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教育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教育研究范文1
[作者简介]朱静然(1980- ),女,河北高碑店人,河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王岚(1973-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河北 石家庄 050018)王淑娜(1977- ),女,河北博野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水与废水处理。(河北 张家口 07502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北科技大学校立基金项目“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L20121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097-03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
创业教育在我国兴起较晚,从清华大学1997年开展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开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创业教育研究及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9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工作;2003年举办了第一期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全国有100多所高校的200名教师参加。此后,有关创业的课程及与创业相关的网站、“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指导中心”等机构纷纷在一些著名高校亮相。2005年,我国第一个面向大学生创业的基金会在上海成立,并在上海理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九所大学设立了分基金会。两年多来,基金会已支持了230多个大学生创业项目。此外,由、全国青联与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实施的KAB创业教育项目,作为大学生对创业知识了解的启蒙教育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当前,KAB创业教育项目已在全国近600所高校实施,341所高校开设了KAB创业基础课程,56所高校创设了KAB俱乐部,有8万余名学生参加了学习实践。总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一)创业教育目标的功利化
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在目标制定过程中受功利化观念影响较大,并未真正理解创业教育的内涵。如有些高校主张大学生在校期间把专业知识学好就可以了,无须进行创业教育;还有些高校认为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更有甚者将大学生创业教育简单地定位为“企业家速成教育”。但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正如美国百森商学院蒂蒙斯教授所言,它不同于社会上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标的就业培训,更不是一种“企业家速成教育”,它应是一个“能力取向”的概念,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企业家精神以及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
(二)创业教育资源缺乏
第一,师资资源缺乏。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师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还应具备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而目前高校教师在聘任体制上追求高学历或高职称,使得他们讲理论有余而创新经验不足。虽然教育部已连续举办了几期创业骨干教师培训班加强对创业教育师资的培训,但到目前为止也只培训了600多名教师。而这些培训工作也大多落实于重点高校,普通高校创业教育师资的缺乏亦未能得到有效缓解。第二,课程资源缺乏。课程资源缺乏是影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近几年,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虽然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也仅限于一些重点高校,其课程也只是管理、工商和发展前景好的工科等与商业联系较紧密的学院开设,其内容也大多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未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更别说与专业教育、学科教学和基础知识融合了。
(三)创业教育服务保障体系不完善
第一,政府资助体系不完善。创业教育由于其实践性,必然要求与社会的互动。但从省市立法实践来看,除了一些发达的省市,很少有地方出台专门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正是由于我国并未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一套真正促进大学生创业的资助体系,因此,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并不积极。第二,缺乏专门的创业教育推动组织。我国的创业教育兴起于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而后才由政府推广。目前国家层次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即高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其也是2010年才设定的,具体运行情况有待考察。而在省级单位这一层次,我国基本上没有专门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在高校中,大部分高校依托教学、科研或学生管理部门来组织实施创业教育,而设立创业教育专门管理机构的高校少之又少,这就使得高校创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缺少有效的协调机制,政策推进缓慢。此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创业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民间专业化组织机构的推动,但从全社会参与来看,我国的创业教育还没有一个可以整合社会力量的组织体系。
二、国外高校创业教育
(一)把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创业教育目标
国外发达国家把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目标。欧洲委员会认为:“只有少数人生来就是创业家,但是教育却可以激发年轻人的创业理想。应该让那些愿意自主创业的年轻人掌握基本的技术和市场能力,以帮助他们实现这一愿望。创业不应仅仅看作是自己开公司,事实上,创业是每个公民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取得成功所应具备的一种普遍素质。”美国创业教育的开展主要是使受教育者具备创业意识、创业个性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从而适应社会的变革。因此,秉承此理念,百森商学院强调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为其价值取向,发展适应“创业革命”时代的大学教育。英国创业教育初期同我国一样在价值取向上也具有功利主义倾向。但随着创业教育的发展,其逐渐变成非功利的系统性教育活动,培养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揭示创业的一般规律,成为其主要培养目标。总之,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创业者是当今国外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首要目标,而我国创业教育要想获得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在创业教育目标的制定方面必须有所作为。
(二)具有系统化、灵活化的创业教育课程
在高等教育领域,美国约有18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创业课程,形成了一套科学、灵活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美国高校间提供的创业教育课程虽然差异性很大,但其设置无外乎有以下几种途径:第一,注重拓宽基础型课程,减少专业课程,将创业教育课程渗透到整个课程设置当中;第二,加强多学科相互渗透,增加跨学科课程;第三,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职业技能,单独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在单独设置的创业教育课程中,又考虑到不同年级的特点,例如,斯坦福工学院的技术创业项目为本科生开设了“高技术创业入门”“技术创业企业的管理”等介绍性课程,为硕士研究生开设了“技术创业”“高技术创业管理”“全球创业营销”等比较深入的课程,为博士生开设了有关创业学科领域的研讨课,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
(三)拥有雄厚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雄厚是国外高校创业教育成功的重要法宝。美国的哈佛商学院有5名专职创业教育教师,开设8门课程,另有32名教师在教学中涉及创业教育;百森学院有35名专职从事创业教育和研究的教师,共计开设33门课程;伯利克学院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有20人,共计开设了23门课程。而具有创业体验或在职培训经历是这些创业教育教师的必备条件。例如,在创业教育教师选聘中,德国把具有专业实践经历作为聘任创业教育教师的一个重要条件;日本政府为了鼓励教授和研究人员从事企业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工作,实施了“远山计划”,为国立、公立学术机构研究人员参与科技创业创造了条件。相比于我国而言,由于创业教育开展时间较短,其师资缺乏不言而喻,但真正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又有多少有过创业体验或培训经历,想必屈指可数。因此,如何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应该成为我国创业教育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四)创业教育服务保障体系完善
第一,政策保障完备。国外的创业政策为创业教育的展开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首先,大学生创业促进政策完备,充分调动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如法国2008年的《经济现代法》中规定,国家允许个人,包括工薪阶层、事业退休人员及在校的大学生从事经营活动,成为个体经营者,不但申请手续简便,而且可以享受国家相应的税收优惠。其次,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给力,融资环境融洽。例如,英国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制定了“青年创业计划”,为大学生提供发展债券式的青年启动金。该启动金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申请手续简便,不需要任何财产抵押和担保,只需支付低于银行利息的利息即可。总之,完备的创业促进政策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氛围。第二,组织机构健全。健全的组织机构是国外创业教育开展的重要支撑。在英国,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健全,既有政府层面的专门负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组织机构,即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又存在诸多创业教育的民间组织机构。而各高校也多设有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其领导多由高校管理者担任。例如,在就业能力和企业家精神培养上一向表现优异的利兹城市大学就有专门的创业学院,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来组织实施创业教育。美国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也是很完善的,其创业教育组织包括教师组织和学生组织。这些组织又分为不同的层级,如全国级、州级、地方级等,它们主要从事或支持创业教育教学材料与教学方法开发、教学信息交流等工作。在高校,创业课程与创业项目往往和一个创业中心共存。目前,美国大概有150个创业教育中心。
总之,完善的创业教育服务保障体系是国外高校创业教育良性发展的关键。因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需要我国政府及社会为其提供良好的政策及环境保障,从而充分调动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三、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树立以能力为主的创业教育价值取向
我国创业教育兴起之初,主要是为了解决就业难题,有较强的功利性,这也正是我国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根本性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首先要实现创业教育理念的转变,即由原来解决就业的功利性目的转变为培养创业精神的非功利性目的。因此,高校创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素质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一方面,转变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靠、要”的就业思想观念,积极投向市场,为创业教育的展开做好思想观念上的准备;另一方面,高校要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实现从精英到大众、从注重技能到注重能力、从控制使用到激励开发的转变,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构建灵活、多样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教育阶段的紧密配合。在这方面,国外经验确实值得我们借鉴。而具体到高校而言,我国大多数高校虽然设有创业教育课程,但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够灵活、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脱节、课程内容单一等问题。基于此,建立起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是当务之急。第一,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不同的关于“为创业”和“关于创业”的课程体系,体现课程的灵活性;第二,要注重拓宽基础型课程,减少专业课程,同时还要增加综合性跨学科课程,并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职业技能;第三,要把创业教育的思维、理念融合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从而形成灵活、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
(三)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从根本上解决创业教育师资短缺问题。可以依托设有商学院、工商学院、管理学院的高校创办创业教育专业,从而有效解决我国创业教育师资的专业化问题。第二,加强创业教育师资的在职培训或增加创业体验。创业教育师资的在职培训有诸多途径:可通过定期参加培训班、创业教育会议等方式;可创造条件让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从而丰富其创业经验;聘请兼职的“创业导师”来开设讲座或授课,我国高校师资大多都实践经验不足,可借鉴国外经验,聘请各行业优秀的从业者,作为兼职的“创业导师”,通过他们丰富的实践经历来激发大学生创业的激情。
(四)完善创业教育服务保障体系
第一,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完备的创业促进政策。我国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但许多并未真正落实。因此,目前需要从大学生急需的资金、相关激励制度、创业知识培训等方面着手,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指导。基于此,政策的支持显得尤为必要。通过设立专门为小企业创业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进行金融体系改革,改善融资环境,解决大学生创业的资金瓶颈;通过税收优惠、降低进入壁垒等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通过组织创业培训等方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理论和实践指导。第二,建立专业化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专业的指导。在我国,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其组织支持系统还较弱。虽然教育部在逐步推广创业教育过程中,成立了一些相应的部门或组织机构,如“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等,但从全社会参与来看,我们的创业教育还没有一个可以整合社会力量的组织体系。基于此,建立从国家到地方到高校层级分明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体系,特别是多类型、多层次的民间创业教育组织,以此完善我国创业教育组织机构方面的缺失显得尤为必要。具体针对高校而言,需建立学校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及创业教育研究与管理机构来负责全校范围内创业教育有关政策和推进措施的制定及实施;各学院内部需建立创业教育领导小组来组织学院里的创业教育活动;鼓励学生组建形式多样的创业团队,丰富大学生的创业活动。
[参考文献]
[1]苏明.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1(1).
[2]徐小洲,李志永.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制度与政策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0(10).
[3]向东春,肖云龙.美国百森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3(2).
[4]肖艳晖.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管理研究,2010(5).
[5]刘敏.法国创业教育研究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0(10).
[6]罗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0(10).
高校教育研究范文2
关键词:体育教育;安全教育;现状;对策
对大学生科学地进行安全教育,形成正确的安全观,促进大学生成才。大学生安全教育为社会和校园稳定提供保障。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不仅能提高整个国民安全意识,提高整个社会安全水平,从而能做到从个人安全到国家安全。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维护社会稳定。安全稳定工作关系到高校的全盘工作,扎实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不仅关系到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促进着社会的稳定。
一、高校体育安全问题类型
(一)体育教学安全问题
体育教学安全问题一直是各高校独立学院普遍存在的安全问题,其指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课堂中出现的各种各样原因而导致的体育安全事故。
(二)体育锻炼安全问题
体育锻炼安全问题是指发生在体育课堂之外,口常个人或集体进行以锻炼身体、增进健康、丰富课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进行的体育活动中,所发生的体育安全问题。
(三)训练比赛安全问题
训练比赛安全问题主要是针对校运动队,在口常进行专业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由于自身或多方面因素而导致发生的体育安全事故问题。体育安全教育现状
二、场地器材安全
场地设施和器材是保证学校体育活动能够正常安全进行的基础和平台,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基础设施之一。场地设施及器材的状态直接影响着学校对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计划的完成状况、学生的安全保障。调查发现:发现60%以上的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和安全隐患。其中问题比较突出的是体育设施不完善,场地面积容纳人数太多,相对活动空间小,发生体育安全问题可能性扩大。14.2%的学校从来没有对场地设施和器材进行过维护检查和更新,28.5%的学校也只是偶尔对体育场地设施及器材进行维护检查和更新。高校体育教学领域中安全事故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场地设施、器材存在安全隐患;技术动作不规范,存在危险动作;没有配备护具如护腿、护膝。可见目前高校由于场地器材所存在的安全隐患而导致发生体育安全问题较为严重。
三、安全意识淡薄
良好的课堂纪律是保证体育课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如果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纪律松散,追逐打闹,不按照教师的要求,冒险的进行与课程无关的活动,极易出现教学安全事故,例如,田径、游泳等项目。严格的比赛规则是学生能在安全的氛围中参与体育活动的保障。由于课外体育活动脱离了教师的视线,在无监督和监护的情况下进行,如果学生在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和比赛时,不遵守规则、尊重对手,过分强调胜负,很容易造成运动伤害,例如在足球比赛中对抗激烈,在运用铲球时如不加以限制,往往导致伤害发生,所以要求大家共同遵守体育比赛的规则,文明比赛。
四、领导安全意识
领导对体育的不重视也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由于教学的压力,忽视了学校体育的重要性,成为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一个主要因素;安全法规不健全、安全管理不完善、场地器材有安全隐患、课时安排不合理作为管理因素被选在前列,目前国家的安全法规并不完善,尤其在体育教学事故方面的责任划分不清晰,合理的体育活动出现些伤病实属正常,但只要学生出现安全问题,家长便找到学校,造成学校、教师都害怕被承担责任的问题,没有为学校、教师撑腰的法律法规,那只有将教学难度与强度打折的办法。
五、安全教育发展策略
(一)提高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是在生产活动中各种各样有可能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条件的一种戒备和警觉的心理状态。提高安全意识是保证学校体育安全进行的重要对策。如今,高科技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已不仅仅作用于高端行业,同样也对学校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传统的利用课堂教学,还可以开展讲座、海报、知识竞赛、图片展示等方式,除此之外网络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
(二)端正教师安全态度
体育教师要认识到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让体育教师清楚学校体育教学中潜在的安全问题。通过学习、宣传等方法让教师了解体育教学中常见的安全事故,并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以及处理事故的方法。对体育教师进行思想教育。对那些工作态度不认真,责任心不强的体育教师,要及时的进行思想教育。了解引起他们思想波动的原因,对他们进行思想疏导,尽快的从思想上转变过来。
(三)提高领导重视
领导对学校体育教学、学校体育安全管理的关注程度不高,造成了体育课被压缩、调整、占用、甚至取消的现象。造成了场地器材损坏严重,年久不修,存在非常严重的安全隐患现象,造成了教师工作积极性下降,造成了学校体育教学、学校体育安全管理的工作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现象等等,所以,首先应该转变领导观念,形成正确的体育观。要让领导明白学校体育教学在中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抛弃不正确的观念,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其次,要加大安全管理力度,完善保障学校体育教学安全的条件。最后,形成良好的习惯。要把学校体育教学安全管理作为一项习惯工作进行,让它成为工作中不可忽视,又经常进行的工作。
(四)健全安全教育责任体系
高校的体育安全工作落到实处,使体育安全管理责任明确、配合协调、共管齐抓。高校体育安全工作责任制度分级负责可分为:由院分管院长挂帅的学校体育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各项体育安全工作。院党委书记为首的体育安全思想工作团队,做好学校体育安全方面的思想工作,让体育安全深入每位师生员工心中。校团委、学生会组成的体育安全工作小组,对大学生课余时进行体育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各项体育竞技比赛进行体育安全的组织和传播工作。由专职人员组成的保卫处,对学校体育安全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协调,维护体育教学、课余活动、训练比赛的正常进行,为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廖小梅.桂林市中学学校体育教学安全现状调查与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9.
[2]崔运坤.福州市中学学校体育教学安全现状和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高校教育研究范文3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及手段都很难适应二十一实际人才培养的要求,出现了体育人才供需脱节的现象。如何从实际需要出发,改进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和运动水平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高校体育教学现状,浅析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实践。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实践
体育运动是人类在自然运动中发展起来的运动和竞技项目。任何一个体育运动项目多少都涵盖了走、跑、跳、投等基本运动形式,把体育运动作为发展身体素质的训练方法,不仅锻炼价值较高,而且具有很高的欣赏与竞技价值。体育运动是完善运动技能、培养运动人员意志、提高训练水平的主要手段,也是高校体育为“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的主要服务内容与方式。
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改革现状
1.1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体育课程内容现代化是增加了部分当代竞技运动项目,丰富了较实用的健身教材,完善部分体育基础理论教材。它的实效性是加强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基础知识传授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最基础以及应用广泛的体育知识技能,以训练为手段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打好全面的体育运动基础;它的趣味性是学生对体育运动或者课程感兴趣的程度。这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了解体育教学内容的知识和实用价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1.2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设置基础化
体育基础知识是最稳定持久且不易老化的部分。当代科技高速发展,一个高校学生在求学期要掌握全部现代体育知识是不可能的,只有加强对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才能提高适应能力。
1.3竞技运动项目的体育教育化
竞技体育项目起源人们生产劳动、生活和游戏,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发展。竞技体育运动在育人方面更深刻,使教学内容更富有内涵,更全面地揭示人的本质规律。竞技体育运动在高校教学中产生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以培养体育人才为主要教育目标的高校,竞技体育运动是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教学内容。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都是以竞技体育运动为基础进行创新教学,并取的了很好的效果。
2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2.1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教材化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了体育技术、体育教学、体育健身、体育竞赛组织和规则裁判方法等。但就广义的体育教学内容来讲,单纯的教材内容又缺乏动态性,不能体现体育终身教育思想和反映体育课程作为一种文化的具体内容。因此,必须从文化的角度把各个项目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全面系统的融入到综合素质教育之中,开发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身体素质,教育学生在运动的特殊环境下去掌握不同时间、空间自身运动规律和社会需求的多种能力。
2.2运用“教学—赛制”教学法
“教学—赛制”教学法就是掌握技战术并应用于学习生活中,这种教学方法是体育技能与学习两只之间的有机结合,也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中在掌握体育基本技能技术后才进行教学比赛的教学模式。在体育竞技比赛中体育教师首先教授单个体育技术,然后再组合串联技术,在体育竞技比赛中不断加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和体育文化知识认知水平的提高,最终形成终身体育观的思想。是学生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体育事业打下坚实基础。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只是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及技能的培养,还需培养学生对体育教育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并积极参与其中。高校体育教育应该重视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这是当前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要激发学生长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2.3逐步形成“开放式教学模式”
现有的体育教学设施能否满足办学条件和扩大招生的需要,不应盲目的制定招生计划。就我国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专业来讲,必须从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需求为出发点进行分析,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开展,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已是饱和状态,而社会体育指导人才却非常缺乏。根据这种情况就应当组织研讨,面向社会,按需培养。
2.4优化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主要方式。现代体育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结构优化是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当前技术学科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线进行教学方法结构优化,就是指各种教学方法优选或者有机组合,使教学方法最优化。
3结语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在竞技比赛中掌握体育教学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在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中应重视对体育运动深层次的教育价值挖掘,教学内容知识传授理论知识而不教实际用途,让学生学会技术反而却不会运用,导致“体育终身教育”思想不能落实。因此,当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需要稳步推进,对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作者:张晖 单位: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田象迎.对山东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优化研究[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10.
高校教育研究范文4
关键词: 高校创业教育 专业教育 融合
一、引言
21世纪是世界经济逐步迈向一体化并以知识经济为发展方向的时代。发展创业教育成为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成为促进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职业理想、创造社会财富的一种现实选择。创业教育不是专业教育之外的新内容,而是近年来专业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是专业教育的时代要求和时代内容。
创业教育绝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它必须依赖专业教育,即创业技能的培养不能脱离专业教育的根基。因此,研究两者的融合发展规律,找到有效的实施策略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目前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由于没有融入到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与学科专业教育未形成有机联系,只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不够深入,缺乏可持续性。将创业教育简单地定位为“企业主速成教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为此,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要与专业课程相互结合,将创业理论与专业知识技能相结合,才能进一步形成创意的思维和能力。
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专业教育在大学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专业教育思想已经在大学中逐步树立起来。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创业教育的成功还必须诉求于专业教育的发展基础。同时,创业教育的实施也对专业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毕竟大学实施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目的都是培养人,都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样才能适应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知识和应用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因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是一致的。
目前专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工作岗位及工作内容时刻发生变化,这就要求专业教育的内容也要发生变化,变化的内容往往与强调培养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有关。创业教育的功能就是培养人的终身发展能力,使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这些功能与专业教育所倡导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相通的。
在专业教育中突出和渗透创业教育,实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专业教育能给创业教育提供基础,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和知识准备,使未来创业者具备战略眼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营销能力和决策能力,并具备较好的竞争力。
三、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并越来越显现出相互融合发展的态势。将创业教育理念、理论融合并渗透到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在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对于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和提高能力、素质具有现实的紧迫性,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如何从课程体系融合、师资队伍培养、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及管理体制等途径上进行有机融合,以实现共同发展,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就此提出如下若干对策:
1.加强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融合。
课程是教学的核心环节,应当成为实施创业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加强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融合可以有效地实现知识的衔接,设立合理的课程内容、机构及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为各专业学生提供系统的创业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学科课程的设置可以分为:学科渗透,即把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必修课,即各专业的必修知识;选修课,即拓展学生兴趣与特长。这种“专业”加“创业”的课程模式,不仅保证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而且确保了课程的互惠性,即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相辅相成,共同成长,更为有浓厚创业兴趣和想法的学生开辟了一条新的创业学习的途径。它没有脱离专业教育,而是在专业教育的强化基础上,让学生扎根于所学理论,通过内心对创业的渴求来实践创业之路。创业教育需要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人的创造需要在各种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所包含文化精神的熏陶中潜移默化获得,而不能像具体技能或技巧那样教授。例如:打破学院、专业和年级的局限,开设全校性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开设创业理论、创业实务和创业实践等三大课程模块,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突出学生的实际需要,教材选用标准以实战操作性强为主。
2.构建实践平台、实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都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在此培养过程中,尤为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很好地与社会接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业教育课是一门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若要将其有效地融入目前高校的专业教育课程之中,必须有一个很好的实践操作平台。
例如,创建“校内外结合”的创业实践基地。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锻炼,广泛建立各类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构建创业教育新平台。首先要加强校内创业实战基地的建设。比如对学生开放高校的科研实验室,借助校内资源进行合作创业。在实体创业中,体会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性,体会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迫切性。除专业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外,学校还可以根据创业教育的创新性、创造性、艰苦性等特点来完善专业教育计划外的定向实践,如举办营销大赛、创业大赛、社会调查、短期打工等活动。其次,可以采用校企联合的模式,大量建立校外创业实践基地,此举可以多层面拓展大学生的商业创业实习活动。另外,还可以与当地的经济开发区合作,增加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广度。
3.建设多元化师资队伍,促进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
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要求师资配置多元化,包括师资来源的多元化和师资教育技能的多元化。老师要树立建构主义教育观,即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在教学方式选择方面,体验式教学方法是创业教育的重点。与传统的专业教师比较,担任创业课程的师资,尤其是专业类创业课程的师资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还需掌握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不仅要掌握传统专业教育的方法,还需掌握创业教育方法,这就要求创业教育的师资具备多元化教育技能和知识。多层次创业课程体系和多层面人才培养目标对大学从事创业教育的专业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定期的创业教育培训是主要的解决办法。此外,聘任专业领域内成功创业者进行言传身教是解决此类复合型师资匮乏的重要方法。
4.完善管理制度,保障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衔接需要多方支持,需要学校、社会、政府三方形成良好的联动机制,这样才能推动两者的融合发展,政府部门通过出台政策来促进两者的融合。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和专业教育一样,应贯穿于高等教育各阶段与各个方面。它的实施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及高校通力合作,三方只有在合作中不断挖掘高校内部潜力,改善机制,完善制度,才能为创业教育顺利实施做好保障。此外高校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实践,自主创业,打破现行教学体制对学生的各种不利束缚,打破传统高校教育中的专业限制、课程限制、资源限制和时间限制,鼓励学生综合性学习各专业各学科的知识,为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对于创业条件优良的大学生,学校、社会各方面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辅助其创业。
参考文献:
[1]Harding R.Graduate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UK:Summary report from GEM UK data[J].National Council for Graduate Entrepreneurship,2007(3).
[2]周广西.寓创业教育于本科专业教育中——英国赫瑞瓦特大学、卡迪夫大学和利兹城市大学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J].河南教育,2010(3).
高校教育研究范文5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礼仪;礼仪教育;对策
一、体育礼仪的相关概述
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核心,古代圣贤对于礼仪进行了精辟的阐述,如孔子的“和为贵”;孟子的“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以及“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等等,无不突显出礼仪对于上至国家、下至个人的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正致力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其目的在于为全体民众创造出健康、愉悦、和谐以及充满真诚与关爱的社会环境。而对于社会个体来说,则需要加强自身礼仪修养以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需求。
体育礼仪是指社会个体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程序方式来规范及表现其律己敬人的过程,是在体育比赛或活动中所形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体育礼仪是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体育活动中实现良性的人际交往的艺术与手段,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具体体现。
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礼仪教育,其实质是礼仪教育在体育教学领域的渗透与融入,是打破学科界限,充实体育教学的内容体系,丰富教学功能,适应素质教育理念需求的重要尝试与体验。通过体育礼仪教学使学生切实把握礼仪知识,掌握礼仪规范,增强文明素养,健全人格特征,使之发展成为讲文明、懂礼貌、识大体、有教养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高校体育礼仪教育现状
总体来说,教师与学生对体育礼仪的教育不够重视。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礼仪教育不重要,可有可无,认为它不应该作为一门单独的教育活动来进行,相对专业选修与必修课程,体育礼仪的学习更是不能占用太多时间与精力。高校专门开设体育礼仪课程较少,学校会不定期地开设体育礼仪的短期培训班,一般是在举行大型体育赛事之前开设。在对普通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几乎没有人能完整说出体育礼仪的内涵,学生对体育礼仪教育的了解还简单停留在体育着装、体育观赛礼仪和文明用语等层面上,对体育礼仪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
此外,大学体育礼仪教育的开展目的性、指向性比较明显,一般都是在校级运动会之前进行,选取的对象也一般是班级部分同学,采取口头传授的形式进行,时间相对较短,以一天左右时间居多。一般来说,只在学生之间产生短期礼仪教育的警示与影响作用,在其它时间并没有特定针对这一部分进行专门培训。而部分专业体育院校,开设了专门的体育礼仪课程,聘请了专业教师进行教授,效果明显比普通院校好。
三、影响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育礼仪教育的因素
学校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在培养学生体育礼仪方面有自身的优势与特点。目前,大部分普通高校还没有开设体育礼仪课程,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从公共体育课来说,学校更多的重视大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及体育课程开设的多样性,提高大学生的体质;从体育专业来说,学校重视的是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从而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后备人才,所以体育礼仪的传授就被学校忽视了。另外,学校也没有专门针对体育礼仪教育的授课教师,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匮乏。短期培训班的教师多数是参加过相同体育赛事的志愿服务人员,教师专门进修学习体育礼仪的机会较少,多数是教师自己平时相关知识的积累。
我国处在一个观念更新、社会转型和文化重塑的特殊时期,加之多元文化的冲击,体育礼仪文化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社会体育礼仪教育还没有形成一种传统与认可,也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在很多赛事和体育活动期间,还存在大量不符合体育礼仪规范的行为与表现,社会环境对学生的礼仪行为会造成或好或坏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参加体育课的动机已经不再是为了更好更多的掌握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而是被许多功利的动机取代,如为了获得奖学金、优秀学生称号、入党等目的,刻意地追逐体育成绩的提高、体质健康测试过关、俱乐部活动加分等。
家庭教育的偏失也是导致学生体育礼仪规范了解较少的原因。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现状是关注高考,在应试教育机制下,大多家庭注重对孩子知识的培养而忽视对其进行人格的教育与培养,特别是体育知识方面的培养,体育礼仪的相关美德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很难形成。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不尊重礼仪规范、不重视礼仪修养、对旁人有不规范的礼x行为,在对体育礼仪教育问题上,还没有养成自觉主动的意识行为,日常行为也缺乏必要的礼仪规范等。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体育礼仪教育应该是中小学教育的必修课程,而不应该放到大学课堂中来,觉得体育礼仪教育相对繁重的大学专业课程来说,可有可无甚至是浪费时间。
四、高校体育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大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学习体育中所特有的礼仪规范,可充实自我,提升形象,改善人际关系,更好地实现自身在社会体育中的目的和价值。高校应在体育教育中注重体育礼仪的培训,以为社会输出高素质的体育人才。
高校有关部门及体育学院(系、研究所)应自上而下地重视体育礼仪的教育,研究、探讨、传播、践行体育礼仪。一方面,高校体育教育实施部门或单位自身可以建立起体育礼仪活动的基金库;另一方面,要大力研讨和扎实推进体育礼仪活动的教育、实施和督导。同时体育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中应该明确纳入体育礼仪内容,从而引起学生的重视,并激发其体育礼仪意识。同时,体育教师应该全面掌握体育礼仪知识,以宽广的体育礼仪知识面向学生传播相关的知识,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礼仪规范的形成。除了在课堂上传授体育礼仪文化的知识外,还可以开展体育礼仪的培训活动,讲解礼仪文化历史及发展,在校园尤其是运动场、操场附近,张贴宣讲体育礼仪知识的海报、图片,增强学生体育礼仪意识,帮助其进一步了解体育礼仪的规范与仪式,日常化学习体育礼仪的行为。通过课堂内外的教育、宣讲,我们相信体育礼仪的遵行将日益自觉和普遍,大学校园里的运动时空也将更趋优雅和健康。
高校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比较特殊,属于“半入社会状态”,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容易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根据大学生这一行为心理特点,可以营造良好的体育礼仪氛围,促进大学生体育礼仪素养的提高。社会大众在观看比赛时按规定的时间进场、遵守秩序,对号入座;若身边有外国朋友在场时则应主动让路或指引座位;开赛前奏国歌时则应该起立、肃静,不要谈笑或做其它事情。在赛事进行中,不要随意在看台上来回走动或讲脏话,要不断为双方运动员加油,不喝倒彩或向赛场上扔易拉罐、水果等物。使用的口号、标语应有所节制健康而体现特色,鼓掌应注意有张有弛的节奏。通过良性发展的体育礼仪社会氛围的推动,给大学生营造一个知礼节的情境。
大学生人格、性格、思维等虽然基本成熟,但是作为言传身教的大学生的父母,他们对体育以及其他学科课程的态度,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大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家庭教育,应该注重的是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父母亲应该改变教育观念,纠正对体育的偏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体育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陈鑫朋,王锐,李明慧.大学生体育礼仪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为例[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2,28(4):118-120.
高校教育研究范文6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水平的不断提升,教育改革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高校教育一直以来是社会各界人士所关注的重点,其也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但在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弊端,对学生以及高校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因此,如何对高校教育管理进行改革也成为了人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
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策略;管理体制;思考
1前言
高校教育管理改革从宏观角度来看,是在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积极引导下,高校自身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并由上而下以层级化行政管理机制的方式对上述内容充分实现。
2高校教育管理内容
2.1教学管理
目前在大部分高校实施的教育管理工作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高校教师的人才引进方面管理,并对课程的实施[1]、监管、评估等方面都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管理。课程教学作为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还包括教师人才管理、教学监督等方面,设置这些管理内容的主要目的便是为了提升高校教育的整体质量,也可以将其看作为高校教学管理机制。对于人才引进管理工作方面来说,大部分高校都严格按照人事部门的标准对青年教师进行大力引进,同时还聘请了大量的讲座教授,并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第二,重视教学过程,主要是对教师的课程内容设计以及教学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2.2学生管理
在对学生进行管理过程中,主要是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培养其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高校对学生开展管理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其对生活、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解决,同时也会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
2.3校园文化建设
只有具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才能促进高校素质教育水平的提升,也是培养高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2]。与此同时,丰富的校园文化还能增强学生的凝聚力以及对学校的归属感,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4招生管理
近些年来,我国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高等教育也从以往的精英教育开始转化为大众教育。各个高校为了加强学校的教育质量,并最终培养出优秀、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便想从生源方面进行提升。大部分高校都是采用传统招生宣传、结合互联网技术的模式进行,这也招生管理的主要表现形式。
3高校教育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3.1教学管理中存在问题
根据目前高校发展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所采用的教学管理体系便是利用各种规章制度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管理。虽然利用这种管理模式可以确保高校的教学活动正常进行,但其管理效果存在较大局限性,只能对教师和学生的表面行为进行规范管理。而对于教学活动来说,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学生的综合培养[3],这种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并不能发挥出任何作用。例如,高校在利用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虽然在上课之前要求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教学进行设计,但在上课之后并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照本宣读和满堂灌的情况时有发生。
3.2学生管理中存在问题
在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依然沿用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例如,高校的辅导员、教师只对学生进行管教,并对学生的表面行为进行规范,并没有将学生作为主体。另外,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一部分高校中,学生宿舍管理制度、硬件设施方面还存在较大缺陷,导致学生宿舍经常会有校外闲杂人员随意出入,对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也从根本上降低了高校学生管理的质量。
3.3学校招生中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网络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大部分高校除了采用传统招生方法之外,还结合网络平台,利用广告的方式宣传自身的教学水平从而吸引生源。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较大问题与漏洞。例如,对于校园网的制作方面,由于技术等方面原因使得校园网的制作质量较差,并不能吸引学生自行去浏览。再如,学校的招生热线经常出现占线的问题,即使有学生有意愿想咨询,也无法与学校进行交流。
3.4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高校举办的各种校园活动过于形式化、表面化,[4]无法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另外有大部分学生希望能够开展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的校园活动,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歌唱比赛、户外拓展等方面的活动感兴趣。这些现象都表明在目前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也是影响高校教育管理质量的主要因素。
4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策略
4.1教学管理改革策略
为了对高校教育管理进行有效改革,需要对教学管理进行创新,应对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方面共同进行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校教育中的主导部分,教师需要具备极强的创新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第一,教师要明确教育创新的目标,应对教育创新进行高度认可,才能将教育创新更好地执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拓展自身的创新思维。第二,教师应创新自身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并围绕学生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综合水平[5],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过程通过自身的思考完美解决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管理改革,应加强各个层面的落实程度,不仅要对教学内容、方式进行创新,同时也应对师资队伍管理进行改革。另外,也应将高校的课程安排进行有效改革。例如,《大学英语》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为学生提供契合自身基础实际的教学内容。对《高等数学》可以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模式,设置不同的模块供不同专业的学生选修。
4.2学生管理改革策略
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的发展需求,因此高校应转变自身的观念,应将自身的角色由以往的管理者转换为引导者。在对学生管理进行改革过程中,要加对学生工作机构的建设力度,要明确学生管理体系中各个部门的职责,确保责任落实到岗位、个人,并真正为学生进行管理服务。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可借助网络平台对学生管理进行改革。例如,高校可以建设微博、微信等校园内部的交流平台,与学生随时进行交流,如果学生遇到学习、心理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及时指导、疏通,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学校方面来说,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情况、生活情况,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管理的水平。
4.3校园文化建设改革策略
只有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才能让学生在校园内找到归属感,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随着各种文化的快速发展,高校管理者要将自身的理念进行创新,结合互联网技术推行校园自身的校园文化[7]。在推行校园文化过程中,可利用QQ群、微信群、微博等方式告知学生,还可以为学生推荐各种社团活动,让学生可以及时看到学校的各种活动信息,在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校园文化的真正魅力。另外,高校还应利用网络平台以及相应的工具,对校园自身开展的各种校园活动开展大力宣传,例如,学术研讨会、晚会、音乐会、歌唱比赛、舞蹈比赛等。利用网络工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可以结合网络投票的方式,吸引学生参加自身感兴趣的活动。学校应对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分析,并依据学生的意见和兴趣爱好组织校园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校园的魅力所在,并达到建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校园文化的最终目的。
4.4学校招生改革策略
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对学校招生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例如,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已经开始利用微博平台了大量的招生信息,其他高校也可以借鉴这两所大学的招生经验。相比于传统的模式来说,网络上不仅可以生动活泼的招生简介,同时还可以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回答学生和家长的各种咨询,高校招生办的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的疑问进行解答,有效提升高校的招生水平。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加强校园官方网站的建设,有些校园网由于技术等原因经常出现瘫痪、无法正常访问的现象,高校要提高校园网络制作技术水平,可以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制作学校的官方网站,在校园官网中应当设置学校要闻、院系特色、行政单位等板块,让浏览的学生、家长一目了然[8],方便学生对学校的了解。另外,学校还可以利用微课的方式宣传自身,学生与家长通过观看微课,对学校的教学特点、教学内容进行初步了解。
5结语
在进行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应从教学管理改革、学生管理改革、校园文化建设改革、招生改革四个方面共同进行。只有加强这四个基础部分的改革力度,才能对高校的整体教育管理进行完善、改革、创新。相信在广大教师以及高校的努力下,高校教育管理可以得到更好的改革提升,从而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知名度,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楠,金璐.创新教育与高校教育管理改革[J].天津市教科院,2009(04):48~50.
[2]杨磊.创新教育理念下武汉工程大学教育管理改革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3]段宏毅.基于创新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策略探析[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36~38.
[4]胡宝琴.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的高校教育管理改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01):4~6.
[5]宋玲.从高效教育管理创新模式视角研究高校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J].科技资讯,2016(08):107~109.
[6]刘晓澜.对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分析与思考[J].亚太教育,2016(18):203~187.
[7]姜燕.基于创新教育视角下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策略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