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

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范文1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评价

探究式教学有几大意义,其一是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发现化学的乐趣。其二是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其三,是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化学实践能力普遍得到提高,没有统一的标准,却都是在进步。作为一线化学老师,在自己的教学课堂中实践探究式教学之后,发现学生的学习思维发生了转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思路也明显开阔了很多,不少学生的化学成绩有所提高。但是仔细观察学生的化学学习,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除了探究式教学落实不到位之外,还存在很多的教学困难。

一、改变探究过程形式化,主张有目的的探究学习

在化学探究式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多数老师只是转换了学习方式,而学习顺序和与学生的主客关系并没有发生改变。这就造成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依旧很强,课前不预习,就无法衡量自己的学习得失,更不知道自己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实验过程中存在哪些逻辑和知识点等。将探究式教学的重点错误地放在了形式上,注重对学生实验器材的准备,重视实验备课,却按照传统的教学过程走走形式。这样既浪费了实验资源,也没有真正发挥探究式教学的意义。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应该将学生的主体性突出来,而不是进行灌输。例如,在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时会涉及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实验,而这些在生活中又是常见的,甚至不少父母也懂得这方面的常识。于是在课前不妨给每位学生一块铁,然后让他们自己想一下保护它的办法,在课上时,需要经受老师各种条件的“侵蚀”。这样学生需要调查一部分资料,并且去查阅课本,了解铁会发生哪些反应,或者是从家长那里得到启发等。这样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时,学生知道自己的任务是保护金属,就要先了解如何去腐蚀他们,这便是学习的目的。在这样的动力推动下,学生的探究欲望自发强烈,不需要老师过多地督促。

二、改变教学中的“假意交流”,主张自由师生关系

探究性教学需要更多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无论是在实验前,还是实验中,又或是实验后。但是目前教学中往往存在“假意交流”,看似是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实际上却是学生在单方面回答老师的问题,而没有问题的反馈。在课堂中提问是最常见不过的,但是如果学生能成为问题的发出者,那么这又是上了一个学习档次。因此老师要处理好在探究式教学中自己与学生的关系,不能过多地干涉,而是让他们自己主动地提出问题。但也不能完全将课堂交给学生,而应该给予实时的提醒和指导。有时,老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实验活动中来,不去担当实验的主力,而是给学生“打下手”。这样不但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有更好的感情交流。无论是采用何种方式,都不建议让学生作为观看者,来观察老师做实验,这和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三、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主张更人性化的评价方式

虽然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评价方式和其他学科不一样,但也是基本依照操作的完整性、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等进行评价的。这样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也不能完全说明问题,而且不利于监督学生的各项学习指标。多数学生在课前不愿意预习,不愿意自己思考,仅仅依靠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如果有的学生领悟能力快,就能有一个好的实验成绩,而有的学生则观察比较慢,可能就略逊一筹。可是这样的成绩评价,最后学生都会因为遗忘规律而忘记老师的操作,更因为自己没有思考,而几乎没有印象。将探究式学习的评价过程分为几个部分,从预习方案,到实验操作,到提出问题,到实验总结等。从多个方面和层次来考查学生,这也是一种监督。另外,最好安排化学实验探究的组长和负责人,可以以实验桌为一个单位,也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让这些组长负责学生的实验监督工作,一方面能保证实验安全,另一方面也作为学生评价的一个成绩,记录在最后的探究式学习成绩中。从日常学习中就养成好的操作习惯,才能在化学学习,乃至科学学习中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总之,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应该突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要求,转换教学主体,老师放更多权力给学生,在细节中慢慢指导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实践教育。并且要综合多个方面进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素质和能力,养成良好的探究思维和习惯,才是最本质的学习。

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范文2

[关键词] 探究性教与学 初中化学 探讨

一、 探究性教与学的概念

探究性教与学,是一种以探究为基本要求的教学和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教学与学习过程,即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及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做,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现有的结论和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实例教学等方法的应用,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探究性教与学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探讨

《化学课程标准》中把探究式教与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通过引导,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其科学情感,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手脑并用;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能力。

化学学科是以实验为基本特征的,实验就是化学教学的灵魂。如何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实验问题。所谓探究价值,是指所提出的探究问题一定要能够要很好地服务于化学实验教学的主体,激发学生对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价值取向,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

确定实验问题后,要在化学实验基础上设计情境,将生活中常见的、学生有兴趣的问题列为实验内容,促使学生认识已知的和未知的知识,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欲望。以学生日常生活经验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非常重要。例如,人们常谈到的酸雨是由二氧化硫所形成的,酸雨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我们可以加以扩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防止酸雨、怎样通过化学方法使得酸雨危害性降低、如何控制并降低二氧化硫的排放、如何科学地利用能源等问题,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方法对于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增加了学生必要的知识储备。

再如,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式教学,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学生点燃立在天平左盘上的蜡烛,观察天平指针有无变化。学生们发现放蜡烛一端天平上翘,所以大家一致认为“蜡烛燃烧发生化学变化,由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跑到空气中,所以放蜡烛一端的天平上翘。”我接着问:“蜡烛燃烧前后,虽然物质的种类有变化,但物质的质量改变了吗?”一时,众说纷纭,有人说变了,也有人说没变,还有人说不清楚是变还是不变。我说:“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大家思考一下怎么研究?”学生说:“用天平称一称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没变。”我介绍了另外一种定量实验研究的科学方法,让学生带着各自的想法模仿书本上的实验,分几个小组进行探究实验。小组成员分工都不相同,两人做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的实验,另两人做铁和硫酸铜反应的实验。实验后小组内组织交流讨论,并准备在全班做报告。

三、初学化学探究性教与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中应选择合适的化学知识作为探究的内容,根据不同内容安排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究教学;根据不同类型的内容、不同的学生层次对象,采用不同程度的探究性教学,不能一刀切,这样才能使探究式教与学更好地为化学教学服务。

四、在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推行探究式教与学的好处 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探究式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碰到许多新问题,并会思考为什么会是那样。在这无形的过程中,创新意识渐渐得以形成。

2.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支持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给予者。在整个过程中,师生间相互交流与合作,从而能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3.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强化了化学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

总而言之,以“实际问题”为基础的科学探究式教学,对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方面非常有益,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非常重要。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通过探究式教与学,能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师能及时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学生化学知识储备的增加、实验技能的提高,就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化学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清林《关于自主学习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的若干问题》[J](《河北教育》1999.12)

2.续润华《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7.3)

3.施其康《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思考》[J](《化学教学》1998.6)

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范文3

关键词:科学素养;探究式;实践

科学素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是每个人所应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认知及利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科学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学科。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扎实的化学基础和实践应用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极大帮助。

然而当前的化学课堂教师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导致大多数学生对于知识死记硬背,没有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科研探索学习,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乐趣,促进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提高科学素养。

一、探究式教学的条件

1.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探究

所谓科学探究有两个过程,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究式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如在化学实验课时,很多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往往只是演示实验过程,学生只是观摩实验过程没有亲自参与从。如果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独立自主的设计实验然后进行实验研究,在整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通过思考解决问题,那么必将事半功倍。笔者在讲解氧气的制取时,要求学生独立自主的设计实验方案,然后通过分组进行实验并对实验过程做好记录和总结,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更加注重实验的细节,对于整个过程记忆深刻。

2.注重基础知识学习,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基础知识作为铺垫,探究教学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认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不同于传统的化学教学,探究式教学讲究知识传授的策略。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只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从而做到举一反三,由点到面的拓展学科知识,深化教学内容,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基础。

3.良好的探究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良好的教学环境及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科研探索的热情。初中化学教师应积极主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努力增加学科的趣味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内容的安排及教学手段的应用上做到灵活多变、丰富多样,使所学的化学知识形象化、趣味化,帮助学生发现化学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二、合理选择探究内容,注重探究方法的培养

1.合理安排探究教学内容

探究式教学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化学知识的教学,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方案设计时应注重重点和难点的选择以及应用探究式教学来发散思维,而对于简单的基础知识只要点拨即可。

笔者在讲解“可溶性及溶解度”这两个概念时就只对后者进行了探究式教学。首先,对可溶性这一众所周知的概念进行了简单的描述,让学生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可溶物,比如糖,然后深层次地提问:“糖是否可以不限量的溶于水呢?”然后根据提问让学生做了一些小实验来探究这一问题,最后通过总结,让学生知道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到了哪些知识,既肯定了学生的探究成果又让学生学会了探究方法。

2.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化学与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往往都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培养优良的科学素养,仅仅依靠短暂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并学会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生活中到处都有科学,只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发现,不难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和搜集与化学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探究。

笔者在《铁》这一章的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于铁制品生锈原理的理解,鼓励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铁制品腐蚀的图片并思考铁制品防锈的方法,课上进行交流讨论,并鼓励其将这些方法应用于生活中。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铁制品生锈的概念及条件,更重要的是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利于科学素养的培养。

科学素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重要。教师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应合理应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应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及科研探索的激情。

参考文献:

[1]解红晖.科学素养概念化进程及特征探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4).

[2]卢国涛.改进化学教学提高科学素养[J].河南农业,2009(20).

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范文4

关键词:化学教学;提高效率;兴趣;多媒体;精讲讲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204-01

初中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大多数初中生来讲,化学作为一门新开的课程,面对它,很多人不知道该怎样去学习,因此就产生了畏惧感亦或是困惑。很多学生认为化学难,是因为这是初中阶段接触较迟的一门学科。要想让学生尽快的适应这一学科体系,就学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那么,怎样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究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化学课作为一门初中学生初次接触的学科,老师一定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让学生对这一课程感兴趣。任课教师要主动的去引导学生去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化学的学习中去,化学的学习就不会像学生想象的那样困难了,化学的学习也就会变成一种享受。

化学是很神奇的。在初三化学的第一节课堂,老师就要让学生能感受到神奇的化学世界。比如说,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老师大可不必急着进行新的课程,我们可以为学生展示一组有趣的实验,让学生在第一节课就感受到化学的魅力。1.重视第一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例如:白纸显字,水中生血等。通过一系列的演示,让学生感知这些神奇的化学现象,从而引导学生去动手探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化学是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实世界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化学现象,而现实世界中的很多现象也要考化学来解释。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用自己所学的原理来分析解释,从而思考更实际的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实验是化学课的一个基本环节,化学的一些基本的框架理论都是通过实验建立起来的。因此,让学生动手,参与其中,是提升学生学习动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在上课的时候,我们单纯的依靠学生去听和记笔记,这样学到的东西很容易忘掉。但是如果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那就会得到不一样的效果。通过实际的操作,学生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巩固知识。

二、精讲精练,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效率的提高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是衡量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要以老师的主导为前提。如果教学过程中,老师还是以前的老一套,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任学生自由行事,这些都不能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在老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初中化学课程其实就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实验等能力的培养过程。这各种能力的培养,关键要依靠教师的引导。一节课就45分钟,老师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让学生轻松的接受,这就学要老师在备课上下一番功夫。老师不仅要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上课前,老师还要对教材上的知识吃透,并且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想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瞄准教学目标,深入浅出的讲授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只有让学生在课堂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保持思维的最佳状态,这样才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充分利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具的应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在多媒体广泛应用以前,大多老师都用一些传统的挂图、实物等来为学生演示,这样的教具只准学生看,学习的过程都是靠想象来完成。而多媒体能够将图像、声音、文字和动画等集于一身,能将抽象的物体变为生动,将静态的变为动态,由此而创设了最佳的学习情境。多媒体的应用,不仅节省了教师备课时写教案的时间,而且能够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讲到分子的运动一节时,老师可以设计一个三维动画的分子运动模型,从而模拟氮分子的运动使得酚酞变红变红,从微观上加深了学生对分子运动的理解。

总之,老师应当努力地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这样即能更清晰的教学,也能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对化学这门课的兴趣,相得益彰,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范文5

一、上好第一堂课

众所周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化学的开篇课“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中,教材安排了一些精美的图片展示,但没有安排实验。我觉得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魅力,补充一些趣味性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会变色的花”“喷水成图”等,将学生带入神奇的化学世界中,可唤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学习化学的渴求之情。从而兴趣嫣然、热情高涨,迫切地想要走进奇妙的化学世界。现在的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见多识广、兴趣爱好广泛、网络信息等社会上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影响很大,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尤其是初中学生。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不会喜欢那门课程,也就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学生在无意注意的状态下被动的学习,学习效果必定是大打折扣的。所以,在教学中,尊重和满足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二、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具体落实。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多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合作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分和学生共同学习。例如,在“爱护水资源”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我考虑学生对水污染这一内容较熟悉,但对水资源的缺乏体会不深,为此我设计了自主学习的课题:给全校师生的倡议书:节约每一滴水。而对水资源短缺则用多媒体进行。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同时,教给学生方法,而课堂则变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场所,教师及时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重在服务。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自愿的行动和内心的一种需要,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三、改变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不同的教学时间、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精神状态适当的改变教学方式。例如:下午第一节课,在学习新知识前,可以组织进行小型的知识竞赛,如书写化学方程式接龙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书写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学生轮流上台,台下的同学给其他组的同学找毛病,补充完整,然后评选出表现出色的同学。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有些乱,但学生不再昏昏欲睡,不仅激活课堂气氛,复习了旧知识,而且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使学习活动成了富有生命力的活动。

四、教学中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教学中注意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是十分有用的,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例如,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资料介绍身边熟悉的事物。像光纤的发明联系电话的使用;冷冻剂的发明与更新联系冰箱、冰柜、空调;彩色胶片的发明联系照相及电影、电视;塑料联系许多家庭用具;卡介苗、青霉素的发明联系人们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等;在介绍物质鉴别方法的时候,可以联系到厨房里的糖、酒、醋等;在学习水资源污染与保护这一课题的时候,让学生思考导致济宁市泗河河水污染的可能原因是否是城市居民乱倒垃圾、医院及两岸河流边上的工厂等;介绍酸碱盐时,联系胃酸病人的用药问题、化学肥料的合理使用;在介绍溶洞里石笋、钟乳石的形成时,让学生联系水垢的成分、形成、以及除去方法,并探究滴水穿石的真正原因等等,多开发这样与生产、生活贴近的资源,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扩大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意识。

五、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范文6

【关键词】学科思想方法初高中化学教学初高中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4-0136-02

在高中阶段学习的化学内容是非常多的,教学过程容量大、进度快、知识点多、学科内综合性强,更重要的是对学习能力的要求、认识问题的视角、对学科思想方法的理解等要求较高,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教学,让学生树立起学好化学的决心和信心,让学生进入高中后尽快地适应高中学习,并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稳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进行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一、从认知上进行衔接

新课程必修模块的教材中,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有类似的初、高中知识衔接,教师如果不了解这些衔接点,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的跳跃,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教的衔接”,学生“学的衔接”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初、高中化学课程设置的总体学习目的是一致的,但两者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回顾初三化学,具有基础性和启蒙性。课本配有大量彩图,内容浅显直观,知识点较零散,总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实验以定性分析为主。学生主要通过直观的化学现象获得感性认识,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而高中化学课程具有时间紧、知识量大、课程进度快、深度和难度明显增大等特点,要求学生能通过实验收集有关数据,并根据误差分析的原理对实验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初步形成运用化学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知识层面来看,初中以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实际应用方向靠近,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学科思想方法。

1.深入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储备与认知结构

一切新知识的真正获得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所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才能真正教好学生。教师应弄清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这样才能自如地处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可采取课堂提问、观察入学成绩、调查问卷、与新生交谈、进行针对性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储备与认知结构,并将学生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弥补学生忽视和薄弱的知识点。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分析能力的提高在不同阶段都是循序渐进的。新课程理念下对教材中知识的掌握要求也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而逐渐上升的。例如:

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课时的内容,而应将其置于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体系和总体教学目标中进行整体把握、合理设计教学,逐步培养思维、提升能力,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让学生逐步学会化学学科思想方法。

2.把握最近发展区,比较分析初高中的课标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现在的课程降低了过高、过难和过烦琐的知识要求,不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体系,正是由此导致学生在进入高一的学习后,由于某些知识点上的缺漏,知识体系脱节,引起学习的困难。其实初中与高中的化学知识体系必然存在重大差别,初中化学知识体系受限于初中的启蒙阶段,只能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对日常的一些化学现象进行学习和探究,必然是不系统也不完善的,而高中化学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了合理的延伸和拓展。作为初中化学教师要对学生的高中学习知识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选择教学设计时能注重初高中化学学习时知识上的衔接。不可把发展性概念和知识讲死,要留有余地。例如化学学科思想-物质的分类思想,初中由于考试练习的常见性默认为:只要提到物质的分类,学生就联系到物质-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酸、碱、盐的分类。其实在高中的课程中,这样的分类仅仅是从物质的元素组成这个角度来归类的,物质的分类可根据物质组成、状态、性能这些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注意控制化学原理讲授的深广度,注意初高中学习衔接中的阶段性,不可盲目提高,也不可含糊不清或忽略不提,例如初中常提到羊毛和棉花的鉴别时,学生可异口同声回答通过燃烧闻气味,但2017年的中考题目中遇到燃烧肉松和棉花时,哪样物质能发出烧焦羽毛味,很多学生一脸茫然,这正是由于初中的老师都认为,蛋白质的性质都是高中教学的内容,故无须多讲,才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而此考题涉及到肉松含蛋白质,而蛋白质纤维燃烧即可产生烧焦羽毛味的原理。只要知道这原理,这问题学生能迎韧而解。老师在教学中不能重视化学原理的讲授而是让学生记忆结论性的知识点,这对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思想和素养是无益的。

二、从学习方法方面衔接

调查表明,大部分初中学生的化学学习方法是非常简单和具有很强依赖性的,通常是“你讲我听”,“你写我抄”,“考前背、考后丢”。到高一以后,若仍沿用这老方法,那必然会使他们成为所谓的“差生”,兴趣和学习习惯的保持也只能成为“纸上谈兵”。另一方面,化学占中考各科总分的比例较低(总分550,化学仅占40分)。相当一部分学生初三阶段对化学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基础知识不扎实,升入高一便觉得高中化学难学。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学是为了会学”。因此在初、高中衔接教学中,在注重兴趣和习惯培养的同时,要逐渐地指导和纠正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學习方法体系,将会让学生受益一生。

在学习方式上,初高中的教学中,都应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化学的学习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教师更应该帮助学生了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初步形成比较、分类、归纳等学科思想。例如在进行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物物质复习时,有意识地运用分类思想,不仅可纵向归纳物质性质,而且可以横向对比易混淆物质的性质,通过多角度发散思维,学会构建知识体系,而这种充分体现分类思想的学习方法就要在初中教学中进行指导,初中新课结束后,复习课的第一节通常就是复习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很多学生对于分类的概念常模糊不清,但即使你把概念重新解释一遍也还是收效甚微。这时可采用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方式对物质进行分类,实践过程中学生间有较大的差异,较好的部分同学可很快领会并画出分类图,有另一些无从下手,据此情况可以及时展示完成较好的学生成果图,并引领较慢的同学模仿并完成剩余的图示。最后再取几幅完整的思维导图,请学生对比学习思考谁的知识点总结更全面,对比自己的图例,弄清各自是否有遗漏或疑惑混淆哪些概念知识。再比如复习含碳化合物时,也可围绕碳元素画出思维导图从而达到巩固复习的目的。对学习的内容能进行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能有序地储存作“意义记忆”和“逻辑记忆”,能正确复述,再现辨认。能将化学信息抽象归纳或逻辑地统摄成规律,运用符号思维或数学思维等方法创造性地认识和解决问题。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八章酸碱盐的知识点对于初中生来说,知识容量大,物质间的关系复杂,反应条件众多繁杂,有很多同学连物质及其性质始终没能搞明白。如果忽视学科基本思想的构建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这样的教学会导致如下问题:教师将过多的知识让学生去识记,忽略了对过程的分析与理解,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学生也对化学学习产生认识偏差,认为多重复多记忆就可以,以致知识水平浅薄,内容零乱,不能跳出题海战术,综合应用能力薄弱。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初中教师也应实现跟高中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在保证初中化学启蒙性、个性化特征前提下,适当运用研究方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悟及理解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从时间安排方面衔接

目前衔接的教学主要研究在于高一开学头一个月教师专门腾出时间进行知识衔接,或者在高一教学过程中上新课同时穿行,但是这样做存在多种的弊端:学生层次不同,很难做到因材施教;教学进度无法正常完成;或者衔接课走个过程,学生仍然不知所云,这就需要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帮助指导学生对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有效的归纳、整理、有序存储、合理构建知识网络,通过这种有意义的知识整合、整理,学生才能以崭新的视角认识和把握初中各部分化学知识,更加透彻地理解化学概念、原理,从而达到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效果。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高一学生在化学学习上的特点和现实困难,尊重学生的这个基本实际,多想办法,研究规律和遵循规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跨好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这个学习台阶。通过衔接教学使学生复习和强化那些对高中教学密切相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为高中学习做好充分的知识和技能准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为高中化学的学习做好方法的准备。

在初高中教学的衔接中,要和学生交朋友,从学生那里去了解他们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接受的程度,对自己的教学和素质的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看,要总体把握,找准问题和薄弱点,这些都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实现。把自己理解和认同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教师可经常在初高中的课堂上听课、评课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实践中解决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

作者:翁晓前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