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范文1

关键词: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内涵 现状 支持条件

一、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建立一套科学完善、并具有实践操作性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高校内部自身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政府、社会通过对高等学校认证、评价等措施而建立的外部质量监督体系。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高校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质量管理程序、制度和规章,运用测量和评价等手段,整合内部各类教学资源,从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能符合社会、个体、学校的需要,同时“形成一个完整的培育组织学习系统,构成一个在质量上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1]

二、现阶段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依赖于对教学活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辅以物质奖励形式的激励。客观地讲,以监控为主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教学过程的测评和监控、教学管理效率的提高、教学质量意识的加强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它的不足。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真正目的被掩盖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是为了鉴定、考核老师,还是推动、改进教学?是为了选拔、淘汰,还是发展教育?前者侧重于鉴定等级、区分优劣、排列名次;后者侧重于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改进教学,这才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真正目的。前者是以监控为主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对稳定和保证教学质量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国外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比较成功的经验分析来看,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就必须淡化评估的鉴定性和评比,强化过程性和反馈性,促进教师主动地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二)监控产生的“负效应”挫伤了教师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

教学效果的滞后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监控信息的样本量,师生之间、教师之间、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之间公正意识的状况,都影响着教学评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无论是学生评教,还是专家或领导评估,都要对教学作出量化评估,其准确度不可能不产生偏离,如果偏离过大,就会挫伤教师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因为,第一,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不足以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第二,有的教师很可能会因此而讨好学生,放松对学生的要求;第三,有的学生打分随意、不严肃;第四,不区分课程性质、课程与专业培养计划的关联性的评价,不能真实反映教学要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而失去公允;第五,专家或领导评估,如果只听了教师的一堂课,就得出评价结果,必然失去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2]

三、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涉及学校的各部门、各个工作环节,大致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

(一)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指挥系统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指挥系统是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部分,具体指在校党委和主管校长的具体领导下,以教务处为主形成的运转灵活、上通下达、权威高效的运行机构。从整体上看,指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按照学校总的教学质量目标,把分散的教学过程质量要素和质量管理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使教学环节有序运转、规范协调,收到教学质量管理的最佳效果。从具体的运作上讲,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学校,包括校长、分管副校长、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务处。在这个指挥系统中,这一层次承担了教学质量管理的决策、指挥、组织和调度的职能。其中,教务处是教学质量管理指挥中心,它起着上情下达和下请上传的作用。对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校领导,它需要如实反映教学质量的现状,提出质量改进的建议和教学改革的设想,为学校作出合理的教学质量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对学院,它是代表学校行使全校教学质量管理责任的专门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方案,筹措教学经费和改善教学设施,开展经常性的教学调研,组织教学质量的评估和检测,确定培养方案的制定或修订的原则,落实或实施相关教学政策。

第二层次是学院。其主要职责是依照学校的使命、人才培养要求和教学质量标准,管理所属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和修订,协调教学环节的组织,检查课程实施的效果,完善教学基础建设,确保教学文档的齐全,监控各专业和教师个人的教学质量,指导和协调实践性教学活动等。

第三层次是系。系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基础,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学校和学院教学质量管理的目标和措施,对所属专业的课程实施和教学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包括专业改革、课程建设、教材选用、讲义编写、教师业务培训和进修、教研活动组织、教学经验交流、学生学习指导和开展本专业毕业生追踪调查等。[3]

(二)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信息系统

教学信息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没有准确、全面、客观的教学信息,就无法保障高校的教学质量。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信息系统包括教学信息收集、教学信息处理、教学信息的评估与诊断和教学信息反馈。教学信息的收集应该通过多种渠道,有专家的信息、有校督导组的信息、有校领导的听课信息,还有学生的听课信息。教学信息的处理应该科学和全面,对一个老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科学和全面的评价,只听一堂课或是只看教师课堂上的讲课表现是不充分的,要有足够的、长时间段的课堂教学样本量,以及教师课前的备课情况,甚至要考虑课程的性质,这样才能保证对教学信息处理的科学、合理和公正。收集大量的教学信息以后,对信息进行评价和诊断,形成结果,并将结果反馈给被评估者本人,不排序、不对比、不公示,目的是帮助教师改进和提高教学。教学信息的反馈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实现,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校长可以查询全校教师的评估结果,院长可以查询本院全体教师的评估结果,系主任可以查询本系全体教师的评估结果,而教师本人只能看到自己的评估结果。因此,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教师的“隐私”,教师看到学生或专家对自己的评估,就可以去分析存在的教学问题,思考如何提高、如何改进。

(三)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督导系统

督导系统是教学质量管理的约束机制,由学校和学院两级教学督导委员会,以及各学系本科专业委员会构成。它改变了过去督导成员单纯由退休教师承担的做法,建设了一支参与面广、能力强的督导队伍。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由分管副校长、教务处长、各学院分管副院长、教授代表和教师代表组成;学院督导委员会由分管副院长、各学系主任、专业负责人、教授代表和教师代表组成。教学督导委员会的职能是建立教学质量标准,监督质量管理规范的执行,深入课堂、实验室、教研室、学生宿舍进行听课、调研和谈话等,认定和处理教学事故,接受学生有关教学方面的投诉,以及引导教学改革的进行等,从而监督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质量为中心。[2][3]

(四)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激励导向机制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还有赖于相关的激励导向机制。改变传统的奖励方式,即“物质加精神,以物质为主”。这种低水平、一般意义的奖励手段仅发挥了激励的一小部分导向作用,难以涵盖激励导向的全部内涵,更难以发挥强大恒久的动力效应。在指导思想上,要转变观念,正确地处理好监控和激励的关系,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激励导向机制,要改变过去只关注教师的横向比较结果,忽略了教师自身现在和过去的比较,漠视了教师的进步和发展的现象。一个教师如果进步较大,即使原来水平较低,也应该受到奖励,不仅体现了人性化管理和人文关怀,其效果也远比单纯的评比评估效果更加显著。

要让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激励导向机制切实发挥作用,真正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造力,鼓励教师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在具体的措施上,必须有科学的教学管理评价制度作支撑。学校教学质量的监控,对各项教学管理工作都应制定相应的教学的评估、评价指标,以使各个环节的监控都有具体的标准可循,从而更有效地提高监控的效率。可以建立本科专业评价办法、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评价办法、课程建设评价办法、课堂教学评价办法、实验教学评价办法、本科毕业论文评价办法、学院教学管理评价办法和教务教学人员评价办法等一系列措施,内容涵盖本科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4][5]

四、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支持条件

教学质量是教学过程各个活动环节质量的综合反映,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任何一个人――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等,其工作和学习质量都会不同程度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高校是一个独特的社会机构,即“大学是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在大学无政府状态中,每个人都被看作是独立的决策者:教师决定是否教授,何时讲授,讲授什么;学生决定是否学习,何时学习,学习什么。这一组织特性决定了高校营造教学质量文化是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顺利运转必不可少的支持条件。高校质量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质量意识、质量价值和质量行为规范的总和,是高校的教育质量保障的思想文化基础。营造教学质量文化氛围,需要以学校的教学质量标准,以及相关的支持性文件和程序性文件为核心,通过目标认同、制度约束、活动引导等措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意识监督,尤其是学校领导的精力投入,使教学质量意识渗透于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

首先,目标认同是营造教学质量文化的前提。教学质量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需要高校在形成独特的质量价值体系,包括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针、质量价值观、质量目标、学风、工作作风和道德风貌的基础上,使教职工明确人才质量的标准和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意义,树立起“质量高于一切”的价值观,进而使高校的全体人员形成建立在教学质量目标认同基础之上的共同质量愿景。

其次,制度约束是营造教学质量文化的核心。所谓制度约束是“高校为实现其质量目标和质量方针对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要求,具有基础性、长期性、稳定性和严肃性”。质量管理制度是高校质量文化的硬件,是学校质量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和,是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有关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是学校实现质量目标的有力措施和基本方针,是学校价值观和管理哲学的反映,也是学校质量科学化和民主化程度的体现。[3][6]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生多样化,使学校教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当务之急。各高校要建立适合校情、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除了要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之外,更要在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把各体系环节的过程管理落到实处,并确保教学质量管理程序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达到建设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天虹,赵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高校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等建筑教育,2004.2.

[2]马东太,王晓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完善[J].当代教育科学,2004.10:38.

[3]高耀明,张光辉.大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0:67.

[4]张丽芳,张蔚伟.浅析我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9:38.

[5]张作岭,孙阳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功能与实施[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4:109.

[6]叶聚丰.二级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实践[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7.3.

[7]柴维斯,陈舒怀.大规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12.

[8]高海生,胡桃元等.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研究,2006.10.

[9]宋远航.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模式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2005.1.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范文2

【关键词】公共艺术课程 质量 保障体系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思想,力求实现理念上的创新、方法上的创新,将使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教学管理不断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和有效化方向发展。

一、课程内容形式体系

该体系一是要构建融艺术理论学习、艺术作品鉴赏和艺术实践活动于一体的立体式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在普及艺术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全面提高审美能力,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二是要形成以《艺术导论》等8门限定性选修课为核心,以提高型和个性化任意性选修课(含校本课程)为重要补充的公共艺术教学内容体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的限选课程有艺术导论、戏剧鉴赏、音乐鉴赏、美术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艺术教育的新观念强调,“艺术教育课程要多样化……以人的发展为本,把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目标……”。高校应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公共艺术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发展等进行选择,这样的课程能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如清华大学就设立了艺术自选课,主要包含理论型的欣赏课和实践型的技巧课两方面,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接触一些艺术门类。三是要充分利用网络等平台,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有机结合,建立好艺术教育网络。由于艺术教育不是一种纯智力活动,它还包含了情感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以及一定的艺术技能方面的教育,因此,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不能仅局限于显性课程,理所当然地要重视隐性课程的建设,将艺术教育延伸到学生的课外生活领域,建立艺术教育网络,扩大艺术教育功能。这要求教育者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实施艺术实践、课外指导、专题报告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其中由于艺术实践有其丰富性、多样审美性、体验性等特点,它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课外艺术实践活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举办校、院(系)际的主题鲜明的大型艺术活动,如大学生艺术节等;另一方面是加强对学生文艺团体的指导与管理,鼓励大学生在各种类型的文艺社团活动中丰富文化生活,提升艺术素养。

二、教学操作规范体系

该体系是教师教学的起点。规范化的严格的教学要求是保证公共艺术教育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水平的关键环节。和高校的其他教学一样,公共艺术教学应列入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对公共艺术整个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做出符合课程特点的明确规定,主要包括:一是富有特色的课程设计。艺术教学的实践主要是通过课程设计来完成的。公共艺术课教师要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将艺术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机结合,采取各种形式和手段,通过富有特色的课程设计,激起学生对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浓厚兴趣。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要特别重视教学内容的个体经验性。在公共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最感染学生的往往不是教科书上图文并茂的文字解说,最震撼学生的也不是艺术大师们所具有的非凡的创造力,而是教师凭借自身对艺术作品的体验和感悟、以自身独特而真诚的思考,引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激发学生表达自己的冲动,并帮助学生实现精神探索的历程。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要形式的教学过程。在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永恒的主体。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做学生的引导者、示范者、欣赏者和协助者。新奇而轻松、自由而快乐的课堂氛围能够激发艺术兴趣,充分调动广大学生进行艺术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在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以实践为主要形式。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表明,学生是体验者,还是旁观者,是动态的操作,还是静态的观看,效果是很不一样的。所以,有人把操作性也列为艺术教育中培养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的一条重要实施原则。三是形式多样的教学总结,形成完整的公共艺术课教学档案等。课堂教学总结是在公共艺术课结束前教师与学生共同对课堂用到的关于公共艺术的知识点、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的总结。好的总结能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好学习过的内容,并对学习的知识起到画龙点睛的归纳作用,通过建立完整的公共艺术课教学档案,不断提高公共艺术课教育教学质量。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范文3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高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2-0117-03

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现象和教育类型在我国是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科技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不断升级对知识与技能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背景下产生的[1]。在我国,应用型大学是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大学而言的,它是按照我国目前大学培养的特点,在我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本科教育[2]。目前,我国本科高校总数的1/3定位为应用型大学,由于这类高校大多设在地级市,所以又称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1]。安徽科技学院于2009年获批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2014年获批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确定了“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的办学定位。

1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3]。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向行业内部的实际需要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立足之本;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出发点;培养基础知识比高职高专生深厚、实践能力比传统本科生强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势[3-4]。因此,实践教学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师资制度不健全、队伍力量不够、基地建设不完善、评价体系不科学、监控不到位等等[5]。具体表现为:多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新教师多数是从高校到高校,缺乏实践经验,老教师不能及时掌握现代实用技术,因此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资金和场所不能保障实践教学的正常运行,学生不能及时对课堂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现场实践;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合理、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执行、教学质量的评价执行不到位,实践教学教师也各自为战,无统一的标准,监控与管理较为混乱;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不科学,多数仍采用传统的“笔试”形式,不能真正放映学生的实践教学水平,极大地挫伤了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主动性。

2 种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为适应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需要,我校种子专业主动出击、全面调研、统筹规划,紧紧围绕地方应用型高水平种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科学构建了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实习与实训相结合的“三能合一、十六个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学科基本素质的基础上突出了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三能合一、十六个环节”即专业课程实习、专业生产实践、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大赛、职业技能鉴定、企业实训、毕业实习,创新创业培训、创新创业论坛、大学生创新课题、创新创业大赛、校企合作创业课题,个性化拓展实习、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村官、暑期企业营销实战。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中规定课内实践教学不少于26周、课外不少于17周,在166个总学分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占3分,加上课内实验折合的学分,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39.6%。此外,根据种子专业特点,实行农忙学期制(6月下旬至9月底),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岗位实战训练,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同时,更突出学生社会活动综合能力的培养。

3 种子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为确保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执行,并取得实效,我校从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实践师资队伍、实践基地、实践教材、实践经费、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及监控等方面构建了以系统论为支撑,办学理念先进、培养方案科学、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条件保障得力、运行机制规范、效果评价科学合理的地方用型本科高校种子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

3.1 制定规章制度,确保实践教学有章可循 要确保实践教学各环节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只有制度健全了,才能保证实践教学活动有章可循、监控有制度可依。为此,我校在学校层面制定了实验教学管理办法、实验教学与成绩考核评定、课程实习管理规定、实践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细则等实践教学相关制度。学院结合种子专业特点,对相关制度进行了补充和细化,从实践课程、实践师资、实践教材、实践基地、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及质量评价与监控等方面对实践教学相关环节进行了细化和完善。

3.2 强化队伍建设,确保实践教学师资力量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行业企业专业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但目前许多应用型高校教师主要来自刚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这些青年教师大部分是从学生直接过渡到老师,缺乏实践教学的能力和经验,从而导师应用型本科高校所要求的“双能型”教师缺乏。针对这种情况,我校主要通过“内培”与“外引”相结合的方式来提升实践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内培”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对新进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由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其导师,制定指导计划,通过指导,2a内获得“双能型”教师资格。二是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业挂职锻炼或利用课余和假期担任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的专业指导老师,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三是鼓励和引导中青年教师参加行业、职业培训和相关资格考试,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四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申报、技术服务等,通过项目和实战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外引”主要是通过弹性引进或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承担相关实践环节的指导教师,如种子生产、种子加工、种子营销等实践环节邀请种子企业技术人员或种子管理部门相关专家指导学生,以弥补校内实践教师的不足或实践经验的不足,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3 加强基地建设,确保实践教学场所需求 实践教学场所一般包括专业实验室、校内实践基地(训练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等。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践场所存在实验室利用效率不高、校内实践基地管理混乱、校外实习基地流于形式等问题。我校种子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具体做法是:一是加强实验室建设。通过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卓越农艺师支撑计划等项目的建设改善实验室软硬设施,在原有遗传育种实验室和种子学实验室的基础上,筹建了分子育种室、种苗培育室(组织室)、创新实验室,并根据种业岗位群建立了种子检验室、种子加工室、种子发芽室等功能室,实验室面积超600m2以上,仪器设备价值1 000余万元,完全能满足种子专业实践和种子科技创新的室内要求。二是加强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利用省振兴计划和高水平大学创建专项资金加强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规范管理,新建种质资源圃、种子生产试验田、微型种子仓库等,并推行校院二级管理,确保校内课程实习有保障。三是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与皖垦集团、安徽隆平等种业企业共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负责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聘请企业专家在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等关键环节全程指导,从而确保校外实习见成效。

3.4 完善教材建设,确保实践教学地方特色 质量高、操作性强的实践教材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有力保障。为了充分体现地方性、应用型和高水平的特点,学院组织种子专业课教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深入行业、企业及生产一线进行专业调查,了解社会对现代种业人才的真正需求,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编写能体现地方特色、实用性强、系统规范的种子专业系列实践教材,如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和安徽沿淮淮北种植业特点,编制地方性、操作性强的《种子生物学实验指导》《种子生产技术实验指导》《种子加工贮藏实验指导》《种子实践》和《种子实训》等实践教材。

3.5 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实践教学经费 目前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由于实践经费得不到保障,使得实践教学停留于纸上,得不到很好的实施。我校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保障充足的实践教学经费:一是学校每学期划拨实验室易耗品维持费,确保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二是利用省级振兴计划、高水平大学创建等专项经费,确保实验室、校内实践基地硬件设施建设。三是利用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卓越农艺师支撑计划等,通过项目驱动,确保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创新训练等正常运转。四是通过种业企业的横向合作经费,确保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通过以上几种渠道,种子专业的实践教学经费充足,确保了实践教学扎实有效开展。

3.6 科学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目前许多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仍采用传统的“笔试”形式或根据实践报告或实物进行评价,缺乏对过程的考核评,导致考核评价结果不能真正反映出实践过程,很难对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准确判断,不仅挫伤了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我们根据学校和学院实际,构建了学生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以及企业、行业、学生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以上3个层面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学生评价体系主要以过程操作考核为主、结果(目标)考核为辅,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结果只作为评价的参考。教师评价体系主要依据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执行、过程考核标准的制定及执行、专业技能大赛指导成绩等方面对实践课教师进行考核。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根据学生实习企业的评价、行业对实践内容及成效的评价、学生家长对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满意度以及被研究机构采用的评价指标等情况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

3.7 全程监控,确保实践教W落到实处 一是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不能由任课教师说了算,要通过课程组、教研室和学院讨论后制定执行,避免了实践内容的重复性,保证实践内容的连贯性;二是学院督导组对实践教学过程的全程监督和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实践教学顺利进行;三是学校督导组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督导,杜绝师生散漫实践教学思想的产生。

4 种子专业实践教学成效显著

通过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及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我校种子专业实践教学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学生的实践技能显著提高。毕业生获得国家级“作物种子繁育员”和“农业技术指导员”的比率达100%,部分学生获得了省级种子检验员资格证书。二是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明显增强。通过构建“三个环节、三项课题、三大训练、多种大赛的专业实践创新体系”(即“学科带动―项目驱动―教师指导三个环节,大学生创新课题、企业创新课题、科技创新兴趣课题三项课题,暑期专业技能训练、学生综合训练田、企业专业实训三大训练,种子检验技能大赛、生物标本制作大赛、农科学子风采展之农科专业技能大赛、挑战杯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等),并以“三进二促一创”(即“应用性研究进课堂、进教材和进学生毕业论文,科研促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的开展,通过科研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平台”)为途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和毕业论文90%以上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生产实践,近3a来,学生参与申报专利的达20余人次,学生参与发表的论文达20余篇。三是毕业生就业率明显提高。2012-2014届种子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8.4%、98.6%和100%,学院多次获校就业先进集体称号,学校连续3a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荣誉称号。四是企业和社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大幅度提升。从毕业生跟踪调查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对种子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素质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思想道德素质”过硬,90.1%的单位认为专业基础扎实;在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评价中,选择“很强”、“强”的分别占到93.8%、95.1%和92.6%;毕业生能“完全适应”或“基本适应”工作岗位要求,58.0%的毕业生获得过销售冠军、优秀员工、工会活动积极分子、优秀新闻奖等单位、县级、省级奖励;在对毕业生工作满意度、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的调研结果中,超过98.5%的用人单位表示“很满意”或“满意”,毕业生技能符合工作岗位要求的达到74.1%以上,29.6%的单位指出,种子专业社会需求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需加大学科专业建设力度。

参考文献

[1]陈小虎,吴中江,李建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征及发展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6):4-6.

[2]王良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战略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10-13.

[3]金晶,陈斌,臧靖.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J].科教文汇,2012(12):27-28.

[4]王丽霞.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17):13-14.

[5]陈平.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质量监控问题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7):28-31.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范文4

关键词: 高等学校 教学质量 保障机制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以及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创新,教学质量日益为国家和社会所关注,尤其是对于以教学型为主的本科院校来说,教学质量更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也直接影响到国家科技的进步和综合实力的增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基本、最核心的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国家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

一、现阶段本科教育中的问题与不足

1.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1999年国家高等教育扩招之后,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高校经费的投入总量虽逐年增加,但其增幅远远滞后于扩招的速度,以致2000年以后,预算内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年年减少(见表1),同时,高校学费对教学的投入也明显不足,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使教学质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和国家对人才的需要[1]。

表1 扩招前后13年全国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

2.教师数量偏少,教师对教学精力投入不足。

首先,随着扩招学生数量猛增,致使很多学校的师生比例达不到教育部1:18的指标要求,专职教师数量增加少、教师教学任务过重,从而使高校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也减少了教师教研和进修的时间和机会,从而影响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教师对教学的精力投入不够。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使大批教师在民办高校兼职代课,影响了对本职工作,还有科研的影响也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致使很多教师在教学上投入的精力远远不够。

3.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教材与教学内容陈旧、落后。

首先,扩招以后高校本科人数及专业点总量增长已经超过50%,但迅速增加的专业存在设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问题,一些学校不顾自身办学条件和师资等实际情况,看到什么专业就业形势好就办什么专业,真正适应经济建设和就业市场需要的高新技术人才专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造成人才积压和紧缺并存的矛盾现象。由于高校扩招、专业增加及社会发展迅速,许多教材和教学内容无法适应新增专业、科学发展及社会对专业人才需要的要求,教材中专业知识陈旧,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影响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不健全。

目前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主要与教师考核挂钩,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作为考核教师业绩的重要指标,广泛运用于聘任、晋升、奖励等方面,被错误地看成对教师个人的评价,且往往以一堂课的评价代替教学总评价,评价方式过于狭窄,易导致评价结果的片面性,不利于教师个体作用的发挥[2]。学生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的方式单一,只是通过网上评教、学生座谈会等方式,缺乏与教师课上和课下的交流互动,缺乏动态评价和差异评价。另外,缺乏评价保障机制,缺乏长期有效的制度保障。

5.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认识不清。

“985”学校是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他们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211”高校大多数专业是实务应用性的,培养工程技术和应用型人才。一般高校大多是职业应用型的专业。三种不同层次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不一样,各自应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毕业生为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尊重客观实际,及时调整教学思路,选准培养目的,使高校本科教学不走或少走弯路。

二、建立本科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

1.增加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

国家、地方和高校应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及有关软硬件设施等,按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要求,经费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高校自筹等方式解决。同时,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在做好“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及高校积极筹措资金,鼓励各高等学校根据学校特色,积极筹措资金设立校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中央财政、地方教育、财政主管部门或高等学校应制订相应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高校和财政部门等按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具体负责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保证各项必要的教育经费足额、及时到位,以促进高等学校学科发展,改善教学科研条件,提升科研水平。同时,为了监控资金的使用情况,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应接受教育部及财政、审计等部门的检查、审计。

2.引进高层次教师人才,提升教学能力。

本科高校应该大力引进符合学校实际的专业教师人才,提高教师的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水平,保证高校能吸引到高素质的教育人才,建立有效的教学激励机制[3],“以学生为本”和“教师为本”相结合,注意体察教师心理,解除顾虑,以评优评先、树立先进典型等形式,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引进高水平人才科研所需的相关配套设施,确保其科研得以顺利进行。培养教师队伍,引导高等学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提高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结合不同岗位的性质和特点,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和制订多层次的培训计划,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重点建设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承担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实践研究,组织区域内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管理人员培训,开展有关基础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改革热点与难点问题研究,开展全国高等学校基础课程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另外,还应当解决眼前教师中普遍存在的教学与科研的突出矛盾,突出表现在:所谓“科研”缺乏真正的科学内涵,往往只看重进多少经费、出多少论文、受多少奖励。真正的研究应当跳出狭隘的功利目标,这才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3.推进课程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进一步落实“博与专”的关系,各校各专业应当根据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调查社会需求,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制订专业培养方案,确定课程体系。开展高校专业建设综合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影响本科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培养。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用或自己编写适合学校定位和特色的教学资料。改革教学方法,其主要方向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勇于和善于提出问题,精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倡导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和研究式的教学。逐步摆脱高校的政府管理体制,真正实行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明确举办者和办学者的职责分工,按照社会需求和教育规律来确定高校的办学方向、类型、层次和特色,对教学采取严格的监控机制和合理的激励机制[4]。

4.改进本科教育质量评价方式,提高评价效能。

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完善本科教育质量的评估制度,健全保障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促进高校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首先,应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机制或工作委员会,统筹协调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事宜。本科高校可以制定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管理办法,将评价的标准、方法、流程等形式固定下来,并加强宣传、组织工作,形成课堂质量评价的正确认识,保证评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其次,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把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等都作为评价体系的一部分,以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为主,专家评价、同行评价为辅,形成符合实际的客观、公正、透明、公开的课堂质量评价体系。再次,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必须能引导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建立规范的课堂教学秩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制定评价标准时,以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作为评价的核心,结合学校教学实际和不同学科的特点制定简单、易操作的程序,以充分调动高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应注意权衡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的比重,不能忘记教学是学校永恒的中心,以教学为主的本科教育应突出教学重心,重科研轻教学将导致教师对教学质量认识的偏差,形成不良的教学环境。

5.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准确定位办学目标。

高等教育的目标要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受教育者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受高等教育后受教育者应当能正确认识自己、认清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能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中国作出更大贡献。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教给学生进入某一部门工作的各种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目标主要有学术型和职业应用型两大类,根据现今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当今高校的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等,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和继续深造的基本知识,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将由研究生以上人员担任。

当今的高校本科教育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定位和办学特色,确定教育目标、评定教育质量,定位偏重于学术的本科教育,就要求学生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理论根底,面向职业应用的本科教育,就应当要求学生打好专业的应用知识基础,掌握实际知识和操作能力。在为当今社会提供职业应用型人才的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的评定中,可以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的近期评价和长远评价机制,衡量教育质量要看受教育者在社会上的表现,是否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是否能够满足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要求。评价高校本科教育可以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即生源质量——教学过程质量——教学管理质量——毕业生质量,收集社会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表现的反映,以最终“产品”的质量来审视和反思学校的教学质量[5]。

综上所述,提高教学质量,建立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所以需要学校的领导者、决策者和管理者针对学校、学科、专业特点,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包括关心教学的社会人士),认真听取各方意见,踏踏实实深入实际,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合作,取长补短,逐渐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且随着社会背景、时代特征和学校定位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在高校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马义.对当前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些看法.

[2]周海林.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探究,2010,5,(4):73-75.

[3]宋艳,王洪涛.中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1,(3):11-14.

[4]周英.地方本科高校激励性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研究[M].煤炭工业出版社,2008:222-232.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范文5

系统论控制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

一、引言

教育质量关涉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大局,是教育领域不容回避的重要命题。在强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智力支持促进综合国力提升的时代要求下,教育质量更是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在我国教育结构整体谱系中,高职教育是一重要的支系,因其人才培养目标中职业性、技能性和应用性的侧重而有着独特的教育定位,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类型。自上世纪末期在教育规律演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合力下应运而生以来,高职教育已从注重数量和规模大幅提升的外延扩张式发展阶段中走出,而日益向纵深发展,进入内涵建设时期。内涵建设要求把握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注重加强高职院校内在品质的培养和提高,以期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是内涵建设的主要依托和集中体现。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指“高职院校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遵循办学规律,履行办学职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成长及发展需要的程度”。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强调了教育教学质量之于高职院校的重要性。《意见》指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要求,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强化质量意识,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工作的研究现状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涉及诸多方面的协同与配合,艰巨而繁重,必须辅以科学、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质量保障体系是质量形成过程中的各要素、各环节为实现既定产出目标、达到预定质量标准而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伴随着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和对高职教育质量的再认识,质量保障意识日益深入人心,愈发引起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职院校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系统,由校内质量保障和校外质量保障两部分共同构成。2010年召开的“全国高职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从而进一步突出了质量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动了相关研讨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改进和提高。然而,综合国内相关研究资料,在有关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研究中仍存在些许不足。

首先,在高职教育强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研究者把过多的目光集中在了对校外保障体系的研讨上,低估、忽视了校内质量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校外质量保障工作固然重要,但侧重在宏观调控和导向定位层面发挥作用,而校内质量保障工作则无疑是整个质量保障系统的基础和出发点。

其次,在校内质量保障的研究上,研究者往往把其简单化和片面化,把其仅仅等同于校内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或是针对具体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忽视了校内质量保障工作中的其他重要环节。

再次,研究者们多缺乏系统观念和全局观念,倾向于把校内质量保障等同于教学过程的简单累加,在校内质量保障研究中忽视全员性、全过程性和全方位性,没有注意保障工作整体的前后贯通、点面结合和立体交叉。针对上述情况,全面深入地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工作进行研究,探寻保障体系科学构建和有效运作的合理途径,为保障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参考以改进具体工作中的不足,尤显必要与紧迫,尤具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三、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工作研究的理论依据

系统论和控制论系现代科学的经典理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系统论以一切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为研究对象,注重对其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平衡性及时序性等基本特征的探究。控制论是研究动态系统在量变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或稳定状态的科学,它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特别强调以调节为手段操纵受控系统,使其向既定目标发展,实现最优控制。创立迄今,系统论和控制论皆表现出了巨大的生命力和空前的影响力,强力冲破了学科间的界限,迅速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理念,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指导。

教育教学研究是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和程序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复杂的探究活动,它以各类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教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此种探究特别强调要“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从而“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的认识”。目前,国内外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均呈现出全新趋势,既注重通过汲取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思维方式来进一步推动研究的深入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质量保障工作是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和改革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以系统论和控制论为方法论指导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进行观照,能在有效整合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思路,推动校内质量保障创新研究向纵深发展,促进校内质量保障实践工作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有效开展、稳步推进。

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的科学构建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而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其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无法具备的全新性质,远大于构成它的因果链中各环节的简单总和。其中,系统的结构是系统功能产生的内在依据,只有使系统具有最优的结构和形态,其功能才能得到保障和发挥,从而导向最佳应用效果和最大产出效益。再者,系统并非客观存在的实体,它产生于构建者的主观规定。构建者总是根据自身的需求,倾向于“把一组相互耦合相关程度较强的变量规定为一个系统”。控制论强调,要建立完善有效的控制体系,排除各方面的干扰,确保各项活动的实施不偏离方向,从而在组织目标的导向作用下,最终取得理想的预期效果。针对组织运行的具体过程,控制可以分为前馈控制、实时控制和反馈控制三个核心阶段。前馈控制即事前控制,突出强调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实时控制乃过程控制,重点关注活动的实施过程和进行状态;反馈控制指事后控制,重在对已经完成的活动项目进行综合评价,以为下一阶段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可靠的控制依据。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涵盖质量产出的各个环节,必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全面认识和科学界定其内涵构成。基于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相关理论,本着系统全局、过程控制的宗旨,从纵向延伸和横向辐射两个维度对质量产出的全过程进行考量,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的构成赫然彰显,决策指挥、管理控制、执行实施、评价考核和服务支持五个子系统环环相扣,节节互联,共同成就了校内质量保障的系统整体。

决策指挥子系统由学院领导核心及其权威学术机构构成,是教育教学质量产出链条的起点,在质量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定位作用。该子系统的职能主要在于立足高职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各种校内外因素,合理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统筹安排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管理控制子系统由学院、系部、处室三级管理控制机构所组成的立体网络构成,既隶属整个质量保障体系,又是体系内部质量产出过程最直接的微观保障环节。该子系统旨在以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为依据有效行使管理职能,以保障质量的顺利产出和目标的如期实现。各教学系部、教研处室及其各任课教师是执行实施子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该子系统涉及质量产出过程中的微观具体操作,隶属整个系统的中间环节,上观质量方针,下涉质量监控,是质量目标统领下最基础的部分,直接关涉质量的生成。评价考核子系统位于质量产出链条的末端,其构成要素(包括评价主体与客体)点面结合,立体交叉,相对复杂。该子系统直接指涉位于起点的决策指挥子系统及作为中间环节的管理控制和执行实施子系统,为其提供有力的技术参数和实际依据。各教学辅助机构及后勤服务部门构成了服务支持子系统,该子系统为质量产出提供物质基础、条件支持和环境保障,与其他各子系统纵横交错、交互作用,以其不容忽视的存在施加着固有的影响,彰显着其在整个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五、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的有效运作

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的科学构建基础而且关键,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预设条件和前提保证。然而,根据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观点,体系的科学构建并非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的独一主旨和终极关怀,因为体系的有效运作同样重要而必需,实为保障体系良性发展和长久生存之核心要义。系统论视动态性和有序性为系统的重要特征,在对系统的特点及规律进行全面认识的同时,重视利用之对系统进行管理、控制、改进和创造,以使它的存在和发展更好地满足目标需要。同时,系统论尤其突出强调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交互关系,重视它们的协调合作、动态平衡,以保证系统的有序性和整体运行效果。控制论特别推崇目的和行为,主张调节受控方的行为,使其向既定目标发展,实现最优调节,达到最佳控制。同时,要掌握受控方变化的可能性、结果及达到预定目标所需的条件,确保正确的控制信息作用于受控方,以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由此,在科学构建校内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必须确保该体系的有效运作。

系统之为系统,必定是其各构成要素既分工又协作的结果。一方面,系统诸要素之间有序关联,相互促进、联系和制约,综合地影响和决定着系统整体。另一方面,各要素既各子系统又有着自身的特点及发展规律,能够在与其他要素的交互作用中随着到达信息的不同而对自身的结构和方式进行不断调整,以增加个体的环境适应性和生存动力。控制论指出,必须在系统内部创设自调节机制,使系统避免出现震荡和混乱,从而维持正常运作,实现超稳定控制。据此,一方面,要在科学、先进的高职教育质量观及质量保障观的统领下,对各子系统进行统筹布局、合理安排,使它们协调合作,形成合力。要致力于突出质量保障工作的全局性和长效性,避免各子系统自成一统,各自为政;避免其间因作用、角色差异而区分态度,悬殊地位,厚此薄彼。另一方面,为保证系统整体的有效运作,要切实加强各个子系统的建设,明确职能,强化目标,避免出现局部的片面与失衡现象,从而影响系统整体工作。为此,要注重加强各个子系统的内涵建设,着力提高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就决策指挥子系统而言,要真正秉持高职教育特色,重视其社会约束性,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真正在质量形成的源头上合理定位、科学把关、正确导航。对于管理控制子系统,要着力加强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突出长效性;同时,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力争实现弹性管理和柔性管理。在执行实施子系统的建设上,要真正转变思想,正确认识该子系统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要切实细化、优化具体操作环节,增强创新意识和革新理念,着力提升实效性。对于评价考核子系统,要真正摆脱传统教育教学质量观控制下的评价考核理念,提高对评价主体和客体的认识与把握,加强对评价考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提高评价考核的客观性和真实度。在服务支持子系统的建设上,要在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硬件条件的同时,以全员参与、多方联动的理念提高对该子系统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其在整个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作用,避免对其内涵及功能产生认知方面的偏差。

六、小结

校内质量保障体系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进行研究,探讨其科学构建和有效运作的合理途径,是坚持以校为本思想的必然要求,既可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作为独立法人实体的作用,也可以发挥其作为办学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对校内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研究,还能有助于依法规范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行为,促进其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进一步提升其生存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另一方面,对校内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研究,是在可控层面所进行的内部研究,能在基础操作方面为校外质量保障创设前提和条件,使其工作的开展成为可能,使其存在的合理性得到加强,并使得校内保障和校外保障的协同合作成为可能与必然,从而促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大系统的建设,真正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英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34-36.

[2]成丙炎.基于顾客导向的高职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131-133.

[3]许志国.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3.

[4]商德文.用系统论、控制论的方法研究经济学[J].北京大学学报,1990,(6):46.

[5]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24.

[6]金观涛.控制论与科学方法[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79-83.

[7]李金松.系统论、系统论、信息论与教育改革[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42.

[8]许志国.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3.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范文6

【关键词】高职 就业能力 实践教学 体系构建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校企一体“2+1”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编号:13Z05),2012年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构建与实施》(编号:SGH12598)研究成果。中图分类号:G 712 文献标识码:A

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1.适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具有高教与职教的双重属性,既要使受教育者的已有知识不断延伸,还要使其获得在经济社会活动中谋生以及提升劳动生产率的各种能力,而就业能力强弱恰恰表现在能否获取一个满意度高且竞争激烈的工作岗位。从职业教育的发展来看,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对受教育者综合能力的提升作用明显,且较理论教学其外延与内涵更加丰富,因此,构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将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2.适应高职院校的严峻就业形势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但就业压力也不断升高。目前,人才供需结构性问题是高职学生就业难的主因,毕业生的知识储备与动手能力较企业要求仍存差距,这就造成人才质量供需的脱节,出现了“称心工作学生难寻,满意人才企业难求”的现象。从根本上讲,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其向企业员工角色转化的基础,而实践教学就是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各环节建设,着力构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按照职业实践要求科学组织课程教学,使学生成为企业与市场所需的人才,形成“进口旺出口畅”的良性人才供需循环。

3.适应高职院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至2020年,高教的大众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如表1所示,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在规模、目的、职能等方面存在差异,高等教育将更多地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而实践教学更具创新性、综合性、直观性,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以就业能力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适应了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是具合理性的改革策略。

体系构建的途径

1.目标保障的构建

目标保障的构建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建立理论与实践融通、学习与工作结合的“一个中心、二级管理、三种环境、四个层次、五个模块”实践教学体系。“一个中心”指实践教学活动要以学生创新性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二级管理”是指整合学校层面管理,下移管理重心,实行两级管理体制,强化二级学院或系(部)的主体作用,将实践教学的设施、师生、教学作为整体统一管理;“三种环境”是指将实践教学活动要拓展到校园、企业、社会三个环境;“四个层次”是指实践教学活动按照能力递进规律分成基础、专项、综合、创新四个层次;“五个模块”指把实践教学活动分成实验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模块。

2.管理保障的构建

实践教学管理应逐步适应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其涉及评价指标、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等的实施,也包括机构、设施和人员等的管理,落实好这项系统性工作的前提就要做好相应的保障。首先,应在学校层面设立实践教学督导组,独立完成对实践教学的督导;其次,教务处统一协调,收集、整理、分析反馈的信息,整体规划、实施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二级学院或系(部)在完成好实践教学任务的同时,学校应赋予其专业设置与整合、课程开设、兼职聘任、教材选编、人员考评、收入分配等人、财、物统一的管理权。通过各层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支持的关系,使每个层面达到整体协调、运作高效的目标,管理也将更加规范、自主。

3.条件保障的构建

(1)加强“结构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人才培养的本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理实一体教学能力,课程教师也应承担实践教学任务,而负责实践教学场地管理相关岗位的职责重点是设施运行与维护的管理。因此,学校要以现有教师培养为基础,采取专兼结合、内培外引的方式,打造素质高、结构好、数量优的师资团队,彻底转变普通高等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分离严重的现象。具体措施:(1)认真梳理重点专业师资,合理配置“双师型”教师,对不达标专业通过安排教师赴企业挂职学习补齐“短板”。(2)在职称评定等方面,“双师型”教师应有所倾斜,鼓励教师提高专业基本功。(3)给予资助让教师带着教研教改项目入企进修,使其在熟悉相关岗位工作流程、标准的同时,设计、开发实践教学的新内容、新方法。

(2)加强“223”实践教学基地体系化建设

所谓“223”即“内外两平台、横向两综合、纵向三层次”。(1)内外两平台是指校内、外两个实践教学平台,校内平台优势在于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按照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模拟真实岗位生产实际为主的技能操作训练,而校外平台则依托专业对口企业,双方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完成教育教学过程,其优势在于可大幅提高学生获得优质工作岗位的机会。两个平台在建设过程中要有机结合,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2)横向两综合是指实践教学基地由大、小两类综合体系构成。一是要以特色、品牌专业为主,建设极具专业特色的大综合设施体系,二是建设与专业群共享的小综合设施体系。(3)纵向三层次是指实践教学基地按照实训室、实训中心、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三层结构进行设计。①基础层为实训室,主要承担学生理解性、验证性实验。②实训中心由若干个具有专业关联性的实训室构成,主要承担专项实训,学生的专业能力训练在此完成。③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接近真实岗位的实习环境,是学生上岗前“热身“的场所。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学校应以项目化管理方式,按照远近结合、分步实施原则分期分批地开展建设。同时,考虑到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系统性,同步完成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课程建设以及校企合作相关工作。

4.过程保障的构建

实践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具有独立、自主、体验、综合、创造、开放等显著特征,相对于理论教学,对其过程的管理更为复杂,难以量化。这就要求在实施中,首先要完善实践课程标准、计划、指导书、手册、报告等教学文件,保证稳定的实践教学秩序,逐步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其次要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实践教学关键环节的质量,教学内容要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并与岗位技术要求相适应;而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训练,采用启发式教学等方法。

5.评价保障的构建

实践教学的科学评价与信息反馈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学校应从实践教学条件、师资、内容、效果等方面切入,主动吸纳来自社会、企业、毕业生等外部第三方的见解,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行业评价制度。(1)实践教学条件评价重点:实践教学基地按照体系化布局的建设情况,根据实践教学需求配备仪器设备情况,保证学生基本操作的仪器设备台套数,仪器设备完好率,仪器设备维护、维修情况,设施的用电、清洁、安全情况以及企业氛围营造情况等。(2)实践教学师资评价重点:二级学院或系(部)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培养的重视程度,实践教学队伍的年龄、学历与职称结构的优化情况,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情况,实践教学基地是否有专人负责管理等。(3)实践教学内容评价重点:实践教学标准、计划是否按照“基础、专项、综合、创新”的层次进行系统设计,各实践环节在课程体系中所处位置以及达到教学要求的途径是否明确,教材、手册以及指导书是否根据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编写,实践教学课时所占比例等。(4)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操作准备、作业方法、技术规范、安全规程、数据处理、结论描述、场地整洁、工具摆放、报告撰写等。

结语

以就业能力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一项关系高职院校自身可持续性发展的系统性工程,高职院校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与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努力,促进保障体系的构建,推动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提升,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3]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

[4]黄福涛:《20世纪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与趋势》,《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2期。

[5]户艳辉:《以就业能力为导向构建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与途径》,《出国与就业》2011年第14期,第13-14页。

[6]宋玉贤等:《高职院校实验实训体系建设研究》,《职业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第11-13页。

[7]谢书发等:《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质量体系建构与实施――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12期,第81-85页。

[8]张娟等:《对构建民办高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思考》,《职业教育》2011第2期,第146-148页。

[9]王琪:《构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索》,《职教论坛》2011第8期,第12-13页。

[10]李焰、邰江霖:《地方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第109-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