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方法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方法范文1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可以用声音来反映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以及人类的思想感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一门重要的综合性课程,对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都很高。教师可以通过吹、拉、弹、唱、跳等途径让儿童获取美妙的感知,让他们一步步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关注能力,感受更多的情感。通过音乐对儿童进行熏陶,引导其领悟生活的美好,热爱生活,促进儿童的成长。

二、我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

1.重视程度不同导致两极分化严重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学前教育的发展,很多家长对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甚至有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进入一个优秀的幼儿园提前排队等;但是还有一些孩子家长对这方面的理解存在欠缺,认为儿童学前教育不重要,随便选择幼儿园,甚至有些家长选择了教育水平较差的幼儿园。这种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影响了儿童学前教育的发展。

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缺乏趣味性

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依然存在,教师认为只要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就可以了,这种机械式的授课方式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前教育的教材差不多相似,如《种太阳》《我有一只小毛驴》《ABC字母歌》等不断重复着,没有新意。与这些启蒙的歌谣相比,学生更喜欢的是流行音乐,从欣赏流行音乐的过程中得到快乐。

3.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注重现实性,忽略學生的真实想法

目前很多家长都开始重视儿童学前教育,一个良好的启蒙环境能够让孩子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对以后的小学、初中学习等有很大的帮助。但孩子没有选择权,家长才拥有最终决定权,他们才是主导者。打着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旗号,这样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过于注重现实性,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想法。

三、解决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问题的方法

1.加大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重视程度

加大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重视程度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加大对外在条件的投入,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人类借助五觉才能够深入了解世界,而对事物的认识是从视觉开始的,听觉还是其次。大家喜欢欣赏流行音乐是因为它能够打动我们的心。事实上,音乐也可以看出来,视觉与听觉完美结合的音乐更是让人陶醉其中。音乐教室引入多媒体不但能够完善教学设备,更能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例如,当教师教儿歌的时候,生硬的学习方法会让学生反感。如果教师在屏幕上播放深受大家欢迎的卡通动画片,有趣的故事情景更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学生能够快速进入状态,打着拍子一起合唱。其二,幼儿园要完善师资结构,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聘请专业、有能力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适当提高薪酬,使教师能更好地进行教学。

2.幼儿园音乐教育要因材施教,融入兴趣元素

实施有效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最重要的场所就是幼儿园。在幼儿园中,幼儿是一个团结的小群体,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不过,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树叶,幼儿的兴趣爱好也各有不同。为此,音乐教师应该了解时代前沿信息和音乐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及时引导,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授音乐知识,提升幼儿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3.家庭教育进行音乐启蒙,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音乐启蒙的主体不只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很重要,尤其是父母日常的影响。孩子的年龄还小,很多情况下都是在学习父母的日常生活习惯。有的父母喜欢看音乐节目,孩子自然会陪伴在他们身边一起欣赏美妙的音乐。这时候,父母要注意了,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适合让孩子欣赏。父母要选取适当的音乐,在不让孩子反感的情况下教他们学习一些简单的节奏、旋律,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方法范文2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073-02

家庭音乐教育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可以通过家庭音乐教育发掘儿童的潜能,塑造儿童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将音乐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育人方式,与儿童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在家庭成员的互动中体会音乐的魅力,让家庭音乐教育走出误区,回归本真的儿童需要,促进儿童快乐健康的成长。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

卡尔・奥尔夫(1895一1982),德国慕尼黑人,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他与同代人及其后继者共同创造发展的一种卓有成效的,在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的音乐教学体系。

(一)教育理念

奥尔夫强调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从“元素性”音乐教育入手,利用最原始、最简单的节奏和音高元素,以人类最根本、最自然,也是最古老的音乐实践形式――简单的拍手、打击乐器及即兴合作等方式面向每一个儿童,唤起他们身上潜在的音乐本能,使音乐成为他们自发的要求。奥尔夫体系追求“原始性”音乐,倡导综合性音乐教育。奥尔夫教学明确指出,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仅是结果。儿童在成长、实践的过程中的结果可能是幼稚、粗糙、不完美的,但可贵的是儿童的探索精神,是儿童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收获的经验,是儿童自然的情感、想象力、个性的发展。

(二)教育方法

奥尔夫教学法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它强调针对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和发展需求,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规律,教授者可以即兴组合成各种由简单到复杂的、灵活多变的方法。这种生动多样的灵活性正是源自对音乐活动中儿童各种生动、自由的即时表现的细致观察和积极反馈,并能够随时给予儿童最即时、最有效的指导。其主要着眼点不在于理性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在于自然地、直接地诉之于感性,在感性的直接带动下,在奏乐的具体过程中,学会知识,掌握技能。

(三)教育内容

奥尔夫体系强调一切从儿童出发,选择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民歌、童谣、谚语等教学素材于儿童音乐教学中。其课程主要包括嗓音造型、动作造型、声音造型三个方面。其中嗓音造型是指歌唱活动和节奏朗诵活动;动作造型指律动、舞蹈、戏剧表演、指挥及声势活动(拍手、拍腿、跺脚和捻指);声音造型是指乐器演奏活动。其中节奏学习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部分。奥尔夫认为:这种集诗、舞、乐、戏剧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内容不仅符合人类生活的原始性、原本性,同时也符合儿童的特点和他们学习音乐的自然天性。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视角下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目标

(一)以培养音乐素质为主要目标

培养儿童的音乐素质是家庭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儿童音乐素质包括三个因素,第一是儿童音乐生理因素;第二是儿童音乐心理因素;第三是儿童音乐实践因素。学前阶段音乐能力的培养应该紧扣音乐的四个性质(音的高低、音色、长短和强弱)和特点,学前家庭音乐教育应围绕构成音乐心理的基本元素展开,目的应该是帮助儿童增加对音乐要素的敏感。

(二)以培养审美能力为主要目标

音乐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家长应将培养儿童的音乐审美能力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在家庭音乐教育过程中帮助儿童形成探索音乐的环境和条件,增强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家庭音乐教育还应该增加儿童的审美体验,充实其生活经验和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力与表现力。

(三)以培养健全人格为主要目标

家庭应重视通过音乐进行健全人格的教育。把音乐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放在“人”的问题上,力求通过音乐教育使儿童在智力、情感、意志和社会性等诸方面全面而健康地发展。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而音乐教育要实现育人的这一终极目标必须是通过音乐教育的直接目标,即让儿童感受、表现、创造音乐,体验音乐的美感目标为前提。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视角下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原则

(一)即兴性原则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即兴的歌、舞、奏,这是奥尔夫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作为儿童表达音乐的方式也有其即兴性的特点。比如即兴用音乐来创编故事或用不同音高来模仿小动物等,这样可让儿童的天性在即兴的游戏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也由此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真正热爱上音乐。美国教育家登纳在对中美艺术教育进行比较时指出:“中国艺术教育的重点,偏重技巧训练,目的是培养个人高水平的艺术表演能力和造型艺术中的审美观念。而在美国教育中,更强调让儿童本能地反应,强调儿童有独特的作品。

(二)交融性原则

无论是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中还是在家庭音乐教育中,艺术都是一种主客不分,物我交融的状态。在儿童的世界里,音乐与生活也是交织在一起不可分割的整体,它反映了儿童对生活的感受、体验、理解和创造。同时,儿童对音乐美感的“获得性遗传”是其音乐发生和发展的基础。这种先验的获得即是儿童生命中“本能的缪斯”,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对声音和动作的创造性力量,它是儿童进行音乐、游戏及其他生命活动的源泉。因此,在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时我们要遵循音乐、生活、游戏相融合的原则。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方法范文3

【关键词】儿童音乐方向课;即兴伴奏;教学

儿童音乐方向课中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不像音乐专业那样高深,不需要掌握复杂的和声、变化莫测的伴奏音型。只需要学生在一定基本和声的基础上能够为儿童歌曲编配伴奏,再加以简单的伴奏织体与音型弹奏与演唱即可。在教学中还要使学生在掌握伴奏能力的同时,与歌唱、舞蹈、律动、音乐欣赏紧密结合,使伴奏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作用,更好的培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儿童音乐的兴趣,提高伴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深学生对儿童音乐教育的认识

在学生学习各个儿童音乐方向课的过程中,任课程教师要将儿童音乐教学方法逐步贯穿在教学内容的始终,并与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相互融合。在即兴伴奏的教学中,教师要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将教学的价值通过学生聆听儿童歌曲作品、表现儿童歌曲形象和创造儿童歌曲伴奏活动为主进行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儿童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愉悦的情感,从而更好地完成即兴伴奏课程的学习。

(二)提高钢琴演奏技术,侧重练习儿童歌曲固定伴奏

师专钢琴教学侧重于技能训练与传授,它有着循序渐进的曲目和教材,这对于学生系统掌握钢琴的演奏技能是很有必要的,较好的钢琴演奏技能是学习即兴伴奏的关键。但要注意的是:钢琴教学不能代替即兴伴奏教学,两者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却有明显区别。钢琴技能技巧是机械练习为主来再现乐曲内容,即兴伴奏则是以再创造为主要任务来完成歌曲伴奏,即兴伴奏必须建立在钢琴技能练习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可见,钢琴技能在即兴伴奏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通过提高学生的演奏技能就可以使他们在即兴伴奏的创作中表现出周全、完美的设计意图。

在提高钢琴演奏技术的同时,也要侧重于对儿童歌曲固定伴奏正谱的训练。固定正谱伴奏是由歌曲作曲家或专业从事即兴伴奏人员编配完成的。技能技巧较高,和声复杂、织体与音型变化较多,能够充分地体现歌曲的艺术形象和表现力,是学生学习即兴伴奏最为重要的参考资料。这就要求教师在完成钢琴演奏基本的训练曲目外,在教学内容中适当的穿插一些优秀的儿童歌曲固定正谱伴奏,并加以充分的演奏示范、讲解与分析,让学生从中了解及学习歌曲正谱伴奏的编配方法、和弦的使用、音型与织体的运用、音乐形象的表现方法等,使学生逐步掌握即兴伴奏的编配方法并运用到今后的歌曲伴奏训练中。

(三)抓住儿童歌曲类型与特征,分段进行即兴伴奏编配练习

儿童歌曲是一个广义的歌曲范围,如进行较细致的划分可以将其分成幼儿歌曲、学前儿童歌曲、少年儿童歌曲、外国儿童歌曲、少数民族儿童歌曲等。在为以上这几种儿童歌曲编配即兴伴奏时就要注意到歌曲的风格特点、年龄特征、和声、音型与织体、各个部分伴奏处理与表现方法。以最恰当的和弦、最合适的音型、最有力的形象表现形式来完成即兴伴奏的编配。所以教师一定要严格按照儿童歌曲的分类进行伴奏教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实施分段教学的方法来安排歌曲伴奏的训练。以下列举几首不同类别的儿童歌曲伴奏编配作以阐述。

幼儿歌曲《小鸭穿鞋》:这是一首4至5岁幼儿演唱的歌曲,活泼欢快,表现了小鸭走路一摇一摆的音乐形象。歌曲为中国作品、F大调、一段体四句对比结构曲式。为这种幼儿歌曲配伴奏时,要尽量旋律流畅、节奏清晰、便于演唱。本曲在和弦的配置上比较简单,使用大调式主、属、下属、属七即可;半终止使用属和弦、完全终止使用属七到主和弦的和声进行。整个歌曲伴奏使用带旋律的方式,右手弹奏歌曲的主旋律,左手弹奏伴奏音型,1、2、4乐句运用带低音的半分解式音型、3乐句运用和弦柱式音型、尾声运用重复低音的方式结束全曲。整个伴奏给人一种活泼愉悦的感受,节奏感强,容易进行边弹边唱。

学前儿童歌曲《小燕子》:这是一首5至7岁学前儿童演唱的歌曲,优美抒情,旋律起伏不大,表现小燕子的美丽和为庄稼除害的歌曲内容。有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C宫五声调式。和弦按照传统和声进行原则配置即可,选用Ⅰ、Ⅳ、Ⅴ、K46。整曲完全运用带旋律伴奏的方式,右手弹奏主旋律,左手在第一、三乐段采用全分解音型,表现小燕子优美的形象;第二乐段采用半分解音型,表现小燕子为庄稼除害虫的情景;歌曲结束后在伴奏声部采用主和弦分解进行的尾声来补充和加强歌曲的终止感。

少年儿童歌曲《我爱沙滩,我爱大海》:这是一首小学低年级的歌唱作品,节奏欢快、充满活力,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的情景。无再现单二部曲式结构,F大调。和弦使用较复杂,正三、副三、属七、终止四六、重属、副属和弦都有运用,在和声节奏上保持强弱分明、和弦更换不要太频繁。在伴奏上选用有旋律与无旋律相结合的形式,前奏右手弹奏旋律并附加和弦,左手以全分解琶音的形式弹奏;第一乐段使用无旋律伴奏的方式,左手鲜明低音与右手弱起柱式音型弹奏波尔卡式节奏,突出旋律的律动感;第二乐段使用有旋律的伴奏方式,右手主旋律附加音程弹奏、左手加以流畅的上行全分解和弦,表现舒展能够突出主题。

(四)做好与其它课程学习的衔接

在儿童音乐方向即兴伴奏课程的学习中,始终不能离开其它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这些学科与伴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关学科的学习可以提高即兴伴奏编配与弹奏的技能技巧,可以相互促进知识的掌握。这些学科包括儿童音乐欣赏、儿童音乐游戏、儿童歌曲表演唱、儿童舞与律动等等。儿童音乐欣赏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儿童歌曲创作背景的了解和歌曲积累,使他们在进行音乐欣赏的同时掌握大量的儿童音乐题材,为即兴伴奏的创作提供更多的资料与经验。在儿童音乐游戏、表演唱、舞蹈律动的课程学习中,让学生为自己设计的音乐游戏、歌曲表演、舞蹈、律动创作合适的音乐进行伴奏,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各个技能与技巧的掌握,达到共同进步的学习目的。

作者简介:刘杨(1976--),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键盘即兴伴奏教学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方法范文4

一、浅析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经过研究,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在同一基本面上人类有八种智能,这些智能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存在着,每个人生来就有这八种智能的潜在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在世界范围得到教育界人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在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当中越来越倍受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吸收国外多元智能理论为我国高校儿童音乐教育教学之所用,实乃明智之举。

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理论与传统智能理论最大的不同在于智能的界定。传统智能界定方式仅依靠相对科学的方法来界定一个人的智商(IQ)的高低,局限性极大。而多元智能理论是对中对人的智能有着更深层次的认知,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智能判别体系,其中人的语言智力、节奏智力、逻辑智力、空间智力、自省智力、交际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动觉智力这八种,这八种智能生来存在,并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在处处得到体现如在进行田径时,需要选择最佳路径(自然观察智力),在到终点时,需要计算跑过几圈(逻辑计算智力),在跑步过程中,要注意步幅与摆臂的节奏性(节奏智力)。而教育的意义就是将其全面提升。

二、浅析多元智能理论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如何应用

儿童的世界是天真烂漫的,每个儿童的天性都有其独特的丰富多彩性。多元智能在儿童音乐教育教学中应用必须尊重儿童的独特个性,如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教育的目的就是促使儿童的个性能够得到自由发挥和充分的张扬。多元智能理论在我国教育界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对于儿童音乐教学指明了教学方向。下面针对儿童音乐教育这一教育阶段来探索其正确的应用方法。

(一)在儿童音乐教育界普及多元智能理论

想要开展多元智能教育,自然需要教师深刻理解这一理论,只有弄清楚多元理论的本质,才能正确发表出看法。其实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教学方法中也有不少类似之处,在观念先进的儿童音乐教师身上,能够很快地将其融合进自身的教学方式。

(二)了解学生的智能强项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智能强项,恰恰儿童中更容易发现其智能强项。在了解了儿童的智能强项后,再利用其中一个或几个强项发展其他若想,能够非常有效地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发挥多元智能教学方式的作用。八项能力都是在互相作用,相辅相成的。比如,交际能力与语言能力关系密切,语言能力与逻辑能力又密不可分,逻辑能力好了,其观察能力自然就会提升。因此,教师发掘学生强项,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利用自身的强项来提升其他能力。

鉴别儿童智能强项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稍微分析或调查,就能发掘其强项。比如,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强的学生,在上课或下课总会与其他同学滔滔不绝;活波好动的学生,动觉能力一定不差。另外,走访家长,观察平时成绩都能有效地鉴别儿童智能强项。

(三)了解教师自身的智能强弱项

教师仅对儿童的强弱项有了解是难以将多元智能方法切实应用在实际教学上的。教师对自身的强弱项也需要有深刻认识。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节奏智能上当然不会成为弱项,但音乐教师要提升儿童的全面智能,就要将自己的智能也全面提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自身的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过弱,就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难以发现其他智能的作用。不仅如此,在教育业不断发展过程中,教学内容与手段日益丰富,仅凭一项优势智能依然不能胜任音乐教育,因此,教师要发挥自身优势智能的作用,提高自身弱势智能,以便满足学生各项优势智能的独特侧面。

(四)明确音乐课程全面提升智能的方法

儿童音乐课包含了许多智能方面,将多元智能融入进音乐教学中,几乎能将所有智能都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提升。因此,笔者认为,在音乐教师授课之前,将八个智能一一列举,思考每个智能在教学过程中以何种方式提升。依照阿姆斯特朗的教学原则,提升交流智能,可以将歌曲分割为对唱,让学生两两一组;在提升 学生动觉方面,可以使其以舞蹈形式表现歌曲;在提高自省能力时,让学生单独完成一首歌曲的演唱来进行。

儿童音乐教育是发展其全面素质的有效途径,但传统音乐教学方法对其素质的培养能力聊胜于无,只有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才能有效地对其智能进行全面培养。多元智能理论认为,音乐是人类的自然天赋,是人类智慧能力具体的表现形式。但是,它不会自我完善,如果要能够得到逐步完善,就必须要在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中不断地得到培养才能使其正常发展,从而发挥出人的智慧的最大能量。目前,多元智能理论还处于起步阶段,仅靠本文的浅薄描述不足以明晰应用方法,对此,广大儿童教育同仁应该进行积极探索,对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深刻研究,才能够提升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方法范文5

(一)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音乐是儿童生活的灵魂

陈鹤琴先生认为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生来就喜欢的;并且儿童具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能力,音乐教育是儿童所自觉要求和接受的。他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出生后不久,音乐就易于让他入睡,并喜欢听各种优美的声音。幼儿园的孩子,对于音乐的需求和能力更进一步,不仅可以欣赏,还可以用各种方式进行表现。同时,他反对把音乐作为一种特权,他认为儿童喜欢音乐的天性,是不分国家、种族和性别的,音乐应该成为全人类享有的一种权利,幼儿也应该享有,并有能力享有这一权利。而且,音乐教育的关键期就在于学前阶段。因此,音乐教育应从儿童开始,幼儿园应特别重视音乐课程。在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陈先生非常注意环境对儿童喜欢音乐天性的熏陶、培养和激发。他认为儿童虽然具有音乐的天性,如果没有适合他们音乐教育的环境,他们的音乐能力也不会得到发展。他进一步指出,儿童音乐教育的环境是整合的,成体系的,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的参与,不是任何一方可以单独承担的。只要为儿童创设适合的、全方位的音乐环境,特别是家庭日常生活中音乐环境的创设,就会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儿童音乐的兴趣、欣赏能力和表现力。

(二)反对单纯音乐技能培养,主张“从内心而歌”用音乐陶冶儿童的性情

陈鹤琴先生反对把音乐教育技能化的倾向,指出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从内心而歌的精神活动”,更应该注重的是它的审美价值。他说“:从前的艺术教育太注重技能,现在的艺术教育是要注意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天真、儿童的创作。“”我们中国应采取这种创造性的新精神来改进陈腐、呆板的‘艺术’教育。”[1][p.86-90]所以,儿童唱歌应以反映精神面貌为主,不能偏重于演唱技术的教学。满足儿童唱歌的欲望、陶冶良好的情操是第一要务,培养技能是其次的。陈鹤琴先生对于音乐的情感陶冶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指出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人和音乐交融,由音乐的节奏、旋律之美,引起身体和精神的共鸣,净化人的心灵,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要用音乐来陶冶儿童性情,“使儿童的性情通过音乐的洗练,而达到至精至纯的陶冶,以至于引导儿童以快乐的精神来创造自己的生活。”[2][p.401]陈鹤琴先生提倡用音乐激发人们团结一致、爱国向上的精神,非常注意发挥音乐对儿童良好品德与人格的培育作用。而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国人甚至连国歌也不能普遍地会唱,更谈不上个人的情感、团体的精神的激发和表现。所以,他主张为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唤起民众爱国的精神,就必须特别注重音乐教育。为此,陈先生亲自为儿童和幼师的学生创作歌曲,用歌曲的形式对学生们进行良好品德的熏陶,鼓励学生为建设新国家的理想而努力学习。

(三)使儿童生活音乐化,儿童音乐教育生活化、综合化

陈鹤琴先生批判当时幼儿园音乐教学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反对把音乐教育仅仅作为课堂内的唱歌或舞台上的表演。他主张要寓音乐教育于儿童生活之中,让儿童生活音乐化。他说“: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游戏、走路或是休息,都本能地爱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因此,我认为儿童的生活离不开音乐”,[3][p.345]同时“我们要凭着音乐的生气和兴味,渗透到儿童的生活里面,使儿童无论在工作、游戏或劳动的时候,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使儿童生活音乐化。”[4][p.401]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他设计了“整个教学法”,把各科围绕儿童生活整合在一起;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各科不能分,就连科目和儿童也是不分的。他主张把儿童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给儿童;提出儿童教育内容要有机结合的主张;提倡实施综合化、整合化的教育;反对“四分五裂”、“杂乱无章”的分科教学;提出音乐教育要与其他各门学科相结合,把音乐教育融入各领域、科目的教学之中,形成音乐教育的系统。同时,不能只是学校的音乐课上有音乐,还应将音乐教育与家庭、社会、学校的生活相融合,使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

(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儿童音乐教育“中国化”

陶行知先生批判当时幼稚教育有三种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陈鹤琴先生对陶先生的批判非常赞同,主张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应中国国情,要走民族化之路,要重视民族音乐的价值,不可盲目崇洋。他说“:现在中国所有的幼稚园差不多都是美国式的。幼稚生听的故事,唱的歌曲,玩的玩具,用的教材,也有许多是从美国来的。就连教法都不能逃出美国的范围。中国和美国文化背景、环境均不相等,他们视为好的东西,对中国未必合适。”[5][p.75]陈先生提出办园要适合国情,鼓励儿童音乐教育要有中国特色,主张运用民族乐器,如琵琶、笙、箫、古琴、鼓、磬、钵等,这些既易于获得,又便宜,对儿童的教育具有与西洋乐器一样的价值。陈先生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创作和改编儿童歌曲,运用民族乐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努力对当时儿童音乐教育进行“中国化”“本土化”的改造。

二、陈鹤琴儿童音乐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观

从幼儿教育机构正式成立之日,“儿童中心”就成为儿童教育工作者遵循的准则,欧洲的新教育和美国的进步教育都提倡人性的自由平等,特别是杜威更是明确提出“儿童中心”的理念,被称为“教育上哥白尼式的变革”,陈鹤琴先生秉承杜威的先进理念,提出培养“人”的教育目标。时至今日,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仍存在着不从儿童出发,重“技”轻“人”的现象。按照陈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我们应该做到:

1.让儿童都能享受音乐的快乐

音乐是每个儿童所喜欢的,但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喜欢上音乐课,也不是每个儿童都能在音乐中获得乐趣,原因是传统音乐教育过于“功利”,只关注几个优秀的“小音乐家”,不能顾及全体儿童特别是音乐技能发展较慢的儿童,音乐教育变成了少数人的特权和优势,成了许多儿童的痛苦和失落。因此,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时,我们不应过于注重音乐技能的培养,也不能只关注少数音乐特长儿童,而应让每个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享受带来的快乐,享受生活的乐趣。应做到不论儿童音乐能力的高低,不论儿童声音是否优美,让每个儿童都能体验音乐的美和生命的价值。

2.让儿童音乐教育动起来

陈鹤琴先生把儿童心理突出的特征描述为“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和游戏心”,把“做”作为教和学的中心,认为教学要围绕“做”展开,认为“做这个教学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要靠做。”[6][p.68]因此,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应该把音乐转变为儿童表演、游戏的形式,而且应该让儿童自由表现,因为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表现情感的方式。比如,在音乐响起时,我们可以让儿童站起来自由的按照旋律、节奏跳舞、表演,可以让幼儿根据音乐的体验去模仿动物、做游戏、讲故事、绘画等等。既能促进儿童对音乐的体验、欣赏和理解,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又能促进儿童身体协调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游戏是儿童所喜欢的,儿童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游戏,用游戏的方法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易于受到良好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他就会很快的去认知、体验和探索,就会积极学习。儿童感知动作思维占优势,但凡能成为其动作操作对象的物体,他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儿童音乐教学要溶入游戏,让儿童在做中学、玩中学,在快乐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内容上把儿歌故事化,让儿童去表演;也可把儿歌学习形式游戏化,让儿童在玩中学,不知不觉中获得发展。

4.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特点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幼稚园要有幼稚园的歌曲,要有幼稚园的节奏”[7][p.290]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需要,儿童音乐教学中,从形式到内容、从方法到环境都应适合儿童。从内容讲,儿童音乐教育应选择适合儿童的音乐,选择旋律优美、节奏欢快、内容简单便于儿童掌握的儿歌;从形式讲,可以用团体教学的形式面向全体,但也要顾及每个儿童的特点采用小组教学或个别辅导,同时应提供各种玩具、道具帮助儿童体验和表现音乐。从方法上讲,儿童音乐教学应从音乐的整体入手,应儿童完整的欣赏和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情感,切不可为了记忆歌词把一首优美的音乐分割的“四分五裂、支离破碎”,违背儿童整体认知的特点和音乐自身的规律;从环境来讲,要选择优质的光盘磁带,创设渲染音乐情感的物质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应为儿童创设轻松的心理氛围,尊重每个儿童的想法和创造,让儿童沉浸在音乐之中。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也可以让儿童教儿童,相互促进。

5.儿童音乐教育加强“情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情商在现代社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一种“情育”,它对人类的情感起着陶冶、净化、启迪、培育的作用[8]。因而,我们要利用音乐教育的“情育”功能,培养儿童的情商,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9]学前儿童遵从“唯乐原则”,以无意注意为主,只有儿童感兴趣的东西,他才愿意探索,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因而应充分运用音乐对儿童情感的陶冶作用,让儿童在音乐教育中学会体验美、欣赏美和表现美,激发儿童的良好情感和积极态度。同时,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不衰竭的动力,儿童期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迅速的时期,可以利用音乐教学激发儿童的想象,创造性的去演绎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学会和其他儿童合作、分享。

(二)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回归生活”的课程观

1.儿童音乐浸润于一日生活

音乐本来就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创造而生,让枯竭冷漠的儿童艺术教育回归到儿童真实、鲜活、丰富的生活中去,这既是儿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儿童作为一个生命体应该享受的权利。[10]我们要把音乐融入儿童的一日生活:早上让孩子听着熟悉、激昂的音乐入园,幼儿很快就能进入幼儿园的活动氛围,激起幼儿愉快的情感和探索的愿望,高高兴兴的开始一天的幼儿园生活;餐点听着舒缓、优美的音乐,营造一个温馨的进餐环境,优美的旋律能使幼儿安静下来,增加食欲,有助于细化吸收;伴着抒情、缓慢的摇篮曲午睡,让幼儿回味到母亲的爱和温暖,幸福自然入梦;利用音乐引导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可使幼儿不知不觉的形成习惯。

2.儿童音乐教育与各领域教学相融合

《纲要》指出“各个领域的内容互相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音乐教育作为艺术领域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与美术、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还要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等领域相融合,形成合力促进儿童发展。一方面,各领域可以利用音乐这种儿童喜爱的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可以利用音乐促进儿童运动的兴趣、缓解儿童的紧张,也可以利用配乐进行声情并茂的语言教学,还可以把音乐作为背景,协助各领域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音乐教育要自然的融入语言、科学等知识,促进儿童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培养儿童的良好的情感体验和社会情感,与其他领域共同促进儿童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做到家、园、社会相统一

儿童音乐教育不单是儿童教育机构所能单独承担的,音乐教育要融入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使家庭音乐、学校音乐、社会音乐融为一炉,而使儿童整个生活达于音乐的境界。”[11][p.402]这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就融为一体,使儿童就能时时、处处都沉浸在音乐的熏陶之中,欣赏到音乐的美,体验到音乐带来的乐趣,在各种场合自由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

(三)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民族化、本土化”的价值观

1.儿童音乐教育的民族化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教育,如果不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就谈不上继承、弘扬和发展,更谈不上走向世界立于世界之巅。因此,儿童音乐教育“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12]现在,我国引进了许多国外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模式,如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匈牙利科达伊音乐教学法、美国综合音感教学法和日本的铃木音乐教育体系等,也有许多儿童音乐教学演唱国外的歌曲、使用国外的乐器,当然在世界多元化、一体化的今天,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无可厚非的,甚至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任何一种教育模式、歌曲都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在国外好的东西不一定完全适合我们;再有,作为儿童阶段的音乐教育应以普及教育、情感陶冶为主,应该使儿童音乐教育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最强音。因此,这些国外乐器、歌曲甚至教学形式的引进,必须立足于我们本国文化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改造。

2.儿童音乐教育的本土化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方法范文6

论文关键词:早期教育;学前儿童;素质教育;音乐教育;作用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素质教育应从学前儿童早期抓起,从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来说,人类的早期发展是最初、最迅速、可塑性潜能开发最大的阶段。然而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学前儿童教育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早期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环境,开发智力,启迪智慧等作用外,而且在培养幼儿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及促进素质全面发展等各方面都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向基础教育战线提出的一向全局性任务,是面向21世纪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措施,是教育领域自身发展和改革的需要。素质教育,就是对孩子进行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使孩子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和劳动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对培养人的全面素质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作用。学前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是儿童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在以后的素质教育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为学前儿童的智慧、创造力、陶冶情操等方面起的作用进行粗浅的阐述和探索。

一、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有利于启迪智慧和创造力,促进智力的发展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科学知识素质教育等,它们概括了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而音乐教育对少年儿童音乐素质和智力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雨果有一句至理名言:“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天文,一把是音符。”音乐不仅有直接来源于人类多姿多彩的劳动生活,更是激发个体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启迪智慧,对智力的开发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就拿4-5岁的儿童学习钢琴来说吧:当孩子一边看曲谱,一边演奏,用眼睛摄取音符,反映到大脑,大脑又很快指挥手臂、手腕、手指以致全身各个部位,进入演奏状态,这个过程既动了大脑又动了手,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是一种多么复杂的体脑结合的高强度“劳动”啊!所以就学习钢琴这方面来说,确实能够提高幼儿的以下反面的能力:1.丰富想象力2.严谨思维能力3.大胆表现能力4.深刻理解能力5.良好协调能力6.沉稳控制力7.杰出的组织能力8.优秀的记忆能力。孩子们通过这样一系列重复的体脑劳动,使他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也会更加敏捷,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是有必要的。

二、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有利于陶冶情感,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

作为美的王国中的一个宠儿,音乐是培养美感的艺术手段之一,音乐审美教育是审美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要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最直接,最明显的手段就是用音乐艺术的美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音乐以它动听的音响,优美的曲调,鲜明的节奏等特殊的艺术魅力,赢得幼儿的喜爱,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接受了它的感染和教育。

音乐教育活动如果不是以音乐美的力量来吸引幼儿,打动幼儿,单纯靠活动形式,内容的儿童情趣来取胜,那么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就只能停留在活动本身,并不能真正形成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对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来实现的,所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必须以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在教育实践工作中必须紧紧围绕音乐审美能力这一核心来确定具体的教育目标、任务和内容、选择教材教法、设计教育活动。 转贴于  三、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有利于身体素质的发展,促进个性形成

音乐情感的艺术,它以悦耳的音响作用于人的兴奋神经,调节情绪,减轻思想压力,医治心理疾病。古代史书《乐记》中谈到“乐行而清,耳聪目明,血气平和……”明确指出了音乐的治疗保健功能。情绪抑郁是人们致病的重要原因,而心绪舒畅可使疾病不治自愈。现代的音乐治疗学,发展了中国古代这种“乐医”理论,利用音乐来治疗心理精神上的疾患。如失眠,可听一些速度较慢、音调柔和的曲调:情绪忧郁,可听些欢快喜悦的乐曲等。

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影响着幼儿身心健康。幼儿时期身体发展正是由大肌肉活动逐步发展到小肌肉的细腻活动。幼儿通过学习打击乐器可以放松地、自由地运用大肌肉、促进小肌肉的发展。他们在打击过程中满足了活泼好动的天性,同时在悦耳和谐声音中享受着乐器带来的快乐,这使他们感到身心轻松愉快,消除了身体疲劳和紧张感。

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也影响个性的发展。培养一个孩子好的习惯,纠正孩子不良习惯在早期都是比较容易的,早期也是人性格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幼儿的个性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表现在兴趣爱好上,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的性格特征上,以及道德品质上。经常进行音乐活动,能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发展音乐及其他方面的能力,陶冶情操,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等,如;让性格内向的孩子多听一些激昂的乐曲。以调动情趣,激发主动积极性,形成开朗,活泼的性格,让情绪易激动的孩子多听一些柔和,抒情的音乐,能够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为日后良好个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有利于集体主义与协作精神的培养,促进凝聚力的增强

现在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就是家庭中的“宝贝”“小皇帝”,在家里发号施令,父母围着转,养成了孤僻任性的性格,纪律性抑制能力差。而音乐除了对孩子们进行美德方面的教育外,还能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比如:合唱队的排练,都要求大家严格按照乐曲的旋律,音高,节奏,音量,速度等方面的要求唱得一致,如果一个出现错误就会破坏音乐的完美效果。合唱的成功与否,是孩子们集体主义、协作精神的表现,孩子们在演唱中掌握了技能和方法,并不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约束,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因此,音乐可以增强孩子们的整体凝聚力,在培养集体荣誉,团队精神,纪律性和群体意识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是培养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手段之一,在一切为了孩子发展的今天,个体的发展不是单项的,而是多项的,音乐教育的发展恰恰使其他素质的发展也获得了提高,我们应该教会孩子热爱音乐并让内心感到自在和快乐,应该通过音乐教育,让孩子们的思想、情操得到美的熏陶,使他们的品格在美的感受中得到完善。只有当孩子们增进了审美观念,身心得到平衡的发展,丰富了人生体验,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并朝着健康、美好、高尚的方向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的时候,这才是素质教育真正要达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铮、姚本先,《心理学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日)铃木镇一,《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3]顾明远,《素质教育的理论讨论》中国和平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