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范文1
一、适当做题,巧做为主。
第一,千万不要忽视最基本的概念、公理、定理和公式,特别是“不定项选择题”要靠清晰的概念来明辨对错,如果概念不清就会感觉模棱两可,最终造成误选。因此,要把已学过的概念整理出来,通过读一读、抄一抄加深印象,特别是容易混淆的概念更要彻底搞清,不留隐患。
第二,多题对比,让学生在迷糊中清醒。教师尽可能简单地给出分析过程,教他们分析,再者抓好落实。过去对于应用题的教学只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学习,希望学生按所规定的路线去完成所学的内容,并且所学的内容不能随意调换,更不能添加一些生活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这样一来,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更不能适应21世纪对精英人才的需要。为此,数学应用题教学办法的创新对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长知识、长智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把应用题目当故事讲给他们听,让他们真正明白其中讲的是什么,再一点点的分析讲解,拿具体实物演示,并教给他们解题思路。如果这次能做出来,再找几道相同类型的题目加以巩固,从而使学生树立信心,加强他们的自信显得很重要。
二、前后联系,纵横贯通。
第一,在做题中要注重发现题与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绝不能“傻做”。在做一道与以前相似的题目时,要会通过比较,发现规律,穿透实质,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特别是几何题中的辅助线添法很有规律性,在做题中要特别记牢。
第二,教学生审题,此处指的是让学生知道问什么,等量关系有什么。多年来的应用题教学,教师只局限于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掌握书本所学知识,能将书中所涉及的问题弄清,尽量达到举一反三,这样做表面上看来学生对所知识掌握得较好,但实质上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应用能力,若遇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某类问题就不能很好地去解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做到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能将所学知识去应用。为此,适当开展与课内有关的补充内容,变“只教书本知识”为“学用结合”,这样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例如在教学完“圆柱的体积后,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了“人人争当小能手”的活动,用铁皮为自己设计一个既节省材料,又能满足自己在校一天饮水的水壶。又如在教学完“比例的应用”后,我让学生讨论怎样计算出金字塔的高度,并让学生展开想象,设计求解金字塔的高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有认真学习和应用书本上的知识,才能具备把现实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让学生自己出题,然后互相交换完成。
第一,以往的应用题教学知识让学生将书本中所涉及的问题搞清楚、理解透彻,并不考虑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具体问题,不注重应用实践。学生缺乏新的体验和感受。这样一来,学生的视野不开阔,思维受到一定的限制。特别是遇到现实问题会有些迷惑。为了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注重教材的内外结合,由单一的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
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范文2
三年级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也是老师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培养的最佳阶段。教师应当成为催化剂,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由于三年级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只能通过具体教材的学习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具体应如何做呢?
一、利用判断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判断题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概念,对命题进行评判的题。做题时不需要写出解题步骤,只需画出“×”或“∨”号。这就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造了前提条件,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解答判断题的能力也就随之提高。
如: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相等。( )这道题乍一看是正确的,因为它们的结果都是“16”。这时,教师可拿16厘米的细线与1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积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不能比较大小,所以这种命题是错误的,从而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是两个意义绝对不同的概念。
二、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丰富内容。作为教师就要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结合学生实际优化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过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并创设情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如在讲小学数学第6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调整讲课顺序,先讲例7,用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掌握的“乘数是两位数末尾有0的乘法”知识引导,让学生大胆尝试,顺利得出乘数是三位数末尾有零的乘法计算方法。老师再巧妙地提出问题,为什么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几个0呢?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例6的学习。教学例6时,对教材内容做适当调整,以16×2=32为标准,设计两组题型:
让学生通过计算并进行观察比较,学生很快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使学生对例6遗留的问题豁然开朗。由此可见,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这样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利用应用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时,着重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算的是什么,留给学生想与说的时间,使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表达得到锻炼。分步解答之后,把综合算式留给学生去做,这样,有目的、有步骤、有层次地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从而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以提高。如三年级数学课本第6册P131例5: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这是一道三步计算应用题,首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然后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从问题入手,用分析法分析,其思路如下:
在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已知条件入手说出解答此题的数量关系,然后放手让学生分别用分步和列综合算式两种方法解答。
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范文3
关键词:民族地区;三年级学生;数学学业;测试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8—0074—02
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民族地区的小学生数学学业成绩如何?具不具有数学新课标中所应达到的要求?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本研究以该地区小学三年级学生为例进行小学生数学学业纸笔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业状况,进而从某个侧面了解该地区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状况。
一、测试对象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处滇南边陲,辖3市10县。州内居住着哈尼、彝、汉等10个世居民族和尚未确定族别的芒人。2008年全州有普通小学1611所,在校学生419132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64401人,占学生总人数的63.08%。[1]
考虑到红河州地域的特殊性,本次测试的对象选择在云南省红河州3个内地市(蒙自、个旧、开远)和3个边疆县(元阳、红河、绿春)的21所小学的三年级学生,共发放测试卷490份,收回464份,有效问卷464份,回收率94.7%,有效率100%。
二、测试题的编制
1.测试题的内容。测试题按照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四个学习领域进行设计,由10道题组成,涵盖了小学数学6个核心概念。它主要借鉴了马云鹏、李广和刘学智三位学者编制的《小学三年级数学素养评价试卷》。测试题的设计遵循了有关测试题编制的程序,在编制过程中请教了有关专家、优秀小学数学教研员和小学一线数学老师,听取他们的一些宝贵意见,最终形成了正式的测试题。
表1 测试题中题目分布情况表
学习领域测试知识点所属核心概念题号题型数与代数估算符号感3计算题逻辑推理推理能力4单选题分数的意义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感158单选题判断题计算题图形与几何物体的变换物体的方位空间观念27单选题填空题统计与概率数据的统计统计观念9作图、填空综合与实践简单的数学应用解决实际情境问题应用意识610填空题问题解决2.测试题的信效度。测试题编制完成后,在红河州蒙自市第三小学进行了试测,利用测试结果检测拆半信度的信度系数,并用Spearman-Brown 公式进行校正,测试题信度=0.885,平均难度P=0.52。说明这两份测试题都有较高的信度,难易适中。我们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测试,测试时间约为40分钟。测试题的信度及测试数据的分析均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
三、测试结果与分析
1.学生数学学业成绩的总体表现
从调查数据看,红河、元阳、绿春3县学生的总成绩明显低于其他3个市。学生的成绩均值和及格率均存在显著差异。从区域看,红河、元阳、绿春3县为同一齐性子集,所对应的组内P=0.523>0.05(显著性水平),说明三县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个旧、开远、蒙自3个市为同一齐性子集,所对应的组内P=0.212>0.05(显著性水平),说明3个市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从分数标准差可以看到:个旧、开远、蒙自3个市的标准差较其他3县较小,说明这3个市的学生成绩优于其他地区,且学生成绩较为均衡。
2.学生在数学不同领域、项目上的表现
测试题中每道题属于不同的核心概念和类型,反映了学生在相应方面的学习情况,进而了解学生的基本数学学业情况。
(1)数学概念题。第1题是基本概念题,考察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程度,总体答对率达到86.2%,说明学生能较好地解答这道题;第2题是关于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问题。此题除了红河县只有37.8%的答对率以外,其余各市县的答对率都76.0%以上,总体答对率达到了82.4%,说明学生对这个问题掌握得较好。
(2)计算类题目。第3题是估算,除了红河县的答对率低于75.0%以外,其余各市县都在90.0%以上,说明学生对估算的掌握比较好;第8题属于纯计算题,答对率为86.3%,说明学生对传统的纯计算技能掌握得较好。
(3)逻辑判断题。第4题是简单的逻辑判断题,总体答对率达到93.6%,可见,大部分学生都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逻辑推理能力。
(4)知识与简单应用题。第5题属于基础知识的内容,用来考察学生能否准确使用数学单位。除红河县的答对率不及70.0%,其余各市县都在75.0%以上,全州总体答对率达到了84.5%,说明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应用性问题的解决方法;第6题是人民币的认识和应用,只有内地地区学生的错误率低于20.0%,边疆地区学生的错误率低于30.0%,可见,内地和边疆地区学生在掌握人民币使用的知识和方法上有一定差异,内地学生要好于边疆地区。导致这种结果的可能性是内地经济发展比边疆地区好,内地学生使用人民币的机会比边疆多,因此内地学生使用人民币的生活经验较边疆学生丰富。
(5)方位判断题。第7题是从不同的角度看物体,这是课程标准中新的内容,边疆地区三县学生的正确率都不超过65.0%,内地地区学生的正确率都超过87.0%,可见,边疆地区学生对这个问题掌握得很不好,是在不可接受的水平,而内地地区学生则掌握得很好。
(6)统计题。第9题是有关统计方面的问题,主要考察学生能否根据提供的数据作出相应的统计图表,并回答一些与数据有关联的问题。学生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掌握一定的要统计方法,并可以把一些具体问题用统计图表表达出来。本题的错误率最高的红河县也控制在20%左右,其余市县的错误率都低于20.0%,总体正确率达到86.6%,这说明学生都具备了基本的统计知识和能力。
(7)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第10题是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题目,这个题目是一道情境题,让学生计算客厅的面积(给出一块砖的边长和砖的块数),不要求学生直接计算。正确率最高的蒙自市也只有62.7%,而正确率最低的绿春县则只有25.2%,总体而言,正确率也只有42.3%,可见,这道题的失分率都很高,这说明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学生的能力都很低。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红河州小学三年级学生具备较好的数学素养,教学基本达到了数学课程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学生的计算能力、解决一般性问题的能力和基本的统计知识和能力方面尚好,但是在解决应用性问题和具有现实背景的问题上,学生表现不太好,还有较大的提高余地。另外,由于边疆地区和内地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差距较大,因此,内地学生的测试成绩要明显好于边疆地区学生测试成绩。
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现实问题数学化,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首先教师应充分挖掘符合学生实际的、包含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素材,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习惯。其次,让学生全身心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尝试提出问题,并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方法去解决问题,形成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鼓励学生认真反思和评价解决问题的过程,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马云鹏,李广,刘学智.新课程理念下学科素养评价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靳玉乐,宋乃庆,徐仲林.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范文4
关键词:三年级数学 教学探讨 创新培养 “新、活、近”
一、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1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情景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我通过问题创设宽松的情景:“同学们喜欢小鸟吗?”(喜欢)请看:“教室里有没有小鸟呢?”(学生有点失望地说:没有)我把握时机地说:“教室里没有小鸟,没关系,老师把小鸟画下来,让同学们欣赏欣赏。”这时学生的兴趣立刻来了,都焦急地等待着“小鸟”的出现,紧接着我把画有“在树上有6只小鸟”的图和“又飞来3只小鸟”的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欣赏。在他们心情愉悦之际,我因势利导地引导他们观察图画,并用三句话表示这幅图画的意思。由于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1.2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创新意识
“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较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很好地进行练习,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具,并且在教学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性格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感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指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数学知识。
1.3 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1.4 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新、活、近”是数学课堂的精髓
2.1 求新,提供新鲜的东西引起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学生的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激活状态,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我要学”的意识增强。这时,学生的被动学习将会转变为主动求知,厌学情绪将会转变为乐学欲望。因此,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创设新型的教学情境,正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思想在教学学科中的具体体现。我们要积极探索,大力倡导。在练习中也要体现一个“新”字。
2.2 求活,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保持兴趣
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表现在能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题目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获得不同的结果。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开放式的课堂结构,需要教师设计出灵活性较大的练习题。为了让学生在解题时保持兴趣,可给学生提供一些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设计练习不管是练习内容的选取还是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应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3 求近,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兴趣
“生活味浓”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题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应把生活实践当做学生认识发展的活水,把数学习题与生活实践紧密“链接”起来,让学生在这些来自于实际的鲜活的数学事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是快乐的。如学生熟悉的校园、公园、衣服、电话机都可以成为习题的情境;学生喜闻乐见的“手心、手背”“石头、剪子、布”等游戏也可以成为习题的内容。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了更好的依托,又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增强了练习的乐趣,更多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追求的应该是所有学生共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只有个别尖子生的出类拔萃。学生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个体,他们都有取得发展、赢得尊重的权利。在这个学年有这么一个学生,他的接受能力比较差,思考同一个问题需要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但是,本人发现他很有上进心,只要老师交给的任务,他一定会努力去完成。每次测验,他基本是不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但是本人都不催他,多给一点时间他去完成。每天我都会抽时间辅导他把当天作业比较难的题目先做完,还发动同学共同去帮助他。到了期末考试,他的成绩从期初的二十多分提到了八十多分。所以教师必须在人格和交往上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关爱每一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那么,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就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并获得成功。
四、多让学生主动参与操作活动,促进学生深入理解
对学生来讲,真正的知识开始于客体的操作活动之中。因此,实际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法则的一条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与手段。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纸片和剪刀,要求学生去操作。抓住如何利用已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来帮助我们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思路组织教学,并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一个长方形。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自己得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操作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的结果,学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而且是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看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由已有知识探索出来的思维程序和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卢俊英.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
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范文5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科知识;整合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新编的教材中,小学数学科与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它们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好教材中这一宝贵资源,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势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率。
一、数学与语文知识的整合
如在探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梯形的概念》时,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汇报。总结出了什么叫平行四边形,什么叫梯形?
它们的意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根据它们的特点,仿照语文教学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的教学方法来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抓“两组”、“分别平行”两个重点词,梯形的特征抓“只有一组”重点词。通过关键词地理解,这样教学既达到了教学的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根据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及时选编有关的数学题材,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加深对课文内容 的理解,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例如:(结合第八册语文第10课《太阳》的一段话)“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出示数学题:地球与太阳距离一亿五千万千米,一个人每小时步行5千米,日夜不停地走 ,走完这段距离要用多少时间?一架飞机每小时飞行800 千米,日夜不停地飞,从地球飞向太阳要用多少时间 ?
150000000÷5÷4÷365≈3425(年)
150000000÷800÷24÷365≈21(年)
通过具体地演算,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太阳与地球距离之遥远。
二、数学知识与地理的整合
在教学小学三年级数学“年月日”一节时,对“年月日”的形成教学可以结合地理知识讲解什么叫一年?一月、一日?即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月球绕地球一周为一个月。弄清了上面年月日的形成,然后就可以进一步学习一年有多少月,多少天?各月多少天?一天多少小时?这样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增添了地理知识的了解。
在数学教学中,抓住数学与地理的横向联系,对学生进行教学。如教小学数学第十二册15页的例5时,“在比例尺是 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我让学生先复习地理中有关比例尺的有关知识,然后才让学生思考例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一步一步让学生认识比例尺的实际含义,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看出效果是很明显的。
三、数学与音乐课乐理知识的整合
结合音乐课乐理知识的教学,编选有关的数学计算题。 五年级数学课教学分数加减法时,音乐课学唱 《我心爱的小马车》这首歌,可以要求学生做这样的数学练习:
(1)写出每个唱名各有几拍或几分之几拍。
(2)算出每一小节所有唱名节拍的和。
(3)观察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样做, 既练习了分数加减法,又巩固了乐理知识,一举两得 。
四、数学知识与品德课的整合
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不应该轻视知识的有效传授,也不能把传授走向极端。而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够整节课都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应力求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与思想教育结合为一体,发挥多功能的整体作用。所以只能不失时机地结合教学过程,抓住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等进行渗透。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节时,把爱惜时间的思想教育贯穿在教学之中,教育学生从小就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将来为祖国建设出力。
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小学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应用题的教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解决,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结构,处理数据资料,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抽象推理,建立数量关系,合理推理求解,检验校正结果”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将来在急剧变化和剧烈竞争中的适应能力。结合数学计算的正确性、解决方法的简洁性、图形结构的和谐性等特点,来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结合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产生活中节约原料、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数学问题,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勤劳简朴、快捷高效的行为习惯,为他们将来能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优良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数学知识与体育课的整合
数学课学习有关知识时,结合其它学科的特点,说明适应范围和异同点。如数学课讲到求平均数时,揭示学生注意,体育比赛中的有些项目的成绩计算,不能用平均数,如跳远比赛时,每人都取六次跳中成绩最 好的一次做为比赛成绩,而不是把六次试跳的成绩总和除以6。又如:数学上的“比”与体育比赛中的比也有异同点,如排球比赛可以有3∶0,数学上的比不能是3∶0,比赛结果15∶5不能化简成3∶1。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抓住教材中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行有效的教学,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益。
参考文献:
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范文6
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参与情境
好奇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学生往往容易被一些新奇的事物吸引,而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比如:在教学“倒数”的概念时,课一开始教师编了一个“小兔考狐狸”的故事:一天,小兔出了一长串等式:18×()=6×()=175×()=()×238=2.4×()=1,要狐狸填写。狐狸不以为然,大笑说:“小菜一碟,这样简单的题目也要考俺狐狸大人,5个括号不就是5个鸭蛋(0)吗?”,小兔一听捧腹大笑,同学们猜猜,小兔究竟笑什么呢?有趣的故事使学生的情绪顿时高涨起来,好奇的情绪开启了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任何数乘0积都等于0,不会等于1。狐狸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了。那么该填什么呢?同学们冥思苦想,跃跃欲试,尝试计算一会儿后,都未能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这时,教师迅速地填出结果,全班同学好奇的火花被引发了,激发了其渴望解开奥秘、学习新知的积极动机。于是老师告诉同学们,老师是运用“倒数”的知识解答这道题的,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同学们怀着急切期盼的心情参与学习新课。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参与热情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新课程课堂教学,倡导多向互动式。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在重点和难点处提出问题,在“衔接”“转变”处提出问题,问题也尽可能的在同学之间研讨,通过研讨相互启发,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可以向同桌或小组同学提问;如果同学间有争议的问题,也可以直接向老师发问;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下课后再选择合适的对象予以解决,努力形成有问必答的良好习惯。其次,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水平,要注意在平时的教学中、师生交流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消除影响学生参与的心理顾虑。教师要以生动幽默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教学态度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使学生敢于抒发不同见解,大胆参与。如:“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是你,你怎么做?”、“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想的吗?”等等。
三、丰富课堂活动,满足参与欲望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在低年级数学教材中有目的的安排了“摆一摆”、“做一做”、“剪一剪”等教学内容,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动手摆、剪、拼、折、分等活动的参与,把抽象的概念“物化”为视觉的对象,“内化”为学习的智能,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小学生的数学素质。如在“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教师一开始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指向它们的表面,接着教师创设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的学习活动,在充分感知这些几何体表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括”,从而顺利实现学生的数学体验和生活数学化的教学目标。接下来,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利用这些平面图形设计的,让学生把所学新知应用到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中。最后,鼓励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用今天所学的几何图形拼成一幅自己喜欢的漂亮图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而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参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