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德育实践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德育实践总结范文1
裴斯泰洛齐曾说:“实践和行动是人生的基本任务;学问和知识不过是手段、方法,通过这些才能做好主要工作。所以,人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应该按实践和行动的需要来决定。”智慧和知识最终践行于社会才能用得其所,而且人在实践中可以检验真理,培养能力,弥补不足。 2011年7月11日——17日这短短七日里我们实践团进行了多次社会调研,参观中国移动通信惠来分公司,*队员们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默契。文娱节目排练相当辛苦,十天里若无特殊,每晚从七点到十点半都要进行文娱排练。我被选入《和你一样》手语组,这套手语并不是很难学会,发一个早上的时间基本能掌握整套动作,但要做到动作标准无误、熟练,队员间整齐一致、与歌词符合,就不得不要多次排练,下一定功夫。期间我们遇到组员来自不同组,彼此没点默契,并且各组内部时间安排不同等等困难,但我们都能努力想办法解决,把节目排练好。最后,在文娱节目验收演出中,我们手语组获得好评。
就这样实践团经过一系列详细组织和工作准备后,等待七月暑期的来临。
七月流火,当同学们开始沉醉在暑期欢乐时,“三下乡”实践活动正式出发的钟声在我们团已经敲响。7月4日到9日,各组各项准备工作再次确认启动,同时各项文娱节目要进行再次熟悉排练,宁愿多发时间,也不得出现错误。7月8日,同是“三下乡”的我院赴广西平南团出发。10日,经过一系列准备工作的再次确认后,我们赴惠来实践团启程。
整个实践行程上面已有所述,个人觉得,其中社会调研、参观中国移动惠来分公司、小学支教最难以忘记,颇有收获。
10日下午我们怀着踌躇满志和几分新鲜好奇心到达惠来一中,此时,我们赴惠来团60多人分成两小支队,一队赶赴前詹镇西浦村小学驻扎,另一支队则驻扎在惠来一中,而我被分到县城小支队。11日早上我们一部分参加了在前詹镇政府举办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仪式后参观了义修队义修家电器,同时我们县城小支队迎来了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洪杰、黄媛淳、林锦源三位新成员。
11日下午我们进行了社会调研。当日下午调研的主题是“惠来基础教育设施调查”,主要访问对象是小学、初高中学生和家长。我和华农的y.c.(即黄媛淳,英文名简称y.c.)分为一组,任务是两个钟内至少完成十份问卷。任务看似简单,其实内涵很深。我们并不是单单简单叫人填完问卷,而是要采用访问式方法做调查,做调研时要与做问卷对象交流、聊天,以问卷里问题为主,然后将话题拓展出去,每个问题要延伸3~4个涉及话题,总的来说,质量首选,数量其次。这样一来每访问一人所发精力、时间就颇多的。自然,我们所得的信息和资料也很丰富。前期我们一人主要负责记录,另一人主要负责交谈,分工明确、条理,相互配合,做调研进行得很顺利。但当做完第四份时发现以这样速度是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所以两人分开独自各做三份。这样一来,考验我的时候到了。由于以前曾参加过调研比赛,有些经验,所以完成任务并不困难。但其中自己的缺点——不善言辞、不懂速记还是深深影响了调研质量,与学生交谈时本可以再拓展深层一些,然而记录速度太慢,出现自己在记录,学生无声站立一旁的尴尬场面,同时言辞上有些僵硬,令交谈中出现生硬的气氛,也颇令人尴尬的。
该次社会调研收获颇丰,具体另有调研总结。所得其中信息令我惊奇的是惠来作为一个临海县,地理环境挺有优势的,但其经济情况却令人失望。从所得调查教育设施情况得知,其教育建设甚至比粤北一些地理位置相对较差的城市更不如,教育情况令人担忧。就拿其中一点来说,当地县城小学大部分每班都是超过百人,已远远低于国家标准,而且大部分教室不配有灯管的。县城如此,更不用说乡镇的了。
参观中国移动通信惠来分公司乃此行一大亮
点。我们是信息工程学院学生,毕业后如果能在中国移动通信工作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所以众人对此行程充满期待,都希望能很大收获。而惠来分公司也不负我们所望,即使我们只是一个学生团体,也热情欢迎和接待我们的参观。惠来分公司秉承中国移动通信的核心价值观“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热情洋溢地为我们详述了该分公司的基本情况——公司介绍、企业文化建设、社会责任营销活动,并演讲后根据我们所提出的一个个疑问作出详尽的回答,尤其在我们专业市场、就业方向上,分公司主管们根据自己经历,尽可能传授他们所得经验。可以讲,此行每人都满载而归,个个都称赞中国移动。其实,作为信息类专业生,对国内通讯类公司都有一定了解,如中国电信、联通、移动等等公司必定在我们视野内,事前已了解到在国内类似领域公司中,中国移动通信在服务态度、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上是数一数二的,但毕竟多数只是听说,而经过此次参观,我们终于体会到中国移动的魅力,果然名副其实。
最后一大活动是压轴的小学支教。虽然我们组织上组别分明、明确,但我们县城支队与西浦支队不同,西浦那边义教组负责支教,调研组主要负责调研……人员互不参杂。而我们这边则不同,分工已不分组别,要求每一活动每人尽可能都参加,尽可能锻炼自己,体悟不同项目。而我在支教中得到三次讲课机会,由于是临时受命,自己又不属于义教组,对小学知识体系只能根据记忆,自己组织讲课材料,并且个人认为义教组事前准备不足,所备资料难度过高,所以直至第一次真正走上讲台前,心里都是忐忑不安。然而,当自己走上那神圣讲台,面对众多炯炯有神的眼睛,纯粹、真挚的目光,心里一切不安云消雾散,脑中剩下的仅是教材内容。令我值得高兴的是,一向不大善于言辞的自己在整个讲课过程中授课流畅,言辞清晰。当然,有喜自然也有忧,所备教材难度果然高了些,讲课中只见前面一些同学点头应是,而后面大部分同学基本一片漠然。事后和同学们交流中了解到授课内容果然难了些,很多同学只是小部分内容明白,甚至有些没学过。
经过一次授课后总结一些经验,到第二次讲课时,效果明显提高了很多。所受内容同学们都能掌握,而且后面一部分授课内容是新知识,但同学们都能理解掌握。当时我体会到作为一位教师的欢乐悲愁,体会到就是做一位单纯的科任老师,要做到负责任、
一丝不苟,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那时当一回老师的感觉让我心中流出一丝丝甜滋。
大学生德育实践总结范文2
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注意分析德育工作体系内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全面、开放的工作思路,从根本上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坚持综合指导、全面发展的德育工作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重要指针,德育工作理念对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把德育影响内化为大学生的素质,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这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要实现高校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就要坚持从整体着眼的、全面指导的高校德育工作理念。实现综合指导。在开展德育工作过程中,减少对大学生进行单方面的政治理论灌输教育,兼顾大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等方面的发展,根据大学生发展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具体特点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避免一切问题简单化。指导全面发展。高校德育工作关注的是“全人”的发展,德育工作者“一定要抛弃职业意识,而以共同的人类之爱”[2]P266,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爱,以便能真正实现指导每一个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采用学科交叉、全面借鉴的德育工作方法
高校德育工作的方法是整个高校德育工作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高校德育工作目标的必要条件,也是发挥高校德育工作内容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要增强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就要借鉴其他学科或领域的先进工作方法。借鉴优秀方法。在传统德育工作方法基础上,诸如讲授法、活动法,再综合借鉴和利用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工作理论和工作方法,逐步总结出适应新环境、新对象、新问题的高校德育工作方法,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提升德育工作方法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以便能更好地开展和发展高校德育工作。发挥网络优势。“网络德育”概念是随着计算机科学与高校德育工作的结合而提出来的,开辟教育的“第三课堂”,发挥网络的时效性、快捷性特点,加强博客等交互平台的建设,形成高校德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的良好互动,创新德育工作模式,增强大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抓住重点
把握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矛盾,改变德育工作不能及时跟上大学生发展的需要、不能回答当前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现状,解决德育工作方式较为滞后、缺乏创新的问题,就要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抓住重点。
(一)坚持明确主体、贴近学生的德育工作理念
高校德育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树立贴近学生实际和发展需要的德育工作理念。明确大学生地位。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两个主体,高校德育工作者和大学生,这是开展高校德育工作时必须明确的前提。高校德育工作者需弱化自身的权威意识,把大学生视为与自己具有同等地位的人,努力开启彼此之间的平等对话,实现彼此之间的良性互动,引导大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完善。指导大学生发展。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开展高校德育工作过程中,除了重点引导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帮助其发展素质、健全人格、实现自我价值,也要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提供引导和支持,使高校德育工作走出传统模式,增强其实效性。
(二)确立科学合理、重在可行的德育工作目标
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增强,其关键环节就是确立并贯彻科学可行的工作目标。提高目标的科学性。根据哲学方法论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观点,高校德育工作应依据工作对象的不同而设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目标。不同的大学生,其发展需要和发展水平是不同的,从不同大学生的发展实际出发,提出符合其整体发展需要的、科学合理的德育工作目标,以便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挥。提高目标的可行性。可实现的目标才具有激发作用和引导价值,所以高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必须具有较高的可行性。高校德育工作应依据当今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趋势发展的要求,确立可行、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的德育工作目标,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践意义,防止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德育工作,尽量减少德育工作目标实现的阻力。
三深入调研
实践的观点是哲学的基本和首要的观点,实践是高校德育工作开展、发展坚持的理论原则和衡量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依据。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大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结合社会环境的变化、发展,并据此设定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的动态的德育工作目标和德育工作内容,并不断在实践中更新德育工作方法,以此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制定切合实际、动态发展的德育工作目标
在开展高校德育工作的时候要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制定切合实际的德育工作目标,并且用动态发展的目标衡量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关注社会实际。高校德育工作目标的设定和实现最终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水平,不是单纯在理论层面的空洞探讨,也不是任凭主观想象进行制定。及时告知大学生社会的实际道德状况,运用相关的德育理论分析现实问题,诸如社会贫富差距较大等社会现象与德育教育不相适应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并鼓励大学生努力完善自身道德修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此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设定动态目标。高校德育工作的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大学生素质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调整时也要考虑社会实际情况和高等教育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停滞不变的目标不但不会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不能科学考察高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也不能促进的高校德育工作的长远发展,只有德育工作目标切实可行并能根据变化及时调整,才能真正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确立实践化、生活化的德育工作内容
现实生活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基础,只有深入研究生活,在生活中关注大学生的发展,研究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才能真正实现德育工作的功能和价值。提供生活化的德育资源。高校德育工作的内涵是丰富的,德育工作的内容不应该是简单抽象的,更不应该是把政治理论强行灌输到大学生的头脑当中,所以开展高校德育工作不能用理论灌输取代社会实践。实现德育内容生活化、实践化,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比如对新入校大学生进行入学适应性教育,培养他们在新环境中的适应能力,激发其学习的动机和兴趣,通过活动来增强大学生的集体意识,提高大学生学校生活的幸福度;再比如及时关注大学生的情感变化,并对大学生疑惑的问题给与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加强对大学生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教育,这就远比简单的政治说教更实际,更能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鼓励整合德育资源优势。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加深,国外先进的德育工作理念和德育工作方法,也被我国高校德育工作者不断吸收和借鉴,转化为适合我国大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和发展水平的德育工作经验,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势资源、优良做法,也需大力提倡,为高校德育工作所用,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四促进发展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也是高校德育工作发展和完善、增强其实效性的根本途径。在开展高校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要不断吸取经验、总结经验,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最终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创新德育工作评价方式
高校德育工作评价是高校德育工作体系中的必要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促使高校德育工作更加科学化,并不断提高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坚持实践方法,克服评价的主观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德育工作评价也应坚持实践的评价标准。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是否真正被大学生所接受,是否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素质,是否对社会文明水平的提升有价值等,必须通过高校德育工作在实践中把制定好的德育工作目标、德育工作内容、德育工作方法等同大学生对德育工作的接受程度、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变化情况、德育工作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大小等方面加以比较,才能科学判定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坚持辨证方法,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哲学坚持用全面、发展的、历史的视角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3]P291。把全面的观念引入高校德育工作评价过程中,从高校德育工作理念、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队伍等方面全面考察和评价。把发展的观念引入高校德育工作评价过程中,紧跟时展,充分了解社会情况,及时观察大学生素质发展的动态,克服高校德育工作评价标准静态滞后性与时代、社会发展情况和大学生需要变化的动态发展性之间的矛盾。使用宏观的比较方法和微观的比较方法,使得高校德育工作的评价方式更科学、更全面。把历史的视角引入高校德育工作评价过程中,把高校德育工作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评价,了解不同阶段,大学生素质发展的不同特点,从而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层次性,进而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发展德育工作体系
大学生德育实践总结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 德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131-02
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要求,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践行“三个紧密结合”,努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青年学生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普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职业发展能力,不仅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也必将开辟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境界。
一、国内外德育实践开展情况
德育实践活动是培育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发展的日益现代化,大学生德育实践引起了国际社会和西方国家的广泛关注。美国学者杜威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一书中提出活动性德育,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和谐发展,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和行为习惯为主要任务,并认为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是活动性德育的重要形式。美国学者杰克逊(P.W Jackson)提出隐性德育,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获得的经验,以隐蔽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品德及行为方式。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德育改革中提出的新概念“心的教育”,着眼于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尊重生命之心,尊重他人之心,重同情、正义、公正之心,开拓新时代的积极进取之心。教育对象实践空间的获取与德育的方法手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美国、日本等国家在不断探索实践中,结合本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与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精心选择适当的德育实践空间与实施的方法与手段,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当前,在我国也越来越多地关注高校德育实践,并将大学生德育实践问题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各高校强烈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积极探索建立大学生德育实践体系和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开展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但是,从广泛调研和社会反响来看,我国高校的德育实践创新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同时受基础教育阶段以及社会和校内外教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还没有实现德育实践体系的系统构建,德育资源的整合力还不强,德育的实效性仍然相对较低,还面临着诸如德育主体性的忽视、德育方法的滞后、德育内容与实践脱节、德育的基本途径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人才培养质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德育实践活动达到的目标及体系的构建
(一)德育实践活动的目标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三大战略主题,即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遵循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全面发展成人成才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需要为目标,以实施德育实践为主要载体,以“四大模块”为德育实践考评体系的核心构成要素,以动态平衡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做保障,努力构建系统全面、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德育实践体系,把德育实践融入到课堂教学、学生管理与服务、学生生活与实践等全过程,使我校的本科毕业生普遍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浓郁的人文精神、良好的文明修养、坚实的职业素养、较强的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广大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就业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创新德育实践体系
1.德育实践创新体系的理念。德育实践创新体系的理念为:以人为本、以行立德、以德育智,以智促行,德才兼备。该理念秉承科学性、继承性、时代性、实践性、前瞻性原则,重视中华民族道德教育优良传统,重视各时期高校德育的优良传统,借鉴西方近代先进德育理念,重视在实践中总结与提炼。
2.德育实践创新体系的内涵。德育实践创新体系的内涵界定为,其实质是主体参与道德教育活动,它以指导行动为目的,以形成大学生特定的行为方式为内容,以评价、考核、反馈手段来把握现实中的为人处事,当然它也为一定的动力所激励和指引。包含:思想品格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身心健康教育、人文素养教育、法纪品行教育、政治品位教育。在具体的德育实践过程中必须遵循实践性、渗透性、主体性和开放性原则。在行为活动中培养、考察学生的品德,既强调学生道德知识的掌握,又强调其道德行为的实践。
3.德育实践创新体系的实施手段。一是实施理想信念教育工程,通过开展“两课”学习、红色践履等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诚实守信、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二是实施文明素养教育工程,通过开展文明礼仪、文明习惯等行为养成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自我修养和行为规范。三是实施安全健康教育工程,通过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和演练、健康技能训练,提高大学生安全健康的意识和能力,体现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四是实施科技创新工程,通过开展科研立项、技能大赛、科普论文、发明创造等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五是实施社团活动工程,通过成立文体类、服务类、学习类、科技类社团,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特长兴趣,提高人际交往和组织领导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六是实施社会实践工程,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和感恩活动等,培养大学生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道德观,了解认知社会和用科学方法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七是实施职业素养教育工程,通过开展职业素养培训和职业拓展训练等活动,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等职业素养和就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创业意识、丰富创业知识。八是实施综合素质答辩工程,通过开展德育实践立项、建立档案、学期鉴定、综合素质答辩、成绩评定、计入学分等环节,全面客观地考核评价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以此推动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
4.德育实践创新体系的考核评价。分为课程成绩、素质教育成果、个性体验心得体会、就业能力考核四个模块,既有横向的、阶段性的考核评价,比如课程或项目结业成绩评定、评定奖学金等,又有纵向的考核评价与激励调整,按照开展德育答辩开题、学期鉴定、综合素质答辩这条主线进行纵向考核和做出毕业结论,其中将就业能力考核列入综合素质答辩中及后期改进两个环节进行考核,最终作为毕业生的德育实践毕业成绩,载入德育实践手册,计入学生毕业成绩单。
(三)建立德育实践成效反馈机制
分为学生认同、教育觉知、社会反馈三个大的方面,不仅对德育相关课程建设做出反馈,促进不断改革创新,更对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专业教学以市场为导向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改革考核评价机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双重需要,形成高等学校教育系统的良性循环。
【基金项目:黑龙江科技学院青年才俊培养计划资助。本文是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增强高校德育实践成效的创新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524100;2011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三大’教育理念统领下的大学生德育实践体系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华利.实施德育实践“八项工程”提升大学生非专业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8)
2.邵广军.实施德育实践八项工程 切实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经济师,2011(10)
大学生德育实践总结范文4
一、德育教育者与学生存在沟通问题
我国高校中的德育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缺乏基本的沟通,导致德育教育者对学生的内心观念和德育思想掌握的不够深入。从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倾向自己解决问题的占到了选择的绝大多数(76.6%),而德育教育者主动去了解和解决的只有选择总次数的五分之一(23.4%)。这一对比直观的反映出德育教育者在德育活动中缺乏主动意识,与同学接触少,信息沟通不畅,致使高校德育教育者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使当前高校德育的目标无法有针对性的在具体德育过程中予以贯彻,致使理论引导和行为培养脱节,存在理论和实际“两张皮”的现象,导致学生的良好愿望与实际的行为形成巨大的反差。
二、新媒体技术对德育工作的冲击
当今,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对外交流的重要方式和渠道。当代大学生自然是网络冲浪的先行者和主力军。互联网催生了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在为高校德育工作改进手段和方法、拓宽空间和途径带来契机的同时,也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中西方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渗透,易于导致大学生思想的混乱,增大德育工作的难度。新媒体技术的信息无序性使高校德育工作的监控面临新挑战,新媒体技术使信息更为大众化、迅速和无序,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信息丰富、繁多,但却无序、杂乱,甚至缺乏对信息的常识性、真实性、客观性判断,以致虚假消息、不良信息泛滥。大学生群体在成长阶段的“猎奇”心理,以及对权威信息的质疑与排斥心理,使他们更容易对虚假信息、不良信息产生兴趣,从而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受干扰。少数大学生还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自我炒作,有的甚至触及了社会道德和公众价值的底线。另外,网络最初的设计思想,是让信息在网络中能够自由传播,这样,当网络的一部分遭到袭击时其他的部分依然能够正常运转。当这种思想变成现实之后,对网络进行控制成了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庞杂的信息会造成同学们思想的迷茫,德育的引导作用也会被削弱。
三、新媒体技术削弱了教师的权威性
在我国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往往具有比较崇高的地位、。但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来源上不再单一局限于教师,而可以由家庭成员或传播媒介来共同承担着教育者的角色。尤其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导致教育者的权威地位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的德育工作要如何做才能取得效果呢,这不禁引起笔者的思考,带着这些困惑,笔者开始到理论中去寻找答案,然后再经过对一些老师和专家的走访,收集汇总相关资料后,个人观点如下:面对互联网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如何积极阻止有害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构筑坚固的大学生思想防线,巩固正面教育阵地,占领思想制高点,加强舆论引导水平,引导大学生理性处理信息并进行科学选择,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高校德育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高校德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价值选择,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德育不是一元化的,而是多元化的。它不仅仅是单纯的政治思想和理想信念教育,而是爱心、希望、诚信和信仰等多种精神元素的综合培养。我们高校德育工作必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核心,配合专门化教育,使思想道德教育与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相协调发展,让德育工作的成效能充分体现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各种社会实践中,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社会合格人才。
(一)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保证实践育人的吸引力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体现在实践教学中。只有让大学生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学校采用学生自主实践为主,教师集中授课为辅的教学方法。在实践前,教师先组织大班教学,重点讲授实践知识和注意事项,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完成选题、组团、策划等;然后由指导教师对整个过程进行远程指导。实践后,学生上交实践报告后再以小班为单位,由学生展示实践成果、交流实践感受,由教师进行点评。这样既解决了实践活动的盲目性问题,又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实现了由“要我实践”到“我要实践”的转变,深化了实践育人的效果。
(二)准确掌握新媒体技术的传播特点,牢牢把握高校德育工作的新规律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更新性使高校德育工作的队伍建设面临新挑战,新媒体技术的快速更新对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包括思想观念的转变、信息技术的操控、交流方式的改变,以及心态上的适应等。高校德育工作队伍能否适应快速更新带来的挑战,适时调整,有所创新,直接关系到德育工作者能否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同时面对大学生错误的、不成熟的思想观点时,如果不遵循或不准确把握新媒体技术的传播特点,不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往往容易事倍功半,甚至激化矛盾。新媒体技术对于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阶段,大学生因应用新媒体技术而对其自身所造成的影响程度在逐渐加大,只有准确掌握动态变化和影响的规律性,才能行之有效地进行德育观念的转变、德育内容的丰富、德育方式的创新。新时期德育工作要遵循“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疏堵结合、因势利导”的原则,以德育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变被动为主动,多渠道、多途径开展教育工作,并不断总结规律,把握普遍性,突出时代性,注重实效性。
(三)狠抓队伍建设,确保德育工作有一支强有力的力量
德育是一项人的思想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引导者,作为教育主体的德育工作队伍在其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他们的工作理念、工作状态、工作能力、工作水平直接影响到德育功能和目标的实现。要推进高校德育创新发展,迫切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德育工作队伍。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需要从选拔和聘用、培养和发展、激励和考核等各个环节上进行制度和机制设计。
(四)建立专门网站,构建网络德育体系,利用网络手段
加强德育工作校园网是为学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宽带多媒体网络系统。目前,国内绝大部分高校先后建立起了校园网,这表明“数字化校区”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各大高校或机构已设立了一批有特色、有吸引力、有影响力、有内涵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它们有很强的借鉴、引导作用。但如何增加校园网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校应开发特色校园网栏目,同时加大宣传引导,建立网络德育新阵地。
(五)积极介入网络,培养运用网络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队伍
大学生德育实践总结范文5
[关键词]德育;大学生;创业教育
前言
在21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已然到来,对国家来说,各类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综合实力,因此,在新环境下,高校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已经成为时代对高校的要求。从德育视角看,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当前高校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也是促进高校改革创新的重要措施。下面就德育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进行详细研究。
1.德育视角下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1.1德育与创业教育内在统一
对高校而言,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对创业教育而言,与高校德育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首先从创业教育的目标及内涵看,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综合素养,尽可能的提高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创业成功率,使得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对于高校德育教育,其教学主要目标是为了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素质,确保当代大学生能成为合格的社会接班人,从这一点看,大学生德育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教育是相互统一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具体表现。其次,从德育教育内容看,主要包括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在大学创业教育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素养及创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及坚韧不拔的品质,这些内容与大学生德育教育相互契合,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德育教育是相互统一。
1.2高校内在环境改变的现实需求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而高校内在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持续提高,使得大学生面临着“毕业等于失业”的现状,其次,创业活动、创新能力越来越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有急需提高,特别是高素质创业型人才,为立足于国际,我国高校必须加强对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2.德育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联
对于德育教育和创业教育,虽然在教学方式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培养学生品质、能力、素养等方面具有相同的目标,可以说德育教育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础和基本导向,而创业教育则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载体,德育教育和创业教育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1德育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
创业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素养及创业能力,对于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德育教育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德育教育,才能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意识,才能让学生将“创业”这一个名词转变为真正的行动,才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持久的动力。
此外,德育教育还对创业教育有引导作用,在创业教育中,教学活动的价值、目标、行为等都受到德育教育的影响,从价值方面看,通过德育教育能让大学生更加科学、客观的评价创业,也能让大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创业,这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创业意识有很大的帮助。从目标方面看,德育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对于创业教育,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才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才能积极的面对创业。从行为方面看,通过德育教育能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利用模范力量激发大学生的行为动力,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2.2创业教育是德育教育的载体
在以往的德育教育中,其载体主要是思想政治课程,德育课程开设的虽然比较全面,但是其内容十分枯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这也是德育课程课时较多,但实际教学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对于德育教育,如果只是采用单一的载体,不注重德育的实践应用,就会造成学生“知不能引导行”的现象,长期以往,就会严重影响到德育教育的效果,甚至会对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造成影响。将创业教育引入德育教育中,一方面能有效地改善德育教育载体单一的局面,确保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还能为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确保创业教育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发展需求。
此外,对于德育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展需求,而创业教育的引入,则为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路径。在传统的德育教育中,只是按照单一的标准,对所有个体进行改造,以期每一个个体都能达到标准,在教育过程中,忽略了个体之间本身存在的差异,忽略了个体的创造力、创新力培养,最终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竞争环境。传统德育教育的不足,使得德育教育陷入迷途中,但是创业教育的引入,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空间,进一步完善了德育教育,因此,对高校教育而言,创业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新载体。
3.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3.1认知定位不准确
目前,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高校还缺乏正确的认识,还没有从理念指导层面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分析。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偏年,过于注重功利性价值,将创业教育看做是“企业家教育”,同时还有部分师生错误的认为,创业教育仅仅局限于部分学生,如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很多大学生没有积极的参与到创业教育中,从而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造成一定影响。此外,还有的人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其实就是对大学生就业进行指导,没有全面认知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以为大学生找工作为主。这些观念使得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的提高受到极大限制,也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3.2缺乏系统的课程体系
目前,在我国的高等院校中,还没有将创业教育专门设置成一个学科,高校的创业教育还是仅仅停留在就业指导、创业设计大赛等层次上,这很难对大学生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创业素质进行全方位培养。另外,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但并没有从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出发,而是将创业教育当做选修课,并没有系统的建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对创业教育的重视力度远远低于专业教育,即便是在创业教育活动中,也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对于学生的创业精神、意识等并不重视,这很难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创业型人才。同时,创业教育还存在教学方式单调,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学生没有结合实践学习创业知识,导致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受到很大影响。
3.3缺乏良好的环境氛围
对创业教育而言,环境氛围有很大的影响,只有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才能为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还缺乏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在高校内部,不管是在校园文化、激励导向,还是在人才培养方面,都没有向创业教育方面倾斜,同时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相关政策等都没有与创业教育衔接在一起,使得创业教育不是一个完成的体系。由于校园创业教育活动载体本身比较少,缺乏相应的实施平台,导致大学生难以全面的参加到创业教育活动中,同时学校在进行宣传时,也没有对创业教育进行有效地宣传,使得校园缺乏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最终对大学生创业教育造成影响。
4.德育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对于创业,首先要做到创“人”,创业教育是为了帮助创业的实现,也就是为了实现人的价值,因此,创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如果缺乏必要的道德素养,就会严重的影响到创业质量,甚至会引起创业失败,因此,在创业教育中,应该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实现创业教育和德育的全面结合,通过德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养,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以此全面提高高校的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
4.1发挥德育教育功能,营造良好创业氛围
在创业教育中,创业氛围和创业文化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德育教育的逐步渗透,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创业素养产生影响,促进大学生创业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应该充分发挥德育的渗透作用,塑造良好的创业价值观,加强创业文化精神宣传,构建科学的创业制度,以此来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在塑造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时,应该重点培养大学生的竞争、合作精神,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并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变为提高自身品质、能力、意志的重要途径。在创业教育中,应该加强创业成功案例的宣传力度,鼓励大学生学习优秀创业者身上的良好品质,以此帮助大学生构建完善的创业品质。在进行创业文化精神宣传时,首先要对创业教育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让高校的每一个教师及学生能了解创业教育的价值,不断提高其对创业教育的重视力度。其次要尽量普及创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并通过成功的创业案例,为大学生树立创业榜样,以此在校园内建立良好的创业文化,时时刻刻对大学生创业素质产生影响。在构建创业制度方面,高校应该对创业教育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并加强对创业教育的激励,设立专门的创业服务部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并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对于创业表现良好,创业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可以给予其相应的奖励,以此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4.2发挥德育教育动力,提高创业综合素质
创业是一个不断尝试、探索、甚至是失败的过程,因此,创业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还需要有坚韧的意志力、自信心,可以说内在素养是支撑创业者不断向前的动力。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学生创业技能,更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素养,在创业素养中最重要的就是意志力、自信心等内在素养。目前,在创业教育中,过于注重创业技能、创业能力等外在素质的培养,忽略了内在素养的培养,这就需要通过德育,来唤醒学生的内在素养,从大学生的创业行为进行有效地引导。创业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有效结合,能在外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在内能提高大学生的意志力,让大学生坚韧不拔的发展个人事业。
4.3发挥德育实践作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对于德育教育,要想真正发挥其作用,必须注重德育教育的实践作用,因此,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注重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接受德育知识的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创业兴趣,并感受创业过程,以此来为学生今后的创业活动奠定基石。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是高校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时,应该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德育教育教会大学生如何做人,通过创业教育教会大学生如何创业,这样才能为大学生今后的创业提供良好基础,才能确保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真正展示自我。此外,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业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创业中。
5.总结
德育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教育后良好的契合点,因此,在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时,应该从德育教育的角度出发,一方面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技能、创业水平,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精神品质,以此满足新环境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月,马从兵.德育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工作探析[J].文教资料,2011,(28):141-142.
[2]边春生,申丹虹.以德育教育为基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2):125-126.
[3]支慧.主体性德育模式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建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3):167-168.
[4]高莹.大学生创业道德教育初探[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9):17-18.
[5]姚维彬.加强大学生创业道德教育 降低大学生创业风险[J].商场现代化,2011(10):76-77.
[6]卢新文,葛虹佑.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0,(07):109-110.
[7]叶净.德育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1.
[8]张英杰,郭建锋.基于德育创新环境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05):133-134.
[9]洪涛.高校德育背景下的创业教育研究[J].理论观察,2014,(01):28-29.
[10]易灿.大学生创业品质培育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06):1-2.
大学生德育实践总结范文6
关键词 德育 自我教育
随着时代主题、社会环境和德育实践活动的变化,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使高校德育工作面临很多新的课题。顺应时展的要求,总结高校德育教育的经验,分析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创新德育教育方法,是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一、新时期大学德育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在德育内容、方法、效果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网络媒体信息纷至沓来,科学技术促使大学德育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高校德育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选择,遭遇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审视当今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道德状况,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前的大学德育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德育观念保守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根深蒂固,认为德育就等于“教训人”,因而在德育过程中常采用“灌输――监督――奖罚”的教育模式。德育工作过多注重“守规”,注重于固定行为规范的传授和训练,不注重道德困惑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抵制不良影响的“免疫能力”的培养,缺乏现实生活本真的教育。大学德育更多的是对学生协调性品质,如服从、忍让、适应和遵循常规等等的培养,缺少对自主性品质,如开拓、竞争、应变和敢想敢为敢当精神的培养。[2]德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的合格大学生, 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但现实的大学德育习惯把受教育者当作“物”对待,施行非“人”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德育的初衷。
(二)德育内容滞后
随着人类社会的变革,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思想特点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而我国高校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德育内容陈旧乏新的现象。大学德育内容不仅是生动活泼的、与实 际生活紧密联系的,而且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不断的更新。如果德育内容不随之变化,就与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相隔离,道德内容变成了没有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抽象物,大学生很难从自身结构和需要中找到与之相符的契合点,无法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
(三)德育方法陈旧
在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影响下,一些教育者往往凭借“师长”身份,以 “我训你服”的态度对待学生,多采用“灌输”的教育方法,教育效果收效甚微。在当前主体与法律意识凸现的新形势下,“管得过死”的德育教育方法,显然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同时,“德育量化”现象大量存在。一些高校在德育工作中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高度细化的量化打分,做错了事扣分,做对了事加分,经常被扣分的学生对德育产生无所谓的态度;为加分而做事的风气得到助长。“管得过死”与“德育量化”现象,均表现出德育工作中急功近利的一面,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德育主体模糊
教育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和教育影响,只有这三要素才构成成完整的教育过程,缺一不可。传统的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教育观受到了一致批判,但在高校德育现实中,讲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奉行的却是“见物不见人”的德育理念、“灌输式”的德育方法,造成了主体缺失的既定事实。
二、自我教育:高校德育新视角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认为,教育这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由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协同活动构成的。德育因其实践性、体验性等特征,自我教育的方式显得尤其重要。自我教育是教育对象――学生按照客观要求,遵循自身身心发展规律,确立“做人”目标,塑造自己,完善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人。从大学德育自我教育的心理活动过程来说,自我教育包括自我导向、自我管理、自我实现、自我体验四个过程。
(一)自我导向:道德自我教育的方向
自我导向是大学生根据社会客观要求,确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和奋斗目标。当前,处于社会变革中的大学生,不断面临前所未有的各种新问题、新关系、新价值,社会道德呈现价值多元化趋势,常常很难用或无法用既定的主流价值取向予以合理解释与妥善处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大学生理性分析、深刻认识当前的社会状态,结合受教育者自身的奋斗目标,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去面对这种 “价值多元化”,并在这些多元化价值之间寻找恰当的支点,构建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价值取向。使自己明确或调整自己努力的方向,引导自己健康成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自己创设德育奋斗目标。[4]
(二)自我管理与自我实现:道德自我教育的核心
自我管理是自我拟定自我教育计划,确定自我教育的具体步骤,并对自我教育的进程进行有力地监控,自我实现是自觉地刻苦锻炼,使自我的道德行为成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确定正确的道德奋斗目标之后,结合自我的实际情况,拟定切实可行的自我教育计划。通过一系列的道德实践活动和自我道德管理,在实践――反思――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大学生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冲突,要有效地利用教育者和自我的评判来监控、督促自已的道德实践活动。不仅要正视道德冲突现象的存在,而且还要化解道德冲突,对道德水准做出判断,然后选择适当的时间,与教师或朋友等相互交流、沟通,使自己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我完善。
(三)自我体验:道德自我教育的延伸
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品德行为实现后,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后的情感体验。曾欣然认为品德组成的基本成分有:品德认知、品德情感、品德动机、品德意志、品德行为、品德自我评价。德性心理运行品德结构是以德性价值为中心,德性意识为主导,德性规范为标准,德性行动为关键,融合德性内心评价为一体的德性心理结构。我们不难看出德育自我评价在自我教育中的地位,同时自我体验能够强化下次品德行为的出现,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三、自我教育对新时期大学德育的启示
自我教育对新时期大学德育的启示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转变德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高校德育工作要从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的需要出发,更好地实现大学生的根本利益,解决“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3] 自我教育的德育,提倡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并将自我意识与“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的问题”结合,既达到了培养人才的目的,同时,也体现了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自我实现层次。
(二)更新德育内容――实现对传统德育内容的扬弃,而不是盲目的批判
对马列主义的信仰,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等涉及到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问题,始终是德育的核心内容。同时,更加关注诚信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就业问题等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从而体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自我导向层次。
(三)创新德育方法――实现从“强制性”到“民主性”、从“被动性”到“主动性”、从“灌输性”到“实践性”的转向
要实现这些目标,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摒除易误导大学生的德育动机外化的量化式德育方法,另一方面是发挥大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体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自我管理层次。
(四)明确德育主体――实现从“学生主体”到“双主体”的主体际性关系的转变
传统德育中教师主体或学生主体的德育观,严重滞后于现代的教育理念。主客体哲学观指导下的传统德育实践,越来越脱离当前社会的实践需求。以主体际性哲学观为出发点的促进自我教育的德育,将出现双主体,一个是作为促进者的教师主体,一个是自我教育的学习者主体,双主体的互动关系,才是主体际性的关系[6]。在促进者主体与学习主体间的互动活动中,体现自我教育的自我体验层次。
参考文献:
[1]庄和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新模式的构想[J].探索,2006(3):110-112.
[2]林如.高校德育的新理念[J].教育评论,2007(2):64-65.
[3]冯刚.高校德育理念的创新与发展[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2):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