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基本途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德育基本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德育基本途径

学校德育基本途径范文1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方法;质量观

要深化素质教育,就要从小学基础抓起,小学基础教育的各门学科,都应当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对学生加以培养,以适应中国未来发展的之需要。作为小学最主要基础课之一的小学数学更是重中之重,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用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这充分体现了教育性质,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转变教育思想,坚持教书育人

通过数学的实际应用,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数学教学的严格训练,进行学习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书写规范整洁、严格认真细致,自觉检验修正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勤于思考、不怕困难、敢于竞争的精神。还可以通过数学的一些数据、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数学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

二、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

进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汇贯通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必须结合数学教学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如阅读学习的方法、操作学习的方法、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发现学习的方法、尝试学习的方法。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对应、转化、假设、比较、还原、逆向等解题时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公式时,让学生用切割拼凑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在教学探求圆柱体积公式时,可这样启发学生:我们用什么方法,怎样推导圆面积公式?能用这种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体吗?可能变成什么几何体?怎样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从而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的正迁移,在迁移中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通过这此教学让学生掌握方法,学生借助这些方法更好地消化、吸收、应用数学知识,从而能达到发展、提高素质的目的。

三、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

由于人的遗传因素、生理条件以及环境、教育等影响,学生的生理、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和发展状况有所差别,再加之社会对各方面的人才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在教学中,应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按不同的层次进行指导,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素质要求,同时抓好“两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补差,在教学中做到提问侧重中下生,板演突出中下生,行间巡视留心中下生,课内辅导优先中下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让他们脱颖而出,在学习内容上,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扩大知识面;在练习上,可增加一些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加强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发散性训练;在形式上,可组织他们参加数学课外活动和数学竞赛,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这样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挥。

四、改进教学评价,树立全面质量观

学校德育基本途径范文2

关键词:教学视野 教学结构 教学时空 活动经验

小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石,数学教师只有帮助小学生积累数学经验,才能及时让小学生温故知新,从经验中吸取教训,弥补自己的不足。当然,积累经验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需要从中找到适合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的方法,在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兴趣的基础上,帮助其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一、延展教学视野

为了帮助小学生积累更多的活动经验,数学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从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框架中脱离出来,努力延伸教学视野,站在教育发展的前沿,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寻找各学科之间的互融点。教师延展教学视野有利于小学生接触更新颖的数学知识,同时为小学生积累活动经验提供更大的空间和可能。而教师在延展教学视野过程中既需要尊重小学生的切身利益,考虑小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又需要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教师首先应该参考不同版本的教科书。教材是数学教师教学的基础,教师一般都会按照教材划定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在参考教材具体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当然,教师在选用教材时还会充分考虑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教师却忽略了“一标多本”的情况,不同版本侧重的教学内容有所不同,讲解的方式和重点也不同。如果教师单纯按照一种版本进行讲解很容易扼杀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教师需要参考不同的版本,并改善自己的授课方式,让小学生区分各教材的不同点,并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思考探究获取学习经验,提升学习能力。

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是密切相连的,教师在立足数学教学的基础上也需要融合各科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同时掌握其他知识,并从其他知识中寻找数学元素。这样既能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又能让学生自觉地将其他学科学习中获得的经验融会贯通到数学学习中来,在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丰富自身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二、融通教学结构

小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实用性强的学科,数学各类型知识和结构之间的关系紧密。数学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都会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编写原则,旨在使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呈螺旋式上升。因此,教师在延展教学视野的同时还应该融通教学结构,在教授新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温习旧知识,做到“温故知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学生只有打好学习基础,才能为今后的学习铺平道路。数学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用后续的数学学习经验促进原有经验进行完善和重组。例如,“希望小学物理组有30人,美术组的人数是物理组的三分之一,生物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五分之四,那么请问生物组的人数是多少?”在讲解这道题时,教师首先需要掌握课本内容,掌握数学知识脉络,在教学新知识时及时带领学生向后看,让学生从旧有活动经验中提炼出新的活动经验,并以此建立新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适当的在知识的延伸点上眺望,让小学生大胆想象和猜想。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年龄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也会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取得进步。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差异性,也考虑了知识的联系性。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仍需要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文本,延伸知识,让学生意犹未尽,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探究未知领域的热情和信心。同时,教师还应该在小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给予帮助和指导,帮助学生在猜想未知知识点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并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找到学习方向,提升学习效率。

三、创建教学时空

课堂是数学教师教学的主要阵地,但是如果教师单单以数学课堂为教学的唯一阵地,就会缩减教学效果,影响教学效果。数学教师应在充分利用教学课堂的基础上创建教学时空,通过拓宽教学渠道的方式带领学生去更为广阔和丰富的生活天地中学习。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缓解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又能让其在课外学到课本上接触不到的知识,让学生将课本学习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相联系,促使学生从狭窄的课堂学习中脱离出来,主动投入到课外实践活动中,以此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主动提出探索未知领域的要求,并开始关注社会生活,而现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已不符合小学生的要求。教师只有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或者拓宽教学空间,把教学阵地延伸到室外生活中,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知识以及数学知识的真实性。才能与数学知识亲密接触,弥补数学课堂教学的缺陷,从室外学到更丰富、更具有趣味性的知识。例如,“光明小学需要粉刷数学教室,已知教师长9米,宽6米,高2.5米,要扣除门窗、黑板的面积12.5平方米,现知一平方米需要4元涂料费,那么粉刷一个教室需要多少钱?”在讲解这道题时,教师应该让学生搜集材料,亲身到教室外测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有意无意的进行学习。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时空,细心观察事物,合理选择知识学习。教师通过拓展教学时空,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等方式可以提高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效率,让小学生把积累数学经验当作一种乐趣,而非是一项任务。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长远甚至较为艰巨的任务,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把教授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途径与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在完成该项任务时,不断创新,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小学生主动积累活动经验的兴趣和热情,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黄新妹.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基本活动经验积累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4,(20).

学校德育基本途径范文3

论文摘要: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正在加速,普通高中的信息技术装备也在不断地改善,多媒体、校园网、互联网等正成为普通高中的基本设施,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信息收集、资源获取、计算工具、视觉显示、改善学习手段等方面。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应是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笔者将结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方式的整合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课前准备阶段,利用学校的校园网络平台,给班级的多媒体终端或学校的微机房网络学案。

备课组合作高效完成分析教材,查找资源,制作课件,撰写教案,编写网络学案,通过平台将网络学案发给学生,指导学生自学和完成课前检测。组织学生在“互动讨论”系统中对网络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和课前检测中遇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上课教案,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和高效性。例如:在学习“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之前,可以如下一个网络学案:

(一)复习回顾:1、零点的存在性定理;2、方程的解与函数零点的关系。

(二)游戏与讨论:甲同学写出1-100之间的任意一个整数,让乙同学猜。对于乙同学的每次猜测,甲同学都会提示“对了”,“大了”或“小了”,猜出正确结果时的猜测次数最少者获胜。交流一下你们的猜测方案。

想一想:上述猜数过程中,“提示”有何作用?没得到结果之前的每一次猜测对于猜出结果起到什么作用?

(三)回顾所学与反思讨论:1、我们会求哪些一元方程的解?2、方程 有解吗?你能获得方程 的解的哪些信息?你是如何知道的?3、能缩小方程 的解所在的范围吗?想想议议,前面的游戏会帮助你。

通过以上网络学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活动经验思考方程 的解的问题,为新课探究作好思考铺垫,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二、课中实施阶段。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如通过观察飞机和汽车的三视图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三视图兴趣,而且还让学生对三视图有了初步认识。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2.1、利用 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可以使本来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特别是在几何图形课、应用题课的表现更加突出。在中学教学中,数学课本是静止的,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那么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如三视图的形成原理以及三视图的画法和三视图中“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特点通过如下一个幻灯片动画演示可以非常清晰具体的得以体现。

2.2、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做“数学实验”,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强调“定理证明”这一教学环节(逻辑思维过程),而不太考虑学生直接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几何的概念与几何的逻辑。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 ,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学生可以通过任意改变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 中每一个参数的变化对图像的影响,从而获取函数图像平移的一般性知识,并不需要由老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还如学生可以通过几何画板自己动手演示柱锥台体的形成过程,并辨别它们之间的区别,可以形成对柱锥台体具体形象全面的认识。

2.3、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实施“讨论交流”组织课堂讨论,课堂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目前每一个学校都有微机房,条件好点的都有校园网通到每一个教室,这都为课堂网络化教学提供了硬件条件。可以让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全部联网),每人一个麦克风(便于交流)。课堂上老师一个或若干个主题,每一个学生或单独或分组合作共同探讨,并将自己的解决方案及时在“讨论交流”区内发表,让其他学生和老师都能看到你的“初步成果”,然后大家再共同讨论和检验,得到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如算法一节课中,我的主题是“设计一个程序,求1-1000以内的素数”。学生分组讨论并通过Visual Basic 6.0程序调试,得出的答案有5种之多,其中大家评出的最佳方案是以下两个:

既简洁又漂亮还充满智慧!他们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大家都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在这种网络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室里的角色更象学生的辅导者或帮助者。为学生设置环境,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刺激学生解答问题,并为学生提供他们需要使用的工具与资源,以便学生能够建构知识。

三、课后巩固、提高阶段。

根据课堂上的教学情况,编制网络复习学案并到教室或机房终端,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在平台上作业题,对部分难度较大的题目可以编制提示信息,引导学生跨越障碍。组织学生讨论,老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和讨论中反馈出来的问题再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或对个别的学困生进行针对性的课后辅导,帮助学生共同提高。同时老师也要据此进行教学反思,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学校德育基本途径范文4

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中片面受到升学率的影响,故而只注重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与说教,淡化了思想品德教育与素质教育环节,一味追求教学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笔者认为,在进行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将着眼点转移到素质教育上来,积极转变教育理念,破除传统的唯分论思想的误导,理性认识应试教育的危害并深入洞悉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意义,坚持教书育人与传道授业解惑的正确理念,将思想品德素质教育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中。

1.通过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使学生端正学习目的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科书中有很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与知识,可以说离学生们并不遥远,教师应该紧紧抓住小学数学知识的这个特点,让学生通过自己所熟悉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学习与领会,激发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提升素质能力奠定基础。

2.通过严格的数学教育与训练,使学生树立严谨的学习态度

对工作态度严谨、认真负责,生活中积极向上,遇事善于思考,敢于迎难而上、克服困难,这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是需要从小进行培养的。在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求学生树立严谨的学习态度,刻意地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于思考、不退缩、勇于拼搏的精神。

3.通过教学环节的设置,对学生进行唯物辩证思维的启发式教育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理论强调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必须经历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故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安排大量的学生实践与动手的环节,通过实践探索新知,通过亲身经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指导实践的学习过程,对马克思唯物辩证理论有一个初步认识与感受,引导学生通过动态的学习过程认识事物之间联系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二、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育课堂教学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所以教学方法的优选与优化对实施素质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可以说教学方法是教育理念的细化与具体化,再宏大的理念都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环节。

1.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启发式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民族地区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胜心理,教师应该趁热打铁,在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在兴趣与恰当教学方法的带领下,加强民族地区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2.培养正确的思维能力

在这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可以說思想与创意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通过学习就能掌握的,但是思维与创意并不是通过学习就能够学得的。在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开拓思维与培养能力贯穿于教学过程,不拘泥于每道题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而是加强学生思维方法与能力的培养,突出素质与品质的训练。

小学数学中常常用到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思维方法,其中比较是基础,通过比较概念与知识的异同,将不同类的知识进行划分与概括,进而形成系统性知识体系;而分析与综合是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要用到的思维方法,抽象与概括则是小学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也是当前民族地区学生最为缺乏的。

例如,将事先设计好的例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审题,教师不再将重点放在最终答案上,而是悉心倾听学生在拿到题目后的想法与解题过程,久而久之,通过类似的训练便可以达到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3.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在素质教育时代教师不应该是课堂教学中的主宰,而应该是一个组织者的角色,必须充分突出学的重要性,以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在设疑、激疑、质疑及解疑的过程中探索新知、提升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教给学生以下学习方法:

(1)阅读学习法: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安排若干课时的阅读学习课,在课上科学组织学生学习材料,通过阅读领会重点,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尝试学习法:尝试学习法就是在遵循人类认知发展过程基础上,通过提出问题尝试探索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调整观点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勇于尝试、主动思考的能力。

(3)操作学习法:在传统应试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在给出题目后让学生思考,之后便会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及结果,虽然过程中也有引导性的提问环节,但是整个过程学生都是被牵着鼻子走,久而久之便会养成一拿到题就背参考答案的思维定势,这是应试教育的悲哀。所以要进行素质教育首先必须彻底摒弃上述教学方法,将题目交给学生后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解题,动手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必须养成的一个基本能力,这种能力会使其受益一生。

三、因材施教

学校德育基本途径范文5

关健词:中国;美国;德育模式

1美国学校德育模式的特点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模式的审视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普遍经历了无疑是几千年来教育发展史上1次最重要的教育变革。那场被称为“新教育”、“进步教育”的教育变革,推动、促进了美国学校德育的根本变革、在德育模式的选择上,由于不断进行发展、完善,使美国学校德育在实践中呈现混合德育模式的特征。

美国是1个年轻的、经济发达,号称“自由乐土”和“民族熔炉”的多民族国家。[1](217)美国的现代学校德育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以前的美国学校德育从内容、方法、途径到管理措施仍然是德目主义模式占主导地位。至20世纪前50年,学校传统德育模式的功能明显下降,杜威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实用主义哲学对学校德育产生了巨大影响,传统的“教师中心论”的德目主义受到了极大冲击,全面主义德育模式倍受青睐。第2次世界大战以后至70年代,学校更加放松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控制和管理,学校德育处于1种放任自流的状态,这就成为导致60-70年代以来的学校德育危机的1个重要原因。之后,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呼吁加强学校道德教育。通过采取1系列的改革措施,美国学校德育实施体系就具有了既包含德目主义模式的特征,又包含有全面主义的特征,即在德育实践中呈现混合德育模式的特点。

所谓混合德育模式,是指学校德育既开设相对独立的德育课程,向学生传授既定的德目系列,又充分利用各学科和全部教育活动的途径和方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2](145)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1.德育体制结构的多元性。美国作为实行混合德育模式的主要代表国家,在德育体制方面,因州而易,全国没有统1的德育内容和管理措施,有些州制定大纲,按大纲进行道德教育,有些州编制系统的德育教材,并有严格的考核标准;有些州既没有大纲也没有教材,不采取任何道德教育措施。但是美国最高法院利用司法体系直接裁决有关教育的事务,司法裁决的目的主要是要确立1种全国性的政策作为各州制定教育政策的依据,以及各个学校实施德育的依据。

相比之下,我国的德育模式表现出综合性的特点。在德育实施体系方面,有全国统1的德育教学大纲,学校开设独立而又系统的德育课程,将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编制德育教材,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德育知识和组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注重养成教育。所以,我国的德育模式为综合性德育模式。

第2.德育目标和内容具有多样性和统1性。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多样性与1致性的结合,是混合德育模式的基本特征。其复杂的德育目标结构中追求两个基本目标的结合:1个是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公民品质,另1个是培养学生以个人主义为核心是价值观;而在德育内容方面,范围也是广泛而复杂的,包括伦理道德教育、宗教教育、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政治教育、国家宪法、社区服务教育以及协调人际关系教育、自由、平等、人权、人的尊严等人文主义教育等。在所有这些复杂的内容结构中,都是围绕着两个基本内容即公民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而进行的,体现出1致性。所以说,在美国尽管赋予人们信仰和价值选择的自由,但从以上的现实状况中说明了美国不仅有比较明确的德育目标,而且这些目标所反映的美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是非常明确和强烈的。

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学校德育有统1的德育目标,就是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国家教委于1988年和1992年,先后制定和颁发了《中小学德育大纲》和《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分别对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德育目标和任务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提出了统1的德育要求规定了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及法律教育等要素为基本内容,构成了我国德育内容结构体系。我国德育是以为指导,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内容非常丰富,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方向性。但是,由于我国综合德育模式是适应和项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而建立的,因而,德育教育的目标取向带有浓厚的政治功利性。学校德育呈现出“重大德”(政治立场、政治方向、世界观),“轻小德”(道德品质、人生修养)。过分强调德育目标的同1性、整体性和先进性,忽视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多样性和广泛性,这就使得丰富多彩的道德教育走上形而上学的轨道。

第3.德育实施途径和方法的综合性。混合德育模式在德育目标途径和方法方面吸收了德目主义和全面主义的积极因素,采用直接性德育途径和间接性德育途径、潜隐性德育模式相结合。其中,课堂正面教育是混合德育模式的主要途径。在德育实施的方法维度上,1方面给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给学生充分参与各种活动的机会,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1方面又有教师的正面指导。同时,混合德育模式把注重传授道德知识与培养道德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他们更多地注重通过对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服务、活动、交往和环境影响等途径实施德育,突出德育工作的渗透性、活动性和实效性,这是美国德育途径的基本特点。此外,美国德育途径还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例如,美国纽约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等地区的中、小学校纷纷开设法制课和公民教育课,供中、小学生选修,学习美国行政管理和民主社会的准则。美国高等院校既开设专门的伦理道德课和公民学课程,也通过大学的核心课程—人文学科、专业课程—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以及全部教育活动来进行道德教育,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德育的层次性和各级学校德育内容的衔接性问题。

我国的综合德育模式以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作为德育实施体系的基本途径。讲究多渠道、全方位和综合性德育机制的有效运作,注重德育的课堂途径和课外途径并举。在德育课程的设置上,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即“2课”教学已经成为我国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第1课堂”—理论课教育相配合的是我国学校德育的课外途径,即“第2课堂”主要有:⑴少先队、党团组织活动;⑵营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⑶心理咨询;⑷自愿者活动、军训、社会调查、“3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我国学校德育的成绩是显著的。但是也仍然存在着1些令人担扰的问题,特别表现在:⑴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指导;⑵德育内容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忽视与学生现有道德水平相联系;⑶普遍存在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脱节,学科教育渗透不足;⑷过分强调德育的育人功能,忽视对学生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认识、解决社会问题能力的培养。[4](89)。

第四.德育方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混合德育模式的操作方法具有内容系列化、教育策略成体系、教学手段较先进的特征,它比较符合社会需要和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适应性。例如,美国品德教育学院编制的品德教育教程及其实施方案在美国学校道德教育中颇有影响。它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和接受水平,向教师提供了完整的理论、说明、具体教学安排、教学建议、实施办法以及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的策略和手段。具体有:1.教师的态度;2.课堂讨论;3.不使用真实姓名4.利用各种角色扮演;5.小组活动制。

相比之下,我国在德育目标内容及具体德育方案的实施上,可操作性不强。我国许多地区,学校创造出许多有开发前景的德育方法,但有些研究成果由于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导而无法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而难以被普遍接受并得以推广。

2、美国学校德育模式对我国德育改革的启示.

从对美国学校德育模式——混合德育模式主要特点的介绍中,明显地看出其学校德育发展趋势:即德育基本目标和基本内容趋于1致,而具体的、阶段性目标和具体内容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根据学生品德的发展特点呈现多样化。在德育途径和方法方面,注重发挥德育综合目标因素、德育场的作用,注重教师指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桔合。因此,对于美国混合德育模式,我们必须运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借鉴他们1些成功的经验,以促进我国德育实践和改革。

㈠确立层次分明的德育目标

由于我国德育目标、内容的确立在过去曾经追求“高、大、全”,对于大、中、小学生的德育目标和内容的特殊性缺乏明确的界定,可操作性不强,导致德育效果下降。因此,在我国德育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从我国国情、民族文化传统、本地区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来制定总目标和阶段发展目标,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来充实德育的具体目标和阶段性内容,并相互衔接,建立较完备的操作系统,这是我国德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㈡重视德育模式的研究,丰富德育模式,拓展德育途径和方法

美国学校混合德育模式的实践表明,多元丰富的、博采众长的德育模式是德育取得实效、获得生机的有效保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必然会趋向于多元化和个性化,德育模式的实施如果仍然沿着简单、生硬的方式来进行,势必会出现学生价值观的混乱而无法控制的局面,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给社会带来危害。所以,丰富我国现有的德育模式,改革单1的知情意行等德育模式1统天下的局面势在必行[5](93)。

同时,在德育实施的具体方法上,我国学校德育既要重视正面传授知识,重视行为规范的教育,也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个体能动性,重视道德能力的培养。另外,注重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各科教学、各种活动、各类情境中去,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陶冶[3](90),春风化雨中得到道德升华。

㈢.促使德育与社会现实接轨,培养为社会实际服务意识

我国学校德育历来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1育人目标十分重视,相对来说,德育对如何适应社会变化与发展,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实际则重视不够。因而面对市场经济,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到来,德育有时却表现得苍白无力。实际上,德育立足于为社会实践服务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标是1致的,育人是德育的根本目的,服务社会也是德育的重要任务。所以我国学校德育应借鉴美国德育模式的成功经验,注重学生自主意识、道德选择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以便有效地应付和面对多元多变的世界和社会形势。

参考文献:

⑴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

⑵王玄武等著.比较德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⑶李冬梅.中外道德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2003,(3):90

学校德育基本途径范文6

一、以专业理解与认识创设和优化

学校德育环境现代社会,作为专业化组织的中小学,在其所涉及的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行政事务等诸多方面,德育工作居于优先的位置,这是由学校组织“育人”的基本职能所决定的。中小学校长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的全面负责人,以专业理解与认识创设和优化德育环境,必须按照党和政府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方针政策,通过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力量,努力创设优良的育人环境,为实现学校德育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以及人文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健康成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社会群体中多元价值观存在,青少年学生个体自我意识张扬。在中小学办学的社会环境和学校内部成员的价值观念、工作学习态度以及行为方式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为了使学校德育工作得到全面坚实的支撑,校长必须“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重视学校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把文化育人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内容与途径”(《标准》第12条)。要发挥文化育人对德育工作的基础性和全局,对具体学校而言,最主要的就是育人环境的建设与优化。以学校硬件建设而言,“一切为了学生”,教育教学设施的布局、建设、调整与完善,必须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本,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为准则,创设引导与适合学生学习生活的优美环境和便利条件。从软件建设来说,必须从端正与优化教师的教风着手,为形成学生优良的学风和校风奠定基础。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办学,形形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会以各种途径侵袭教师队伍,动摇教师的教育理想与信念,甚至改变教师的职业行为。为了给中小学生树立行为的榜样,校长必须规范、培育与维护教师的职业道德,营造教师自觉遵循职业道德的氛围,引导教师对职业理想的追求,鼓励提升教师形象的道德行为,遏制教师队伍中出现的败德现象,成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守护者。课堂教学是传承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鼓励教师探索和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作用,就需要校长在从参与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的备课、说课、评课等活动,到深入课堂了解师生教与学实际情况的过程中,自己头脑里必须有德育这根“弦”,引导教师自觉地探寻课堂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的方式方法。以实现教学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理念,提示、指导与帮助教师关注和发掘各门课程教学中蕴涵的德育因素;以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忱,高度关注课堂教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与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重视地域文化的重要作用。处在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正愈益表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特征,“为了一切学生”,作为校长,无论学生成长过程如何曲折,都要以“不抛弃”、“不放弃”的执著,引导教师重视个性化的德育工作和个别教育,指导教师寻找打开“问题学生”心灵的钥匙,尽最大努力让问题消失在学校,而不是将之推向家庭和社会。在居民居住环境变化、家庭对独生子女过度呵护等的催化下,与工业化社会相伴生的所谓“孤独感”,在现今青少年学生身上表现得十分突出。学校的各种活动,要着重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学会沟通、学会协作、学会关怀,才有可能使学生具备现代和未来社会所要求的健康人格和良好个性。毫无疑问,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塑造适应时代需要的学生优秀个性品质,决不是单凭学校的引导与培养就能完成的。“为了学生的一切”,为最大限度地优化中小学生的外部成长环境,校长应当延伸德育的视野,为建设与完善学校德育体系,整合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资源,充分认识、发掘与运用家庭和社会生活发展变化中的德育因素,以充实学校德育的内容,丰富学校德育的形式,拓展学校德育的途径,创新学校德育的手段。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与时俱进是德育内容与形式的生命力所在。为此,要做好德育工作,就要求中小学校长必须在专业精神的追求上,具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觉,在借鉴其他学校德育工作先进经验的同时,时常反思自己的教育价值观和办学理念,回眸学校德育工作的历程,检视德育工作的思路,总结德育工作的成败,发现德育工作中的问题,探索德育工作改革之路。在学校日常工作中,校长要不断提醒自己见贤思齐,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恪守道德行为规范,使自己的言论和行动成为师生员工的楷模。

二、以专业知识与方法组织和领导德育具体工作

长期以来,中小学的德育工作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时代的变迁,使一些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观念和曾经行之有效的方法正面临一系列挑战,长期搭载于任务型工作之上的“大一统”的德育方法,遇到了空前的阻力,甚至一些曾被奉为经典的德育工作理论与做法也在实践中逐渐减弱了以往的成效,陷入“老办法不灵”“硬办法不行”的困境。尽管不少学校在德育工作的内容与形式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但许多经验和做法往往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并充满争议,形成了所谓“新办法不明”的状况。受某些思想政治工作传统的影响,或受所谓社会新潮的感染,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可归为这样几类:一是政治动员型,即将学校德育活动当作政治运动来进行。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其表现形式有明显改变,如用多种现代技术手段把德育专题展示活动包装得“花团锦簇”,令人眼花缭乱,但“领导动员,层层表态,典型宣讲,人人发动”的“人民战争”模式并没有改变。表面上轰轰烈烈,但理想、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因素并没有成为内在的活动目标,既然没有渗入活动内容,也就没有因此进入学生的头脑,更难以产生行为上的效果,热热闹闹过后,鲜有德育实效痕迹。二是刻板循旧型,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开展什么样的教育活动,学校就怎样做,“拷贝不走样”,停留在统一要求的层面,止步于文件上的一般性规定,不去发现和研究德育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更不是根据时展的要求,主动去探索适合本校学生具体实际的德育工作新内容与新形式。三是平庸媚俗型,把学校德育活动装扮成“演出秀”,许多活动内容与形式追随社会流行,模仿演艺时尚,这种“跟风追潮”将崇高依附于平庸、升华寄托于媚俗,如此,试图取得德育的实效,岂非缘木求鱼?因此,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德育就难以避免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局面。要取得德育的实效,既不能将德育等同于政治宣教,也不能将德育简单混同于时尚化的文体活动,更不能迎合低俗,应让德育回归德育。《标准》第14条要求校长“广泛涉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的知识”。中小学校长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持者和责任人,首先应当从专业的角度去理解与掌握领导德育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与方法。这些知识与方法主要属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领域,分布面广,内容丰富。在政治学和伦理学领域,如党和政府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与规范,等等;在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如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与规律,课程教学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艺术和体育对学生良好个性成长的意义,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等等;在管理学领域,如少先队、共青团、班主任等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人文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对培养合格公民的意义及其培育方法,学校、家庭和社区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与作用,学生综合评价的原理和方法,等等。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知识,是校长能够把握现阶段学校德育工作方向、驾驭德育工作进程、提升德育工作水准、取得德育工作实效的基础,也是衡量校长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小学校长职业身份与角色行为的重要构成。把握与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从专业方法论的角度来衡量,就是要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把握党和政府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方针政策的内容、要求以及变化的过程,这样才能抓住德育工作的关键,将德育落实在学校各项具体事务中。学校培育学生思想品德、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的各项工作,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进行的。因此,校长必须了解和把握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与规范,才能清晰判定教师可为与不可为的行为边界,明确应当倡导与必须遏制的言行,确定哪些是需要予以激励、哪些是不能放任的做法,提倡教师群体遵纪守法的行为、积极健康进取的氛围、严谨科学正确的教风,保证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业上的导师,也是其人生成长的导师。中小学作为培育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场所和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具体环境,必须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特别是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去教育青少年学生。但这是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文化感染与熏陶过程。为此,校长应当“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掌握促进优秀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标准》第15条),要深刻理解以人文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为重要内涵的校园文化对培养合格公民的意义,并以此引导学校文化的建设,通过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德育工作的途径,增强德育工作的内涵。学校德育工作的对象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正是这种特殊性,使学校德育区别于当今社会其他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标准》第16条要求校长“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健康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了解学生思想与品行养成过程及其教育方法”。为此,校长必须深入钻研相关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与方法,特别是要了解和掌握现阶段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与规律,将自己个体的实践性教育知识进行认真梳理、归纳与总结提升,构成既基于理论又源于自身实践的知识与方法体系,形成观察、思考、评价与谋划学校德育工作的平台。学校的主体工作是课堂教学,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怎样让教学起到德育主渠道的作用,达成“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效果?为此,校长必须深入了解与把握各门课程教学内容与形式在培育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特点与作用,为指导教师挖掘课堂教学的思想性与教育性打下基础。为了使中小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体育与美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促进作用,校长应当深刻了解和体验艺术与体育对学生良好个性成长的作用,从认知上改变学校只关注学生智育甚至只抓考试分数的状况。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逐渐成为影响其成长的突出问题,这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以及经济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由于社会转型的急剧加速,这一问题变得格外普遍与突出。因此,学校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校长就不能不去了解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从而为学校开展心理咨询、辅导乃至专业性的心理干预活动等,提供必不可少的理解与支持。中小学生作为未成年人,还处在父母等家人的监护下,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城市的部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愈益加大,而另一方面,在相当大的农村地区传统家庭对孩子的管束则日渐减弱;在网络时代,除了实体意义上的社区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之外,“虚拟社区”的影响力日益显现,学校要对学生思想与品行养成起到主导作用,正面临与日俱增的困难与挑战。在“育人”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形下,校长更需要深入了解学校、家庭和社区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与作用,为构设与选择相应的对策方略打下基础。

三、以专业能力与行为开展德育活动和应对德育工作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