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范文1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策略;

1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问题

1.1软件漏洞问题

就目前来说,各大高校所使用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高校从软件开发公司那里买来的教学系统,或者是教学管理软件。另一种是高校自主研发的只针对本校的教学管理系统。首先,第一种系统是由软件公司开发的,这种软件不免存在着大众化、普遍化的问题,可能会与高校本身的发展水平脱节,不能很好地满足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实际需要。其次,这种软件或系统的开发往往缺乏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对高校现在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也不甚了解,这影响了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进程,实用性不足。而第二种系统,又常常出现系统崩溃、系统拥挤等技术问题,往往需要请外在人员介入操作,并且这种系统的发展大多都面临着不足的问题,在选课、查询成绩等高峰期常常不能运用,也大都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对这些问题很好地解决,这也影响了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1.2缺乏保障机制

近年来,在大数据时展的推动下,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取得较大进展,但也存在着运行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影响了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并不是单单的管理层的事情,这个过程需要全员参与,而现存的运行机制大都由管理层控制和操作。其次,大部分高校所运用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都是笼统的,缺乏多元化,可以将高校的学生分层,比如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高校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建立不同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再整合管理。最后,大部分高校缺乏评价系统,不对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成果进行评判就不能发现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信息化。

1.3重视程度不够

在信息化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可以发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与企业办公的信息化存在着较大差距,可以发现大部分高校对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缺乏重视,甚至是忽视信息化的发展。大部分高校认为管理信息化是浪费资源,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办公,这是对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一种误解。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为了让办公、教学更加地便捷,不是对资源和时间的浪费消解。正是由于这种误解带来的不重视,导致很多高校在信息化管理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不足,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进程滞缓。

1.4教师作用发挥不足

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教师基本没有发挥出有效的作用,也没能起到指导性作用,这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进程的一大问题。首先,师资队伍建设难以满足信息化管理的需求。教师缺乏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不能很好地运用信息化技术,不能将其与教学管理很好地结合,不能通过信息化的方式在教学上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和信息反馈。其次,高校缺乏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与传统教育不同,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对教师有着较高的信息技术理论和技能要求,大部分高校忽视了对教师的培养和提高教师的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最后,教师缺乏提高自身信息收集能力的自觉。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要求教师能够主动自然地围绕信息化开展教学工作,要将教学技术手段,教学软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当前能够对信息资源进行较好的加工与管理的教师较少。

2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策略

2.1提高高校对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

高校领导需要意识到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完善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深入了解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并将其与信息化发展有机结合,制定一套属于本校的极具个性化的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运行机制。同时,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全面地展开,要给予信息化发展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完善发展本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软件和系统。要建立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机构,并落实信息化机构责任制,深化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方面的改革。

2.2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保障机制

首先,要制定明确的信息化管理的目标,结合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未来高校实现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定明确而合理的规划。其次,要构建良好的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环境,完善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设施,也就是校园网络。所以高校要通过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水平的方式来保证校园网络的良好安全地运行,并对校园网络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建立相应的风险保护措施。

2.3加强高校信息化管理队伍的建设

人才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主要是指信息化管理人才和教师。首先,高校要不断引进高学历高技术的专业管理人才,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系统进行定期的维护与检查,避免不良问题的出现,同时还要从技术方面不断发展完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和运行机制。其次,高校要对包括教师在内的全体成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他们运用信息化系统和软件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平稳地运行,推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进程的发展。

2.4建立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成果的评价系统

高校要定期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成果进行评价,将教师教学的质量评估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检测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并及时收集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通过信息整合与评价发现可能存在或真实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同时,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政策,提高教师和学生参与教育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积极性,提高全体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3结语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范文2

关键词:高校教育教学管理; 学生; 问题; 机制;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6)01-132-00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学生参与其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共识,相关管理工作包括了大量学生信息的记录并登记,学生学习生活的安排,学生课外活动的相关内容,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学生的参与和管理,与此同时,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工作同样需要学生参与和配合。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在此之后,高等教育的学生管理,师资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等多方面都面临不小的挑战。加强和改进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变得至关重要。在相关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总结学生工作经验,探索学生学习和生活规律,需要关注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学生参与的层面以及相关的举措,从而提高学生参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质量。

一、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者的管理思想未根本改变,沿袭重复过去对教育教学管理陈旧的认识观念,使得一些形式主义一直存在,一些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以“轰轰烈烈高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为目标,却从各方面都做的不够完善。从行政,经济层面分析,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方式整齐划一,导致形成了案,统一作业,统一辅导,统一检测的教学管理模式,并未创新,也没有尊重学生个性和本身的不同。

2.高校重教而不重学。受到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的理念影响,导致教学管理中出现一些不科学的现象,使得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是被动的一方。没有让学生参与到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来,这导致了一种难以逾越的教育鸿沟,同时也使得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处于棘手的处境。

3.今年来我国高校由于教育的大众化,导致生源远远高于师资,这使得学校管理学生的压力更大。面对这种师生数量不平衡的现象,管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显得尤为困难。

二、学生参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机制

1.建立学生参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各大高校都愈加重视学生参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这正是因为学生参与高校的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大学生参与高校的管理工作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等权益,同时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所以,建立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好的管理制度会约束和制约人们的行为,是顺利实施该项工作的基础和保障。高校内部的均衡的有效方式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从行政,经济,管理等各方面入手实行。高校的管理做到重视学生的利益,同时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只有管理者,老师,学生三者共同参与,才能够最有效地利用高校内部的职能,从而增加高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促进高校管理的民主化,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因此,建立完善学校参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制度十分必要。

2.管理机制的具体内容

(1)建立学生直接参与高校管理的学生大会制度和议会制度。设立学生大会是学生的最高的权利机关,学生代表是经过学生民主选举产生。学生代表是代表大部分学生的意见,参与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拥有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等。在大会中学生可以针对学校的各项事务发表个人的意见,并向学校提出计划和相关的提议。同时,在议会中,学生可以通过与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交流沟通,将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并且做出及时的解决。做到深入民心,了解民意,积极配合学校工作。

(2)建立并完善学生参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申诉制度。高校学生申诉制度是保障学生申诉权的重要制度。学生可以充分地反映个人乃至学校的某个问题,这样使得学生可以科学合理地参与学校的管理,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同时,申诉制度为高校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并且合理的了解学生主体意识的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项权利的意识,同时也为学校开拓了一个更加合理的学生参与的管理模式。

(3)建立并完善学生参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网络交流制度。学校网络是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提供了一个平台,这个平台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和领导以及老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它加速了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这成为了学校的管理者和学生之间平等交流沟通的新渠道。

三、学生参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意义

学生参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在管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与人交流能力,同时提前培养学生的自我权利的维护意识。此外,学生参与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还可以减轻学校的管理压力,从学生方面深刻地了解学校的制度,并不断进行完善和提升,这样有利于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高校的管理工作有效地实行。

随着高校教育逐渐普遍化,信息化,专一化,精准化,与此同时,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有了一定成效的提高,但在不断加大加重的高校管理工作中,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因此,学生参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变得更为重要,这项管理工作需要不断的总结并思考。在众多高校教育教学中,学生作为一个大群体,在教育教学中是接受方,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参与管理。在众多学生信息中,大力发挥广大学生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的同时,总结学生参与教育教学管理的具体举措,有利于提高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范文3

关键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影响因素;教学管理;转型;职业教育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market economy, China'seducation running structure and education level had greater change,education teaching mode, 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s and students assessment should be changed, like this can promote theeducation of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ordinary university; Adult educ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Teaching management; Transform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格局已经形成,成人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管理,建立适应成人教育特点的管理模式,最大可能达到成人教育的效果,已经成为成人高等教育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管理者,我们始终以培养更能适应实际工作的合格毕业生为成人教育的最终目标。

一、影响高校成人教学质量的因素

(一)办学目标不明确

许多普通高校把成人教育简单地作为学校创收、教师增收的途径,以追求学历文凭为主要任务,忽视了成人教育应有的社会效益,对成人教育的重视不够,没把成人教育当作学校的基本任务来看待,普通学校普遍把精力投入到全日制的教育上。

(二)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教师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承担着,一些学校没有把成人教学工作量纳入到普通教学工作量中,很难激发教师的热情,加上成人教育对象的复杂性,相互之间文化底子和学习态度差距较大,难免一些老师在教学中偷工减料,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奉献精神和敬业意识。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的仍然是“注入式”,课堂上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地接受“施教”,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几乎是空白,还是袭用以“粉笔+黑板”为主要方式,课程教学与实践脱节,有时任课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对学生的学习没有明确要求,这种情况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育质量。

(三)学生管理有待加强

由于生源资源有限,各高校为招生拉起宣传大战。为了拉生源,各办学单位“明争暗斗”,虽目的达到了,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一些学校在管理上对学生不敢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如考勤问题,本身就有严格的考勤制度规定,但行使起来都在打折扣,原因是担心老学员流失,潜在学员不敢进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诸如此类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加强成人教育的教学和考核管理,以适应成人教育的特点。

(一)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要适合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由于成人教育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工作的第一线,要突出教学计划的实际应用性,课程设置的职业对口性,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实践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努力培养成人教育学生的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二)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要改变过去那种利用寒暑假集中面授的方式。由于成人教育的对象大部分是在职工作的成年人,虽然安排面授,但能来学习的学生很少,这样既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又使学生达不到学习效果,因此减少集中面授的时间,可让学生把实际工作遇到问题及时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达到用理论的知识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同时加大学生自学的力度,围绕课程的复习材料进行自学,以提高学习效果。

(三)在教学模式的改变上,要围绕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主动,开放的智能模式,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放在首位。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要以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能力为核心,要从知识型劳动和知识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讲座为主的教学模式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案例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法等,各种教学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特点,改变以往单纯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灵活加以应用。

(四)在考核体系的完善上,要有成人本身的特点。考试是成人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目前成人学历考试制度存在诸多不足,主要的问题是考试方式太单一。在成人教育所开设的课程中,必修课的考试都是闭卷,然而,现实中闭卷考试基本上已形同虚设。因此,要提高成人学历教育质量,必须对考试方法、考试内容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实行学分制是世界高等教育进行和进行管理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也是国内成人办学单位正在积极推进的一项核心的教学改革工作。学分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招生、收费、学籍等各项管理体制的改革。对办学单位来说,既是一件困难之事,也是推进教学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管理创新,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三、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应从学历教育转向职业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经济时代要求成人教育的重点,必须由学历教育转向职业教育,要以社会经济的需要设置相应的课程。成人教育在教育目标上,既要面向教育对象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又应该是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成人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教育,成人教育要实现“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如今我国提倡的是构建终生教育体系,这就要求成教进行从学历教育向非学历教育的转变,逐步由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向大力发展高水平、高层次、高效益的非学历培训转型。未来成人教育应该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如对在职人员的技术培训、岗位培训等。成人教育具有办学灵活,机动性强的特点,能敏锐地感觉社会需求的变化并作出反应。成人教育定位于“社会需要什么人才,人们需要什么新的知识技术,成人教育就提供相应的服务”才能有发展。

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力量。成人高等学校与普通高等学校共同承担着扩大招生、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成人教育已在高等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人教育是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以及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它的发展关系到学校整体发展的大局,

参考文献:

(1)昌灯圣,新时期普通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发展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9,(1)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范文4

摘 要:高校的基层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值得教育工作者们着重思考的问题,高校人才的教育与培养离不开对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的管理与建设。高校的教育想要得到提升、有质的飞跃与发展,就需要有坚实的基础教育作为发展的后盾。因此,只有对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的管理人员进行相关职业化的培养,才能够对高校学子产生强大的基础教育的力量。据此,依据当前我国高校基层教育教学职业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优化二级学院管理的模式来推进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建设。

关键词:高校 基层管理人员 职业化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c)-0090-02

在我国,高校作为一所综合性较强的教育培训机构,能够为国家培育一批批建设国家、推动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一直以来,从高等院校中毕业的学生最终都进入了社会,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还要依据相关的发展情况,通过对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更新,进而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高校学子。据此,想要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就需要对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优化与更新,尤其是对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职业化的培养。

1 当前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存在的

问题

1.1 教学与管理队伍不完善

在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都没有将学校发展的重点关注放在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中,因此,在对教学队伍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学校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与相关的专业能力,对于教师的学历与教学能力都十分看重,大部分的高校教学教师的学历都为硕士及以上,其职称为副教授及以上,且拥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教师队伍的管理人员的学历与专业要求都比较低,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学历更是良莠不齐,且编制的成分也比较复杂,没有足够的管理能力,无法对在岗的教师进行相关知识以及现代化技能的培训。

1.2 兼职教学管理的人员素质较低

在高校中,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或者是其他的原因,存在着兼职教学的业务管理人员情况,这些人员主要是高校内二级学院的系主任或者是各专业的主管。通常情况下,高校中一名教师只承担一门课程的教学,同理,教学方面的管理业务也是由一个专门的老师来进行管理的。由于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着较为严格的教学考核,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以及日常的教学活动,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忙碌的。因此也就很难有多余的精力来从事教学业务及相关岗位的管理工作,由此,其兼职教师在相关的教学管理政策以及教学技巧方面的研究十分有限,无法按时按量完成对教师的管理及考核的工作,其管理的质量也比较差。

1.3 学生管理工作有行政化的趋势

高校中对学生进行基层管理的人员既是对学生进行管理,也是对学生提供服务。高校中的学子众多,所涉及的教育工作也比较多,因此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十分的复杂。就目前而言,高校中对于学生的基层管理工作包括党建工作、思想教育工作、共青团建设工作等,同时还要对贫困学生的贷款、资助工作进行指导等。由此,就会使很多的教师无法将过多的精力用于教书育人的工作上。

2 优化管理模式,推进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

2.1 转变观念,增强对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认同度

高校的基层管理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需要基层的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对自身的职业工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与认同。在此基础之上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使基层管理人员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能够各司其职。与此同时,对于管理人员的选拔及任命,需要从多个方面对其能力进行考察,采用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方式来选拔基层管理人员。除此之外,高校的相关领导还需要提升对基层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争取消灭管理岗位中的不良影响因素。

同时,还要培养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化意识。由于高校基层工作的日常事务较多,管理人员在繁忙的工作中就会忽视对自身职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对相关专业内容进行与时俱进的学习与提升。基层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包含职业化的素养、行为以及技能三个部分。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想要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站稳脚跟,就需要通过对职业化的素养、行为以及技能三方面进行提升,设计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来培养职业化的意识,提升职业认同度。

2.2 理顺机制,明确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路径

长久以来,高校基层在教育与教学这两个方面的职业发展道路是不统一且不明确的。国家在2010年对事业单位进行了岗位的聘用工作,而高校作为事业单位之一,其中人员的岗位性质及其归属都应随之得到相应的规范。但是高校基层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道路仍旧存在着不明确的现象以及不稳定的因素。对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来说,对其管理技术职称的留存还没有明确的表示。而对于从事教学的辅导员而言,其岗位的设置应隶属于思政教师,但是所从事的工作却带有管理的特点,因此在进行职称评选的时候,其科研成果与教学效果这两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劣势。

由此可知,职业发展路径的状况与教师职业化的意识、素养、规范等方面都存在着比较重要的影响。据此,高校需要在国家相关政策的环境下,制定出合理的管理机制,对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路径做出明确的规划与指引。

2.3 建立基层教育教W管理人员职业化标准体系

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及道德品质,在工作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奉献精神,才能够掌握与之相应的职业道德,实现队伍建设的科学化。

要求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管理者也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及职业道德,同时对学生有爱心及耐心,拥有正确的教育与管理的想法与理念。与此同时,对于基层管理者的学历也应该进行一定的控制,其最低学历为大学本科,同时还要接受过专业的教育培训,对于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内容都有过学习的经验。第三,还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具备能够对学生进行良好思政教育的专业知识或技能,或是教务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高校在招聘相关人员的时候,还可以引入竞争以及双向选择的机制,而在人员的使用过程中可以进行轮岗交换的模式,能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进而提升综合能力。

2.4 加强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培训

对于每位新上任的基层管理人员都要进行岗前的培训,可以通过对其进行集体的辅导、开展相关的讲座,与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进行交流的活动来进行培训。其中,需要对新上任的基层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其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还可以依据从业者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相关的特长,安排针对性较强的岗位,从而锻炼相关人员的各方面综合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基层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与相关的学术研究进行综合运用与研究,来鼓励基层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在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后,还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学术研究,进而能够有效地提升管理工作水平。

2.5 搭建“教学管理”和“学工管理”互动平台,力求管理效率的最大化

将“教学管理”与“学工管理”相结合,建立其有效互动的平台,将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切实地落实到班级管理之中,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及时、充分的认识。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帮助教师顺利完成相应的教学活动及任务,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发挥基层管理工作的最大效能。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对高校的教育事业体系进行一定的创新与提升。而在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管理的队伍中,基层管理人员要制定相应的职业规划,定期进行职业培训,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通过完善基层教育管理的制度,能够让高校的基层管理建设得到有效的提升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温婷,方蕙.我国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研究述评[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4(4):93-96.

[2] 白玲,孙莉.地方医学院校教务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教书育人,2013(36):34-35.

[3] 束体民.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8(2):1-3.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范文5

【关键词】 高校 教学管理 学生管理 整合

【作者简介】 李亚松,华中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程华东,华中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3)07-0014-02

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环节,是高校内部管理系统中的基本要素。目前,高校的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因工作系统的组织结构、职责分配和资源配置等差异产生的管理职能的错位、管理环节的脱节、管理效能的冲突等问题,削减了人才培养的整体合力,因此整合高校的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成了一项紧迫的课题。

一、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整合思想

在教育管理视阈中,整合是指按照系统论的原理,调整、重组、优化管理系统中的组织、人员和资源等要素,强化管理系统功能,促进管理系统发挥效用的过程和结果。整合思想就是一种教育结构有效重组、教育功能系统优化的哲学思想。

整合思想渗透并体现在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具体实践中,可从三个层面进行阐述。其一,人才培养工作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应坚持系统论观点,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重点解决教学在学校的地位、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学生在学校的地位等基本问题,以人才培养工作推动学校的整体工作,以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的综合改革,以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推动学校的各项管理,充分发挥管理的效用。其二,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作为有机联系的子系统,应坚持系统集成思想,遵照科学管理原则,将研究与改革、建设、管理有效结合起来,实行持续性的调整机制,达到整体性提高的目的。其三,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各要素作为系统的有机因子,通过整合、重组、优化,纳入人才培养系统,从整体上有机组合和优化,形成集成有效的管理聚合体,以实现功能优化的目标。

二、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整合机制

1. 观念整合,创新管理理念

工作维度。主要包括决策、计划、组织、执行、控制、检查、反馈等管理环节和管理活动,是人才培养工作执行与反馈的动态过程,是指令性管理,具有即时性、灵活性和局部性的特点。在这个维度上,应强化管理科学化、管理民主化理念,通过科学化设计、民主化实现,提高管理的学术性和科学性。

制度维度。主要包括制度的设计、建立、执行、评估与修正等,是规范性管理,具有稳定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在这个维度上,应强化管理可持续化理念,致力于建立持续性制度调整机制,通过制度提高管理的整体效能。

文化(精神)维度。主要通过自身及管理者特有而稳定的精神特质、价值观念进行管理,是理念管理,具有长远性、持久性、柔韧性的特点。在这个维度上,应强化管理现代化理念,提高管理内容、方式、方法、手段的先进性;强化管理国际化理念,提高管理的包容性和开放度。

2. 方式整合,激发管理活力

信息通报机制。建立面向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人员的多层次通报机制,涉及人才培养过程和环节的重大问题、重要决策、重点措施等信息,都要通过信息会、情况通报会等方式和平台进行及时通报,确保信息对称。

资源共享机制。建立教育教学资源、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师生交流平台等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师生交流、教师职业发展、学生职业规划等活动和平台,提高教学工作、学生工作对人才培养的整体效益。

联席协商机制。建立多层面的联席会议制度,涉及人才培养的共性问题,如学风建设、学术道德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等重要培养环节,进行充分调研、沟通和协商,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措施的有效性。

工作联动机制。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教育管理的各环节中,实行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工作联动机制。如联合进行课堂旁听、教学检查、学风督导、考试巡视等,保证人才培养环节的有机协调。

目标考评机制。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以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建立目标管理、质量导向的工作绩效联合考评机制,促进人才培养合力的形成。

3. 制度整合,创新管理模式

本科生导师制和双导师制。可从大三开始,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聘请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学习兴趣、发展方向、性格特征等选择导师,通过师生之间的双向选择,结成导学对子,帮助学生正确处理本科学习、考研复习、择业就业之间的关系,利于人才培养环节的落实和质量的保证。通过校企、校地联合,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科研单位或事业单位技术骨干担任学生校外兼职导师,实行专业教师和校外兼职导师双导师制,帮助学生提高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

教师兼职辅导员及班主任制。在青年教师中挑选热爱并擅长于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优秀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一方面加强青年教师与学生的紧密联系,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扩大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另一方面锻炼和培养青年教师,强化青年教师责任感,提升育人能力。选聘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负责学生班级的学习管理和指导工作,发挥其专业优势,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提升学生班级管理和学习指导的学术性水平。

学生班主任和学生助管制。从高年级学生中挑选出成绩优良、综合素质高、组织能力强的优秀学生担任低年级相应专业班级助理班主任,发挥学生助理班主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易于沟通的优势和示范作用,开展针对性的班级管理工作。学生通过助管制度、学生服务组织等方式参与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有利于增进管理部门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发挥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作用,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三、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整合路径

协同型。在学校层面,实行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的分离,根据管理职能分设教学管理(教务处)和学生管理部门(学工处),实现管理职能的整体协同,管理流程的有效协调,管理制度的有机衔接;按照服务职能设置教师职业发展中心、学生注册中心、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机构。在学院层面,按工作职责设置教务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实行统一领导,整合管理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实行分工责任制。

结合型。学校层面分设教学管理、学生管理部门、师生事务和发展综合服务机构,实行协同式管理。学院层面整合教育、管理、服务职能,一体化设置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机构(教务学工综合办公室),实行统一领导,按岗位实施管理。

融合型。将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两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管理子系统整合为一个管理系统,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按照一体化思路,对管理职能进行统筹,对管理流程进行再造,将系统内各要素通过联系、渗透、互补、重组等方式,实行组织结构调整,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从学校层面到学院层面,统一设置管理机构,统筹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职能,实行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统一设置教师、学生事务和发展的服务机构,实行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程华东,李忠云.以整合思想创新本科教学管理[J].中国农业教育,2005,(5).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范文6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管理措施完善

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1.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在高职院校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主要是对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等方面进行管理。对教师进行管理主要是以教师的综合水平和能力进行管理,包括教师的任用、评价、培训以及激励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管理主要是对学生常规管理,以及组织管理;教学管理主要是对教学任务、教学计划、教学质量、教学进度等方面进行管理。2.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特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具有一定的特征,其主要表现为整体性较强、创新性较强、服务性较强、市场性较强。教育教学管理通常站在全局的角度来展开管理,融合了当前时展所需要的创新意识和观念,并借助市场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全面。

二、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不同的高职院校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独特的、热门的、就业率较高的专业,而高职院校也会更加重视这些专业的建设,而其他一些专业课程的数量会逐渐减少,在招生的数量上也严重不足。此外,在课程设置方面,多数院校都会更多地注重理论知识相关课程的设置,而对于实践课程的设置却较少,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导致其专业技能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2.就业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就业创业教育体系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但是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中,多数没有对就业创业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方面较为落后。比如就业创业教育指导的教师通常是由学校其他科目的教师来担任,身兼数职使得教师分身乏术,会更多地重视本专业课程的教授,忽略了就业创业指导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毕业之际无法正确看待自我,进而无法正确选择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

3.师资力量跟不上

师资力量对于教育教学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但是,高职院校教师的整体综合素养并不是很高,比如很多教师已经从事教育工作较长时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由于年龄的原因使得其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差,不能够对更新换代较快的实操技术有效掌握和吸收。而一些年轻教师虽然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但是其教学经验不足,在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就不能够发挥自身的能力,导致教育教学管理效果较差。

三、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改进策略

面对上述问题,高职院校应当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就业创业指导为基础,借助各种手段来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改进,特别是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师资团队建设方面以及就业创业教育方面等。

1.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1)调整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建设。一是以需求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为了服务于地方经济,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地方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来进行专业的设置,为区域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二是如果要设置新的专业,那么就需要深入社会进行调查,考察社会发展对专业的需求程度,并以此为基础来设置专业、确定人才培养策略等。同时,还要聘请专业的人才来对新设置专业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再决定是否开设专业。三是在对专业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应当考虑该专业往届学生的就业情况,综合调查这些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与整合,如果该专业学生本专业就业率十分低,那么可以考虑用新专业来代替。(2)合理设置和优化课程体系。一是高校应当要以社会和用人单位为基础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并让用人单位针对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宝贵意见,将这些意见融入到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但需要注意的是,校方需要对所有的意见进行有效甄选,避免“东一头、西一头”,影响了课程的整体效果。二是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要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设计,增加实践课程所占据的比例,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操作机会,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在实践课程的设置中还可以借助企业、事业单位的帮助来为学生提供直接的岗位就业体验机会

2.加强就业创业教育

(1)发挥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一是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咨询制度。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服务。如就业创业教育教师要求学生填写《就业意愿单》《顶岗实习手册》等,在内容的设计上要全面合理,不仅要包括学生的生活、思想状态,同时也要包括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情况。教师通过这些内容来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有效指导,加强学生就业或是创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二是定期聘请经验较为丰富的求职者、创业者来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也可以将优秀的创业者成功案例来做成校报进行宣传,为学生提供榜样。(2)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高职院校可以将就业创业课程放到日常的教学计划中,重视就业创业课程,并聘请经验较为丰富的就业指导教师来进行授课,发挥其积极作用,将当前利于学生就业的信息及相关福利政策及时传递给学生。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各种校园活动来提高学生对就业以及创业的认识,在活动中融入更多就业、创业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定位,根据自身优势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3)借助互联网开展多样化的就业教育。网络在当前的教育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一是高职院校应当要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收集就业信息,及时将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到校园网站上,让学生能够及时获得就业信息。与此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就业创业教育与网络结合的优势,达到就业创业教育的目的。二是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网络职业测评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更多就业相关知识,进而根据这些内容来对自身的专业生涯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

3.加强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

(1)高职院校应当要以就业为导向,打造双师型职业教师队伍,为教育教学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一是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来校内为教师做指导,让教师了解企事业单位的实际运作情况,增强教师对社会上不同单位的进一步了解,提升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信息。二是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通过定期培训来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如校方有计划地派教师外出进修,或是邀请业界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更可以派教师去到国外进行深造,以此来满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为教育教学管理提供有效支持。(2)高职院校应当要将培养的重点主要放在年轻教师的身上,鼓励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攻读更多教育管理学相关内容,站在就业的角度加强教育教学的管理工作。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要制定一定的激励政策,激发教师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为教师的自我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改进工作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比如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晋升奖励等,让年轻教师有更大的动力。(3)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教师创造一定的条件,使其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任意转化,将二者有效结合到一起,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如派教师到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中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接触一线操作模式和流程,使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进而在展开教育教学管理、就业创业指导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全面和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