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配电工程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配电工程方案范文1
关键词 配网自动化;供电系统;方案
中图分类号 TN9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12-0103-01
1 国内配电自动化现状
欧美等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了配电自动化,而我国的配电自动化则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比国外落后了20年,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条件落后,资金不足等原因,我国的配电自动化发展一直处于缓慢状态。近年来,通过我国进行的大面积城乡电网改造,配电自动化工作终于取得了跨越性发展,许多制造商与科研开发企业研制出了一二次设备、配电系统自动化集成技术和应用软件,大多数地方的供电企业实行了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试点,这些都为我国配电自动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积累了可贵的经验,为供电单位提升供电质量、设备安全、现代管理水平、供电可靠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 国内配电自动化的主要问题
初期的配电自动化试点方案又因缺乏先进的通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资金的约束,同时受到当时的认识水平所限,因而直至今日,我国成功的工程并不多见。其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1)应用层次方面,因认识水平和技术上的不成熟,我国配电系统自动化目前还停留在初级应用阶段,缺少高级应用。像自动无功电压调整、网络重构仍处于理论分析阶段,无法应用于实际;2)系统功能方面,功能简单,实用性差。试点工程以馈线自动化居多,所采用的国外重合器、分段器建设就地控制模式不能监测出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内的单相接地故障,而只能处理简单的故障,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多为单相接地故障,发生故障的机率较小,故此系统功能较为鸡肋;3)系统集成方面,缺少统一的规划。因各区域对配电自动化的认识不尽相同,投入各项功能时也未有过统一的考虑,导致各地区在标准上存在差异,软硬件不能兼容并用,信息资源无法共享。
3 系统设计方案的探讨
1)因配网本身所拥有的物理物质,使其自动化系统内的全部子系统都必须依靠地理信息支持。该方案并非是独立构成的配网地理信息系统,而是采用性能优秀的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支撑平台供整个系统进行开发,将包含配电SCADA在内的全部DMS子系统构建在此平台上,从而使所有系统都可共享及共用统一的图形数据和非图形数据。
2)数据库与操作系统应达到指定安全等级,并根据系统设计操作等级的不同进行配合,保证系统满足安全等级的要求。硬件系统使用双电源、双网、双机与可接入双通道等冗余设计结构,以便在系统出现故障时可执行自动切换,确保系统可连续不间断地运行。
3)从每一个环节上确保配电网远期规划与整个系统的适用性,软硬件系统使用层次化的系统结构,确保系统的实用性、扩展性以及维护性,谨防出现瓶颈效应,并保持一定的先进性与稳定性。
4)运用系统工程的设计思想,对整个配电系统自动化进行统一综合的规划及设计,保证信息资源及数据的完全共享,分布与集中相互结合,科学合理的分布数据与功能设置,从整体角度掌握系统性能,避免多余的重复及资源浪费,确保各地区配电自动化的兼容及数据的一致性,采取统一的电网描述数据库,避免出现需要用户重复输入数据的情况,争取获得最大投资效益。
5)系统内的分布式体系与分层式体系结构使系统具备良好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及伸缩性,确保了配电自动化的每项功能都可依据实际状况分阶段的逐步推进实行。灵活性:应用软件的务功能模块,除去少数与硬件有关的模块外,大部分都能以数据库作为核心分布于网络上的每个节点并可在任何一个节点机上运行,实现“即装即用”;扩充性:随着系统使用寿命的增长,对系统功能的要求可能越来越高,为此,系统体系结构应拥有扩充性以适应该需求,应用软件应使用模块组装式结构,以便扩充相应的应用模块;伸缩性:配电自动化应用系统的规模包括有单机、单种机型、多机、混合机型等,同时还拥有跨多硬件平台,应根据系统的投资情况以及实际需要,对系统的软硬件配置进行针对性的选择。
4 总体方案的探讨
配电管理系统的输、变电系统设备及操作信息大多集中于变电站;而配电网设备数量巨大,多数设置在户外电杆上,其测控点数量比输、变电网多了一个等级。另外,配电网10kV配电线路结构复杂,分支众多,直接伸展至用户,而对于配电网的运行及管理则涉及到多方部门。综合上述,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规划设计应适应配电网自身的物理特点,采用横向分布、纵向分层的方式,一可确保系统的扩展性及维护性能,满足系统可延续发展的需求;二是可防止信息传输过程中出现瓶颈效应;三是将合理功能分布于各个不同层次上,减少系统复杂程度。
4.1 横向分布
配电网主站自动化管理系统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随着电力市场化运营的发展,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各项功能与改善的重要性必然得到体现。因由配电网运营管理的职能部门较多,自动化管理系统应根据各部门职责的不同实行分布式功能设置,可分为:1)对用电及用户的管理,包含投诉电话的管理、用户查询系统、用电运营管理等;2)配电网工作的管理,包含设施与配电设备的管理等;3)配网运行监控功能,包含高级应用与配电SCADA等。
4.2 纵向分层
配电自动化系统在纵向分为三个层次:1)主站,系统的最高层是主站,主站作为整个配电网监控及管理系统的核心,有效管理了整个配电网络,对配电网运行状态进行解析,保证电子网间关系的和谐性,完成配电网的控制与监测,确保配电系统一直处于最完美的运行状态。主站可执行报表打印、设备管理、显示图形、系统维护、系统间交换信息等功能,还拥有调节及控制可控装置的功能,是人机交互的平台;2)变电站分站,因配网监控设备点覆盖面宽广复杂,配电主站无法直接与全部的站端监控设备相连,因此必须在两者之间增加一层,即变电站分站。站控终端设置于大型开闭所或变电站内,可采取多项通信方法将收集到的各种现场信息以上传下达的方式提供位于配网控制中心的通信处理机,向下与馈线监控终端通信,向上与配网自动化主站通信,监控子站还具备恢复、隔离、诊断故障其所属辖区的功能;3)终端测控设备,终端测控设备作为系统的最底层,担任采集环网开关、集抄系统、配电变压器、开闭所、箱式变、柱上开关等现场信息进行处理和监控的职责。
5 结束语
综合上述,不论是面对最终用户的电力技术,还是优化运行配电网,都应构建配电网监控系统,即配电自动化系统。目前,随着我国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的发展,配电自动化系统将日益完善起来,在现实生产中担任越发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刘学.浅谈配网故障自动定位系统技术方案[J].电工文摘,2012,10(Z1):90-100.
配电工程方案范文2
1.1前提条件———土建施工
10kV配电房电气安装工程在运行之前要确保前提条件———土建施工的质量要求。土建施工包括墙体、室内缆沟的砌筑,地面的处理,变压器基础的浇筑以及墙身的维护等在内的几大要求。
1.1.1电缆绝缘性的降低
一般的土建施工的地面完成的高度会高于室外高度的50cm,并且在一般情况下,地面的建筑不会做到全面的防水措施,从而导致地面的积水严重,电气安装工程一旦运行,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电缆的绝缘性,为安装工程的质量造成很大的问题。
1.1.2变压器的使用问题
在10kV配电房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一般会使用干式变压器,但也不排除使用油浸式变压器的可能,且每一种变压器的净重都不会超过特定的规格规范。但是一些现实的原因使得变压器的制作过程不符合规范,使得其本体下沉,产生质量问题。
1.1.3实际空间不符合要求10kV配电房中电气设备的安装要求完成面的高度要大于建筑横梁的60cm以上,但是设备安装人员的疏忽,往往导致小于这个数字,从而不符合验收的要求。
1.2实际建筑———电气施工
10kV配电房电气安装工程的每一个步骤都会出现问题,其中包括设备基础、接地装置和变压器的安装,室内外的盘柜、电缆和照明设备的安装等。
1.2.1接地装置的安装问题
在实际的电气施工中,接地体与电气装置中的母线没有就行错位的对接,同时在焊接过程当中也为做好残渣的清理工作,从而导致线与线之间的虚接,也进一步导致人体触电的危险状况的形成。
1.2.2电缆管理问题
电气施工过程中,在敷设的状况下每一个电缆井和电缆沟在转角位置的地方都应设置滑车,并且设置人员的看守和维护。但是在现实施工当中,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从而导致电缆在刮伤的情况下,无人进行维护工作的实施。
2电气安装工程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
10kV配电房电气在安装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往往会影响该工程的质量,从而影响居民用电的稳定性。
2.1市场秩序不稳定,管理混乱
电气安装工程不断增加的同时,带动了电气材料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在如此巨大的利益驱动下,材料制造商开始偷工减料,大量生产不符合质量的原材料,并且施工单位再利用电气材料市场的混乱这一契机将材料以次充好,大大降低了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
2.2三方未能进行合理协商
在10kV配电房电气安装工程的施工当中,电房设计方、建设方、施工方三方需要进行友好的协商与交流。但是在现实的施工现场,三方之间明显缺乏必要的沟通,当新情况、新问题出现的时候,也未能进行很好的协商解决,从而导致了施工质量的大大降低。
2.3施工方的未重视及管理不到位
10kV配电房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好坏主要取决于施工方的建设工程的实施。在现实状况中,施工方对电气安装工程未能够重视起来,不仅未在现场安置施工人员进行及时的监督和维护,更未能在安装的过程中严格把关,更有甚者将部分电房的施工工作非法转包给私人的、未获得相关资质的私人承包,从而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
2.4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低下
10kV配电房电气安装工程的施工人员不仅缺乏专业的职业基础知识,更缺乏较高的职业素养,无证上岗。同时,在施工的过程当中,绝大部分施工人员不熟悉施工的流程,盲目工作,未能做到很好的检查工作,造成大量的工程质量问题。
310kV配电房电气安装工程质量的管理
10kV配电房电气安装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不仅有利于电气的有效运行,更有利于居民用电的稳定。
3.1建立有效可实行的10kV配电房电气安装管理机制
10kV配电房电气安装之所以出现质量问题,主要是因为缺乏有效可实行的电气安装管理机制。首先,电气安装工程要设置专门的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设置专门的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能是对电气工程的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如此一来不仅能有效的保证电气安装工程的实施,更能防止各部门质量问题的产生,防止权利的过度滥用。其次,做好施工中的记录工作。对于施工中的时间、地点、工作内容、工程进度及其施工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做好及时记录工作,对施工的每一步质量严格把关。最后,建立电气安装总结机制。每天工作结束,要对今日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做到自我的整改。
3.2严格把关电气安装材料的选购
在10kV配电房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所用的电缆、电线、变压器、配电柜等重要的安装材料,要认真选购并严格把关选购质量,必须具有国家认可的质量证明和检测报告文件,并且甄选出优质的材料卖家。
3.3严格管理施工方的施工
在电气施工过程中,要严格管理施工的过程,禁止分包、私人承包等情况的发生,并且要部门设置好监督检查和维护施工材料的人选,做到管理、维护及时。同时,还要针对配电房的工程性质,建立相符合的施工方案和施工重点的控制,如10kV高压引落、设备吊装等。
3.4做好三方的沟通交流工作
10kV配电房电气安装工程的施工当中,电房设计方、建设方、施工方三方要针对施工的重难点及新情况、新问题做好及时的沟通与交流,避免大量质量问题的堆积,协商一致解决问题。
3.5建立施工人员的培训和竞争上岗机制
针对施工人员的专业知识薄弱和职业素养低下的问题,可以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岗位的培训和职业素养知识的教育,规定凡上岗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同时,要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上岗机制,激励施工人员不断更新新知识及岗位竞争的意识,为10kV配电房电气安装工程奠定好人员条件。
4结束语
配电工程方案范文3
关键词:电子信息 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 调查
我院自高职办学以来,依托中环电子信息集团,面向全国,立足天津区域,从专业职业岗位调研分析,到专业培养目标确定,再到明确专业核心能力,从而改革并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以企业真实产品或生产任务为载体,融入“任务驱动、项目导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全部特点,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制订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基础保障,只有建立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确保各种培养措施的正确实施,培养目标的真正实现[1]。
1、人才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1.1 行业背景调查与分析
近年来全球信息技术越来越趋于“无国界”状态,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时,我国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品的加工制造基地,电子信息产品也成为我国外贸出口“大户”。长期以来,在全国外贸出口额中占30%以上,对外依存度超过60%。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市场需求萎缩,对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带来不可避免的影响。但是,一些有专业配套特点、有技术专长的电子信息制造类企业所受的影响并不大;软件业收入的同比增长较快;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服务增长也在加快。
从未来前景看,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具有很大空间。目前,信息市场的潜力还有待进一步发掘,而物联网正是一个重要的潜在市场。从现有条件看,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无论在产业实力、技术研发方面还是在政策支持、舆论环境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我国物联网技术的研发起步较早,一些较成熟的物联网技术已进入应用阶段;我国是世界上可以真正实现物联网产业化的国家之一,从前端传感、中间信息传递到后端信息处理和应用的物联网产业链条正在形成,传感网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尤其是在政策支持方面,国家在确定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政策取向之后,又把“感知中国”作为信息化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把物联网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
同时,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还面临技术、资金、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制约,需要集中政府、企业、行业和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加以推进。尽快把物联网培育成为我国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还需要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创新。加快推动一批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电子信息产业给我们带来了无限机遇和挑战。
天津作为国家首批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电子信息产业是天津工业的第一支柱产业,是未来天津工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和天津工业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已逐渐成为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之后的又一电子信息产业相对集中和高速发展的地区。
作为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天津在形成以移动通信、新型元器件和数字视听三大主导行业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格局基础上,正积极加快电子信息产业优化升级,RFID、传感器、传输设备等1产业发展,谋划电子信息产业的二次创业,天津将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1.2 天津地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调查与分析
天津地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岗位主要有智能电子施工管理、设备(维护/调试)工程师、现场服务工程师、系统管理员、售前/售后技术支持、产品测试与品质管理工程师、电子产品开发助理工程师等与电子工程实施及电子产品开发生产相关的工作岗位。目前,天津地区电子相关企业中除本地人才外,其他来源主要是河北、山东、辽宁、陕西、及东北等地区。预计在未来5年内,随着滨海新区的发展,以及物联网产业的兴起,本市每年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缺口将持续增大。
天津地区电子信息技术人才供求结构的矛盾表现为此类人才存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双重缺口,即不仅在数量上存在较大缺口,在结构上也不合理。目前天津地区各高校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偏向于技术开发与生产制造,对物联网相关行业的关注度极低。
1.3 天津地区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
通过近年来的教学改革,特别是在国家示范性学院建设项目的带动下,天津地区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有了较大发展,电子信息前沿技术逐步融入教学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能力为主线的职业教育思想和理念逐渐渗透到教学实践之中。然而,由于长期受本科及传统学科体系的影响,本市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还存在着以下问题:(1)目前本市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偏重于传授知识和技术,课程体系大多还是“老三段”,虽然不少高职院校在一些专业课中引入了新的技术,但整个课程体系仍然没有冲破学科体系的束缚。(2)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是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为主体的多学科复合专业,涉及的知识广泛。致使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与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专业雷同,不能形成办学特色,定位模糊。且与未来电子信息系统集成服务方向偏离甚远,不能适应电子信息发展的需要。(3)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教学内容陈旧、授课手段单一,实践内容少,与迅猛发展的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严重脱节。学生普遍感觉“学习的知识实践中用不上,实践中需要的知识没学过”,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4)教师队伍能力偏低。由于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较快,老教师的技术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新教师缺乏实际工程经验,造成本市整个教师队伍能力偏低,不能适应当前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潮流,难以胜任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工作。(5)单一的考评方式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本市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评形式单一,考核的重点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教师的教学重点导向重书本知识传授而忽略能力培养。许多学校采用这种单一的考评方式衡量学生的职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造成高分的学生未必能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简单电子工程项目实施的怪现象。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开设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方向是社会上急需的物联网技术方向。
2、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1 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掌握较强的电子技术应用、电子线路板(PCB)设计及单片机应用知识[2],具有射频识别、嵌入式、传感器、无线传输等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能够胜任电子工程实施、技术应用、系统集成、系统维护与管理及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制造工作的,面向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3]。
2.2 人才培养规格
通过在校期间3年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具有过硬电子工程实施或物联网组建能力的高素质电子信息技能型专门人才,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能力:(1)专业能力。能够进行电子工程或物联网项目的用户调研和需求分析,具有与客户沟通的能力;能够进行电子工程或物联网项目的架构设计,完成实施规划;能够完成电子工程或物联网项目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和管理;具有实施弱电网络工程的综合布线能力;能够编写方案标书及相关投标文件;能够进行电子工程或物联网项目的运行维护、监控、优化及故障排除;熟悉RFID相关行业应用系统构成和方法;具有电子工程或物联网相关产品的选型和检测能力。(2)方法能力。能够通过独立学习,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对信息进行截取、评价和传递。能适应职业岗位的变化,积极应对变化多端的实际工作。能够在工作中寻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能够在工作中独立制定计划、独立实施计划、独立控制过程、独立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2.3 服务和岗位面向
(1)服务面向。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主要面向电子工程或物联网类企业,包括智能楼宇施工企业、感应信息公司等,为这些企事业单位培养开发、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岗位面向。本专业面向岗位有:系统集成(服务)工程师、智能电子施工管理工程师、弱电工程师、设备(维护/调试)工程师、产品测试与品质管理工程师、电子产品开发助理工程师、产品技术支持等[4]。
2.4 课程体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工作岗位中的工作任务作为设置课程的依据,以“工程认知能力—工程实验能力—工程设计规划能力—工程实施能力”为主线,进行工程素养、工程知识、工程能力的培养[5]。以培养弱电系统集成工程师的课程作为主干,将其他岗位的课程不断融入主干课程之中,形成了基于岗位的主干融入式的课程体系。
3、结语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很强。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过程中贯彻以市场需求为逻辑起点、以职业岗位群的分析为依据、以校企合作开发为关键,构建以职业竞争力为导向的“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课程体系,打造“岗位引导、职业能力顺次提升”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曹金玲,刘松,朱水泉.高等职业教育电子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研究论坛,2011.10.
[2] 曹金玲,刘松.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教育研究论坛,2010.4.
[3] 曹金玲,刘松.基于工作过程的单片机原理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与发展杂志,2010.5.
配电工程方案范文4
根据“关于加快实施城镇居民住宅配电设施改造工程的通知”(京政办发〔1998〕37号)文件精神,我局制定了住宅配电设施改造工程施工技术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各住宅产权单位参照行。
住宅配电设施改造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多层楼施工技术方案
1.进户线
1)多于4个楼门的多层楼进户线为二路。
2)楼门之间水平干线,应在建筑物墙外沿墙敷设,宜采用电缆敷设或镀锌钢管配线。
3)导线截面积选择原则同下例。
2.由供电局取消楼门总表,产权单位应采用隔离开关以利检修之用。
3.TN/C系统入户前应设保护接地体,接地电阻应小于4Ω,并形成TN?C?S制,接户线进楼应重复接地。
4.楼内配电干线
1)宜采用镀锌钢管配线。镀锌钢管要可靠接地,并尽量美观,方便居民。
2)使用铜导线,导线截面选取,举例如下:
COSψ取值0.9,K取值0.5
-----------------------------------
| | 2 || | |
| 单位系数 | 50W/建筑m || 计算容量 |16.5kW |
|--------|---------||-------|-----|
| 2 | 2 || | |
| 建筑m /户 | 55m /户 || COSψ | 0.9 |
|--------|---------||-------|-----|
| 户数 | 12户 || 计算电流 |83.3A |
|--------|---------||-------|-----|
| | || | 2 |
| 需用系数 | 0.5 || 导线截面 |宜选35mm |
-----------------------------------
5.“一户一表”的表箱
1)表箱位置选择:施工单位与住宅产权单位协商确定,设在楼道公共场所,要便利群众,美观。
2)施工安排中做好住户、供电部门之间的衔接协调。
3)表箱要可靠接地。
6.表尾线
1)宜采用阻燃塑管或塑槽板配线
2)火线、零线,应采用6平方毫米铜线,PE线截面积不小于2.5平方毫米。
7.居室内部
1)取消电表,应有双极隔离开关,插座回路,设一只漏电保安器。
2)PE线引至户内原表盘上,并做PE端子。
3)增设大功率家用电器线路,一居室增设一路,二居室增设二路,采用2.5平方毫米,接PE线。
4)增加大功率家用电器线路后,达到50W/建筑平方米,且线路绝缘合格,原则上不更换室内线路。
5)对于施工中可能发生的破坏室内装修问题,事先与住户协商。
8.楼道照明灯
1)单独设置照明回路。
2)宜采用声、光控延时开关。
9.有关技术规定采用
《关于颁布住宅电气设计通用标准的通知》
「96首规字第206号
《关于住宅电气设计标准的补充通知》
「97首规办规字第235号
《北京地区电气工程安装标准》
《北京地区城镇居民住宅配电设施改造,同步实施“一户一表”电气安装验收暂行规定》
10.本次改造全部采用铜导线。
11.施工尽量减少停电时间,应不影响居民当晚用电。
高层楼
1.原则上不改变楼内主接线的原设计方案。
2.导线全部采用铜线,导线截面选取原则同上例:
需用系数选择:
19~24户 0.45
25~100户 0.4
101~200 0.33
〉200户 0.26
3.配电柜
配电柜改造应满足增容后标准。
4.其他同多层楼。
平房
1.总配电箱完好、不漏雨,应与周围可燃物保持距离。
配电工程方案范文5
关键词:专业建设;五业贯通;人才培养;创新人才;电子信息
中图分类号:G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3-0092-03
信息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把信息技术列在21世纪发展战略的首位。按照信息产业部电子强国战略课题组对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目标的预测,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10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总额的10%以上。其中,集成电路、软件、通信、计算机与网络、数字视听、电子元器件等基础产业是信息产业下一步发展的重点领域,也是人才需求的重点领域。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生产一线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如何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长期研究的重点问题。
我们通过长期的探索,反复试验、不断总结创造性地推出了“五业贯通”的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培养能生产、懂经营、善创新、敢创业的高级人才提供了保障。
一、电子信息专业建设思路
(一)“五业贯通”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我院信息技术人才创新培养方案的思路是:充分整合现有教学资源,依靠信息技术行业协会和专业研究会,利用常州大学城信息化研发培训中心和常州科教城的资源优势,以学业、职业、产业、就业和创业为主线,以理论、实训、实践、实施、实效五个环节融合贯通实施“五业贯通”。
在学业教育上,除专业相关知识外,还有应知的社会人文知识,创新创业拓展知识等,辅以专业实训课程,技术应用拓展项目,并将这些活动与信息产业结合,在常州科教城信息产业基地进行产业体验,顶岗锻炼,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此同时,通过创业培训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创业政策,熟悉创业环节和应注意的问题,组建专家团队,帮助学生制订创业方案,扶上马,送一程。
(二)设计全新的教学体系和实现方案
根据信息技术类专业的职业岗位群需求,确定职业技能和核心技能,制订职业技能(主要是核心技能)的要求,并根据这些要求制订技能培养教学方案,包括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制订技能考核标准(试题库),组织技能考核作为评定学生技能成绩和颁发职业技能证书(双证制、多证制)的依据。
在课程体系开发方面,聘请与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应的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教育改革专家和课程开发专家。与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创业校友共同组建专业建设团队。实施“专业+车间+公司+行业协会+创业孵化基地”的专业建设模式,以岗位能力为导向,通过现场专家、课程专家和资深专任教师的全程参与,构建集“产学研创”于一体的“层次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在该课程体系中,基础课程应满足学生学习和应用职业岗位技能所必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兼顾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训练。专业课程以教会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岗位所必须的科学原理、方法和使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判断、解决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技能课程是以行业的职业技能为目标,将职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岗位操作能力的训练。而创新创业等拓展课程则是以产品开发、创业实践等为背景,全面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在制定教学计划中适当地安排四大类课程的学时比例,以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坚持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必须针对职业岗位(群),由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进行倒排的方法,建立了相应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1∶1比例。
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校内外实践基地,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离开社会、企业的参与和支持是不可能的。产学研一体化的育人模式将学生置于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大环境中,十分有利于培养符合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五业贯通”的专业建设措施
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改革实施过程坚持了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的原则。几年来,按照最初的改革方案和要求,逐步开展了各项实践活动。在教学计划安排中,以“课程教学、知识传授――职业、养成――课程实训――就业、顶岗、实习、预就业――创业孵化基地”为主线,强调课程的综合化,努力实现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结合。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的有机结合,构建产、学、研、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行“专业+车间+公司+行业协会+创业基地”的专业建设模式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以 “车间+公司+行业协会+创业基地”为载体(车间: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的真实车间,公司:模拟的电子信息公司,协会:常州科教城电子信息协会,创业基地:常州纺织学院创业园),按照就业岗位的三个层次,开展工学结合的“层次化、模块化”课程教学,学生在“车间+公司+行业协会+创业基地”中通过知识学习、技能培养,职业态度和规范的训练,创业体验及实践,实现零距离上岗或创业。教师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通过教学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项目开发,创业指导成为“懂生产、能开发、善教学,能创业”的双师。
(二)建设真实企业环境的实训基地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按照“车间+公司+行业协会+创业基地”的专业建设模式,将电子信息实训中心建成一个拥有五个技术应用研发场所和两个生产车间的生产基地;通过这些公司和车间来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完成学生的课程实训、顶岗实训、技术推广及产品研发三个层次训练;达到学生专业实践,企业培训,企业员工及学生的技能鉴定,产品研发等四种功能,如图3所示:
真实企业环境的实践基地建设是五业贯通的专业建设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为了满足教学需求,我们借助常州科教城电子信息协会及科教城管委会与相关企业和高校进行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1.与电子信息类企业(如常州置安计算机公司、常州乔森控制电器有限公司等)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与每个训练层次相对应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做到每一个校内实训场地都有1~2个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与之对应,有效地完成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
2.与大学城其他高校合作,共同建设生产车间,为学生提供仿真环境的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场所。
3.借助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企业先进的仪器设备、企业产品生产线与企业完善的产品营销进行应用技术产品的研制和生产,同时让学生参与项目的开发过程。
4.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常州科教城建设了专门的创新实验室,购置了100余套开展科技活动的基本工具、仪器设备和常用元器件;并配置了分别拥有40台(套)DSP、ARM、EDA设备的实验室。尽量让学有余力、动手能力强的高年级学生进行各种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科技制作发明等,为更多感兴趣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学习、锻炼、提高的场所和机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通过努力,目前本专业建有校外实训基地6个。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顶岗实习达到160人次以上,同时,鼓励部分教师到校外实践基地带薪见习,打造了一支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团队。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让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完成产品设计、生产、测试、营销一条龙的真实企业环境下的实训,将职业规范、职业态度和职业习惯贯穿始终。再选择若干与三个层次相对应的校外实践基地,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营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开放共享的教学环境
营造一个开放式管理、开放式教学的共享教学环境,搭建一个“实践与学习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专业学习与创新相结合、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个性化发展平台,让学生“边学边练、边练边学”。
我们坚持校内实践场地课余时间面向学生开放,使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发展专业技能,课外实践的时间比在课堂的多,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开放式管理。在校园网开辟师生互动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网络论坛,实现开放式辅导。建设包括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和融学生实训、企业员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功能于一体的实践教材、学生学习指导书、多媒体课件、试卷库、习题库等多维教学软件包,通过专业课程网站,建成开放式专业资源共享平台。营造一个开放式管理、开放式教学的共享教学环境。
按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结合学校特色,开设面广量多的电子信息技术与企业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选修课,让学生有足够选择余地,确定个性化发展方向。开拓第二课堂,通过组织电子设计大赛等科技创新活动;与技术应用中心开发和产品生产;各种培训与技能鉴定项目;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学生开展信息产品、办公设备维修等社区服务;举办SYB创业培训等活动。搭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专业学习与创新相结合、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个性化发展平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和提高。
(四)构建创业孵化平台,支持学生创业
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创业教育,是五业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我们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有多年的创业教育史,是江苏省创业示范院校。为支持学生创业,学院专门开辟了大学生创业园。在创业教育方面,我们以“创业课程教学、讲座――创业规划――择优进创业园体验――创业孵化――创业实践、创业反馈,培养下一批创业者”为创业培养模式。如图5所示。创业园的建设,搭建了一座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开辟一条学生走进市场的通道,提供一方角色表演的舞台。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学校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建立一套完善的“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提供“创业孵化”场所,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创意能力,以创业来推动就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三、结语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我们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的各专业经过多年持续建设,已形成了一个理论、实践和技能培养并重的教学体系,产、学、研、创相结合的“五业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初步成熟,已探索出一条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当然,由于我们经验不足,对国内外IT企业和同类专业的调研范围有限,对该专业改革的研究也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将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统筹兼顾,合理结构,使信息技术专业能既快又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挑战・探索・实践(第三集)[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2]卞华珍,潘荷新.计算机网络专业工程化教学改革实践 [J].职业技术教育, 2006,(23).
[3]邓凯等.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探讨[J]. 科技与产业,2007,(12).
配电工程方案范文6
关键词:输配电工程;工程施工;施工质量;电能;用电区域;用电需求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6-015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507
输配电就是输电和配电的合称。输电就是将电能从电源输送到用电区域,配电就是用电区域向用户供电。二者有先后顺序,但同等重要,任何一个出现差错,都将影响到整个输配电运行。随着输配电规模不断扩大化,相应的故障也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用户用电需求。因此,本文就输配电工程施工的若干问题进行如下剖析:
1 输配电工程的重要性
由于输配电工程事关重大,直接关系到用户用电,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应首先将安全意识放在首位,使用电用户放心。另外,还应就输配电工程制订一定的安全措施,使配电更加安全,以降低事故发生几率,同时也可以尽快提升我国输配电安全管理水平及能力。但由于我国输配电工程起步晚,在施工中仍旧存在着众多故障,严重影响了输配电发展进程。如在输配电工程建设中,由于受到多种客观或者主观因素影响,出现了很多弊端,如果不给予合理解决,将会使我国电力企业蒙受重大经济损失。
2 输配电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施工工艺及方法
任何工程在施工之前,都需要有合理、合适的施工方案,才能保证施工质量良好。输配电工程也不例外,在施工之前,应做好施工方案制定工作。具体做法是,施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应对施工图纸认真研究、分析,再结合施工基本情况,设置施工标准,并充分考虑到企业的人员、财力、物力等,制订一套合理可行的施工方案。当输配电项目具有特殊性时,应在方案制订之前,落实好责任制度。当施工方案制订好之后,应上交到检验部门审查,合格之后,才予以落实,以避免在施工中出现问题,而造成资金浪费。在施工方案落实之前,为了防止偷工减料、违法操作等弊端,应做好交底工作,并将施工方案流程具体化,使每一个施工人员都明白安全施工的重要性。另外,在施工期间,应认识到管理思想的重要性,应始终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放在首要位置,才能激起他们的干劲,在施工中尽职尽责。
2.2 组织设计管理
施工方案制订好之后,就进入施工阶段了,这是整个输配电工程的重点部分,因为,该过程实施不好,前面的方案制订环节将丝毫不起作用,当然之后的施工建设也将达不到质量保证。所以,在施工之时,应设立监管部门,对输配电施工进行全方位监管。但要做到此点,应使施工严格按照施工方案具体标准进行,才能妥善处理好施工进度及施工质量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工程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达到工期要求。
2.3 施工方法管理
在输配电工程实施过程中,为了避免违规现象发生,应严格按照我国施工标准。一般情况下,在施工之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培训,使他们对施工的质量安全和重要性具有充分的认识,进而在具体操作时能够自觉地遵守施工规定及相关政策。这样做,既可以保证施工质量,也可以减少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对于提前交工具有重要意义。
2.4 安全管理
随着输配电工程不断扩大,工程故障也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供配企业的经济利益,也给用户及用电单位带来极大不便。所以,为了保障输配电安全高效运行,应对就业员工有严格的要求,如在上岗之前,应先由资历老一些的员工带着,教他们如何处理输配电中的常见问题,之后,再让他们独自解决输配电中的问题。另外,在输配电施工中,管理人员应注意团队的力量,力争使整个团队的整体素质上升一个台阶,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3 控制输配电施工质量安全的方法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 全面了解用电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在输配电项目施工中,施工质量主要是由施工单位负责的,所以,施工单位应在施工之前就充分认识到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由于输配电工程直接关系着我国农村及城市建设,更涉及到用户用电的方便程度,所以,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始终应将安全管理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同时将提高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也给予重视,使施工真正起到确保安全及关爱生命的作用。
3.2 输配电施工安全管理方案
在输配电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施工单位众多、施工人员众多,使得施工技术也出现层次不齐现象,文化素质也出现较大差别。若这种情况不加以重视,将会给施工带来安全隐患。所以,在施工之前,应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安全质量知识引导,让他们在安全认识上具有较为统一的认识,才能保证施工向着安全、稳定、高效的方向发展。所以,在今后输配电施工中,对施工人员要严格的要求,应让他们带着专业资格证书上岗施工。另外,在质量严格要求的输配电工程,有些工作者在通过了施工单位的考评,才能被任用。这样输配电企业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到施工机会,取得经济效益。
3.3 做好合同及成本管理
合同是工程实施之前所签订的基础行为文件,输配电工程的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之间签订合同,并在上面明确规定开工日期,施工标准、工期、资金使用情况等,施工单位以此为依据进行施工,建设单位以此为据实施监督工作。当然,在施工中,如果出现变动之处,应在合同中注明,在日后的施工交底中才会有依据可凭。在施工中,应根据输配电施工要求,制订相应的施工管理制度,使施工人员都按照制度规定,规范操作,才能实现现场施工的成本管理。
4 输配电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设备及材料质检工作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4.1 对输配电机械设备质量进行监督
和寻常的建筑施工不同,输配电工程施工在注意施工安全的同时,还得保证输配电相关的机械设备,对它们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对于工程以后安全运用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机械设备选取时,应注重它们的质量。如:在输配电器械选购时,应做好准确测试工作,通过高效的检测方案以购得精准的器械设备。需要指出的是,在器械购置时,不能疏忽生产厂家、生产日期、具体内容等,这些问题虽然简单,但却是细节问题,应给予重视。当器械设备购置之后,应及时使用,以发现问题,以保证其可靠性。另外,通过初步使用,也能及时掌握器械运行情况,为更换或者应用提供依据。
4.2 对施工原料进行严格监督
对于输配电工程而言,器械设备质量固然重要,但施工材料质量也不容小觑,在施工之前,应给予高度重视。如果是体积相对较小的施工构建,应对施工原料严格监督,以保证施工符合质量标准。但在施工中,通常由于较多缘故,使得输配电工程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工期及质量。为避免这种情形,应实现做好实验检查工作,从而提高了施工的准确性。另外,在输配电工程施工中,应选取质量合格的建筑材料,才能保证施工质量可靠,才能减少后期的维修费用,从而从根本上降低了施工成本,保证了施工质量。
5 结语
随着社会用电量不断增加,输配电工程施工规模也不断扩大化,但在扩大的同时,施工故障也日益凸显,给输配电工作带来严重影响。本文就输配电工程施工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蒋涛.对输配电工程施工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13,32(18).
[2] 黄瑞河.对输配电工程施工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13,32(17).
[3] 江怀俊.输配电工程施工中相关问题的研究[J].通讯世界,201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