对自己定位失败,对工作前景迷茫,现实和理想相差太远,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和矛盾心理。很多同学大四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由此而引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更突出。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不足

近年来,虽然大部分高校依据国家要求已经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为学校的学习工作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仍有部分高校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不太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不足,在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求,因此,聘请了很多的兼职咨询师,由于兼职的性质也决定了这些老师的专业性不够,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时候往往会显得专业化程度偏低,辅导效果不佳[2]。

(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单一

虽然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每年的常项活动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月及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只是筛查出疑似有问题的学生报送学院,没有深入分析,工作形式化,组织管理不规范。

(三)重解决轻预防,工作普及不够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大部分高校把工作重心放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上,而没有做好预防工作。解决一个心理问题有可能帮助到一个学生,但是,还有很多学生并没有去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做咨询,如何帮助大部分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该把预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从全局出发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一)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者

作为基层的德育工作人员,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非常多,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绪状况,因此,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有效的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使大学生了解和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

(二)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现者和协助处理者

高校辅导员经常和学生交流,能够在日常生活和谈心谈话中发现学生的一些反常行为,以及一些能够影响学生情绪的突发事件和潜在因素,辅导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对常见的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发现工作。同时,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辅导员在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不仅是全程参与者,更重要的是专业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的重要助手,帮助专业人员掌握更多的当事人信息,同时做好学生家长的联系与安抚工作,为当事人提供更多的援助工作,因此,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三)辅导员是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组织者

辅导员是班级团体心理活动的指导者,必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掌握基本理论,熟悉团体心理辅导的相关技术,这样才能有效的领导大学生心理辅导团体活动。辅导员要根据所带班级学生的专业和特点,针对不同的年级开展不同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也有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3]。

辅导员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增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才能更好的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翁炎泉.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思考[J].消费导刊,2010,(04)

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范文6

[关键词] 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1)05-0032-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16[本刊网址] http://省略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

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生力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健康和发展,更关系到我国高等人才的培养和全民素质的提高[1]。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其心理状态正在从半幼稚半成熟向逐步成熟转变,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人生观,他们的主体意识强烈,渴望自我做主,同时又明显缺乏抗压能力,遇到问题往往不能独立处理,从而产生矛盾、抑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排解,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2]。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了在2005―2007年间10%―25.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3]。《2010年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调研报告》显示,在情绪感受方面,超过八成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孤单感。高校辅导员作为战斗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工作者,理应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大学生心理教育在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承担着教育、管理和服务三重角色,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和关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育人的工作,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观层面上的正确引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也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夯实必要的心理基础[4]。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辅导员的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辅导员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再繁琐沉重的事务性工作都不怕,就怕学生出问题。高校辅导员需要承担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往往无暇顾及学生的思想状态,导致舍本逐末,偏离了辅导员工作的核心。高校辅导员应该正确认识自己角色定位,从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中抽身出来,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关注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的思想状态,及时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排解心中的苦闷。

三、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辅导员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密切的接触者,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第一手资料,具有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加强心理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辅导员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要把辅导员培养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以及心理咨询方面的专家。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学习心理方面的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学生工作中,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扰。如果没有专业的心理知识,在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时,很难把握关键,切中要点,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专业化”的发展方向要求辅导员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用科学的方法、专业的知识来指导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自我调节能力

校园文化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它是一种有形和无形的文化环境,她以特有的形象向师生公开地灌输着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更以特有的象征符号感染着学生,有着强大的内在力和明确的指向性。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调节心境、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和塑造性格[5]。通过大力宣传心理健康健康知识,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健康趣味活动,心理健康团体训练,能够使学生正视心理问题,了解心理问题,增强自我调节能力。高校辅导员应鼓励学生多开展以“人际交往”、“环境适应”、“恋爱心理”等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心理健康教育电影。以每年的“5.25”心理健康活动月为契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活动月的系列活动,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