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民经济的发展范文1
论文摘要:国际经济发展经验表明,服务业发展加速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由低收入水平向中等收入水平的转变时期。本文依据全球经济结构已经出现由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变的趋势,而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现状,对发展服务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探讨。
自20世纪60年代初起,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全球经济服务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其就业人数和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关系到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多样化需要,同时也是关系到工业部门、农业部门乃至影响整个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力量。
1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
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服务业越发达,人均GDP较高的国家,其服务业的产出与就业比重也相对较高,也基本代表了一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目前,在世界总量中,服务业产值已超过了60%,其中一些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个别国家接近80%,而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发达国家已高达7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为50%-60%之间。同时,世界服务贸易占到贸易总额的1/4;服务消费占到所有消费的1/2左右。因此,可以说世界经济实际上以服务商品的生产为主,己经步入了“服务经济”时代。然而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重,到2004年仅为31.18%,我国服务业就业劳动力占就业人口比重为30%,与国外相比,显然比重过低,整体水平滞后,明显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2发展服务业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逐步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促进第一、二产业的优化升级,这应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向。我国经济结构长期依赖传统工业的发展道路,但一些重要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铁、铜等国内自给率日益下降,资源短缺已经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问题,而同工业相比,服务业具有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等一系列优势,并且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高新技术的应用从生产领域扩展到服务业领域,产生了许多新的职业和岗位,如信息技术含金量较高的现代金融、通讯等服务行业。这些行业的发展将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且可以优化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和就业结构。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就必须在继续积极发展具有竞争优势和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服务业,使其与经济整体发展相协调。
3发展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工业化的细分及深化。
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会不断提出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有赖于工业技术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从而对工业提出新的要求,比如医疗领域中不断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在检测和治疗上的新突破要求有更高的生物化学技术、信息技术等,从而推动工业相关行业的发展。并且服务业中的许多行业具有社会基础性质,有利于市场的进一步深化。如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可以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结合,解决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矛盾,从而保证工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提高市场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金融业是投资的载体,而投资是工业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而金融业也就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行业作用,它的运营状况直接制约着工业经济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因此以商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等为代表的现代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交织、持续运行在促进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深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发展服务业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由农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大规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开始减弱,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我国未来几年,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就业压力十分巨大。据中国社科院和国家信息中心预测显示,“十一五”期间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在500万到550万之间。如果农村每年的城市化水平提高1%,就要转移1000万劳动力,加上往年失业的人口,“十一五”期间可能有四五千万劳动力需要就业。而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服务业门类众多,各种类型的行业并存,就业形式灵活多样,能够容纳不同层次的就业群体,加快发展服务业有利于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5发展服务业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经济相继面临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消费市场长期低迷等问题,城市经济的重要性和城市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受到经济学家的日益重视,这带动了对城市化功能和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郭克莎等对世界主要国家城市化发展历程的分析表明,工业在城市化中前期具有直接和较大的带动作用,工业发展所具有的聚集效应带动了城市的兴起和繁荣。而“当工业化演进到较高阶段、人均收入达到较高水平以后, 对城市化进程的主导作用逐步由工业转变为整个非农产业…”,“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明显快于生产比重的上升, 而这主要不是工业而是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带动的”。这一研究结果揭示了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表明两者之间最直接的联系是服务业对城市就业具有较强的吸纳作用,服务业所提供的大量就业岗位是保证城乡人口顺利转移和城市化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总之,发展服务业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快发展服务业将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减少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破坏的程度;加快发展服务业必将推动我国市场化、产业化、城市化进程,在促进就业、拉动消费、扩大对外贸易、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华而诚.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经济研究,2001(12).
[2]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的战略地位与发展方向.财贸经济,2004(1).
[3]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财贸经济,2004(2).
国民经济的发展范文2
[关键词]国民经济;网络经济;发展布局
网络经济构建于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属于特殊的公共产品,在消费体系内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特点,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信息资源的可用性。网络经济能够形成一定的外部效应,经济规模发展较快,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较大。网络经济同时具备高效、经济性强、覆盖范围广的特点,能够影响公众生活的各个层面,同时也会将社会经济的多元体色体现在网络经济中,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引导公众消费理念、经济发展理念发生变化,提高公众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网络经济的发展需要信息技术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在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网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必然性,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有利于形成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其发展带来了更多挑战。以下将就网络经济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网络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网络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网络经济的覆盖范围包括了网络信息沟通、网络休闲娱乐、电子商务、网络信息传递等,不同行业对于网络信息的需求呈现出相同的递增趋势。从当前行业网络信息的应用程度来看,整体处于相对偏低水平,用户的网络信息获取途径多通过搜索引擎实现,不少商家从中发现了发展机遇,通过搜索引擎发掘更大商机。在这样的信息服务模式下,搜索引擎的经济效应不断被放大。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主要以信息便捷性为依据,从而改变公众的生活和消费习惯,在增值服务过程中,即时通信能够为商家带来更多商机,从而创造更客观的经济利润。如网络通信软件中就蕴含着大量商机,通过聊天工具使公众的交流方式更加多元化,沟通体验更加完善。而大型通信服务商具有巨大的资源市场,消费群体规模较大,因此形成了庞大的电子商务消费基础,促进了网络经济的实质性发展,发展前景较为乐观。而且政府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电子商务发展保驾护航,规范电子商务发展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从而为网络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条件。
1.2网络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内网络资源共享效率相对较低,资源发掘利用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距离,一些社会资源缺乏有效配置,进而造成利用效率低下,形成资源浪费。从当前的网络经济法律监管情况来看,政府尚未对网络经济制定独立而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在立法过程中存在明显滞后性,与当前网络经济强势发展的现状存在脱节。政府对网络经济管理缺乏体系性规划,尤其是对网络运营商的管理缺乏规范性和指导性,对于网络个人用户安全保障不到位,缺乏对网络信息安全的必要认识,因此造成监控缺位,导致个人信息风险增加,一些企业会利用非正常手段介入网络经济环境中。从企业层面来看,一些企业参与网络经济的形式较为单一,主要经济收益形式为移动增值、网络推广、游戏等,这些传统盈利空间已逐步被压缩,而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网络经济,与即时通信、搜索引擎共同成为未来网络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但是当前整体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此外,信息经济产权、网络知识产权等尚未得到充分保障,尤其是在知识产权方面上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机制,进而对网络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难以满足公众对信息资源的庞大需求,进而导致信息供需失衡。信息产权具有流动性特点,不少用户缺乏必要的信息保护意识,而信息产品的复制传播成本较低,因此少数人为了获得更多私利,在网络中窃取他人成果,进而造成知识产权保护真空,难以保障网络知识经济的合法权益。
2网络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分析
2.1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网络经济构建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在网络经济的带动作用下,国民经济获得了新的发展活力,促进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出现,拉动经济增速的同时,也改变了以往国民经济的增长模式,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被集约型经济发展形式所取代。在国民经济全速发展中,网络经济逐步实现了实体经济的有机融合,进而促进商品流通效率的提高,在交易质量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率的持续增长。而且在商品流通环节流程更加简便,有效控制了交易成本,这些变化带动了国民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网络技术能够对经济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发掘和高效配置,从而使企业对市场信息做出灵活反馈,而政府也能够从相关信息中获得管理优化的良性引导,减少由于盲目投资造成的资源浪费。企业能够在网络经济发展中实现资本的高效运作,从而促进自身竞争力的提高。
2.2促进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现阶段,国家产业结构水平仍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无论是从产业结构还是从就业结构来看,其中失衡问题尤其严重,这一发展态势对于社会经济网络化转型造成不利影响。基于此,信息服务产业迅速崛起,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强势助推作用。随着产业形势的不断更新,一些传统行业面临着产业升级需要,而落后产业也被迅速淘汰,通过优胜劣汰机制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更新优化,为国民经济高效发展创造了新机遇。新技术、新理念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得到高效传播,而且已经实现了向传统产业的融合渗透。通过信息经济的优化作用,企业能够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进而促进信息技术产品升级换代,进一步提高信息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发掘和利用。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作用下,传统产业也加快了结构调整,产业密集度格局有所变化,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逐渐转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发展模式,尤其是知识经济的驱动作用更加明显,促进了企业业务升级、转型速度的加快,实现了技术转移效率的提高。
2.3对国内就业结构形成优化作用
就业结构能够体现出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在产业结构得以完善升级的过程中,也会带动劳动力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在网络经济发展中,信息技术是其支撑载体,劳动者体力付出逐渐减少,但是对于脑力劳动的要求则不断提高。企业会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对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人员结构进行调整,进而促进劳动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网络经济环境下从业者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为了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不少从业人员对强化自身知识储备,促使自身综合素质发展。此外,在网络经济下就业岗位会有所增加,就业形势更加灵活,供求双方能够通过网络进行直接交易,从而减少了择业成本,促使就业周期得到大幅压缩。
3结论
在网络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国民经济发展趋势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趋势,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就业结构有所升级。虽然当前网络经济发展中仍以一些问题存在,如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网络安全问题突出等,这就需要在未来网络经济的发展中进一步强化对信息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强信息安全监管,优化产业结构,为国民经济的高效发展注入新活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勇.论述网络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商,2015(42).
[2]郭莉莉.基于网络经济对国民经济影响的经济学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6(3).
国民经济的发展范文3
关键词:电子商务;经济发展;实体经济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国,以阿里巴巴、淘宝、京东商城、慧聪、凡客为代表的电商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商业”的全新服务模式,极大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前,我国电子商务正在进入创新和快速扩张的新阶段,日益成为拉动我国消费需求、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引擎。
一、电子商务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是社会经济和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必然,其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如下。首先,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了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电子商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发展电子商务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举措,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大力发展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兴经济模式,可以让我们从容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把握发展主动权、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最后,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向完善。电子商务发展将有力地促进商品流通和生产要素的有机流动,促进公平竞争,降低交易成本,推动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与完善,更好地实现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
二、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电子商务平台颠覆和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在我国,由于受到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冲击,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发生着巨变,传统的商务模式和实体经济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尤其是实体经济的影响如下。首先,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式,从而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繁荣。众所周知,人们传统的购物方式是逛街,在实体店里挑选自己需要的商品。但是,在电商模式下,这种传统的购物模式已经悄然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购物者坐在家里、办公室或者其他任何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完成购物。电商在方便消费者的同时,也在削弱商业实体的功能。以前作为城市繁华标志的商场、超市、专卖店、行业产品销售中心受到巨大冲击,许多实体店面因为电商的冲击关停破产,电商的发展在蚕食着实体经济的领地,从而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其次,电子商务平台对实体品牌有巨大的冲击作用。电子商务平台作为线上的交易平台,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进行交易,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同时让一些无资金实力的从业者也可以借助平台,在没有任体实体店租金及其他硬件成本压力的情况下,实现“掌柜”梦。然而,从业门槛的降低、产品流通成本的下降,再加上线上监管困难,致使电商平台上的产品鱼龙混杂,大大冲击着传统商业格局,压缩了许多实体品牌生存的空间。最后,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产品有好有坏,服务质量良莠不齐,再加上通过线上方式实现交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秩序,给市场监管带来很大的难题。许多知名的平台商在产品质量监管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杜绝假货、次货,让消费者蒙受各种损失。电商的消费纠纷事件层出不穷,相关的行政主管部门面对这些纠纷也力不从心。从这个角度来讲,电商平台增加了市场监管的难度,给市场经济的健康、良好运行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
三、促进电商与实体经济共同发展的对策
电子商务的产生与发展,对国民经济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它同时对实体经济也产生一定的伤害。电子商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国民经济的一种形态,只要对其进行规范管理、遵循其规律引导发展,它就能够扬长避短,为国民经济发展贡献出应有的力量。具体而言,首先应当加强对电商服务的监管,将引导电商健康发展相关法律制度落实到具体的监管领域中去,让电商在方便人民群众生活的同时,尽力规避对人们和实体经济的伤害;其次,作为实体经济,必须要积极面对电商的挑战和竞争,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这才是市场竞争制胜的关键和根本。最后,努力促进电商与实体经济的互相融合,通过电商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帮助和促进电商进一步发展。
四、结语
总之,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如果不加以科学的引导和监督,对国民经济而言,那就是一柄双刃剑。所以,我们既不能因为电商带来的巨大经济效能而放任自流,也不能把电子商务看成是经济发展中的洪水猛兽而限制其发展。让电商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共同进步,这才是正确之道。
参考文献:
[1]钟红霞,罗大庸.电子商务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J].中国科技信息,2005(16):62.
国民经济的发展范文4
【关键词】 空运资源 国民发展 航空经济 有机联系
现代交通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当传统的陆路运输和海路运输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国民物质上的需求的时候,以航空运输为主要运作方式的航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就显得举足轻重,形成了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空运资源、航空经济与国民发展这三者之间又极容易形成密不可分的联系,三者可谓相辅相成,随着科技水平的日益进步,三者之间还会有进一步的进展突破,并相互影响。
1 空运资源的发展
空运资源最早的开发阶段是从二十世纪早期开始的新兴人类资源。二战结束以后,航空业逐渐转变了主要功能方向,服务的主要对象由战争转变成了与民便利的载体。所谓的空运资源,大体是指支持和保障实现航空运输的各种要素,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其中有形的既包括人,也包括物。与陆路运输和海路运输相比,航空运输有着速度快、技术含量高以及开发潜力广泛等诸多优点,并开始逐渐服务于客货流运载和通讯领域。所以空运资源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刺激下迅猛发展,直至具备了在交通运输业与第三产业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功能。众所周知,民航事业在当代社会起到的作用是独一无二的,大力开拓空运资源正可以有效带动民航事业的起步。
2 航空经济的特点
与空运资源相对应的是航空经济。航空经济即一种新的高精尖模式的经济形态,是以航空枢纽为依托,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支撑,以提供高时效、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并参与国际市场分工为特征,吸引航空运输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1]。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及速度经济时代,航空运输已成为“第五冲击波”,成为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促进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因此国内许多学者称呼这种航空经济为“临空经济”,认为这种“临空经济”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3 三者之间的联系
空运资源和航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更存在着明显的共性。首先两者的区别在于,空运资源包括具体的要素如技术设备、交通线路以及相关专业或行业领域内的高级技术人才,也包括很多抽象的事物如技术原理、公司形象、航香航权、信息情报等,而航空经济就是单指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次两者之间也存在联系,空运资源是构成航空经济发展与飞跃的基础和原动力,而航空经济的迅猛进展反而能够以就业、科研等各种渠道反哺空运资源,二者共同构成国内与国际航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二者还存在着一个不容小觑的共性,那就是一国空运资源的丰富与否以及航空经济的发达程度,都对本国国民的发展起到了绝非可有可无的作用,二者均构成国民朝向现代文明昂首阔步的主要助推器。
3.1 空运资源与国民发展
空运资源对国民发展起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空运人力资源的供求方面。在知识与科技主导的经济形态中,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其数量和质量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空运资源当中涵盖的各种资源要素中,人力资源的重要程度自然是首当其冲。所以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的力度,以构建决胜于未来的人力资源优势很有必要。所以空运资源对人才的诱惑力会随着航空经济的不断开拓发展而越来越大,客观上也对提高人员素质、促进国民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鼓励对科技项目的研发起到了很深远的影响。所以空运资源的发展能够起到富国强民的作用。
3.2 航空经济与国民发展
航空经济既然已被视为中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那么这种经济体制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上一定同样起到了振兴国民经济、富国强民的先例和榜样作用。航空经济对国民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更大,究其表现主要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推动我国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经济全球化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与跨国公司迅猛扩展的今天,俨然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而经济全球化的一点好处在于能够有效整合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才、资源、资金或者技术,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时空特性。那么既然是时空特性,要想在全球化的演变中不为发达国家的主导地位所控制,能够在竞争中做到游刃有余,发展与时空特性相应的经济体制的任务便迫在眉睫。拒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来往的客货流动中,至少有40%的客货均以航空运输的方式来完成。由此可见,航空经济的发展可以大大有利于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运行轨道。
(2)有助于调整国家现有的经济结构。大力发展航空经济,有效促进运输业的发展和国民就业的扩大,直接带来的积极影响便是扩大内需。由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对全世界的冲击,加之中国传统的经济体制习惯于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使得国内的消费环节相对薄弱。而航空经济本身具有长价值链[2]的特殊功能,这就决定了其经济效能和市场需求的巨大,对于促进国民消费,形成消费与出口、投资协调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型体制便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与极其深远的影响。此外,航空经济作为低碳经济的一种高级载体,能够有效促进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3]。
(3)缩小区域经济水平差异。中国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问题是区域经济缺少协调,东部沿海比较发达,中部地区相对缓慢,西部则十分贫困。国家早有明确号召,发展区域经济要结合本地的资源优势,而中西部经济水平正因为开发空间较少反而可以转化为发展航空业的优势,近来著名的如西昌、酒泉等地直接设置卫星发射中心的成功试验,便是足具权威的案例。除了卫星发射中心,广设机场、增加客货流量而从中创收,正是中西部地区发展特色经济、缩小区域差距的一个有效途径。
4 结语
空运资源、国民发展以及航空经济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可谓“玄之又玄”,妙不可言。作为新兴科技产业的重要载体,大力发展与研发不但有利于国家硬实力与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更有助于武装国民、服务国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新的号召提供新的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晓津.航空运输经济价值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航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2011:1.
国民经济的发展范文5
【关键词】民营经济;环境优化;金融支持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复杂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欧债危机继发。国内经济的下行压力也明显增大,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势单力薄,经不起危机的冲击,在发展中遇到了更多新的挑战。而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繁荣城乡市场、扩大社会就业的中坚力量。
一、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
1.民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营经济加总量占全国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0.9%上升到2011年4月57.7%,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5%以上,远远高于全国GDP的平均增长水平,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在部分沿海地区,民营经济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据统计,截至2011年9月份,全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已超过了900万家,注册资金总额达25万亿,各地工商户超过3600万户,注册资金总额超过1.5万亿。在投资规模上,截至2011年10月,民营经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4.2万亿,占全国的58.9%。在出口数额上,截至2011年11月份,民营企业出口总额超过了5700亿美元,同比增长33.3%,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2.民营经济是所有制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依托。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开放性等特性使得民营经济与市场经济天然相容,互为发展条件,民营经济的一切经营活动必须通过市场实现。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客观上为国有经济提供了示范和激励,使国有企业迫切的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从而推动国营企业转变经营方式,加快向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微观经济主体转化的过程。民营经济参与国有资产重组能够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此外,民营经济的运营特点和自身作用的有效发挥促进了市场体系的发育及其功能的完善,民营经济的兴起不仅有利于各种市场主体进行市场竞争,也促进了市场规则的建立与完善。2011年4月,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数量首次突破1000家,延续了近两年来民营公司上市的强劲势头,在组织结构日趋优化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不仅仅拥有行业内的关键核心技术。
3.民营经济在吸纳劳动力、解决国民就业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目前,我国工商部门登记的中小企业数量达到1023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8%。这些中小企业每年为国家创造约60%的GDP并提供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民营经济更是贡献了全省70%以上的生产总值和90%以上的就业岗位。在我国,就业率的高低与经济发展的增速密切相关。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大约实现就业人数120~130万人。过去数年我国GDP8%以上的增长率有力保障了每年1000万新增人口的就业需求。
4.民营经济的繁荣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藏富于民的必然选择。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中、东、西部发展存在各种不同差距,民营经济在调节缩小区域间差距、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2011年9月相较2010年底,中部地区私营企业户数增长幅度13.8%,注册资金增长27.6%,西部地区户数增长,注册资金增长35.4%,均快于东部地区。在组织结构上,公司制企业发展迅速,截至2011年9月份,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分别超过780万家和2.6万多家,各自增长12%和27.7%,增长率显著高于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
二、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复杂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欧债危机继发。国内经济的下行压力也明显增大,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势单力薄,经不起危机的冲击,在发展中面临更多挑战。
1.生产成本高。最主要的问题是生产经营成本高,很多中小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小型、微型企业应该应对能源、原材料、劳动力、土地、租金、汇率的变动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消化能力弱,生产经营处于微利或无利状态,有的甚至难以为继。
2.税费过高。有些企业涉税额度高,有些小型、微型企业交纳金额超过净利润。税制设置不合理,存在重复征税现象,征税项目过多,征收随意性大。
3.融资难。商业银行虽然也做了很多的努力和尝试,但仍然不足,从贷款投向上看,依然主要是投放给大中型企业,专门服务小型、微型企业的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小型金融机构发展不足,民营融资成本普遍偏高。
4.招工难。小型、微型企业职工招不进,留不住,聘请竞争型人才小城市比大城市难,招收普通工人,东南沿海比西部地区难。这种用工的结构性矛盾将会在较长时期内仍然要存在。
三、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民营经济的发展要从多方面共同着手,需要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来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难题。
(一)发挥政府在民营经济发展改革中的引导作用
1.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好遵循经济规律的宏观指导作
用。目前,市场经济的大方向及大趋势已经明朗,市场化进程潮流不可阻挡,地方政府应顺应这一大势,充分发挥政府主观能动性为民营企业打造良好发展氛围,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支持、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
2.要充分发挥好夯实市场化微观基础的作用。政府在发挥这一作用应该努力做到: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民营企业在参与国内外竞争中逐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3.要充分发挥好提升民营企业产业素质的引导作用。民营企业的产业素质不高,导致其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变,从而束缚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应从思想上重视民营企业产业素质的提高,稳步提高民营规模经济,消除制约产业规模扩大的各种行政障碍;努力完善市场竞争秩序使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得到合理发挥;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深化改革,大力支持技术创兴。
(二)打破自身局限,提升民营经济竞争力
在外部发展环境逐步改善的同时,中国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阻碍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是克服当前众多民营企业制度缺陷的长效治理机制。
1.鼓励以明晰产权为核心的多元化产权制度的创新。产权模糊的问题在家族式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埋下隐患。家族式民营企业要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首要需要做出的改变就是明晰产权关系摆脱单一的产权结构,实现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向现代化企业产权制度转变。
2.开展管理制度创新,实现企业管理的专业化及特色化。民营企业传统的管理方式随着企业走向现代化、国际化、集团化而日渐落伍,积极创新现代化管理模式和方法,规范企业管理制度实施科学管理,对于帮助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实现企业现代化、国际化影响深远。
3.加强企业组织制度创新,规范治理结构。民营企业组织制度的改革应该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化组织管理机制进行改善。两权分离、科学划分董事会监事会及股东大会的职责、建立严格的制约监督机制等有效制度的建立是实现企业组织制度规范的重要举措。
(三)营造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文化环境
1.民营企业自身需要文化支撑。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所在,一个有活的灵魂的企业才有真正的发展潜力,国内外一流的企业都有其一流的特色企业文化支撑。民营企业只有培育建立起了适合自身企业发展道路的特色文化才有企业长久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坚实基础。民营企业完整的文化体系包括:企业上下员工共同价值观、担负社会责任的经营哲学、具有独特企业精神的塑造、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等,民营企业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解决。
2.注重树立和保持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指标,良好的企业形象对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企业形象也成为社会公众监督企业、规范企业行为的有效手段之一,只有从企业经营的各方面一起入手解决,才能为企业树立社会认同的“值得信任”、“可靠”的形象提供可能。企业形象也成为规范市场经济经营秩序的一项无形的标准以供参考,民营企业应该主动担负起社会责任,努力树立民族企业“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积极向上的形象,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安定与繁荣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3.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媒体责任。现代传媒的飞速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和公正的日常生活,传媒的舆论引导功能也赋予了其深刻的社会责任。舆论传媒除了把握政治方向,更重要的是其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责任。现代传媒的影响力可以为我国民营经济提供政策导向、观念引导及知识的学习与普及等服务。为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及时高效的市场信息,营造有利的民营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是媒体不容忽视的社会责任组成部分。
(四)加强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
1.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的完善。加快我国股票市场及债券市场的发展、健全,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需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有助于更广泛全面的满足多种类型民营企业的融资需要。我国创业板的建立就是勇于实践的探索过程,其现实意义远远超过了它带来的经济意义,值得借鉴推广。
国民经济的发展范文6
关键词:产业结构;分类;优化
一、产业结构的概念及传统产业分类
三次产业分类理论是新西兰经济学家费夏在20世纪40年代首次提出的,他根据不同的属性作为产业结构划分的依据。第一次产业是指农林渔等直接生产于自然资源的产业;第二次产业为加工取自于自然资源的生产物的加工业;第三次产业是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活动之上的无形财富的服务业。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发展出现了巨大变化,三次产业分类理论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具体表现在:首先,社会分工的多样化和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产业范围逐渐扩大,使产业包含了越来越多的新形式和新内容。三产业划分法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其次,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制定适合经济增长的政策,三次产业分类理论难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
二、层次产业结构的提出
产业结构理论的作用是分析和掌握国民经济各产业发展的状况,判断国民经济发展的形势和趋势,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依据。所以,产业结构的划分,离不开国民经济的结构。
准确地把握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就要分析各产业的发展状况,按各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比重来划分产业,准确把握国民经济发展现状和全貌。不仅要考察各产业对国民经济中数量上的贡献,还要考察各产业增长的质量。为此,我们将产业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重和产业所创造产值中的附加值作为划分标准,来对民国经济各产业进行划分。具体划分法如下:
基础产业。指在GNP(GDP)中所占比重大,但产品的平均利润率较低的产业,归纳为基础产业,主要包括为居民提供生活保障和为厂商提供生产保障的产业。其特点是生活必需品和生产必需品,利润率低,为其他产业提供生产和服务支持。
支柱产业。指在GNP(GDP)中所占比重较大,产品的平均利润率相当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产业,为支柱产业。主要包括附加值较高的加工业和一些传统服务业。其特点是产值大,是国民经济主要组成部分。产品利润率相对较高,它决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尖端产业。指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产品附加值高,引导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的产业。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尖端产业的特点是,产值小附加值大、发展前景广阔,代表国民经济结构发展方向和趋势,引导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三、产业结构的优化
按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尖端产业来划分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可以清晰地显示国民经济结构。显然,基础产业是满足经济系统的基本消费需求和基本生产需求的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柱产业是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升级需求和生产不断发展需要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主导地位,反映着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产业。尖端产业主要是新兴产业,规模较小,但发民迅速,其产业内部的变动,会引导和带动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结构的变化。
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将产业结构调整到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相适应的产业结构,我们称之为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主要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进行调整。
从产业结构数量方向来考察,三个层次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要适应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基础产业是主要的和基本的需求,发展基础产业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其次才是支柱产业和尖端产业。其产业结构呈逐渐减少的“金字塔”型。对于中等发达国家来说,国民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支柱产业,基础产业和尖端产业作为辅助的两级支持主导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体”型。发达国家则以尖端产业为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支柱产业作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呈现逐渐增加的“倒金字塔”型的产业结构。图1、图2、图3显示这3种产业结构的形状。
从产业结构的质量上分析,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国民经济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基础产业便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重点,并适当发展支柱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则是由基础产业逐渐向支柱产业过渡的方式,尖端产业则是完成这一结构调整的支持和辅助。对于中等发达国家来说,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国民经济以资金密集型生产为主,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就是产业结构内部的调整为主。支柱产业不断吸引尖端产业的新技术和产品,壮大支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则是在尖端产业的技术向支柱产业的扩散和转让方面,在开放经济系统中,则是完成技术输出和转让。
参考文献:
1、雷选佩.改进层次分析法在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J].体育科研,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