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中的因材施教原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中的因材施教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中的因材施教原则

德育中的因材施教原则范文1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针对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写成的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一本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合编,既有生动的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内容都是他在教育教学中的实例,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教学水平。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建议的第一条就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意思是说,教师教学要因材施教

二、因材施教的实施要点

在现在的教育形势下,教学工作始终要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对学生因材施教是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的,是值得提倡的。

1.要因材施教,就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学生,就是“材”,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即词汇量、口语、语法等掌握情况以及思维特点,以便于在课堂上能照顾到他们的具体需求。

2.要因材施教,就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效能最大的助推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英语课外兴趣小组,英语能力竞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活动来了解他们对什么样的英语教学形式、什么样的英语教学内容感兴趣,从而在教学中投其所好,对症施教。

3.要因材施教,就要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英语学习将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将终生受用。不良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会起到阻碍作用。对学习习惯,教师要了然于心,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三、因材施教的具体实践

1.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是实现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实践形式。

(1)学生分层。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高低和学习需求等不同,可以把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对于学优生,我引导他们订阅《英语周报》或《21世纪报》,阅读原版英语小说的中英对照版或简装版,扩大知识面;对于中等生,在巩固基础的前提下鼓励他们向学优生看齐;对于学困生,主要是查漏补缺,使他们掌握课内的基础知识和语法等。

(2)目标分层。我们往往把学习目标比喻成黑暗中的灯塔,确立学习目标的学生,学习会更有针对性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订长期、中期和近期目标。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时也进行不同程度的帮助。

(3)内容分层。教学的内容分为三层:每课的基础知识,即新单词、短语、基本语法属于第一层,这一层的内容要求所有学生掌握;第二层是重点知识、语言点的运用,要求学优生和中等学生掌握,学困生作一般理解;而难点知识和课外扩充就是第三层的教学内容,要求学优生突破难点,中等生作一般理解,对学困生不作要求。

(4)评价分层。根据学生的层次以及学习和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对学生采用动态评价体系,强调过程性评价,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使学生对自己每一个阶段都有客观的评定,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和进步,压力和动力共存。教师也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正,改进教学方法。

2.多样教学,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运用得好,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法相结合。在新课教授时,对一些英语的基本单词词组以及语法等基础知识放慢速度,采用“合”的形式,以保证全体学生掌握。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及能力的培养训练则可采用“分”的形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德育中的因材施教原则范文2

【关键词】孔子 德育 心理学 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5-0021-02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世界上具有卓越贡献和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位最著名的老师。孔子特别重视德育教育,他认为德的品质是根本。他的德育的原则和方法在今天仍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本文主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以下几方面。

一 因材施教

在孔子的教育言论中,没有明确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但这一教育原则的确源于孔子。正如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所说:“圣贤教人各因其材。”“二程”(程颢、程颐)也说过类似的话。后世通行的因材施教原则便是出于这一总结和概括的,并对我国历代(包括当代)的教育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根据孔子的教育言论和实践,为了贯彻因材施教这一原则,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1.将了解学生和培养学生结合起来

孔子非常重视“知人”,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即,一个人最大的祸患就是不了解人、不了解别人的心理。于是他明确地提出“不可以不知人”的主张。而“知人”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

2.将统一要求与个别对待结合起来

孔子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统一的。大而言之,就是把他们培养成为“君子”,即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小而言之,则是让他们掌握某一项具体的知识和行为。但是,在统一的要求之下,孔子却从不机械地采取同一形式,而是区别处理、个别对待。

3.将“拔尖”和“大面积丰收”结合起来

“拔尖”、“大面积丰收”是两个新术语,孔子没有意识到二者及其关系。但从孔子一生的教育实践和成绩看,他却又是如此做的。众所周知,他一生培养了三千弟子,几乎人人都成为当时的有用之才。这不就是“大面积丰收”吗?在三千弟子中,出色的学生有七十多人,即所谓“七十二贤人”;而在这“七十二贤人”中,更出色的人才不过十来位;而在这十来位出色人才中,最出色的却只有颜渊一个。这不就是“拔尖”培养吗?

二 启发诱导

启发诱导的原则和方法亦为孔子所首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段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要生硬地给他们灌输道德认知,机械地发展他们的道德情感,一味地要他们锻炼道德意志,勉强地要他们付诸道德于实践;而要启发他们接受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独立思考,自觉“躬行”。这样看来,启发诱导的心理学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启发诱导的原则和方法在《礼记·学记》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教,喻也”,即,教育就是启发诱导的命题。怎样运用这一教育原则和方法呢?它对此提出了三条规则:

1.道而弗牵

“道”是引导、诱导;“牵”是牵逼、硬拖。即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启发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动前进,而不要强逼硬拖,牵着他们的鼻子走。

2.强而弗抑

“强”是鼓舞、激励;“抑”是压抑、推动。即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激励他们的自信心,鼓舞他们自我提高,而不要压抑学生,使他们被动地前进。

3.开而弗达

“开”是开导、启发;“达”是畅通、通达。意即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启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耐心开导,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而不要为了使其通达,事事越俎代庖。

三 以身作则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实践过程中,非常重视以身作则。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这两段话虽然是就“从政”而言的,但对于教育工作也是完全适用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能以身作则、为人表率,做出榜样,那么,他就不可能当好教师、教好学生。“不能正己,焉能正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把这句格言作为座右铭。以身作则就是强调身教、无言之教的巨大威力。孔子对学生说: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予欲无言”。子贡一听便马上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他接着又解释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无言之教”是有一定的心理学依据的,就是通过模仿榜样、潜移默化地去教育学生。美国现代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及其实验即说明了这一点。班杜拉认为,模仿过程在人格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儿童是通过父母和成人的榜样作用而形成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的。

四 表扬批评

孔子善于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方法去教育学生。

首先,他善于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表扬或批评。例如,颜渊,因为他的自觉性很高,所以对他总是以表扬为主,几乎没有什么批评。而对于子路,则因他秉性“亢直”,又骄傲自大,所以孔子就经常批评他。

其次,孔子又善于针对同一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心理特点灵活地运用表扬与批评的作用,有时直接表扬,有时直接批评;甚至在同一场合,有时是先抑后扬,有时则又是先扬后抑。仍以子路为例,当他表现出积极的心理品质时,就予以直接表扬;但当他表现出消极的心理品质时,就予以直接批评;当他因受到称赞而表现出傲气时,就立即稍加贬抑;但当他因受到责难而出现难堪局面时,就立即稍加赞扬。

最后,从孔子的言论和实践看,他是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孔子在教育方法上的这一思想的正确性,早已为现代心理学的实验所证明。无论表扬或批评,对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都是有好处的。但研究表明,一次表扬和一次批评,对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样有效;而继续使用表扬和批评,则后者的效果不如前者。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应多用表扬,少用批评。

参考文献

[1]孔祥安.孔子的德治思想及其价值根源[J].广东社会科学,2013(3)

[2]高宏涛.论孔子思想中的君子观[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3]王厚香.“无伐善,无施劳”译解[J].管子学刊,2012(4)

[4]刘蔚青.浅议孔子德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管子学刊,2012(4)

德育中的因材施教原则范文3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高职语文教学

受时代背景差异的影响,孔子教育思想虽然并不能够以全盘照搬的方式应用到现代教育中来,但由于孔子教育思想本身就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其中很多理念都与教育的育人本质直接相关,因此即便是从现代教育的视角来看,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而将孔子教育思想应用到高职语文教学中来,自然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孔子教育思想

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作为孔子最为著名的教育理念之一,最早体现于《论语·先进》篇中“闻斯行诸”的故事,当学生子路、冉有就相同的问题(闻斯行诸?)向孔子求教时,孔子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并在公西华对此感到疑惑后作出了“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的解释。这说明孔子认为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学生特点来采取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子路好胜心强,做事喜欢逞强,所以要教导他做事应多听取他人意见,而冉有性格谦逊,做事总是犹豫不决,则需要鼓励其行事果断[1]。2.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思想出自《论语·卫灵公》中的记载,与东周末年孔子创办私学的事迹相关,简单来说就是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同时也都有着成才成德的可能,这一点不会因族类与出身的高低贵贱而改变。纵观孔子数十年的从教生涯,无论是对贵族学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等)与平民学生(如颜回、曾参、子路、子夏、子贡等)的一视同仁,还是欲居九夷的言论,都能够充分体现出其对于有教无类思想的推崇。3.启发诱导启发诱导作为孔子从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是指教育者要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以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并帮助进入到高度投入的思维状态中。如《论语·述而》篇中记载了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原则,而孔子的学生颜回也曾做出“夫子循循然诱人”的评价,这些都是能够充分体现出孔子对启发诱导这一教育思想的重视与贯彻。4.学思并重学思并重是孔子对学习方法的总结、归纳,是指学习必须要与思考相结合,在学习活动中,二者无论哪一方面出现了缺失,都会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在孔子的从教生涯中,经常会据此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展开指导,如《论语·为政》中曾提到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而在《论语·卫灵公》中则有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的记载。5.重视德育在孔子的漫长从教生涯中,其不仅会关注学生能力、学识的提升,同时还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德育,直接将“德行”列为了孔门四科之一,并提出了很多有关德育的教育理念[2]。例如对于智育与德育的关系,孔子曾提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观点(出自《论语·学而》),认为学生要以品德为先,具备孝顺、诚信等优秀品质后如果还有余力,再开始进行学习。而在德育内容上,则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焉”、“过而不改,是为过矣”等品行要求。

二、孔子教育思想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作用

1.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因材施教理念的核心内涵是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特点来对其展开针对性、个性化教育,与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开放性特点十分契合,如果教师能够将这一教育思想融入到高职语文教学实践中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特征等展开教学设计,制定出多层次、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那么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就能够将自身个性特长充分展现出来,并实现相关能力素养的有效发展,这对于素质教育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贯彻显然是很有帮助的。2.适应职业教育特点与本科类高校相比,高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仍存在着生源质量相对较差的职业教育特点,在语文课教学中,很多学生不仅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同时还存在着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使教师的信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而通过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借鉴与运用,教师则能够对“有教无类”观念产生更为深入的理解,树立“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成才”的正确教育观念,对学科知识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学习兴趣不足的学生重新拾起信心,而在教师对学生充满自信并耐心帮助其解决学习问题的情况下,高职语文教学效果也必然会随之得到提升。3.落实学生主体地位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当前很多高职语文教师虽然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产生了认同,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仍然习惯于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活动,不仅在知识讲解、课文解读等方面耗费了较多的时间,同时还常常会对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学习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根本无法得到保证。而将孔子教育思想融入到高职语文教学中,则能够使启发诱导教育思想与新课改要求联系在一起,加深教师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认知,同时结合《论语》等书籍中记载孔子教学事迹,对坚持以学生课堂主体的重要性展开深度解读。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会对新课改中有关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要求产生更强认同感,同时还能够学会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启发,这对于落实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显然是很有帮助的。4.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高职阶段的语文课程通常都是公共必修课的形式出现,其总课时虽然相对较多,但在教学内容覆盖面广的情况下,单纯依靠课堂教学仍然很难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不足,那么就很容易出现学习效率过低、学习效果较差的情况,并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困难。而通过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借鉴与运用,则能够在帮助教师了解各种学习方法的同时,使其充分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及学习方法指导的重要性,同时在之后的高职语文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各种自主学习方法,并引导其积极展开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为语文学科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重要支持。5.发挥语文德育功能从素质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角度来看,当前高职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与能力素养发展,同时还必须要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展开针对性的德育教育,但由于很多高职语文教师缺乏德育经验,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也有所不足,因此语文教学所取得的德育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而对于孔子教育思想的借鉴与运用,则能够结合孔子的德育教育理念,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及具体方法进行深度解读,提高教师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同时帮助教师掌握一些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这对于高职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发挥显然是很有帮助的。

三、孔子教育思想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1.运用分层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教育思想需要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要求教师在面对不同学生时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与分层教学方法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而为了实现对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有效应用,教师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自然也就对分层级教学方法进行灵活运用,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理解能力、认知水平对其进行合理分层,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针对性教学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进行分层,对写作、理解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可引导其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课文中涉及到的修辞手法完成写作训练,以帮助其掌握各种修辞手法,实现写作能力的稳步提升。而对于写作、理解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则可以鼓励其学习课文写作手法,通过情景交融的方式完成写作训练,以提高写作训练的挑战性,实现写作能力的最大化提升。2.理解学生学习问题高职学生的语文学科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学习问题,这不仅会使学生的学习难度大大提升,同时还很容易使其学习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对此教师还需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应用到教学中,充分理解学生的不足与缺点,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来解决问题、巩固知识基础,这样才能够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其树立对语文学科的学习自信。例如在学习《劝学》等文言文时,有些学生经常会出现难以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即便能够结合注释进行翻译,也同样可能出现课文理解偏差。对于这种现象,教师就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知识基础薄弱的客观事实,同时树立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信心,并在学生正确翻译出课文中部分句子的含义后,对其加以表扬。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对文言文学习逐渐产生兴趣与信心,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其学习效果也必然会随之得到显著提升。

四、结语

德育中的因材施教原则范文4

关键词: 应用文写作 教学策略 德育渗透

十九世纪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此话点明了道德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随着中专招生并轨的实行,中等职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素质是学校的生命线,在校中专生大多十六七岁,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具有模仿性和情绪性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潜心研究语文中的育人因素,把传道、授业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应用文写作》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这意味着《应用文写作》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写作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兼顾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的熏陶,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

由于应用文教学特定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强调格式的规范性,使教学内容变得枯燥无味。因此学生厌学,教师随之产生烦教情绪,就应用文本身的教学都难以生动有趣,教书育人就更困难了。但只要教师善于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下工夫思变,同样能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我主要从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实施途径和注意事项三方面谈谈见解。

一、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启迪人类的智慧,传播人类文明,“解惑”就是传授知识,“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近年来,由于普通高中升学比例的提高,加上社会对人才层次的需求逐年提高,因此不可避免地造成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不足,导致生源素质下降的局面。有的学生厌学情绪比较强烈;有的学生道德修养严重欠缺;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很差等,怎样教书育人成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富实效。中职学校的教师应努力加强学生的基本文明行为教育,让学生在中职学校这个公共生活圈中学习道德、体会道德、实践道德,使其真正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认为:“教学生作文,不只是教作文的规范,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教学生作文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因此,在应用文教学中实施德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以及认识一切人的规律和规矩,体会各种人情味。试想一个思想端正、意志坚强、有着高级审美趣味的学生,怎会每天无所事事、惹是生非呢?

二、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1.在教学导入时渗透德育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上课开始时讲的几句话,若能先声夺人,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抓住,就可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应用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导入语给学生灌输道德理念和道德准则,既能减少应用文课程的枯燥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很好地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如讲解书信这一内容时,我首先给学生播放李春波《一封家书》的MV,要求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把歌词以书信格式写在练习本上,然后说说自己听了歌曲之后的感想。几分钟的视频播放完,学生纷纷表示歌曲唱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于是我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当我们舒舒服服地坐在教室上课时,也许我们的父母正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在田间辛苦劳作,当我们在课堂上玩手机、讲话时,也许我们的父母正在为赚取我们的学费而背井离乡、奔波劳碌。真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呀,因此,大家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掌握好专业技能,为就业打下厚实的基础,减轻父母的负担,同时应该抽时间多跟父母沟通,说说自己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书信,正是其中一种沟通方式。”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应用文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文体,远不如其他文学体裁那么生动、形象、受人青睐,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讲,应用文犹如“鸡肋”,食之无味,但弃之又显可惜。多掌握一种技能,就业机会就多一些。但是,由于所要学习的应用文与其当下所处环境关系不大,又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其对待这门课程不冷不热,从而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因此当课程上到一半时,学生很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或厌倦学习的状态,此时教师如果能够根据课堂内容适当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其中,既能缓解课堂的枯燥及沉闷,又可以让学生尽快把注意力拉回课堂。如我在讲解计划这一内容时,说到计划写作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主体部分的写作,其中一点是“目标和任务”,我讲解完具体写作要点后,对学生说:“周星驰有一部著名的电影叫做《少林足球》,里面有一句很经典的台词是这样说的:‘人如果没有了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分别?’的确,梦想就是我们的目标和追求,每个同学都应该有自己的目标,这样才不会无所事事,才会有奋斗的动力,从而到达成功的彼岸。希望每个同学从现在开始都好好想想下学期自己要怎么过,自己要实现什么目标,写好计划,用实际行动实现自己定下来的目标。当然,计划中目标的确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好高骛远,更不能奢望一步登天。”一番话过后,我发现教室变得异常安静,有些学生已经开始拿起笔在练习本上写了起来。

当然,德育不一定是言传,有时候实际的行动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如在感谢信的讲解过程中,我发现班里有一位学生拿着手机玩游戏,于是我点名让他起来回答我提出的一个问题,当他站起来说自己不知道答案时,我让他叫班上一位同学帮他回答,当另一位同学准确无误地把答案说出来时,我灵机一动,对玩手机的学生说:“我们正在学习感谢信,现在你的同桌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了你,你应该怎么做呢?”于是玩手机的学生红着脸向他的同桌说了声谢谢,我借机表扬了他,接下来的时间内,他再也不好意思玩手机,而是把注意力重新放到课堂上。由此可见,适时的德育渗透更能让学生明白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文明礼貌及遵守纪律的必要性。

3.在结课时渗透德育

根据现代心理学分析,当课堂教学进入结尾阶段时,正是学生最感到疲倦、注意力最容易分散、效率最低下的时候。这时,最需要有效的刺激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连续性。因此,在课堂快要结束,我们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的时候,要灌输道德理念,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我在讲授合同这一应用文时,是这样结尾的:合同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应用文书,签订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细心,有时写错一个小小的数字,也许就会给签合同的双方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会,甚至要对簿公堂,可见养成谨慎细心的良好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的德育言语不但起着归纳教学内容的作用,而且实实在在地让学生提高了思想认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提高自身素养的目的。

三、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注意事项

1.因材施教

这里的“材”特指应用文教材。因材施教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突出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特点,遵循应用文写作教学规律。应用文教学虽然能够而且必须渗透德育,但它毕竟不是德育课、政治课,其施教内容、方法等都有别于德育课、政治课。二是要从教材实际出发,确定德育内容,既不可牵强附会,又不能流于形式,要切实把握住德育的重点,有目的、有措施地施教。

2.因势利导

这里的“势”指实施德育的最佳时机。所谓最佳时机,就是教材体现的德育内容正适于此时施教。因此,教师要抓住实施德育的最佳时机,灵活自如地施教,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注意课堂时间的把控,应用文教学中的德育不是一味地灌输,也不是不停地渗透,课堂教学的重点应是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德育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故而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在课堂时间内避重就轻、主次不分,忽视课堂教学的主旨所在。

3.因人而异

课堂中的德育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区别、思想实际和不同情况,选准主客体的触发点,从而触动学生的思想,达到教育目的。为此,教师要熟悉学生、了解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感受他们脉搏和深藏的心声,知道他们思考的问题和寻求的答案,同时结合社会关系、教学内容等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确立教学中的德育重点,使教师的导向性与学生的内化性协调一致,发挥出德育的最佳功能。

总之,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学校“德育工程”的任务还很艰巨,如何将德育工作有机渗透于各科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待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入细致地尝试与探索,以上是我在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的探索,希望更多教育者投身其中。

参考文献:

[1]冯梅.德育教育走进中职语文课堂[J].时代教育,2013(8).

[2]姜黎黎.应用文写作课程中的德育内容及实施途径探索[J].课程教学研究,2013(5).

[3]马广宇.让初中语文课堂洒满德育的阳光[J].现代教育研究,2010(6).

德育中的因材施教原则范文5

关键词 幼儿 道德发展 品德形成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Moral Education of Infants and Solutions

WU Yuhan

(Kang Bashi No.6 Kindergarten, Erdos, Inner Mongolia 017000)

Abstract Morality refers to a certain moral code of conduct based on the actions of individuals to form and demonstrated some solid features. Preschool children preschool teacher moral is the planned, purposeful moral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 nurture them good moral character, civilized habits. At present, China's children still have many moral issues, we should form an important goal of the character and culture a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child care reform and moral guidance methods and measures of our times, train health personne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century.

Key words infants; moral development; moral formation

1 我国幼儿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品德教育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幼儿期是智力开发,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幼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然而,在我们传统的幼儿德育中似乎很少提到幼儿自我价值的发展,强调伦理对个体的制约,而且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已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导致目前我国的幼儿德育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和阻碍。

(1)在幼儿园,教师对幼儿主体性的认识不够,或认识不深刻。虽然在德育教育中教师都明白要尊重幼儿的天性,但是在对幼儿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过高、过严、过急,而忽视他们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忽视他们的心理需要和人格尊严,无节制地加大对幼儿的精神压力,长此以往,不但不可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反而会使幼儿唯唯诺诺,唯命是从,胆小怕事,从而使幼儿的德育教育陷入僵局。现在的幼儿教育,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在教育过程中,由于幼儿的调皮捣蛋,纪律性差,作为老师我们往往会严格纪律,这样就会使幼儿的自由受到了束缚,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发挥。这样,不仅不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反而限制了幼儿的智慧和道德的发展。

(2)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的教育措施欠妥。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庇护孩子、认为孩子长大了就自然会懂事,他们持一种任其发展的、养而不教或重养轻教的态度。有的家长重智轻德,不顾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致使幼儿从学习的萌芽期就对学习文化知识产生了厌烦和抵触的情绪。有的家庭家教态度不一致,特别是在核心家庭中,父亲与母亲的家教态度不一致,让幼儿无所适从,这种家庭教育态度的不一致可能会使幼儿对道德准则的认识感到困惑。在不规范的家庭德育教育过程中成长的儿童,又如何在未来的社会中成为一个拥有健康心理的人呢?

(3)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下的市场经济的影响。在现在的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有些家长的价值观也在改变,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也在改变,如:不恰当地使用金钱奖励,有些家长直接告诉幼儿如果做得好,就拿金钱去奖励孩子的行为,长此以往,孩子心中的道德观念就被歪曲,认为金钱就是一切。

在幼儿园,各种读写算、技能技巧的培训班每年都在大张旗鼓地设立,家长也对此给予积极配合。很多幼儿园为了满足家长望子成龙的要求,不得不提前让孩子学习小学课程,把幼儿园办成小学的“模拟课堂”。至于幼儿思想道德问题不能够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园德育工作的开展,造成幼儿德育工作的承担者概念模糊不清,幼儿德育被淡化。

2 针对以上问题要采取的措施

做人,立德是立身之本。为了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心理品质,这就要求我们以德育为主线,带动幼儿教育中各项活动顺利展开。面对以上在幼儿德育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正确引导我们的孩子,去培养他们的品德。

2.1 要尊重孩子,树立现代儿童观,要有强烈的渗透意识

我们要考虑孩子们的感受,尊重孩子,从而培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同时利用孩子们的同情心,培养他们的善良品质和爱心。“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更何况是人,我们幼儿老师更要视每一个孩子为独立的个体,有独特的性格,去关心他们,因材施教,注重孩子人格的全面发展。

2.2 要注重教师自身形象,言传身教,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

在幼儿教育中,我们要多设计一些活动,结合每个活动的特点去渗透品德教育,潜移默化中就会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同时树立“榜样”并用此来教育和影响幼儿。即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教育幼儿的一种方法,它历来为中外教育家所重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对幼儿更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它对幼儿行为的影响作用比语言提示来得更快、更大、使幼儿易于信服和模仿。

2.3 建立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常规

“无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就像一张白纸,可塑性很好,幼儿老师就要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常规,去影响幼儿的行为习惯。例如,每天早晨,幼儿老师在校园门口迎接小朋友,对他们说:“小朋友们,早上好。”小朋友们,就会微笑地对老师说:“老师,早上好”,渐渐地就会培养孩子们懂礼貌的好习惯。

2.4 把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一日教育活动中,重视教育环境的渗透作用

由于幼儿年龄小,思维局限,品德教育就要直观、形象,才会方便幼儿的理解。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拔萝卜”的游戏,来教会他们团结友爱的重要性。通过在活动中,设定一下规则,来教会孩子们规则的重要性。同时,老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活动中很好地引导每一个孩子的行为。

2.5 促进幼儿能得到自然的发展

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幼儿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幼儿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幼儿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这个区域,我们要多给幼儿自由,让他们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从而促进幼儿自然的发展。

2.6 家、园同步做好德育工作,合理运用因材施教原则

幼儿的教育,要注重家庭与幼儿园的同步进行,父母是幼儿教育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品德都处处影响了自己的孩子。所以,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对幼儿品德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教师应与家长同步做好德育工作,合理运用因材施教原则。

3 总结

幼儿对人、对事、对物和对自己的许多态度和品德不是预先有计划的教学的结果,而是在家庭、邻里、同伴以及媒体的影响下自发形成的。即使幼儿入学以后,家庭和社会对他们态度与品德的影响也可能超过学校有计划的教学的影响。为此全社会都应该深刻理解幼儿品德形成的心理机制。培养幼儿道德品质和促进幼儿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幼儿的品德教育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德育中的因材施教原则范文6

【关键词】品德教育情感教育美育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8-0133-01

新课程标准将德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也是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师应有强烈的德育意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掘学科的德育因素,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教育,力争做到教书育人双丰收。

一 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的误区

有些教师为了进行思想教育而不顾与教材的实际内容有无联系,生拉硬扯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整体结构上肢解了数学课堂,影响了教学效果,造成学生接受上的障碍,无论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还是德育都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

数学教材中,讲生产总是增产的;讲成本、物价总是下降的;讲用电、用媒总是节约的等,这是一厢情愿的、片面的,是对社会认识的错觉。世界上的事物是极其复杂的,产量总是有增有减的,物价总是有涨有降的,节约与浪费是同时存在的。教师在教学中,如不注意纠正,便容易使学生形成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念。

二 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方法

1.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寓德育于情感教育中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适时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就能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同时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仪表等都可以在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充分的准备,课堂上采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幽默的数学教学语言,既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充分挖掘教材教参,从中发现德育的素材

笔者从毕业走上讲台开始,就知道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教会他们做人。但当时的想法是自己所教的是数学,整天和数字及x、y、z,三角形等打交道,不像别的学科,可以给他们讲古代的爱国英雄、现代模范的先进事迹,就算教音乐,还可以教他们唱爱国歌曲。大概在2005年,笔者听了一位老教师的数学课后这种观念彻底改变了。教师讲噪音影响的问题。当他和同学们运用数学知识把这道题解决后,没有往下进行,而是问学生:“在自习课时你制造过噪音吗(好多学生都点头表示同意)?当你讨论问题时是否考虑过会影响其他同学?咱们现在还不能治理社会上的一些噪音问题,但咱们可以杜绝咱们班上的噪音问题。”当时同学们都低下头进入沉思状态。当时笔者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在课下整理这节课的体会时,就彻底改变了想法:教授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育人。学生思想品德端正了,成绩也会提高。

3.充分利用数学中的美育开展德育

“生活到处都是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数学是美的,这门学科的正确性、简洁性、和谐性就是它的美学特征。

数学中概念(包括定义、公理、定理、法则、公式)的产生与发展,都具有高度的严密性与准确性。数学中的简洁美无处不在。如一切空间图形都可以简化抽象为点、线、面、体,这充分显示出数学统一与和谐的美的规范。再如,黄金数0.618是现实世界中美的表现,许多著名的建筑,广泛采用0.618的比例,好给人以舒适的感觉。美术作品的高雅风格,音乐作品的优美节奏,交融于数学的对称美与和谐美之中。

“真即美,美即真。”在学习与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会使人深刻领悟到理性的美感。因此,数学教育能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 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的原则

1.潜移默化原则

数学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其德育因素以隐性内容为主。因此,数学中的德育应以潜移默化为主,避免口号式的说教,不能将数学课上成思想政治课,这样将有失数学课的本质。数学中的德育大多是“润物细无声”的。

2.因材施教原则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应针对学生的状况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此外,还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德育因素,要防止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贴形式主义标签。

3.持之以恒原则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数学中渗透德育也应持之以恒,切忌一曝十寒,这样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4.合作原则