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渗透教学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渗透教学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渗透教学计划

德育渗透教学计划范文1

每个老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每节课堂教学都是德育的阵地。如果课堂教学纯粹是完整的知识灌输,其目的不再是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而旨在培养只擅长考试、记忆等技能的“知识木偶”。任科老师也将在“知识灌输”为本的学科教学中变得越来越忙碌,越来越劳累。老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通过不断挖掘教材的德育要素,让德育进入学科;同时,还要让德育熏陶与知识教学并重于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德育进入课堂。

二、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学校教育总是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去影响学生的,这些教育内容不是笼统地、杂乱无章地堆放在一起,而是按照一定的组织方式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每一个门类构成了一个大的教育内容模块”。其中,这个“模块”便是学校教育中的学科。

1.有机化学教学德育渗透的现状。关于有机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具体表现在教学中的德育目标不明确,德育内容不具体,有关德育的知识点没有落到各章、各节中,对德育内容的理解也仅凭教师个体的认识而定,不规范、不科学。“据调查,许多初中学生之所以要学化学,是因为化学实验有趣,教师讲课生动,化学成绩一直好”等,而目前调查发现很多高职学生认为学习有机化学就是为了应对考试。在学习中,能按照教学要求较长时间地感知化学现象和规律,但是,他们往往集中感知于化学现象的直观部分和化学规律的外部特征,对内部反应机理和规律性联系的理解,还常常把握不准,并且注意力还不够高度集中。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2.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抓教育激活点。即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抓住德育的时机,用准确、生动、通俗、浅显的语言,自然贴切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做到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学生在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时,主观化、片面化、表面化看问题时,教师应及时捕捉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有科学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客观、深入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在结合点有意识地点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体现了德育的导向性原则,使渗透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也可通过作业、实验、课堂纪律等许多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品德的教育、培养。

三、有机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德育渗透教学计划范文2

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果教师为了教语言而教语言,而忽视语言中所包含和传递的文化知识的教学,必然使教学过程单调乏味,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没劲。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或掌握一门外语,还要让学生能够运用该语言与外界进行沟通,汲取知识,获取信息。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呢?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言者与非本族语言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涉及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沟通交流,必然存在着文化差异,表现为不同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而这些文化差异会造成交际障碍,只有理解和拥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才可以减少甚至消除这种障碍,使交往获得成功。

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相应的文化因素,以跨文化意识进行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当今英语教学的重要课题。下面就简单介绍下我在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交际教育的内容和策略。

一、语用失误案例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在英语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往往把学习词汇和语法当作英语学习的全部,只注意词、句的理解,而很少注意篇章的理解,跨文化理解能力差,在用英语的交流中常会出现跨文化语用失误。跨文化语用失误是异文化冲突的常见现象,具体来说,“说话者不自觉地违反了交际规则、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不看对象,不顾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场合等,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使语言交际遇到障碍,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或达不到完满的交际效果,这样性质的错误就叫做语用失误。”语言失误很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而语用失误会导致交际失败,会令人怀疑是一种故意的言语行为。

例1:几年前,我们学校请了一位名叫Steve的外教,在Steve的一次口语课堂上,Steve讲课讲得非常生动精彩,学生都非常认真地听课,课堂上笑声不断,突然Steve幽默地问了学生一句:My lesson isn’t boring,is it?学生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Yes. 这时只见Steve面露不悦,表情有一些尴尬。其实,学生们回答“Yes”本意是想表达“是的,不单调。”但由于对英语中反意问句的回答没有掌握好,回答错误,被误解为“不,很单调。”对英语中反意问句的回答反映出不同语言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

例2:当别人患了感冒,我们不能依照国内的习惯说:“You should drink some water.”“Put on more clothes.”“Take some medicine.”等。这种劝告性的关心中国人普遍可以接受,而对强调个性独立的欧美人来讲,无异于“教训”,是不易被接受的。我们应该学习欧美人的习惯,只笼统地说:“I do hope you’ll be feeling better soon.”或“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就可以了。

例3:当我们想向他人提出建议把门打开时,我们不要说“Why don't you open the door?”它虽然是一句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但它含有强硬的命令口气,不适合对长辈或初交的人说这句话,可用“Why not open the door?”来表达。

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分析语用失误案例,把语用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既学好语言知识,又了解和掌握了语用知识,以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包括:中西方交际行为方式的主要差异,中西方在处理主要社会关系上的差异,汉英姓名和称谓的异同比较,中西方非言语交际的主要差异,汉英中常见的成语、谚语、俚语、委婉语及禁忌语的对比。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地进行语言教学,还应不断渗透相应国家的文化,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美国外语教学专家Winston Brembeck说:“采用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教学法,只能培养出语言流利的大傻瓜。”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我经常有意识地将中西方文化差异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西方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下面就列举一些我在教学中渗透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

1. 餐桌礼仪差异:东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除了饮食结构外,更大的差别是餐桌礼仪(table manners)。作为主人(host),中国人总是面对一桌佳肴却说粗茶淡饭(homely fare),招待不周;用餐时则一个劲地劝菜敬酒,大声说笑等。这些行为会让外国朋友感到不安,因为这全然不同于他们的餐桌礼仪。西方人崇尚节约,讨厌饭桌上的浪费,在宴请时,主人不会为客人夹菜,而是让客人自行选择,建议客人“Please help yourself.”或“Make yourself at home.”。

2. 送礼礼节差异:中国人送礼的礼节比较复杂,走亲访友一般都要赠送礼物。人们比较注重礼物的数量和价格。一般来说,礼物越贵越好,而且要双数,因为双数吉利。中国人接受礼物时为了表示礼貌,往往再三推迟后才接受,并放在不被注意的角落,以表示重情不重礼。西方人送礼不在乎贵重和数量,精心准备的小礼物尤其是亲手制作的礼物是最珍贵的。主人收到礼物要马上“识货”,立刻开包,还要说“It’s very nice.”“I really like it.”“That is just what I wanted.”等表示对礼物赞赏的话,否则就是失礼的行为。在送礼物时, 中国人常谦虚说“Here’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it’s not good”,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这是“谦虚”的说法, 他们会很纳闷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认为“not very good”的小礼物给别人。

3. 交谈禁忌差异:中国人的隐私保护概念不如西方人强,中国人聊天的话题几乎无所不包,甚至包括西方人不愿涉及的隐私方面的话题,如年龄、工资、价格等,见面聊天时,问及年龄是为了能够适当称呼彼此,以示尊重。英美国家人士对问及年龄、婚姻、收入等个人隐私问题比较反感,避免问“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What’s your religion?”等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在语法上都是正确的,可是提问的内容涉及英美人的私事,使他们误解中国人爱干涉他人的私事, 从而造成文化障碍。

4. 其他礼仪习俗的差异:社会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沿袭下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习俗文化一般包括称呼、问候、道谢、打电话、告别等。如中国人常用“吃饭了吗?”作为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如按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外国人听起来就觉得很奇怪,有时会误以为你要请他吃饭。

三、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在英语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应向学生介绍相关英语国家当时的社会背景知识,包括与语言本身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及与社会文化有关的背景知识。如何将背景知识贯穿于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如在词汇教学中,我们应介绍英语词汇的社会文化内涵,切实把握中西语言在词汇方面的差别。如学习“Thanksgiving Day”,可以从西方宗教文化角度和感恩节的来源等方面来提升该词组的内涵,再补充一些关于西方人如何过感恩节的知识来加深学生对该词的理解。当课文出现music话题时,可以给学生介绍音乐的大致发展历程,介绍音乐的派别和风格。可以着重介绍美国音乐的发展是如何从blues经历country music,jazz,rock music,rap,hip hop发展到现代音乐,特别要介绍一下美国乡村音乐发源地——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并播放几首优美动听的乡村歌曲, 如卡彭特的《Yesterday Once More》、约翰·丹佛的《Country Road》和《Taking Me Home》等歌曲。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就越强,学习英语的信心也就越足。

四、对学生实施跨文化交际教育的策略

1. 创设交际语境,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交际场景。教师要尽力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或模拟的交际情境,力求创设学生能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让课堂成为学生语言实践的场所,将语言知识的学习融于语言使用的活动中。可以在课堂内加入大量的以学生为主导的练习方式,如角色扮演、对话、小组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身临其境,提高交际能力。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信息量大和速度快的优势可以帮助教师传递大量的信息,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和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学生可以看到、听到纯正的现场语言交际,有身临其境之感,有利于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使课堂教学真正交际化。

3. 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英语活动,强化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可以视情况开展口语培训班、英语口语技能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广播和英语角等活动,让学生沉浸在英语的文化氛围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异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教师应该重视跨文化交际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教师有责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学会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 王才仁. 英语教学交际论[M].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德育渗透教学计划范文3

一、以“爱心”为核心,培养学生丰富而生动的内心世界

引导学生从《背影》《挖荠菜》《回忆我的母亲》等课文中感受世间最伟大的父母之爱;引导学生从《藤野先生》《我的老师》等课文中体会师爱的可敬可贵与人间的真情,引导学生从《小麻雀》等课文中感悟到物就是我,我就是物的爱怜之情,通过对《春夜喜雨》《江南春绝句》《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诗词的赏析,让学生体会山川田园景致的美妙。让作品中体现出的丰富多彩的感人肺腑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炽热感情,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如落花飘零在水上,芳醇学生的心房,如春风萌动江南,绽放在学生的心间,如春雷震响天地,回荡在学生的心头。引导学生体验作者,体验作品中形象,体验生活,体验万物,还要引导学生体验自己,体验自己的情怀与思想,通过审美体验,体验出丰富而生动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空间;通过审美体验,促使学生自发地调动心理潜能,调节好与对象(自然、别人、生活、社会等等)的关系,能够多存一份厚道,多存一份同情,多存一份宽容,多存一份理解,对世界充满爱心。

二、以“理性”为核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

比如,莫怀戚的《散步》,文中写了一家四口人散步时互相关爱的情景,很是感人。四个人都有美好的心灵,都各自承担着家庭的一份责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比较分析各自的形象特点,分析他们担负的家庭责任,说说自己喜爱文中的哪个角色。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认同或角色超越:将来你是否愿意做这样的父亲,或是做这样的母亲,或是做这样的奶奶,将来你希望自己怎样教育小孩,教育出怎样的一个小孩――让学生设计未来之我的形象,感受个人在家庭、在集体、在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并逐步形成自己对真善美的看法和追求目标。还可以把“利”与“义”、“个人”与“集体”、“对人”与“对己”、“劳动”与“奉献”、“现实”与“理想”、“成功”与“失败”等等有审美冲突的问题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情感震憾、理性思考中达到审美超越,形成自己的见解与看法,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乃至人生观与世界观。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掘作品的人文情趣和人文品格,在培养目标上,不仅强调人性的培养和理性的养成,而且趋向于培养集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完美之人”。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比如,讲朱自清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

三、以“个性”为核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勇于创造的精神

富有个性的人格才充满魅力。鲁迅之所以难忘藤野先生,是因为在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与行为横行的年代里,藤野先生保持着独立自主的出淤泥而不染的个性――追求科学、献身科学、毫无民族偏见、热情关心一个来自弱国的“低能儿”。同志的母亲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她不仅具有了中国劳动妇女的美德,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社会处在大动荡的年代里有自己的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坚韧的做法--深明大义,支持同志参加革命,并不给儿子和儿子的革命事业带去丝毫负担!歌白尼之所以为人所景仰,是因为他有自己独立自主的人格--坚持真理,宁死不渝。诸葛亮之所以为后世所推崇,就是因为我们被他的大智大勇、感恩图报、忠心耿耿、一腔赤诚的人格魅力所叹服……让学生通过故事、人物形象等文学形式及文本中所体现的理念的暗示,伴随着情感震憾、审美体验,从课文中学习做人处事的价值标准,模仿课文中歌颂与赞美的人物,逐步形成自己独立自主的人格。特级教师蒋澄清说:“创新,就是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创新,就是独立创造,推陈出新;创新,就是打破常规,另走新路;创新,就是破旧立新,创造特色。”可见“创新”总是与“个性”相联系。因此,塑造个性也必然与锻造创新相辅承。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其重点应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与自觉性。结合教学内容,如《怀疑与学问》等课文,采用渗透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理解创新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更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乐于表现自己,敢于与众不同,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并能主动验证自己的想法,培养深入思考而不随声附和的个性。

四、以“活动”为核心,培养学生多元思维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德育渗透教学计划范文4

1.创设和谐民主课堂,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教学实践和研究表明,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英语教师开展跨文化交际渗透教学的重要条件,其直接决定着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能否得到有效地激发,进而会对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效果产生影响。在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跨文化交际渗透过程中最不利的问题在于教师教学手段和方法比较单一,课堂氛围枯燥、沉闷,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到跨文化渗透教育中来。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情绪状态也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渗透效果。因此,为了增强跨文化交际在教学中的渗透效果,就必须要改善当前的课堂氛围,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在和谐民主、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来与教师进行无拘无束的交流,同时要尽量避免采用生硬、直板的语气来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切不可严厉批评学生,以免使学生的情绪受到影响而对跨文化交际的渗透效果产生影响。另外,由于跨文化交际的重点在于英语表达,所以口语教学和训练应该是教学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多组织口语练习,并要实施鼓励学生多讲英语,不断增强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例如,在讲解“Nobodyissureofthat.”这部分教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大都会将以下四种表达方式传输给学生,即:besuretodosth(一定会做某事);besureof/that…(对…有把握);besurethat+从句(确定或者肯定某事);benotsureif/whether(不确定是否…)等。此时,教师必须要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练习,学生此时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句子,比如:Wearesuretobethewinners/Iamsureofmyself/Wearesurethatwewillwin等,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该句子的理解和认知能力,也可以通过这种积极性语句的改编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立足学生学习效果,加强文化背景教学

在当前的跨文化交际渗透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所讲述的英语教材内容的理论性比较强,课堂比较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同时也没有实用性。针对这种教学问题,英语就必须要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将教学内容合理有效的灌输给学生,不断增强丰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就具体的教学手段而言,英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将教学的内容以课件的形式来直观、生动的展示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也避免了英语教师繁琐、复杂的讲解,同时还可以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来让学生自主去进行学习和探索,尤其是要学生多接触与西方有关的书籍,不断拓展学生的英语知识面,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为了确保跨文化交际在教学中渗透的效果,英语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来合理确定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借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加强文化背景教学,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在讲解“Englishisspokendifferentlyindifferentcountries”这篇文章的时候,英语教师挑选一些有关美国早期历史的视频资料来提前让学生进行了解和学习,同时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合理的问题来使学生带着问题来考虑,不断增强学生的理解效果,比如“HowmanykindsofdifferencesaretherebetweenAmericanEnglishandBritishEnglish?”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意识到不同地域的英语也会存在很大的区别。然后,英语教师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来搜集一些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英语资料来补充到英语教学中来。

3.优化语言教学模式,强化口语实践练习

德育渗透教学计划范文5

关键词:粽子;包装设计;传统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94-01

粽子不仅仅只是一种食物,它还承载着很多民族情怀,而对粽子进行包装设计,能更好地宣传粽子文化。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粽子包装设计的方法和技术得到了不断创新。教学中,教师要以包装设计的文字、图形、色彩、结构为设计中心,将粽子的传统文化特点发挥到最大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包装设计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一、通过文字设计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导学生,消费者获取产品信息,主要是浏览产品的文字信息,从包装上的文字获取品牌名称、产品型号、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用途、使用方法、生产单位、规格、成分等。也就是说,在包装中,文字是介绍与宣传商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消费者可以通过文字信息去了解商品,是决定购买的主要因素。粽子包装的品牌名称的字体选择非常重要。包装中常用书法体、印刷体、广告体和美术体,其特点是识别性和艺术性强。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导学生,粽子包装品牌名称可以利用书法体展现其传统文化,以书法体作为基本框架,再在组合上加以设计,如运用连体、字体大小、笔画的粗细、颜色变化,使其在视觉传达上有着特有的韵律和节奏,达到吸引消费者购买欲望的目的。包装上的产品型号、批号、用途、使用方法、生产单位、规格、成分的字体一般使用印刷体进行排版,按信息的重要等级,将字体大小进行变化,体现其主次和强弱之分。

二、通过图形设计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图形可以直观告诉消费者产品的卖点。当今很多设计师模仿动植物表皮肌理对产品进行包装。比如橙汁饮料,设计师在包装图形上运用橙子的表皮纹理,这样消费者不看文字也大概知道这是什么。在粽子包装设计上也可以融入一些肌理的感觉,如运用粽叶的纹理,结合粽子本来的三角形的结构,同样消费者不看文字也知道这是粽子,还增加了商品的情趣,加强了消费者对于商品的可知性。这样,就将中国千年的粽叶元素很好地融入到了粽子的包装设计当中。单一的包装已经不能适应整个市场,为了提升竞争力,系列包装的地位不可忽视。同样粽子包装也是如此,既可按口味设计包装图形做成系列包装,也可将屈原故事融入到粽子包装图形设计中。同时,还可以根据大人、孩子食量的不同,将粽子的规格、容量进行改变,按大、中、小系列,以便适应消费者对用量的需求。

三、通过色彩的运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导学生,粽子包装的色彩应该考虑色彩象征性和人的心理因素。红色象征节日喜庆,绿色象征着新生命,黄色象征泥土和大地,蓝色象征天空等。在用色上粽子的包装用明度和纯度相对艳一些的颜色,如以红、黄、绿为主色调,在增加节日喜庆气氛的同时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在包装设计中,色彩的运用必须要考虑到人的心理因素。通过色彩,人们常常可以幻想成不同的食物,味蕾也会有不同的感觉,这就是色彩赋予包装的魅力。粽子是中国传统美食,在食品包装上,怎么运用色彩体现色香味,让消费者不品尝,只看包装就知道其味道呢?粽子的包装用色上应该多考虑人的民族情感,使用一套色彩艳丽明快颜色的色调。按风味象征的颜色进行包装设计,在融入当代元素的同时,能将中国传统文化表达得恰到好处。

四、通过粽子构成设计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导学生,粽子内包装和外包装在结构上应该具备多样性。粽子的内包装可以考虑:微波杀菌包装、无菌包装、真空包装、脱氧包装等。不同的复合材料可以将食品有效地进行保护,对于企业可以延长其销售期,对于消费者可以延长其保质期。粽子外包装结构设计上可以使用中国古代的锦盒、竹筒、篮子等作为外包装。包装材料可以选择环保健康、并能循环复用和再生利用的材料。使用纸材料做粽子的外包装,在塑造外包装形态、印刷和销售中均占优势。纸材料可以出设计四边体、六边体、八边体和圆柱体等各种形态的外包装形态,并可以设计成有中国韵味的锦盒。竹子同样是环保材料,在包装上也得到了广泛使用,可以使用竹筒作为粽子的外包装,既复古、唯美又可以当装饰品。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设计包装的题材上多考虑到传统文化元素,将两者融合并得到很好的升华。同时,教师要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加强粽子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包装设计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颖,杨猛.包装设计中“五感”应用的探究[J].包装工程,2011(12).

[2]王建民,王葆夷.论产品包装设计中的有效信息传达[J].包装学报,2013(01).

德育渗透教学计划范文6

 

关键词: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文化教学

外语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交际是一个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仅仅掌握语言知识是不够的。因此,外语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需要语言技巧,还涉及到很多文化因素。

一、语言、交际、文化三者的关系

关于语言的解释众说不一,普遍被接受的一种说法是语言是用于人类交际的主观而有声的符号系统。文化是某个社会的成员之间用来处理周围世界而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观、习俗等的体系,它是通过学习而代代相传的。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能反映文化并为文化服务,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文化无所不在,语言的正确使用要受文化的制约。只有对目的语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准确自如地进行外语交际。交际――用来分享想法和感觉的能力――是人类活动的基础。在人与人之间进行接触的时候,他们就在交际,而交际这一过程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因为语言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交际必然与文化不可分割。

总之,语言、文化和交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文化包含着语言,并影响语言;而语言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存文化,交流文化和反映文化而不可缺少的工具。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可分割。“没有语言就没有社会人,没有社会人就没有语言。”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由于语言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又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将跨文化的交际性作为教学的主导原则,帮助学生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以语言的应用及交际能力为出发点设计教学,最终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要想在文化教学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应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课堂教学方方法。教师是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目标的关键,是外语教学中的重要角色。因此,教师首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对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认识与能力,然后才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课堂教学方面,文化教学应当遵循外语教学的原则,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变为主动。寓语言教学于文化教学之中,寓教学于娱乐之中。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1、词汇教学中注意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的难点并不在于词汇的读音、本义,而在于词汇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让学生了英语词汇在许多方面与汉语词汇存在着不对应现象。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具体反映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意义的不对应上。要让学生了解:这是由于不同的民族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而造成的。在这类词语中,尤以表达动物的词最具有代表性。

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向学生介绍有关“dog”这个词的文化含义。汉语里有“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腿子”等贬义词来表达人们对狗憎恶的情感。教师有必要向学生解释:在西方文化中,狗以它的忠实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它在英语国家里身价百倍,人们把它当作宠物,狗被称为“man's best friend”(人类最好的朋友)。狗的形象是正面的,与狗有关的词语也是褒义的,或是中性的。在英语中,常用狗来比喻普通人的生活和行为习语 “a lucky dog”意为“幸运儿”。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这些词、句经常使用的场合,使学生会正确使用。此外,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内涵意义和搭配意义上,教师都可以在教学中适时向学生介绍,培养学生正确、恰当地使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

2、注意挖掘课文的文化信息

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内容丰富,不少课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在课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如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自己来对比中西方在饮食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喜食鸡肉、鱼和海鲜,美国人爱吃牛排;茶在中国和英国都是 the national drink (举国饮用的饮料),但英国人喜欢在茶里加糖、牛奶或柠檬。一般情况下提问学生:“‘红茶’英语怎么说?” 学生都不假思索地答道:“red tea”。随后可告诉学生“black tea”才是正确的,学生都会感到不可思议。实际上,由于中国人和英国人着眼点不同,同是茶,中国人注意的是茶水的颜色,故称“红茶”;而英国人注意到茶叶本身的颜色是黑的,故称“black tea”。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不能完全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

这样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是很肤浅地停留在课文所提供的那点信息,而是向他们开启了一扇了解茶文化的窗口,比单纯地讲解课文内容有趣生动,因而更能吸引学生听课的兴趣。

3、体会语法的文化影响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方式,它揭示了连字成词、组词成句、句合成篇的基本规律。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各异。

在教学中,学生易犯 chinglish(中国式英语)的错误,这在做中译英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如要表达:“他是我父亲的一个朋友”,容易受汉语的影响,说成:“He's my father's a friend.”的学生仍大有人在。有些学生虽然知道应该说:“He's a friend of my father's”,却并不理解为什么my father后还要加“'s”,因为学生认为“of”结构已经表示了所有关系。究其原因,这与学生不了解英汉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有关。因此一定要让学生了解: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通常,从文化的角度来诠释语法现象,学生容易接受,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单纯讲解语法,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