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创业辩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创业辩论范文1
关键词:网上创业 大学生 创业教育
目前,根据统计,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和质量都偏低,因此如何对我国当代大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创业指导和教育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从大学生创业的情况上看,“网上创业”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最主要形式和途径,因此从这一角度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分析将极大地贴近大学生创业活动本身,从而真正设计出符合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和需要的创业教育体系,进而更好的推动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活动。
一、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分析。
1.学校层面
从学校的创业教育理念上看,目前绝大多数的本科院校都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了学校学生培养计划的一部分,认识到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并据此设置了一些相关的创业教育的课程,由于学校的差异性,各个学校在具体的创业教育管理方面有所不同。根据统计,80%的高校将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设置为第二课堂,大多作为选修课来进行;从课程的设置上看,主要的相关课程包括:《创业学》、《创业心理学》、《创业和创业投资》、《投资管理》、《管理成长型企业》、《高科技企业的战略管理》、《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课程,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培养计划会有所增减,但总的来讲,有关创业教育的基础知识均已涉及。
2.教师层面
从创业教育做得较为先进的国家看,国外大学不仅选用学术上有相当造诣的教授,而且还根据创业教育这门课程的特点,特别注重选聘有实践创业经验的教师。国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咨询、研究活动,增加其实践管理经验,这样能有效避免教师理论和社会实践的严重脱节。澳大利亚TAFE的小企业培训中的教师专兼比为4∶6,其中绝大多数是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小企业家,他们具有理论和实践,懂得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办自己的公司和工厂。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创业管理》课程,一个课堂由2位教师一起上,一位是正式的教授,另一位是有丰富创业和企业管理经验的客座教授。另外两门――《创业机会识别》和《技术创业》则由3位有丰富创业和企业管理经验的客座教授共同开设,其中《创业机会识别》任课教师还专门为选课同学组成的商业计划开发团队聘请有丰富创业经验和创业投资经验的业界资深人士担任指导。
而国内创业教育的师资则仍然延续了传统教育的模式,在创业教育师资的选拔上仍然是以本校专业老师为主,辅之以少量的校外专家、学者,再补充一部分的企业界人士。从师资配备的人员结构上讲师较为合理的,但各部分人员比重的安排则没能体现出创业教育的特点,对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是不利的。就牡丹江大学而言,创业教育的选修课主要由一些与企业接触较多的并且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来担纲,并辅之以相关的教辅人员共同完成课程的教学,在实际效果上有些欠缺,因为内容的更新程度不够,实战经验不强。此外,就老师的主动性上看,大多数教师对这一块的教学不够重视,更多的专业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因为学校没有专门的创业教育专业,教师们的主动性不强,而且,由于本身实践锻炼的缺乏,故而在这些课程的讲解方面能力也是有所欠缺的。
3.学生层面
总体上看,现在的大学生比较看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对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也是较强,因此为了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大学生们积极地参加一些校园内的社会活动来锻炼自己。
学生社团是一个很好的载体,现在各个高校都成立了各类社团,比如:创业者协会、创造协会、人力资源协会、心理学协会、舞蹈协会、辩论协会、戏剧协会、设计协会、摄影协会、音乐协会等等,但是由于这些协会主要的阵地在校园,因此它的发展极为有限,很多参加者往往是在初步参与之后就失去了兴趣,而社团的较好发展,需要学校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目前各个高校大多对社团实行的是审批登记式管理模式,强调了社团成立和设置和合理性和科学性,但比较忽视对社团建设和发展的引导与投入。就牡丹江大学而言,每个社团都配备了相应的指导老师,但是指导老师的存在主要是一种监督和管理,基本上不参与到具体的协会发展的活动中去,其原因在于学校对指导老师实行的也是登记式管理模式,作为指导老师是社团必需的,但职责和任务是不加要求和监管的,因为指导活动也是一种自愿和义务的行为。当然学校为了推动学生创业活动,也积极搭建了一些平台,比如每年两次的校园“跳蚤市场”的设立,以及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业设计大赛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校创业教育的实践发展。
二、创业教育的发展是时代的需求
从创业教育的理念上讲,高校的创业教育必须摆到相当高的位置。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走的是大众化教育的路线,学生的就业和工作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主流方向,而创业教育符合这一主流特征。因此,从课程的设置上,各个高校应该积极努力地完善本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除了基础性的课程如:《创业管理》、《创业模式》等之外,还需要增加一些带有较强操作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比如:《创业机会的识别》、《创业步骤》等等,此外有关学生创业所需的心理上的辅导也将是课程设置的一项主要内容。总之具体的课程名称和内容,每个学校可以结合自身的资源和内外部环境进行适宜的设置,尽量做到符合学校办学的理念和思路,符合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符合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客观规律和要求。从课程位置的安排上,建议高校将创业教育基础课程中至少一门列为必修课,其余相关的课程可以继续作为选修课来安排,这样将真正提高学生和老师的共同认识,使得创业教育不至于流于形式。
以上就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一点浅见,希望能够引起教育界同仁对创业教育的更多关注,推动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活动的蓬勃开展!
参考文献
大学生创业辩论范文2
关键词:创新创业 实训基地 项目
为了促进我校积极探索和构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应用性人才的新模式,提高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和职业发展的竞争力,学校制定了《白城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工作方案》,白师院字﹝2012﹞130号,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该项活动的开展,为学生配备导师,在导师指导下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反哺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就业能力。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意义
1、通过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营造高校创业氛围
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会提高校园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一种创业文化,激发起学生的创业热情,增强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信心,有效地营造大学生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也为推动学校育人模式的改革做出了贡献。
2、通过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大学生创业最根本的就是在创业之初就要充分认准和把握自己创业领域的市场饱和度、市场动向和社会环境,既要考虑到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又要考虑到自身的情况,同时要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的使风险最小化。在创业项目的实训中,学生真实的体验如何创业,如何制定商业计划,如何组建团队,如何设定目标与执行,如何制定营销策略与销售产品,如何谈判,如何吸引投资,如何控制成本与获取利润等等。
3、通过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培养学生行业危机意识
在实施创业项目过程中要预测当前行业状况的走向和可能导致的危机,创业者只有时刻具有危机意识,并对潜在的危机做出相应的预警才能够真正独立于竞争的大环境中不败。创业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思维高度,通过这种高度的思维,创业者可以通过各种以实际为基础的动向来变换自己的策略,并对区域同行业者经营动态的整合分析,以此来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形成对自己一个较为合乎实际的优势规划,使自己始终处在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状态。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原则
1、自主创新创业。
参与创业项目的学生要自主设计方案、自主管理项目、自主完成项目,学习创业者案例,从那些功败垂成或失败的创业者身上,我们可以得出许多经验教训。
2、浓厚兴趣驱动
参与创业项目的学生要对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创业实践有浓厚兴趣,以兴趣驱动,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项目。
3、创业实施过程
在创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和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创业需要个人的综合素质,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思维高度与坚定的信念和决心,才能够克服在创业过程中的种种变故与风险,坚定地继续创业之路。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途径
(一)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模拟平台
实施创业计划、创业准备、创业实践三个过程。
1、设计创业计划提升实践能力
根据创业之星软件、ERP软件的商业背景环境与数据规则,完成创业计划书的编写。创业者首先对背景环境进行商业机会分析,组建经营团队,制订资金筹措计划,撰写公司名称,制订公司章程,并编写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我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热转印自制化艺术品,在进行市场调研基础上,制作出符合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特点的产品,满足青年人的个性化需求,年轻人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按需求者个性定制产品,让每个人实现自己的创意,产品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亲睐。
2、培养从业技能做好创业准备
学生通过创业项目的实训,对企业经营全过程一目了然,仿佛置身于企业经营活动现场。实训中会遇到企业实际经营的各种典型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发现问题,从中找到归纳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辩论和求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反复优选,优胜劣汰,形成最佳方案和做出最佳经营决策。
3、经过创业测试感知职业领域
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创业者综合能力素质的测试,帮助创业者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职业倾向、创业能力等,使创业者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更好的做好创业准备,为将来的创业行动打下扎实的基础。了解职业领域,尝试在该领域遇到哪些问题,初次感悟职业,它涉及工商、法律、税务、财务、营销、环保、保险、管理等领域的知识。
(二)构建创业孵化基地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有着教育、研发创新、企业孵化、创业人才培养的功能。
1、创业教育功能
指导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加强创业课程建设,出版大学生创业教材等。评选创业教育精品课程,在地方高校推广。
2、研发创新功能
创业实践基地基地通过项目选择,政策提供资金支持,探索开展科技企业网上孵化服务及远程孵化服务,充分发挥孵化器的辐射作用。将创新项目带到基地进一步研究开发,使创新成果以最快捷的方式产业化,形成创新的知识流和技术流。
3、学生实训功能
首先,开展公益性大学生创业技能培训,积极指导大学生确定创业项目,提高创业技能,并为他们创业提供政策支持、专业指导以及跟踪服务。其次,以项目为依托,指导大学生组建创业团队,开展模拟创业实践活动,开展大学生创业沙龙活动。
总之,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锻炼了创业者实践操作的能力,学校要加大创业实践项目实施力度,为有梦想的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切便利条件,来提高实践性教学的实效性,实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自荣.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暨创办大学生创业基地探究[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4期.
大学生创业辩论范文3
关键词:温州高校;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在构建创业型的温州社会背景下,温州高校创业教育新思路的探讨
收录日期:2011年12月8日
自从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创业成为大学生选择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形势下自主就业的一种选择。全国许多高等院校顺势开展创业教育、创业策划大赛和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等创新之举,试图让高校的创业教育成为高校发展战略的特色而作为品牌吸引媒体的关注。为此,温州高校培养大批量创新创业的高素质人才是服务于温州地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温州高校担负着构建创业型温州社会的重要使命。同时,温州高校如何培养创业型人才是高校领导、教师及地方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温州高校学生接受创业教育和创业实际情况的调查
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但迄今为止真正谈得上成功的并不多。由于缺乏创业精神、初创企业管理经验、市场运作策划能力以及足够的资金支持等因素,大学生创业举步维艰。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本文作者组织了一项对“温州高校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研究”调查,从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设计1,250份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内容,调查显示:1、在对创业认知方面,70%以上的不了解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及创业团队对创业的重要性,低年级学生对创业认知明显不如高年级,女生对创业认知明显不如男生,90%以上的女生认为创业与她们无关;2、在对创业感兴趣或在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访谈,他们认为创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依次是创业能力、社会关系、优秀的创业团队、创业经验、缺乏创业指导师的指导及创业资金;3、温州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依次是创业培训师、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系统性创业教材、学校创业的文化环境、创业实践基地。
二、温州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及成功创业的新思路
温州高校秉承“温州精神”这种特殊的地域创业文化,在创业教育方面走在全国高校前列,主要从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资金、创业团队四个方面着手实现创业教育,从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两方面设计创业教育课程和科学评价体系;同时,为了达到较为成功的创业教育,在创业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加大投入,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校企合作及其他合作模式,使温州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一)温州高校要创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校园文化。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是普及创业教育的有效手段。1、通过教学楼前的条幅、教室走廊的宣传栏的图片、文字等相关创业内容的设计和安排而营造创业氛围;2、学校要以班级为单位定期举办创业计划书大赛和有关创业内容的辩论赛,进而到系级举办和校级举办各类有关创业大赛;3、定期邀请高校内外的教授、专家、企业家给大学生讲授创业应具备的知识及企业家技能,特别是企业家当年初创企业时积累的经验及草根创业的原动力,邀请温州地区乃至全国成功的创业人士到温州高校组织创业学术沙龙,让学生积极参与;4、参加温州高校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大学生和学校指导师定期举行交流并分析解决面临创业的现实问题;5、以创业文化为主题的励志教育,达到激发创业激情,加强和提升创业意志力。总之,以各种方式营造创业气氛,普及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
(二)有完善的创业教学体系
1、有一支富有特色创业型的师资队伍。教师是创业教育运转的主力,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成功实现创业教育的关键。温州高校硕士学位以上的年轻教师占较大的比例,温州高校以较为优惠的政策吸引这些教师并聘为创业指导师,让他们接受国家创业权威培训机构培训,同时让他们到温州创业比较成功的企业挂职锻炼1~2年,高校颁发创业双师型教师的聘书,高校创业双师型教师担任两种职责:一是从事创业理论教学;二是做在学校从事创业的学生的创业指导师(一个创业指导师带3~5位学生),对创业指导师工作纳入教师的业绩考核体系。
另外,温州高校要利用温州优秀企业家比较多的优势,聘请创业比较成功的企业家作为客座教授或创业指导师进高校给学生讲课或办讲座,但一定要给相应报酬,而不是虚名或名誉;同时,也要对他们进行年度考核以作为奖励或继续聘任的依据。因为有比较高素质的创业指导师,才能产生创业教育的品牌效应,就会更好地营造创业文化及氛围,更好地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也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温州高校创业基地。
2、各专业要开设创业课程,有较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和实施创业课程是成功实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温州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要做到点面结合,点就是抓重点,面就是要全面普及,大学一年级学生要进行创业意识培养,主要方法通过创建创业校园文化,开设创业基础理论课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创业的基础理论和创业精神,激发学生创业激情。大学二年级对学生进行调查分类(需要专家评估),有一部分学生对创业有兴趣,创业动机比较符合现实且具备创业特质(如草根创业的原动力、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整合资源能力较强、对市场有一定的洞察力,即把握机会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冒险精神等)。把这些学生(创业型)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设计科学的培养计划,培养方式是设计5~8门专业创业课程,3~5名学生配上一名创业指导师,并让他们进入高校创业园,参加创业实践活动,让这些重点培养的学生享有更多的高校创业教育资源和机会。其方法有:(1)让大学生直接与校外企业合作创业,可以与中小企业合作,以技术、智力支持,教授参与指导;(2)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到中小企业实习、实践、积累企业管理和创业经验;(3)学生可以与温州大型企业内部组建创业团队;(4)大学生调查正在创业企业,撰写创业方面的论文。
3、建立科学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目前,温州高校对创业教育只是初步的探索阶段,要进一步发展创业教育,构建和评估大学生创业理论和实践教育教学体系迫在眉睫,建立对创业学习有科学评价的机制,才能建立学生创业的动力和激励机制。
温州高校要建立大学生接受创业理论和实践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学生接受创业课程教学、参加各种创业大赛、创业讲座、学术沙龙、加入创业园中创业工作室的创业团队、或利用假期到中小企业实习、实践,积累企业管理和创业经验等,都要纳入专业培养计划(涉及到学分、优秀毕业生、奖学金、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等荣誉和证书的颁发,以虚实结合激发学生创业激情,提升创业素质),让学生的行为实现更多“自我动力”向更多“超我动力”的转变,从而实现创业教育的成功,达到提升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目的。
(三)校企合作:大学生创业学习与实践的新路径。理论只有与实际相结合,才有更强的生命力;实践只有理论的指导,才能更好更快地创造奇迹。温州中小企业相当多,正在创业过程中的企业也比较多,它们为温州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温州的高校没有更好的利用温州的资源,为大学生创业实践创造最有价值的创业学习基地。
1、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创业教育实践方式。(1)创业教育实践的“引进来”是指高校引进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或企业高层到高校聘为兼职创业指导师或创业教授。他们可以与大学生沙龙互动、办讲座,也可以到大学生创业基地指导以解决创业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甚至上创业课,让他们把宝贵的创业经验、经历与同学们分享,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创业知识和经验,从而提升创业能力。但兼职创业指导师或创业教授要安排一周两天在高校上班亲临指导并能帮助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及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2)创业教育实践的“走出去”是指派遣大学生到正在创业的企业里去实践,获取创业知识和经验,以提升创业能力。要安排大学生在一周三天到正在创业的企业里去实践,同时企业要为大学生安排创业指导师,在实践中学习创业知识、经验,提升创业能力。大学生可以利用专业知识为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或专业技能。
2、大学生中“家族企业创二代”的培养模式。温州高校中的大部分学生来自浙江省,浙江省大部分企业是家族企业,家族企业接班人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是企业家(创业者技能)的培养。浙江大部分家族企业属于传统产业,在新形势下都面临转型升级,故学术界和企业界把“富二代”定性为“创二代”,对在高校的“创二代”进行创业教育和实践有着许多资源优势,能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
建立“家族企业的创二代”的家长委员会,利用其实现校企合作。在大一新生刚进大学时就进行家庭情况调查,确认是“家族企业的创二代”的学生,就与家长联系,要求他们到学校共商建立“创二代的创业班”事宜。一般情况下,家长是非常乐意的,与他们商议“家族企业“创二代”培养模式,其中理论教学开设的课程、企业家和教授的专题讲座,主要在学校进行;实践教学到家族企业实习、锻炼,积累创业经验。
(四)加大创业教育资金投入,建立创业基金,评估创业项目。学校和各学院要加大对创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同时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做大大学生创业教育基金。各学院可设立以赞助企业冠名的大学生创业基金,用于扶持大学生开展各类创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对温州高校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创业项目,要经过由企业家、风险投资家和高校创业指导师组成的创业项目评估专家委员会对大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评估,审议的创业项目可以申请创业基金。
三、小结
构建创业型的温州社会是温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再造温州模式的战略举措,在积极探索创业教育过程中,温州高校担负着创业教育重要的历史使命,只有培养出大量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构建创业型的温州社会才有可能。创业教育只有从创业理论和实践教育两方面作为抓手,才能实现成功的创业教育,在创业理论教育方面,关键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创业型师资队伍;在创业实践教育方面,要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同时,温州政府和社会要加大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支持和关注力度,对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给予激励和帮助,为创建创业型温州社会集聚更多的资源和智慧,让再造温州模式再出奇迹。
主要参考文献:
大学生创业辩论范文4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教育 探索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备创业技能和素质的全面人才,因此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要有别于传统的就业指导教育,并不是它仅仅用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进行填充,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维活跃性,锻炼其专业实践技能,培养职业操守。相关实践结果充分表明,尽管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走上创业这条道路,但经过创业教育,大部分学生都能从中受益良多,不断完善自我,改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由于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创业已经成为当下热门的就业选择之一,根据高校学生的实际,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让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萌发自我意识,锻炼动手实践能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实现自身的价值。
2 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2.1 创业教育理念不明确
在高校创业教育中,教育方式的选择、教育内容的制定都需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知识背景量身定做,应该摈弃传统中糟粕的教学内容,将教学主题回归到学生身上,根据现代化素质教育的要求,制定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模式。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仅仅局限于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参与“创业设计活动”,设立创业中心等活动,热衷于以创业实务的形式呈现。但是实践证明,这样的教育并没有内化为理念指导层面的创业“实务”教育。因此造成了创业学子们空有满腔激情,但却没有实干能耐。参与创业的人数多,但创业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大部分学生只是袖手旁观的“看客”。
2.2 缺乏创业教育管理体制
创业教育中没有融入对于人格品质的相关教育,与实际工作相脱离。国内大多数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创业教育部门,而是由学工处、就业中心或团委负责,所进行的就业指导工作也是非专业的。国内的创业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使毕业生能够成功就业,这种创业教育缺乏系统性的,无法获得成效。
2.3 创业教育课程开设不合理
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备创业技能和素质的全面人才,因此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要有别于传统的就业指导教育,并不是它仅仅用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进行填充,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维活跃性,锻炼其专业实践技能,培养职业操守。开展创业教育课程,大多数高校知识开设了几门与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没有其他的辅助型课程。但这种做法不能够将创业就业问题切实落到实处,应将其纳入教学环节。应将创业教育融入整套教学系统中,渗透到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创业教育的改革应该落实到对这个教育系统的改革。
3 创业教育的开展原则
3.1 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学校制定教育方针的好坏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激发其创新能力。在高校创业教育中,教育方式的选择、教育内容的制定都需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知识背景量身定做,应该摈弃传统中糟粕的教学内容,将教学主题回归到学生身上,根据现代化素质教育的要求,制定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的创业教育不仅仅能够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2 以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为导向原则
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就是为社会输送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科学发展生产力,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一方面,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后备保障,使其逐渐成为面向世界、面向社会的一个开放的系统。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知识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市场经济输入高素质的人才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繁荣。以此为最终目的,就要求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时就要考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制定教育内容,保证与社会的高度融合,时刻关注社会的动态变化,以便调整教学方案和计划,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3.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虽然创业教育早在20年前就已经在我国开始施行,但其实践上仍然有不少问题。尤其是大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课本知识的理论教学,泛泛而谈,纸上谈兵。为了克服这一问题,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既要紧抓相关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也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开展实践教学。
3.4 贯穿性与渗透性相结合的原则
创业教育的出现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项全新的突破,也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想要真正发挥创业教育的实效,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就必须保证创业教育要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大学生获取全面的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技能,树立创新精神。
然而,由于高等教育的主体对象是学生,但是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目前的创业教育仍然无法做到完全普及。因此,创业教育应该融入学生的日常专业教育中,使其成为一项常规性的教学计划,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来制定教学内容。这种渗透式的教学方法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融入到创业教学中,培养创业技能,树立创新精神。
4 推进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措施和建议
4.1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知识传授是教学的根本任务,只是由于计划经济时代中大学生与岗位之间“匹配性”所造成的。由于实行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在校期间更加注重的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而缺少了自身个性、创造力的培养。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逐渐确立和发展,大学生毕业分配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无法满足毕业生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4.2 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
科学的教学模式是创业教育的必备条件之一。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的需求为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当前就业市场的所需所求,不断发挥创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首先,应该明确受教育对象。创业教育的受众应该是广大群众,最直接的受教育对象应该是全体大学生,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想要创业或是有相关能力创业的学生;其次,在教学课程的选择上,除了传统的市场开发与营销、财会法律知识等外,还要加大实践技能型课程的比重,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开阔视野,挖掘潜能;再次,创发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摈弃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转而变为“双向型”教学模式,增加课堂上的互动,加大实践动手教学的比重,丰富学生理论知识的储备;最后,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不能仅仅将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成果评价的唯一来源,更重要的是衡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收获量和应用实践能力。
4.3 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化师资队伍
创业教育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就是是否能够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要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方面,可以从社会上聘用具有创业经历的先锋者来从事创业教育工作。当下高校内的创业教育大多由企业管理学科教师或是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来承担,他们的知识体系大多局限于理论范畴,没有较多的实战经验, 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纸上谈兵。针对这一现状,高校具有创业经历的先锋者来从事创业教育工作,通过现身说法,对创业进行讲解,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了解市场弱肉强食的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对现有教师进行素质培训。由于高校扩招等政策,高校的教师数量极为紧缺,无法满足日益壮大的学生群体。因此,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培训来提高师资的综合素质,来弥补在数量上的不足,在提高他们的创业教育理论水平的同时,注重实践经验的累积,将丰富的应用技能传授给学生。
4.4 构建大学生创业平台和实践基地
要想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就必须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激发其创业潜能、创业欲望,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构建大学生创业平台和实践基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构建形式多样的创业园,创业孵化园,为学生提供思想交流的平台,指导学生自主创新、自主创业;其次,举行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创业教育活动,如创业策划竞赛,创业辩论赛,邀请知名企业到校与学生进行交流,开设创业知识培训班,组织学生到企业内部考察、参观等,充实学生的创业理论知识,获得更为具体的创业感知;最后开展创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多多进入企业进行实习,或是参与社会公共活动,通过创业的体验来锻炼其应用技能,磨练心理素质。
实施创业教育,应遵守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贯穿性与渗透性相结合的原则,体现针对性、实践性、高效性。通过构建大学生创业平台和实践基地、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建立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等措施,使创业教育发挥实效。
参考文献
[1] 宁曼荣.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J].湖南社会科学,2006(6) .
[2] 旷勇.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大学生创业辩论范文5
1.研究对象。笔者采用心理资本量表和创业能力自评表对4所本科院校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
2.研究工具。笔者采用了两个量表来进行施测,分别为柯江林的《心理资本短版量表》和徐旖的《创业能力量表》,量表信效度良好。
3.结果分析。在领导能力维度上,对创业能力的贡献率来讲,创业意向所占权重为,人际交往能力所占权重为,领导能力所占权重为,创新能力所占权重为。通过比较可得,领导能力在各项因素中所占权重较大。因此,可以说,一个人的领导能力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其创业能力的高低。在人际交往能力的维度上,心理资本8个因子中,有6个因子与人际交往能力相关非常显著,它们分别是尊敬礼让(r=0.823)、包容宽恕(r=0.762)、自信勇敢(r=0.756)、谦虚诚稳(r=0.726)、乐观希望(r=0.698)、奋发进取(r=0.652)。由此可见,一个具有尊敬礼让、包容宽恕、自信勇敢等优良品质的人,更可能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代表创业能力的四个维度中,创新能力和创业意向也对创业能力有一定的影响。众所周知,在创业之初,只有创业者个人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向,才能在初期组建好团队。通过相关分析,我们得知,自信勇敢、乐观希望、奋发进取和坚韧顽强四个因素与创新能力、创业意向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大。因此,我们可以得知,为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向的培养,关注美德、优良品质的培养非常必要。综上所述,创业能力与心理资本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心理资本对创业能力有正向预测作用。因此,在高校创业教育中,我们应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资本,特别应注重奋发进取、宽容宽恕、尊敬礼让、自信勇敢、乐观希望、奋发进取、坚韧顽强和谦虚沉稳的优秀品质的培养,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大学生心理资本开发策略
心理资本开发的着眼点是以训练创业意志、增强创业精神、开发创业能力为手段,以落实学生的情感体验、观察与思考、探索与实践为目标,通过体验式方法、逆商培养、CDIO模式进行,以期能够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起到良好的效果。
1.心理资本开发以大学生为主体,以体验式方法进行。用现实案例分析、开放式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训练、拓展训练、创业大赛、团体心理训练、活动设计、创业实训、个人演讲、商业游戏、对抗辩论、头脑风暴、调查汇报、商务谈判等体验式教学方法训练大学生乐观坚韧、容忍不确定性等创业精神。①团体心理训练。如参加商战训练营,在训练营活动期间及活动结束后,应遵守保密原则,完成团体活动前、后及跟踪期内需要反馈测量问卷。通过团队组建和制定规范,减轻陌生感与距离感。活动过程中,成员们相互了解、帮助、支持、协作,最终形成团体凝聚力。商战训练营帮助成员达到悦纳自我及他人、激发生命的潜能、创造情境、提高自我效能水平的作用。活动期间,我们运用澄清技术,改变认知模式,使成员明确自我评价,学会在压力与挫折中建立和应用人际支持网络。通过对训练营中的实践回顾,我们引导团队理智分析认知信念,积极地展望未来,保持乐观精神。②素质拓展训练。我们通过“徒步行走”“、孤岛求生”“、攀岩”“、巧解绳套”等素质拓展训练项目,挖掘自身的潜力,建立个体临危不惧的自信心,增强自我管理能力与自我控制力,培养成员面对机遇,勇敢抓住机会的能力。他们学习分析问题,学习面临困难时的决策技巧,提升自我执行能力。成员们认识自我在团体中的角色,同时把握对团体愿景达成的重要性,锻炼持之以恒的韧性,形成挑战自我与超越自我能力的认识。他们要感悟创新的重要性和完成任务与适度把握规则的关系;体会创业管理环节的全过程,体悟团队协作、执行能力对团队愿景达成的重要作用。③创业情景模拟演练。他们通过企业经营模拟比赛、ERP沙盘推演、机器人大赛等活动将团体心理训练、素质拓展的学习迁移到创业实践中,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能,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学会彼此欣赏,体验信任的重要性。他们学会管理自身的时间,并发现学习的最佳方法,明晰愿景,促进行动能力的提升。创业情景演练结束后,他们能够回顾历程,分享收获,检视成长,以此促进大学生创业者整体心理资本水平以及创业能力的提升。
2.将逆商培养融入创业教育。逆商,全称“逆境商数”,它是指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的能力。逆商培养,主要培养大学生创业者的自信心,面对逆境的正确思维反应方式和抗挫抗压能力。我们通过增设逆商培养课程及不同形式训练活动等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他们自身综合素质和综合商数。①增设逆商培养课程。科学设置逆商培养课程,从大学生的性格、兴趣、需求着手,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如在高校开设《逆商与创业》、《逆商提高法》等课程,让大学生创业者在逆商培养理论中掌握提高逆商的方法,掌握逆商对于创业的作用,正确认识面对逆境与挫折的心态。培养逆商课程的增设,理论上深化和丰富了大学生对于创业心理品质的认知,开启了创业意识,并且从时间训练层面对创业者的逆商进行了检验,让大学生创业者掌握了优化自身创业心理品质的方法。②勤工俭学提升逆商。高逆商品质只有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得以历练。高校可以通过有意安排艰苦的学习生活环境提升逆商商数。学校可以增设勤工助学岗位,减少相应的后勤服务人员,让学生参与其中获得相应的报酬,满足其生存需要,譬如清扫校园道路、冲扫厕所、装订整理图书、清洁餐桌餐具等。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逆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工作技能、社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
大学生创业辩论范文6
[摘要]大学生基层创业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目前大学生创业知识缺乏,自我创业能力评价不高,对农村基层创业的风险评价较高。因此,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加强课堂教学,重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建立校企合作和创业孵化基地,以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
关键词 ]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能力 培育策略
[作者简介]刘月秀(1974-),女,江西吉安人,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教育和创业教育;刘卫民(1974-),男,广东南雄人,华南农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广东 广州 51064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东省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项目计划“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基层创业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38070206042)的研究成果,2012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1TJK278)、2012年度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珠三角失地农民市民化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1004-3985(2015)20-0062-0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当前工作战略的重中之重。农民富则国家昌,农村好则社会祥,农业强则基础稳。只有农村实现了小康才能真正实现全社会的小康;只有农业实现了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新农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创业干事的空间,科技人才尤其是创新创业型科技人才非常匮乏,这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的解决。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也成为一个现实的社会难题,亟待破解。提升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能力,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创新创业,既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压力,又可以解决农村科技人才稀缺的矛盾,推动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
一、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
法国经济学家Richard Cantillon在1755年首次提出了“创业”这一概念,他用经济中的风险将创业活动和创业者联系起来,掀开了创业研究的序幕。发展到今天,创业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是个人也包含了各种形式、各个阶段的公司和组织,不仅是创办企业也包含了发现机会、追踪机会和捕获机会的过程以及为社会、企业乃至个人创造和实现价值或者使价值再生。因此,如何推动创业已经成为各国学者争相研究的热点。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认为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开拓进取能力。1998年10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上指出:高等教育应高度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创业精神,毕业生愈来愈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特别提出须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第三本教育护照”,要求把第三本教育护照提高到与学术性教育和职业性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1999年清华大学发起的第一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被认为是我国开展创业教育的起点,随后各高校陆续开始了创业教育的探索以及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尝试与实践。
对创业能力的研究也有许多不同的观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创业能力的概念包括两方面,即意识层面、行动技能层面。意识层面也就是首创和冒险精神,行动技能层面涵盖了独立工作的能力、社交能力、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创业能力等。有的学者认为创业能力是以人的智力活动为根本的,具有复杂、协调特征的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过程,是知识、经验、技能经过综合、提升后形成的。有的学者认为创业能力是将本人或者他人的研究成果、设计创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种能力。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为创业能力之基础,创新能力则为创业能力之核心,社会能力则为创业能力之关键。有的学者提出创业能力体现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与个性倾向和个性特质紧密结合,具有创造性特征和自我实现性质的行为操作方式。还有的认为创业能力应包含三种能力:专业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其中发现和把握机会的能力、利用和创造机会的能力、收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适应和应对变化的能力、交往和公关能力等综合性能力尤为重要。有的学者从创业主体类别的角度认为创业能力可分为个体创业能力、团队创业能力和企业创业能力。
本文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概念的界定是,在校大学生通过高校、社会和家庭的各种教育,培养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学会发现和捕捉商业机会,能够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并创造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能力,也就是实现自己创业理想的综合能力。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能力是指大学生经过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教育,具有理想意识、责任意识、心理抗压能力和创新精神,善于发现和追踪农村市场或者农业领域的商业机会,能够将专业知识技能、管理能力和农村资源、农业优势有效结合,带动和引导农民共同致富,实现良好的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综合能力。
二、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能力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在农村基层创业成功的案例更少。为深入了解目前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能力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为农业院校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制定相应策略,本文调查了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技术学院、广东海洋大学等几所在校大学生,涉及资源环境学院、林学院、农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兽医学院、工程学院、园艺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47份,有效回收率94.7%。调查分为4个部分:对创业的兴趣和准备、对农村基层创业的认知和动机、对自我创业能力的认知、对农村基层创业风险的认知。具体结果如下:
(一)对创业的兴趣和准备
通过调查发现,80.3%的被调查者选择对创业比较感兴趣和感兴趣,10.4%的人选择兴趣一般,9.3%的人选择不感兴趣。70.9%的大学生曾经想过毕业后去创业,16.5%的大学生选择无所谓,12.6%的大学生表示没有想过。78.2%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开展创业教育,11.8%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73.8%的大学生表示对创业知识了解不多,20.7%的大学生表示有一定了解,仅有5.5%的大学生表示很了解。40.8%的大学生曾经参加过大学举办的创业活动如创业讲座或者创业计划大赛,36.4%的大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学校举办的创业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创业有浓厚兴趣,创业热情较高,但毕业后真正选择去创业的大学生比例很低,原因之一是对创业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希望学校重视开展创业教育。
(二)对农村基层创业的认知和动机
调查结果发现,有48.6%的大学生表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含义不太了解,34.8%的大学生表示有一些了解,仅有16.6%的大学生比较了解。33.8%的被调查者对国家出台支农惠农政策比较关注,48.1%表示偶尔会关注,18.1%表示基本不关注。在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中有8.3%的人选择愿意去农村基层创新创业,31.2%的大学生表示等农村条件变好后再考虑去农村发展,60.5%的大学生觉得大城市更适合自己创业。在选择去农村基层创业的大学生中,32.6%的人到农村基层创业的动机是实现个人理想和体现人生价值,30.2%的人到农村基层创业动机是为了出名,帮助改变农村落后的现状,28.3%的人到农村基层创业的动机是发财致富。总之,目前大学生对农村基层了解和关注不多,亟须加强教育和引导,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三)对自我创业能力的认知
在被调查者中,有68.2%的大学生认为自我创业能力一般,14.6%的大学生认为自我创业能力差,12.9%的大学生认为自我创业能力比较好,4.3%的大学生认为自我创业能力很强。在问到能否胜任管理一家公司或团队时,54.2%的大学生选择没有把握,30.5%的选择不能胜任,15.3%选择可以胜任。48.4%的大学生对农村基层自主创业的前景选择不好说,38.7%的大学生表示信心不足,12.9%的大学生选择自信。被调查者对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应具备的能力选项中,各选项被选择的比例分别为:人际沟通能力(76.9%)、吃苦肯干的精神( 74.2%)、团队合作能力(73.6%)、发现机会的能力( 71.9%)、创新创造能力(70.4%)、承受风险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69.1%)、组织管理能力(68.6%)、投资理财能力(67.8%)、学习能力( 63.4%)、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58.9%)。大多数学生在评价自我创业能力时,自信心不足,把握不大,难以胜任,高校需尽快强化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四)对农村基层创业风险的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59.6%的大学生认为去农村基层自主创业比在城市自主创业风险压力更大,23.3%的大学生认为二者风险压力差不多,17.1%的大学生认为在城市自主创业比在农村基层自主创业风险压力更大。在对农村基层创业的风险评价中,不同的选项占比分别为:农业项目创业前期投入大( 83.6%)、缺乏人脉资源(81.5%)、农村基层优惠政策不明显(80.1%)、农村高素质人才少( 79.5%)、农产品销售风险(77.8%)、缺乏农村实践经验( 73.4%)、农村保障制度不到位( 72.7%)。大学生去农村基层创业希望得到的帮助中,不同选项被选择的比例分别为创业资金支持( 82.4%)、农村基层创业政策倾斜( 80.6%)、创业能力训练(78.3%)、农业创业知识培训(75.8%)、农业创业项目实践活动(72.9%)、专门的创业导师指导( 70.6%)和创业孵化场地(67.5%)。大学生认为毕业后到农村基层创业存在一定风险,包括创业资金不足、农村优惠政策和农村保障制度不完善、农村人才稀缺、实践经验较少等,影响了到农村基层创业的意愿。
三、培育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能力的策略分析
(一)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自信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创业怀有浓厚兴趣,渴望获得创业知识。高校必须改变人才培养理念,从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为导向,整合和利用校内的教学资源,加大经费投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以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形式对全校学生开放,系统讲解创业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内容,鼓励不同学科的老师将创业教育融入教学内容中,以不同的专业视野解析创业教育。加大创业教育课程开发力度,尤其是加大针对农村、农业创业项目的课程开发和建设力度。构建和谐宽松的教学生态环境,在师生平等互动的氛围中提升学生对农村基层创业的认知能力。
由于农村观念落后、条件艰苦、环境一般、经济较差,大学生对到农村基层创业的自信心明显不足。部分高校虽然意识到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创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还未将对大学生服务“三农”自信心的培养上升为职业理想教育的层面与高度,缺乏对大学生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和保障机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分析农村基层创业的优势和不足,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和辩论赛等方法,着重引导大学生树立服务“三农”的崇高理想,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勇于担当历史使命,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和精英,成为影响和带动农民发家致富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让大学生觉得到农村基层创业有理由自豪、更有理由自信。
(二)以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
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拿出专项经费用于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甚至要求学生有科技创新的相关学分才能毕业,对大学生的研究成果也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科技创新的研究、创造和发明过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实验过程,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有着重要作用。高校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多研究新农村建设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研究农业项目的开发与推广,研究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山区农业机械利用的困境和出路。
利用高校科技文化节、“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科技作品制作大赛、科技讲座咨询等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将学生的精力吸引到创新创业和学习探究上,发挥他们的首创精神,鼓励团队合作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高校还应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除资金、项目支持外,要整合各学科实验室资源,建立实验室公共平台,免费对全校学生开放,并有专门的实验指导老师协助,学生的创意、设计、点子或者一个想法很可能就真地变成了现实。此外,高校的教师大都有科研项目和科研团队,让大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和项目开发工作,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三)以校园文化及实践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创业认知和创业技能
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创业需要具备多种实践能力,例如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收集和分析信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承担风险能力、管理组织能力、动手能力、投资理财能力等。要提升大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仅靠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模拟活动,包括大学生创业论坛、参观农业企业、企业实训、课程实习、兼职体验等,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创业意愿,有效促进大学生掌握更多的创业实践知识。发挥社团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社团的许多大学生也是校园里的活跃分子,将创业实践活动与大学社团活动紧密结合,加强创业知识、创业意识和创业政策的推广,锻炼大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利用假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农村基层进行支农、支教活动,深入田间地头,体验农民生活,关注农村现实,传播科技文化知识,积累农村实践经验。同时让学生到农村开展访谈和调研,了解当地农村具有的优势资源和存在的不足,与农民坐下来分析现状,听取农民的建议和意见,提出改进的措施,形成调研报告。学生通过走进农村走进基层的社会实践活动,看到、听到和体会到的东西是书本上无法学到的,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效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真正了解农村基层,才能改变他们对农村基层创业的观望态度,让他们感受到农村基层创业并不难,而且创业机会也不少。在实践过程中树立服务基层的理想和信念,毕业后自愿到农村基层创业干事。
(四)以校企合作与孵化基地为推手,强化学生的创业体验和创业实践
高校要挖掘办学资源,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增强学生的创业体验。组织学生参观农业龙头企业,感受现代化农业的气息;让学生到农业企业实习一段时间,增进对农业的感情;邀请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到学校作创业讲座或者报告,了解农业的发展趋势;也可聘请农业企业家作为学校的创业指导老师,对大学生涉农创业项目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的初创项目可以先实践1年~2年,过渡期不断完善后再走向市场。相当于让大学生先在游泳池学会游泳,再去大海搏击风浪,增加创业的成功率,有利于帮助大学生积累创业实践经验,提升创业能力。项目在孵化基地期间,帮助大学生学会适应创业风险,提高受挫折抗压力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在创业初期尤其是在农村基层创业初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或压力,尽快适应环境,敢于吃苦耐劳,坚持创业梦想并且勇于承担风险都非常重要。如果创业孵化失败,请专家帮助学生分析创业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指出下一步努力方向。对其他在校的学生也有积极作用,让他们看到创业风险和懂得如何防范创业失败的风险。
[
参考文献]
[1]高志宏,刘艳,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2]杨道建,赵喜仓,陈文娟,等,大学生创业培养环境、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关系的实证[J].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4(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