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1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多种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理念的指导下,对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及其组织形式做出的特征鲜明的简要表述。”[1](P.398)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学校素质教育的总目标而建立一种心理教育合理的结构和程序,或总结实施心理教育的经验,创造新的心理教育模式。”[2]
1.理论研究薄弱
一方面,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式的分类上面。根据学科背景不同,陈旭、张大钧总结国内外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为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教育学模式和心理学模式。[3]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不同,胡凯将心理健康教育分为医学型和教育发展型。[4](P.19)但是学术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概念、作用等的研究几乎空白。另一方面,我国学者构建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来源于自身的实际经验,缺乏理论支撑。特别是整合思想在我国流行以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了适合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但是这种基于实践构建的模式由于缺少理论基础,在实施中必然遇到一些问题而不能很好的解决。
2.实践操作推广性弱
科学有效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具有大范围普遍的推广价值。它不能仅仅局限在一个学校或一个省市。而我国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实践中就存在着操作性和推广性不强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一些发达地区的学者构建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相对落后地区很难实施。例如,发达地区的某些模式构建的前提是高校在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合作,学校硬件和软件设施的配套齐全,而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条件相对落后,不能满足某些模式构建的前提,致使这些模式在这些地区无法实施。另外,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构建者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经验总结来构建模式。而我国高校之间差异很大,很多模式不具备推广价值、没有推广空间。如何构建一个实践操作推广性强的、具有大范围推广价值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关系到我国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的当务之急。
3.整合理念模糊
整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人的心理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固有的复杂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须走一条整合的道路,才能实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大部分都在尝试各个要素之间的整合。整合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模式实施途径的整合。如舒曼[5]等人提出的立体化模式提出了模式构建途径的三个层次,即心理测量、学校心理咨询和开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二是指各种模式之间的整合。如胡凯[6]在分析了医学模式和教育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教育发展型为主,医学型为辅”的生理、心理、伦理、社会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但是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概念比较模糊,整合的要素不尽相同,整合的标准没有明确规定,整合的内容和途径单一缺乏创新。
4.本土化研究不够深入
国外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有一个相对较长的历史,其发展走在我国的前面,有较成熟和稳定的工作模式。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上主要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经验和方法。在我国当前比较流行的心理咨询模式,咨询的理论、方法、手段和技能等都来自于国外,至今仍没有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深入研究的本土化心理咨询模式。在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教授的理论知识几乎都来源于国外的理论成果。由于当前我国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方面的积累较少,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和方法是我国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的主要途径。但是在国外可行的模式,不一定适合我国高校学生的特点和状况,如果不经过一个充分的内化过程而直接拿来就用,很可能在实践中效果不佳、甚至可能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失败。
二、对策
1.引入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个有效的模式离不开理论的支撑,面对我国当前模式理论基础薄弱的问题,加强理论基础势在必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正在走一条整合的道路,在实践中整合要求多层次、多角度的调动高校学生、教师和其他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强调多方的通力合作。这就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不能仅仅局限在心理学范围内,要引入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例如,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工作等,来探索和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2.开展高校现状和大学生现状的调查研究
2007年教育部公布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共742所,分布于全国的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支持力度不同、学校建立历史长短等原因,造成我国高校之间存在很大差异。通过调查、发现和研究这些差异的内容和表现,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提供物质载体和构建空间,是我国构建具有大范围推广价值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础。大学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一种模式的作用和价值最终是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和改善情况体现出来的。当前,我国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有很多,“2000年在南京召开的大陆、香港、台湾三地21世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术讨论会上,有报告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上升到了25%,近年来已经达到30%左右。”[7]但我们应该看到,一个行之有效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仅仅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不够的,还要对大学生的学习、家庭、社会背景、思想品质等进行调查研究。这种全面调查可以提高模式构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构建的模式可以推广到全国各大高校。然而调查和研究的过程是漫长和复杂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3.科学规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趋势
在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和地区,都在有意识地探索一种整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即把学校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一种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和环境,使学生在这样一种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趋于分散,大家都从不同的目标取向来研究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这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殊性和个体性,而不具有普遍性和整体性。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整合是十分必要的。“整合”这一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者针对未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趋势提出来的。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未来要走整合的道路,这是国际普遍的发展趋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研究和讨论明确什么是整合、怎么整合等一系列问题,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提供理论的指导。
4.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力开展本土化研究
中国在其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也相当广阔,其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传统文化不仅影响人的心理活动模式,而且影响人们在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时的求助方式。例如,西方人普遍比较重视和善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有心理问题会及时求助心理医生。而中国人将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认为有“病”才去心理咨询,这就造成了中国人在心理问题上的讳疾忌医。”[8]我国当前心理方面的理论实践基本上都来源于西方,由于不同历史文化的影响使得人们的差异很大。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正视中国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吸收外来的理论和方法,大力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本土化研究,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和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佘双好.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崔景贵.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整合[J].现代教育科学,2004,(1).
[3]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02,(1).
[4]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武汉: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5]舒曼,袁爱清,徐紫云,徐朝亮.立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及成效报告[J].华东大学学报,2006,(3).
[6]胡凯.建立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思考[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2
本文就高校二级工作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现实意义、主要思路展开论述,并以“身边的小幸福———做幸福的使者”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开展为例,进行实践分析。
关键词:
高校;二级工作站;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一、高校二级工作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管理部门及各高校对此项工作越来越重视,不少高校成立了院系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二级工作站成员一般由学院的学工干部、辅导员老师组成,主要功能是及时掌握所在院系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并对多数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发展性辅导,帮助他们面对大学期间可能遭遇的各种困扰。结合大部分高校二级工作站目前建设的实际状况,本着提升工作实效性的考虑,由二级工作站发起、指导各班级根据需要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是非常好的一个实践。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是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班级学生某一阶段普遍关注的心理问题科学地设计方案、有序地开展活动,真正达到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提升其心理品质。
二、高校二级工作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主要思路
(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主要实施过程
1.完善组织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开展需要完善的组织机制,各二级工作站应结合所在院系的学生实际情况,在不同的时间节点要求组织开展此项活动,并将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常规工作落实下去。二级工作站的辅导老师要提供具体指导,并调动各班心理委员及其他班干部具体组织实施,充分发挥学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作用。
2.主题选定。
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首先就要确定主题。班会主题的选择不是盲目的,主题选定主要是通过科学的方法,甄选出针对学生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急需解决的共性和个性心理问题。应该具体视各班级的实际情况而定,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诉求和需要,可以结合调查问卷、座谈会、平时观察到的具体问题等方面确定主题,主题既要结合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以利于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度,也要有助于班级团队的管理。
3.活动方案策划。
活动方案策划是以所选定的主题为核心,对班会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的设计。一份主题班会的活动方案策划应包括班会的目标、具体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流程、活动分工及注意事项等。二级工作站的辅导老师需要帮助学生在活动方案策划中运用并融入相关的心理教育的理论和心理辅导的方法,对学生的策划方案给予必要的引导。以使班会目标集中、明确;使内容的选择切合主题;使形式活泼、独特,利于表现主题;使班会流程设计流畅、科学、合理。
4.活动开展。
活动开展主要就是在班级实现活动方案策划的过程。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使各环节的活动进行到位,比如一些心理游戏活动开展后一定要进一步挖掘、分享,而不是简单地完成活动流程,要调动班级同学积极参与,共同领会主题的意义,实现真正的感悟和成长。
5.活动总结、评价。
活动结束后,对活动效果进行总结、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总结、评价应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后的感受、点评;另一方面是学生对于活动的评价。教师的点评应该给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评价,要客观,具体、个性,同时也要立足于学生的心理成长。学生的评价更多应体现在学生的参与度、投入度、对班会主题的认识是否有所深化等方面。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在分享、探索等环节是否积极表达,也可以通过设置针对性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活动满意度等措施来得到比较客观的反馈。
(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项目实施要求
各二级工作站要使所组织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明确,针对性强。
每一次班会的主题应当集中、具体。班会的主题一定要来自各班同学学习、情感、人际、生活等方面,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和问题,要能结合本班同学的实际,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促进同学们的相互了解和沟通,使大家体验到班级的友爱和温暖,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心理素质。
2.内容丰富,受益面广。
主题班会要通过设计丰富的活动,营造出良好的氛围,以提高班级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从对主题的相关认识到实践体验,各种内容之间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学生参与度不断提升,互动发酵,影响如涟漪发散。
3.形式多样,操作性强。
在主题班会中可以适当地穿插心理小游戏、心理情景剧表演、空椅子技术、头脑风暴及一些简单的心理小测验等。心理研究表明:自身参与体验的活动,印象最深刻,相互影响最大。所以在开展主题班会的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参与、体验,鼓励他们通过活动探索自我。
4.准备充分,提升效果。
“凡事预则立”,要想成功地组织一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前期充分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从班会前期二级工作站辅导老师关于主题及方案策划的具体指导,到具体各环节班级心理委员和各班级干部的任务分解、精心准备,都将为班会的成功召开做好铺垫。
三、高校二级工作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实践应用举例
针对目前很多学生沉迷手机,在很多场合都只顾着低头玩手机,对很多生活中的美好却视而不见的现象,某学院二级工作站组织2013级某专业开展了以“身边的小幸福———做幸福的使者”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整个班会用时约1个小时,由七个环节组成,紧紧围绕主题,环环相扣。通过这次精选主题、科学设计、准备充分、高度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的开展,使同学们对幸福有了更实际更深刻的认识,很多同学表示愿意收起手机,多抬头看看世界,愿意用心去体会生活的点点滴滴,学会感受幸福。本次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达到了既定的目标。
四、结语
二级工作站结合所在院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并将它作为各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常规化形式和平台,既能缓解二级工作站成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的尴尬,也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及连续性,是符合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理想选择。当然,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效果评价的量化、活动的连续性、推广性等方面仍需继续深入研究探讨。
作者:汪依桃 谢春艳 王金兰 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学工处
参考文献: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
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指出“高校应按学生数的一定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每校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得少于2名,同时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配备兼职教师”。而受限于实际发展现状,除个别师范类院校配备了专业师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数高校情况则均不容乐观。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一线引导者,其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胜任能力对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辅导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对于大部分非科班出生的辅导员来说,未经过专业的、系统的心理学课程学习,往往对其存在一定认识误区。例如,有人认为心理教育跟思政教育相似,都是将调皮捣蛋、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单独进行思想教育,这样就能彻底改变学生,使其健康。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不是仅靠谈心就能解决问题,它需要通过较为长期系统的专业性干预,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与成长。这一过程的介入就需要辅导员具备一定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有相关心理学专业素养作为基础。
(二)现在的大学生更加追求个性和自我价值
因此,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可以帮助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处理学生问题,切实走进学生内心,有利于其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也有助于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洞察其心理异常状态,做到及时发现和正确引导,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尽可能避免学生因心理异常发生极端安全问题。
(三)部分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数有限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中,由于师资等各学校实际状况层次不齐,部分院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配备较为紧张。很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也都是一两名专职教师来统筹,二级学院辅导员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与开展。在这样一种教育体系下,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成长的直接管理者和引导者,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提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由于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提升相关的培训也日益增多。但对于大多数辅导员来说,他们不是专业的心理学科班出生,所以这种非系统性的培训效果有限,在具体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
对于辅导员来说,培训的目的是增强技能,将其切实地应用到学生的具体管理和具体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当中,而不是为了做研究也不是为了搞理论创新。所以他们更需要的往往是能解决具体实践问题的能力提升培训。而目前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阐述较多,且很多理论的阐述与辅导员实际工作关联度不高,与日常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联系不够紧密,这些都可能导致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培训大多呈间断性,缺乏系统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成长与提高过程,这其中就需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同样是一个系统性过程,需要制定长期的、完善的培训计划。而目前大多数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中,各高校和单位大多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实际状况设置培训计划,随意性较大。往往会出现一个系统性内容培训间断性进行的情况,或者培训时间被人为性缩减的状况。这就导致辅导员很难获取系统性心理健康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提升。
(三)缺乏健全的辅导员心理培训机制
调查和访谈发现,目前辅导员在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类培训,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核心胜任力培训时,往往会面临时间、制度上各种困境。如各高校很多辅导员大多只是分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此之外,也要负责其他一系列的学生管理工作,往往很难从日常工作中抽取较长时间参加比较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此外,高校和相关部门对如何培养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培训什么,如何培训等有关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化成长中的关键问题仍未形成有效共识,缺乏合理规范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培养机制。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提高和专业化成长。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有效途径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认为要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应从其自身核心胜任特征入手,健全相关培训机制,切实加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能力。
(一)提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水平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水平的提高可有效地加强其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切实提高遇到学生心理问题时的应急处理能力。具体而言,辅导员首先要对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方面的科学基础知识进行学习掌握,在具体的理论知识学习中,要注意心理学和教育学齐头并进,初步具备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其次,辅导员要深入学生群体当中,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在不断与学生接触的过程当中,通过不断解决学生实际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提高自己解决、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辅导员应确立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风格
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风格是指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机智、独立性、成就导向和自我调整方面所具有的特征表现,它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心理辅导效果有重要影响。所以确立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风格也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首先,辅导员要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价值方向。事实上,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本就是一个助人助己的过程,是一份具有高尚情操的工作。所以在这份工作中,辅导员要明确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以及要实现的自身价值。其次,心理辅导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辅导员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力,由于大多数辅导员本身的非科班性,在实际的心理辅导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这时就更需要辅导员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释放自己的压力,用良好的态度和热情去面对学生、面对工作。
(三)建立健全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培养机制
任何一项工作要提高工作效率,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完善的成长和培训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同样,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核心胜任力的提高也不例外。相关教育部门或者机构应探索建立专门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机制,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际发展趋势和状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明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并且相应地形成专门的考评制度,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的方式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避免间断性培训、非系统性培训、非专业性培训等情况出现。从而,整体上从选拔、培训、考核与激励等各个环节规范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培养。
四、结语
辅导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进一步健全高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势在必行。因此,从知识水平、工作风格、人格特征、机制建设等方面探索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方法,发挥广大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保驾护航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林海,金福安,陆居怡.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综述[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5):73-77.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契合
近年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巨大转变,经济体制也随之发生变化,各种思想的相互交流直接对社会成员造成极大的影响,这就要求社会成员必须明确鉴别思想文化的类型及价值,避免不良思想文化对自身产生恶劣的影响。而大学生处于各种思想交汇的高校环境中,除了学习专业知识,更应当坚守思想高地,培养自身的政治素养,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因此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契合,对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和健康心理状态的保持有着重大的作用。
1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探讨
1.1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能够对社会成员思想政治状况的对错是非进行评判。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总结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规律,提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科学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强化学生的道德素质,为社会利益的创造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1.2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心理学是一门与社会学、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都存在联系的综合性科学,对社会成员的心理状态正常与否进行评判。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总结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培养优秀的心理品质,防止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对学生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开发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1.3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性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学生校园生活的始终,与学生的校园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两方面的工作都不可能单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政治素养全面发展的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推动作用。
2实现两方面教育契合的必要性
2.1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高校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贯穿学生求学生涯的始终。思想政治教育明确学生的政治立场,组织学生学习哲学知识,注重学生道德意识的养成和法律规范的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大多具有严肃性和抽象性等特点,因此学生在接受教育时会觉得无法理解,进而认为其过于枯燥。教师在授课时占据着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未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变成教师一个人的说教。
2.2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困难
近些年,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表明高校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高校学生会因生理疾病、情感问题、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等问题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无法通过合理的渠道宣泄,就导致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在此情况下,高校均开办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该类学生服务。但在心理咨询室运行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心理咨询室大多存在抵触行为,使心理咨询室的职能无法实现。
3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契合的方式
3.1综合使用二者教学方法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应当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将课堂上的主动地位还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尊重、真诚平等和接纳等教学观念,能够对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分析结果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上将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有很大的提升。
3.2整合师资力量做好学生工作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步发展需要整合教师资源,完善教师队伍,并对教师进行工作分配。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时,两方面的教师队伍应当分工合作,实现思想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互配合。
3.3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思想政治教育因其大众教育的特点,无法做到因人而异,针对每个人的特点进行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性指导则对思政教育有启发性作用。通过心理测评将学生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达到教学方式契合学生性格特点的目标。同时注重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分段式教学,根据学生在大学不同阶段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对学生进行不同阶段的心理辅导。
3.4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因学生的抵触行为无法取得成功,收获良好的效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时应当更具主动性。通过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学生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可以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通过讲座等形式进行集体教育和实践教育等形式,使心理健康知识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3.5认清二者的相对独立性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实现有机契合,但不能忽视其相对独立的特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无法相互替代,高校必须分清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次,切忌出现本末倒置的问题。
4结语
作为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契合能够促进双方面的共同发展。高校应当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高校承担的学生教育工作,培养出一大批具有高度政治自觉性和出色心理素质的高校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颖颖.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2]陈芳.浅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J].今日中国论坛,2013(07):95-96.
[3]林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契合研究[J].才智,2015(20):80.
[4]常存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研究[J].科技风,2016(11):41+4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5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对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致使学生的观念多元化,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质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高校体育教学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独特的优势,本文总结了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近些年来,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由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悲剧事件也不在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到社会和高校的普遍关注。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不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体育教学可以把这两者联系起来,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高校的大规模扩招,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近些年来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发展除了要求大学生具有必要的专业技能水平之外,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发展都不是很成熟,体育教学是以锻炼学生身体素质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人的身体素质的发展与神经系统有关,而人的身体素质又和人的思想意志有关,因此,体育教学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对学生的情感、情绪、意志和心理素质进行一定的调整,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压力得到有效缓解,体育运动的协作性也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因而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体育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情感、意志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同步健康发展。
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的培养
在高校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是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体育教师的观念决定了体育课的内容和方向。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教学时,不但要培养学生体育技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在体育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让学生认识到在一定的规章制度下自己的要求才能得到认可。体育活动具有团体性的特点,教师要利用集体运动项目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体育教育还具有美育的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
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学生情绪的影响,因此,合理的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的情绪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有利于学生对自我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身体机能变化规律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学习能力、性格差异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这样不但能够让全体学生都能进行学习,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成就感,提高心情的愉快程度。
(三)教学方法的正确选择
教学方法影响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体育教师要慎重选择教学方法,以利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传统体育课讲究教师的主体地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失去了课堂主体的地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改变这一现象,就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从目的和任务出发,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基础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角色互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自信心,在篮球训练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学生在联系中能够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养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品质。
(四)师生关系的有效构建
体育教师不仅有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学生体育技能的义务,还具有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责任,因此,体育教师首先要以较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仅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好准备,体育教师要想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自己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重视师德修养,其次,体育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能够把自身的性格特点、心理状况不自觉的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多观察学生特点,了解学生情况,多对学生给予关心和引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总结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有着独特的优势,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认识到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不断出现,在国家和高校的高度重视之下,以及工作自身的需要,高校辅导员承担起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任,既有的优势对承担此项工作的困难无法相比,因此辅导员如何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种突破。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统合成为高校研究和实践的趋势。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工作、政治工作的骨干,是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的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作用的凸显
众所周知,高校教育工作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就业等相关工作,那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高校育人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方针能否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与成败,甚至关系到中国能否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特殊而不可或缺的作用,各个高校无一例外的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都基本上形成和完善了以辅导员为基石,各级团组织为纽带,学生工作专职部门为龙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其中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排头兵,起到落实和贯彻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作用,辅导员工作的好坏最终影响到高校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工作的成败。这个我们不难理解,一般高校有学生出了事,比如众所周知的一些大学生自杀、他杀等严重事件,首先找的就是学生所在班级的辅导员。
二、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1)高校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是由辅导员在高校中的特殊性决定的。在高校里面,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久和接触面最广的,学校其他老师、领导与学生的接触很少,有的只是局限于课堂教学,有的甚或是从未谋面,互相不认识。大学生升入大学,走进高校最有归宿感的人除了自己的同寝室同学外就是辅导员了,辅导员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甚或是情感是了解信息最多的人了。因此,辅导员在大学生生涯中,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重的,辅导员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素质,辅导员的政治素养、道德信仰也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2)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决定的。高校是成就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基地,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实现的希望所在。那么大学生作为高校的培养对象,其思想状况如何、人格健全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前景,关系到民族的未来甚或世界的前进步伐。
三、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和巩固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是说服教育。教育者以权威的姿态出现,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逆反心理;而且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多采用理论灌输,学生往往背熟了理论,却不能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造成知行脱节。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育者是协助者,以平等接纳的态度对待学生,强调助人自助的精神,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来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在这种方式下,学生的自主性被激发,容易从内心自觉接受教育,自愿进行实践。因此,吸纳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自觉地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需求来做工作,就可以减低不少工作的阻力,更加有益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
四、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必行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