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

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说明文教学

说明文作为语文教材中科普面广、知识性强、应用全面的知识载体,在语文教材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说明文以严密规范的科学语言,具有实用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学生在严谨规范的文章中科学的认识事物的特征属性。纵观小学六年语文教材中文章类型比例,科普类说明文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每一册书籍中都有知科普性强、知识性强的说明文教学单元,这对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世界的热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通过阅读学习,感知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充分汲取科学内容知识,促使其准确灵活地运用语言等,教师需充分地了解说明文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了解说明文章的内容脉络,加深对文本知识的理解,拓展课外知识等。由于说明文本身所具有的静态文体特征,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片面传递科学知识、灌输思想教育、混淆不同文体特征的文章教学方式,从而使得学生的知识差异、关注重点、质疑问难等问题愈演愈烈,教师难以取得预设的教学效果。本文认为在说明文教学中读、思、行极为关键,对提升说明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读为基础

语文知识是在灵活的课堂教学中被学生认知、吸收的,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其阅读感知能力是教学的关键。由于小学生对科普知识具有较大的认知差异,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情况。读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对于各个学段的教学都极为重要。小学教材中的说明文语言较之文学作品语言客观严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普遍反映科学术语较为拗口,难以理解文章内容,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存在断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地引导学生通过读体会规范言语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读懂科学知识,读准科学语言,读透科学感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以多种读的方式充分认知文本。初读整体感知文章大致内容,理清文章行文逻辑顺序,如质疑―举例论证―总结,精读时引导学生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所使用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在整体回顾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品味语言准确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理解其“管中窥豹”的表达效果。

如在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如何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孪生兄弟”的意思,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就火星和地球之间相似的地方进行比较,以科学证据来肯定科学家的推断,教师要注意进一步加深其对文本的语言的准确性和内容的生动性,如能否将说明文中作者所使用的“大多”、“很少”、“大概”等词语删去,引导学生说出原因,体会删去后文本意思的改变,从而加深学生对说明文用词严谨规范性的。在科普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使用,让学生通过朗读,品析文中语句,形象地感知文中的说明方法。

二.思为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将说明文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或者引导学生直接通过文本阅读获得知识,忽视学生在文本感知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思考,可能进一步导致师生之间的知识落差。“所谓知识落差是指教师传授的知识量与学生可能接受的知识量之间的比差。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优化教学过程,追求课堂教学容量,使学生在听课中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另一方面要通过客观分析学生的基础现状及接受能力,来确定恰当的知识落差。”[1]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语言较为形象简明,教师应当在引导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采用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如根据说明文的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记叙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实用性说明文,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多以事物说明文、科普说明文为主,学生通过严谨规范的语言获得对说明形象的认知,学生在品读具有文学趣味的说明语言的同时,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对文章内容进行思考,当学生把握说明语言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对课外知识内容进行重新分解组合,从而提出其他问题,这就是动态教学中教师所面临的生成问题。说明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知识背景的差异,容易生成各种临时性的动态问题,这种问题的生成恰巧是学生个性化思考的结果。教师应当根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转变自身的角色,及时补充科学知识,与学生进行平等互动的交流,让学生能将文本教学中的疑惑充分化解。

在小学说明文教学中,师生的思考极为关键,教师的思考能够为预设教学提供基础,学生的思考能够为教师的及时总结反思提供基础,两者之间互为因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应当进一步将新课标的理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课堂学习中获得感性知识,与自身的背景知识进行双向结合,真正地激发学生自身向往科学、热爱科学的内部情感。

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地预设说明文教学。关注于传授科学知识和培养创新技能,有效地联系三维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的质疑,敢于正面教学目标的落差。另一方面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带领学生探究说明文中的科学价值,分清主次、重难点教授知识,切勿将说明文文本的字词篇章知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一锅烩,进而偏离说明文教学的初衷。再者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思考,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感悟,以课堂互动对话的方式,进行平等对话沟通,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在说明文教学中真正地改变自身的角色定位,成为科学知识探究的小主人,教师成为启发点拨作用的引路人,合理引导教学活动。

三.行为反馈

说明文以科学知识为基本内容,教学时具有自身的规律,教师不仅要抓住文本中的知识重点,带领学生学习表达方法和语言文字,还应当将课内文本知识拓展迁移到课外,让学生通过掌握的学习方法,一方面能举一反三地对同类型的科普文章进行有效地解读,为自身的写作技能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转变已习得的知识为实践技能,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向壁垒中积极课外观察、实验操作、记录数据、科学反馈的方式,开发利用说明文文本中所涉及的知识。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小学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

在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地变革自身的教学观念,拓展课堂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与文本、学生进行合理正确的对话,寻求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把握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学习,创设说明文教学的创新平台。

注 释

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范文2

语文教学改革发展到今天,“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已成为语文教育界深化教学改革的共识,如何有效地进行语文学法指导正成为广大语文教师谈论教改的热门话题。通过近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笔者发现,语文学法指导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明确教学目的,有的放矢的进行学法指导

不同年龄,不同知识点、不同心理素质的学生,所能接受的学习方法。所需要的学习方法,往往是不尽相同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的这些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因人导法,有针对的设计相应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加以指导。对于读书不知从何入手的学生,我姐和预习指导,嫁给他们“划、查、注、思、记”的自学方法;对于不会朗读课文的学生,指导他们从确定重音、停顿、语调、语速方面去朗读诗文;对于作文条理差的学生,我引导他们编列写作提纲......只有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设计的学法,才是学生所需要的、用得着的学法,他们对这样的学法愿意学、接受快、用得上。

从语文学习的整个大局来看、我不只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而是着重在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学习语文的兴趣及运用已学过的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我积极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最优秀的作品,同时,组织诗歌朗诵及各种形式的演讲,使学生能利用课余时间开阔视野提高阅读效益和学习语文的兴趣。事实证明,不让学生看杂七杂八的不健康的作品,而是引导学生读“最好的书”,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阅读和写作方面都能得到较快的提高,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读书风气浓了,求知欲更旺了。这样,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兴趣提高了,常会就书牛提出这样那样的疑问,并主动地学习。总之,思维“活”了起来。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供精良的学法借鉴

好的学法,是以好的教法为前提获得的,教师怎样教,往往也就形成了学生怎么学,因此,我们必须是教法与学法协调起来,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怎么教,而且应该充分考虑学生怎么学,把学法渗透到语文教学的预习、导读、自学、总结、练习等各个环节中去,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怎样学习的示范。《中国石拱桥》是义务教育教材中第三册的学习重点――说明文的起始课文。为了充分发挥其起始课的示范作用,本人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渗透到课文的导读中,以教示范,教中授法。在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讨论课文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行文的条理,比较本文说明的语言与记叙语言的不同后,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这节课是从哪些方面来学习这篇说明文的?”在本人的启发、点拨下,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讨论归纳出了:“把握事物特征――分析说明方法――理清说明顺序――品评说明的语言”的说明文阅读方法,为学生今后的说明文字学习提供了学法借鉴。

从课堂教学的局部来说,我重视的不再是字、词、句的寸寸节节过关,而是抓住学习重点,提出一两个关健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鼓励学生就不同意见进行讨论甚至争论。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只要自成其理我从不轻易地给予否定,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大胆地对老师的意见提出怀疑和反驳。

三、师生互动同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学生有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总是通过这样或者那样的方法来学习的。这其中的学法,有正确的、高效的,有的不够科学、低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调解者,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分析学习过程,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高效的学法。对于学习成绩突出者、进步快者,我们帮助他们将学习方法总结出来,介绍给全班同学,通过师生讨论的互动过程,形成师生共鸣,对于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我也找他们谈话,引导他们从学习方法上找原因,形成私下小的互动讨论,帮助他们也总结出适合自己学习的正确学法。

在处理教材上,我是根据具体情况对精讲和略讲灵活掌握,比如语文课本中常常有一个单元的几篇课都是叙事、记人的记叙文,针对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叙事、记人抓不住要领,突不出中心,手法及写作技巧也很差的弱点,我就将这个单元的课文列为重点,对其中知识性的东西作系统介绍,就连略讲课文也当精讲课文来处理,力争在叙事、记人方面让学生扎实地过好关,在叙事记人这个单元课文讲完后,趁热打铁。布置一个合适的作文题,让学生仿照写作,结果大部分学生都写得比过去的作文大有进步。我认为这是由于学生对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充分掌握,学得活了。所以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得到提高,并在作文中表现出来。

四、推敲历练,化腐朽为神奇感染新课程下的学子

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范文3

关键词:《南州六月荔技丹》 引用手法 运用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279-01

《南州六月荔技丹》全文引用故事、史料、诗文共二余条,指名的作者近20余人,年代则从唐、宋、明清而于今。正是因为作者引用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这篇介绍荔技形态结构及裁培等内容比较复杂的说明文既清晰准确,又形象生动;既有科学的真,又有艺术的美。

1 引用充分体F了形象性文章的开头,就开门见山

引用白居易的《荔技图序》的一段话:“尤绾扃眨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这一段描写按照由表及里和人们认识事物由外到内的顺序,通过“红缯”、“紫绡”、“冰雪”、“醴酪”四个比喻,准确写出荔枝外拥暮煅蓿壳膜质地轻柔,瓤肉的洁白,浆液甘甜。可谓描形摩状,细致入微。在描写荔枝颜色时作者引用了郭明章《荔枝》诗中的“飞焰如天”。作者又引用了北宋邓C《看荔枝》诗中的“红云几万重”一句。两句引用,以全景的镜头描写了整片荔枝林的颜色,不仅给人以整片荔技的整体形象,而且给人以诗的意境。在说明荔技膜时,作者引用了明代徐渤的《咏荔技膜》“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两句诗,“花瓣”、“桃花”比喻颜色,“风前落”描写其动态,“雨后娇”写出了它的鲜艳。诗句的引用使文章诗意葱郁,趣味盎然。

2 引用充分体F了条理性《南州六月荔技丹》的引用不仅使说明更具形象性,同时作者又借引用体现了文章清晰的条理性

文章开头引述白居易《荔技图序》中的“尤绾扃眨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四句话,实际上是把它作为全文说明的中心和总纲。文章主次分明、有实有虚地说明了荔技的生态结构和荔技生产的一些问题。其中介绍荔技的生态结构是本文的重点,共用十个自然节,占用大部分篇幅;而介绍生产情r只用了四个自然节。重点部分的介绍,作者采用了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的说明顺序,而《荔技图序》中的四句话则成为了文章分项说明的总纲。

“尤绾扃铡笔导释沉2节至5节。2节至3节介细荔技的构造和颜色;4至5节介绍荔技的形状和大小,接下来第6节写“膜如紫绡”,第7节写“瓤肉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最后附Ы橄噶艘幌吕蠹嫉闹运和花期。四句话真正起到说明总纲的作用。另外文章最店又引用了苏轼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技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这首诗的引用又是针文章第二部分荔技生产问题的,作用是强调了要大力发展荔技生产。这样就全文而言,文章首尾引文与引r相照应,充分体现了结构完整条理性强的特点。

3 引用充分体F了科学性

作者在说明中引用了一些资料。在说明荔枝原产于我国时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事,从而证明了当时广东已有荔技了,它是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已有二千年以上了。又引用了成书1059年蔡襄的《荔技谱》。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清初陈鼎一谱,则对川、粤、闽三省所产都有记裁。又如引“三峡”的记裁,引用宋徽宗和文征明的诗句,其作用部在准确证明“成部、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这些引用,既扩大了读者知识面,使有关荔技裁培的说明有了充依据,又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性。

4 引用还体现了《南州六月荔枝丹》极深刻的思想性

一般说明文,也都十分注意思想性。如《人民英雄纪念碑》《死海不死》等,但象《南州六月荔技丹》这样通过引用诗文来感染读者的笔法不得不令人赞叹不已。

在说明荔技不耐贮藏这一特点时,作者引用了杜牧的《过华清宫》这一七言绝句,绝句为“长安回望乡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的后两句既说明了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又指出封建统治者飞骑远送荔枝给人民带来的无限痛苦,表现也作者对统治者的无限憎恶。文末作者又引用了苏轼的四句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开。日啖荔技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这首诗的引用说明了现今应大力发展荔技生产,应该该能够遂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这样唐玄宗为杨贵妃飞骑远送荔枝与社会主义发展荔枝生产的目的形成了鲜明的正反对比,这样写不仅使人了解了有关荔枝方面的丰富知识,而且从另一个侧面激发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体现了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5 标题不仅明白醒目,表明文章所要说明的内容,而且充满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

标题“南州六月荔技丹”本身就是引用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它说明了荔枝的产地、成熟期、颜色。这个标题不仅明白醒目,表明文章所要说明的内容,而且充满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

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范文4

答案是否定的。写作文是学生自己的事,修改作文同样还是学生自己的事。为什么这么说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俗话说:“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古今中外,举凡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在文学上有高深造诣的“大家”,无不是能自我修改作文的典范。据说,王安石当年在“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诗中的:“绿”字的选用上,就曾做了多次修改,他曾先后用过“到”“吹”“过”“来”等字,最后才敲定用“绿”字,这“绿”字就传神地将春回江南大地,万物复苏,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描绘了出来。试想,这里如果不用“绿”字,而改用其他的字,就收不到这种效果了。它也使到王安石的这首《泊船瓜洲》能流传千古。曹雪芹经十年艰辛,无数次的修改,最后才完成巨著《红楼梦》(前八十回)。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先生,也是自我修改文章的楷模,他在写《永别了,武器》时,最后一页修改了30多遍。此外,鲁迅、郭沫若也非常注重文章的修改。

可见,修改作文不全是老师的事,更是学生自己的事。

能否自己修改文章,直接影响到一个人作文水平的高低。能否写好作文,直接影响到一个学生语文考试成绩的好坏。因此,学生要纠正以往的“修改作文是老师的事”的错误思想,要清楚地认识到“修改作文,既是老师的事,更是自己的事”。要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作文的自我修改”,经常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要想方设法将自己的文章修改好。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指导好学生进行“作文的自我修改”。那么,初中语文教师究竟应该怎样指导“初中学生做好作文自我的修改”呢?

有人提出,修改作文要唱响“三步曲”,即做好“示改”“自改”“互改”。也有人认为,修改作文要注重几个方法,即注重朗诵推敲法、搁置提高法、征求意见法、重抄斟酌法等等。

鄙人则以为,要“指导初中学生自我修改作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老师得先让学生明白写作一般文章有什么要求,需要注意些什么

写作一般文章的要求是:中心明确,选材、组材详略得当;段落分明,结构完整;语言通顺流畅,没有语病;使用规范汉字,不写错字别字;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字迹清晰、端正,文面整洁。当然,在具体的写作文章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兼顾到不同的文体,因为不同的文体还会有些不同的写作要求。如:写记叙文与写说明文就有非常明显的不同。就拿表达方式来说吧,记叙文除了运用叙述外,还可以综合运用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而说明文则除了使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外,一般很少运用其他的表达方式。这些,我每次接手一个新班、每次要求学生写一种新的文体,我都会在写之前给学生讲清楚、交代明白。

二、老师得让学生知道,写文章有什么要求,修改文章就有哪些注意事项

有些同学不会修改文章,也不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修改文章。让学生修改文章,学生只会改几个错别字,其他的就不知所从了。因此,告诉学生“修改文章一般要看或者说可能要修改到的内容”,这也非常重要。打个比方,要让一个没有种过花、或者还没有学会种花的同学去种花,我们得先告诉学生怎么种花的,种花有那些注意事项,然后才让他去种花,只有这样,那个学生才有可能把花种好。如果我们只是拿花要那不会种花的学生去种,也不告诉他怎么种?需要注意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那个学生绝对不会把那花种好、养好。

所以,我们得告诉学生,修改文章,就是要看中心是否明确?如果不明确就要修改,使到它明确。选取材料是否精当得体?段落层次是否分明?结构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有没有语病?有没有错别字?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恰当?……哪个方面不妥当,就修改哪个方面。

三、老师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修改作文的方法

修改作文总的原则是尽可能少改动,哪里不妥就改哪里。修改作文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前文说到的某些人提倡的:“修改作文三步曲”。某些人关注的“朗诵推敲法、搁置提高法、征求意见法、重抄斟酌法”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一般来说,我们拿到一个题目,会先构思好,打好腹稿:文章要体现什么中心,用什么材料来表现,怎么开头,怎么收尾,以至于具体行文如何……之后,我们才正式动笔。在动笔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边写边作修改(相对于原来的构思或腹稿来说的)。作文写好后,可以暂时放下,过一两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再来看,这时才更容易看出问题,然后对症下药,及时作好修改。然后又放置一段时间,再来看,再修改。之后又再放置,再修改,这样反复多次地修改,才有可能把文章修改好。我们也可以在作文写好之后,第一时间拿给老师或者是作文水平相对较高的同学看看,让老师或同学谈谈对自己这篇文章的看法,有什么修改意见,然后,参考老师或同学提出的意见,如果自己也认同的话,作针对性地修改。这也可以重复多次。此外,我们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修改作文的方法和技巧。如:如何修改病句?如何才能使文章语句通顺?怎样修改标点符号等等,这些,除了要注意各自的不同修改技巧外,朗读在当中起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四、让学生养成经常“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

俗话说:“好的习惯可以改变人的一生。”作文修改同样如此,只要我们平日里能养成良好的自我修改作文的习惯,并且做到持之以恒,我们就有可能把文章写好。如果我们把文章写好了,也许我们就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道路,也许我们的人生就可以走出一条充满阳光的康庄大道!

希望每一个初中学生都能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楚庄.及树楠讲怎样学好初中语文.科学出版社,1996(1).

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范文5

论文摘 要:针对新课程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教学实践,笔者提出关注育人、关注方法、关注思考能力的指导思想,从教师指导作用、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探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如何改进课堂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其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呢?

一、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掌握知识,锻炼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体力,形成一定世界观和培养道德品质的过程”,新课标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只有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他们自觉主动吸取、消化教师传授的知识,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掌握知识一般通过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基本环节实现。教学中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可分为探索性自学、深究性自学、吸收性自学三阶段。

1.探索性自学是初步理解阶段,包括自读课文,自查工具书、参考书,自己正字、释词、解题,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初步熟悉全文内容,标记疑难词句和问题等。为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自学能力,教师只巡回指导,随时掌握学生自读中遇到的问题,并注意培养学生形成“圈点批注”的习惯。如我统一符号,生字“”,新词“”,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及中心句“——”,精彩句子“≈”,不理解的地方“?”,并编成顺口溜,即“圈音框形问号疑,线重波精三角关键”。这样学生更容易习惯成自然。

2.深究性自学是深入理解阶段,应抓住重点剖析、推敲。让学生通过朗读、质疑、讨论、总结等环节,领会字词含义、文章脉络、表现方法、文章主旨等。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特别注意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思维的碰撞,对层次不同的学生要进行分工合作,并轮流进行总结发言,才不会流于形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和展示的机会,获得学习成就感,激发其深层次的学习兴趣。

3.吸收性自学是消化运用阶段,包括知识保持、应用、迁移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的多样化练习,复习巩固和运用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要求学生自读,自查工具书解决文中的字词障碍,从预习提示和其他参考资料中了解《红楼梦》和作者的历史地位、本文出处及写作目的。再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探究,进一步自读课文,进行讨论,以表格方式着重解决以下问题:(1)黛玉初进荣国府的行踪见闻。(2)众人眼中的黛玉。(3)王熙凤、宝玉的出场。(4)王熙凤和黛玉肖像描写对比。问题研讨让学生兴趣盎然,还能使学生对装扮产生审美的现实理解。紧接着,对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进一步深化,即让学生进行吸收性自学,学以致用。

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为不同阶段是就一般教学而言的,有的课文却不宜截分。但归根到底是要着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学活知识,锻炼自学能力。

二、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强调学生自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备课不仅备“教”,还要备“学”,分析学生基础、学习特点,研究怎样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给学生发现、掌握知识的方法,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激发自学欲望,调动自学积极性,使学生愿学、乐学。如先声诱人、引人入胜,或设置悬念,创造情境,运用电化手段等。

2.指明自学方向,明确学习重点。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适当设计一些引导学生思维走向,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理解课文的练习,让学生或读写,或查找,或思考分析,都有明确具体的目的、方向。如引导《动物游戏之谜》,提出:(1)课文列举了哪些动物游戏?(2)科学家提出了几种假说?并做出何种结论?说明了什么?(3)说明文说明顺序一般有几种,能分别举例说明吗?(4)科普说明文,除获取新知识外,文外之意是什么?这些问题为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明确了方向。

3.指点自学方法,提出自学具体要求。其中质疑法是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问题引路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质疑实质上是把矛盾引入阅读过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求理解,自释疑难。

三、重视发展学生自学中的独立思考能力

自学能力强的学生,思考能力都比较活跃。自学能力与思考能力相辅相成。因此,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训练思考的灵活性。

教师要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提出问题,不是简单地质疑问难,而是深入思考,理清思路,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怎样让学生更好地提出问题,我以设问、推敲、疑难三种方式引导学生。设问性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提出假设的、求知的问题,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明确思考的方向。如讲《祝福》时,对小说结局“祥林嫂的死”设问:祥林嫂死因调查?联系上下文启发学生分析。推敲性问题主要是深入理解课文提出的问题,目的是训练学生思考的深刻性,学会多问为什么。如某些词句的深刻含义,篇章结构的内在联系,文章写作特色等。如《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几个叠词,“寻寻觅觅”描写低头寻找却终不得的动作,体现内心的失望痛苦;“冷冷清清”是环境氛围,描述环境凄冷所带来的凄凉冷落;“惨惨戚戚”则是感情直描,惨痛、深切。丰富的意蕴,需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形成思考的习惯。疑难性问题主要是学生经过自学还没有真正弄懂的问题,如一些难句,不易理解的科学知识,或距离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内容等。前两类问题是设疑、存疑,问题不一定都不懂,而是让学生学会在似乎无疑之外产生疑问,后一类问题则是质疑、释疑,必须通过认真读书思考以及教师的点拨方可解决。可见,提出问题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分析问题。

自学能力的培养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关系尤为密切。教师要在培养学生思考的独立性、创造性方面多下工夫。多鼓励、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知识,可先让学生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产生于对未知的探索,产生于问题或任务存在之时。因而让学生探索一个个未知问题,读思结合,既训练其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自学能力。此外,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教师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可以在完成教学基本要求的同时,给学生创设一点可以自己读书、自己思考的环境,真正让学生通过自学“另有所得”。

总之,新课标强调“自主、合作、探究”,表现在阅读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不仅学到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是为了不教,目的正在于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范文6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理解;失分点;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4-082-1

一、阅读理解高考常见失分点

阅读准确率低、速度慢、理解能力弱是导致阅读理解难以提高的三大根本原因。而学生的失分点也主要有以下四类:

1.单词积累不够。高考要求英语词汇量达到3500个,很多学生阅读准确率低是因为不少单词不认识。单词是阅读理解的基础,没有一定的单词量阅读肯定成问题。因此,学会猜词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常见的猜词技巧有根据定义猜测词义、根据复述猜测词义、根据举例猜测词义、根据对比关系猜测词义、依靠构词法猜测词义等,对于这些技巧一定要灵活掌握。

2.细节理解不清楚。细节是处理英语阅读理解题目的关键,而在做题的过程中,同学们常常因为对细节的理解不到位而导致失分。其实,在细节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每一个选项都可以通过细节得出答案或排除掉选项。得分的关键就是要找出与细节题相关的原文,找出这一句或一段话后把题干所问与答案相结合,综合考虑,对于题目涉及的句子要仔细斟酌,多推敲,善于做排除法,这样这类题的得分率就会大大提高。

3.文章主旨理解有偏差。主旨理解主要考查学生把握全文主题和理解中心思想的能力。常犯的错误是:①以偏概全。只是局部信息或者是一句没有展开论述的话;②过于笼统。即归纳的主题太宽泛,与细节脱节或者是没有对细节加以充分论述;③把观点强加于作者。读者往往根据自己的常识对文章进行判断而忽视了作者的见解;④无关信息,即在文章中没有提到或者是找不到语言依据的信息。做这类题目,学生可以运用以下方法找主题句,主题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找每段的大意及主题句,各段落中心句的整体归纳便是文章的中心;分析故事的发展、结局都是围绕什么内容来表达中心的;抓住文章主线和关键词语,归纳文章中心;用排除法,依据文章提供的细节,讲错误或与文章无关的选项排除等。

4.以偏概全。考生在做推测文章中心思想、给文章添加标题或判断推理题时,往往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是考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或考虑不周,以局部代替整体。其具体表现为合理关联与不合理关联、准确概括与不准确概括之间的错位。不合理关联就是表层理解语深层理解相混淆。表层理解是对文章中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往往是文章直接表述的结论;深层理解则是对文章中的客观事实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后得出的结论。

二、提出阅读理解题的应对策略

1.主旨大意型。主旨判断题的范围一般包括:短文标题、主题、大意或段落大意等。做这类题目时,学生要迅速剔除文中的细节事实、了解作者所使用的论据,找到各段的主题句,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和概括。做此类题要“切中主题”。一段独立的文字材料必然有主旨大意,如说明文说明了什么;议论文议论了什么;记叙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以及事情的来龙去脉;应用文要起到什么作用等,也就是作者希望读者读完材料后能了解到或者学到什么。这类题要求读者阅读晚文章后领会文章大意并对所有信息进行归纳、综合和概括才能正确完成。所以,考生在备考中应加强对阅读理解整体理解的训练,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对篇章整体把握的意识。

2.事实细节型。细节判断题在高考阅读理解题中占一定的比例,做好这类题是确保基础分的关键,同时也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前提。它要求考生对阅读材料中的某一具体事实和细节进行理解。有些问题考生可以直接从文中找到明确的答案,但有些则需要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有关信息进行处理,如计算、排序、判断、比较等。

做这类题一般的方法是通过skimming把握文章中心后,再通过scanning快速确定该细节在文中的出处,对照选项进行“三对一错或三错一对”的判断。若该信息句是长句或难句,学生要学会找出其主干部分,分析句子结构,正确理解信息句的意义。

3.推理判断型。高考英语《考试说明》中指出,阅读能力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要理解具体事实细节,也要理解抽象的含义,它属于高层次阅读理解题,只有抓住要领,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具体解题策略如下:

①要吃透文章字面意思,从字里行间捕捉有用的提示和线索,这是推理的前提和基础;②要对文字的表面进行挖掘加工,由表入里,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通过分析、综合、判断等进行深层处理,符合逻辑地推理。不能就事论事,断章取义,以偏概全。③要忠于原文,以文章提供的事实和线索为依据,立足已知,推断未知。不能主观臆断,凭空想象,随意揣测,更不能以自己的观点代替文章中作者的观点。④要把握句、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了解语篇的结构。要体会文章的基调,揣摩态度,摸准逻辑发展的方向,悟出弦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