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基础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保护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保护基础知识

环境保护基础知识范文1

1. 加强环境保护的顶层设计。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污染形势,环境保护涉及城建规划、财政税收、产业升级等各个方面的系统性和污染所呈现出的新特征,都要求中央加强顶层设计,加大统筹协调力度。一是增强环境保护规划的系统性。改变孤立看待环境保护的思维,主动将其融入到国家的整体规划,城建、财税、产业升级等各方面的具体规划要体现环境保护的理念,从规划源头上增强环境保护的系统性。二是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主体功能区是国土开发的基础,要尽快完善相关规划,发挥其引导各地功能定位的作用。在生态脆弱的主体功能区建设中,要处理好贫困与环境的关系,严禁对资源、生态进行掠夺性开发,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和科学规划建设,实现环境和脱贫的双赢。三是推动绿色发展。建立完善环境保护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尤其要体现时效性和科学性,增强对绿色发展的指导作用。大力推进能源改革,逐步建立高效、低碳、环保的能源体系,降低化石能源比重,提高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比重。四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进水、土壤、大气等污染的综合防治和治理,实行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建立地方之间的合作机制,调动地方在跨行政区域污染治理上的积极性,促进横向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2. 明确中央、地方环境保护事权。环境保护的职责在中央,更在地方,要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明确中央、地方事权。第一,建立科学的事权划分机制。对各类环境进行详细的责任主体划分,跨行政区域的由中央负责统筹、地方参与共同治理,探索建立跨行政区的环保机构,属地方事务的强化地方的主体责任。实行环保监测监督执法垂直管理,建立统一的监测体系,为环境保护提供大数据支持。第二,加大环境保护考核。建立完善环境保护综合考评体系,提升环境保护考核在中央对地方考评体系中的地位,作为评价干部科学施政能力的重要依据,与干部选拔使用直接挂钩。第三,完善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针对权责倒挂的现状,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在中央统筹的条件下做强地方财政。转移支付要根据当地实际,体现差异性和激励作用,环境治理好的,加大奖励性转移支付; 环境治理不力的,从中央对该地区的其他转移支付中按照一定比例转移到环境保护支出中; 加大对生态脆弱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本着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逐步探索建立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共赢。

3. 明晰政府、市场的环境保护职责。在环境保护中,政府主要负责环境的规划、标准、监测、科研等方面,提升对环境的综合管理能力。要结合环境的承载能力,加强对污染总量的控制规划,完善排放标准体系的建设,以科学的标准体系引导规范市场主体降低污染排放。按照《环境保护法》规定,监督项目的防治污染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财政支出的重点要逐步转移到基础预防和科技研发等方面,注重发展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加大对环境监测体系、生态保护修复、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履行好为市场失灵进行补缺的职责,科学引导市场行为。明晰市场职责,尤其对排污企业,要按照损害担责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结合污染的总量和危害性,足额收取排污费,从源头上遏制、降低污染,改变政府为排污企业买单的状况,使排污企业承担相应的责任,倒逼排污企业通过更新设备、改造升级、加强管理等措施降低污染。

4. 建立制度性增长机制,逐步扩大支出规模。我国环境保护历史欠账过多,污染形势严峻,同时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要求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环境污染问题,建立起稳定的支出增长机制,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第一,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实力的稳步增强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的财力基础。要做实财政节能环保支出科目,建立稳定的经费增长机制。要把环境保护支出作为国家财政支出的倾斜性重点支出项目,研究制定新增财政收入优先用于环境保护的规则制度,增长率应高于财政总支出增长率,不低于其他各项支出平均增长率。第二,扩宽融资渠道。制定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调动企业、个人、公益组织投资环保领域的积极性,提高对社会资本的吸引。第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升对社会资金的拉动作用。环境保护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对投资巨大的环保产业项目,单纯依靠财政支出是不现实的,要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指导作用,通过贷款、BOT、TOT、PPP 等模式,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第四,完善统计体系。建立完善统一的环境保护资金统计体系,严格界定投资的标准,探索建立环境保护部门独立自主负责的统计体系,保障环境保护投资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5. 提高环境保护财政支出的绩效。财政支出的绩效对环境保护的效果具有决定性意义。第一,提升污染预判能力。加强对环境污染趋势的分析研究,对有扩大污染范围、危害性大的污染物有针对性地提前进行预防,对污染严重的地区,有针对性地调拨资金进行及时治理。第二,加强资金使用规章制度建设。明确资金使用的对象、程序、方法、资金使用部门的责任和分工,使资金的使用过程受到全方位的监督。第三,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将绩效理念融入资金使用全过程,构建预算编制、预算监控、预算评价等指标体系,对资金的使用实行绩效管理。第四,完善资金补助机制。改变当前补助资金与立项挂钩的机制,探索建立补助资金与项目投产后的实际效果挂钩的机制,达到治理效果的补助资金全额划拨,并给予适当奖励;未达到治理效果的,补助资金收回并限期整改,所需资金由受助方承担,改变重建设轻效果的局面。

环境保护基础知识范文2

“保护环境,教育为本”。近年来,我国各类学校先后开设了环境教育课程,在中小学的有关课程中也增添了一些环境教育的内容。就幼师化学教学而言,如何将环境教育融入其中,笔者根据经验,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化学基础知识与环境保护知识的融入

环境保护知识涉及环境、环境问题、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污染及防治、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监测、环境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知识。这其中与化学相关的知识内容非常多,分析发现幼师化学教材涉及化学方面的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在元素及化合物部分表现最为突出,每章节中都可以进行渗透,如卤素部分:氯气污染及其危害和防治方法等;氧族元素部分:空气的重要性、空气污染及其危害、臭氧层的破坏及保护等;讲授硫和氮时,渗透酸雨的危害、光化学烟雾等;讲授水时,讲解水污染状况、水资源的状况及其保护等;讲授金属部分时,渗透重金属污染、人体营养元素等;在有机化学中,渗透有机溶剂的挥发性污染、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利用等。在教学中,适时适量地将化学基础知识与环境保护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又能使学生学到一定的环境保护知识。

二、化学实验与基本环境保护技能的培养

所谓环境保护技能,是指人类进行环境保护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必须具备的能力。一方面,对中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基本技能的教育,包含保护生活环境、形成清洁环境的习惯,如:生活垃圾、废品的正确处理,有毒、有害物质的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保护环境卫生、美化周围环境等。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环境监测技能,如:空气中飘尘的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测定、雨水的采集及其pH值的测定、离子交换法处理硬水、土壤酸碱性的测定等。

作为化学学科,实验教学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落实环境保护技能教育,结合点很多。(1)通过规范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境清洁习惯,如:如何嗅气体气味,药品的正确取用、适量取用,制取气体时如何对多余的气体进行处理,实验中废液、废渣的处理,仪器的正确清洗,等等。(2)在学生实验中,适当补充有关环境保护监测的一些简单实验。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环境保护技能,学生才能将环境保护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为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对幼师生来说,也给他们在未来的学前教育中开展各种环境教育活动提供了学习实践的机会。

三、化学科学教育与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态度的树立

化学科学教育是素质教育赋予化学的新的教育目标,即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观念、科学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环境保护是一门科学,其中就蕴藏着相应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如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态度。目前我国的中专教育中一般专业没有对环境保护进行单独设课,而化学与环境保护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在化学科学教育中应重视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态度的教育以避免一种错误倾向:化学与环境保护教育的结合仅仅是环境保护知识、技能的培养。就目前而言,这种倾向相当普遍。从根本上来说,对中专生的环境保护教育最重要的还是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态度的教育。

那么,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态度的内涵是什么呢?对中等幼儿师范学生的培养目标怎样界定?

笔者认为,对幼师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应着重落实以下三个目标:(1)使学生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自然意识。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环境紧密地联系着人类的发展和未来,人类维护环境就是在维护自身的生存。(2)建立人类发展走科学发展的道路的思想意识――让学生不仅知道“科学发展观”这个词,而且知道其对人类发展的重要含义。(3)使学生建立作为未来的幼儿园教师,肩负着对学前儿童进行环境教育的责任意识。

对幼师生环境保护态度的培养,应强化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关心、维护自然环境的态度。(2)关注、参与环境保护的态度――从国情来看,很多人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行为,对国家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知之甚少,对国家的环境保护建设漠不关心,对身边的环境问题听之任之、见之随之、忍之受之,甚至本身就在制造环境污染。因此要强化关注、参与环境保护的态度培养。(3)强化作为一名学前教育教师对幼儿环境教育必须尽职尽责的态度。

四、化学和环境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环境保护参与动力的加强

开展各种活动,本来就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意。结合化学学科,开展一些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活动,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启发、引导他们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如:结合教学,适时组织学生参观化肥厂、造纸厂、酿酒厂、塑料厂和日用化工厂等,了解“三废”处理情况及综合利用情况等;带领学生到农村参观沼气池,了解兴建沼气池对改善环境卫生的作用等;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对家乡自然资源、乡镇企业现状、生态环境保护等进行调查;成立环境保护宣传小组,宣传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意义;举办“生活与化学”、“化学与环境”、“化肥、农药、除草剂和绿色农业”、“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安全”等专题讲座,等等。

环境保护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环境化学 化学专业 化学知识 环境问题

化学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上一般具备两大特点:(1)具有比较扎实的化学理论和实验基础,(2)环境保护的意识相对较差。本文将从这两方面入手,结合笔者近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对《环境化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充分利用其化学基础知识

化学专业的学生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根据具体专业不同还会有《油田化学》、《高分子化学》、《催化化学》等,因此,化学专业的学生一般化学基础较好,而《环境化学》的理论基础就是化学,因此,大部分的化学专业学生在理解《环境化学》的反应机理等基础知识上困难较小,如果单纯的讲授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基本理论和一般规律,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枯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其化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解决生活或实验中具体的环境问题,可以使学生思路更清晰、理解更透彻,更准确地掌握化学理论和方法在处理实际环境问题时的应用。

1.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环境问题

20世纪40年代之后,随着全球工业和汽车业的迅猛发展,光化学烟雾污染在世界各地不断出现,如美国洛杉矶、日本东京、大阪、英国伦敦等大城市。我国近几年汽车销售量和保有量迅速增加,北京、南宁、兰州、广州等地均发生过光化学烟雾现象。由于具有较大的危害性,光化学烟雾的预防和控制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光化学烟雾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臭氧、醛、酮、酸、过氧乙酰硝酸酯等二次污染物。因此,控制好汽车尾气排放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就是给汽车增加三元催化装置,通过催化剂的作用促进一次污染物转变为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而化学专业的学生都具备催化化学的基础,尤其是与石油炼制相关的专业,催化原理和催化剂制备技术都非常熟悉,因此,可以设置相应的课后作业,让学生改进现有的汽车三元催化装置,提高催化效果和使用寿命,其中技术路线成熟的方案可以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如果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则可以申请专利或发表文章,还可以参加相关的创业竞赛,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积极性。

2.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验中的环境问题

化学专业的学生除了必修化学理论课之外,还会参加较多的化学实验,例如,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等。这些实验往往用到很多有毒有害物质,也会产生多种污染物,适时的将《环境化学》的理念引入到实验当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重点培养其环境保护意识

当今社会环境保护的呼声越发高涨,学生们虽能感知到这种热度,但往往对环境保护的概念和行为的认识比较肤浅,不甚明了。因此,有必要重点加强其感性认知,培养其环境保护意识,具体可以从以下从三个方面入手:

1.结合热点问题引出环境化学现象

在讲解大气环境化学时,可以将近年来地球上的异常天气出现的频率、范围及影响穿来,如2007年飓风引发的洪水肆虐南亚,2008年初,中国南方各省市遭遇50年不遇的雪灾。众多极端气候的出现,源自于全球变暖,而温室效应则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进而降解温室效应的具体原理。还可以结合2009年底哥本哈根峰会的主要议题,探讨温室效应的防治方法。在讲解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行为时,可以结合松花江硝基苯污染事件进行分析,例如硝基苯在水中的扩散稀释速度与分布,硝基苯在底泥和水体之间的分配情况,硝基苯的生物富集效应以及政府采取的活性炭吸附的原理等等。另外,还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寻找相关的热点问题,找出现象背后的环境化学原理。

2.介绍化学院老师在环境领域取得的成绩

由于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科研课题的机会较少,将实际科研课题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可以使学生了解我校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激发他们的听课兴趣,增强他们对学校的自豪感,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讲到大气中污染物转化时,介绍环境学科相关老师从事的炼化企业有机废气的治理技术;讲到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时,介绍相关老师从事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治理及回用技术、循环冷却水应用过程中的生物控制技术;在讲到受污染环境的修复时,介绍相关老师从事的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等。另外,很多化学专业的老师,也从事与环保有关的研究,并取得很多成果,这样可以拉近化学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距离,让有意向的同学可以投身环保事业。

3.参观实习

在教学实践方面,强化第二课堂的教学,安排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污水提升泵站和高家台自来水厂参观,有条件时可以安排学生到市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单位参观。另外,可以结合化学专业暑假进行的炼油厂生产实习,安排学生在进行正常的炼油工艺实习之外到相关的炼厂污水处理厂参观实习,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对环境化学知识及相关环境问题的理解,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

三、结语

作为未来我国化学化工行业的主干力量,化学专业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知识水平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相关领域的环保水平。我们应针对化学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特点,不断探索相应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既能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理论,又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戴树桂.环境化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崔世海等.环境化学课程改革与探索[J].大学化学,2007,22(4).

环境保护基础知识范文4

所谓环保教育课程是指借助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总和,并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树立正确态度,以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保护人类环境的活动。其内容应当以环保意识、环保知识以及环保能力的灌输为核心。高校环保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以环保教育思想为基础,以生态文化作为价值导向的一种教育思潮和教育实践,目的是寻求正确处理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和方法。随着雾霾、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环境教育类课程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目光。作为现代教育的新领域,环境教育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不可缺少的环节。

高校举例

在浙江财经大学,今年的公选课开出了《环境保护与生态伦理》《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科技概论》等环保教育课程,受到大学生的热捧,几乎每堂课都座无虚席。其中,《环境保护与生态伦理》公选课的主讲老师是学校思政部李秋华副教授。与别的课不同,李秋华从不在课前点名,只要到时间,她就和往常一样开始讲课。生态伦理学、环境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等是李秋华课堂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她会通过一系列的视频和贴近生活的案例来讲述环保知识,她的课堂,专题展示环节总是能得到学生的喜爱。“每个同学都可以参与进来,我会布置十个专题,你们可以用小品、演讲、PPT演示等方式来展示。”李秋华布置的这10个专题,包括了关注家乡的河流、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猛增等,学生可以任选一个,还可以组团制作课件。展示结束后,李秋华会根据学生制作的专题进行交流,大家再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李秋华说,虽然课程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但还是提倡学生将环保用到实践中去。因为理论知识了解的多只是纸上谈兵,光说不练是没有用的。

南昌航空大学早在2003年就开设“环境保护”的公选课,目的是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认识与参与意识,并且通过他们影响周围更多的人对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认识,同时有助于今后工作中解决所碰到的环境问题,目前累计选修的学生已超过2000人。由于选课学生来自文、理、工、经济等不同的专业,知识结构有较大差别,基础差异较大,再加上课时只有20学时,因此学校把该课程定位为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知识素养,而无须过分强调专业性、研究性。即根据教学大纲与受教育学生的背景,将“环境保护”课程的各章节的教学内容改为系列讲座形式,讲座的主题与各章内容相吻合,系列讲座的主讲教师分派学校环境工程各研究方向的科研、教学精英承担;要求授课教师的研究与教学背景与该章节主题方向相同或接近,做到各尽其能。该课程受到选课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对老师授课评价稳定在90分以上。

此外,十堰职院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为该校于2012年开设的48门特色选修课之一,也受到该校学生的青睐。该课程旨在通过对专业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境责任感,并学习科学操作技能,使其能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对保障“一江清水送北京”的南水北调工程具有深远意义。

记者点评

环境保护基础知识范文5

一、教材中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其对环境问题的感觉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属于环境科学的基础教育,而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力求做到环境教育系统化、序列化。生物教材在植物、动物等部分十分注意渗透保护环境教育。例如,在讲述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时,讲述了为了保持水土,应当在山坡、沙地上造林、种草;在讲述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时,讲述了苔藓植物可以当做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教材还设有“生物与环境”专章,集中讲述人口增长与资源危机、生态平衡的关系、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等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在教学内容中有“环境与人体健康”、“无公害绿色食品”等知识点以及调查或观察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实习;还有“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人与环境”等知识点。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

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治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近年来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林,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三、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环保意识

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1.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师可利用春游、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这样才会使他们用真心去热爱大自然,去保护大自然。如结合植物课教学,组织学生认识校园、公园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绿化的植物种类,让学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长环境科学知识,探究环保知识。

2.以实践活动为途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可配合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爱鸟周、植树节等节日开展一些公益性活动;也可以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在校园里建立植物角和生态平衡系统,开展校内植物分类、树种挂牌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学校周围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如开展生活垃圾污染现状调查、水质污染源调查、农贸市场塑料袋使用及危害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现实,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之中。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其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同时更增强了教育效果。

环境保护基础知识范文6

七年级开展以动植物学为基础,进行热爱环境、关心环境的主题教育;八年开展级以生态学基本观点为主要内容,初步进行科学环境观、人口和资源观的教育,了解环境污染的生物因素,进行环境卫生防护、防治污染教育。通过以上切入点,结合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一、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形形的植物的时候,除了让学生知道植物对人类有很重要的作用外,通过课堂教学渗透植物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让学生知道森林的作用和破坏植物资源引起的危害。我在教学中给出了学生这样的例子: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1998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林,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同时,也把《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条例向学生加以说明,让学生懂得破坏环境也是违法行为,使他们从小树立法治意识,以此来促进环保意识的养成。

在教学内容较少的情况下,利用余下的时间针对同学们熟悉的身边的环境问题进行讨论。如焚烧秸秆现象,近些年来各地时有发生,甚至因此而引发火灾。同学们由于有亲身感受,所以讨论异常热烈,纷纷争相发言,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大大提高了他们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深化环保意识

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抽时间进行环保教育专题讲座。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说明环境保护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

2.讲解《环境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

3.环境污染的主要形式、危害及预防方法。

4.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环保素质……

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配合学校德育工作,长期在学生中开展“环保之星”评比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环保习惯。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出门购物,自己带环保袋,减少使用塑料袋和一次性包装;节省使用纸张,打印文件或者写字尽量两面使用;不随意丢弃垃圾,按规定分类存放、处理废弃物等。

配合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爱鸟周、植树节等节日开展一些公益性活动,让学生去宣传、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环保工作,如义务植树、本地公民的环保意识调查、自己生活区域内外的生活垃圾污染现状调查、捡拾废旧电池和塑料袋等,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现实,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之中去。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其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同时更增强了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